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文之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分析
《祝福》的叙事技巧
《祝福》的叙事技巧《祝福》是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其叙事技巧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以下将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视角选择等方面分析《祝福》的叙事技巧。
首先,笔者要强调《祝福》情节的合理安排,使得整个故事线紧凑而又生动。
鲁迅通过以“衰老”的老人为开头,揭示了封建社会传统伦理的消亡和社会风俗的崩溃,通过描写主人公邱冠儿与外孙李娟的爱情,展现了现代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整个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每一个情节都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得整个故事紧凑而又富有张力。
其次,鲁迅通过精心塑造的人物使《祝福》更有叙事吸引力。
主人公邱冠儿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追求自由、向往幸福,同时又在现实中感到束缚和无奈。
而李娟则是一个具有传统女性形象的角色,她传达出对婚姻和家庭的渴望和忠诚。
鲁迅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刻画,使得他们成为人物形象,表达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反思和追求。
此外,《祝福》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小说中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相互转换,通过邱冠儿的“我”的视角,使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挣扎。
而通过第三人称的叙事,读者又可以客观地看待整个故事,对邱冠儿和其他人物的行为进行评判,从而更好地明白小说隐含的寓意。
此外,《祝福》还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彩。
鲁迅通过街头巷尾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封建社会风俗的破碎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例如,邱冠儿戴着新买的帽子面对街坊们的嘲笑和瞧不起,象征着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孤立。
这些象征主义的描写使得整个小说更具有压抑、沉重的氛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祝福》的叙事技巧多样而精妙。
通过情节的合理安排、人物的刻画、视角的选择和象征主义的运用,鲁迅成功地展现了封建社会传统伦理的崩溃和现代人的追求。
这种叙事方式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正因如此,《祝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分析
燥为有趣 ,寓乐于学。
是这种 自然 的语言环境 , 我经常利用课前 的
一 、
“归乡 ”模式的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实践 Warming up时间,唱一些英语 歌曲,开展如 应 用
过 程 中我 发 现 这样 一 个 问题 : “Let me guess. ” 或 “Follow me.”等 有 趣 的复
“我” 回到了鲁镇 ,这次
识积 累、技能都没有得到很 细致 ,反应越清晰 ,思维、记忆 等各种智力 回来并非是为 了 《故乡 》
大 的提 升 。从 这 不 难 看 出 , 活动也最有成效。要创造轻松活泼 的英语课 中提 到 的 “寻 梦 ” ,而 是
我 们 在 课 堂 教 学 中有 很 多 无 堂 氛 围 ,让 学 生 产 生 兴 趣 ,激 发 学 习 动 机 ,
活经验和认 知水平出发,倡 导体验 、实践 、 传授的知识和教诲。每 当有我 的课时 ,我都 布局的纲领 ,叙 事结构 的
参与 、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 会提前几分钟到教室 ,加入学生讨论 自己喜 形式对于小说情节的思想
式和任务型 的教学途径 ,使 欢的明星最近的动向 ,和他们一起踢毽 子、
【摘 要 】 《祝 福 》是 鲁迅先 生的 小
的有 效性 , 关键 是 激 发 小 学生 学 习英 语 的 兴 习氛围。因此 ,教师课前除了做知识方面的 说代表之 一 ,在这 一作品 里,鲁 迅应 用 了
谈 如何 提高 小学 英 语 课堂教 学 有效 性 趣 。只有 不断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开 准备之外 ,还应做情绪方面 的准备 。如果教
“归乡”模 式是鲁 迅
课堂上教师花费 了大量的精 习知识型的游戏 ,活跃课前气 氛,创造 良好 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 叙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导语:《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欢迎大家阅读!叙事结构是一部小说布局的纲领,叙事结构的形式对于小说情节的思想主题与展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鲁迅《祝福》的双线结构
鲁迅《祝福》的双线结构鲁迅《祝福》的双线结构所谓双线结构法,就是指写作的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下面给大家介绍鲁迅《祝福》的双线结构,欢迎阅读!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结构线索,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版,2000年)是这样说的: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此没有论述。
因此,老教参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而且影响广泛。
有人据此对《祝福》结构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该小说在结构上存在松散的毛病。
我认为,这一问题不在于鲁迅,而在于我们对小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以“我”所见所闻为线索,《祝福》的结构框架是:“我”来到鲁镇,见证了祥林嫂之死──“我”回忆起先前所见所闻的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我”从回忆中惊醒,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至此,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第二部分(指回忆部分)作为小说的主体,在情节中并没有“我”的出现,那么,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是如何连缀起来呢?顺着这一问题深入研读,我们会有一个可喜的发现:除了“我”这个线索人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人物──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成为线索人物有两个重要条件:一、卫老婆子的娘家是卫家山人,而祥林嫂又是她母亲的邻舍。
二、卫老婆子的社会身份是个中人,她为祥林嫂联系工作,为她找活儿干。
正因为如此,卫老婆子成为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另一个实际见证人。
而“我”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见。
在说明这个线索之前,先要说明一点,鲁迅把祥林嫂的活动范围锁定在鲁镇,而对祥林嫂在鲁镇之外的生活采取了间接方式来写,或由祥林嫂自叙,或由他人转述。
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明白卫老婆子所起的线索作用。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卫老婆子把祥林嫂介绍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并说明了其家庭变故。
又是卫老婆子带着祥林嫂的婆婆找到鲁四老爷家,让其家里人将其抓回去。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新年将尽时,卫老婆子把祥林嫂再嫁贺老六的事情告诉给四婶。
小说叙述语言的语用分析和读解——鲁迅小说《祝福》语言例析(教师中心稿)
小说叙述语言的语用分析和读解——鲁迅小说《祝福》语言例析(教师中心稿)小说叙述语言丰富多样又复杂多变。
它可以讲述、显现,也可以评议、抒情,或在结构上过渡衔接。
各种流派作法异彩纷呈,作家的身影在作品中或隐或现。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小说终归是作家以语言为媒介与读者进行交际的手段,是一种“言语行为”。
任何言语行为可能都不仅仅是“以言述事”,而是借助话语完成一定的行为,即“以言做事”。
譬如,“这杯咖啡真正是咖啡!”这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并不表示对“咖啡”真伪的判断,而是表达对它的美味的赞许。
语言符号本身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由于使用者及语境的“意义作用”,常常表现为非对等的关系。
小说叙述语言也是如此,它交待背景、讲述故事、描绘画面,表达一种指称性的再现性语义,在这过程中,作家也在委曲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某种认识、判断、赞许、批评,表现自己的某种文化价值取向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对读者施加影响。
小说是以客体的再现性语义为中心的,它的主体表现义常常隐蔽在指称再现性语义显现的经验世界的背后。
阅读小说,只有联系作品的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透过“述事之言”去把握“言之所为”,把握体会作品表层语义下的主体表现义,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作品的文本意义或主题内容。
下面仅以《祝福》中几个叙述语句试作分析。
一、背景概述与语境情景的酿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
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
旧历的年底对于习惯使用夏历(俗称阴历)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正儿八经的年底,“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按传统习惯,“冬至后三戊腊祭百神”,送旧迎新,祷神祈福的盛大活动便开始了。
然而,鲁迅为什么说“毕竟最像”呢?也许这句话应当这样说:①旧历的年底到了。
②旧历的年底是热闹的。
③旧历的年底终于又到了。
④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最热闹的。
但鲁迅不这样说。
鲁迅开始讲述故事的这句话显得别扭、生硬,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实在的信息。
浅析《祝福》的艺术特色
教材解析JIE XI《祝福》是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极力刻画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希望通过她的悲惨遭遇来揭露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文本就从结构和语言两个角度探究一下《祝福》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祝福”仪式贯穿始终《祝福》的结构非常严谨。
小说的开篇提到“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
人们需要“致敬尽礼,迎接福神”,以此来求好运、求福气。
作者详细地叙述了人们进行“祝福”的仪式。
忙碌地准备“福礼”的都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作者借这一细节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读者:祥林嫂的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时,作者也提到了“祝福”。
到了年底,人们需要“杀鸡”“宰鹅”“扫尘”“洗地”,整夜整夜地“煮福礼”。
而这些是必须全是由祥林嫂一个人完成的,没有人帮她,她却觉得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时,作者再次描写了人们准备“祝福”的场景。
祭祀在“四叔”的家里是一件大事。
祥林嫂在这段时间里是非常繁忙的。
但是这次她却很清闲。
“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准备和以前一样去摆放酒杯和碗筷,结果“四婶”快速阻止了她。
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准备去拿烛台。
“四婶”又阻止了她。
她在屋子里转了两圈,发现自己没事可做,只好走了。
在文中,鲁四老爷还反复强调:“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这一细节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以及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迫害。
祥林嫂捐门槛“赎罪”后,作者再次描写了“祝福”的场景。
冬至是祭祖的时节,祥林嫂想要帮忙做事,却被“四婶”严厉地制止了。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
”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了,使她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祝福》一文以“我”叙述性的回忆方式描写了祥林嫂从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当丫头到被迫改嫁给贺老六,再到死去的一生。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在短篇小说中广泛地使用了白描和意识流的手法,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不但让读者更加明晰地了解到小说的主题,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祥林嫂一直处于与时代、社会严重脱节的状态,以至于她的悲剧不能引起鲁迅等有识之士的同情,对于旧社会人们的愚昧麻木不仁,反映出鲁迅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憎恨。
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手法。
如开头写闰土的形象是:“只看见一个极高大的黑影,须眉毕见,走到跟前,将腰一沉,扑通一声,倒在水里。
”到结尾写祥林嫂的命运又写道:“这时我看见她的脸,才知道先前我所看见的不过是她的面影,依稀的`还有些儿模糊,猛一看,可不就是一个黑瘦的人影么!”以上两段内容,运用的都是第三人称叙事的反复手法,每次变化视角,作者对人物的同情与关注就更加鲜明突出。
首先是这篇小说以“我”的叙事角度切入叙述的全过程,也就是用“我”眼中看到的故事的经过来叙述的。
但由于“我”的身份以及叙事角度的限制,对于“我”看到的并不是那么全面,有许多真相是“我”并没有看到的,只有依靠别人告诉“我”。
例如祥林嫂因受不住严刑拷打最终屈服并说出真相;把一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少女逼到要改嫁的境地,她所承受的痛苦有谁能体会得到;被婆婆驱赶,被丈夫嫌弃,被自己儿子嘲笑甚至还遭到了神灵的惩罚,这些都是“我”没有看到的。
因此,文章开头的“我”叙事角度,既满足了人物和事件的需要,又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同时通过对话补充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凸显了人物形象。
其次就是运用插叙手法。
插叙部分是叙述中的插曲,它对人物的描绘和事件的发展起着补充衬托作用。
如当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我”并没有多关心她的生活现状,但是因为发生了祝福的事情,才对她刮目相看,此时插叙“我”拜访鲁四老爷的经过,便丰富了“我”的感性认识。
《祝福》的情节结构特点
《祝福》的情节结构特点
《祝福》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顾钧的生命历程的描述,深刻地描绘了繁华都市中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小说的情节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开头铺垫,烘托氛围
小说开篇即通过对顾钧的人生境遇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压抑、孤独的氛围。
这些铺垫为后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2.情节发展缓慢,细节描写丰富
《祝福》小说情节发展十分缓慢,但描写细节非常丰富,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刻体验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3.情节高潮渐起,使人感到烦躁
小说的情节高潮徐徐渐起,在主人公与女主角之间的交往中,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尴尬、犹豫等复杂情感的干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
4.情节又起又落,错综复杂
小说的情节失落之后又起落起伏,变幻无常。
主人公先是幸福美满地生活着,但随着女主角拜访的突然终止,顾钧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先前孤独、无助的状态,读者也跟着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情节高潮渐被制衡,结构清晰
在主人公和某位女友之间出现的争吵和误会后,小说的情节高潮逐渐被制衡,故事开始朝着完结的时点发展。
在文末,主人公对于自己的人生生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故事结构清晰简单,符合小说的奇妙构思。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文章,这篇小说讲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引发作者自己对于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命运的思考,也引发作者对像自己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小说中展现了鲁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的言谈举止,或是思想观念,通过“我”客观的叙述出来。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讽刺批判意识,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去鉴赏和分析,但是鲁迅创作的叙事方法一直独树一帜,十分值得研究,下面就叙事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解读。
标签:叙事方法归乡多角度叙事一、第一人称叙事方法鲁镇曾是“我”的故乡,应该由“我”亲自讲述这里的景色、发生的故事?一切本来都是记忆中的样子,但是当作者看到故乡诸多自己不理解、无法接受的变化,内心如此抵触而且想要离开。
故乡竖起一道道高墙,“我”身处其中并不适应,同時这也阻隔了自己与故乡本应该亲密的关系。
与四叔交谈不下去,本家和朋友也就是例行拜访,在这个镇子中作者是无处倾诉的,不能找到有共同话题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孤独的叙事者。
“第一人称叙事是有意识的美学抉择的结果,而不是直抒胸臆表白心曲的自传标记。
”全文中“我”以讲述者的身份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说出的话从小说中讲出来,好像观棋而不语的真君子。
即便是在作品中讲话,鲁迅也毫不含糊,他认为“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在这里“我”却不发表任何主观议论、评价,只是讲述祥林嫂的一生,并不是作者不想言语,而是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尊重,能言却不言,这体现了鲁迅对逝者,对这个时代所抛弃的人的悲悯,是一位文人的情怀。
同时,鲁迅自知呐喊也是无用,只是平铺直叙,用质朴的文字、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视角,至于祥林嫂的人生,或者是整个鲁镇里的人和事,都留给别人去评判。
所以,“我”又是一个客观的、透明的、智慧的旁观者。
二、“归乡”叙事模式鲁迅在开头就交代了此时正值新年,自己回到故乡鲁镇。
这一次回来并不是自己乐于回到此处,而是因为新年,又和四叔家有些亲戚往来才回来的。
《祝福》的情节结构线索
《祝福》的情节结构线索从全文的整体结构上看,作者运用了“三层式”的构思手法,即引出故事—-描叙故事——议论抒情.文章用自然空行的方式进行间隔,极为清晰地显现出故事的篇章结构。
从这个情节结构表可以看出,《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
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祝福》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部分的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的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鲁迅的小说善于运用讽刺和幽默的语言,使人们从冷峻、严肃的氛围中看到悲凉而又令人深思的一面。
作品对旧中国没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空虚和灵魂的寂寞以及无路可走的精神状态进行了尖锐的揭示,并给予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大关注。
作者通过典型化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几个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多余”性格的人物。
这些人物带着时代的印记,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一、人物心理描写艺术在《祝福》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却是千差万别的。
《祝福》中的四类人:第一类是愚昧麻木的奴才和奴才式的奴才。
第二类是贫寒不幸的女性。
她们热爱生活,但苦难磨灭了她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意志,变得可怜可叹,最后只能在死亡的恐怖中与命运妥协。
第三类是麻木丑陋的、滑稽可笑的祥林嫂。
她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中的一员,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扼杀了灵魂的人。
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她忍受了种种摧残,但没有反抗,终于失去了灵魂。
第四类是阿Q。
他本是农民的儿子,却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他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常常痛苦万分。
当他发现自己是“被人玩弄的猴子”之后,便心甘情愿地做了一辈子“奴隶”。
作品通过四类人物的描写,勾勒出了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群像。
他们没有独立的意识,对自己的境遇不抱任何幻想,无论怎样艰难都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啊!阿Q虽然聪明,但他的身上仍然充满了奴性的特征。
当他听说革命党胜利时,便用梦幻来麻醉自己,但结果终于失败了。
他觉醒之后,也开始感到绝望,便去寻找另外的出路,也同样失败了。
作者正是抓住了人物身上的这种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将其提炼加以典型化,突出其性格中的“多余”性,通过这种相似的遭遇,达到了深刻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此外,对四类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作者还采取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祥林嫂在临死前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她的心理经历了由希望到绝望,再由绝望到希望的过程。
《祝福》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
《祝福》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祝福>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鲁迅先生的《祝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对《祝福》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祝福》采用了倒叙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设置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感染力。
小说开篇便将祥林嫂在“祝福”之夜的凄凉死去呈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关切,让读者不禁想要探究祥林嫂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在情节发展方面,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可谓是充满了苦难与折磨。
她初到鲁镇时,虽然是个寡妇,但手脚伶俐,勤劳能干,“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得到了雇主的认可。
然而,好景不长,祥林嫂被婆家强行绑走,改嫁到了山里。
这一情节的发展突显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无奈和不由自主,她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幸福,生下了儿子阿毛。
但命运再次捉弄了她,丈夫患病去世,儿子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遭受了重创。
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已然变得木讷、呆滞,“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此时的祥林嫂不仅在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周围人的歧视和冷漠。
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也是情节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因素。
从最初的接纳到后来的嫌弃和厌恶,这种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冷酷和麻木。
祥林嫂反复讲述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开始时人们还有些许同情,“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但时间一长,人们便感到厌烦,“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这种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悲剧。
小说中“祝福”这一节日的反复出现,也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高中语文: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者与奠基人,鲁迅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开掘自有其叙事学上的价值。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祝福》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三、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在《祝福》中,大量应用了多语叙事的模式,将每一个故事线索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故事主线的描述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有效的增加了事件呈现的多面性与立体感。
《祝福》结构分析
《祝福》结构分析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其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开篇描写
小说开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背景,描述了主人公福建的父亲做木器生产的情景,以及福建的生活状态。
这为后面叙述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二、福建与绫云的爱情史
小说的重心在福建和绫云的爱情故事上,作者通过细节刻画和描写来展现两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作者很巧妙地通过让福建在情感上挣扎、犹豫不决,来表现出福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并为后面的情节渲染气氛。
三、福建的结局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福建决定放弃绫云的那个夜晚。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写了福建的内心痛苦和挣扎,突出了他在情感上面对的选择困境,在语言和情感上极具震撼力。
福建最终选择了放弃,这也是小说的结局。
四、小说的反思
小说的结尾是对当时社会和人物的反思,通过福建这个人物形
象的描写,折射出了当时中国青年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通过让福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表现出了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
总之,《祝福》的结构合理、情节紧凑、描写细腻,更突显鲁迅深刻的心理洞察、敏锐的剖析能力和卓越的文学造诣。
鲁迅祝福文章层次划分
鲁迅祝福文章层次划分《祝福》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 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 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 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论鲁迅《祝福》的叙事话语
论鲁迅《祝福》的叙事话语一、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短篇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情节。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位勇敢坚强的女性白桦林的故事。
在该小说中,鲁迅运用了许多叙事话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氛围,本文将对《祝福》的叙事话语进行探讨。
二、叙事的主题《祝福》的主题是人性的关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小说着重描写了白桦林这个女性角色的艰辛历程,她在各种困境下都保持着一份坚韧不拔和乐观的态度,最终获得了真正的祝福。
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叙事话语来表现出这种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叙事的角度在小说中,鲁迅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即改用“我”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加亲近故事的主人公,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坚韧不拔和执着精神。
例如,在小说开头,鲁迅写道:“我记得,那是大约廿年前的事;我还小,不过却已经记得很清楚了。
……”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鲁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暖而亲切的环境中。
四、叙事的结构小说的叙事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分为三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
在开头部分,鲁迅通过回忆的方式介绍了白桦林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她。
中间部分是白桦林奋斗的过程,她在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后,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结尾部分,鲁迅通过白桦林的一番话道出了小说的主旨:“等到了最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有一点力量……”这种叙事结构简洁明了,概括性强,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
五、叙事的语言鲁迅在《祝福》中的叙事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情感。
例如,在描写白桦林和她的父亲的感情时,鲁迅写道:“她的父亲虽说年迈,却像个慈爱的孩子一样依偎在她的怀里。
”这句话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让人感觉到一种亲情的温暖。
此外,鲁迅在小说中还使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整个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六、叙事的语调《祝福》的叙事语调温和、朴素,既不浮夸,也不过于冷静。
鲁迅《祝福》的艺术特征
鲁迅《祝福》的艺术特征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征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鲁迅在《祝福》中运用了冷峻简洁的叙事风格,以及白描的手法,将悲剧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风格不仅使读者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距离,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和事件。
通过精心编织的故事情节,鲁迅将一个个血淋淋的真相冷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悲惨,又能深刻体会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鲁迅在《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形象。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具有社会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的命运多舛、悲惨遭遇以及最终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残酷性。
通过这个形象,鲁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祝福》这部小说也反映了鲁迅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敏锐观察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我”这个角色,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进行了无情的揭示和批判。
这种揭示和批判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在《祝福》中运用了极省俭的叙事手法。
他认为,要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这一点在《祝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论是祥林嫂还是“我”,他们的眼睛都深深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这种极省俭的叙事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使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具有深刻艺术特征的小说,它的冷峻简洁的叙事风格、白描手法以及极省俭的叙事手法都使其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残酷性,展现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这种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使得《祝福》成为了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的一部经典小说,其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分析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分析
《祝福》是著名作家鲁迅最著名的文章之一,也是一部宝贵的文学作品。
它的叙事结构紧凑而闪闪发光,通过简洁的语言、随机的跳跃性行为、合谐
的画面、流动的暗示力量,描述了一个可叹的路人短暂停留时长凝睐的芒果。
整篇文章以第一句叙述语开始,引起读者的注意,随之而来的是一幕幕
生动的画面,一种美好的梦境。
作者郑重其事地指出了整个祝福的情景:一
个孩子轻轻抱着一颗芒果,在浪漫的月光下闭上眼睛,把它,许诺下一个希
望和梦想。
紧接着又把我们从月光中取出来,带回了现实,并向我们展示了
芒果那可以祝福正处于低谷的人们的力量。
最后用几句短促的自晋性叙事语
句描述了芒果是如何失去自己原来的光彩,但却还持续闪烁,有一丝不灭的
希望。
整篇文章很好地表现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对每个人期待着那份“温暖的
启迪”的担心与展望。
画面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的艺术才华,他以流利
的笔触,表达出自然、喜悦的氛围,芒果的美好也成为读者的一种启发。
这
篇文章的叙事结构紧凑而抒情,叙述语言艺术丰富典雅,气氛温馨、怀旧,
令人感受到一股陈旧的情怀。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顾铮在封建社会和社会革命时期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悲剧结构。
本文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传达等方面,对《祝福》的悲剧结构进行艺术研究。
首先,小说以主人公顾铮的悲剧命运为中心展开。
顾铮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又身世不凡的青年,他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在清朝政府中的重要职务。
然而,由于他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崇尚科学与现代化的思想,遭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打压。
他的努力和理想最终被徒然消磨,他被逼入绝境而自杀。
整个故事以主人公命运的悲剧发展为主线,以悲剧的结局作为高潮,通过揭示主人公面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打击受辱,展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其次,小说通过刻画各个人物形象来凸显悲剧结构。
顾铮是一个代表新思想的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是却与封建势力无法妥协。
他的奋斗被描绘得英勇有力,但最终却不抵封建官僚的威胁,沦为受害者。
他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主人公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无力,也反映了新思想与旧体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此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悲剧性。
他们或是被封建礼教束缚无法自拔,或是被官僚体制所利用,迷失自己的初衷。
顾铮的爱人咏碧代表了传统女性角色,在拿到夫人之后,被官僚体制的附庸,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她的悲剧结局是她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最终成为了一个苦命的寡妇。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先生运用悲剧形式进一步突出了封建社会的压迫性和悲惨现实。
最后,小说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社会现实的荒谬,传达了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他通过悲剧结构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愤怒,呼吁人们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和正义。
小说中的种种不公正和无情终究无法被改变,最终引发了主人公顾铮的自杀,凸显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
综上所述,《祝福》以顾铮的悲剧命运为核心,通过展现他在封建社会和社会革命时期的经历和遭遇,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传达,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悲剧结构。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沉的悲剧色彩,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虚伪。
小说以倒叙的手法开篇,“我”回到故乡鲁镇,遇到了祥林嫂。
祥林嫂那“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读者对她遭遇的好奇和同情。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为不公。
先是丈夫的去世,让她被迫改嫁。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改嫁被视为不贞不洁,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尽管她努力抗争,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和儿子阿毛的相继离世,给了她致命的打击。
她再次回到鲁镇,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不祥之人”,被人们所嫌弃和排斥。
鲁四老爷认为她“败坏风俗”,不让她参与祭祀活动;镇上的人们对她的遭遇只是当作谈资,甚至加以嘲讽和戏弄。
在这样的冷漠和歧视中,祥林嫂的精神逐渐崩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周围人物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的冷漠和自私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残酷。
而那些与祥林嫂一同做工的女人们,虽然同为底层人民,却也对祥林嫂充满了偏见和歧视,这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对普通民众的毒害之深。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极具深意。
鲁镇那“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年终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而祥林嫂在雪夜中孤独死去的场景,更是给人以无尽的凄凉之感,仿佛象征着她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生命。
从叙事结构上看,《祝福》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
明线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暗线则是“我”的见闻和感受。
通过“我”的视角,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也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
术分析
【摘要】《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
村的真实面貌,本文主要从“归乡”模式的应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的应用、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叙事结构的变化来分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关键词】《祝福》;叙事结构;叙述语言艺术
叙事结构是一部小说布局的纲领,叙事结构的形式对于小说情
节的思想主题与展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
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
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
“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
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
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
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
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
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
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
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
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
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
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
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
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
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
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
在这种
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
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
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
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
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三、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
在《祝福》中,大量应用了多语叙事的模式,将每一个故事线
索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故事主线的
描述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有效的增加了事件呈现的多面性与
立体感。
祥林嫂到鲁家做女工时,看到了“夫家的堂伯”,此时,作
者以鲁四老爷的口吻描述到:“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不久,这一推想就得到了证实。
而“我”是不可能清楚祥林嫂在做女工之前
发生的事情,这正好就借鲁家人的口中表达了出来。
此外,作者也
安排了卫家山卫老婆子这一人物,她成为了联系祥林嫂与鲁家的一
个纽带,合理的展示出了祥林嫂的人生经历,这就对祥林嫂未来的
人生悲剧奠定了基础。
此外,鲁镇的人、四婶、柳妈也或多或少的
参与到了事件的叙述过程中,这都是通过与“我”独立的语言来描述
出来的,让作品可以表现出一种多角度的叙事模式。
从这一层面而言,《祝福》中通过主体事件与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将事件的原始
形态生动客观的展示出来。
在故事中,“我”的存在与多语叙事模式属于一个两面性问题,“我”通过不同角度的补充让故事更加的真实、完整,多语叙事模式
则可以对事件中的不同声音进行有机结合,让事件的内部逻辑关系
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可以看出,“我”并非一个全能的存在,也需要
通过不同的语言来了解事件,此外,“我”不可能详细了解事件的细节,文章使用了虚拟视角的叙述模式有效丰富了主体事件,这不仅
没有让叙事风格变得累赘,反而让叙事模式变得更加生动、真实。
四、叙事结构的变化
在很多小说之中,情节模式都十分的有限,只在少数的篇章中
应用了插叙与倒叙的模式,在鲁迅的小说在这一方面就有了很大的
突破,他的小说主要以叙述人语言来表达情节,叙述人语言对于鲁
迅小说叙事结构转换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叙述的不单单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状态的变化,在这种状态变化过程中,作者为读者呈
现出了下层劳动者精神上的变化动态,虽然没有外部斗争,但是却
有冷血的内部斗争,这是人生、社会以及中国社会的悲剧。
这种审美思维是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思维相统一的,叙述人并不会着力表现事件的变化,着重表达的是状态的变化,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是与小说主旨相符的,这也是鲁迅小说之所以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凯.谈鲁迅小说《祝福》非个人化视角的出色运用[j].语文学刊,2007(16)
[2]岳灵.对“四种权力”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一说的质疑─—鲁迅小说《祝福》教学札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6)
[3]潘发义.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直接“凶手”?——浅谈鲁迅的小说《祝福》[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