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引言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道德观念淡薄、行为规范不明确等。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现状分析1. 道德观念淡薄在当今社会,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普遍较为淡薄。

这主要是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更加注重学业成绩和物质追求。

而社会环境中,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淡化也给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冲击。

2. 行为规范不明确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不明确是另一个存在的问题。

在校园中,学生的行为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生存在着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不端等问题。

同时,一些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缺乏认识,容易出现道德行为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3. 品德教育内容单一目前,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大多局限在道德规范的宣传和道德案例的讲解上,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品德教育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实现。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发展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家长应该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2. 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制度,明确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准则,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品德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课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3. 引入多元化的品德教育内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加多元化和实践性。

学校可以引入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礼仪、公民道德等,来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国家,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品德与公德素养。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公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的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们接受社会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培养孩子品德与公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良好品德的榜样。

他们应该秉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美德的行为,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家庭要注重家风教育,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尊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等,让他们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此外,家庭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引导。

通过与孩子共同讨论、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使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是非对错。

只有家庭教育的良好引导,才能为孩子打下品德与公德教育的基础。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的重要舞台。

学校通过教育课程、校风建设和活动组织等方式,促进孩子们的品德与公德素养的提升。

首先,学校要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授学生法律知识、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和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学校要注重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制定校规校纪,要求学生守纪守法,培养他们有序的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品德与公德教育活动,如关爱弱势群体的志愿活动、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等,通过实践和行动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三、社会教育社会是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的重要环境,社会教育通过社会环境、社会资源的利用等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和公德教育。

首先,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成员应该保持公德心态,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弘扬传统美德等。

这些正能量的影响会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小学生品德发展及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及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及道德教育知识点1.知识点一:道德的定义与作用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类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套规范行为准则。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2.知识点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特点有:-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模仿行为较为容易,需要引导和教育。

-对待事物的认识较为简单,容易被一些道德观念所主导,如对好人和坏人的简单二分认知。

-情感丰富,善于感受和表达情感,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3.知识点三: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原则-个别化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品德教育。

-渗透性原则: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各个学科和活动中,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激励性原则:通过奖励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4.知识点四: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点内容-爱国主义与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公民责任的认识。

-社会公德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品德: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礼仪与文明行为:教育学生懂得礼貌与尊重他人,养成文明的言行举止。

-诚实守信和道德勤奋: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和勤奋上进的品质。

5.知识点五: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通过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经验教育:通过自身经历、亲身感受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智慧和灵感。

-讨论和反思:通过分析问题和共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游戏和角色扮演: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道德教育的乐趣。

鼓励学生发展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小学班主任方法

鼓励学生发展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小学班主任方法

鼓励学生发展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小学班主任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以下是我认为的几种有效的方法:1.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我们的行为、言谈举止都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让学生在我们身上感受到正直、诚实、守纪律等品质的重要性。

2.设立道德激励机制:在班级中设立道德激励机制,以鼓励学生积极发展良好的品德。

例如,每个月评选一个“道德之星”,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或者开展道德讲座、道德征文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班级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可以选择到老年公寓去陪伴孤寡老人、参观慈善机构等,让学生了解并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4.开展集体讨论:定期组织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共同探讨一些道德和品德问题。

通过互相发表意见和交流,学生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反思,逐渐形成合理的道德观念。

5.启发思考和合作互助: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积极参与。

总之,鼓励学生发展品德和道德素养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引导和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人才。

当谈到小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培养时,班主任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扮演导师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品德和道德素养。

以下是我认为可以帮助班主任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种方法。

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班级活动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加团队运动、小组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携手合作。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不仅是塑造个人品质的基石,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一、家庭教育1. 做好榜样:家长是孩子首要的榜样人物,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学习对象。

2. 培养良好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讲究卫生,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坚持锻炼等,这些习惯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3. 关注情感培养:家庭是小学生情感发展的最主要环境,家长要注重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和情绪管理能力,提供温暖的家庭氛围,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二、学校教育1. 设立良好的课程体系:小学的课程设置应该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品德和道德的培养。

可以设置涉及道德教育的课程,如品德课、公民课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增强实践教育:通过组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

3. 提供角色模拟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到不同道德选择的结果,培养他们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三、社会教育1. 寓教于乐的活动:社会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绘本、动漫等形式进行,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递道德知识,并培养学生对道德的认同和思考能力。

2. 亲子互动活动:社会教育应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通过合作游戏、亲子读书会等活动,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3. 社区参与与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自我管理1. 培养自律能力:小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如按时完成作业,遵守交通规则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

2. 培养公平正义观念:小学生应该学会公平对待他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歧视、不欺凌他人,培养正义感和同理心。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

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

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

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中国:狭义:指道德教育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1、转化说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引言在当今社会,个人品德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小学生品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发展思路。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1. 现状概述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

然而,当前的品德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育重视分数和竞争,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家庭教育的责任传递问题让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指导。

最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 分析问题(a) 教育重点偏差由于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学校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品德素养的发展。

(b) 家庭教育传承问题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父母忙碌的工作,家庭教育的责任传递问题导致小学生在道德价值观培养方面缺乏正确引导。

(c) 教学方法和方式滞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难以引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面临的价值观小众化及课程的不足。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发展思路1. 培育教育的整合(a) 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应密切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共同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进行协同育人。

(b) 课程与活动融合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课程中,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运用多元教育工具(a) 教育科技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景等技术手段,提供更多元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 游戏化教育的推进运用游戏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将品德教育与游戏元素相结合,让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道德选择的影响,并通过游戏来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3.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a)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小学生从小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人才。

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小学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品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1.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小学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学校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品德教育往往只是作为附加的内容进行教授。

这导致学生在品德培养上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

1.2 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庭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然而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关注不够。

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导致孩子在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1.3 缺乏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小学品德教育缺乏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目前,品德教育往往只是教师的口头灌输,缺乏实际的案例和活动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行为。

这使得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

第二部分: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趋势2.1 强化学校的品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视,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明确品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使其具备开展品德教育的能力。

2.2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形成有机的衔接。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

同时,学校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品德教育的指导和资源,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2.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小学品德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更加生动和有效。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4 引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小学品德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

2024年小学品德教育总结模板

2024年小学品德教育总结模板

2024年小学品德教育总结模板____年小学品德教育总结模板一、教育目标和理念1. 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既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品德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2. 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品德教育内容1. 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友爱、诚信、勤劳、守纪律等优秀品质。

2.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自信心,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3. 社会实践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安全教育内容: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

三、品德教育活动1. 主题班会:每周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内容包括讨论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传统文化教育、友善校园建设等。

通过班会的开展,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 德育讲座: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进行德育讲座,例如德育专家、心理专家等,让学生接受专业的德育教育。

3. 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老人提供帮助、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 课外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 安全教育活动:定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举办消防演习、交通安全知识宣讲等,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品德教育成效1. 学生品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3.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4. 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品德教育氛围,营造了友善和谐的校园环境。

五、品德教育经验总结1. 学校领导重视品德教育,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品德教育方案,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品德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还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以明确主题,详尽内容,逐步展开。

首先,家庭是品德养成的基石。

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最早影响源,家长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道德标准,从小就教导他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基本品德。

此外,家庭可以通过给予孩子良好的示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直品格。

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以促进良好的品德养成。

其次,学校是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

学校是小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社团、义工等,培养小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并激发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此外,社会也是品德养成的重要力量。

小学生应该适当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品德观念。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社区服务、亲近自然等,加强小学生的参与感和价值观念。

同时,适当的社会教育也能够增加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个人的自我管理也是品德养成的重要方面。

小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明确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个人的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来管理时间,培养自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要明确良好的行为规范,如不撒谎、不偷窃等,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

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小学生。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学校要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社会要提供多元的社会教育,小学生要努力自我管理。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价与发展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价与发展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价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视。

品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评价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小学生品德教育,以期为当前品德教育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首先,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程度。

通过观察和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在品德教育中所取得的成效,如是否出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改进、学生的友善和宽容度的提高等。

第二,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持久程度。

可以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看品德教育是否能够在学生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第三,师生关系的改善情况。

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评价师生关系的改善程度,可以看出品德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发展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品德观念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了正确的品德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因此,品德教育应该从小学生的品德观念入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其次,建立有效的品德教育课程。

品德教育需要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品德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品德素养。

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另外,要注重品德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

品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品德课程中,它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语文、数学、科学等,营造全方位的品德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都能感受到品德教育的力量。

此外,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共同承担品德教育的责任。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增强学生的品德意识。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精选文档】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精选文档】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

Def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

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

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

3。

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4。

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

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

②再认同。

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

③最后信奉。

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6。

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

7。

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

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8。

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

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

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

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

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

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

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

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②活动性生活。

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

③学习性生活。

小学学生品德教育方案

小学学生品德教育方案

小学学生品德教育方案导言:品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石,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良好的品德价值观、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五个方面,阐述小学学生品德教育方案。

一、培养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价值观是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学校应该通过讲故事、展示正面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需要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塑造小学生的美德形象,提升其道德素质。

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自我管理活动、制定学习计划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习惯。

三、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团队项目、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能力。

此外,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等,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应该通过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小学生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环境保护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同时,学校还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小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该注重中华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古代文化和传统节日等。

通过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书法、国学经典等课程,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价值观的魅力。

六、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小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等课程,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并培养他们的公共演讲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七、注重情商教育情商是人际交往和人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该注重情商教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读书笔记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读书笔记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读书笔记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品德的界定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大”的品德含义,即品德本身包括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另一种是专指道德品质。

(本书对品德的理解)2.品德、道德和德行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二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道德都是一种内在的理解,到后来才发展为一种外在的规则;而德性始终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3.本书采用的道德结构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境界、道德需要。

4.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教育是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5.道德教育作用于品德结构各要素,能够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示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同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道德教育激发道德需要与道德动机,追求人的道德自律与自由,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6.生命是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基础。

生活是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它与生命一起构成了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完整的“双重”基础。

(思维导图展示,如下)7.儿童生活不同于成人生活,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思维导图如下)第三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内容1.“仁、义、礼、智、信”五德,可谓是中华先秦道德文化的共有思想,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构的一种美德体系。

2.先秦儒家伦理主要包括“四则”“四端”“八维”等概念体系。

孔子重仁和礼治,在《论语》中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则”。

孟子提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而儒家的“八维”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礼、义、廉、耻,称之为“四维”,出自《管子》。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境界。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

1、了解小学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对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大有助益?解小学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对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大有助益:①道德认知方面:个体从外部约束的他律阶段逐步走向内在约束和调节的自律阶段;②道德情感方面:儿童的道德情感逐步深刻化、复杂化;③道德意志方面:逐渐表现出自觉性和自制性;④道德行为方面:亲社会行为呈上升趋势,而主动的攻击行为和报复行为则呈下降趋势。

儿童道德品质的各个成分之间也趋向一致: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也逐步协调,从低年级的言行一致逐渐发展到高年级的言行一致。

2、李敏的研究方向为是什么?李敏的研究方向为是:道德教育、儿童研究、游戏研究。

3、道德教育推荐文本有哪些?推荐文本阅读:1.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伯黍心理学文选,李丹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李幼穗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美]谢弗著,陈会昌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12-174、品德的结构包括哪4部分?品德的结构包括这4部分; 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5、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如何发展?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如何发展?A、刻板不变B、从刻板灵活多变向C、无规则意识D、灵活多变【正确答案】: B6、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发展倾向是什么?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发展倾向是什么?A 、无集体观念B、满足个人欲望时才考虑集体需要C、集体观念有长足发展D、仅具有个人观念【正确答案】: C7、移情能力是一种什么能力?移情能力是一种什么能力?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动【正确答案】: B8、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吗?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的。

9、品德的心理成分有哪些?各自的内容是什么?品德的心理成分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

一、家庭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起到典范和引导的作用。

首先,父母要注重自身行为的规范。

小孩子天性善良,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言行一致,树立榜样。

其次,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可以通过家庭活动和分工合作的方式,让孩子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父母还要教育孩子要有友善、守信、尊敬长辈等良好的品德。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也是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阵地。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首先,学校要注重开展课内外的道德教育。

可以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

其次,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帮助他人和回馈社会的快乐。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品德表现的奖惩机制,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社会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场所,也是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工具。

社会应该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道德引导。

首先,社会要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宣传。

可以通过媒体、公益活动等渠道,向大众宣传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事项和品德培养要点。

其次,社会要加大对小学生的法律教育力度。

小学生应该了解社会的法律法规,并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

此外,社会还应鼓励和表彰小学生的道德表现,为他们树立榜样。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庭应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道德引导。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在小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不仅是小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为了帮助小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一、家庭教育1. 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问题。

通过积极的互动,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 要言传和身教并重言传和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

家长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事例,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教育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错的行为。

同时,家长自身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如何做一个道德和善良的人。

3. 培养自制力和责任感自制力和责任感是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规则和约定,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责任感。

比如,约定学习时间、规定起床时间等,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培养孩子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校教育1. 建立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学校是小学生品德和道德观念培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风,倡导尊重、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并通过各类活动和课程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公益活动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如义务植树、捐助困难群体等,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困境,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

3. 举办道德模范的推选活动通过举办道德模范的推选活动,学校可以树立榜样,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道德的高标准。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社会教育1. 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资源社会是小学生道德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发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价与提升

发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价与提升

发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价与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评价和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效果,对于学校和教育部门来说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评价和提升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发展小学生品德教育。

一、评价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评价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是了解教育效果的第一步。

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评估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友好等方面的表现。

2. 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建立科学合理的品德评价指标,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性格与道德素养的提升、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

3. 评价方法多样化: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进行评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二、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策略在评价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品德教育的效果:1. 增加道德教育课程的时长和内容:将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课程中,增加道德教育课程的时长,扩大道德教育的影响力。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家庭访问活动,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制定学生品德教育计划,并互通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

3. 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意识:通过学校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感。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做好事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4.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校园中创建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可以制定校规校纪,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加强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概念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影响,特点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道德与品德的区别:1、社会现象——个体现象2、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的3、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四因素论: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和调节行动及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动。

第二节儿童品德发展理论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看法,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社会公正两个方面。

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

临床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5岁以前)他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他律水平—行为后果。

自律水平—行为动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2)权威阶段 6~8岁(3)可逆阶段 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品德发展遵循的规律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的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

2)围人的关系上从单方面的尊重到相互尊重和多方面的尊重。

3)从被动地、受约束地遵守准则到自觉主动地遵守共同约定的准则。

4)他律到自律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基本观点:(1)道德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

(2)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的成熟。

(3)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

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该水平的特点是: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从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良心)定向影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因1)与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2)与不同的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况有关。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经典实验:攻击行为实验四、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影响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一)家庭环境因素客观:人口结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主观:家长修养、教养态度与方式、家庭氛围、期望等(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各科教育:专门与渗透校内的集体活动、外及校外活动、班集体、潜在课程(三)社会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等二、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1、道德概念的理解由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对己——对社会集体——对他人2、道德信念的确立小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无道德信念时期。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差,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占主导。

2.道德信念萌芽时期。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部分人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不够明确和稳定。

3.道德信念开始形成时期。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形成比较明确而稳定的道德信念。

3、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1).从“他律”到“自律”: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

(2).从“结果”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

(3).从“对人”到“对己”:从偏向评价别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

(4)从“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内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责任、自尊、友谊、信任等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道德情绪体验想像的道德情感——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1、由狭隘的、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

2、小学生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

越是具体形象的,越是易受感染。

3、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1、由外部调节向内在调节发展。

2、行为动机和目的由具体的、眼前的、狭隘的、简单的--逐步向复杂方面发展3、不稳定、不巩固——稳定、巩固方面发展。

三、品德不良儿童的转化(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3.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4.由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个性(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三)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措施)1.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3.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5.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代币法2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

(2分)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分)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1分)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

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2分)23.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式的主要内容。

(1)前习俗水平。

(1分)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阶段和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阶段。

(1分)(2)习俗水平。

(1分)它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与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阶段。

(1分)(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1分)它也可以分为两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阶段。

(1分)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2分)24.为了保证有效的复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1)及时复习。

(1分)(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根据材料的性质.、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2分)(3)试图回忆。

(1分)(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2分)(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1分)(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1分)25.按学习结果,加涅把学习分为哪几类按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每答对一个要点给分,全部答对给8分)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26.联系实际论述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分)(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分)(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分)(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分)(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分)(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分)(对以上每个要点,联系实际分别展开论述另加6分)五、信息加工理论1、存储模型、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存储模型。

信息在加工过程中在三个加工系统中被保留或存储,这三个加工系统是: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这些存储对所有人类而言是天生的、统一的,你可以将这些看成智力系统的硬件加工水平模型。

该模型认为:记忆取决于信息加工的程度。

在信息加工水平模型中,以较浅的方式来加工信息时,这些信息会很快衰退并消失,相反,当信息通过意义的解释并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就会保留更长时间。

一、复述:指不断地重复信息第一,小学儿童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开始逐渐有效地采用复述策略。

第二,随年龄增长,复述的质量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复述方式由被动的复述模式向主动的复述模式转变。

第三,儿童使用复述的灵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二、组织性是指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它能使记忆显著地增加。

多个词语三、精加工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记忆的记忆策略。

精致是一个较迟发展的能力,一般在11岁前是很少出现的。

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3、测量记忆的几种方法:再认,回忆,重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