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学习目标◎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好处。

◎体会作者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马丽华,195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作品《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二】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有删改。

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前往西藏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关于西藏的文章,《藏北游历》便是其中之一。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密切相关,马丽华作为该电影的编剧,跟随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略了藏北的自然风光,心有触动,于是挥笔写下了此文。

【三】文体知识游记的文体特点1.内容广泛。

可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写风土人情、社会生活。

2.写法自由,风格多样。

3.游踪、景观、观感三位一体。

【四】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1.棱(léng)角:棱和角。

2.骤(zhòu)然:突然,忽然。

3.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4.恭(gōng)顺:恭敬顺从。

5.蠕(rú)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6.凄(qī)凉: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

7.懈怠(xiè dài):松懈懒惰。

8.敦(dūn)实:粗短而结实。

9.蜿蜒(wān yán):(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10.消长(zhǎng):减少和增长。

11.衰竭(jié):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

12.漫溢(yì):水过满,向外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

【学习难点】1.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

2.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了解作者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

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知识链接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文体知识了解文体。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先游后记,亲见真闻。

以叙述、描写见长,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1、字词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黧.黑()接踵.而至()砾.石()虔.诚()眩.晕()腈.纶()皱褶.()演绎.()(2)解释词语。

黧黑:驻防:虔诚:接踵而至:懈怠:松懈懒散。

风云变幻:赏析文章2、第1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3、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4、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5、这篇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5、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3.感受冰塔林的美,培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她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哺育着中华儿女。

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

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祖国西部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2、资料链接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1.品读第5—6段,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品读第10—11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冰山的,抓住了冰山的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赛课导学案_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赛课导学案_5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各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3.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难点: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教学。

2.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赋予学生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去解说,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文本中的某些语句或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让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对于图片的欣赏则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解决教学重难点,采取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话说长江》的视频、文字资料、CAI课件。

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精妙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本文的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情境导入。

导入设计一:师:大家知道我国第一大河流是哪一条河吗?(生齐答)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全长6千多公里,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最终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大家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谈一谈对这幅图片的印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 导学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 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知识链接】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作者简介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

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菱()角虔()诚蠕()动豁()然懈()怠蜿蜒()敦()实腈纶()2.解释下列词语黧黑:接踵而至:砾石:皱褶:【整体感知】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提示: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草坝子——()——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合作探究】1.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2.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明确】4.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作者、主题和背景;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理解其中的文字描写、概括归纳等修辞手法;4. 思考课文涉及的环境保护与体育锻炼的意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篇课文。

若有学生了解,可提问作品的作者、主题和背景。

若学生不了解,则进行下一步内容。

二、预习导入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了解长江的起源和流经的经历,引发学生对长江的感知和兴趣。

如有可能,还可展示一些长江源头的独特景色。

三、阅读导引1. 给学生展示课文的标题,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中的关键词。

2. 请学生看第一段概括性表达的重要信息。

3. 根据学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读第4段至第7段,了解游泳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4. 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每段的重点信息和情节发展。

四、重点词汇及短语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并标注以下的重要词汇和短语:1. 蜿蜒:形容河流弯曲曲折。

2. 欢呼雀跃:形容人们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 密集:形容事物紧紧挤在一起。

4. 手舞足蹈:形容舞蹈时手和脚的动作非常活跃。

5. 苦苦:形容非常辛苦,或经历痛苦挣扎的样子。

6. 陡峭:形容地势陡直。

7. 动弹:形容人或动物的行动。

8. 晶莹:形容透明亮光闪闪的样子。

五、深入探究1. 探究作者及背景请学生作品后的图片中找到作者的名字,并在互动中询问学生所了解的有关作者的信息。

介绍作者的背景、创作特点等。

2. 课文结构及语言特点请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关键词,思考课文的结构以及语言特点。

结合学生们的回答,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开篇即给出游泳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展开游泳情节的描写,最后用“太祖唾手画长江”点明毛泽东与长江的奇妙关系。

同时,介绍作者描写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理解学习思维导图的意义和作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四、检查预习
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扛(káng)棱角(léng)虔诚( qián )
恭顺(gōng)蠕动(rú)豁然(huò)
凄凉(qī)懈怠(xiè)敦实(dūn)
蜿蜒(wān yán)演绎(yì)腈纶(jīng)
安营扎寨(zhài)风云变幻(huàn)
接踵而至(zhǒng)历历在目(lì)
川流不息(chuān)漫不经心(màn)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黧黑(lí)砾石(lì)皱褶(zhě)
五、整体感知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琼瑶仙境
晶莹洁白
冰体多样
光彩夺目
时光永恒
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重点难点】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

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有删改。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

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安营扎.寨()黧.黑()棱.角()风云变幻.()骤.然()草坝.子()砾.石()接踵.而至()虔.诚()恭.顺()蠕.动()漫.不经心()凄.凉()腈.纶()豁.然()懈怠..()敦.实()消长.()衰.竭()熠.熠烁烁()蜿蜒..()漫溢.()演绎.()(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②粗短而结实。

()③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④(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⑤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⑥风云变动不定。

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第二课时)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第二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集体备课
导学案
(第二课时)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李瑞鹏辅备人: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将文章阅读一遍,找出本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几件事?分别是那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后讲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三、合作探究:
1、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2、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4、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四、达标测评:(测评习题)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以上两句例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第三课时)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第三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集体备课导学案(第三课时)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鲁兴月辅备人:一、学习目标:1、巩固文章中所学,将课本知识与考试大纲对接。

2、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活用、巧用。

3、二、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虔诚( )恭顺( ) 蠕动( )懈怠( ) 敦实( )气喘吁吁()煞费苦心()2.【辨清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然蜿yán()quán()卧端xiánɡ( )帐penɡ()pénɡ()勃瓦lì()闪shuò()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作者是马丽华。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三、合作探究:3.【识记词义】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2)风云变幻:(3)接踵而至:(4)历历在目:(5)漫不经心:(6)马路上,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川流不息/人来人往)(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

(络绎不绝/门可罗雀)四、达标测评:(测评习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棱角(lénɡ) 虔诚(qián)蜿蜒(yán) 锐不可当(dānɡ) B.卖弄(nònɡ) 恭顺(ɡōnɡ)演绎(yì) 大煞风景(shà) C.帐篷(penɡ) 懈怠(dài) 蠕动(rú) 气喘吁吁(xū) D.蜷卧(quán) 确凿(záo) 敦实(dūn) 参差不齐(cē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屏风草坝接踵而至风云变幻B.骨骼裸露安营扎寨气势磅礴C.豁然酝酿精雕细刻穿流不息D.缓慢琼瑶光彩夺目漫不经心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设计.docx

内容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授课时间学习课型新课授课班级八年级(1)班主备人辅备人学习目标1、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2、学习积累文章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3•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学习难点学习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学前准备教师:教材、导学案、课件、练习册学生:课本、导学案、练习册、铅笔、钢笔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己经对游记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本课学生耍此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知识链接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一一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学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2、学习积累文章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学习难点学习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一、新课导入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图片展示二、背景资料学牛独立完成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 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 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 4平方T •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 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 8千米,宽1.6 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 长10. 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 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T •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学案一.简介作者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着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一一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二.检查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lihei()ji ezh6nge()lrzhishii()jinglu() qi ancheng() xuanyiln()jlnglun()yiyi()zhduzhe()yany()i?chu anliubuxl()wanyan()shu aijie()xiedai()lingji ao()(2)解释词语的意思1.黨黑:形容黑。

2•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3•熠熠:闪烁的样子。

?4•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5•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

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6.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7.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全文。

(1)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月青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有删改。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准字音裸露..(luǒ lù)黧.黑(lí)冻疮.(chuānɡ)霹雳..(pī lì)砾.石(lì)虔.诚(qián)蠕.动(rú)眩.晕(xuàn)蜷.卧(quán)腈纶..(jīnɡ lún)皱褶.(zhě)挪.动(nuó)草坝.子(bà)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ɡ)熠熠烁烁..(yì)辨清字形理解词语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新课导入教师: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那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学生:各拉丹冬。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编号:0818 日期:2021.5.7 主备人:审核人:【晨读课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务必做到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5分钟)2、圈出课下注音字词、注释成语,给课后读读写写字词、成语标注拼音,成语注释并进行积累。

(5分钟)3、结合知识链接环节,了解作者,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5分钟)4、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各拉丹冬的特点。

(10分钟)检效:小组长监督组员完成晨读任务,并带领小组成员一起拼读字词,进一步巩固字音字形。

(10分钟)【自研课导学】【展示课导学】目标:感受作者笔下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书写等级: 分数: 批阅日期(一)阅读《洞茶》,完成下面的题目。

洞 茶 毕淑敏①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

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

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

我不以为意。

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

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

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

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

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

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

”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倪花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生字词;了解长江,了解游记的特点;能概括文章大意;说出文章主题;把握作者的游踪,学习游记散文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游记散文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

【学法指导】
本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表现了对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学习前要了解长江和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按移步换景的空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景物,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要了解游记散文的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1.本文作者______,生于山东济南。

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
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
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
文学作品17部。

1.马丽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裸.露()()黧.黑()虔.诚()懈怠.()酝酿.()接踵.而至()帐péng()晶yíng()遗hàn()蜿yán() shuāi()竭 qióng()瑶
2.luǒ lí qián dài niàng zhǒng篷莹憾蜒衰琼
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⑴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
....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格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气势磅礴:
⑵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接踵而至:
⑶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

历历在目:
⑷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蠕动
..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的身影。

蠕动:
3.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⑵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双一个接连不断的到来。

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

⑶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⑷像昆虫爬行那样移动。

4.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4.冰雪世界 冰窟 冰河 崇敬与赞美
【合作探究】
探究一:感知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本文游踪,概括游览内容。

2.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

探究一 :
1. 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搭起牛毛帐篷;开车在冰河上,踏进冰雪世界,在砾石堆上竖起三角架,远观冰塔林;接近冰山,从冰洞里爬过去,拍冰山彩照;置身冰窟,近赏冰塔林;进入冰塔林,过了冰河。

2. 神工鬼斧,冰清玉洁,连绵不断,如“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精雕细刻,图案优美,如“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形状多种多样,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探究二 :主旨探究
本文是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 :
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无限崇敬、赞美之情。

赞美了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探究三:写法探究。

1.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接近各拉丹冬——踏进_______——接近冰山
——置身______——进入冰塔林——过了____
近观:冰山像屏风 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自成一天地
细赏:琼瑶仙境,静穆晶莹洁白;多姿多态,奇形怪状
远观: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表现了对各拉丹冬的__ ______之情
2.作者观赏冰塔林时选择了怎样的观察角度?(用圈点勾画法从语言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分析)
探究三:
1.衬托手法,如“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的身影。

”中“蠕动”“一列小小的身影”,通过描写行人的渺小,反衬了冰塔林高大雄伟,突出了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作者对冰塔林做了多角度的观察与描写。

第一个角度是在砾石堆上远望,第二个角度是接近冰山远观,第三个角度是置身于冰窟仔细观赏。

作者从三个角度,由远到近地描写了冰塔林,突出了冰塔林的壮观、奇美的景象。

探究四:赏析语言
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

1.作者在描绘“东南阳坡”、冰塔林时多用比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把“东南阳坡”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突出了他的高大的形象。

把“一壁冰山”比作“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的屏风”,把“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这几个比喻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冰塔林的变化莫测、多姿多态,使人如临其境。

我的收获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到______ ______的经历,描述了游览过程中所见到奇美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

突出________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各拉丹冬浏览大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