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品德的实质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影响,特点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作为一种道德品质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1、社会现象——个体现象
2、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的
3、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四因素论:
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和调节行动及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动。
第二节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看法,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社会公正两个方面。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
临床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5岁以前)他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他律水平—行为后果。
自律水平—行为动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2)权威阶段 6~8岁(3)可逆阶段 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品德发展遵循的规律
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的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
2)围人的关系上从单方面的尊重到相互尊重和多方面的尊重。
3)从被动地、受约束地遵守准则到自觉主动地遵守共同约定的准则。
4)他律到自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基本观点:
(1)道德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
(2)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的成熟。
(3)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
该水平的特点是: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遵从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良心)定向
影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因
1)与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2)与不同的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况有关。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经典实验:攻击行为实验
四、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影响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客观:人口结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
主观:家长修养、教养态度与方式、家庭氛围、期望等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
各科教育:专门与渗透
校内的集体活动、外及校外活动、班集体、潜在课程
(三)社会
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等
二、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
1、道德概念的理解
由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对己——对社会集体——对他人
2、道德信念的确立
小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无道德信念时期。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差,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占主导。
2.道德信念萌芽时期。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部分人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不够明确和稳定。
3.道德信念开始形成时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形成比较明确而稳定的道德信念。
3、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
(1).从“他律”到“自律”: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
(2).从“结果”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
(3).从“对人”到“对己”:从偏向评价别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
(4)从“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内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责任、自尊、友谊、信任等
表现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道德情绪体验
想像的道德情感——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1、由狭隘的、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
2、小学生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越是具体形象的,越是易受感染。
3、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1、由外部调节向内在调节发展。
2、行为动机和目的由具体的、眼前的、狭隘的、简单的--逐步向复杂方面发展
3、不稳定、不巩固——稳定、巩固方面发展。
三、品德不良儿童的转化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客观原因
• 1.家庭方面的原因
• 2.学校方面的原因
• 3.社会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
•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
•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