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3.8《拿来主义》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一(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
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在鲁迅的意识世界与生命体悟中,他“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矛盾整体性”,这便是哲学意义上的反讽,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段历程,因为“在更高的意义上,反讽是不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存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整个现实……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的整体……”。
鲁迅的反讽意识来源于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驱,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居高临下的“反讽精神”。
这种反讽不仅仅是使用悖论式语言,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紧合在一起,而且是一种主题性的悖论,它赋予作品的思想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深度。
在《故事新编》中,作品主人公的行为与结果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整部作品从“补天”到“出关”也构成了一个反讽意象。
用这种反讽意识写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这就是鲁迅时而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而最终又免不掉“油滑”的潜在因素。
“油滑”的背后,分明凸现出一个孤独的哲人身影,其间足可见出鲁迅在和“无物之阵”搏斗之后,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而滑稽的感受,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时的“虚妄”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无聊、荒诞。
《铸剑》的前半部是一个悲壮、崇高的复仇故事,小说结尾复仇完成"以后",出现了"万民观瞻"的"狂欢节"场面: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同被展览,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
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将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的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
"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艺术理论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一、复调的起源和本质复调理论来源于前苏联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文中指出"复调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是独立于作者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对自己和世界有着一种特殊的看法,小说表现的不是作者的完整意识,而是具有几个意识相互作用的对话性质。
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个体在进行精神思考的时候,无法摆脱置身其中的群体意志,与群体既有对立,又存在互助互补,在不同的时机,个体和群体的相对关系都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形成不同的方圆平衡。
同时,群体意志和生存环境既是个体精神的土壤,又制约着个体精神的发展,束缚着个体精神的伸张。
所以个体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这一无形的障碍,在进行精神抉择的时候,必然要考量群体意志和周围环境,这就是对话,体现在文学中就是复调艺术。
二、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复调,《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日记,《孤独者》中魏连殳给我的信,《在酒楼上》吕纬甫沉浸的自我叙述,《伤逝》中涓生的自我追忆等,这些都明显运用了复调表达。
1、鲁迅小说中复调的类型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对话的特性是相同的,但是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性,一种是缺乏自觉精神的泛意识对话,这在小说中多是需要启迪的民众,如单四嫂子、阿Q,他们在群体意志面前时完全的劣势,缺乏自主权,多体现了扭曲性,这类对话属于盲意识对话;另一种是具有自觉精神的潜意识对话,在鲁迅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对话意味,每一个主人公在说话或者行动时好像都有一个第三者在参与,那个第三者在意识里干扰着主人公,让主人公不得不顾及到他。
这个第三者是谁?这一类对话是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的典型运用;如果考虑到小说的读者效应,鲁迅小说还有一种文本之外的对话,和读者的对话,前两种设计于文本之内的对话就是为了启迪读者,希望培养出更多富有战斗精神和斗争经验的新的思想斗士,这类对话是启蒙对话。
2、鲁迅小说复调的具体运用"今天晚上,……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质朴自然妙理如画──浅谈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质朴自然妙理如画──浅谈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白描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它讲究以简洁明快的笔墨粗线条勾勒物象,以形传神。
这种技法后来被借用来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手法,常用于小说塑造人物,但有时也被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杂文及其他文体,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采用复述、引用或简明勾勒的方式,来展现事物的神韵或人物的心灵世界。
文学大师鲁迅多方吸取了绘画艺术的经验,将这种传统的白描技法成功地动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逼肖的立体美,使文章达到神理极妙、引人入胜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质朴自然,平中有奇质朴,是语言的一种艺术也是美的必要条件“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宋代李涂《文章精义》)真正质朴自然的语言,应该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有助于表达真情实感。
鲁迅先生笔下的白描文字,语言风格质朴无华。
从外表看,它朴实素淡,天然无饰,然而“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得起反复咀嚼品位,发人深思。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这是一段在行文上动用复述方式勾勒柔石被害情景的白描文字,也是作者痛定思痛之时的回忆:一床被褥,一只饭碗,看似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深厚和细微;看似近乎慈母唠叨孩子般的家常闲话,恰恰却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自语独白。
两个问句的连用,一层紧似一层地渲染了作者对战友命运忧虑不安的心情,将作者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惟妙惟肖。
就在这种“毫无确信”消息的情况下,文字突然一个转折:“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接着一笔一笔历数柔石等人被杀害的情况:“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3.8《拿来主义》课件(3)
所以:我们要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 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 主义”的危害来批评“送去主 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 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 要。
“大宅子”比喻什么?
大宅子
文化遗产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列举了几种态 度?是怎样说理的?
•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 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作类比,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 仅“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 去”,同样是笨拙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 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 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道贺,讨一点 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 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
1.形象概括,归纳推理
运用形象 概括,进行 归纳推理
不可辩驳 的说服力和 周密的逻辑 性
闭关——抱残守缺(误 国)
送去——取悦洋人(卖 国)
拿来——批评吸取(利 国)
2.具体典型,言简意赅
选取具体 为三种对外来文化的错 典型,取 误态度画像:
代抽象论 孱头——愚弱无能
发现一所 大宅子!
逃 跑
?
放 火
?
接 受 ?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作者是怎么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3、“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4、“拿来主义”的方法是什么? 5、作者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哪些段落回答了 什么是“拿来主义” 这一问题?
第8、9段回答 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且介亭杂文》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3.8《拿来主义》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新人教版必修4)
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拿来主义》一文,堪称鲁迅杂文中的“精品”,行文论证周详,逻辑严密,语言幽默,讽刺性强,确有针砭时弊之效,激浊扬清之力。
但是,笔者在教授本文时,发现其中也一些语言、标点等方面的瑕疵,特指出以与广大同行交流。
笔者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全文共10个自然段)为例,分别指出。
瑕疵一:(第1自然段)在“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几位”和“们”语意重复,因为“几位”给“大师”做定语,已表明是复数概念,那么其后就不需要再加上“们”表复数,所以此句犯了重复累赘的语病,可以删掉“们”。
瑕疵二:(第1自然段)在“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一句中,“苏联”本身就属于“欧洲”,但从文意来看,鲁迅先生好像认为“苏联”不属于“欧洲”,所以此句在行文当中犯了逻辑上的“相互包容”的错误。
瑕疵三:(第3自然段)在“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一句中,用“究竟”一词略有不妥,在《汉语大词典》中,“究竟”是“到底”的意思,它往往用在表选择的问句当中,暗含一种寻根问底的语气,有不问出结果誓不罢休的味道在里面。
如:你究竟是不是专业作家?而本句中的“究竟”改为“毕竟”(终究,终归,表示主观看法与客观实际是统一的),说明尼采他本身就不是太阳,我们的看法与他的实际是想符合的。
所以,此句属于近义辨析不清。
瑕疵四:(第6自然段)在“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一句中,从“先有……后有……”的句式来看,二者是并列关系,那么,就应当将句中第1、3个“,”改为“、”,将第4个“,”改为“和”,这样才符合标点基本用法。
瑕疵五:(第6自然段)在“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中,“因为”已经表明句子是因果关系,而句尾又出现了“……的缘故”,造成了句意的重复罗嗦。
《拿来主义》ppt课件
字音
自诩 xŭ 国粹 cuì 吝啬 lìn sè 脑髓 suĭ 冠冕堂皇 guān miăn 残羹冷炙 gēng zhì
子孙沦为奴隶
作用:作者把中国的“送去主义”和狂妄自大的尼采作类比。形 象深刻地指出了“送”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 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借尼采自诩为太阳却发疯的结局,讽刺 和批判了“送去主义”的愚蠢可笑,增强了论证力度。
第四段中的“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本段中“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 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有什么作用?
尼采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发疯
证类 比 论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煤矿丰富
只送去,不拿来
杂文
•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或社会倾向的 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它把思想性、说理性和 文艺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使人明理、明是 非,而且能使人觉得有趣有味,情意盎然。
• 特点:(1)杂文注重论辩说理,具有鲜明的论辩 色彩,具有战斗性。(2)论辩性与形象性有机结 合,使议论中有形象或通过形象讲道理,寓道理 于具体的形象之中。(3)短小精悍,灵活自如。
淫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是文化遗产中 的糟粕。
高中语文人 专题08 拿来主义(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8 拿来主义(课时2)1.文体知识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2.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原因。
(1)对那些做梦也想着从民众兜里狠狠攫取暴利的房地产商,尤须警惕其误解政府工作报告不提“房地产调控”,制造涨价恐慌,以此再牟暴利。
(2)作为老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多给孩子们一点赞美吧,因为他们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3)美国海军技术人员日前在澳洲海军基地向媒体展览了美国提供的水下搜寻定位器材。
(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上逐渐兴起一股随礼之风,每家逢喜事,要多次反复请吃、吃请,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费”,导致勤俭节约被架空,礼尚往来变了味。
(5)做菜留下的边角余料,吃饭剩余的残羮冷炙,经过分类处理和水油分离等一系列处理,转可以发电的沼气以及生物汽油。
(6)一只正在吃东西的流浪狗突然面向从它前面走过的路人勃然大怒,吓得路人不知所措。
(7)深圳国税局利用职权坐拥16栋海滨别墅,并圈起海岸线,让民众无法进入游玩,却企图以“用来培训干部”这一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堵住悠悠众口的做法实在令人愤慨。
3.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造成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批判了一些人只知“送去”,不知“拿来”。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1)句式杂糅。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作品活用成语例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作品活用成语例析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习用的、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定型的固定词组。
一般说来,说话、写作中运用成语应尊重其定型性和习用性,不宜随便改动成语的字眼和结构形式。
但是,在语言大师的笔下,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对成语加以改造、灵活运用的例子也不少见。
本文从鲁迅作品中选取一部分用例(其中多数采自选入语文课本的篇章),分类加以说明,对我们了解和欣赏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或许不无小补。
一、改造。
或调整词序,或改换字眼,使其更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
例如:①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②无论从新道德,旧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同上)③因为一方面是“自视太高”,于是别方面也就“求之太高”,彼此“忘其所以”,……(《隐士》)按:例①“明珠投暗”的一般形式是“明珠暗投”,旧时比喻怀才不遇。
鲁迅这里调换了“暗投”二字的词序,用来比喻好东西落在了坏人手里。
“暗”字原来作“投”的状语,改动之后,成了“投”的宾语,词性也由形容词变成了代词,指代巡捕极其主子。
这一改动,大大增强了进攻的力量。
例②“损己利人”显然是由“损人利己”改造而成。
作者把“损”和“利”的对象互相调换,使意思与原成语截然相反,用来评价柔石,真是恰到好处。
人们读到“损己利人”,自然会联想到其原形“损人利己”,两相对照,不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③“忘其所以”则是由“忘乎所以”改造而来。
“忘乎所以”一般是就一方而言,这里把“乎”改为“其”字,与前面指双方的主语“彼此”严格保持一致,表意更为准确,并且十分熨贴自然。
二、仿词。
按照既有成语的格式,仿照出形式类似而内容不同的新词。
例如:①人生识字糊涂始。
(《且介亭杂文二集》篇名)②殊不知那一面,何尝不“疾善如仇”呢?(《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按:例①作者说:“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仿其形式,改换内容,作为自己文章的题目和论点,新颖独到,格外醒目,使人见而必读,过目难忘。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3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结构;3. 学习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难点:1. 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拿来主义》;2. 多媒体设备,PPT等教具;3.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提问的形式引入课题:“你们是否曾经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拿来主义的现象?你们对拿来主义有什么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 2:阅读文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拿来主义》一文,并根据理解的程度在作业本上标注“?”,“!”等符号表示自己对文章的疑问和感叹之处。
2.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由教师引导进行整理。
Step 3:理解文章(1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确保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2.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3.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Step 4: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教师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理解上下文等,并在PPT上展示相应的示例。
2. 学生分组进行阅读策略的练习,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阅读难题,并以小组形式展示结果。
Step 5: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15分钟)1.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在PPT上展示:“你认为拿来主义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是否存在其他的观点和解决办法?”2. 学生独立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4.《拿来主义》鲁迅-PPT教学课件(图文课件分享)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 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 乡》等14篇作品;小说集《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小说集《故事 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年), 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 夜》《过客》等23篇散文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写作背景教学过程?本文写于1936年6月4日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或叫嚷尊孔读经或兜售全盘西化复古和媚外相互配合一时间历史沉渣泛起形成合股逆流
拿来主义
鲁迅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 格。 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 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
39期货网 期货开户网 金融期货开户 https:///jinrongqihuo/ 金融期货开户 农产品期货开户 https:///nongchanpinqihuo/ 农产品期货开户 能源期货开户 https:///nenyuanqihuo/ 能源期货开户 金属期货开户 https:///jinshuqihuo/ 金属期货开户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3-8《拿来主义》 精品课件
奴才主子关系• 第,四级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 “拿来主义”。• 第五级
第三部分(6~7):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
划清“拿来”与“送去”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
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孱 •头第:三级 懦弱无能的人。 无缘无故• 第:四• 级第五没级 有任何原因或理由。 博而不精: 广博而不精深。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冠冕堂皇: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单击此理处清编思母路版,整标体题把样式握:
第一部分(1~2):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 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
3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2020/7/15
23
单击此处编文母章版写标作题特样点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①• 有第二破级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②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③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本文的语言艺 单击此术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g•u第ān•二第m级三iǎ级n
冠冕•堂第四皇级 • 第五级
sè
吝啬
xuán
玄虚
bié
蹩进
gēng zhì
残羮冷炙
suǐ
脑髓
càn
孱头
xǔ
自诩
单击此处掌编握下母列版词标语题:样式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汪晖,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96年应邀出任《读书》杂志执行主编至今。
80年代初,汪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现代文学史家唐先生,他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一书被认为是新时期鲁迅研究的代表作品。
1997年,汪晖在《天涯》杂志发表《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一文,引起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广泛讨论。
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当代中国问题的文章,并被视为中国“新左翼”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若干作品被译为不同文字。
英文著作《中国的新秩序》出版后又被译为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在国际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韩文著作《新的亚洲想象》、日文著作《作为思想空间的现代中国》等在不同语境中引起关注。
2004年,汪晖的代表性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出版,该书先后被《亚洲周刊》、《中华读书报》和《书城》杂志评选为2004年度“十大好书”、“十大社科图书”和“年度图书”。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70周年纪念日。
回顾20世纪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或文学家像鲁迅这样影响深远,以至于我们今天仍旧不能回避谈论鲁迅的意义。
但是,自“文革”结束,对于鲁迅的批评和反思,波澜迭起,从来没有消停,这种种围绕鲁迅形成的争论,又是我们今天谈论鲁迅时无法绕开的话题,所以就从这些争论谈起吧。
汪晖(以下简称汪):让我从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谈起。
毛泽东说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最可宝贵的品质。
他认定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鲁迅的著作和《红楼梦》是两个特殊的领域,不但可以阅读,而且为了配合“文革”的需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为了《鲁迅全集》的注释,全国各大高校的现代文学领域最主要的老师都卷入其中,一度很多工人积极分子也参与注释工作。
在20世纪找不到任何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文本受到如此大规模的研究和考订,包括毛泽东、孙中山的著作。
【文档】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拿来主义》(语文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盲目地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主张实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指出了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写作素材】1、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2、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落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再多的“本”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危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的危机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里戏谑地说:“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但现在再看到这一句话,却让我怎么也笑不起来了,因为我看到“拿来主义”如今是真的有些危机了。
首先就是“这一群姨太太”的问题。
在建国初期,“姨太太”们都是被遣散了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之下,在敞开胸怀的大胆“拿来”之后,“姨太太”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从阴暗的地底顽强地“拿”了出来,并大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不可阻遏之势。
发展到现今,已是公然地打情骂俏,鸠占鹊巢,并且要为她们平反正名的呼声也是甚嚣尘上,就只差在“两会”上以高票获得通过了!还有“鸦片”。
早在老舍的《茶馆》时代就改抽“白面”了,而现在又有什么“冰毒”“K粉”“摇头丸”“迷幻蘑菇”之类繁多花样,又有“姨太太”们侍候着他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至于“烟枪和烟灯”,鲁迅先生说,“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现在重新读到这一句,不能不让我对先生的高瞻远瞩佩服得五体投地:先生原来是早就知道未来必将有注射器、幼猫奶瓶取而代之的呀!先生未卜先知,真不愧为先贤圣哲,实在是高!还有“鱼翅”。
先生说要“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萝卜白菜我们还是遵照先生的嘱托,天天都在吃的。
不过鱼翅,我们还是留着“宴大宾”吧,因为姑且不说你没钱,就是有钱,也是没有吃“鱼翅”的资格的,因为这“鱼翅”可不是有人以为的有钱就能买到的,它永远都只是那极少数拥有真正VIP卡的“大宾”们的专利。
如果他看你像叭儿狗一样趴在地上甚是乖巧得可怜,说不定也会将一根鱼骨头“抛来”给你作奖赏呢。
总之,我们也还在“拿来”。
我们也依然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只是,主人似乎还是那个旧主人,宅子也还是那个旧宅子。
因为这个人似乎沉着,好象勇猛,但却无辨别,又自私。
现在是有了拿来的,人还是不能自成为新人,有了拿来的,文艺还是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样的“拿来主义”,我们不要也罢!。
华师大版高二语文下+《拿来主义》+课件+(51张PPT)
整体感知 :
为什么 (为什么要拿来) 是什么 (拿来主义是什么) 怎么样 (怎么拿来)
为什么要拿来
思考: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 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 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 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 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 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 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 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 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 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 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 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 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 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 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 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 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 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 义”,但在前半部分却多论述其 它主义,有哪些主义,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作用)
讨论:作者是怎样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 义”的? 请完成小练习。
作者先指出了“闭关主义”产生的实质 是_盲__目__排__外___,结果自然落后挨打的.然后列 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送__古__董_____和 _____送__古_画__新__画___,以及__送__梅__兰__芳_。接着,作 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 ____崇__洋_媚__外____,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 义”的危害:___祸_延__子__孙___,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精选本文导航1、首页2、第二教时3、课本原文4、推荐阅读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是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供借鉴使用!【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精选【《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指导预习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俄罗斯著名的评论家巴赫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复调小说。
这是从音乐理论借用的术语。
复调的原意即指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两个以上的主旋律。
如果一首音乐作品在整体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两个主旋律就不是各自表述和展开,而是有一种对话的关系。
否则就是一种独白了。
古典意义上的音乐,就是典型的单一主旋律,音乐的美感来自和谐。
但是,在现代的音乐美学中,和谐不再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的灵魂被撕裂开来,存在着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普遍分裂。
人在自我意识和潜意识里,有着多重的构造。
所以古典美学中的单一的旋律就无法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深度。
于是10世纪初出现了无调性音乐。
用迷乱的音响组合表现人的复杂的灵魂世界。
小说也是这样。
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叙述人,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就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可以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非常完整,因为他自己的灵魂深处也可能是割裂的,在他的人物设计和情节讲述中,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在故事中流露出来,因此也就把自己表露的更加深刻。
复调小说,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多个人格的对话。
《在酒楼上》、《孤独者》都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
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独立的角色。
他们不但对各自的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白的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
“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
”(注:旺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究其实,这两组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
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
《在酒楼上》、《孤独者》(还有《头发的故事》)的叙事特点是将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似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
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内心矛盾,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