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基本概念和理论
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色谱分析是一种通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实现分离、富集和检测目标物质的分析方法,它是现代化学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色谱分析主要应用于化学合成、生物化学、医药研究、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从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现过程三个方面阐述色谱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理论色谱分析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实现物质之间的分离和富集。
在色谱分析中,固定相是一种具有在温度和压力下稳定的化学性质的物质,称为固定相。
流动相是一种可以移动并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溶液或气体。
色谱分析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氢氧化铝、聚乙烯醇、聚四氟乙烯等,流动相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机溶剂、缓冲液或气体。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行为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物质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特性来实现分离。
常见的固定相有分子筛、离子交换树脂和填料柱等,它们都拥有独特的分离机制。
当样品进入色谱柱,被保留在柱中,而流动相则将未被保留的样品带出柱外,实现物质之间的分离。
不同的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量不同,它们在色谱柱中停留时间的长短也不同,这就是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化学或物理性质不同而实现的分离。
实现过程色谱分析实现过程包括前处理、分离、富集和检测四个阶段。
前处理是为了加速色谱分离和提高检测灵敏度,它一般包括样品的提取、洗脱、浓缩和纯化等步骤。
在提取中,可以利用溶剂把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转移到有机相中,去除其他杂质。
浓缩和纯化则是为了提高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和纯度,这样可以增加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
分离是色谱分析的核心,它是通过不同组分在色谱柱中的相互作用特性来实现物质之间的分离。
富集则是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采用加强色谱性能、提高目标化合物在柱中保留时间的方法,比如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配比调整、温度控制等。
最后,检测是为了确定分离的组分及其含量,这可以使用不同的检测器进行检测,如荧光检测器、紫外线检测器和电导检测器等。
第10章 色谱分析基本概念
c
c0 σ 2π
e
当色谱峰为非正态分布时,可按正态分布函数加指数衰 减函数构建关系式。
目 录
1-1 色谱法概述
1-1-1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1-2 色谱分离过程 1-1-3 色谱流出曲线与术语
1-2 色谱理论基础
1-2-1 塔板理论 1-2-2 速率理论 1-2-3 分离度 1-3 定性定量方法 1-3-1 色谱定性分析 1-3-2 色谱定量分析
色谱柱长:L, 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
则三者的关系为: n=L/H
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tR 2 tR 2 n 5.54( ) 16( ) Y1/ 2 Wb
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2.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 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调整保留时间(tR'):tR'= tR-tM
(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体积(VR): VR = tR×F0 F0为柱出口处的载气流量,
单位:m L / min。
死体积(VM):
VM = tM ×F0
调整保留体积(VR'):
V R' = VR -VM
3. 相对保留值r21 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 r21 = t´R2 / t´R1= V´R2 / V´R1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 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 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 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 分的选择性。
式中为相比。 填充柱相比:6~35;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容量因子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VM为流动相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 VS为固定相体积,对不同类型色谱柱, VS的含义不同; 气-液色谱柱: VS为固定液体积; 气-固色谱柱: VS为吸附剂表面容量;
分离科学-色谱基础理论
Cs −∆ µ ∆ µ ∆ G K= = ex p( ) ln K = − =− Cm R T R (1-5) T T R
0
0
0
∆G = ∆H −T∆S
0 0
0
−∆ H ∆ S ln K = + R T R
00Βιβλιοθήκη 相互作用力差 焓变) 别(焓变) 自由度的变 熵变) 化(熵变)
(1-6)
官能基团 分子大小和 空间排列
峰形预测 重叠峰定量解析 选择最佳分离方法
线性理想色谱。溶质的迁移决定于分配系数, ( 1) 线性理想色谱 。 溶质的迁移决定于分配系数, 迁移过程中谱带形状不变
Cs 1 2 Cs 1 2 Cm Cm
( 2 ) 非线性理想色谱。 谱带不对称, 呈鲜明的前 非线性理想色谱 。 谱带不对称 , 升或者拖尾
µs = µ +R lnαs T
0 s
µm = µ +R lnαm T
0 m
µ + R lnαs = µ + R lnαm T T
0 s 0 m
色谱体系中溶质量很小,一般做稀溶液处理: 色谱体系中溶质量很小,一般做稀溶液处理:
Cs 0 0 R ln T( ) = −(µs −µm) Cm
分配系数K 分配系数K
(5)假定流动相不是采取连续的方式前进,而是 跳跃式前进。设q和 p分别是柱的横截面积和在柱 横截面积中流动相所占据的截面积分数,那么一个 塔板上流动相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为Hqp。当通过色 谱柱的流动相体积为V时,相当于流动相在整个柱 内每个塔板上跳动的次数为r=V/Hqp。 (6)全部样品开始都集中在第一块塔板上。 (7)分配系数不随组分浓度变化,即分配等温线 是线性的。
色谱基础知识
色谱法分离原理示意图
A+B
色谱基础知识
进样口
A+B |一 +B
色谱柱
B | A B
检测器
B | 一
| B A
| 峰一 A
B |
时间
峰B
色谱基础知识
一些色谱图相关的术语: 1)色谱图:在分析过程中色谱仪记录下来的检测器 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一般纵坐标为信号值,横 坐标为时间) 2)基线:在不分析状态下色谱仪检测器信号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 3)色谱峰:在分析过程中,当某一组分流过检测器 时,检测器信号随之产生变化,在谱图上即表现为峰 状,称之为色谱峰。
色谱基础知识
一些色谱图相关的术语
180000
TOP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Demo Chromatogram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0 -20000
峰高 峰面积(阴影部 分)
1
2
保留时间
一些色谱图相关的术 语:
以右边谱图中第一个峰为例: 峰高: 284909 uV 峰宽: 约15s (从0.6到0.9min) 峰面积:2043631 uV*s 保留时间:0.76 min
色谱基础知识
正向
检测器
色谱柱
5 放空 6 4
1
2
4
反向
样品气
定量管
检测器
3
3
1 2
载气
色谱柱
分离系统:反吹
色谱基础知识
反吹的典型应用:8通阀进样+反吹 测O2中的CH4-NMHC
7
色谱柱
6
放空
8
样品气
1
定 量 管
第二章-色谱基本理论
1.塔板理论是模拟在一些假设条件下而提出的,假设同实际情况有差距,所以他描述的色谱分配过程定量关系合有不准确的地方。 2.对于塔板高度H这个抽象的物理量究竟由哪些参变量决定的?H又将怎样影响色谱峰扩张等一些实质性的较深入的问题,塔板理论却不能回答。
3.为什么流动相线速度(U)不同,柱效率(n)不同;而有时当U值由很小一下变得很大时,则柱效能(n)指标并未变化许多,但峰宽各异,这些现象塔板理论也无能为力. 4.塔报理论忽略了组分分子在柱中塔板间的纵向扩散作用,特别当传质速率很快时,其纵向扩散作用为主导方面,这一关键问题并未阐述。
二 区域宽度
(1)标准偏差σ (2) 半峰宽 W1/2 (3) 峰底宽度W 从色谱图中,可得许多信息: 1 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2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3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 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评价柱效依据; 5 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
三 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容量因子)K’ : 1 分配系数K 平衡状态时组分在固定相(CL)与流动相(CG)中的浓度之比。 2 分配比(容量因子)K’: 平衡状态时组分在固定相(P)与流动相(q)中的质量之比。
讨论: K’=0 则 tR = tM 组分无保留行为 K’=1 则 tR = 2tM K’→∞ tR很大 组分峰出不来 所以K’=1-5 最好 如何控制K’? 主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液 色谱测K’容易(只测tR tM )所以常用K’
3,温度校正
空心柱的载气流速通常不用皂膜流量计测量。而是由tM计算得到 载气的平均线速U=L/ tM 例题“实验与习题”例4 (P125) 作业:P131 41;42(思考);43;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知识
样品组份分离
色谱法发展的历史: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命名自己发明的分离植物 色素的新方法为色谱法。因为他并不是一个著名的学 者,因此他发表出来的文章并没有得到重视。 1931年,德国的Kuhn和Lederer重复了Tswett的实验, 得到很好的结果,色谱法因此得到很大的推广。 1940年,Martin和Synge提出了液液分配色谱法,又把 塔板的 概念引入色谱法中,初步建立了塔板理论。
(2)外标法
外标法也称为标准曲线法。 特点及要求: 外标法不使用校正因子,准 确性较高,
操作条件变化对结果准确性
影响较大。 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 较高,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快 速分析。
(3)内标法
内标物要满足以下要求: (a)试样中不含有该物质; (b)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 (c)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 (d)出峰位臵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无组分峰影响。 试样配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样W,加入一定量内标物mS 计算式: mi f i' Ai f i' Ai ' ; mi m s ' ms f s AS f s AS
2.最低检测限(最小检测量)
噪声水平决定着能被检测到的浓度(或质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要把信号从本底噪声中识别出来,
则组分的响应值就一定要高于N。
检测器响应值为2倍噪声水平时载气中的试样浓度(或质量 ),被定义为检测限(或检测度、敏感度)。而对应的进样量 称为该物质的最小检测量。
4.线性度与线性范围
(4)使用方便。
七、检测器特性
specific property of detector
1.检测器类型 浓度型检测器: 测量的是载气中通过检测器组分浓度瞬间的变化,检测 信号值与组分的浓度成正比。热导检测器; 质量型检测器: 测量的是载气中某组分进入检测器的速度变化,即检测 信号值与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组分的质量成正比。FID; 广普型检测器: 对所有物质有响应,热导检测器; 专属型检测器: 对特定物质有高灵敏响应,电子俘获检测器;
色谱概论(1)
气 相 色 谱 GC (流动相为气 体) 超临界流体色 谱 SFC ( 流 动 相超临界流体 )
气、液 气-键相 键相 气-固定体 固定体
色谱法分类
气相色谱( Gas chromatography )
填充柱气相色谱(Packed column gas chromatography) 毛细管气相色谱 (Capillary column gas chromatography) 裂解气相色谱(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 ) 顶空气相色谱 (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色谱分析法
概述 色谱有关术语 色谱法基本原理 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1
色谱法起源
历史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 1906年使用的色谱原型装置 1906年使用的色谱原型装置 分离对象 --- 植物色素 色谱柱 --- 玻璃管 固定相 --- 碳酸钙 流动相 --- 石油醚
2
色谱法发展历史
1931年 年 1936年 年 1940年 年 1941年 年 1952年 年 1967年 年 80年代 年代 胡萝卜素植物色素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建立 吸附色谱与电泳相结合 分配色谱创立 气相色谱法建立 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 离子色谱、超临界流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
W = 4σ b
W1 = 2σ 2ln 2
2
色谱法基本概念
相对保留值,选择性因子( 相对保留值,选择性因子( α)
α
=
t t
′
R R
2
′
1
---- 固定相对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固定相对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色谱基础
图4-7 某组分的色谱图
12
(1)色谱术语 :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 保留体积、调整保留体积
•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从进样到组分峰顶点之间测得的时 间,用tR表示。 • 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组分的保留时间扣除 死时间后的时间。 • 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从进样开始到监测器中样品浓 度最大时,流动相流经色谱柱的体积。 • 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保留体积扣除死体 积后的体积。
即相对保留因子可以用来表示固定相的选择性,因 此也称为选择性系数(用α表示) ,可以用来衡量固
定相是否选择合适。
15
(1)色谱术语 :相对保留因子(也称选择性系数)
采用相对保留因子可以消除一些仪器操作条件的 影响。只要柱温,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保持不 变,即使柱长、柱径、填充情况及流动相的流速 有所变化,由于相对保留值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 进行测定,实验条件队保留值的影响在分子、分 母中都存在,其比值仍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她是 气相色谱中广泛使用的定性数据。
色谱理论研究物质在色谱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如解释色谱流 出曲线的形状,色谱峰变宽的机理,从而为色谱分离条件的 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基本 理论
塔板理论 速率理论
分离度
A、B两组分分离所要满足的条件: 1.两组分的分配系数有差异 2.区域扩宽的速率小于区域分离的速率 3.有足够长的色谱柱
19
§4-2
色谱理论简介
色谱 图
图4-4 某组分的色谱图
10
(1)色谱术语:基线与基线漂移
• 基线:在色谱操作条件下,仅有流动相通过监测器时,由 记录仪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 • 基线漂移:基线随时间定向缓慢地变化。
色谱基本理论
2-1
2-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色谱术语
2.2.1 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2-1
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以此流出色 谱柱,经检测器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用数据 记录装臵将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记录下来,即 得色谱图。 色谱图是以组分的浓度变化引起的的电信号 作为纵坐标,流出时间作为横坐标的,这种 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5) 保留体积 VR
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份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 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保留体积与保留时间 t。 的关系如下: VR = tR· F0
(6) 调整保留体积VR′
某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该组份 的调整保留体积,即 VR′ = VR- VM
(7)相对保留值γ2.1
某组份 2 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 1 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称为相对保留值:
2-3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根本目的:将样品中各组分彼
此分离,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 离必须足够远.
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 间的分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 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但 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 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重叠, 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 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 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 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 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 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
γ 2.1 t R2 t R1 VR1 VR2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而 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因此, 它是色谱法中,特别是气相色谱法中,广泛使用的定 性数据. 必须注意,相对保留值绝对不是两个组份保留时间或 保留体积之比 .
*选择因子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标 准(s),然后再求其它峰(i)对这个峰的相对 保留值.在多元混合物分析中,通常选择一对最 难分离的物质对,将它们的相对保留值作为重要 参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用符号α表示:
液相色谱基础理论知识
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
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 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
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
也称现代液相色谱。
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HPLC有以下特点:高压—压力可达150~300Kg/cm2。
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 Kg/cm2以上。
高速—流速为0.1~10.0 ml/min。
高效—可达5000塔板每米。
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份可达100种。
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0.01ng。
同时消耗样品少。
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内即可完成。
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
色谱理论
5. 保留体积VR
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 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保留时间与保留 体积关系: VR= tR Fc 6. 调整保留体积VR 某组分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为该组分 的调整保留体积。 VR = VR VM = tR Fc
7. 相对保留值r2,1 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 比,称为相对保留值。 r2,1= tR2 / tR1´= VR2 / VR1=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性质有关,而 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 因此,相对保留值往往可作为衡量固定相选择性 的指标,又称选择因子 。 式中tR2 为后出峰的调整保留时间,所以总是 大于1或等于1
信 号
进样
tR
由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R包含了组 分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须的时间和组分在固 定相中滞留所须的时间,所以tR实际上是组 分在固定相中保留的总时间. 如何测定?
3. 调整保留时间tR´ 组分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分的调 整保留时间,即 tR´= tR tM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
2.分配比k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的质量比。即
k =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 ms / m m
k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 柱的容量大,因此又称分配容量或容量因子。
k值决定于组分及固定相热力学性质。它不仅随 柱温、柱压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流动相及固定 相的体积有关。 k = ms / mm =CsVS / CmVm= Cs /Cm × VS / Vm = K × VS / Vm 式中cs,cm分别为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浓度; Vm为柱中流动相的体积,近似等于死体积。Vs为 柱中固定相的体积,在各种不同的类型的色谱中 有不同的含义。
气相色谱基本理论知识
气相色谱基本理论知识气相色谱理论可分为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两方面。
热力学理论是从相平衡观点来研究分离过程,以塔片理论为代表。
动力学理论是从动力学观点来研究各种动力学因素对柱效的影响,以Van Deemter 方程式为代表。
在叙述这两个理论前先介绍有关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l.色谱峰(流出峰) 由电信号强度对时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流出曲线(图2-2)上的突起部分称为色谱峰。
正常色谱峰为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曲线有最高点,以此点的横坐标为中心,曲线对称地向两侧快速、单调下降。
不正常色谱峰有两种:拖尾峰及前延峰。
前沿陡峭,后沿拖尾的不对称色谱峰称为拖尾峰(tailing peak),前沿平缓,后沿陡峭的不对称色峰与不正常色谱峰可用对称因子f s(symmetryfactor)或叫拖尾因子来衡量(图20-3)。
对称因子在0.95~1.05之间为对称峰,小于0.95为前延峰,大于1.05为拖尾峰。
f s = W0.05h/2A = (A+B)/2A (2.1)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可用三项参数即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峰位(用保留值表示、用于定性)及峰宽(用于衡量柱效)说明。
2.基线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称为基线。
稳定的基线应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基线反映仪器(主要是检测器)的噪音随时间的变化。
3.保留值(滞留值) 是色谱定性参数。
(1)保留时间(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称为该组分的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即从进样到柱后某组分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
图2-2中t R1及t R2分别为组分l及组分2的保留时间。
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d
2 p
Dg
容量因子
液相传质阻力项CL u
试样组分从固定相表面移动到固定相内部的过程中, 由于质量交换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即传质阻力)而使分 子有滞留倾向。在此过程中,部分组分分子先离开固定 相表面,发生分子超前,引起色谱峰扩展。
C L
2 3
k (1 k)2
d
2 f
DL
液膜厚度
液相扩 散系数
气相色谱中的速率方程
1 2
(Y1
Y2
)
R1/ 2
tR(2) tR(1)
1 2
(Y1/ 2(1)
Y1/ 2(2) )
R越大,说明两组分分离得越好。 由于该定义综合了色谱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可作为色 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2) 色谱分离基本方程(Purnell方程)
公式推导
tR
L uS
,tM
L u
tM tR
• 分离度R与理论塔板数N的平方根成正比关系, 增加塔板数,有利于提高分离度。
• 增加柱长可增加N,改善分离,但分析时间将 大大延长,峰产生扩展。
• 减小塔板高度H:
– 根据速率方程的启示制备一根性能优良的色谱柱是 十分重要的。
– 根据速率方程选择合适的色谱条件同样有效。
K的影响,如何改变k?
• 分离度与容量因子有关,容量因子越大,分离越好。
• 优点:应用简便,不需要其他仪器。 • 缺点:定性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 提高可信度的方法:双柱、双体系定性
文献值对照定性分析 (GC)
• 实现方法
➢ 测定相对保留值ri,s ➢ 测定保留指数I
• 优点:无需纯物质;保留指数具有较好的重现 性和精密度;只与固定相和柱温有关。
色谱法基本理论PPT课件
0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分离原理
分离原理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来实现分离。当流动 相经过固定相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使得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 衡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开发新型色谱技术
研究和发展新型色谱技术,如微流控芯片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以适应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样品分析。
联用技术结合
将色谱法与其他分析技术(如质谱、光谱等)联用,可以实现更复杂 样品的高效分离和鉴定。
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实现色谱分析的远程控制、实时监 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感谢您的观看
分配平衡
色谱法中的分配平衡是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布情况。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 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质的性质、温度、压力等。
相互作用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分配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物质与固定相 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分配平衡,从而实现分离。
固定相和流动相
保留机制
01
保留机制
保留机制是指物质在色谱法中通过固定相的保留作用而滞留在固定相中
的过程。物质的保留机制主要取决于物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
性质差异。
02
竞争吸附
在色谱法中,多种物质会竞争吸附到固定相上,形成竞争吸附现象。竞
争吸附会影响物质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因此在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
时需要考虑竞争吸附的影响。
色谱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通过分析反应中间产物和产物, 揭示反应机理和速率常数。
色谱术语大全
色谱术语大全色谱术语在分析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用于描述色谱技术中所涉及的过程、参数和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色谱术语,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色谱技术。
一、色谱基本概念1.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一种将化学混合物分离为其组成部分的物理方法,基于物质在移动相(流动相)和固定相(静止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2. 色谱柱(Column):色谱仪中用来分离混合物成分的部分,通常由填料填充或涂覆固定相而成。
3. 流动相(Mobile Phase):在色谱柱中通过的移动液体,负责将样品分离物质携带到检测器。
4. 静止相(Stationary Phase):在色谱柱中的固定填料或涂覆物,用于与分离物质相互作用,实现其分离。
5.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某化合物从进样口注入到达检测器所需的时间,用来表征化合物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情况。
二、气相色谱术语1. 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将气体作为流动相用于分离物质的色谱技术。
2. 气相色谱柱(Gas Chromatography Column):用于气相色谱分离的柱子,通常由带有固定相的管子构成。
3. 信号峰(Peak):在色谱图中呈现的峰状信号,用来表示各组分在不同保留时间下的峰值。
4. 分辨力(Resolution):色谱柱对两相邻峰的识别和分离能力。
5. 峰宽度(Peak Width):色谱图中峰的宽度,常用于评估色谱分离的效果。
三、高效液相色谱术语1. 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将液体作为流动相用于分离物质的色谱技术。
2. 高效液相色谱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lumn):在HPLC中用于分离物质的柱子,通常由填料或涂覆有固定相材料制成。
3. 保留因子(Retention Factor):衡量某化合物在流动相和静止相之间分配行为的指标,通常由某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流动相通过时间之比计算得出。
高效液相色谱基本常识
被分离组分在柱中的洗脱原理Ⅱ基本概念和理论一、基本概念和术语1.色谱图和峰参数⊕色谱图(chromatogram)--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 profile).⊕基线(base line)--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相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
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不对称色谱峰有两种:前延峰(leading peak)和脱尾峰(tailing peak ).前者少见。
⊕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T)--T=B/A,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也称为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或不对称因子(asymmetry factor)《中国药典》规定T应为0.95~1.05。
T<0.95为前延峰,T>1.05为拖尾峰。
⊕峰底――基线上峰的起点至终点的距离。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W=4σ。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 h/2=2.355σ。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σ)--正态分布曲线x=±1时(拐点)的峰宽之半。
正常峰宽的拐点在峰高的0.607倍处。
标准偏差的大小说明组分在流出色谱柱过程中的分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 基本概念和理论一、基本概念和术语1.色谱图和峰参数⊕色谱图(chromatogram)--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 profile).⊕基线(base line)--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相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
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不对称色谱峰有两种:前延峰(leading peak)和脱尾峰(tailing peak ).前者少见。
⊕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T)--T=B/A,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也称为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或不对称因子(asymmetry factor)《中国药典》规定T应为0.95~1.05。
T<0.95为前延峰,T>1.05为拖尾峰。
⊕峰底――基线上峰的起点至终点的距离。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W=4σ。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 h/2=2.355σ。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σ)--正态分布曲线x=±1时(拐点)的峰宽之半。
正常峰宽的拐点在峰高的0.607倍处。
标准偏差的大小说明组分在流出色谱柱过程中的分散程度。
σ小,分散程度小、极点浓度高、峰形瘦、柱效高;反之,σ大,峰形胖、柱效低。
⊕峰面积(peak 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A=×σ×h=2.507σh=1.064Wh/2h2.定性参数(保留值)⊕死时间(dead time,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
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在反相HPLC中可用苯磺酸钠来测定死时间。
⊕死体积(dead volume,V0)――由进样器进样口到检测器流动池未被固定相所占据的空间。
它包括4部分:进样器至色谱柱管路体积、柱内固定相颗粒间隙(被流动相占据,Vm)、柱出口管路体积、检测器流动池体积。
其中只有Vm参与色谱平衡过程,其他3部粉只起峰扩展作用。
为防止峰扩展,这3部分体积应尽量减小。
V0=F×t0(F为流速)⊕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V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流出溶剂的体积。
又称洗脱体积。
VR=F*tR .⊕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tR’)--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也称折合保留时间(reduced retention time)。
在实验条件(温度、固定相等)一定时,tR’只决定于组分的性质,因此,tR’(或tR)可用于定性。
TR’=tR-t0⊕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VR’)--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留体积。
VR=VR-V0 或VR=F*tR’3.柱效参数⊕理论塔板数(theoretical plate number,N)用于定量表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
N取决于固定相的种类、性质(粒度、粒径分布等)、填充状况、柱长、流动相的种类和流速及测定柱效所用物质的性质。
如果峰形对称并符合正态分布,N可近似表示为:N=(tR/σ)2=16(tR)2/W =5.54(tR/W1/2)2W:峰宽;σ:曲线拐点处峰宽的一半,即峰高0.607处峰宽的一半。
N为常量时,W随tR成正比例变化。
在一张多组分色谱图上,如果各组份含量相当,则后洗脱的峰比前面的峰要逐渐加宽,峰高则逐渐降低。
用半峰宽计算理论塔板数比用峰宽计算更为方便和常用,因为半峰宽更容易准确测定,尤其是对稍有拖尾的峰。
N与柱长成正比,柱越长,N越大。
用N表示柱效时应注明柱长,,如果未注明,则表示柱长为1米时的理论塔板数。
(一般HPLC柱的N在1000以上。
)若用调整保留时间(tR’)计算理论塔板数,所得值称为有效理论塔板数(N有效或Neff)=16(tR’/W)2⊕理论塔板高度(theortical plate height,H)每单位柱长的方差。
H=。
实际应用时往往用柱长L和理论塔板数计算:H=L/N4.相平衡参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K)--在一定温度下,化合物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K=[xs]/[xm]Cs-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m-溶剂在流动相中的浓度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也与温度、压力有关。
在不同的色谱分离机制中,K有不同的概念:吸附色谱法为吸附系数,离子交换色谱法为选择性系数(或称交换系数),凝胶色谱法为滲透参数。
但一般情况可用分配系数来表示。
在条件(流动相、固定相、温度和压力等)一定,样品浓度很低时(Cs 、Cm很小)时,K只取决于组分的性质,而与浓度无关。
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色谱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色谱峰为正常峰;在许多情况下,随着浓度的增大,K减少,这时色谱峰为拖尾峰;而有时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大,K也增大,这时色谱峰为前延峰。
因此,只有尽可能较少进样量,使组份在柱内浓度降低,K恒定时,才能获得正常峰。
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样品中K值大的组份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长,后流出色谱柱;K值小的组份则滞留时间短,先流出色谱柱。
混合物中各组份的分配系数相差越大,越容易分离,因此,混合物中各组份的分配系数不同是色谱分离的前提。
在HPLC中,固定相确定后,K主要受流动相的性质影响。
实践中主要靠调整流动相的组成配比及PH值,以获得组分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及适宜的保留时间,达到分离的目的。
⊕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K)--化合物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量之比。
K=(tR-t0)/t0=tR’/t0(或溶质在固定相中的量/溶质在流动相中的量)。
因此,容量因子也称质量分配系数。
{K=Cs/C m=K’Vm/Vs k=(tR-t0)/t0=K*Vs/Vm Vs:色谱柱中固定相的体积; Vm:色谱柱中流动相的体积。
}分配系数、容量因子与保留时间之间有如下关系:k===K=,tR’=kt0。
上式说明容量因子的物理意义:表示一个组份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tR’)是不保留组分保留时间(t0)的几倍。
k=0时,化合物全部存在与流动相中,在固定相中不保留,tR’=0;k越大,说明固定相对此组分的容量越大,出柱慢,保留时间越长。
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不同点是:K取决于组分、流动相、固定相的性质及温度,而与体积Vs、Vm无关;k除了与性质及温度有关外,还与Vs、Vm有关。
由于tR’、t0较Vs、Vm易于测定,所以容量因子比分配系数应用更广泛。
⊕选择性因子(selectivity factor,α)--相邻两组份的分配系数或容量因子之比。
α==(设k2>k1)。
因k=tR’/t0,则α=k2/k1,所以α又称为相对保留时间(《美国药典》)。
要使两组分得到分离,必须使α≠1。
α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性质、柱温有关,与柱尺寸、流速、填充情况无关。
从本质上来说,α的大小表示两组份在两相间的平衡分配热力学性质的差异,即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
5.分离参数⊕分离度(resolution,R)--相邻两峰的保留时间之差与平均峰宽的比值。
也叫分辨率,表示相邻两峰的分离程度。
R=(tR2-tR1)/[(W1+W2)/2]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现代生物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
【色谱理论】保留时间的理论保留时间是样品从进入色谱柱到流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色谱柱上以不同的流动相洗脱会有不同的保留时间,因此保留时间是色谱分析法比较重要的参数之一。
保留时间由物质在色谱中的分配系数决定:tR = t0(1 + KVs / Vm)式中tR表示某物质的保留时间,t0是色谱系统的死时间,即流动相进入色谱柱到流出色谱柱的时间,这个时间由色谱柱的孔隙、流动相的流速等因素决定。
K为分配系数,VsVm表示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
这个公式又叫做色谱过程方程,是色谱学最基本的公式之一。
在薄层色谱中没有样品进入和流出固定相的过程,因此人们用比移值标示物质的色谱行为。
比移值是一个与保留时间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样品点在色谱过程中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前沿移动距离的比值。
与保留时间一样,比移值也由物质在色谱中的分配系数决定:R_f=\frac{V_m+KV_s}其中Rf是比移值,K表示色谱分配系数,VsVm表示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
基于热力学的塔板理论塔板理论是色谱学的基础理论,塔板理论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
一个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则其分离效果就越好。
根据塔板理论,待分离组分流出色谱柱时的浓度沿时间呈现二项式分布,当色谱柱的塔板数很高的时候,二项式分布趋于正态分布。
则流出曲线上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C_t=\frac{\sigma\sqrt{2\pi}} e^{-\frac{(t-t_R)^2}{2\sigma^2}}这一方程称作流出曲线方程,式中Ct为t时刻的组分浓度;C0为组分总浓度,即峰面积;σ为半峰宽,即正态分布的标准差;tR为组分的保留时间。
根据流出曲线方程人们定义色谱柱的理论塔板高度为单位柱长度的色谱峰方差:H=\frac{\sigma^2}理论塔板高度越低,在单位长度色谱柱中就有越高的塔板数,则分离效果就越好。
决定理论塔板高度的因素有:固定相的材质、色谱柱的均匀程度、流动相的理化性质以及流动相的流速等。
塔板理论是基于热力学近似的理论,在真实的色谱柱中并不存在一片片相互隔离的塔板,也不能完全满足塔板理论的前提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