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发展趋向探讨

生态文明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发展趋向探讨

生态文明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发展趋向探讨作者:张华丽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4期张华丽[摘要]生态文明概念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纷争、综合与融合发展的过程。

生态文明概念内涵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扩展到人、自然和社会有机整体的和谐关系,外延使用在经历了生态文明形态论与生态成果总和论之争后,随着其内涵的扩展,两种使用方法趋向融合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所蕴含的社会因素不断凸显,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逐渐确立,概念认识上的纷争和误区也随之得以澄清,并引起对生态文明社会属性的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得到广泛使用和传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生态文明形态论;生态成果总和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8)04005706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元问题。

然而生态文明概念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种种分歧和争论,这些纷争不仅表现为对生态文明概念是否是中国原创性概念的分歧,还表现为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外延认识与使用上的差异。

某种概念的历史,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1](P3)。

因此,廓清这些问题需要回到概念本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其内涵和外延转换的历史线索中寻找答案,弄清争议产生的原因和概念发展的趋势。

一、20世纪80年代:生态文明概念的产生与内涵的确定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界开始使用生态文明概念。

1982年孟庆时摘译I·费切尔的《论人类生存的环境——兼论进步的辩证法》(原载于《宇宙》1978年第3期)最先使用了“生态文明”概念。

文章指出工业文明依靠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更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由于这种以无限制的统治和掠夺自然为手段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人类生存和工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因此,工业文明以损害人类和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自然为基础,没有继续发展的前途和希望。

第一章_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第一章_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形成及地位一、生态文明的渊源与发展1.原始文明与生态意识的萌芽在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为了生存多采取聚居的生活方式,主要依靠共同狩猎、采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以果腹。

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体质发展到智人阶段。

早期智人的大脑开始发育,原始人类开始有了思维和意识。

在同自然界的广泛接触中,早期智人向自然界学习,从偶然的石块碰撞中发现了摩擦生活。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还发明了弓箭,学会用弓箭射杀野兽。

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先人们看到大自然神秘的力量,人们顺从、敬畏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赐和庇护,并开始形成朦胧的生态保护意识,产生了原始崇拜,这些原始崇拜是这一时代共享的精神文化,有些反映出人类早期的生态意识。

对大自然的尊重和膜拜都是原始生态意识的萌芽,然而这些意识还不系统,还处于散漫、朦胧状态。

总的来说,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界生存,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生态意识处于萌芽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盲目与自发的基础上。

如果以“人”代表人类社会,以“天”代表自然生态,那么,在原始文明时期总体上是一种“人不敌天”关系,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然和谐关系。

2.农业文明与生态意识的初步形成农业文明是以农耕为主要特点的社会文化。

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种植庄稼,人类开始进入农耕社会,这个社会的生产特点就是采取粗放经营方式,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耗尽地力的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必备的生活资料。

不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民族,人类都在试图征服自然界。

但是由于人烟稀少、生产力落后,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尚不足以影响生态环境。

在农业文明时期,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仍肯定自然对人的主宰作用,主张敬天保民;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信心的增强,人类逐渐开始把自身提升到高于万物的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线考试题目与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线考试题目与答案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概述一、单项选择题5题1、生态亦即自然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

A、人与环境B、生物与人C、生物与环境D、自然与人答案:C、生物与环境2、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为先导,建构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生态文化。

A、天人合一理论B、和谐发展理论C、和睦共处理论D、和平发展理论答案:B、和谐发展理论3、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A、精神基础B、前提C、目标D、物质基础答案:D、物质基础二、判断题5题1、节约生态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2、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3、创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创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三、多项选择题10题1、文明是();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A、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B、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所表现出的状态。

C、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D、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答案:A、B、C、D2、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A、自然发展规律。

B、经济发展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

D、思维发展规律。

答案:A、B、C3、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七个基本要素。

A、生态消费。

B、生态资源。

C、生态环境。

D、生态制度。

答案:A、B、C、D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任务是()A、五位一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逻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逻辑

2020年第4期理论建设NO.4.2020●党史·党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逻辑张广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研究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得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起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演变的逻辑主线、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归宿是这一理论体系鲜明的演进逻辑。

遵循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逻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健康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目标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演进逻辑中图分类号:D61;X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0)04-0078-07收稿日期:2020-05-09作者简介:张广俊(1995),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宝库,也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论证了人、人类社会和自然三者的相互关系,并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和谐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是继农业文明之后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

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思路 我国社会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自身需求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出现矛盾,人
与自然出现了不和谐因素。为了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模式和现代化模式 的生态转型成为必然。生态现代化建设,是追求一种人类发展的崭新模式,即要 求在环境友好的状况下,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西方生态 现代化理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生态现代 化的概念是德国学者胡'in矛u简尼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以 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体现了一种新 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把生 态建设看成是发展之义、发展之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 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许多国家纷纷将理论转为实践,探索出自己的生态之路,这些理论探索和实践经 验将给予我们有选择性的推进生态现代化以帮助和启示,特别是在十七大上,胡 锦涛总书记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 新要求之一,对我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有了明确的要求,吸取适用的经验, 找到一条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合理路径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05
Abst ract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modemization was proposed towards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some developed countties in the west.It reflected their shift of attention to ecology in social economic system.polic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mentality and ideology.This theory emphasizes how an enterprise.a government.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can adj ust their behaviors when faced with ecological problems.It points to a new approach to ecologic issues for US,that 1S,government,enterprise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China should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fer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ecological modemization theories indicates that the union of the econom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ecology modernization not only jS desirable.also iS feasible.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or“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strategic goals,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建立在人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科学利用自然基础之上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天蓝山青水秀,生态产品丰盈富足。

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坚持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一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项目。

在自然系统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在环境保护方面,“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1],通过生物自净、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实现环境的循环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从空间格局开发到能源资源利用,从生态系统维护到自然环境保护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

在这样一种宜居、健康的生存环境,人类必然生活得健康、长寿,人类社会必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派天蓝山青水秀的气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状态,而这恰恰是美丽中国的宗旨所在。

我国披肝沥胆,已走过64个年头,并取得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维护中华大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系统的持续性上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文明是对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在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称。

文明一词渊源流长,《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普光大地,属精神文明。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2];在人文领域,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赵丽君,国政浩(中共徐闻县委党校,广东湛江524100)[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和朱子
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 宇宙精神
关于世界的本原,除了“是什么” 之外,还有“有几个”的问题:
根据有几个,可以分为: 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

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987年的时候,有个英国 小孩给马来西亚领导人写 了封信,大意是我今年只 有10岁,希望长大后有机 会研究热带雨林和动物。 但是你们每年都在乱砍滥 伐,如果继续这样,那等 不到我长大森林和动物都 将消失,仅仅为了获得百 万镑或更多的收入,你们 做为大人觉得这样对吗? 我觉得这是羞耻的。
马来西亚首相回信,直接怼: 大概意思就是在背后指点你写这封信的大人不羞 耻吗? 说我们这里穷,砍一棵树就有十个人的工作机会 ,这十个人有班上又可以养活自己和妻儿,我们 针对伐木业收40%的税,这些税又被拿来修路造学 校盖医院,我国几十万穷人因此受益。你算老几 ,凭什么觉得你未来的研究机会比他们现在的生 计更重要? 树木对现在的我国一点不重要,真有
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 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 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是一维的,不可逆。
古人云: “机不可 失,时不再来”,“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年年岁岁花相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 照。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
生 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 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 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
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
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八大公害事件——骨痛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内的 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 废水污染神通水体,两岸居 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 米含镉,居民食用含镉米和 饮用含镉水而中毒,患者超 过258人,死亡数207人。
八大公害事件——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 州市,爱知县一带生 产米糠油时,混入多 氯联苯,造成13000人 中毒,死亡16人。
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
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2.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很快,却忽视了发展的 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仍然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和 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系统永久支撑能力的基 础上 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工业文明强调以人类文明为中心,把人类 看作是自然的主宰,在对自然征服、索取和统治的过程中,造成 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生态文明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 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关注自然存在的 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87ppm
超出极限
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把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 任务加以明确。
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汇总

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汇总
Page 13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 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 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Page 14
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Page
15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该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 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等重要内容,提 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 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 革作出了顶层设计。 同时,该方案也是落实十八大 精神,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 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具体措施。
Page
16
谢谢大家
17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Page 5
生态建设的含义
生态建设的定义
生态建设简称ECO,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 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 科技和自然规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前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与发展1.1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形成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思想。

1.2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观念贯穿其中。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2.1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下基本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坚持绿色发展。

-政府主导原则: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公众参与原则: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法制保障原则: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管。

2.2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2.2.1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全面、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加强环境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实施严格的处罚措施,提高环境执法效果。

-系统保护自然生态: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2.2.2生态产业发展制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

2.2.3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资源等方式,对生态环境受损地区进行补偿,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

第一章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问题意识、中国问题意识,是笔者生态文明研究的起点。

生态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研究也是全球性的,故跻身生态文明研究是一种分享,而不可能以“大全”的方式展现。

依传统,研究问题首先需要破题,明晰“生态文明”,概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框架,探讨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趋势,是本章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文明概念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①。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蒸汽机的使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自然之子”自以为是,力图主宰自然而变得日益狂妄起来。

当人类陶醉于所谓“胜利”时,却遭受到了自然的种种“报复”与“惩罚”。

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再到“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概念的形成及其演绎,推动着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到来。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的十八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开始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从务农和定居所开始的生活环境: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完美演绎。

马克思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①。

人与自然的地位在这里被不恰当地颠倒了。

在进人工业文明后不足一百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比以往一切时代人类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这是马克思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能量的感叹。

但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放大了人的贪欲,人们在力图征服自然、满足物欲的同时,也给自然和人类带来了叠加的灾难——资源枯竭,气候变暖、核灾难、超级细菌、生化危机,等等。

仅从工业文明的局限性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工业文明相伴的资本主义也必然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思想渊源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思想渊源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思想渊源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并系统化地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

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阐述和新定位,表明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判断更加科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事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是对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人类文明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

生态文明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对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结晶。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成为环境保护启蒙的先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开始觉醒。

之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同年,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世界各国由此走上了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1983 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该委员会出版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生态问题,致力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的协调与合作。

生态文明论解析

生态文明论解析

生态文明论解析梅小青(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脯要】本文分析生态文明范畴学界流行的四种主要观点:生态系统文明、自然与^和谐论、三大文明统—论、时代特轻论。

提出目前生态文明价值伦暖的两种对立倾向.人类中心主义与超越^类中心主义,分析了在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文明发展伦理。

最后指出科学发爰现中生态文明的确切内涵,解释二者关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发展现的落实有重要意叉。

哄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碾硬.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替代工业文明的新兴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暴露出它的巨大缺陷,变革工业文明,建立新的文明,这是—个大趋势。

生态文明理念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型文明理论,它将人类的长久生存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这里的“生态”包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

生态文明理论发端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及其学科群理论等。

随着生态哲学与可持发展等相关理论的蓬勃发展,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也日渐成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

一、生态文明范畴研究一般关于生态文明比较成熟的范畴主要是针对内容或以其特征定义。

我国对生态文明范畴与内涵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生态系统文明说,这部分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既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它由生态系统生产成果的总和构成。

2)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特征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的文明。

3)三大文明统一论,认为文明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本来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或自然界是本无文明可言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

0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 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
总结词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保障。
VS
详细描述
通过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 准,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加 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确 保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 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研究
2023-10-28
目录
• 引言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
的理论构建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
的实践探索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 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等。
03
监管机制
此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还包括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等,以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主要涉及环保技术、节能技术、循环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 。这些科技创新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外 延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 ,既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深入理解, 也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外延的拓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 论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共 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 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显著的提高。

但在我国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中,资源环境的消耗也十分巨大。

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产生的环境污染不断扩大。

中国的许多重要资源供应紧张,有些资源面临枯竭,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依靠进口。

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

十六大以来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明显增强,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中更是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新的飞跃,也是党的理论的一次全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国际上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关注越来越热,并着手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全球变暖等重要问题。

生态问题对于国际经济、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党的生态文明理论不仅是对国内问题解决的思考,也是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应对。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马克思书中讲到‘我们通知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队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如若人类过分的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我们得到的将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在三十多年快速的经济发展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中国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也是惊人的,大气污染、水质破坏、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问题十分严重。

认真了解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对于中国的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成为热点之一。

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是将人类的一切活动纳入地球的生态系统运动之中,实现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它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A B C D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自然生态观”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天定胜人观”
1、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 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 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 发展的最高阶段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人定胜天观”
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天人和谐观”
2、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 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 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Title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 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土壤污染
食品安全
噪声污染 水体污染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锐减、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或荒漠 化、 土壤侵蚀、积水 和盐碱化
人口剧增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化
(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历程
1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增长的极限》
•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 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 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 明弊 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 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 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 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 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 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 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 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 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第一篇: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自古以来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生态文明奉行“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在生产和生活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增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具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与稳定”等基本功能的世界政治经济体制与秩序;依靠不断发展的适应科学技术、进行适度规模的社会生产与消费,以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整体生活素质,实现社会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生态与科学基础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是地球生态系统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它的全部。

换言之,文明的发展并未超越地球生态系统的发展。

因此,文明的发展必须以地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维持为前提,否则,这种文明必然是“短命”的文明。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生态系统不断进化基础上的持久的文明,它要求科学技术既要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又要认识与调节人类自身,认识与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与调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生态科技、绿色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为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基础。

生态文明的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学科。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力和资本是稀缺资源,而生态资源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但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逐渐耗尽、能源危机不时爆发,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生态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稀缺资源。

于是大量经济学研究将目光投向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生态环境的产权、定价、保护、生产,循环经济等问题,为生态文明奠定了经济学基础。

第二篇: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筑梦未来——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文明的和谐建设。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尤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一、原始文明——敬畏自然原始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经历最长的文明时代,据历史记载至少有200万年历史。

但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也过、狩猎动物等方式在获取生活资料,但这种原始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孙岱最小的。

在整个原始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小再加上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盲目的崇拜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几乎谈不上所谓的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受制于自然,人类寄生于大自然,适中以自然为中心,属于典型的自然中心主义。

二、农业文明——依赖自然在原始文明阶段后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尤其是人类对物质追求的增长,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即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改变自然的再生产,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来源,于是原始文明随即被农业文明所取代。

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在人类文明史上也经历了数千年。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觉不自觉得对大自然进行开发与改造,这种开发与改造对自然的平衡和原来的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还仅仅是简单的铁质生产工具,使用的能源也仅仅是人力、畜力、风力以及水力等可再生资源,并还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处于从属地位,人与自然基本和谐,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也在积极的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改善自身生活水平,因此可称之为亚人类中心主义。

三、工业文明——征服自然随着生产力发展,在18实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此人类也就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文明时代历史比较短暂,迄今为止还不足300年的时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形成及地位一、生态文明的渊源与发展1.原始文明与生态意识的萌芽在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为了生存多采取聚居的生活方式,主要依靠共同狩猎、采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以果腹。

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体质发展到智人阶段。

早期智人的大脑开始发育,原始人类开始有了思维和意识。

在同自然界的广泛接触中,早期智人向自然界学习,从偶然的石块碰撞中发现了摩擦生活。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还发明了弓箭,学会用弓箭射杀野兽。

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先人们看到大自然神秘的力量,人们顺从、敬畏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赐和庇护,并开始形成朦胧的生态保护意识,产生了原始崇拜,这些原始崇拜是这一时代共享的精神文化,有些反映出人类早期的生态意识。

对大自然的尊重和膜拜都是原始生态意识的萌芽,然而这些意识还不系统,还处于散漫、朦胧状态。

总的来说,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界生存,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生态意识处于萌芽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盲目与自发的基础上。

如果以“人”代表人类社会,以“天”代表自然生态,那么,在原始文明时期总体上是一种“人不敌天”关系,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然和谐关系。

2.农业文明与生态意识的初步形成农业文明是以农耕为主要特点的社会文化。

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种植庄稼,人类开始进入农耕社会,这个社会的生产特点就是采取粗放经营方式,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耗尽地力的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必备的生活资料。

不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民族,人类都在试图征服自然界。

但是由于人烟稀少、生产力落后,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尚不足以影响生态环境。

在农业文明时期,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仍肯定自然对人的主宰作用,主张敬天保民;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信心的增强,人类逐渐开始把自身提升到高于万物的地位。

如苏格拉底宣称,“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先秦《尚书》云:“惟天地,万物父母。

惟人,万物之灵”,他们都强调了人的作用。

由于人的作用的日益强大,也构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

恩格斯语:两河文明的毁灭。

总的来说,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自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意识,尽管出现了对立的萌芽,但仍然是“天人合一”的相对和谐关系。

3.工业文明与生态思想的提出1760年,以织布机、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兴起,世界由此逐步进入工业文明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

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是机械主义发展观。

它认为:人高于自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崇尚人类“统治自然”、“战胜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看作是唯一目的。

正是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逐,造成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极其残酷的掠夺。

工业文明暂时缓解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却激化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潜在危机,甚至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在“人定胜天”的价值理念驱使下,经济至上主义横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大自然也在以生态规律作用的形式对人类实施报复和惩罚。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突出表现为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淡水匮乏、酸雨和温室效应加剧、海洋资源破坏、自然灾难增加、人口增长、能源危机。

由此暴露出了机械主义发展观的“三大缺陷”:第一,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的有限性,违背了资源的稀缺性法则。

第二,忽视了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违背了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这一基本法则。

第三,过分强调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有效性,忽视了该指标所固有的缺陷。

总的来说,工业文明时期,一方面人类创造了无比辉煌的物质文明成就,另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看,属于典型的“人定胜天”观,但是,最终“人”无法“胜天”。

4.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与兴起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就是当代人类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下来的。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极大推动了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是人类生态意识从觉醒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该报告反映了人类的自我反省,激发了当代人类对全球危机的社会责任感,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全面论述了二十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则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成落,而且还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精神,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颁布了旨在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

“九五”计划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

“十五”计划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性目标,编制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专项计划。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和谐社会”理念,并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由此为生态文明建设点了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以一个完整的部分阐述“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分别就“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做了系统阐述(胡锦涛,2012)。

由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开了题。

总之,生态文明走出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从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类文明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化来看,人类已经走过依靠“黄色土地”的农业文明,即将走出依靠“黑色石油”的工业文明,现今正站在“绿色生态”的生态文明的门槛前,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正在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和谐”的境界,这是人类文明建设的一种自觉(刘爱军,2007)。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构成1.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生态文明”有下列表述:“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2007)这一表述虽然并非生态文明的严格定义,但是,基本涵括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从中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资源能源节约,又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既包括生产方式转变,又包括消费模式转型;既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又包括生态文明行为的稳固。

从学理性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

其中“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

“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已有记载,如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是“城邦”一词的代称(潘岳,2007)。

简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整体进步状态。

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来讲,文明则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自我改造的结晶。

因此,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沈满洪,2010)。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2.生态文明的构成要素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

这七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单元,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1)生态文化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为先导,建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

在世界观上,生态文明需要超越机械论,树立有机论;在价值观上,生态文明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平衡;在发展观上,生态文明需要超越“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增长主义,建立“质量重于数量”的人口、资源、环境共同可持续的整体发展观。

生态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柱。

(2)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产业作为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人类对传统生产方式反思的结果。

生态文明要求生态经济系统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来发展生产力。

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3)生态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生态消费模式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