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合集下载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反对定量分析方法,主张定性分析。
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探索和检验。探索是指
研究者进入具体的观察情境中并不断发现新事实
来修正自己的观察结果;检验是指在探索之后对
观察结果认真分析,发掘出一般关系,形成理论
观点。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四、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美,Erving Goffman,19221982),侧重日常生活研究,提出 “拟剧理 论”。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1959年)等。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2、神秘化表演:是指演员经常通过 限制自己与观众之间的接触,而将其 演出神秘化。(这种神秘化表演技术 一般只限于高阶层或高地位者使用)
3、补救性表演:为了防止演出时意外事情的 发生而造成的窘迫,演出者和观众所采取的 补救措施。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三种主要的补救措施
(1)表演者为保全他们自己的演出而使用的防卫措施。
➢首先,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忠实”;其次, 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素养”;再次,剧组成员 应做到“戏剧缜密”。
(2)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而采取 的保护性措施,即“老练”。
(3)表演者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观众能有效地使 用那些“老练”,即“老练对老练”。
➢主要有两种策略:一,表演者必须善于接受观众的 暗示;二,表演者必须按照特定的礼仪行事,以便观 众为他寻找一个开脱的理由。
➢所有剧组演出的基本问题是在观众面前保持特 殊的情境定义,因此剧组人员是相互依赖的。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二)印象管理(核心部分)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 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有专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 方面。 1、理想化表演:是指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 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 与之一致的行动。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教育应用
2.网络教育
网络中的语言文字与现实中的语言文字一样,都是实现互动 与交流的基本工具。只是符号交流情境由现实的世界转变到 虚拟的网络世界, 网络传递信息的快速化、自由化必然要求 人们在交流中不断地创新,否则便会在固定的符号交际中产 生“审美疲劳”。 比如在网络中:“沙 发”、“板凳”这些词 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固 有意义,这里用在看帖回 帖时表示位置比较靠前。 QQ聊天流行的“数字” 符号 (520,1314,88,9494)及 表情符号,如⊙﹏⊙b汗、 O(∩_∩)O哈!等是典型 的网络语言文字的代表。
六、结论及启示
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 意义而引起的,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做 出简单的反应,而是对刺激做出能动的 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 所以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 人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 力。
六、结论及启示
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
五、案例佐证
幼儿集体舞的“队形图谱”
例如,舞蹈队形的变化教师用圆圈、人字形、菱形、花 朵形等图案发出指令,幼儿的位置变化教师则用与幼儿预先 约定的符号发出指令,如面对面的符号是箭头对箭头,背对 背的符号是箭尾对箭尾,拉手转圈的符号是风车„„ 同时,教学时配合以在幼儿同方向的手、脚戴上标记如 花环、绸带等以示区别。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由于其图案 和符号是教师与幼儿事先约定设计的,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加之图案和符号直观形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因此,幼儿领会和掌握的速度较快、效果较好 。
教育应用
1.课堂教学
(生生互动)研究表明,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远大于 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之间的积极互 动,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建有利于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空 间。 课堂教学空间有不同的形式,如秧田型、马蹄型、分组型等 等,在不同格局的空间构成中,课堂位置的“社会属性”也不 完全一样。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 镜中我概念的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 解释阶段 自我反应阶段 • 镜中我思想与初级群体思想密切相关 • 儿童时期自我观念的形成 运用于家 庭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儿童自我的形成发展过程 嬉戏阶段 群体游戏阶段
二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 • • • 一、布鲁默(H.G.Blumer) 《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1978) 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 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人类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 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 社会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物质客体(桌子、汽车、植物) 物质客体(桌子、汽车、植物) 社会客体(父母、教师、官员) 社会客体(父母、教师、官员) 抽象客体(价值、权利、法律) 抽象客体(价值、权利、法律) • 三个基本论断: • 人类对于某一个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 人类对于某一个客体所采取的行动, 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 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 • 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 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 • 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 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随时加以修正的。 中随时加以修正的。 客体
符号互动理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 •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背景
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1 亚当-斯密(人们相互联系的影响) 将一个人带到社会中, 将一个人带到社会中,他立即便有了一面他所 渴望得到的镜子, 渴望得到的镜子,这面镜子就在与他一起生活的 人的表情与行为之中。这是唯一的一面我们可以 人的表情与行为之中。 在某种程度上从别人眼中看到的镜子, 在某种程度上从别人眼中看到的镜子,通过它可 以检查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 以检查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 2 大卫-休谟(同情心) 3 亚当-弗格森(习惯、本能)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10.1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

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

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

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

我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个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很少会有学者对这一点产生异议。

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观点实际上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所有思想和工作中都受到了忽视或贬低。

人们或者把事物的意义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它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弃之一边;或者认为它仅是行为及其诱因之间的中性环节(neutral link)。

我们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

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

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prescriptions)、规范和价值、社会压力、群体归属这些因素来作出解释。

在这两种典型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释中,事物对于正在行动的人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用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所吞没了。

如果有人宣称,这些既定的行为类型是被看作导致它们的特定因素的结果,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关心人们行动所指向的事物的意义了;他只需要识别这些诱因及其所导致的行为。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见文艺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编辑本段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存在于互动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论特征
前提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有意义意义 得以交流。
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 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 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 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 行为等;
背景 个人门面
外观 举止方式
2、社会机构外互动
• 指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即相遇。 • 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
相互注意。 • 角色距离: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
存在的差距。用于说明个人在某种角 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 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三、标签理论
• 标签理论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 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 为的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休谟
亚当·弗格森 本能与习惯
二、詹姆斯:多元的自我
• 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 切之总和”。
• 自我的分类: (1)物质我(The Material Self) (2)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 (3)社会我(The Social Self) (4)抽象我纯粹的我(The Pure Ego)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 代表人物及思想
•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
•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
的思想
•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库利(1864~1929) Cooley,Charles Horton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 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 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 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有《人性和社会秩 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等。
• 社会结构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共同 行动必须从历史的内容上来理解。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1. 概述社会互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人们通过互动来交流、合作、竞争,从而构建起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

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符号的作用不可忽视。

符号互动论指出,符号在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本文将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2.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符号互动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格芬(Erving Goffman)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使用符号(如语言、动作、姿态等)来表达和传达信息,从而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符号可以是言辞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它们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符号不仅是一种通讯手段,还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情感,间接地塑造了社会互动的结果。

3. 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在社会互动中,符号发挥着多种作用。

符号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人们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符号来传递信息,从而实现交流和交流。

符号是一种表达观念和情感的方式。

人们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态度,从而影响他人的认知和情感。

符号还在社会互动中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

礼节、礼仪、传统习俗等符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指导着社会互动的进行。

符号还是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的象征。

人们通过符号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裙体归属感。

4. 符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符号对社会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号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受到符号的引导和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举止和行为。

符号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人们对符号的解读和理解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符号也影响了社会互动的结果。

不同的符号使用会导致不同的社会互动结果,符号的选择和应用对社会互动的发展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5. 结语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通过对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的本质,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与发展。

符号互动理论ppt课件

符号互动理论ppt课件
(一)提出者:赫伯特-布鲁默;1937年提出.
(二)理论流派特征: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 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三)主要特征:社会是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 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是从这种 社会互动中寻找。(没有互动就没有社会)
26
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个人之间 通过符号而交往。
符号 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 反应 互动
1
符号互动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 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 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认为社会是由 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社会现象的 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 早期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 马斯、米德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代表人物有布鲁默、戈夫曼等人。
2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 各种符号为中介的。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得更具体,托马斯公 理提出了“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人根据 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 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9
10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
学家及哲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
符号是指所有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 的事物,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 手势、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 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 种公认的意义。
3
一、早期符号互动论 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3、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22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
23
赫伯特-布鲁默
Herbert Blumer 布鲁默 (1900——1987):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 名人。 1922年获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 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25年起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夏 威夷大学任社会学教授。 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 社会学系主任。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库利 ---镜中我
• 内容:指的是个人的自我观念 是与其产生互动的其他人对于 他的态度的反应。他人对于个 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个人 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 镜中我的三个组成部分: 1.想象自己怎样显现于他人面前 2.想象别人对这样显现做如何的 判断 3.形成某种自我感觉
例子:
老师上课 • 内容: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做充分的准 备,幻灯片、资料等等,在课上与同学进 行互动,为同学们讲解,然后看同学们是 否理解,下课后觉得教会了同学们知识。
• •
最值得注意的是: 儿童青少年的相关社会学理论在具体运用的 时候,应该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殊阶段, 特殊情况,分对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 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青少年社 会工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服务于广大 儿童青少年。
• 符号互动论是西方社会学界研究微观层面 的一种理论。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率逐年增 高的形势下,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读青少年 网络犯罪,以全新的视角探析青少年网络犯 罪的诱因,对于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有着重要意义。
例子:
对笑的理解 我们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旁边有乘客 笑,我们会理解为赞许,如果我们在车上 说错了话,这是旁边乘客的笑我们会理解 为讽刺。
米德 ---符号互动论
• 核心概念:自我。米德认为自我是行动的有机体, 而不单单是接受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被动的 容器”。并且,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 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 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2)扮演 阶段(3)游戏阶段 • 米德认为—人类个体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省、 反思、自我控制。这种活动之所以能存在,正是因 为人们参加到了互动中来,并且掌握了互动中产生 的语言等交往工具。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 才有思想,才能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 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到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 而控制自己的活动。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在意义构建中,意义生成有两种基本途径:其一,符号本身的信息释放;其二,借助符号进行符号间的相互作用,如前者,又可分为直接信息的表征及加工与重新生成符号。

此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即通过各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来获得意义。

这一类型的方式,称为符号的交互活动。

符号学不仅要研究符号系统本身的特点,同时也要关注它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这样一来,符号互动理论成为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当今符号学研究的热点。

这就是符号互动理论。

从大体上看,符号互动理论包含四个要点:1、参与性:参与者作为行动者积极地参与到符号活动中,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传递性:交[gPARAGRAPH3]由于人类天生就具有交往本能,即便在文字产生以后,人们仍然愿意保持面对面的交谈,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眼见为实”。

在这里,“眼见”不是指亲眼目睹,而是指心灵的感知,而语言则起到将心灵的感知转化为语言符号的作用。

3、系统性:任何符号系统都包括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部分。

4、整合性:任何符号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

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各种社会关系等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生存的社会环境。

当然,符号互动理论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2、自主学习:符号的交互运用,符号与符号的相互转换,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直接感官,但它依旧遵循着某些普遍规律。

如符号的功能等价性与差异性、适合性与排他性、互补性、时效性等,这些原则不仅支配着某些具体的符号实践,同时也支配着一些抽象的符号活动。

3、互动性:自主性、互补性和协商性是互动关系的三种状态,是在符号交互活动中自然出现的,或是在具体的符号实践中自发出现的。

符号交互活动并非总是停留在具体的符号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潜在的符号互动之中。

符号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满足相互间的联结条件和制约机制。

如符号间的差异与对应、对比与融合、顺应与互补、冲突与平衡等。

符号互动理论课件

符号互动理论课件

3
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
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和品牌理解顾客的需求和行为,优化社交媒体营销和 客户关系管理。
符号互动理论的优缺点
1 符号互动理论的优点
符号互动理论能够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交互的根本原因,帮助促进沟通、理解和协作。
2 符号互动理论的缺点
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情境感知,需要在具体场景中进行实证研究。
三层意义
主要研究方法
符号互动理论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哲学意义、社会学意义和个体意 义。
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 察、访谈、问卷和实验证验等方 法。
符号互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应用范围
符号互动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传媒学、文化研究和管理等 领域。
2
在教学中的应用
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行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 果。
符号互动理论ppt课件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交流以及 其对社会关系和行为的影响。本课程主要介绍符号互动理论的定义、主要内 容、应用以及优缺点。
什么是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的定义
符号互动理论是指个体与周 围环境和文化之间交互作用 的过程中,通过符号交流和 互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以 及行为方式的理论。
3 符号互动理论的展望
符号互动理论将继续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和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
结语
了解符号互动理论
理解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促进人 类的交流和协作。
应用符号互动理论
应用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 我们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 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推动符号互动理论发 展
推动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需 要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方面 入手,充分利用当代技术手段 和视角。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理论应用领域
社会学
符号互动主义为社会学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对社 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有重要
影响。
心理学
符号互动主义与心理学相结合,探 讨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等领域有指导意 义。
传播学
符号互动主义在传播学中也有广泛 应用,研究传播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和互动机制,对媒体传播和文化交 流有重要影响。
批评
理论局限性
实证主义倾向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在解释社会现 象时过于依赖个体心理和行为, 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
体行为的制约。
忽视历史因素
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 创造性,但忽视了历史和社会背
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方法论问题
由于该理论主要基于观察和案例 研究,缺乏实证检验和科学验证, 因此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受
02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的主要概

符号
符号
符号是用来表示或代表其他事物的某个物体、标志或词语。在人类社会中,语 言、文字、手势、表情等都可以作为符号,用于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
符号的特性
符号具有指代性、象征性和传递性。它们能够指代某种事物或意义,通过象征 的方式表达某种概念或情感,并在互动中被传递和解读。
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
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01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如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这些
角色赋予个体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
02
个体通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形成对自身身份的认识,这种认
识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角色冲突与身份认同危机
03
当个体面临不同角色期望时,可能产生角色冲突,导致身份认

《符号互动论》课件

《符号互动论》课件

3、前假设

人类社会由具有自我的个体所构成 • 个体行为是根据对情境中的因素进行 解释和定义后形成的 • 群体或团体行为是由个体行为所构成
1、贡献
§布鲁默将米德的思想系统化为社会学理论 §比宏观理论更精确、细致 §方法论——主张的对经验世界的观察有利于指导人们对 社会现实的 观察、研究
2、局限性
§否定了社会结构的作用 §只关注个人及小群体,对于研究大规模的、宏观的社会 现象指导意义不大
第三: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自我解释的过程中得到修正
社会互动模式
刺激 解释 反应
布鲁默认为人类的互动是以使用、解释 符号以及探知另一个人的行动的意义作为媒 介的。即人们并不是直接对对方的行动做出 回应,而是解释并定义彼此的行为,并在赋 予行为一定的意义的基础上做出回应。
互动结构与情境定义
1、互动结构
布鲁默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是由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来 决定的,相反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是在人们的互动中才得以构 建而成的(当时流行的社会学观点与布鲁默的观点不同之处)。
2、情境定义
人们在自觉地行动之前都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通过考 虑情境中的一些因素(eg:时间、地点、人物、角色关系)并 去解释他们,赋予这一情境一定的意义,而后才做出行动。 任何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 出其意义。 在未定的情境中,群体行动会受阻。
2、代表人物
米德 库利 托马斯 布鲁默 库恩
一、理论背景Βιβλιοθήκη 代表人物3、重要概念♦ 符号:任何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是符号(语言、文字、场景等) ♦ 社会互动:人们影响或者回应他人的过程
一切社会互动都是一种符号。 例如:博饼——中秋活动、月饼文化
符号互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神秘化表演:是指演员经常通过 限制自己与观众之间的接触,而将其 演出神秘化。(这种神秘化表演技术 一般只限于高阶层或高地位者使用) 3、补救性表演:为了防止演出时意外事情的 发生而造成的窘迫,演出者和观众所采取的 补救措施。
三种主要的补救措施
(1)表演者为保全他们自己的演出而使用的防卫措施。 首先,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忠实”;其次, 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素养”;再次,剧组成员 应做到“戏剧缜密”。 (2)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而采取 的保护性措施,即“老练”。 (3)表演者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观众能有效地使 用那些“老练”,即“老练对老练”。 主要有两种策略:一,表演者必须善于接受观众的 暗示;二,表演者必须按照特定的礼仪行事,以便观 众为他寻找一个开脱的理由。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布鲁默与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学的视野。该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 的个人组成,因此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 解释也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理论体 系的建构则由布鲁默完成,20世纪六七 十年代由戈夫曼发扬光大。
(三)“共同行动”概念
共同行动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动。 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定义有共同认识时就会出 现固定模式的行动。
(四)方法论原则
核心是“尊重经验世界的本来面目”。
反对那种预先建立的理论模式,主张从直接 观察开始,用归纳法建构理论。 反对定量分析方法,主张定性分析。 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探索和检验。探索是指 研究者进入具体的观察情境中并不断发现新事实 来修正自己的观察结果;检验是指在探索之后对 观察结果认真分析,发掘出一般关系,形成理论 观点。
特纳:“符号互动论目前只能通过给 予研究者在宏观社会情境中分析微观 过程的框架和测量工具来为宏观分析 提供一种补充。”
评价
理论意义:注重人的主观因素研究;重 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重视对经验世 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 理论缺陷:过于强调人的主观因素而忽略了客 观实际;过于强调每个个别人的因素而没有看到 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的作用;过于微观,只能研 究个人或小群体而无法研究大规模的、总体的社 会现象;其方法论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 只承认感性认识而否认理性认识,这是经验主义 和现象主义的表现。
(一)戏剧分析
剧场的比喻:戈夫曼将社会比作舞台 (剧场),每个人都是登台表演的演员。
剧场的比喻既不是结构理论,也不是“骗子” 理论,而是互动理论。
前台:个体进行表演的区域。此区域包括: 布景所组成的场景;外表与举止。
后台:是为前台表演作准备、不 让观众看到的地方。
人们在后台的行为举止与前台是不一样的。在 前台,人们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化了的自我,而在 后台,人们表现的则是自我中自发的、最本质的 那部分。
剧组:是指“彼此协作以形成某一特别情境 定义的表演”。
所有剧组演出的基本问题是在观众面前保持特 殊的情境定义,因此剧组人员是相互依赖的。
(二)印象管理(核心部分)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 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有专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 方面。 1、理想化表演:是指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 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 与之一致的行动。
(三)社会
社会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即,个体之间 有组织的与模式化的互动产生了社会制度和社 会结构。
三、布鲁默与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布鲁默(美,Herbert Blumer,1900-1987), 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的代表,1937年明确提出 “符号互动论”这一术语。代表作:《符号互动论: 观点和方法》(1969年)
嬉戏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想像和扮演有限几 个他所熟悉的角色。 群体游戏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扩大了自己扮演他 人的范围,从周围熟悉的亲人扩展到陌生人。 概化他人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超越扮演具体他 人,学习使用类型化或整体化的方法去想像他人。
将自我区分为“主我”和“客我” 两部分。主我是人的一种本能冲动, 是未经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 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 的结果。
四、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美,Erving Goffman,19221982),侧重日常生活研究,提出 “拟剧理 论”。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1959年)等。 戈夫曼把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把人们的日常 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 会互动,因此他的理论称为拟剧理论 (Dramaturgy)。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
威廉•詹姆士首先明确提出“自我”概念。 约翰•杜威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影响最大。他提出,人 类的行动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而是取决于行动者 对环境的理解和解释,强调行动者对世界的理解能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
米德试图改造激进的行为主义,然后将其引入社会学。
二、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一)互动的解释过程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
社会是人际互动的结果,互动并不是纯粹按照“刺 激-反应”的方式进行,而是运用符号来对对方的行 为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二)三大基本前提(核心假设)
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 他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
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这些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 时加以修正的。
当一种姿态在它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身上都能引起共 同的反应时,它就获得了社会意义,才是常规姿态。 想像性预演是指,运用符号与自己内心交谈的过程。 想像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各种行动方案,扮演 他人的角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自我(重点部分)
米德认为,人们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自我概 念,而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儿童自我形成的三阶段
乔治•米德(美,George Mead,1863-1931)符 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心灵、自我与社会》 (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
(一)心灵
米德认为,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具有理解和使用象征符号(尤其是语言)的 能力。
当一个个体能够懂得常规姿态 (尤其是语言)的含义,通过这些 姿态来领会理解他人,并想像性预 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时,他就具有 了成熟的心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