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doc3-4-把关人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1. 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功能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征: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传者”与“受传者”角色可以随机交替;信息表达不规范;语言、非语言、类语言可以综合运用;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书上的)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4、娱乐功能5、经济发展功能2.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

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

1“把关人”理论

1“把关人”理论

1“把关⼈”理论“把关⼈”理论"把关⼈"理论是由美国社会⼼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之⼀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些把关⼈,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新闻传播,发现在⼤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理论从⼈们的不⾃觉⾏为成为⼤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随着电⼦传媒的不断发展,进⼊开⼝必谈".com"的21世纪后,⽹络带着不可抗拒的魅⼒和不可理喻的特殊魔⼒,为⼤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报纸、⼴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络不是个单纯的⼤众传播介质,它的⾝上还散发着⼈际传播的活⼒。

⼈际传播是个⼈(个体系统)与个⼈(个体系统)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众传播是通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段,以社会上的⼀般⼤众为对象进⾏的⼤规模的信息⽣产和传播活动。

很明显,⽹络既有⼤众传播媒介的专业化、组织性、⼴泛性等,同时⼜具有⼈际传播的多渠道、多含义、双向性、互动性及⾮制度化。

但从整体上、宏观上来看,⽹络作为⼤众媒介的特性强于⼈际传播,它是新兴的具有虚拟现场交往感的公开传播媒介。

正因为⽹络传播的特殊性质,在⼤众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把关⼈"⾯孔也随之发⽣变化。

本⽂拟将"把关⼈"理论具化成实践中的新闻选择,在这个层⾯上对⽹络新闻时代的"把关⼈"理论进⾏探讨。

"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新闻选择必须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新中国的宣传⽅针认为新闻报道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因此强调媒体对新闻的把关,需从政治、法律、思想、⽂化等⾓度审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专题框架整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专题框架整理

1、产生确立(1)原因①形成原因②诞生在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3)奠基人与学科开创者(4 )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2、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3)运行与社会发展:障碍、隔阂3、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②文化研究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批判理论(3)媒介环境学派(4)两学派的比较:研究目的---焦点---方法---社会观4、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②内容分析③控制实验④实地观察⑤个案研究⑥访谈法⑦比较法5、任务6、学科性质7、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定义 ( 1)国外:①库利(社会学) ②皮尔士(符号 /语义学) ③施拉姆 ④阿耶尔 ⑤共享说 ⑥互动关系说 ⑦符号说 ⑧目的、影响、反应说 (2)国内:郭庆光、邵培仁、胡正荣、张国良2、特点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3、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 ---组织---大众( 1)国外学者: ①拉斯三 ②赖特四 ③施拉姆功能观(1)过程构成要素、模式定义、各模式的背景、内容、评价、总结 ( 2)微观 线性:① 5W ②香农 --- 韦弗模式控制论:①奥斯古德与施拉姆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 式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④韦斯特利 --- 麦 克莱恩的概念模式 ⑤丹斯模式 ⑥纽科姆 ABX 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3)宏观 系统论: 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 式 ③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媒介系统依赖模 式)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①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理论②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6、发展过程 ( 1)动物 ---人类传播 ①动物传播现象与局限 ②人类语言及其能动性和创造性7、现状 (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定义、理解、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 2)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背景、论争三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①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若干重要课题②信息与国家主权 ③文化帝国主义4、功能 ( 2)正面功能:①传播信息社会)②引导舆论 ③教育大众 负面功能:①⑤混审淆美是弱非化 ②⑥麻影醉响精健神康 ④提供娱乐 ③⑦信国息家过主量权 ④丧失自由 ④拉扎 --- 默顿功能观5、过程模式概念 过程与结构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要素区别于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特点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 1)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思考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特点( 2)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②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1)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船津卫:姿态的传播功能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法兰克福《论扯淡》群体 ( 1)概念、特征、分类( 2)社会功能和意义( 3)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群体传播 (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定义、传播结构( 2)群体规范 --- 定义、功能、作用 ( 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定义、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②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①流言的定义、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变化 ②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1、 2、 3、 4、 4、 5、1、 2、 3、 4、 4、6、1、2、1、2、3、概念动机库利:镜中我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1、2、3、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1)正式渠道横向纵向:上行传播、下行传播2)非正式渠道3)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4、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信息输入活动(2)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广告、CIS1、概述(1)定义(2)特点(3)社会功能①结构功能主义②经验功能主义③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2、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2)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3)互联网与大众传播新革命3、社会影响(1)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②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①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②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③“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藤竹晓)1、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3)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3、传播者与把关(1)施控(把关与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①卢因的把关人概念②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收集—过滤—制作—传播信息③把关的标准、原因(信息、传者、受众差异性)④影响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信息、组织、受众、传者⑤把关的实质⑥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2)被控(微观组织层面)布里德的“潜网”4、新闻专业主义1、信息(1)定义、功能、分类、特点(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2)社会信息(3)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4)高速信息化社会(5)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符号(1)定义、分类、特点、功能、结构(能指、所指)(2)符号研究(索绪尔、皮尔士、巴特)3、意义:定义、分类、暧昧性、意义4、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的象征行为:行为、特点、互动理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2、传播者与大众传媒、熵和冗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1、 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2、 技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3、 认识媒介( 1乌托邦思想(5)媒介控制:政治、经济、社会监督 ( 6)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网虫 和网瘾症(7)认识媒介应注意的问题:取长补短、媒介融合、工具理性4、媒介理论 ①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③威廉的媒介观 ④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⑤贝尼格:“控制革命”论 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1、 受众:大众的概念、特点2、 主要的受众观:①大众②社会群体成员 ③市场 ④权利主体⑤ --------------- 使用者 使用与满足理论( 1)(2) (3) (4)( 1 )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接触、理解、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 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①早期贵族主义理论 ②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③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的社会6、批判的受众观:①法兰克福学派 ②政治经济学派 ③文化研究学派④ 伊恩·昂:看电视意味着什么①个人差异论 ②社会关系论 ③社会分化论 ④文化规范论、 ⑤ 社会参与论9、受众调查使用与满足研究 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过程模式(卡兹、竹内郁郎) 意义、局限 3、受众与信息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7、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8、新闻媒介的受众1、 概念:含义、三个层面、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2、 类型、研究课题3、 理论与实践意义 麦奎尔三种理论: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20 世纪初 ---40 年代初:强效果论 魔弹论、刺激 —反应理论 40 年代初 ---60 年代初: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 概述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效果产生的过程和制约因素)①传播主体: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 ②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 明示材料与寓结果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③传播对象: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 受传者个性(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 Ⅱ、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①伊里调查 ②既有倾向 类型 ⑥卡兹《个人影响》 Ⅲ、霍夫兰:说服性传播 Ⅳ、使用与满足研究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4)90 年代以后:效果研究的突出热点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 产生的影响4、 研究历程(背景、观点、评价)1)2) ---概述、传播流研究③意见领袖 ④两级 / 多级传播 ⑤大众传播效果 ⑦罗杰斯《创新与普及》 ⑧有限效果论缺陷3) 70 年代以后: 宏观效果论议程设置理论:概要、特点、深入研究、评价、、特点、评价 ①背景、内容、反命题、应用研究 ②卡茨曼的信息沟 ③数字鸿沟 培养分析:背景、内容、外围、评价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Ⅱ、沉默的螺旋:概要(三个命题、要点)Ⅲ、知沟Ⅳ、 Ⅴ、Ⅵ、 Ⅶ①框架、 媒介框架、 新闻框架 ②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③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④新闻选择 第三人效果:概要、实证研究、注意问题 编码与释码三、但愿有一天你会记起,我曾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

传播学中把关人的名词解释是

传播学中把关人的名词解释是

传播学中把关人的名词解释是传播学中把关人的名词解释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负责筛选、审核和管理内容的人员。

他们起到了信息的过滤和监管作用,有助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起到了引导作用。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可以包括编辑、记者、播报员、审核人员等。

他们在不同的传播媒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的共同职责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他们需要通过事实核查、采访取证等方法,确保所传播的信息是真实的,并且严格把关,避免错误和不准确的信息对公众造成误导。

把关人的存在对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选择和接收,但又无法完全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把关人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信赖的信息源,他们的存在让公众能够更加放心地接收信息。

在新闻传播领域,编辑是最重要的把关人之一。

编辑负责对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编辑工作,确保其准确、客观、公正。

编辑需要根据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篇幅进行删减和调整。

他们还负责规范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确保信息的传递方式得以准确理解。

另一个重要的把关人角色是播报员。

他们负责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公众,需要在一定时间限制内把握信息的主要内容,并以清晰、准确的语言进行播报。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口才,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准确传达信息的核心意义。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也包括审核人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同时也增加了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风险。

审核人员负责对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审核和筛查,筛选出不符合规范和真实性的信息,确保用户获取到可靠和合法的信息。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记录和传播事实,更是对真相的追寻和揭示。

他们既是见证者,又是记录者,通过准确报道事实和现象,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世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的自由流动,把关人的角色也需要不断适应变化。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名词解释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名词解释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名词解释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播学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在传播学中,有一类关键的角色扮演者,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对信息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传播学中的把关人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把关人的定义把关人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负责审核、监督和筛选的人,他们起到了“把关”的作用。

把关人可能是新闻编辑、记者、审核人员、审查员等。

他们在传播过程中,负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并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和筛选。

二、把关人的职责1. 筛选真实信息:把关人需要对传递给大众的信息进行筛选,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大量信息泛滥的时代,把关人的职责变得尤为重要,他们必须从海量信息中准确地找出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

他们应该依据事实、数据和证据,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2. 保持信息的中立性:把关人需要在传递信息时保持中立性。

他们应该避免个人意见或政治立场的介入,以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把关人应该努力呈现事实,而不是主观的解读或偏见。

3. 确保信息的合法性: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确保信息的合法性。

他们需要评估信息源的可信度,并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确保信息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

他们负有责任将合法合规的信息传递给公众。

4. 捕捉热点话题:把关人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并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需求。

这样他们才能在传递信息时更好地把握受众的需求,并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

把关人需要具备对不同领域的敏锐洞察力,以便及时发现和报道重要的新闻事件。

5. 提供解读和背景信息:把关人应该为公众提供被传递信息的解读和背景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报道、分析和解释,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事件和问题。

把关人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对于推动公众意识的形成和社会进步非常重要。

三、把关人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随着信息的大量涌现,把关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报道成为传播媒体的主要问题之一。

把关人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防止虚假信息对公众产生负面影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把关人.ppt

把关人.ppt

到目前为止,中 国新闻从业人员大约为 50万。4580万比50万, 一比之下,就可发现, 仅就中国来讲,网络上 “互联网把关人”已泛 滥成灾,人数的增多使 以前处于垄断地位的 “把关人”地位边缘化, 而以前的边缘人成了新 闻信息的“把关人”了。
一时间,好像传统媒体的后院被打开了无数个缺口,“把关”一说无从谈起了,互联 网时代,“把关人”下岗了。
把 关 的 可 行 性 降 低
其次,网络论坛的海量信息也导致把关难度加大。 海量的信息常常混淆受众的视听,使其目不暇接,甚至 会对信息的真假慢慢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而对于把关 人,每天发布千条信息以下的中小型网站的审核工作就 能将工作人员累垮,更别说再审核网站的互动社区里的 帖子。所以论坛信息的海量存在这一事实又进一步降低 了“守门”的可行性。
形形色色的把关人
职业把关人:如新华网、人民网、千龙新闻网、 四川在线等,这些网站一个共同点是几乎都有传 统媒体作背景。有新闻与信息的采访和发布权。 • 二级把关人:网络上充斥着数以万计的商业网站 但直到现在,我国的商业网站也仅仅获得了发布 新闻的权力。 “强化编辑力量,弱化记者队伍 ”的政策 • 最终把关人: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社会,政府 总是最重要和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 政府是 网络时代的“最权重也最乏力的把关人。
形形色色“把关人”
影子把关人:网民只是网络上部份信息的“影子把关 人”。 据CNNIC2002年的最新报告,中国目前4580 万网民上网主要为获取信息的占47。6%,占居上网目的 的第一位。 所谓网络时代网民们享有完全的自由,也只不过是在 BBS、聊天室、讨论组、电子邮箱等网络提供的服务上 可以发布自己的言论、想法罢了,从未见过有网民个人 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到新华网、新浪网的新闻上去过。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考点:第一、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第三章: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第四章:信息、符号、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简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第五章: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缺陷)、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六章: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1234)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第八章: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技决定论?辨析)第九章:受众的终结,对不对?、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大题),什么是媒介接近权、船体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隐匿性思考)为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第十章:传播效果。

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说、休眠效应、防疫论第十一章: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传播类型: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一、何谓传播学: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与时代相生相伴的学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定义: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特指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动物学上的信息流通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传播学对经济、政治、社会、学术的影响:(一)政治:1、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托马斯·杰斐逊:利用图书、报刊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炉边谈话约翰·肯尼迪:电视总统第一人巴拉克·奥巴马:互联网总统2、两次世界大战:招兵海报(二)经济:广告业、大众传播业(三)社会: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word完整版)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word完整版)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传播学教程》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一、传播定义2、郭氏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二、传播者1、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培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1、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①技术“善”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跟本问题,能够保证把人类带向一个理想的社会;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是决定社会形态和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

代表人物:麦克卢汉、培根、圣西门、邓小平②技术“恶”论:技术是万恶之源,技术夺走人的职业和饭碗、剥夺人的政治民主权利,助长物质主义,甚至夺走人的尊严。

代表人物:卢梭、老子、庄子③技术“中性”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技术为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提供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新的可能性的控制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

代表人物:梅赛尼a.技术本身是工具和手段b.使技术成为“善”和“恶”的,是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c.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但技术也在解决社会问题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①媒介即讯息: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的变革。

②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③“热媒介”与“冷媒介”:a.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b.冷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启示:两者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时应该把它们考虑在内。

麦克卢汉的意义和局限性意义:1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 “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局限性:1 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那个各种负责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 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理论
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一词最早见于levin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文章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就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作出决定
第六章 传播者与传播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
一、把关人概念: 把关人概念: 守门人/把关人 把关人( 守门人 把关人(Gatekeeper)一词, )一词, 最早见于Levin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文 最早见于 的 群体生活渠道》一文, 章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关卡” 章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关卡”的某些 渠道流动,在那里, 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 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 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就信 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 里作出决定。守门人其实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里作出决定。守门人其实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用来指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用来指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20世纪 年代被视为现代传媒娱乐化标志 世纪90年代被视为现代传媒娱乐化标志 世纪 之作的三则新闻:辛普森杀妻案; 之作的三则新闻:辛普森杀妻案;黛安娜王 妃之死; 妃之死;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 在网络时代: 在网络时代:网络传播的出现打破了自由 与责任之间的平衡关系, 与责任之间的平衡关系,信息把关人的地位 大大降低,受众不再是受众, 大大降低,受众不再是受众,也可能是信息 的制作者。 的制作者。 王菲生子; 范黑” 王菲生子;“范黑”事件
四、传播主体的自我控制:自律与他律 传播主体的自我控制: 传播媒介守门人必须恪尽对公众的义务和责任 黄色新闻潮( 黄色新闻潮(Yellow Journalism) ) 狗仔队现象( 狗仔队现象(Paparazzi) ) 揭露丑闻运动/扒粪运动( 揭露丑闻运动 扒粪运动(muckraking) 扒粪运动 )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一、概念题1.信息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答:信息论是一种将信息的传递作为统计现象来考虑,并给出估算通信信道容量方法的理论。

1948年,学者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10月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信息论。

香农认为,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或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现形式,如重量、形状、颜色、温度、质感、声音等,便是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信息。

在我们获得这些信息之前,对象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行为决策也是盲目的,只有获得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因此,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2.媒介霸权主义(浙大2018年研)答:媒介霸权主义指借助媒介推行的霸权主义。

霸权原指国家的霸权或政治运动的主导权,由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最早将其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

霸权是指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使得被统治阶级接受其道德、政治、文化价值,自愿服从、参与、同化到统治阶级世界观中。

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媒体推行着统治阶级政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国际传播中也存在着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技术的优势地位,通过媒介对其他国家推行文化。

霸权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用一种动态的权力斗争的观点取代了原先静止的单向的文化观。

3.拉扎斯菲尔德(华东师大2019年研;广西大学2016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答: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

基于对研究方法做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

他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在于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郭庆光版(整理版)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郭庆光版(整理版)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一、传播定义2、郭氏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什么是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传播?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传播学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1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1、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二、传播者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传播的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过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九/十三、传播媒介2)观点:取长补短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四、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1、传播效果概念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五、传播效果│“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②两级传播理论——2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教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3。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doc3-4-把关人

传播学教程.doc3-4-把关人

《传播学教程》笔记(3)飞行雷达 /u/1249867365 2006-08-18 12:12:21Chapter Nine:传播效果研究一、名解1、子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观点也被称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有限效果论:是克拉帕在对“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后提出的观点,该观点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3、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生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4、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主场和态度,拉扎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

他们在对1940年美国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就选举投票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迄今所持的政治立场。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既有倾向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的态度和行动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既有倾向的制约。

5、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加以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的结果更容易在强化人们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这是拉扎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

6、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其特点是:A、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等级关系;B、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C、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D、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休梅克把关人理论传播学教程

休梅克把关人理论传播学教程

休梅克把关人理论传播学教程
传统把关理论的历史源头,来自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在《心理生态学》(1943)一书中提出的“渠道理论”。

他在此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门卡、把关过程等概念。

怀特将其开创的把关人理论首先直接引入新闻学,被《新闻学季刊》称为把关理论领域的第一项研究。

由此“把关人”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拉索萨从以往传统文献中总结指出了把关理论与社会控制、议程设置、语义学、框架、信息扩散等诸多理论之间的勾连。

传统把关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者休梅克(Pamela 的著作《把关》(2009),在全面考察以往众多把关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建构了传统把关理论的基本框架,展现了传统把关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逻辑,集中体现了传统把关理论的两大研究成果。

一是把关过程。

传统文献中的把关过程即选择过程。

休梅克将“把关”定义为“一个选择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某天世界上获得的上百万信息削减、转变成上百个信息传达到某个人”。

二是把关分析层次。

休梅克把自勒温以来不新发展的把关人理论和模式分为五大类:(1)个人层次,指个人负责把关选择的程度,由个人解释、决策、个性、背景、价值观、角色等概念构成;(2)媒介工作常规层次,指“媒介人员用于工作的这些模式化的、按部就班的、周而复始的实践形式”;(3)组织层次,包括不同组织、不同群体决策模式下的内部因素;(4)媒介外社会团体层次,主要集中于影响把关过程的各类组织
及其代表的外在特征(包括市场力量、政治联盟);(5)社会系统层次,探究意识形态和文化对把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笔记(3)飞行雷达 /u/1249867365 2006-08-18 12:12:21Chapter Nine:传播效果研究一、名解1、子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观点也被称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有限效果论:是克拉帕在对“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后提出的观点,该观点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3、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生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4、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主场和态度,拉扎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

他们在对1940年美国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就选举投票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迄今所持的政治立场。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既有倾向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的态度和行动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既有倾向的制约。

5、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加以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的结果更容易在强化人们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这是拉扎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

6、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其特点是:A、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等级关系;B、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C、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D、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

意见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

7、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

拉扎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

后罗杰斯对此做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则必须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

8、传播效果:具有两种含义,在狭义和微观方面,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在广义和宏观方面,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9、信源的可信性效果:是霍夫兰等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他们认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

这个概念说明,争取受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0、“休眠”效果:霍夫兰等在实验中发现,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后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效果”。

“休眠效果“的存在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1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面提示是指仅向对象提示己方或于己有利的观点和判断材料;两面提示是指在提示己方观点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方的观点。

这两种做法各有利弊,一般在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明或宣传之际的酌情使用。

12、警钟效果: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向特定方向发生变化。

13、“自信心假说”:贾尼斯采用临床实验的方法,以“社会不安感”、“委曲求全性向”和“感情抑郁程度”为自信心强弱的三项指标得出结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二、简答1、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答: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分为三个层面:(1)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答: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简述“有限效果论”答: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介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自身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4、“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意义和问题答:“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假说后来发展为“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

该假说的意义是:(1)揭示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有力影响,对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2)该假说认为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关,为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议程设置的政治、经济的力学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假说的不足点是只强调了媒介“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忽略了“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5、与其他传播效果研究相比,“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有何特点答:(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方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来说,后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前者指的是对“思考对象”的影响,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作业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6、“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答:“沉默的螺旋”假说是从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的三者关系出发强调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的理论,由德国学者诺依曼提出。

该假说包括下述三个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加。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于人们惧怕社会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的结果,而大众传播则是“意见气候”的主要营造者。

现代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决定了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

7、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答:“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是诺依曼的一个著名观点。

这种观点把舆论看做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

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还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

换句话说,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共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

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

由此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在诺依曼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们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护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8、“沉默螺旋”假说的意义答:(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这正是传统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