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状况,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边疆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3. 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4. 我国对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5. 学生讨论与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及学生讨论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生态状况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各拉丹冬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地位。
3. 生态环境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生态保护案例分析: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让学生了解保护措施及成效。
5.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项保护长江源头的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0.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讨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评价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
2. 评价方法: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XXX《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11、课时安排2课时2、课时分配3、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研究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研究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藏北游历》(XXX20xx年版)。
有删改。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准字音袒露(luǒlù)黧黑(lí)冻疮(chuān�溃┡�雳(pīlì)砾石(lì)虔诚(qián)蠕动(rú)眩晕(xuàn)蜷卧(quán)腈纶(jīn��lún)皱褶(zhě)挪动(nuó)草坝子(bà)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溃�熠熠烁烁(yì)理解词语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粉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面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新课导入教师: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那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学生:各拉丹冬。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第二集了解各拉丹冬知识。
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2.作者简介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
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目标导学一:自主学习检查【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裸露()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气喘吁吁(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2.解释下列词语爱莫能助:接踵而至:风云变幻:漫不经心:大煞风景:川流不息:历历在目:目标导学二: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一、游记知识补充讲解学游记要学什么(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理清游踪游踪:游记文章里面作者记叙游览的行踪表达游踪的词语:时间、地名、方位名词。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掌握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了解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关于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分析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认识到保护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2)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背景信息;(2)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3)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各拉丹冬的地貌(2)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意见。
5. 实践活动:(2)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学习中的不足;(2)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实践经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探险的快乐与刺激,体会合作与信任的重要。
2.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纪录片,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发掘和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及其环境特点2) 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3) 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4.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3)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险精神5.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实验2) 情景模拟游戏3) 课外探险活动4) 看图讲故事6.教学过程【课堂热身】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叫张大千。
有一年,他来到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头,呆了整整一个月。
他在那里画了很多山水画,还写了很多诗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们知道长江源头在哪里吗?你们是否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呢?”【视频观看】1) 观看视频《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故事片段2) 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问题:长江源头位于哪里?环境特点有哪些?生物资源有哪些?3) 探究实验:在班内模拟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水、气、土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
【情景模拟游戏】1) 学生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是生物资源,一组是猎人,背靠长江源头环境的特性,进行情景模拟游戏,猎人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生物资源才能存活下来,生物资源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需要自我保护,逃离猎人的追杀。
2) 在游戏过程中,分析和总结组间的合作、竞争和信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2.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理解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旅游意识,提升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集体化的教学话题,学习氛围浓厚。
2.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化。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资源,生动有趣。
4. 通过课堂和户外实践,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学难点1. 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和生动。
3.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利用。
4. 学生的安全问题及长途车辆的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看图:展示高原景象,引出青藏高原及长江源头的概念。
2. 观影:播放短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由此引出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PPT:展示长江源头地图和特点,引导学生知晓该区域的重要性。
二、主体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PPT课件的展示,分组讨论长江源头的地理特点与文化资源。
2. 研究准备出游计划:学生围绕长江源头地区,合理分工合作,制订出游计划,并灵活调整,不断完善。
3. 热身训练:在长江源头的户外展开“边走边看”的实地考察活动,发现一切未知的、奇特的。
4. 实践教学:学生们渡过玉树州,展开自驾车冒险,深度探索青藏高原——长江源头,对景点、民俗、风景等进行详细了解。
三、课堂练兵1. 小组展示:各小组按照已制定的旅行计划,分别进行口头和图片演示。
2. 醍醐灌顶:老师进行全面、针对性点评,让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进行互相学习、交流与提高。
3. 结合实践复习: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等方式,总结青藏高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增强地理素养与文化素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通过导入活动,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各拉丹冬的重要性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3.通过课堂展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4.激发学生对长江源头保护的兴趣,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二、教学内容1.导入活动:观看长江纪录片片段,了解长江的重要性和源头的地理位置;2.学习活动:阅读学生手册中的有关各拉丹冬的内容,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3.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生态保护和人文特色;4.总结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长江源头保护的方法和意义,进行小结和思考。
三、教学步骤1.导入活动(10分钟)a.观看长江纪录片片段,了解长江的重要性和源头的地理位置;b.学生自由讨论观影感想,并提出自己对长江源头的问题。
2.学习活动(20分钟)a.学生阅读学生手册中的有关各拉丹冬的内容;b.学生回答问题: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重要性;c.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整理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40分钟)a.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生态保护和人文特色;b.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结活动(20分钟)a.学生自主探究长江源头保护的方法和意义;b.学生进行小结和思考:如何积极参与长江源头的保护行动;c.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结展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计划。
四、教学资源1.长江纪录片片段;2.学生手册中的有关各拉丹冬的内容;3.课堂展示的材料和道具。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在观看长江纪录片片段时,学生是否能认真听讲和思考,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2.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课堂展示、小结和思考的内容是否能体现对各拉丹冬及长江源头保护的理解和重视;3.小组合作评价:小组展示和讨论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是否紧密,是否有成员未能参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地理特征;(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区的认识;(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介绍各拉丹冬位于长江源头,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2)阐述各拉丹冬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特点。
2. 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1)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植被、动物资源及生态功能;(2)讨论人类活动对各拉丹冬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介绍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2)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3. 引导学生探讨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旅游1. 介绍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强调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阐述生态旅游的特点,如低污染、可持续等。
部编版语文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反思这次教学,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强化课堂互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课文描写的地理环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具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我意识到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需要更直观、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其次,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这一点,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例:解释青藏高原对长江源头的影响,以及冰川、雪山等地理现象的形成。
(3)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可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具体实践,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例: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具体行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长江的源头在哪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的奥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2)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品读对冰塔林的描写,体会作者将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等内容用于写景中的作用,全面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表达的妙处,汲取语言运用的经验。
【课前预习任务】1.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在观看了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之后,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课上学习任务】1.赏析修饰语和修辞手法,概括作者描写景物的第一个独到之处。
2.品味几个关于作者感受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概括作者描写景物的第二个独到之处。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作者是怎样将流水之声和长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3.梳理作者描写自己的语句,概括文中表现“苦难”的部分,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
(1)作者为什么在写景的时候还要写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内心体验?(2)文章中除了作者身体的苦难以外,还有什么苦难吗?(3)总结作者丰富的感情。
4.提供三则补充拓展资料,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一生都付母亲河冯骥才一生命缘于水。
无论一棵小草还是一片森林,一只蝼蚁还是一个物种,一个村落还是一座城市,皆缘自于水和依赖于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在长江头各拉丹冬》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在长江头各拉丹冬》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在长江头各拉丹冬》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学习目的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各拉丹冬,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3、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重点理解各拉丹冬,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欣赏《长江之歌》二、长江发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一起去长江的头去探险吧!进入情境题目解读各拉丹冬位于青海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沱沱河的发地;北支冰川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理解各拉丹冬理解各拉丹冬作者名片马丽华,山东济南人,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长期从事《文学》的编辑工作。
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之旅》,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等。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借助字典,理解文中生字词语。
2、本文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3、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培养自主学习才能成果检测一、读一读写一写懈怠〔xièdài〕骤〔zhòu〕然蠕〔rú〕动棱〔léng〕角虔〔qián〕诚敦〔dūn〕实消长〔zhǎng〕演绎〔yì〕黧〔lí〕黑蜿蜒〔wānyán〕衰〔[shuāi〕竭漫溢〔yì〕恭〔gōng〕顺裸露〔lù〕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二、读一读记一记安营扎寨:指____驻扎下来。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景象;(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认识;(3)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3)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行动实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相关资料;(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探究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美丽景色;(2)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
3.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探究活动: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生态环境;(3)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学生走进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探索长江的起源和演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掌握长江的起源、流经省份和注入的海洋;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探索精神。
第二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2.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各拉丹冬位于青藏高原,是长江的发源地。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各拉丹冬的位置,并了解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特点。
2.2 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特点2.2.1 海拔高:各拉丹冬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屋脊的一部分。
2.2.2 冰川广布:各拉丹冬地区有大量的冰川,是长江水资源的源泉。
2.2.3 生态环境脆弱:高海拔、低氧、严寒等恶劣条件,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第三章:长江的起源与演变3.1 长江的起源长江发源于各拉丹冬,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并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特点。
3.2 长江的演变3.2.1 流经省份:长江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份。
3.2.2 注入海洋:长江最终注入东海。
3.2.3 河流特点: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长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具有巨大的水资源和航运价值。
第四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4.1 生态环境现状4.1.1 冰川退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各拉丹冬地区的冰川逐渐退缩。
4.1.2 生态环境脆弱:高海拔、低氧、严寒等恶劣条件,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4.2 保护措施4.2.1 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政府已将各拉丹冬地区设立为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捕猎、采矿等活动。
4.2.2 加强生态监测:对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起源与演变以及生态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研究和探索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和保护意义。
教学难点:1. 各拉丹冬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如何在保护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其资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2. 学生提前查阅有关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资料,准备课堂分享。
教学过程:第一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概述1.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2. 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3. 教师总结,强调各拉丹冬的特殊性和保护意义。
第二章: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1. 教师通过PPT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之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如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等。
2. 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各拉丹冬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教师总结,强调各拉丹冬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意义。
第四章:各拉丹冬的保护与利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其资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各拉丹冬的可持续发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各拉丹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各拉丹冬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字词,感知课⽂,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法引导学⽣通过反复朗读课⽂,加深对课⽂内容的理解,理清⽂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的热爱青藏⾼原的情感。
激发热爱⾃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通过反复读课⽂理清作者第⼀天的游踪,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
难点学会在写景的过程中融⼊⾃⼰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然的敬畏之情。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导⼊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请同学们跟⽼师⼀起观看视频。
看完视频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洁⽩,⾼耸,壮美,琼瑶仙境……)各拉丹冬,是青藏⾼原唐古拉⼭脉最⾼的⼀组雪⼭群。
各拉丹冬:藏语的意思为⾼⾼尖尖,同学们刚才也观看了视频,⾼和尖远远不能涵盖各拉丹冬的美,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起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纱,来⼀次壮美之旅。
⼆、读课⽂(⼀)默读课⽂,思考问题。
(1)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勾画出作者的所⾄、所见,理清⽂章的脉络。
黧⿊(lí)砾⽯(lì)虔诚(qián)磅礴(páng bó)雕塑(sù)眩晕(xuàn)腈纶(jīng)演绎(yì)裸露(luǒ lù ) 冻疮(chuānɡ)霹雳(pī lì) 蠕动( rú )蜷卧(quán) 皱褶(zhě ) ⼑削(xiāo)棱⾓(léng)草坝⼦(bà ) ⽓喘吁吁(xū ) 熠熠烁烁( yì shuò )接踵⽽⾄(zhǒng)历历在⽬(lì)安营扎寨(zhài)虔诚:是指恭敬⽽有诚意的态度。
黧⿊:⿊(⼆)跳读课⽂1、找⼀找⽂章哪⼀段内容能描绘出图⽚的景⾊。
2、说⼀说那些内容课⽂中有,图⽚上没有展⽰,那些景⾊图⽚上有,⽂章当中没有描写。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2)运用地图、模型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作用;(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专业知识;(2)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拉丹冬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3)了解各拉丹冬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保护动态。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收集有关各拉丹冬的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建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2)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学生通过地图、模型等工具,掌握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教师介绍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及效果。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提出建议;(3)教师点评讨论成果,总结保护措施。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强调各拉丹冬的保护重要性。
初中八年级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优秀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优秀教案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学目标】
1.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3.理解文章结尾句子具有怎样的内涵。
4.搜集有关长江的故事、古诗词等。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 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
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裸.露(luǒ) 黧.黑(lí) 酝酿
..(yùn niàng)
冻疮.(chuāng) 砾.石(lì) 接踵.而至(zhǒng)
虔.诚(qiáng) 诅咒
..(zǔ zhòu) 腈.纶(jīng)
懈怠.(dài) 敦.实(dūn) 熠.熠生辉(yì)
演绎.(yì)
2.词语解释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后跟。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诅咒:咒骂。
虔诚:肃敬而有诚意。
懈怠:松懈懒惰。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皱褶: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3.走近作者
马丽华,汉族,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
代表作有《走进西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
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 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 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
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
的发源地。
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洁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
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
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
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各拉丹冬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200 mm,海拔5 000米以上的降水量大大高于山下,经常是雪雹铺天盖地。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找一找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点景色?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冬的冰塔林。
具体写的顺序:冰塔林→砾石堆上→冰河→冰山。
2.熟读课文,找出具体写冰塔林特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第5段:“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第6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
第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
3.作者写冰塔林的特点,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交流点拨】赞美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步骤四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点拨】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创造了各拉丹冬的美。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交流点拨】此句写出了冰河上风的猛烈巨大。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交流点拨】此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阳光和风的威力。
它们是在为大自然创造美,而且还是那么用心。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交流点拨】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无不打上岁月的烙印。
岁月无情似有情,是时间造就了冰山这大自然的美景。
2.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带给人类的、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美景,它所给予人类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无尽的财富。
长江之水源源不断,那里的人们会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应有尽有的美。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奔腾不息,气势恢宏,使人望而生畏,它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尊重爱戴的母亲河!
2.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姿态各异的冰山时而变幻的冰川冰塔林,壮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