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风.无衣原文注释拼音版
《诗经·国风·秦风》的注音
《诗经·国风·秦风》的注音《诗经·国风·秦风》的注音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
小编为大家提供了《诗经·国风·秦风》的注音,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诗经·国风·秦风》的注音秦风里面好多篇呢,像《无衣》《黄鸟》《晨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
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俴驷孔群,厹矛鋈錞。
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竹闭绲縢。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秦风.无 衣原文翻译
《秦风·无衣》原文: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内容品读: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秦风·⽆⾐》原⽂|译⽂|赏析 《国风·秦风·⽆⾐》是⼀⾸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昂⼠⽓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爽朗的风格正是秦⼈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国风·秦风·⽆⾐》原⽂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及注释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 ⽟):暖热。
赏析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诗经《无衣》原文及翻译
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及注释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
《秦风_无衣》
《秦风•无衣》★精品文档★《秦风•无衣》《无衣》長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 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倪。
長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临的气氛, 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精品文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先秦-诗经《秦风 无衣》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诗经《秦风无衣》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
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原文:秦风·无衣先秦-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翻译:岂曰无衣?谁说我们没衣穿?与子同袍。
与你同穿那长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
与子同仇!杀敌与你同目标。
岂曰无衣?谁说我们没衣穿?与子同泽。
与你同穿那内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
与子偕作!出发与你在一起。
岂曰无衣?谁说我们没衣穿?与子同裳。
与你同穿那战裙。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
与子偕行!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版)。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
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
于,句中助词。
〔同仇〕指共同对付敌人。
〔泽〕同“襗(zé)”,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
作,起。
〔甲兵〕铠甲和兵器。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诗经.秦风.小戎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唐风.采苓 诗经.唐风.鸨羽 注音
xiǎo róng小戎xiǎo róng jiàn shōu,wǔ mù liáng zhōu。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yóu huán xié qū,yīn yǐn wù xù。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wén yīn chàng gū,jià wǒ qí zhù。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yán niàn jūn zǐ,wēn qí rú yù。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zài qí bǎn wū,luàn wǒ xīn qǔ。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sì mǔ kǒng fù,liù pèi zài shǒu。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qíliúshìz hōng,guā lí shì cān。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lóng dùn zhī hé,wù yǐ jué nà。
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yán niàn jūn zǐ,wēn qí zài yì。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fāng hé wéi qī?hú rán wǒ niàn zhī。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jiàn sì kǒng qún,qiúmáo wùduì。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
méng fá yǒu yuàn,hǔ chàng lòu yīng。
蒙伐有苑,虎韔镂膺jiāo chàng èr gōng,zhú bì gǔn téng。
《国风·秦风·无衣》诗经鉴赏及译文注释
《国风·秦风·无衣》诗经鉴赏及译文注释《国风·秦风·无衣》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国风·秦风·无衣》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风·秦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国风·秦风·无衣》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国风·秦风·无衣》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国风·秦风·无衣》鉴赏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国风·秦风·无衣》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
《国风·秦风·无衣》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国风·秦风·无衣》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国风·秦风·无衣》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国风·秦风·无衣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国风·秦风·无衣对照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岂日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国风·秦风·无衣原文翻译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鉴赏《国风·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风·秦风·无衣》原文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先秦-诗经《唐风 无衣》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诗经《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关于此诗背景,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有人赏赐或赠送作者一件衣服,作者作这首诗表示感谢”。
有人根据诗意猜测,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因作此诗。
原文:
唐风·无衣
先秦-诗经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翻译:
岂曰无衣,七兮?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岂曰无衣,六兮?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唐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二篇。
〔七〕虚数,非实指,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七命之服,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一说指周王。
〔安〕舒适。
〔吉〕美,善,好。
〔六〕即六套衣服,亦非实指;一说六命之服,指在王朝为卿者的命服。
〔燠(yù)〕暖热,温暖。
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72篇:3.《无衣》
昨天古诗词曲专栏学习的是诗经中的《静女》,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背诵推荐篇目,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依然是诗经中所选,《无衣》。
今日诗词:《无衣》。
《无衣》选自《国风·秦风》,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采薇》1.原文译文对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译文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4赏析1.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秦风·无衣原文及赏析
秦风·无衣原文及赏析秦风·无衣原文及赏析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动身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解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这首诗布满了激扬大方、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猛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当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抵制。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大方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确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全都,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动身,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注释拼音版
秦风·无衣
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袍p áo 。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戈ɡē矛m áo 。
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仇ch óu
! 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泽z é。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矛m áo 戟j ǐ。
与y ǔ子z ǐ偕xi é作zu ò! 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裳ch án ɡ。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甲ji ǎ兵b īn ɡ。
与y ǔ子z ǐ偕xi é行x ín ɡ!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