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
时间畸变-鲁迅小说创作的叙事艺术-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时间畸变:鲁迅小说创作的叙事艺术|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摘要: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在叙事时间上的线性模式,极力彰显人的心理时间,通过各种叙事方法的运用造成时间畸变,形成一种立体多维的时间模式,呈现出鲜明的审美艺术风格。
关键词: 鲁迅小说叙事时间变形艺术效果叙事是时间的艺术,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说过“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①。
任何一种叙事的实质其实就是叙事时间对故事时间的一种畸变,故事顺序的先后安排、叙述节奏的快慢取舍、情节故事的跌宕起伏往往都取决于时间的变化。
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的不同,传统小说通常采用常规的时间组织故事,重视线性情节的建构,现代小说则往往打破常规,运用“闪回”、“倒叙”、“预期”、“预叙”等“错时”形式,将叙述者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错综复杂地组合在一起,有意造成时间参照地扭曲,从而增加小说文本的容量和表现复杂的意蕴。
作为中国新文坛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②,他的小说创作对叙事时间的运用与驾驭也呈现出鲜明的现代风格。
一、空间时间与心理时间的暗合法国的柏格桑将时间按其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是空间时间,一是心理时间。
他把传统的时间称为空间时间,也即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依次延伸,空间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时间,它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心理时间是一个人的心理感觉的时间,是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的互相渗透,它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体现。
柏格桑认为人在心理深处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
空间时间强调客观性,心理时间强调主观性,两者似乎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而鲁迅的小说却将两者很好地融会在一起,他的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偏重于尊重时间的客观性的定势,同时也摒弃了一般作家着重对故事的完整性与曲折有趣的追求,他更加注重对人物情绪、心理的表现,特别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因而他的文本叙事时间便常常不是传统的线性模式,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来打碎事件的自然进程,或是将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暗合,或隐或显用心理时间割断空间时间的线性时序,通过错觉、幻觉、潜意识、回忆等心理活动元素控制时间的跳跃、交叉、重叠、停顿等,有意造成叙事时序的错乱,形成一种立体多维的时间模式并赋予内容以意义,从而产生了特殊的审美艺术效果。
《祝福》的叙述时间及教学策略新探
《祝福》的叙述时间及教学策略新探摘要:叙述时间对叙事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祝福》中,对叙述时间的处理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本文将从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交错、闪回两方面对文本中“我”的麻木逃避、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进行分析,以促进学生理解作者对“我”的反思与批评以及封建礼教制度下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同时通过分析《祝福》中的叙述时间问题来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祝福》;叙事时间;交错;闪回;教学策略小说时间的直线安排往往让人有着清晰的思路,但是小说在叙事时间上仅仅这样安排肯定是不够的。
《祝福》之所以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离不开作者对叙事时间的精心处理。
总体上来看,《祝福》记叙了“我”回鲁镇、在鲁镇、离鲁镇的过程,但从叙述中的编年时间与叙述时间顺序来看,则运用了逆时序等时间叙述技巧,因此想要探寻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鉴赏力就应该从时间角度进行再分析。
一、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交错1、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交错情节分析“叙述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
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
所谓现时叙述,是指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叙述,如果偏离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叙述层面去追溯过去或者预言未来的叙述则为逆时叙述。
在《祝福》中,作者整体上采用了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互相交错的叙述手法。
从全文上看,从叙事开端起所讲述的“我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均属于现时叙述,讲述的是现在。
“我”所回忆起前天见到祥林嫂则是属于逆时序,讲述的是前天所发生的事。
后文又折回现在,“我”在四叔家听闻了祥林嫂过世的消息。
紧接着,文本又回忆起祥林嫂生前的种种事迹,直到最后,“我”在爆竹声和灯火光中离开了故乡。
如果我们用2 (现在)和1 (过去)来标注这篇文章,那么,文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片段A的位置是2,(“我在这一夜回到鲁镇.....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片段B 的位置是1, (一想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伤逝》的叙事人称、时序和节奏
《 逝 的 事 人 称 时 序 和 节 奏 伤 叙
、
O 樊 杨 杨
摘 要:鲁迅先生的小说 ( ( 伤逝 表达 的是个性解放 、社会解放和知识分子 出路 问题的宏 大主 旨。在叙事上采用 第一人 称,加强了故事的真 实性;在时序上选择 主体倒叙 ,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在节奏上,既有重复又有 变化 ,渲
00 页 2 样 的 ,他 不 会 把 宗教 当作和 “ 望 ” 、 “ ”似 的带 有 更 2 0年 版 , 第 1 2 。 希 路
多积 极性 质 的 事物 来 看 待 ;但 他 当 然承 认 “ ”之 于 人 是有 [ 】 路 6 潘世 圣: 《 关于鲁迅与仙 台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研究月刊 ,
节奏 三 个 方面 来 探 讨 其 叙事 的艺 术 性 。
一
后 这样 写 道 : “ 要 遗忘 ;我 为 自己 ,并 且要 不 再 想到 这 用 我
、
人称
了遗 忘 给子 君 送 葬 。 ”这 样 的 写法 , 目的是 引起 读 者 对 主 人
由于 采用 的是 小 说 主人 公 之 一涓 生 的手 记 方 式 ,所 以在 公命运的同情,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与作者一起去追溯主
叙事 人称 方面选择 了第一人称 。第 一人 称往往具 有双重身 人 公 的 生活 历 程
份 , 既是 叙 事人 ,面 对 读 者进 行 叙 述 ,又 是 作 品 中一 个特 定
三 、节 奏
人物,参与作品人物关系的构成及环境 的营造,叙事人与特
节 奏 是叙 事 类 作 品产 生 特有 的艺 术魅 力 的 重要 因素 , 具
散 文颇 为相 似 ,可 以通 篇借 助 “ ”来 进 行 充分 的 抒情 。 由 我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茅盾就颇具慧眼地指出“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那么,鲁迅小说的新形式表现在那里?本文依据叙事学的叙事时态,来探讨鲁迅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之处。
一尽管现代小说有了与传统小说的种种变化,但根本一点是不能变的,即作为小说总得有故事,故事是小说的核心因素。
就此来讲,小说也可称为讲故事的艺术。
小说的故事是作者从生活捕捉的,或是心里有的。
从文学创作来讲,故事是小说的创作素材,有的理论家又叫故事为“底本”。
素材-底本不动,照录故事原样,是不能成为小说的。
要想成为小说,就要在“怎么讲”故事上下功夫。
“怎么讲”即是对素材的加工。
小说是人类叙事艺术之一。
因此这种对素材的加工,也就被称为叙事艺术。
对小说素材的加工包括:对素材的删节、调位、重组,形成结构;叙事角度的选择;作者介入态度的确定;叙述时间的变形;叙述语言方式确立等。
这其中叙述时间的变形是对小说素材加工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区别的重要方面。
伊丽莎白·鲍温说得好,“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
”可见,时间也是作家小说叙事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怎样认识小说中的叙事时间?时间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时间,一种是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是指自然存在的时间。
它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的客观存在,永向一个方向流逝,不停止,不重复,不逆流。
心理时间是人的心理感觉的时间。
它是人的一种主观存在,可以随意将自然时间延长、紧缩、停滞、省略,以至交叉、倒流。
物理时间是纯客观的,心理时间是纯主观的。
小说的叙事时间既不是纯客观的又不是纯主观的,而是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这种两重性要求叙事时间是在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不可违背的客观性前提下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和把握。
[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技法]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技法]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叙事艺术技巧的分析,归纳出了鲁迅善于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确定最佳的视点、善于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安排叙事的线索和节奏、注意锤炼叙事语言,增强语言力度等特征。
关键词:鲁迅;小说;叙事:技法小说作为叙事的艺术,毫无疑问。
需要讲究叙事的技巧。
对此,历代文论家、小说评论家都有过不少精辟的见解,他们对叙事的审美实践,有着较为系统的总结。
鲁迅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对中外叙事的技巧做了重新的审视,吐纳创新,求得了技术上的上达。
他善于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
确定最佳的视点,善于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安排叙事的线索和节奏。
注意锤炼叙事语言,增强语言力度。
一、确定最佳视点最为叙事文学的小说,必须分析有叙述人讲述故事情节或场面的“视点”,有时候是一个人叙述,有时候是几个人叙述,并且叙述人各有各的观察、叙述的角度,这个观察、叙述的角度,借用绘画透视学的术语,叫做“视角”或者“视点”。
2、内视点。
采用内视点,把视点放在作品中的人物的身上,使他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用人物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透视生活。
直抒胸臆,读者也可以获得一种特殊的逼真感。
亲切感和现场感。
鲁迅的小说革新了安设视角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小说中,第一个采用内视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孔乙己》里的众多人物中。
他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确定了“小伙计”作为叙述人,这样,一方面由于小伙计的年龄、地位、身份关系,没有世俗的偏见,更能准确地反映孔乙己的性格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用一个天真幻稚的小伙计轻松地无动于衷的口吻叙述出来,就大大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成分,把世情的冷漠写得更为突出和浓重,更加地可怕。
这比设置在其他任何一个人物身上的视角,都更为广阔,更为有力,是视角设置的最佳的选择。
3、双视点。
有时候,鲁迅还采用“双视点”。
即由第一叙述人引出第二叙述人――主角,然而主要由第二叙述人讲述故事,其间第一叙述人穿插一些叙述、描写、议论。
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与戏剧
·专题研究: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与戏剧孙淑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鲁迅小说对故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时间观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
鲁迅小说以场景与省略交替的戏剧化节奏改变了小说的常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追求客观、直观、写实的审美理想。
鲁迅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艺术特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态功能上的观念。
鲁迅小说对重复叙述的普遍运用使其获得了与戏剧在结构上喜用重复手法所创造的相似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鲁迅小说;场景;省略;现在时;重复;戏剧审美效果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13-07时间不但是小说也是戏剧物质文本的主要构成肌质,它作为叙事的文本机制在小说和戏剧的叙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在叙事学研究中备受关注。
可以说,叙事实际上就是叙述者对时间的重新安排与建构。
由于小说与戏剧在叙事形态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它们在叙事时间上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点。
但是鲁迅小说的时间结构却明显表现出类似戏剧时间结构的特点,并产生了戏剧叙事艺术的审美效果。
因此本文将从广义的叙事学理论视角来观照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深入研究叙述者是如何处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巧妙地利用双重时间的差异,在曲解、破坏故事时间的同时塑造新的时间形式,以及这一新的时间形式的塑造又获得了怎样的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的。
而对于鲁迅小说叙事时间与戏剧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发现和理解鲁迅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时间结构的深层意义。
一、鲁迅小说的叙述时距与戏剧的叙述时距统观鲁迅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除了《阿Q 正传》外,篇幅相对来说都比较短小,故事发生所需的实际时间也并不长,其在时距上所采用的叙述手法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场景”,最常见的场景是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
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摘要: 鲁迅,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是文学界无法跨越的高山。
他的眼光独到又深邃,他的思想先进,他的语言尖锐又发人深省。
追寻鲁迅的脚步,学习鲁迅的精神,使我们对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又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认识。
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探寻鲁迅小说的写作模式,诸如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从叙述模式,观鲁迅笔下国民的思想,以观20世纪初期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呐喊》;《彷徨》;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iOn the Narration Style in Luxun's Novel ofNahan and PanghuangAbstract: Luxun, expect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ti in the 20th. Nobody can reach the same height in literature but him, just because he has special and deep feeling, developed mind and his sharp words. By following his steps and learning his spirit, we can get a wider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By explor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his novels in Panghuang and Nahan, such as the style of lookers, eating people and returning to hometown, from those all styles we can see people’s mind in the literature, so we can see the whole Chinese’s appearance in the 20 centry.Key words: Nahan;Panghuang;mode of tourist;mode of killing and being killed;mode of returning致谢首先,我要对我的指导老师某某和某某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时空变换下的第一人称叙事--析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的审美空间
时空变换下的第一人称叙事--析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的审美空间李莎【摘要】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以时间和空间的异同,将第一人称叙事结构分为3种类型: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第一人称叙事。
由此探讨了鲁迅如何将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融合到虚构叙事中,让其作品成为既区别于传统小说,又有别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独特存在。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4页(P69-71,85)【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第一人称叙事;审美空间【作者】李莎【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5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明显区别就是叙事结构的复杂化。
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而享誉文坛。
王富仁将鲁迅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最为清醒的“守夜人”;李怡将鲁迅称为中国文化之“结”,除了对文化的深刻表现外,其作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格式”。
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用了很多的第一人称叙事。
第一人称叙事有它的复杂性,作家若控制不好写作距离,不仅会给读者造成“我”即作者本人的误读,同时还会大大压缩审美空间。
小说里的第一人称叙事是复杂的,而正是对于这种复杂性的不同把控,使得作家的水平有高下之分,其作品也有了优劣之分。
笔者以人称叙事为切入点,并以《呐喊》和《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为研究对象。
《呐喊》和《彷徨》共计25篇。
其中,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有12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虽然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但其策略和方式不尽相同,扩大了作者的表达空间和读者的阅读空间。
下面从时间和空间的异同入手,从3个方面分析第一人称叙事的复杂性。
高中语文: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者与奠基人,鲁迅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开掘自有其叙事学上的价值。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祝福》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三、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在《祝福》中,大量应用了多语叙事的模式,将每一个故事线索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故事主线的描述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有效的增加了事件呈现的多面性与立体感。
《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
《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
空间叙事是一种以时间和空间的叙述方式来表达的文学手法,一个能够有效地描绘出小说的角色、簇拥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中的故事。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通过空间叙事,把角色和故
事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充满了历史变迁和光谱变幻,让角色变得活跃起来,使小说成为一部华丽的大观。
《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就是摆在这种空间叙事的视角下,震撼我们的艺术之作。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名著,描绘的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历史,空间主要集中在上海,时间主要是1890~1930年。
从上海车站到张江镇,从尼古拉斯花园到湖滨,从苏堤到上海滩,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角色也在不同的空间里闪耀着不同的魅力,鲁迅借由四维的空间叙事,以活灵活现的形式,将历史变迁的光辉,及时间的荆棘叠加在一起,堆叠出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彷徨》则是张爱玲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一部浸透着异国情调的空间叙事。
小说的时间主要是50年代的中国,其中的空间涵盖了上海、大连、台北等城市,更有海上的波涛声,和异国的风情在里面。
张爱玲在最细腻的空间描写中,勾勒出了乱世中不同角色的伤痛,每个角色都在独立的空间里流转,拼凑出一幅落寞唯美的图画,将故事在空间叙事中开启,让人叹为观止。
空间叙事一直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手法,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描述,更多的是一种内化的感受,让人在文字之外,加入情感的丰富,释放出文字的深刻性。
《呐喊》《彷徨》通过鲁迅和张爱玲的双重空间
叙事,让历史的吉与凶,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变迁在文字里流转,在每个地方绽放出不同的光芒,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鲁迅和张爱玲,通过空间叙事给我们带来的那份独特的震撼。
《狂人日记》的时间叙事结构探析
《狂人日记》的时间叙事结构探析摘要:《狂人日记》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内容的独特和表现的深切独具异彩。
文章从《狂人日记》的时间叙事结构出发,深入剖析狂人的情感变化、形象衍变以及与常人引发的冲突和吃人意义等方面,力图从时间境遇的角度为我们描述、展示、再现“狂者”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狂人日记》时间叙事结构狂人形象吃人主题一、导言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时间文学”发展时期。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时间文学的典型代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所谓“人的时间文学”,从广义上讲,是指某个时期的文学文本以“人”为描写对象,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将人上升到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审美层次的文学创作方法;同时将个体的时间置于客观环境、主观感情的表达之中,对事件的构合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统一于文本之中,实现了时间是构合文学文本的关键要素。
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五四时期,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充分发挥文学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让时间成为一种关系文本叙事结构的关键要素,表达作家情感的重要方法和实现个体思想延伸的重要途径。
也就是说,经由作家感知和体验过的时间成为整合的和归属的而非梳理的和破碎的质素,它的最终确立固然离不开作为文本的物质技术条件。
但更深层意义上来说是作家痛苦的体验所致并加以艺术塑造和话语定格,是作为思想家而非社会普通成员的介入和发声。
这种文本的“时间”真正的顺序不是机械式的物理时间顺序,而是主体心灵的独特感悟和当下思考。
现实时间重在展示,客观冷静,为宇宙的原生状态;艺术时间(心理时间)重在展开,抑扬顿挫,为生命的情势征候。
在这类文本中,时间呈现出两种表征系统:其一,它基本上构成了隐藏于人物本身的恐惧、焦虑、绝望;其二,它成为了映射人物生命本体、生命意义的载体。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叙事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叙事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叙事分析内容摘要:“五四”后随着人的个性解放,“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
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形象逐渐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儿童视角叙事也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文学中迅速成长起来。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以儿童视角来进行叙事,此后也在小说中也多次运用儿童视角叙事,不论是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还是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鲁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儿童叙事分析鲁迅小说一.儿童的发现——“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建构自古以来,儿童一直被视为成人的附属而存在,无视儿童的独立性是占据西方社会和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儿童观。
一直到十九世纪,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性质才逐渐被西方认可。
而在中国,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人民身上封建的精神枷锁才被彻底打破,“人”才被真正发现,实现了人的个性解放。
而作为“人”个体生命重要阶段的儿童也获得了同样的肯定与尊重,儿童得以“被发现”,在此基础上,“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由人性的全面发展延伸到对儿童和妇女“发现”问题的探讨,并提出“祖先为子孙而生存”这一观点,随后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在文中鲁迅进一步提出了“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
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这很明显是对中国长期以来的“长者本位”的父母子女观提出了质疑,并进而从进化论的角度对新生命的价值和可贵进行了肯定和赞扬,肯定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
而使“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最终得以建构成型的是周作人所做的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其中详细的将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根据年龄进行了分期,认为“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提纲
任何讲述者背后总隐藏着叙述者的视角,这种视角反映着叙述者对生活的观照方式和主观态度。
一、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
(一)
典型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孔乙已》中的小伙计。
(二)
较为复杂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头发的故事》中的“我”。
二、“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模式,在这一系列中,第一人称叙事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铸造着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情感方式。
材料:《故乡》《在酒楼上》《祝福》《孤独者》等中的“我”。
三、第一人称叙事的美学特质:“距离控制”
“小说中的距离”的理论阐释。
(布斯:《小说修辞学》)
(一)“时间距离”。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已》《故乡》等。
(二)“道德与情感距离”。
材料:《孔乙已》《头发的故事》。
归根到底,这一切距离都取决于道德与价值的距离。
摘要:本文以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考察对象,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者系列、第一人称叙事“距离控制”的美学特质三个方面分析鲁迅小说形式对于意义传达的意义,揭示了其小说形式革命的价值。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分析:鲁迅小说的形式分析可以说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研究者们历来注重其思想的表达,忽视了表达的形式,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研究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系列
研究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系列
介绍
本文档旨在研究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中的叙事结构。
通过分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叙事风格。
研究内容
本系列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方面:
1. 叙事顺序
我们将分析鲁迅小说中叙事顺序的安排。
鲁迅的叙事方式是否线性或非线性?他是如何使用回溯和闪回等手法来构建故事的?
2. 叙事视角
我们将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叙事视角。
鲁迅是否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他如何运用叙事视角的变换来展现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3. 叙事结构
我们将研究鲁迅小说的整体叙事结构。
他的作品是否采用线性或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他是否采用了复杂的双线或多线叙事结构?
目标
通过研究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我们的目标是:
1. 更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的叙事特点和风格;
2. 分析鲁迅小说中叙事的艺术手法,包括顺序、视角和整体结构;
3. 探索鲁迅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的影响。
结论
通过对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创作启发。
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鲁迅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请注意,本文档旨在提供对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研究的概述。
具体分析和实证数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我们建议读者在阅读鲁迅的小说之前先对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鲁迅小说《故乡》的叙事时间新探
鲁迅小说《故乡》的叙事时间新探
彭在钦;代淑君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叙事时间对叙事作品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鲁迅小说《故乡》的叙事时间高屋建瓴,匠心独运。
其叙事时间的处理对于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作家审美意识的张扬、人物情绪的表达、作品整体氛围的突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小说在闪回、闪前卓有成效的运用方面对主题意蕴的生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页数】4页(P103-106)
【作者】彭在钦;代淑君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与戏剧 [J], 孙淑芳
2.鲁迅小说研究之新探究--评《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J], 罗文香
3.故乡“悲”情——鲁迅小说《故乡》的情感线索 [J], 余德兴
4.现实的幻灭理想的向往——摭谈鲁迅小说《故乡》内容的深刻性 [J], 胡靖
5.彷徨于故乡与异地:鲁迅小说中的空间模式与生存焦虑 [J], 王淑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时间的轮回与救赎——论鲁迅小说的时间叙事
作者: 胡志明[1];秦世琼[2]
作者机构: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湖南软件职业学院软件工程系,湖南湘潭4112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20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鲁迅;时间叙事;轮回;救赎
摘要:鲁迅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线性时间缺位的世界。
轮回时间意识是鲁迅小说最具活力,也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种时间形式。
它通过个体事物、人或单个事件、场景等在时间中反复出现,演绎着一出轮回的悲剧。
鲁迅在竭力反抗着历史的"重复"与"循环"的同时,也在自觉抵制内心深处潜藏的轮回意识,最终从时间轮回的怪圈里突围,真诚地昭示中国新生的希望。
鲁迅小说叙述顺序研究
鲁迅小说叙述顺序研究唐敏【摘要】作为现代白话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小说在叙述顺序上有开创性贡献.他的小说有超叙述层倒叙型、时间先后顺接型、插入倒叙型和完全倒叙型四种.超叙述层倒叙型的超叙述层与主叙述层之间形成对立或互补关系,叙述因此变得不可靠.插入倒叙型的插入灵活多样,小说由此呈现出散文化倾向.时间先后顺接型和完全倒叙型对时间的创造性运用,对现代白话小说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3)003【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鲁迅小说;叙述顺序;时间与空间【作者】唐敏【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鲁迅对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
鲁迅小说在形式方面的贡献,除已被广为讨论的叙述的人称、视角和叙述模式等外,还有尚未引起关注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是小说时间和空间关注的安排顺序,以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时空为准则。
实际创作中,作家常常打破这个准则,让小说的叙述时空与故事时空出现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叙述顺序。
截止目前,鲁迅小说叙述顺序的研究只零星地分布于现代小说叙事研究中,目的是为了讨论鲁迅的某个作品,或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叙事的某个特征。
如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二章分析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等小说的叙述顺序,就是为了说明现代小说叙述时间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
此外的分析鲁迅小说叙事特征的文章或著作虽然较多,但专门讨论鲁迅小说叙述顺序的研究当前尚未见诸报道。
作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对小说叙述顺序的创造性运用,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综观鲁迅所有小说,可以发现,鲁迅充分利用叙述的层次和节奏来安排小说的时空,形成了超叙述层倒叙型、时间先后顺接型、插入倒叙型和完全倒叙型四种叙述顺序。
这几种叙述顺序,对现代白话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一、超叙述层倒叙型这种叙述顺序的共同特征是小说叙述有主叙述层和超叙述层,超叙述层作为情节,其叙述时间在主叙述层之前,而被叙述的时间(故事时间),却是在主叙述层之后,这就形成了一种倒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茅盾就颇具慧眼地指出“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那么,鲁迅小说的新形式表现在那里?本文依据叙事学的叙事时态,来探讨鲁迅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之处。
一尽管现代小说有了与传统小说的种种变化,但根本一点是不能变的,即作为小说总得有故事,故事是小说的核心因素。
就此来讲,小说也可称为讲故事的艺术。
小说的故事是作者从生活捕捉的,或是心里有的。
从文学创作来讲,故事是小说的创作素材,有的理论家又叫故事为“底本”。
素材-底本不动,照录故事原样,是不能成为小说的。
要想成为小说,就要在“怎么讲”故事上下功夫。
“怎么讲”即是对素材的加工。
小说是人类叙事艺术之一。
因此这种对素材的加工,也就被称为叙事艺术。
对小说素材的加工包括:对素材的删节、调位、重组,形成结构;叙事角度的选择;作者介入态度的确定;叙述时间的变形;叙述语言方式确立等。
这其中叙述时间的变形是对小说素材加工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区别的重要方面。
伊丽莎白·鲍温说得好,“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
”可见,时间也是作家小说叙事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怎样认识小说中的叙事时间?时间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时间,一种是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是指自然存在的时间。
它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的客观存在,永向一个方向流逝,不停止,不重复,不逆流。
心理时间是人的心理感觉的时间。
它是人的一种主观存在,可以随意将自然时间延长、紧缩、停滞、省略,以至交叉、倒流。
物理时间是纯客观的,心理时间是纯主观的。
小说的叙事时间既不是纯客观的又不是纯主观的,而是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这种两重性要求叙事时间是在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不可违背的客观性前提下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和把握。
但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偏重于尊重时间的客观性,而现代小说叙事时间则更加强调人的主观性、个性化特征。
应该说,对时间的把握体现着作家对世界认识的深度。
作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时间的变形处理,实际是一种探索和发现世界潜在可能性的过程。
随着作家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并在外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下,中国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也开始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化,这种转化在晚清小说中就开始了,不过由于在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中得到纯熟运用而最后完成。
二中国小说传统的时间模式是什么样的?它是以讲故事为中心,情节按故事(底本)进程历时态展开,形成顺时针的线性的时间流逝模式。
同时,由于受史传写作传统的影响,叙述文本为尽量保持情节线索的完整性,习惯把叙述范围内的全部故事时间交代清楚,即使无故事,也用“不则一日”、“不在话下”等概述出来,以保持叙事时间的连贯性,仿佛时间无空缺。
鲁迅小说怎样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它不再着眼于故事讲述的完整性,更注重对情绪、心理的表现,即作家着力于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而不是着重故事的曲折有趣,因而其叙事时间便常常不是传统的线性模式,而突出强调展示人的心理时间的态势,形成立体多维的时间模式。
中国传统小说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是依事件发展时刻对应而成,大体按着事件的自然时间进程来写。
所谓“时刻对应”、“大体按着”是指小说的叙事所占的篇幅和素材中事件所占的时间的比例和位置大体对应,因为小说的叙述时间已不是真正的自然时间,它已空间化(能呈现出来),并有了一定的主观化。
但心理时间态势却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它以心理活动过程来打碎事件的自然进程,使时间充分主观化。
心理时间割断情节线时序,由错觉、幻觉、潜意识、回忆等心理活动为线索,出现叙事时序的错乱,时间的跳跃、交叉、重叠、停顿等。
这样的时间模式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产生特殊的美学效果。
鲁迅对小说叙事心理时间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
他的小说对传统小说时间模式突破至少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1.时序的表层错位、共时态叙述所谓时序即时间顺序。
与叙事作品的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对应,时序也有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的区别。
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从开端到结尾的排列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顺序;而故事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
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变化不定。
叙事对原有故事时间的改变是艺术加工的重要方面,是文学作品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但传统小说的叙事时序多与故事时序保持一致,即使偶尔使用倒叙、插叙或预叙打破故事时序,但叙事时序仍可还原为故事时序。
而鲁迅小说却将故事打碎,按人物的情绪来重新安排叙事时序,造成叙事时序表面的错位或时间的重叠、停顿,使叙事时间成为难以还原的新主体。
石破天惊的《狂人日记》中的日记部分按狂人零碎的联想缀合成篇,狂人的思维在现在与历史中来回跳跃,时序错乱无章。
狂人由“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想到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由街上女人打儿子,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想到“前几天,狼子村众人吃人”,“我”经研究发现“仁义道德”的历史里写满“吃人”两个字;由发现医生和大哥“合伙吃人”,“我”想到医学有吃人的传统及年幼时大哥讲的故事;于是“我”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又想起四五岁时听大哥讲过“割股疗亲”的故事,最终明白“四千年来吃人的历史”……整个叙述按狂人的意识流动进行,表现为时序的错位。
这是狂人对常人世界的重新理解和建构,以狂人非理性的逻辑瓦解了常人世界表面的平和状态,撕裂表层的秩序,直抵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可怕、残酷的世界深处。
这样的时序安排不仅融入了深刻的主题,而且将狂人骚动不安、天马行空的思维动态展示出来,时序的错位再现了人物的思绪,使之构成了对“正常”的、“理性”世界的有力声讨,颇具反讽意味。
《伤逝》、《孔乙己》都属于回忆性作品。
《伤逝》以涓生对往事的回忆和反思为主线,打破过去和现在的界限,将过去融合在现在中。
追忆将故事的尾声置于开端,构成总体的倒叙,然后大体按照故事时序进一步展开。
但叙述者的情绪始终弥漫在故事的进程中,往事的回忆和现在的反思交织,整个作品弥漫着叙述者人物的自责、反思、反复论证的哀伤情绪。
读者沿着这条情绪线同涓生一起分析、反思、进行理性思考。
同时,现在作为爱情悲剧叙述者的涓生与过去作为爱情悲剧当事人的涓生,由时间上的距离而形成观点上的反差,奠定了忏悔录式的叙述基调,丰富了小说的哲理意蕴。
《孔乙己》开篇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展开回忆。
人并不可能总是理性地严格按故事时序去回忆往事,当叙事进入人物意识深处,故事的自然时序就更不适应了。
《孔乙己》的叙事时间在作品中失去了明显的刻度,叙事成了以记忆位置为中心的共时态叙述。
小说对孔乙己到店的叙述并不是具指的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一次,而是列举常态:“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其中”一……便都……”以“每每、“又”等都说明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文中的“有一次”、“有几回”的时间标识也都是不定指的。
这种无刻度的时间无疑浓缩了更多共时态的信息,取得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作品的结尾虽然恢复了历时态的叙述,由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再到年前,将时间线性铺开,但在这个时间框架内故事的简单化以及时间的自然循环性反而冲淡了时间的连续性,孔乙己在时间的延展中渐渐淡去。
这些时序上的变化在削弱传统小说时空连续性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读者在费力的阅读中,自己动脑去思索去判断,透过无序的时间表层把握有序的生活深层,小说也由经验反映达到理性批判的高度。
2.时距的伸缩跳跃传统小说对叙事时间的把握受故事的局限,奉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总体上按物理时间结构情节,心理化的程度比较小。
鲁迅小说突破了故事的束缚,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为中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应合了心理的需要,这一点在时距上有较强的反映。
时距也被称为跨度,“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它可以帮助我们确认作品的节奏。
热奈特将时距分为四种:省略(故事时间=n,叙事时间=0)、概要(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场景(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及停顿(故事时间<叙事时间)。
用通俗的话语表达,省略,就是在故事底本中有的事件在叙事时间中略去不写;概要,即是故事底本的事件被压缩在短暂的时间跨度里;场景,即故事底本时间和叙述时间差不多,也就是在文本的篇幅上二者所占的份量差不多;停顿,是让故事情节静止不动,或对原情节进行评论,或对原情节作静态的细细的描写。
省略、概要是使叙事节奏加快的方式,场景、停顿是使叙事节奏放慢的方式。
“笼统点说,传统小说速度较快,‘现实主义小说’(西方18、19世纪)速度明显减慢,现当代小说速度又明显加快,但现代小说速度快的原因是因为省略增多,具体的叙述并未加快。
”鲁迅小说既有快节奏,又有慢节奏,几种类型的时距在《呐喊》、《彷徨》中都有运用,并充分显示了各自的优势。
《药》是极度使用省略手法的现代小说的一个典型,其中虽然有明暗两条线索,但对任何一条线索的交待都是不完全的。
作品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几个场面,对华老栓的身世、家庭背景、小拴的病史、死后安葬等未做任何正式交待;对夏瑜的革命和死也几乎没有正面描述。
这对于习惯了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连贯叙事的读者来说未免显得突兀,但于实际效果上不仅不影响对故事的理解,而且使作品具有一种神秘感,诱导读者去阅读、思考,并以省简的笔法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故乡》中也有省略,对闰土二十年来的变化过程未著一字,却集中笔墨写“我”内心的悲凉;《孔乙己》只描述了孔乙己历次出场的场面,而对此间的事情只字不提,这里有省略。
省略既可以调动读者的思索力,让读者去填补空白;又可以加快小说的叙事速度。
可谓以省简之笔,表现深刻的主题。
概要在传统小说中并不少见,但鲁迅却将概要和心理的表现融合起来。
如《祝福》中:“一见面是寒喧,寒喧之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之后就大骂其新党……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运用概要迅速地把事件叙述出来,“话不投机半句多”,“我”的不耐烦、“我”与四叔不是同路人,于形式中表现出来;再如《孤独者》中对魏连殳安葬祖母程式的描述:“其次是拜;其次是哭;凡女人们都念念有词。
其次入棺;其次又是拜;又是哭,直到钉好了棺盖”,人物对旧礼教繁文褥节的不满可见一斑。
场景描写几乎是把时间定格,是鲁迅小说里最为常见的时间处理方式,《药》、《长明灯》、《风波》、《肥皂》、《离婚》、《示众》等作品中都通过直接引语或场面描写与故事底本有几乎等时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