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与干扰性脱节_赵昜

合集下载

干扰产生的原因与消除的方法

干扰产生的原因与消除的方法

干扰产生的原因与消除的方法1.电磁辐射干扰产生的原因与消除的方法1.1传输线消除外部电磁干扰的原理显示系统的传输线主要是同轴电缆,此外也有部分使用双绞线。

不论是同轴电缆还是双绞线,它们都具有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同轴电缆是采用屏蔽的方法抵御电磁干扰的。

同轴电缆由外导体和内导体组成,二者是以电缆中心点为加以的同心圆,因此叫做同轴电缆。

在内外导体之间有绝缘材料作为填充料。

外导体通常是由钢丝纺织而成的网,它对外界电磁干扰具有良好的作用。

内导体处于外导体的严密防护下,因此,同轴电缆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双绞线是采取平衡的方法消除外界电磁干扰的。

在经线的一对线中,两条导线的物理特性(材料、线径)完全相同,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纽绞。

这样,外界干扰源与每条线的电磁耦合参数完全相等,产生干扰电流也完全相等,而流经终端负载的方向相反,相互抵消,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1.2强电磁辐射对线路的干扰与消除综上所述,传输线具有抵御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因而可有效的传输信号。

传输线具有抵御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通常用干扰防卫度来表达,其定义是:干扰源信号强度与传输线中产生的干扰信号强度的比值,再取其对数。

干扰防卫度越大,表示抗干扰能力越强。

传输线的干扰防卫度足以抵御通常情况下的各种干扰。

但是,当干扰源过强,超过了传输线干扰防卫度,就会对图像信号产生干扰。

这些强电磁干扰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附近有强电磁辐射源。

第二,布线设计不当,强电线路对传输线产生的干扰。

强电磁辐射源通常有大功率电台或有电磁辐射的电器设备。

强电磁辐射产生的干扰在图像上的表现是网状波纹干扰。

对于此种干扰,可采取以下方法消除干扰。

第一,尽可能避开干扰源,显示系统设备和线路要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选择屏蔽性能好的电缆。

同轴电缆的外屏蔽网的编织密度直接影响到电缆的干扰防卫度,编织密度越大,防卫度越高。

因此,应选择编织密度较大的电缆。

市场上的电缆品牌较多,质量亦有差异。

因此,要注意选择质量好的电缆。

自动化仪表干扰原因及抗干扰策略的研究 梁力

自动化仪表干扰原因及抗干扰策略的研究 梁力

自动化仪表干扰原因及抗干扰策略的研究梁力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我国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持续提高,自动化控制仪表已被逐渐应用到了生产过程中。

各项仪表的应用为工作人员了解机械运行状态、压力情况,以及生产环境情况提供了量化的指标。

但受电磁波、机械运行以及运行温度与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自控仪表系统很容易被干扰,进而导致仪表的显示数值出现误差。

可见,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有必要对仪表的防干扰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控仪表系统;原因;防干扰策略一、自动化仪表技术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是当前工业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系统,它可以被视为“信息机器”,比起传统的工作方式而言,它的应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并且帮助工作人员实现了对工业生产的高水平控制,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可以理解为电信号的输入、转化以及输出。

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明确可能影响仪表自动控制系统信息传输出现不稳定以及不精准情况的干扰因素,并且展开相应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

当前,影响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二、自控仪表系统的干扰表现1.电磁干扰电磁干扰,为电磁流量计、液位计,以及浓度计的常见干扰类型。

鉴于上述仪器的功能,均需在电磁环境下发挥。

因此一旦产生电磁干扰,仪器测量指标的准确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仪表运行过程中,电与磁可经电路与磁路对仪表产生干扰。

如仪表运行周围环境存在强磁场,则测量仪表的电路与导线时,往往可见明显的干扰电压。

上述现象表明,仪表周围的电磁环境已经对其运行的可靠性,及其参数显示的准确度造成了影响。

需立即给予解决,以防增加化工生产的风险。

3.机械干扰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因机械干扰所导致的仪表参数不准确的问题时有发生。

导致机械干扰问题出现的原因,与施工人员震动、敲打、冲击等工作的执行有关。

自控仪表系统中,各项元件,均具有极强的精密度及灵敏性。

免疫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

免疫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
Word JGastroenterol.2005;11(23):3582-5.
二、内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抗原,彼此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表位,由此表 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可分别与其自身表面的相应抗原表位结合,还 可与另外一种抗原的相同表位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待检标本中存在类地高辛、类AFP样物质等,是一些与检测的靶抗原有交 叉反应的物质。在用多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 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 ,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 应的靶决定簇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激素、小分子半抗原等易受到交叉反应影响。
二、内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异嗜性抗体
异嗜性抗体:人类血清中含有抗啮齿类动物(如鼠、马、羊等)的免疫球蛋白 的抗体,即天然的异嗜性抗体。 可分为两类: • 一类(85%的假阳性或假性增高由其引)可结合于山羊、小鼠、大鼠、马和
牛IgG的Fab区域,但不与兔IgG的Fab区结合。 • 另一类(15%的假阳性或假性增高由其引起)可结合小鼠、马、牛和兔IgG
一、概述
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临 床疾病的诊断、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临床 免疫检测工作中精密度是通过室内质控监控,准确性是通过 室间质评进行比较验证。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由干扰物质引起 的误差,这种干扰还不容易被检测到。这就需要我们实际操 作的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对试验每一个环节的影响因素 都能掌控。本次主要针对免疫检测标本中,有可能会含有干 扰免疫测定导致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干扰物质。
三、外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溶血
溶血: 要注意避免严重溶血,血红蛋白中含有血红素基团,其有类似过氧化物的 活性,因此,在以HRP为标记酶的ELISA测定中,如血清标本中血红蛋白 浓度高,则其就很容易在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从而与后面加入的HRP 底物反应显色。另外,机械强力震荡、突然反复冻融、低渗溶液、过酸、 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以起溶血。

仅用模拟电路就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

仅用模拟电路就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

仅用模拟电路就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仅用模拟电路就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一、引言工频干扰是指电力系统中传输与分配交流电能所带来的频率为50Hz或60Hz的电磁辐射干扰。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得工频干扰对于正常电子设备的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而想要消除这种干扰,传统的方法往往需要使用复杂的滤波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仅仅使用模拟电路就可以达到消除工频干扰的目的,本文将探讨一些仅用模拟电路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

二、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滤波器或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中,为了消除工频干扰,需要使用滤波器对干扰信号进行滤波,或者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处理干扰信号。

这类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干扰信号的影响,但是却有一些局限性。

1. 复杂性:传统方法需要使用复杂的滤波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计算能力,不利于实际应用中对系统进行优化。

2. 时延:由于信号在滤波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中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输出信号的时延增加,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不适用。

3. 功耗:传统方法需要使用复杂的滤波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需要大量的功耗,对于功耗要求较低的系统不适用。

三、仅用模拟电路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在传统方法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仅用模拟电路来消除工频干扰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下面将介绍几种仅用模拟电路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

1. 差分输入运放法:差分输入运放法可以用于减小电路中对地反馈引起的工频干扰。

差分输入运放可以将输入信号分为正负两路,并在输出端的差分运算中抵消工频干扰,起到了消除干扰的效果。

2. 零点匹配法:零点匹配法通过在电路中引入能够产生与干扰信号相反相位的信号来抵消干扰信号。

通过调整零点匹配的参数,可以使得干扰信号在某些特定频率下抵消。

3. 干扰抵消电路:干扰抵消电路利用了干扰信号和输入信号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控制干扰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来达到与输入信号抵消的效果。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
个窦性P波之后不继有QRS波群,P波常位于T波顶 峰之前,心电图上可见P波位于S波或ST段上,或 位于异位激动引发的QRS波群之中。
异位激动的代偿间期完全,
• 这是由于房室交界性激动在房室交界区或室性异
位激动逆行上传至房室交界区形成了不应期,使 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 静止、窦房阻滞以及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所伴 发的房室交界性或室性异位搏动的干扰,也见于 房室交界性或室性早搏对窦性激动的干扰。
• 房室交界区干扰是各类干扰现象中常见的一种,其
干扰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尤其多见于房室结。
• 分为完全性房室交界区干扰 • 不完全性房室交界区干扰两类。 • 前者表现为P波不能下传至心室,即P(P,)波之
后无相应下传的QRS波群;后者表现为P-R间期延长。 房室交界区干扰既可以是窦性激动在房室交界区对 异位激动的干扰,也可以是异位激动在房室交界区 对窦性激动的干扰。
发出的窦性激动在窦房结附近的外围心房肌区相 遇产生干扰、抵消所致,心电图上不出现这一次 窦性P波,表现为房性过早搏动后有完全性代偿间 歇。
• 除晚发的房性过早搏动外,交界性过早搏
动,房性折返性节律及室性过早搏动,均 可逆传至心房引起窦房交界区干扰现象。
• 上述窦房交界区干扰是完全性干扰,
窦房交界区不完全性干扰,
图33-5 房早未下传
二、房性早搏的P′—R间期延长
• 发生略晚的房性早搏到达房室交界区时,房室交
界区正处于上一窦性激动所致的相对不应期中, 即窦性激动在房室交界区对异位的房性激动形成 不完全干扰,此时房性早搏的激动可以缓慢通过 房室交界区并激动心室,心电图上呈现房性早搏 的P’—R间期延长 。
• 室上性激动可能是窦性,也可以是房性,如心房

临床心电图-干扰与脱节!

临床心电图-干扰与脱节!

房室交界区干扰
房室交界区干扰:房室交界区是激动传导的通道, 室上性激动由此下传心室,室性或房室交界性异位 激动由此逆传心房,所以房室交界性干扰是各类干 扰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当房室交界区尚处于前一 个激动所造成的有效不应期中,则接踵而来的激动 下传受阻时,称为完全性房室干扰。当房室交界区 尚处于前一个激动所造成的相对不应期,致使激动 通过时传导时间缓慢者,称为不完全性房室干扰。
9
心房内干扰:
心房内干扰:它 是 由 于 两 个 节 奏 点 所 发 放 的 激 动 从 不 同 方向同时到达心房而发生的干扰,结果使一方激动不 能传入另一方所激动的心房肌,而形成不同形态的P 波,称为房性融合波。一般系由窦性激动与心房的异 位节奏点的激动发生干扰而产生的。房性融合波在同 一导联中的形态,究竟偏向窦性,抑或是偏向异位P 波,系取决于哪一个节奏点控制的心房肌较多有关。
6
干扰可以发生在心脏的任何部位,如 1、窦房结干扰; 2、房内干扰(房性融合波); 3、房室交界区干扰(最常见); 4、室内干扰(室性融合波);
7
窦房结干扰
• 包括窦房结内和窦房连接区发生的干扰两类: • 1、窦房结内干扰:当早搏在窦房结的自律除极尚未完
成时侵入,从而干扰及抑制了窦房结激动的发放,致使 窦房结重整其节律,心电图表现为早搏呈不完全性代偿 间歇,即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的时距短于两个正常 的窦性PP间距。
10
女性,41岁。P1—P3为窦性心律,心率64bpm, P5—P7为加速 的房性逸搏心律,心率69bpm,P4为窦性激动与房性激动形成 的房性融合波。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房性融合波
11
房性融合波与窦房结内或窦房结至房室交 界区游走性心律的鉴别

【心电学】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学】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学】干扰性房室脱节当窦房结兴奋性减低或异位节律点兴奋性稍高时,心脏内同时形成了两个节律点的活动,且两个节律点的频率相近,异位节律点的频率则略高于窦房结,而控制心室活动。

当窦房结下传的激动(P波)达房室结(或心室)时,该处正处于前一个兴奋后的不应期,因此激动被干扰而不能下传,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干扰的结果使窦房结的激动只能支配心房形成P波,而房室交界部(或心室)的激动支配心室形成QRS波,使心房与心室活动彼此分离,这种现象称为脱节(或分离)。

但这并不是发生了房室传导阻滞,若窦性激动下传恰逢房室交界部(或心室)的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则激动仍可以下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心室被夺获,简称心室夺获。

由干扰所引起的心电图的变化,常与传导阻滞相似,但干扰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巧合的结果,应与真正的传导阻滞区别开来。

1. 发生机制有两种基本心律的变化异常可导致房室分离,即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激动的传导异常。

1.1激动起源异常导致的干扰性房室分离1.1.1激动延迟出现所导致的干扰性房室分离激动延迟出现可导致干扰性房室分离。

例如在窦性心动过缓中,由于窦性周期的拉长和窦房结对低位起搏点频率抑制作用的解除,低位起搏点将被动地按其固有周期发生一次或多次激动,形成逸搏或逸搏心律,此时延迟出现的窦性激动可能与逸搏性激动同时出现,从而使这两个激动相遇,彼此干扰对方而导致干扰分离。

房室干扰可能仅发生1个或2个,有时也可持续3个或3个以上而导致一个时段的分离。

但是这种房室分离很少会维持一段长的时问,因为这种窦性心动过缓通常会合并窦性心律不齐,当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低位起搏点的频率时,窦性心律将重新控制心脏的活动。

应该指出,先有窦性心动过缓才会导致窦性心律与逸搏的干扰,然后再出现分离,而不是先有干扰分离后再出现心动过缓,系激动起源异常。

1.1.2提早或加快的异位激动所导致的干扰分离干扰分离可能是低位的交界性或室性起搏点早期或加速地形成激动的结果。

体表心电图梯形图图解法(续1)

体表心电图梯形图图解法(续1)

性左束支文氏现象。
A
1
2
3
4
5
A
A-V
BBB
V
B1
2
3
4
A A-V
BBB V
1
2
3
4
5
正常对照 ILBBB CLBBB CLBBB CLBBB
I
图 17 A.组成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的 3 种原因:左束支 3.隐匿性传导 4.传导延缓 5.传导阻滞。 B.左右对照蝉联现象梯形图。 (收稿:2011-03-02)
(0.22+0.08=0.30s),即为 0.68×2-(0.22+0.08)=1.06s。 根据分析,说明本图中存在着非阵发性房室交接
区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室交接区起搏点的节律性不受 心房激动的影响, 故存在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 其顺传过程中又具有 4∶3 文氏型外出阻滞, 因此每 4 次房室交接性激动中有 1 次未能顺传至心室。
S1-S1--170-/-min
f S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1
S13
S15
S17
16 36
41
46
16
18
19
21
40
S1-S1--120-/-min 16
18
20
22
36
38
39 40
42
43
44 44
图 13333房室结快、慢径路交替性文氏周期。
无,有 4 种折返环路(图 14Aa~d),其中平行通道折 返的产生另附图解说明(图 14B)。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
原因有三,即左束支内隐匿性传导、传导延缓和中断 (图 17A),也可因蝉联现象引起(图 17B)。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
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 污染3. 采集4. 采樵5. 狩猎和捕捞新的形式——旅游、探险等
内源干扰是指由内源因子对系统发生的作用。如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的倾倒、种间竞争等。外源干扰的动因源于系统外部。
· 干扰具有破坏性和增益性两重性。关键取决于干扰的强度和时间。(1)干扰并不总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破坏。如合理的人为采伐、修枝等能促进森林的发育和繁殖,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率。
生态恢复理论
· (1) 生态恢复原则自然法则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美学原则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主要原则
地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不同,物种的引进、生物群落的设计都要因地制宜。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要从生态系统层次构建群落。使系统持续发展。最小风险原则与效益最大原则。
· 4、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类型、干扰状况和干扰体系,即干扰因子及其存在规律和发生行为;研究生物个体对干扰的适应行为及其机制;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干扰的反应;研究干扰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研究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
1、定义:相对于健康生态系统而言,它是一类“病态”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又称为“受损或受害”生态系统。原因:多方面,自然和人为干扰是两大触发因子
2、干扰的类型
按干扰动因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按干扰性质分为:破坏性和增益性干扰

景观生态过程-干扰

景观生态过程-干扰
干扰。例如,火灾、放牧、森林砍伐等。
扩散性干扰(diffuse disturbance):指在某一尺度上增加系统
整体的异质性,但并不产生有明显边界斑块的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
火干扰(fire)
提高生物生产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物种的结构和多样性。
放牧(grazing)
放牧对于那些放牧历史较短的草原来说是一种严重干扰, 而对于已有较长放牧历史的草原,放牧已经不再成为干扰 。 适度的放牧可以使草场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促进草地 景观物质和养分的良性循环。
period, or decimal fraction of events per year; often used for probability
disturbance when expressed as the decimal fraction of events per year.
Intensity
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 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 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 、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洋蚊子”、“食人鲳”、“清道夫”鱼、福寿螺、美洲斑 潜蝇、红火蚁、水葫芦、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少花蒺 藜、超级杂草大米草、飞机草、薇甘菊、北美鬼针草等,严 重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
演替起到重要作用。
思考:许多学者认为内部干扰是自然演替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干扰。 如森林中林隙的形成与更新。你的观点?
外部干扰:是短期内的大规模干扰,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按干扰的形成机制: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按干扰的结果:

房室干扰性脱节

房室干扰性脱节

房室干扰性脱节
原理:某些生理及病理因素下,窦房结自律性下降或房室交界区 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时,交界区心率超过窦性心率,前者发出的激 动如因房室交界区的逆向传导阻滞特征不能上传至心房,只能下 传心室控制心室活动,此时因窦性激动在激动心房之后又因房室 交界区处于交界性心律所致的生理性绝对不应期而不能下传至心 室,这样,心房活动由窦性节律控制,心室活动由交界性节律控 制,产生了干扰性房室脱节。在这过程中亦有窦性激动脱离了绝 对不应期而下传激动至心室,称为“窦性夺获”。
病例分享—房干扰性脱节
• 干扰:是指激动在心肌组织内传导过程中,如正逢前一激动的 绝对或相对不应期,则后一激动在该部位不能传导或传导缓慢, 或二者融合、抵消等,心电图上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根据干 扰发生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类型的干扰现象。
• 房室干扰性脱节:指心房、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节奏点所控 制,各自进行独立的节律活动。常继发于激动发生失常(窦性 节律缓慢或交界性节律加速,最常见)或激动传导失常(窦房 阻滞、房室阻滞,较少见)。
房室干扰性脱节
• 心电图表现: P-P相等 R-R相等 各自规律 P-P间期>R-R间期 P与QRS无固定关系 夺获的PR间期0.12-0.20S
谢谢

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升研究

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升研究

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升研究摘要:随着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在现代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其受到电磁干扰的问题日益显著。

本研究旨在提升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以确保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通过深入分析电磁干扰源、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力图为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在硬件设备的选择与优化、线路布局与布线的改进、电源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接地系统的完善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这为未来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抗干扰;性能;提升0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在各类应用场景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在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其受到电磁干扰的风险不可忽视。

电磁干扰可能导致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异常运行、设备损坏,甚至影响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为了提升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本研究致力于深入剖析干扰源、探讨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技术策略。

通过引入先进的硬件设备、优化线路布局、改进电源系统设计以及完善接地系统,旨在为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对电气系统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有望为未来工业应用中电磁兼容性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1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干扰源分析1.1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是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中常见的干扰源之一。

这包括来自其他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例如相邻设备的电机、变频器等。

电磁辐射可能导致制冷压缩机电气系统中的传感器失灵、控制信号干扰等问题。

根据实测数据(见下表1),电磁干扰在一些频段上可能显著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屏蔽和隔离措施。

表1 电磁干扰源实测数据(示例)频段(MHz)电磁干扰程度(dBm)0-1-751-5-685-10-6010-20-5520-50-501.2电源干扰源电源干扰源主要源自电源系统中的问题,例如电源波动和谐波。

自动化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应用研究

自动化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应用研究

自动化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应用研究发表时间:2020-11-23T10:38:34.58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作者:殷硕[导读] 摘要: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不断完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

在现代化技术手段作用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抗干扰能力日渐提高,为自动化装置技术的跟进提供了关键性的信息数据与技术依据。

身份证号码:13068319831212xxxx摘要: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不断完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

在现代化技术手段作用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抗干扰能力日渐提高,为自动化装置技术的跟进提供了关键性的信息数据与技术依据。

在运用抗干扰技术过程中,需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确保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具备较高的整体功能。

以此,促进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极易受到各方面的干扰,比如,抗辐射电磁干扰,频繁出现死机问题,导致整个电力系统无法处于正常运行中。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优化利用抗干扰技术,有效解决不同程度的干扰问题,尤其是那些性能较差的装置,避免在受到强烈干扰的时候,出现误机、死机等现象,提高系统设备的自动化功能。

并构建全新的抗干扰技术运用模式,提高抗干扰技术整体能力,充分发挥抗干扰技术具有的作用,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用电需求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电力自动化抗干扰因素的影响1、干扰形成因素在运行过程中,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受到干扰后,会出现干扰源。

在采取系统微机装置信号的时候,一旦删除某些有用信号,其它信号便会影响正常的电磁信号,阻碍系统装置的正常运转。

就干扰源来说,并不只有外部干扰。

自动化装置在受到各种无用电磁信号影响后,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频率增加,一旦进入自动化系统,将会影响整个系统设备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的后果。

2、数字电路、模拟输入通道与开关量通道的影响如果系统中开关量的输入与输出通道受到影响,便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断路器堵塞,闭合器出现不连贯现象,存在较大的误差。

电子通信中常见干扰因素及控制 赵操

电子通信中常见干扰因素及控制 赵操

电子通信中常见干扰因素及控制赵操发表时间:2018-07-02T11:53:46.11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9期作者:赵操[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近些年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促进了电子通信行业的进步,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的提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摘要:随着我国近些年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促进了电子通信行业的进步,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的提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电子通信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常常会受到相应的干扰因素影响,使得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质量不佳。

本文先就电子通信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就电子通信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就电子通信干扰控制措施和电子通信的发展策略详细探究。

希望能借助此次的理论研究,能促进电子通信行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电子通信;干扰因素;控制;分析1导言从我国的整体电子通信行业的产业链发展现状能够看到,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发展策略的完善实施,只有通过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着与电子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从理论上深化电子通信的研究,就能为实际的问题解决提供相应参考。

2电子通信的发展现状及电子通信的干扰因素2.1电子通信的发展现状我国的电子通信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尤其是近些年的技术进步迅速,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从当前我国的电子通信发展现状能够看到,在创新的能力以及意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国在电子通信行业中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在研发人员的队伍方面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电子通信的核心技术还是需要从国外进行引进,这对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的整体发展进步就有着很大阻碍。

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多数是位于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区域,有的地区电子通信行业处在较低发展水平,由于区域因素的影响,就使得电子通信的技术分布不平衡,对于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重复建设以及恶性竞争的问题比较严重,缺少高素质专业人才等,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赵作者单位:310009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心内科干扰现象完全性不完全性间歇性心室夺获心房夺获全部性)夺获搏动部分性)融合波延迟性)相性差异性传导企图性)隐性夺获意外性)超常期传导房室脱节干扰阻滞表1房室脱节和干扰的表现形式。

干扰与脱节是心律失常的继发现象。

当房室脱节时,窦性激动如恰遇房室交接区心律的应激期便能下传产生室性夺获波群,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脱节,即窦性激动影响了房室交接区心律的规整性,这不属于干扰现象。

激动传导的干扰现象表现为:1.两个不同来源的激动同时或几乎同时激动心房(室),遇到彼此的绝对不应期而产生房(室)性融合波群。

2.两个激动先后从同方向下传时,如果后一激动恰落在前一激动的绝对不应期而中断,或落在相对不应期而缓慢传导,这就形成了前一激动干扰了后一激动的传导性。

简言之,如激动落在另一同时异向激动的绝对不应期中而不能应激,称完全性干扰或绝对干扰,常表现为房性或室性融合波群;或落在相对不应期中则应激缓慢,称不完全性干扰或相对干扰,表现为差异性传导。

这些干扰现象都属于生理性传导障碍,有保护心脏正常运转的作用。

当心脏的两个起搏点并行产生激动,在一系列的搏动上都产生了相互不能应激的干扰现象,称为脱节(干扰性脱节)。

它和病变心肌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所致的病理性传导阻滞(阻滞性脱节)不同。

房室脱节最多见于房室交接区。

其原因除传导阻滞外主要由干扰所引起。

其表现形式可有多种(表1)。

1.窦房交接区内干扰(1)完全性窦房干扰舒张晚期房性期前收缩与窦性激动在窦房交接区内相互干扰,房性期前收缩未能侵入窦房结而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P _P c _P 间期=2(P _P 间期)。

偶尔,也可发生在有逆行P 波的房室交接区性或室性搏动时。

(2)不完全性窦房干扰间位性房性期前收缩常有窦房交接区隐匿性逆传,可使随后窦房结激动的S _A 间期延长,称为干扰性窦房传导时间延长。

体表心电图可见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性P 波推迟出现,以致间有房性期前收缩的窦性P_P 间期延长(不完全性插入性房性期前收缩),其后一个P _P 间期相应缩短,两个P _P 间期的平均值恰与一个窦律周期相等,即P _P c _P 间期略>P _P 间期,而P 1_P c _P 2_P 3间期=2(P _P 间期)。

2.心房内干扰(1)完全性心房内干扰(房性融合波群)。

当两个起搏点发出的激动各自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所产生的P 波称房性融合波群,其形态多变,但介于两者之间,窦性P 波或房性P 波均可与来自心房、房室交接区、心室的激动在心房内产生融合波群(图1)。

(2)不完全性心房内干扰(3相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有人报道,在单源性期前收缩性房性心动过速中,较短P c _P c 间期时,房性期前收缩的形态与其余房性期前收缩有所不同,类似3相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故认为可能是3相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3.房室交接区干扰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例如:(1)房性期前收缩与窦性心律的干扰。

过早的房性P波受阻未下传,或虽下传但P_R间期延长。

(2)房室交接区性、室性期前收缩与窦性(或房性)心律的干扰。

过早的QRS波群前未见有关的P波,其后有直立P波,且未继以QRS 波群。

(3)插入性房室交接区性、室性期前收缩与窦性心律的干扰。

过早的QRS波群后窦性P波受阻,或下传的P_R间期延长。

(4)房室交接区逸搏与窦性心律的干扰。

长间歇后出现的QRS波群前未见直立P波,或有P波但P_R间期小于0.10s;这个QRS波群后有直立P波,该P波未继以QRS波群。

4.心室内干扰(1)完全性心室内干扰(室性融合波群)。

2个甚至3个起搏点发出的激动各自激动了心室的一部份而产生的QRS波群称室性融合波群,其形态多变,但介于两者或三者之间,可以是窦房结_心室、心房_心室、房室交接区_心室、心室_心室以及窦房结_房室交接区的室性融合波群。

窦房结_交接区的室性融合波群产生的基础是房室交接区存在着纵向分离和优先传导现象。

一般来说,当窦性激动传入房室交接区时,先以较缓慢速度(约50mm/s)通过结区传导,当到达结希区以至房室束时,激动即沿长轴方向呈同步快速(1000~1500m m/s)传导,使窦性激动比较一致地下传至心室。

又若是房室交接区异位起搏点位于结_希区或希氏束中央部位,其发出的激动同样循正常窦性激动传导顺序下传至心室,产生与窦性相同的QRS波群。

此两者均使优先传导现象不易显露。

只有当交接区起搏点在边缘部位,其发出的激动由于纵向优先传导,使同侧心室肌较对侧心室肌稍早激动而出现QRS波群轻度畸形,同时还必须是晚期出现的交接区性激动才有可能,当其下传时恰遇窦性激动也已传到房室交接区,则心室被此两者一起激动而形成特殊类型的双源、同向、同步的室性融合波群。

预激综合征的QRS波群是因窦性或室上性激动同时经旁道和正常房室交接区下传至心室所致,故是一同源、同向、同步的窦房结_旁道室性融合波群。

另外,窦房结_交接区_心室和窦房结_心房_心室的室性融合波群则为3源性室性融合波群,偶有报道。

(2)不完全性心室内干扰(3相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1.窦房交接区干扰性脱节窦性节律与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可组成干扰性窦房脱节,可分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后者存在窦房结_心房竞争现象。

图1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短串完全性干扰性心房内脱节。

R1、R2系窦性心搏,随后发生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心室率107次/min,P3、P4、P5为不同程度的房性融合波,P6~P12为心房夺获。

干扰性脱节现象2.心房内干扰性脱节由一系列完全性心房内干扰引起。

3.房室交接区干扰性脱节(交接区_交接区脱节)4.房室干扰性脱节(1)窦房结_交接区脱节窦性心动过缓与房室交接区心律的组合。

正常窦性心律或窦性心动过速与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这种并行心律的频率相近,而交接区激动比窦性激动频率稍快,加上房室交接区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行性单向阻滞,因此,窦房结激动和房室交接区激动分别控制着心房和心室,构成干扰性脱节中常见的窦房结_交接区脱节,干扰性房室脱节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之分,严格地说前者不可能长期存在(图2)。

图2同步记录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与房室交接区心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构成的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其中R 4系心室夺获,P _R 间期0.36s 。

钩扰与等频性房室脱节(2)窦房结_心室脱节正常窦性心律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与室性逸搏心律的组合。

(3)心房_交接区脱节房性与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的组合。

(4)心房_心室脱节房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组合。

(5)房室干扰性脱节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常见的是原有2B 1房室传导阻滞伴交接区逸搏心律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貌似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原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逸搏心律使之暂时出现貌似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5.心室内干扰性脱节由一系列完全性心室内干扰引起。

组合干扰性房室脱节的两种心律频率偶尔相等,则称为等频性房室脱节(isorh y thmic A _V dissociation),表现为房室同步化,其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并非巧合,而与钩拢现象(accrocha g e)有关。

所谓钩拢现象,通常见窦房结_交接区脱节的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或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后者曾称为室性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前者心电图表现为原来频率相对较慢的P 波逐渐赶上并接近频率较快的QRS 波群,使P 波与QRS 波群重叠直至超越QRS 波群(失职性和僭越性房室脱节dissociation by default and usurpation)。

这种现象可以维持数搏,甚至可持续10余min 。

钩拢现象是一种正性变时性作用的干扰现象,它的发生机制可用窦房结的/伺服机制0来解释。

所谓伺服机制是一种应用反馈信息纠正另一系统偏差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对窦房结的反馈。

例如当P 波从QRS 波群后逐渐前移使两者重叠,心房收缩协助心室充盈作用减少,心室每搏量或血压有所下降,反射性提高窦性心率,P 波再向QRS 波群前移动,心室每搏量或血压有所上升,又使窦性心率减慢直至恢复正常,其间心房率与心室率暂时出现同步化。

另外钩拢现象也与心电_机械活动有关。

Levy 曾提出将等频性房室脱节的心电图分为两型:Ñ型较常见,P 波周期性在QRS 波群前后移动,代表一种生物学反馈控制系统;Ò型图3Ò导联连续记录示首行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P(P -)波,心率75次/min 。

第2行窦性心律加快使P -波转为房性融合波(P 2~P 5),P 6波起全部夺获心房,位于QRS 波群之后,造成房室脱节并逐渐前移,隐藏于QRS 波群内(第3~5行两个箭头符号之间),P 波与QRS 波群的位置固定不变。

第6行窦性心律继续增快超越QR S 波群之前,最终恢复窦性心律。

本例钩拢前后的窦性心律与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的心率很接近,后者略快于前者。

临床意义少见,P 波与QRS 波群固定不变。

1977年Fried -man 报道1例等律性房室脱节的发生和消失的全过程,并同时具有Ñ型与Ò型心电图特征(图3)。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是一种生理性传导障碍,其本身并无重要性,临床意义取决于引起干扰与干扰性脱节的原有心律失常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由于任何一种心律失常都有可能掺杂有干扰与干扰性脱节现象,甚至构成令人困惑或难以辨认的心电图改变,因此掌握这一基本心电现象是颇为重要的。

(收稿:2001)09)20)疑难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儿童心电图学习班招生由浙江省医学会与杭州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联合举办。

时间2001年12月24日~30日。

专题讲座:差异性传导、拖带、蝉联、空隙、希_浦系折返、隐匿性传导、并行收缩、超常传导、儿童(含胎儿)心电图等;读片(含体表心电图、心电生理、起搏心电图)讨论百余张。

学费、书费、教材费等共480元,膳宿代办,费用自理。

本班授予浙江省Ñ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6分。

欲报名者请函寄或电告杭州市朝晖三区3号杭州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莫校珍收,当即寄/入学通知及回执0,邮编310014,电话(0571)85231153、85164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