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优选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优选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难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学习过程】问题一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问题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问题三、问题探究1、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2、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

分析第四节,分别找出其中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看看三者是如何和谐统一、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的?4、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1)第六部分用“煤”作比喻有什么作用?引用陶潜的诗应怎样理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3、朗读全文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小结: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含答案)(1)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含答案)(1)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含答案)(1)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学习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预习案一、教材助读(一)解题——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

(二)了解时代背景1、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2、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3、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1、概括各段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步骤:一、课前独学(一)背景链接1、“三·一八”惨案:详见课本27页注释①。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1、字音①完成《创新设计》48页“基础积累”第一题字音辨识、第二题字形辨认的练习。

2、概括每一节的大意(可以通过找中心句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见课件第26、27、28、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借助课文相关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5.散文集:《朝花夕拾》6.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写作背景1、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2、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

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3[1].7《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

3[1].7《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

3.7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导入语】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有一群热血的青年,他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着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的尊严,为民族的复兴,为人民的幸福而前赴后继,他们愤然在那片枪林弹雨中前行,他们用自己血肉模糊的双手去开辟通向进步的道路,他们不相信命运,奋力反抗着,但……他们一个接一个的立仆,可是却又像鲁迅说的一样,一个又一个的站起来,不为势力所屈,锋利的桀骜和惨淡的微笑渐却成为一个一个鲜明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寻找英雄的足迹。

第一篇树荫晨读一、鲁迅诗篇涵泳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932年10月12日【译文】交了倒霉运怎么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身都不敢翻一下却把头碰到了墙上。

所以,上街都要低低地压下破帽沿把脸遮住,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一样,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真是有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我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只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

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赏析】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说交华盖运,说“未敢翻身已碰头”。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脸。

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

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商城高中“四精五准”高效课堂导学设计商城高中“四精五准”高效课堂导学设计B.阳春三月的一天早晨,宜宾合江门广场迎来了很多的游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在广场上表演太极拳,让无数行人侧目而视。

C.可又一想,他陈奂生是个堂堂男子汉,一生干净,无冤无仇,死了也口眼不闭;活在世上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完全应该提供宽裕的时间,没有任何匆忙的必要。

D.于是胡思乱想:“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尸石评梅我站在走廊上望着飞舞的雪花,和那已透露了春意的树木花草,一切都如往日一样。

黯淡的天幕黑一阵,风雪更紧一阵,遥望着执政府门前的尸身和血迹,风吹不干,雪遮不住。

走进大礼堂,我不由得却步不前。

从前是如何庄严灿烂,现在冷风切切,阴气森森,简直是一座悲凄的坟墓。

我独自悄悄地走到那薄薄的小小的棺材旁边,低低地喊着那不认识的朋友的名字——杨德群。

在万分凄酸中,想到她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时,便不禁垂泪了!只望她负笈北京,完成未来许多伟大的工作和使命,哪想到只剩得惨死异乡,一棺横陈!这岂是我们所期望于她的,这岂是她的家属所期望于她的,这又岂是她自己伟大的志愿所允许她的,然而环境是这样结果了她。

十分钟前她是英气勃勃的女英雄,十分钟后她便成了血迹模糊、面目可怖的僵尸。

为了抚慰未死的伤者,我便匆匆离开了死的朋友,冒着寒风,迎着雪花,走向德国医院。

当我看见那半月形的铁栏时,我已战栗了!谁也想不到,连自己也想不到,在我血未冷魂未去以前,会能逼我重踏这一块伤心的地方。

样样都令人触目惊心时,我又伏在晶清的病榻前,为了她侥幸的生存,向上帝做虔诚的祈祷!她闭着眼,脸上显出极苦痛的表情。

这时凄酸涌往我的喉咙,不能喊她,我只轻轻地用我的手摇醒她。

“呵!想不到还能再见你!”她哽咽着用手紧紧握住我的手,两眼瞪着,再不能说什么话了。

我一只腿半跪着,蹲在病榻前,我说:“清!你不要悲痛,现在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这样的死,不是我们去死,谁配去死?我们是在黑暗里摸索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

纪念刘和珍君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1、作者:阅读《导学案》“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导学案》“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案》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四、引领探究:(一)试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讨论分析作者感情发展脉络: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五、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27页第二、三段2.选择文中一些议论性语句思考其含义。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编号:08编写:罗朋娟审核:审批:王勇时间:班级: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掌握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子含义。

3、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能力目标:提高对文本的综合分析与感悟、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文本的思想内容,给予恰当的评价。

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及作者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

【学习时数】4学时第1学时自主预习案目标:1、了解作品及背景,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了解知识,预习导学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小说集《》、《》、《》(历史小说);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有《》、《》、《》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背景介绍:参照《新学案》P523、刘和珍其人:充分利用学习资源4、字词积累,完成下题和《新学案》P52基础积累(1)字词积累踌躇()桀骜()黯然()尸骸()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 ) 殒身不恤( ) 洗涤( ) 赁屋( )(2)重点词语解释①长歌当哭——②桀骜不驯——③喋血——④惩创——⑤惊心动魄——⑥殒身不恤——5、解题:《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请大家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本文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哪些章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学后反思】第2、3学时探究展示案目标:1、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2、理清关键语句的含义。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中学校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浙江绍兴人。

发花的蔷薇’的时候了”。

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

他写道: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问题答案提示四、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1、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

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4. 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写作缘由祭奠革命烈士爱(逻辑顺序)(1、2)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恨追述生平事迹生前(时间顺序)(3、4、5)详写遇难经过遇害教训、意义劝戒徒手请愿否定(6、7)激励奋然前行肯定(逻辑顺序):五、互动探究思考一: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

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3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3

7记念刘和珍君1.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能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会分析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会分析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青年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斗争精神。

1.连线作者鲁迅(1881—1936),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等。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探寻背景1926年3月,日本联合英美等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了撤销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这引起了民众的抗议。

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

刘和珍等人就是在当时遇害的。

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

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了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恨。

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租赁( ) 浸渍( ) 尸骸( )绯红( ) 桀骜( ) 不惮( )殒身不恤( ) 踌躇( ) 喋血( )寥落( ) 辗转(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偏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微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桀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广有羽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喋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惩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罗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正告警告辨析:两者都含有“告诉”的意思。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7 纪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7 纪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

7 纪念刘和珍君考纲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出你的难解字。

长歌当.哭()菲薄..()租赁.()不惮.()虐.杀()惩创.()绯.红()尸骸.()寥.落()黯.然()攒.射()浸渍.()2、你所知道的鲁迅?3、本文是鲁迅在什么情形下写的?4、文中写到有刘和珍和杨德群两烈士,试着用简单的几句话给她们分别写一个小传。

难点突破1、文本叙述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2、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文章在哪儿展示了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说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起何作用?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4.分别找出其中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看看三者是如何和谐统一、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的?延伸拓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

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

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

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

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

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及答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及答案

纪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沉郁激愤的思想情感。

2、了解刘和珍君生平和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3、联系语境,理解文中若干文句的深刻意蕴,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

二、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

鲁迅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等16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等。

**本文历史背景:“三·一八”历史惨案(参见注释)2、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摘抄生、难字词)3、本文情感悲愤沉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 二)交待写作缘起,通过展现内心矛盾揭示自己悲愤交织的情感第二部分:(三---- 五)叙述刘身前事迹,死难情形,借助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感情第三部分:(六---- 七)评价刘等人“三一八”死难的意义(二)课堂学习1、齐读一、二段思考: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作者在第一部分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部分又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这个意思?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 1.复习本文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文章理清思路;2.对本文中鲁迅语言的理解,根据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整个事件民展的分析及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3.通过同步练习,巩固双基 (重点) 【使用说明】1. 对本文中鲁迅语言的理解,根据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整个事件民展的分析及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同步练习,巩固双基。

在对鲁迅语言有一定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写出一篇《我心中的鲁迅》小短文,做为同学间交流的依据,也能提高对本文的理解。

一、复习课文思路(5分钟)1.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

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

①听到噩耗;②一④怀疑态度;⑤一⑦见到尸骸;⑧⑨听到诬蔑;⑩一 13 悲叹怒吼。

2.细理思路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

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

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

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巩固案(10分钟)对本文中鲁迅语言的理解,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使同学们对这一篇课文学习的双基要求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完成大成目标2。

二、难句解读(10分钟)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温馨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 2、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 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 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 3、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 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 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 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 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 的。
第二课时
• 4、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 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文中 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 马齐喑”的现状。看来,“三•一 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 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 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 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 5、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 族……”的怀念,“这就够了”。 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 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 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 2、“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 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 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 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 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 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 表示极大的愤慨。作者用“不在……就 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 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 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 激励、鼓动。
• 一、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 几次印象 • ①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 求真理。 • ②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 ③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 富有责任感。 • 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 ⑤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 3、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 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 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 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 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 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 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 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 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 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 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 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择定理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是散文教学的中心,要内容,先思路,要情感,先脉络,最后得出文章的写作目的,目标1、2直指这一目的。

理解句子的含义是高考考纲对散文阅读的要求,用鲁迅先生的作品,训练学生的理解句子的能力,不失为有益之举,目标3体现这一要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1.“君”是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却称她为“刘和珍君”,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令鲁迅尊敬?这些事迹表现出刘和珍怎样的品质?2.阅读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一段话,说说“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指的是什么人?“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又指的什么?3.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请找出类似的话,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在第六节中,作者写到:“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是什么态度?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 /sc/html_doc/28462.htm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寥落(liáo)洗绦(dí)踌躇(chú)桀骜(jiéào)B.徘徊(pái huái)噩号(èhào)喋血(dié)黯然(àn)C.一字不落(là)浸渍(zì)攒射(cuán)绯红(fēi)D.长歌当哭(dāng)菲薄(fěi)尸骸(hái)屠戮(l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桀骜锋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当之无愧B.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按排工作人才摇篮C.筚路篮缕磨炼意志波澜壮阔永葆青春D.懒散作风毛骨耸然毫不气馁竞争激烈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愤怒地控诉反动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鄙无耻的流言。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时2)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课前预习·预习案【学习目标】1.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

2.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预习小测】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徘徊__________ 寥落__________ 洋溢__________ 诧异__________洗涤__________ 尸骸__________ 菲薄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桀骜__________ 租赁__________ 攒射__________ 不惮__________喋血__________ 浸渍__________ 屠戮__________ 惩创__________长歌当哭__________ 转辗__________2.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使用的正误。

(在句末括号内打√或×)①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持之以恒,不能有始无终。

( )②面对被台风拔掉的树木和毁掉的房舍,一向坚强的老农也话语哽咽,很想长歌当哭。

( )③许多腐败分子不仅上有保护伞,而且还广有羽翼。

因此,与腐败分子进行的斗争有其艰苦的一面。

( )④对于那些见义勇为的人,我们决不能见其殒身不恤,而应该给予其大力的表扬和丰厚的奖励。

( )⑤世界上总是有这么的一些人,他们百折不挠,在原本就没有的“路”的地方开拓着属于自己的“路”。

( )知识拓展·探究案【要点探究】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是什么?2.“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段文字该如何理解?4.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知识,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将它记录下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第七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2.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3.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掌握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品质。

[知识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寥.落( ) ②桀.骜( ) ③黯.然( )④尸骸.( ) ⑤屠戮.( ) ⑥绯.红( ) ⑦立仆.( )⑧洗涤.( ) ⑨噩.耗( ) ⑩攒.射() 浸渍.( )诧异() 长歌当.哭( ) 殒身不恤.(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喋(di é) 碟(di é) 牒(di é) 谍(di é) 惮(d àn) 殚(d ān) 禅(ch án) 郸(d ān) 悼(d ào) 棹(zh ào) 淖(n ào) 绰(chu ò)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1)毅然·决然毅然:坚决地,肯定地;毫不犹豫地。

强调行动的坚决,多形容干某事的态度。

决然:坚决果断;必然,必定。

除表坚决外,还表示必然,强调结果的确定性。

辨析:①尽管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可为了圆自己的奥运冠军梦,她还是克服重重困难, 决定参加比赛。

②制假售假、损人利己的人 没有好下场。

(2)何况·况且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

辨析:①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力气, 学习另一种语言呢?②这书内容好, 又不贵,你买一本吧!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长歌当哭:(2)广有羽翼:(3)殒身不恤:(4)桀骜不驯:[三“点”探究]1.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

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有力地控诉了一种人,同时希望唤醒一种人,这种思想在鲁迅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请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导学案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第8课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揣摩这些词语的表达意义: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徘徊——前来——正告—--很爱看——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为什么?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材料:“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论睁了眼看》7.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8.“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3、朗读全文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

(4)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3、有关时代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二、朗读1、学生自读文章,初步感受。

2、读时注意字音,给下列字注音。

抵()菲()桀()骜()赁()喋()骸()攒()渍()绯()3、解释重点词语寥落:桀骜:菲薄:深味:微漠:黯然:喋血:浸渍:殒身不恤:长歌当哭:4、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理清文章思路二、小组合作探究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着?(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在惨淡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得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一、小组合作探究: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四、背诵课文2、4节课堂达标与迁移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huai)追悼(dao)毫不相干(gan)长歌当哭(dang )B寥落(liao )菲薄(fei )暂得偷生(zan )素昧平生(mei )C伤痕(hen )山阿(e )黯然泣下(ti )殒身不恤(yun )D屡次(lu )依稀(xi )阴谋诡计(gui )和蔼可亲(ai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缘由爆发授课欣然前往B羽翼洋溢推测走头无路C和蔼微漠流驶阴谋鬼计D压抑屠戮祭品英雄气慨三、默写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课时一、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二、小组合作探究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答案见教参60页2、理解句子含义(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育的“沉默”,“于无深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

同样的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

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

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

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

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

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第三课时一、小组合作探究: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答案见教参59页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讨论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讨论明确: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选择题1、D 2、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