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专题——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主题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2.科举制评价● 积极影响(1)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4)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5)社会整合功能:打破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转型 (6)推动儒学的发展(7)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 消极影响(1)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阻碍中国的科学发展,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3)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带的素质低下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官员考核办法:(1)上计制(秦汉时期)①概念: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②考核人员: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
③影响: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2)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察地方官。
(3)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官员任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
考满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全面考察,考察结果分称职、平常和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通过考察,外地官员中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等八类人,京官中年老有疾、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浮躁和才力不及、贪酷等四类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
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32张ppt)
熟知法令条文,并能够用其指导行政实践;廉洁、诚恳诚实...
※恶吏:
“不智(知)事”:即不理政事,尸位素餐。
“毋以佐上”,不能辅佐上官。
“緰(偷)随(惰)疾事”:偷奸耍滑,厌恶工作。
“易口舌,不羞辱,轻恶言而易病人”:好搬弄是非,无羞耻感,
常以言语伤人,喜欢诟病他人;
“毋(无)公端之心,而有冒柢(抵)之治,是以善斥(诉)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中程古【
员 考 核
央 集 权
和 不 同
代 官 员
课 程
和 监 察 制 度
体 制 下 古 代
阶 段 的 特 征
选 拔 方 式 的
标 准 】
了
中,更 解
国知迭 中
的道过 国
第
中国 古代
5 课
官员
的选
拔与
管理
叁贰壹
目录
选拔 考核 监察
世官制
这时里空输坐入标标题
古代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古代考核与监察制度
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这是一条历史经验。
——习近平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理解其发展演变趋势。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内容,认识其重大作用。 3.知道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监察制度的内容,理解其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②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军功爵制)
5、影响: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利于地主阶级
力量壮大。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时间:秦朝 2、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梳理(5,6,7课)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6、西方的文官制度 (7)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0)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一一选官制度的演变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方式:世袭(2)标准:血缘亲疏(3))结果:①贵族世代垄断高官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而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1)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2)标准:才能或军功,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结果: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秦代:“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制度(1)含义: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2)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3)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4、汉代:察举制(1)含义:察率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2)标准:品行(主要)、才学、孝廉。
(3)形式: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4)评价:①作用: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局限:东汉后期,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识拓展】一、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1)相同之处:①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②对职位进行分类。
③广泛使用“考绩制”。
(2)不同之处:①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公开课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公开课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公开课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公开课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公开课 课件】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举荐与功劳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大唐名相张九龄
吏治——用什么人 治吏——怎么用人
2020/8/24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 拔、考核与监察
目 录
壹 官员的选拔制度 贰 官员的管理体制
官员的选拔制度
请迅速浏览教材,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宗《励学篇》)
加强集权;
太读宗书皇人帝,真最长不策济,。赚烂的诗英文雄,尽烂提白如高头泥。。官国(员家唐素本·质为赵;求嘏才《计残,句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
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八尾股,取便道士是禁圣锢门思高想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
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官皇帝本?位(价清值·取徐向灵胎单《一刺。时文》)
标准 血缘亲疏 才能和军功
品行 门第 才学
1.循旧与创新并举 2.道德与才能并重 3.权力逐渐归中央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公开课 课件】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同步课时作业
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B.选官途径推崇荐举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2.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3.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东汉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
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削弱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4.唐朝铨选制度下,获得出仕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人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人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待选的前资官,在重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需要经过检选考试。
材料说明铨选( )A.有利于按道德标准选拔人才B.体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原则C.使政绩成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D.实现了科举与出仕任官的统一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6.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并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和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主导地位。
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提高了基层官员地位B.提升了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了词曲文学发展D.引领了科学研究风气7.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复习)-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单元复习
叁
壹
重
知
肆
点
贰
识
总 结
深 化
单 元
结 构
提
整
升
合
目 录
知 识 结 构
壹
知识结构
古代官员的选拔
官
与管理
员
选
拔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与
管
理
近代以来中国官
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古代中国官员的监察制度
背景:历史、经济、思想、外部、催化剂
建立过程:18c初、19C初、1854年、1855年、1870年
总 结 提 升
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中国: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经历了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
科举制的演变,官员选拔日益制度化。同时,国家对官员考核、监察 的制度也日益完备。
晚清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晚清官员 选拔的主要方式。历届民国政府采取甄别选官任用和考试选拔的 官员任用方式,但漏洞百出。新中国成立后由分类管理干部制度逐 步向公务员制度转变,官员选拔任用制度逐渐完善。
建立历程
18世纪初 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9世纪初
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政府官员分 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
1855年
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 候选人进行考试
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
1870年 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
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韩非子·五蠹》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产生了什么影响?
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 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4、两汉:察举制(汉武帝开始推行) ⑴背景: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⑵方式: ①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使用。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朝代 制度 标准
特点
演变趋势
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 军功爵制 军功 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 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汉代 察举制 品行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 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公开考试
——杜佑《通典》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 积极: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由 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 权,为隋唐科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消极:无考核标准,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激起社会矛盾。
科举制
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 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 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5 第二单元
第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 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借用表格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 这些制度的基本内容。(时空观念) 2.通过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和监察制度的特点,从史料实证角度引导学生对 选官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结合古今中国官员、干部选拔制度“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 观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 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4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课件(55张)
三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的选拔 (1)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2)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 (3)考试从___四__书__五__经_____中命题。 (4)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 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 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
【特别提醒】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 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 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 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3.官员的监察 (1) 秦 汉 建 立 了 以 ___御__史__大__夫_____( 西 汉 晚 期 御 史 大 夫 改 为 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 州(部),每州设_____刺__史_______ 1 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 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4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知识梳理 随堂演练
情境探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时作业
一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的选拔 (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_贵__族_______ 世代垄断高官。 【特别提醒】“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指贵族世代为官, 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 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和功劳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 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 或 依据______军__功______大小授予官职。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答案)-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全梳理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先秦1、选官制:世袭制度(世卿世禄)--血缘二、春秋战国1、选官制:尚贤思想---才能举荐/军功授爵三、秦朝1、选官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2、考核办法:上计制(地方向中央汇报政绩,御史审核)3、监察:御史大夫四、汉朝1、选官制:察举制(先考察,后推荐)----常科(有人限,有标准,孝廉,茂才);特科(有标准,无时间限制)2、考核办法:上计制(地方向中央汇报政绩,御史审核)3、监察: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巡视监察郡国,权力很大。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1、选官制:九品中正制(起先根据家世、品德、才能评定资品,加强中央集权,后背门阀士族控制)六、隋唐时期1、选官制:科举制(分科考试),分为制举(皇帝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明经、进士)2、考核:尚书省吏部考核,每年考核,以品德才能为标准3、监察: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长官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大监察区七、宋朝1、选官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不问家世,主要途径2、监察:御史台、地方划路监察,台谏合一(御史有谏官议事权,谏官有御史检察权)八、元朝1、选官制:保留蒙古传统方式,后开科举,但录取人数不多2、监察: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九、明清1、选官制:科举制---四书五经;乡试(三年一次,省城,举人);会试(礼部主持,贡士);殿试(皇帝主持,进士)2、考核:考满(对官员任期满的考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考核(外地官员三年一次,京官六年一次)3、监察:科道(都察苑,六科)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后来,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
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2、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整合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单元整合
体系构建•统全局
拓展深化•提素养
一、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 1.官员选拔 (1)先秦到明清 ①先秦:世官制 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依靠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与官爵高下。 ②秦汉到魏晋南北朝:荐举制 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是西汉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后 者是前者的发展,它将官员选拔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但最终沦为门阀统 治工具。
代和发 成士大夫的新垄断局面,发展和完善,克服了任人 同
展方向 最后走向僵化,直至废 唯亲的恩赐制和政党分肥
除
制
项目
科举制
西方文官制
避免了周期性的政治动荡,有利于
扩大了封建统治队
不 历史
行政工作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伍,培养了适应专
同 作用
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为资本主
制君主需要的人才
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认识
时期
背景
选官制度变革
结果和意义
(1)近代社会变迁使传 (1)1898年,清政
统的科举制度受到很 府加设经济特科,
戊戌 变法
大冲击 (2)随着西学的传播和 洋务运动的开展,19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戊戌变法失败后, (2)在康有为等人 慈禧太后下令所有 的建议下,废八股,考试悉照旧制
统选官制度成为时人共
识
选官制度变革
(2)1904年初,清政府颁 布《奏定学堂章程》,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 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不久,清政府制定了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 程》,确立了留学毕业 生选官制度 (3)1905年,清政府设立 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 育
结果和意义
(2)学部的设 立,标志着 中国的选官 制度进入一 个 策命题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 “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封建经济的 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不断完善 和巩固,武帝时“吏多军功”的局面已 不适应地主阶级政权的需要,军功地主 已开始没落,官吏出自“任子”或“赀 选”的办法,已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因此,武帝时出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以 强化中央集权制政治的需要,开始推广 行“以儒取仕”的察举制,并逐步发展 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1.秦汉:上计制
(1)概念: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 少、狱讼等情况汇集,由县、侯国到郡国再到中央逐级上报,借资考绩的制度 (2)考核机构:御史 (3)呈现形式: 计簿 (4)作用: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
二
3.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思考: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一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血缘
2.春秋战国:举荐与军功爵制
才能、军功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汉代:察举制
品德和才能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
6.隋唐至清:科举制
才能(考试成绩)
思考:各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与演变趋势
一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2.春秋战国:举荐与军功爵制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汉代:察举制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6.隋唐至清:科举制
(4)内容:
制举 常举
科目 皇帝自设科目 考试选人
秀才、明经、 进士等几十种
结果
考试合格只是取 得为官资格,还 需吏部选拔后方 可正式任官(铨
选)
• 辟除:各级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的属 吏可以由其长史自行选拔与任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环节3.主题升华
1、24页:结合课文,分析其中对官员“德””才 “的要求有何特点。
2、25页: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问题的看法。
几点启示: 1、考核必须与奖惩紧密联系; 2、考核必须防止有名无实,走过场; 3、考核必须实行有力的监督; 4、考核必须从效果出发,要有明确而不繁琐、切实而
又可行的标准。
探究5.解答:①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 ②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 ③重奖重罚,有完善的法律制度 ④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 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探究6.解答:积极作用:作为一种常设机构,在整顿吏治,打击 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 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 和低效现象;
秦汉
唐
宋
明清
皇帝
中央
地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汉
唐
宋
明清
皇帝 中央
地方
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等, 隶属于丞相 隶属于门下省 御史台,长 御史台,长官 官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州)刺史 (道)观察使
御史台, 谏议大夫 (台谏合 一)
厂卫特务、
都察院、
六科给事 中
通判
按察使司
环节2.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第1小组) 探究问题2、科举制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第2小组) 探究问题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呈现了怎样的规律?(第3小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环节1.基础落实
目标任务1.阅读本课内容后,请归纳西周至清朝关于官员选拔制
【暑假自学课】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暑假复习与自学课】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解读】1.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历程,认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演变趋势和历史意义。
2.搜集有关中国历代王朝对官员考核和监察的基本史料,认识古代中国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对加强中央集权的深远影响。
3.探讨古代选官制度和官员考核、监察制度的历史价值,认识官员的选拔、考核和监察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更迭过程及其阶段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时空坐标】【自主学习区-体系建构】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1)先秦的选官制度。
①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2)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3)汉代的察举制。
①确立:汉武帝推行。
②选官依据:先考察后推举,注重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德、才能)。
③分类:常科和特科。
(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魏王曹丕推行。
②选官依据:选官标准由初创时的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发展到只看家世。
③影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考核制度:(1)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是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3.监察制度:(1)秦汉中央监察体系:以御史大夫为首。
(2)汉代地方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不法。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中历史获奖课件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单元导言中国西方第5课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中国科举制影响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各国制度相互学习、借鉴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中国西方制度形成与演变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古代(第1课)近代至当代(第3课)官员选拔官员管理考核:对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进行考察监察:对官员的监督、检举各个时期选官制度、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原因、内容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演变趋势?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1: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材料2: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材料3: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从世官到尚贤思考: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何种选官制度,有何标准?世官制举荐制军功制世官制为何被取代?变化趋势?荐举功劳制血缘功劳荐举(自荐)毛遂自荐军功爵朝代选官制度标准西周战国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荐举功劳制才能或军功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结果: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概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后者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李斯思考1: 秦朝采用了怎样的官员选拔制度?二、秦汉至魏晋的选官制度:“以吏为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①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②目的: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③实质: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解读)(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THANK YOU
感谢观看
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和社会治理都 离不开官员,官员道德水平和能力的 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 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中国与西方 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学习与借鉴。
是民族国家出现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在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对国家治 理方式的一种调整
三课之间既有历史的时序,也有 空间的不同,存在一定的继承与影响 的关系,体现了时空观念。总体上反 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
课标解读
【内容要求】
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选过 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 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②了解中国科举制 与西方近代文官制 度渊源关系。 ③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 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单元预览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单元预览
【时空坐标】
单元预览
【整体感知】 古代中国官员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官
官 员选拔日益制度化。同时,国家对官员考核、监察的制度也日益完备。晚清
员 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历届
的 民国政府采取甄别选官和考试选拔的官员任用方式,但漏洞百出。中华人民
单元整合和测试、评 讲(3课时)
任务1:学习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
任务2:进一步探讨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任务1: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 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背景
任务2: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 选官制度的影响 任务1: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 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任务2:知识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4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一、选择题1.“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B )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B选项正确。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C排除。
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故D排除。
2.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
“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
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B )A.完善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D.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刺史直接受命于皇帝对地方进行巡查,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不能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选项错误,解决王国问题是“推恩令”,刺史制度不能解决王国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刺史制度对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的作用。
3.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
这说明秦汉时期( C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解析:秦朝注重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管理,汉代注重品德的考量,说明秦汉时期都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C项正确;秦朝时期官吏的选任不是以德为先,A项错误;秦汉管理官吏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B项错误;外儒内法是汉代的治国方式,不符合秦朝治国的理念,D项错误。
4.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C )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门第的高低决定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
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
5.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C )B.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C.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D.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上升并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科举制在唐代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强化与相权的削弱有关,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虽然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但这并不能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故B 项错误;科举入仕宰相比例上升与行政效率提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6.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
由此可知,唐代( D )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解析: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隋唐开始科举制,制度不健全是正常的,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B;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
7.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D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劝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唐代监察事务多,范围广,不仅仅是“政令畅通”一项,B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项“异化”错误。
8.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 D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9.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比前朝扩大了很多,唐代每次进士及第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
这一变化( B )A.使考试人数逐年增加B.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矛盾C.表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D.导致官员素质明显降低解析:依据材料“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录取人数大量增加会导致封建官僚数量庞大,造成冗官、冗费的状况,从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客观上加剧了社会危机,故答案为B项。
录取人数增加不代表会促进参与考试人数的增加,排除A项;录取人数增加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没有关联,排除C项;录取人数的增加与官员素质的降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这表明( D )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
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
11.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B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解析:参加科举取士的不是富商大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可知南北科举取士人数大致均衡,有利于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是指南方人文学有优势,北方人品行有优势,不能按同一标准取士,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2.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解析:根据“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这主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故A项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 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同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日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的产生方式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哪个时期哪种选官制度?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方式:世袭。
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
(2)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