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合集下载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导学目标】1、欣赏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学会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品读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1、认识阿里山: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国有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

阿里山在台湾省台中市嘉义县东北,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地跨南投、嘉义二县,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

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

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

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

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吴功正1997年7月初写的,当时,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于是1997年12月4日的《人民日报》,编入教材时作者做了修改。

【自主学习】1、认识字词:2、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大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谋篇成文。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巩固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巩固案

编号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自主预习1、了解阿里山及作者。

阿里山,中国地名,是台湾省的著名旅游风景区,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阿里山的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

阿里山铁路有7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途经热、暖、温、寒四带,景致迥异,搭乘火车如置身自然博物馆。

另外有同名歌曲《阿里山》。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注意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风靡()山岚()堪()称镶()嵌()禅()宗幢()顶静谧()模()样一泓()孕()育莽莽()红桧()3、朗读、思考:阿里山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用原文的词语回答)4、划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清行文思路,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合作探究5、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6、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删掉,为什么?7、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那么,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风光?试着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每幅画面: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9段:8、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何样子的?它为何被称为神木?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编号使用时间班级姓名1、给加粗字注音。

(1)风靡()(2)莽莽()(3)山岚()(4)谛听()(5)幢顶()(6)禅的世界()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于是,晏席上便轻轻回汤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2)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悴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顽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储素芹)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储素芹)

十八、阿里山纪行主备人:储素芹参与人:初二语文组审核人:陈卫东班级: 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2、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心脏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学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中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贯通的共同愿望。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研讨教学时间:两课时一、情境导入:二、资料链接:1、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2、作者档案: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

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3、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加点的词注音。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幢顶()红桧()2、解释下列词语:接风洗尘风靡堪称谛听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线索并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

2、理清文章层次。

3、假设你的小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一个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好了。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

)(步骤: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在找出游览行踪的句子的基础上,找出主要景点。

→指名同学当导游,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参加全班角逐并记录其他小组的亮点和特色。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
10.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
11.“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答:。
12.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句,欣赏评点: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①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②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③如同一幅青绿山水。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④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⑤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难点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气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3.积累重要词语。
正文板块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气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第一教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3、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情景导入: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3、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二、自主探究1、字词检查注意加点字读音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交流、评价3、思考讨论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作者进阿里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文中的话来说。

一路上,作者见到了哪些如画的风光?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三、展评析疑四、归纳拓展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

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楚州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举措检测小结指板书小结本课内容B、布置任务1、完成《学习与评价》1——3题2、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第二教时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爱意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情景导入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简介: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第一篇: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展示一:三.文本引读整体感知: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读课文1、阿里山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章中那句话也可以概括你的感受?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展示二:四.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2、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2)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展示三:五.研读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展示四:六.品读鉴赏(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二)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示五:(三)品味语言美。

八年级语文: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订正、笔记栏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感知阿里山“美如画”的风光,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和难点: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预学导学(一)知识储备阿里山: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

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二)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给加点字注音山岚.()谛.听()雄踞.()鱼鳖()静谧.()一泓.()幢.顶()堪.称()红桧.()巨创()风靡.()无可匹.敌()2.理解下列词语接风洗尘:庞然大物:风靡一时:无可匹敌:恍如隔世:3.二读课文,勾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景顺序。

(三)三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线索之美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完成下列活动。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结合课文,参照预习时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完善下列解说词。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 ),从订正、笔记栏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在游览之后我们才会下山。

归纳:本文写景线索:(三)二读课文,欣赏画面之美1.阿里山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回答)2.走在阿里山中,作者见到了哪些美如画的风光?请用偏正短语(修饰语+中心词,如古式的火车)依次概括。

《阿里山纪行》导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设计

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师版)编写:陈志彬审阅:孙秋云班级组别学号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品味富于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2.感受生态意识和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体会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3.学习采用多角度、多方位、有序的描写手法,描写生活中熟悉的景色风光。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

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2.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被誉为“三大奇观”,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依然凉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阿里山成为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导学提纲】1.自读课文,查阅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阿里山之美”,理清文章思路。

2.反复诵读课文,画出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地方?写写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我们的校园,也有许多特色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把她表现出来。

【课堂展示】1.祖国的山山水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

那么阿里山呢?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之美”?并在。

2.对于阿里山景物描写的语句,你最喜欢哪一处呢?请用“”画出来,反复诵读,并思考:喜欢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将“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反复诵读——小组交流——分配任务——集体展示)3.结合以前学过的或是你读过的写景文章,总结本文中的写景方法,并用知识树的形式表现出来。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展示)【盘点收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画出知识树。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标题:《阿里山纪行》
主备:吴海峰课型:新授审核:胡秋平
学习目标
1. 学习移步換景的表现手法,让学生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3. 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移步换景手法的运用。

2.品味富有音乐美、情韵美、修辞美的语言。

【课前预学】
1.积累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风靡.()山岚.()kān()称dì()听咣.当()xiāng()嵌鱼鳖.()静mì()
参.天()雄踞.( )一hóng ( )幢.( )
无可匹.敌( )红桧.( )
2、介绍阿里山
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

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评价:
【课堂导学】
1
的火车”。

(作者在写阿里山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就是指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2、在这些景点中,你觉得最能体现阿里山特点的是哪一个景点?为什么?
3、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
感受。

4、从作者对阿里山不同风光的描写中,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这种情感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
评价:日期:。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文中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语句。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品味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一处美丽的风景名胜区——阿里山。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功正的脚步,一起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独特的风光。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2、阿里山简介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市以东,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日出被誉为“阿里山三大奇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小组合作,讨论作者的行踪,并完成以下表格。

|行踪|景点|||||从进山到登山|||穿过森林|||下山路上||2、总结文章的写作顺序,这种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示例:“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句话运用了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苔的茂密和柔软,给人以美的感受。

2、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六)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感?(七)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阿里山。

2、写一篇短文,描绘你心中的一处美景,注意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八)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阿里山,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光,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学以致用,描绘出更多美丽的景色。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

 2.理清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

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换的语句。

(作者在写阿里山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就是指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2、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定稿)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定稿)

《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预学篇1、作者档案: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

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2、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3、阅读课文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导学篇【活动方案】第1课时活动1:欣赏多媒体呈现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同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活动2:预习成果展示:1、生简介作者。

2、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活动3:朗读课文:1、听录音示范朗读。

2、阿里山美吗?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这篇美文。

并思考阿里山的风景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呢?在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的特点。

活动4:整体感知:1、文章中作者着重为我们描绘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景,那么作者带我们游览了那些如画的美景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来。

2.跟着作者的行踪我们游览了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青苔、木桧林海及各景点,作者是怎么安排这些景色介绍的顺序的?这种根据自己的行踪安排游览顺序的观察方法叫什么?第2课时活动1:品味语言: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温馨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活动2:体悟情感。

这种精神的美丽来源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呢?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的呢?在文章中找一找,有没有哪里交代来阿里山的缘由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古式的火车 板书 设计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古老的树木
导学 反思
【 课前学习】 1.作者档案 吴功正,1943 年生,江苏如皋人。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 学史。 2.背景回望 1997 年 7 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 来后写下此文。

3.给加点字注音. 风靡 山岚 鱼鳖 参天 堪称 静谧 一泓
静心教学
班级 课题 学 习 目 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主备人 阿 学 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师导案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味融情于景的写法。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激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味融情于景的写法

镶嵌 谛听

4.解释下列词语. 接风洗尘 恍如隔世 人迹罕至 骤然 静谧 风靡
【课文导入】 创设情境,美图导入 播放歌曲《高山青》 、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营造学习氛围,
感受阿里山的美丽。学生畅谈感受 【 问题导读】 自主学习 1、走近阿里山. 2、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即将走的路线。 4、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学校. 5、阿里山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第三题。师归纳总结到移步换景。 (幻灯片出 示) 2、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 些地方呢?细读课文将它们找出来。给这些景点起个名字。 (温馨提示:可 采用 “形容词+景点名称” 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 即: “ 的 ” 的形式。 ) (幻灯片出示) 3、导游阿里 作为导游,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 景点,为什么?请以“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家参观游览的是 , 因为 。 ”的句式来进行分组描述,来谈谈它的特征,来体味 它融情于景的写法。 【总结全文】 江山如此多娇,访名山大川,赏人间美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海峡 那边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 【 巩固练习】 谈一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 拓展延伸】 1、将作者游阿里山的路线写出来。 2、换景解说阿里山的美景。 3、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 4、让学生收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做成卡片,互相交流, 共同学习。 5.这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堂课你有哪些困惑和问题?课下请以小 组为单位,汇总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