阿里山纪行教师学案

合集下载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阿里山的基本情况的介绍。

2.学生对景区的观察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阿里山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1.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2.你们对阿里山了解多少?Step2:讲解阿里山的基本情况(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阿里山地图,并简单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基本情况。

Step3:学生问答互动(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基本情况。

Step4:观察实景(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的山地或公园等观察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

Step5:讨论分享(10分钟)学生归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Step6:写作(15分钟)学生根据观察和感受,写一篇阿里山纪行,要求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

Step7: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阿里山相关的书籍、文章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2.学生可以通过参观阿里山,亲身体验和感受阿里山的美丽和神秘,进一步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阿里山纪行地理位置:台湾植被: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植物种类气候:四季如春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阿里山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观察实景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对阿里山的了解还比较浅显,需要进一步通过阅读和实地旅行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和体验。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作为教师,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下面,我将以《阿里山纪行》作为例子,来设计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阿里山纪行》,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感受作者表达的深情之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

二、教学内容1、文本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阿里山纪行》,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2、文学鉴赏:分析《阿里山纪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让学生掌握诗歌表达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防止流于表面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

2、演讲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阿里山纪行》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其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前期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材料《阿里山纪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台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

2、阅读与解读: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诗歌,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象,理解诗歌作者表达的情感。

3、鉴赏与评析:通过讲解、分析和比较等方式来进行文学鉴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本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表达能力。

4、总结和归纳: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小结全文并进行总结。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游记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游记的阅读理解和理解感悟。

三、教学难点1. 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游记体裁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阿里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准备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的预习成果,对阿里山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了解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出文中描述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讲解游记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游记。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第一篇: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展示一:三.文本引读整体感知: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读课文1、阿里山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章中那句话也可以概括你的感受?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展示二:四.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2、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2)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展示三:五.研读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展示四:六.品读鉴赏(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二)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示五:(三)品味语言美。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游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想象、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游记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阿里山风光和作者的情感。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比较的方法,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简介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风景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阿里山风光和作者的情感。

4. 想象与比较(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阿里山。

(2)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想象中的阿里山,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阿里山的感受,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阅读《阿里山纪行》,让学生领略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想象与比较等方法,提高了阅读和欣赏游记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美丽的阿里山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阿里山的游记。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心目中的阿里山是怎样的,可以进行交流和分享。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阿里山的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台湾的其它风景名胜,如日月潭、垦丁、九份等,进行比较和欣赏。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3)运用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通过文本,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收集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

2. 视频:准备阿里山的宣传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3. 文本:挑选与阿里山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4. 写作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

(2)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课堂讲解(1)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2)详细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阐述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森林铁路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时间:一教时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营造学习氛围,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一、导入今天来到这风景如画的南洋中学,与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歌谣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神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示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生答,师投影四、赏析美文(一)感知全文,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师投影)(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 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澈的水潭景静谧的森林美厚密的青苔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3、请同学们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4、师:江山如此多娇,访名山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写下来,是人生一大乐事。

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作者为之而陶醉,恨不得与之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意。

(二)、品味语言美。

1、师: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阿里山的风光和特色。

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阿里山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气候特点。

阿里山的地形特征。

2.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阿里山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阿里山的植物资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物资源,包括特有植物和植被类型。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特有植物。

阿里山的植被类型。

3.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特有植物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植物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阿里山的植被,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风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风情,包括原住民文化、历史遗迹等。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阿里山的历史遗迹。

4.3 教学活动故事分享:让学生分享关于阿里山原住民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阿里山原住民,体验其文化。

第五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活动等。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

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旅游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模拟旅游:组织学生模拟旅游,让学生体验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与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阿里山纪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阿里山纪行》。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阿里山纪行》的朗读与背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难点:如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物的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大自然的美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阿里山的基本情况。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表示课后将继续关注大自然,保护环境。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阿里山纪行》。

2.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的作文。

3. 调查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课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阿里山纪行》的背诵情况。

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大自然美的能力和创意。

4. 环境保护建议评价:评价学生提出的环境保护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文中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语句。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品味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一处美丽的风景名胜区——阿里山。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功正的脚步,一起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独特的风光。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2、阿里山简介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市以东,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日出被誉为“阿里山三大奇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小组合作,讨论作者的行踪,并完成以下表格。

|行踪|景点|||||从进山到登山|||穿过森林|||下山路上||2、总结文章的写作顺序,这种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示例:“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句话运用了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苔的茂密和柔软,给人以美的感受。

2、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六)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感?(七)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阿里山。

2、写一篇短文,描绘你心中的一处美景,注意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八)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阿里山,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光,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学以致用,描绘出更多美丽的景色。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色景点。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深入体验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色景点。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的能力。

2. 教学难点:阿里山的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阿里山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师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生跟随讲解进行笔记。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3. 阿里山的特色景点:教师展示阿里山的特色景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景点特点。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特色景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色景点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阿里山旅游景点分布图。

2. 家庭作业: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

3. 拓展作业:搜集其他地区的特色景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阿里山的自然景观探究: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阿里山的自然景观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采访游客等方式,深入了解所选景观的地理特征、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学生制作PPT,进行课堂展示,分享研究成果。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风光美景及当地的文化特色;(2)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阿里山的美丽风光;(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感受阿里山人民的热情好客,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阿里山纪行》文本;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3. 教学卡片、板书等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阿里山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阿里山纪行》,感受文本描述的阿里山风光;(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阿里山景色和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五、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阿里山风景画;2. 写一篇关于阿里山的短文,可以是游记、散文或诗歌等形式。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对阿里山的认识和感悟;3.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创意性、文学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阿里山地区的居民或旅游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开展阿里山文化主题活动,如阿里山歌谣比赛、民族舞蹈表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阿里山的民族文化。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阿里山纪行》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游览阿里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章将引导学生领略阿里山的自然景观,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3.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课文分析2.1 课文结构本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总体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第二部分(第4-10段)详细描述作者游览阿里山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第11-13段)表达作者对阿里山的留恋和祝福。

2.2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阿里山景观和风土人情。

3. 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活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请学生谈谈对阿里山的了解和印象。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3 合作学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3.4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章: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阿里山风光图。

3. 写一篇关于阿里山的游记,可以是想象中的旅行经历,也可以是现实中的一次游览。

第五章: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字迹、内容等。

3. 游记写作:评价学生在游记中的语言表达、构思创意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取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借助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2. 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和传说故事。

3. 课文《阿里山纪行》的阅读与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课文《阿里山纪行》的阅读与理解,以及对阿里山传说故事的深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美丽风光。

2. 视频播放法:播放阿里山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阿里山的了解。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里山的认识和感受。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5. 阅读理解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提问:你们对阿里山有什么了解?为什么想了解阿里山?2.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1)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阿里山的位置。

(2)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

3. 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和传说故事:(1)介绍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古道等。

(2)讲述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感受阿里山的文化底蕴。

4. 课文《阿里山纪行》的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汉语拼音和汉字进行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观察等方式,使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阿里山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汉语拼音和汉字进行表达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对阿里山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深入理解。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阿里山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运用地图观察,使学生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有直观的认识。

(3)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2)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

(3)保护阿里山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 课时安排:(1)第一课时: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2)第二课时:探讨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

(3)第三课时:分析保护阿里山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主要景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运用中文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以实地考察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阿里山的主要景点:塔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 阿里山的文化内涵:高山族文化、茶文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主要景点。

2. 教学难点:阿里山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阿里山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1)通过地图和PPT,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2)介绍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如温带雨林、云雾缭绕等。

3. 介绍阿里山的主要景点:(1)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塔山、云海、日出、晚霞等景点。

(2)引导学生欣赏阿里山的自然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4. 探讨阿里山的文化内涵:(1)介绍高山族文化和茶文化。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阿里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阿里山的游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主要景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阿里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和创作的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对阿里山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教具。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点。

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阿里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阿里山产生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师利用地图和教具,详细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自然环境特点。

3. 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教师展示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深入剖析阿里山的人文景观特点。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阿里山的景观进行描绘和表达。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的阿里山特点运用到实践中。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家人或朋友介绍阿里山。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完成一幅阿里山风景画。

3. 预习下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倡导绿色出行。

二、教学内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2. 阿里山的自然风光3. 阿里山的人文景观4. 旅游资源保护5. 绿色出行理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保护,绿色出行理念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美丽风光。

2. 视频播放法:播放阿里山的宣传片,加深学生对阿里山的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阿里山的旅游资源保护和绿色出行理念。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中旅游资源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的观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其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 阿里山的人文景观:介绍阿里山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和民族风情,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 旅游资源保护:分析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的观念。

5. 绿色出行:讨论如何实现绿色出行,倡导环保理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旅游资源保护和绿色出行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出贡献。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阿里山旅游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安排学生参观阿里山的文化遗址,了解阿里山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旅游资源保护、绿色出行理念的认同和实践情况。

八、教学资源:1. 阿里山的图片、视频和宣传资料。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描写阿里山美景的游记,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能够感受到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和自然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阿里山的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回答课文讲述了阿里山的哪些美景。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朗读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表达。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阿里山的风景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这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堂课你有哪些困惑和问题?课下请以小 组为单位,汇总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古式的火车 板书 设计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古老的树木
习 目 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主备人 阿里山纪行
潜心研究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学 生 学 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 时 一课时 教师导案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味融情于景的写法。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激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味融情于景的写法

幢 顶 . 谛 听 .

4.解释下列词语. 接风洗尘 恍如隔世 人迹罕至 【课文导入】 创设情境,美图导入 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营造学习氛围, 感受阿里山的美丽。学生畅谈感受 骤然 静谧 风靡
【问题导读】 一、自主学习 1、走近阿里山.(出示幻灯片) 2、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即将走的路线。 4、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 5、阿里山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行踪探究 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要求,以小组合作修改的方式,快速画出 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在此基础上,师归纳总结到 移步换景并让学生口述校园周围的环境。 (幻灯片出示) 2.赏美景、悟真情 对于游记类的文章,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理性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调 动学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首先让学生细读课 文,让学生思考: ①给这些景点起个名字。 (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 +景点名称”的 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 “ 的 ”的形式。 )学生边说教师 边板书来实现学习目标。 ②作为导游,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 处景点,为什么?请以“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家参观游览的 是 ,因为 。”的句式来进行分组描述,来谈谈它 的特征,来体悟融情于景的写法。 ③主题探究、反思评价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是运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法, 先引导学生根据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 要求从内容、写法、个人感悟、个人收获及美好前景的展望等方面来谈个 人的收获。 【总结全文】 江山如此多娇,访名山大川,赏人间美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海峡 那边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 【 巩固练习】 谈一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 拓展延伸】 1、将作者游阿里山的路线写出来。 2、换景解说阿里山的美景。 3、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 4、让学生收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做成卡片,互相交流, 共同学习。
【 课前学习】 1.作者档案 吴功正,1943 年生,江苏如皋人。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 学史。 2.背景回望 1997 年 7 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 来后写下此文。

3.给加点字注音. 风靡 . 山岚 . 鱼鳖 . 参 天 . 堪 称 . 静谧 . 一泓 . 红桧 . 迂 曲 . 濛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