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中国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 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影响;
③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 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特困。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调整恢复: ①1960年冬“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农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新中国该怎么办?
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 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如何理解过渡时期? 时间界定—— 社会属性——
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①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最基本的特点是包产到户。 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人民没有摆脱贫困; 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安徽和四川农民的创造取得成 功。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 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城市的经济体 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 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 建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 最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 济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 增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 元,“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 造建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多媒体时代: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6..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制度
(1)原因: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第1 页共1 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被分配给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何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者们看到,迅速的工业化而不是小农经济才是成功发展的关键”后 采取的经济措施。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1953年”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年。在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 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 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苏 联模式”的主要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决定兼程前进”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背景:国内,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召开了中共八大;国际,“冷战”加 剧,美苏争霸,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

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能、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

第1页共1页。

高中历史必修2 第12-13课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高中历史必修2 第12-13课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四川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 业生产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 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 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凤 阳农民流传的顺口溜。
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 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四百元,震惊四邻。这一 变化不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 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节和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长期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 统一分配,基本上否定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发展 缓慢,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十分缓慢。到1978年,全国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 发展的滞后,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前行的重大障碍。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建立 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
和供大于求的达99%。
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兴办 (1)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 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建立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发展与变革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发展与变革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发展与变革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经济发展与变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

它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塑造了我们如今所生活的世界。

从古代社会开始,经济的形态和发展模式就在不断演变。

在农业文明时期,农业是经济的核心支柱。

人们依靠土地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当时的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逐渐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灌溉工程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同时,封建王朝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的地位,但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和手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商人阶层逐渐壮大,他们通过贸易积累了财富,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在中国,唐宋时期商业活动繁荣,城市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货币的使用也更加广泛,纸币“交子”的出现便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这一时期,手工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如纺织、陶瓷、冶铁等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远销海外。

到了近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成为主流。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贸易范围迅速扩大。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工厂的出现促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科技的飞速进步,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断推动着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和商业模式。

同时,国际贸易和投资日益频繁,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高中历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ppt1

【高中历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ppt1

权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国民党反动 政权的经济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银行2400多家 国营企业资产来源
1949年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 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系统固定 工 官僚资本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资产的80%,垄断钢产量90%, 矿 还控制全国的金融机构、交通、 多 中国,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 对外贸易等。 个企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没收官僚资本,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 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 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
由人民政府接管。……所有在官僚资本企业中供职的人
员,在人民政府接管以前,均须照旧供职, ……凡愿继 续服务者,在人民政府接管后,准予量才录用,不使流 官僚资本: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 离失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 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国民党反动政
1.工农业生产下降 2.交通运输阻塞 3.物资缺乏 4.通货膨胀 5.人民生活困苦
1.帝国主义长期掠夺
原因
2.战争的破坏
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 的大肆搜刮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 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到1952年底,国家 恢复和发展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财政经济取得了 国民经济的 3.合理调整工商业 根本好转,国民经济 措施 4.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得到恢复和发展. 5.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 和生产改革
过渡时期(各种阶级、各种经济成份并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 留的任务(反帝反封反 官僚资本主义)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各级人民政权、社 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变生 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高中历史新中国经济建设PPT课件

高中历史新中国经济建设PPT课件

66-76
阶级 斗争 为纲
宏观中观微观 三个 层面 的无 序状

内乱 外失
78-92
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 经营权下放 提高积极性
农村有试点的 渐进式改革
对往开放格 局逐渐形成
92至今
指出社会主 义本质
实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有步骤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南方谈话奠基 础—十四大定目 标—十四届三中 具体化—十五大 新论断—08年初
赫鲁晓夫写信警告艾森豪威尔,侵犯中国就是侵 犯苏联
社论: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
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人民誓作解放台湾的坚强后 盾 赫鲁晓夫就台湾海峡地区局势问题给艾森豪威尔 的信(全文) 刘泽荣:保卫国家主权的重大措施
各国社论继续谴责英国侵略者对我国挑衅
本报评论员:德国的重新统一不容再拖延 可耻的失败 冶金工业部组织万人技术大军协助各省多出钢铁
苏联各界人民热烈拥护苏共中央全会关于召开第 二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
这期报纸可以用于研究哪些历史问题?
石景山钢铁厂十四天建成一座煤矿炼钢车间
冷战背景下的中国外交(中美、中苏、中英关系)
江苏决定立即推广绳索牵引机 赵树理:当心棒子
急躁冒进的经济建设
局势紧张的海峡两岸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体现渐进、 试点的?
建立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又流露出 了什么问题? 现象: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 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 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问题:后期要求过急过快、形式单一。
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 现“纯而又纯”绵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 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 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 充。”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经济大事列表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经济大事列表

中国现代经济大事列表
1. 1949,新中国成立
2. 1950,土地改革
3. 1952,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4.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核心: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1953-1957)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5. 1956,中共“八大”
6. 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特点:“多快好省”)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7. 1959-1961,自然灾害,经济困难
8. 1960,经济调整(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9. 1962,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0.1965,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1.1966-1976,“文革”
12.1975,邓小平对经济进行整顿
13.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
14.1980,开始设立经济特区
15.1984,开放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6.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17.1992,“南方谈话”,开发上海浦东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8.1997,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
19.2001,加入世贸组织(WTO)
20.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一历史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说课稿

高一历史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说课稿

高一历史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说课稿高一历史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说课稿高一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来到我们这里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能力测评考试,接受各位评委老师的测评与指导,请各位多多关照。

我说课的题目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次说课,我将分五个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第一,说教材,也就是教材分析第二,说教法,也就是教法分析第三,说学法,也就是学法指导第四,说教学程序,也就是教学过程第五,说特色,也就是我这次说课的特点所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说教材。

在说教材这部分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三个部分进行梳理。

一、说教材(一)、说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开篇章是本册书的第11课内容。

本课主要从三个历史时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即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xxx时期。

因此,本节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篇章,为后来我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课内容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重点和难点在了解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所作的要求即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所以,我把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再看难点,根据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他们的历史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所以,我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记一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结构填一填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题术语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辨一辨1.怎样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4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严重失误项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危害(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其启示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2、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

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

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2%。

这一现象表明( )A.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C.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3、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

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5、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6、“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
加强农村水利、电力、交通、通 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 产生活条件。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 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美丽乡 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要素流动顺畅
建立健全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 置。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 展巨大成就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成就 • 新中国成立年社会发展成就 • 新中国成立年城市发展成就 • 新中国成立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 新中国成立年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就
01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成就
宏观经济成就
经济增长
新中国成立年来,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67.9亿元增长到 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长8.1%。
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率每年增长0.88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建设
城市道路长度增长了数十倍,城市交通状况得到 明显改善。
给水排水建设
城市供水管道长度增长数百倍,污水处理率大幅 提高。
电力燃气建设
城市供电和燃气管道覆盖率大幅提高,城市居民 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城市环境改善
城市绿化
医疗卫生体系完善
医疗资源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资源得到了大幅增加,包括医院、医生、 护士等各方面资源的投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医疗保障体系建立
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制度,实现了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负担。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2)》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2)》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历史现象本质。借鉴篇: 苏联社会主
义过渡篇: 走向社会
义主 探索篇: 建设社
沉会义思主篇: 中国社会
单县一中 黄现锋
主义
篇章一:借鉴
苏联社会主义
第一篇章: 借鉴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 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
的 新纪元
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
开国大
时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经济落后的中国该如何发展呢…
第一篇章: 借鉴
“苏 联 模 式 ”:斯 大 林 时 期 开 创
的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效 果 :
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
斯大林
进 的工业国,经济位居欧洲 第一
经济落后的中国该,如世何界发第展二呢。… 借鉴苏联经验
篇章二:过渡
走向社会主义
( 1949 年 -1956 年)
激情岁 月
第 三 篇 章 : 探 索 ( 1956-1966 )
曲折历程
把关键词填到坐标系中去,并画出发展态势图:
八字方针、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 社 )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
生产总值 “ 中 三 八


民一 经化 济三 恢改
共面字
八A 红B C方
大旗针

大Dபைடு நூலகம்
革 命
复”
1949 1953 1978
过渡时期
1956 58 60 62 1966
全面建设 时期
文革时期
1976
年代
第 三 篇 章 : 探 索 ( 1956-1966 )
理性分 析生产总值
“大 中旗三 针
国 民 经
一 化 三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与发展从晚清的崩溃到近代化的迈进,中国近现代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转折与发展。

这些转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现代面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与发展进行归纳总结。

一、晚清的崩溃与列强侵略19世纪末,晚清王朝的崩溃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的压力。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侵蚀。

中国的封建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为了改革与挽救国家危机,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戊戌变法。

这一改革试图以西方的现代化理念来改造中国社会。

然而,由于改革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和列强的干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而义和团运动则是封建保守势力对外来侵略的一次反抗,然而由于运动的极端行为,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

随后,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政治上的改变,也为中国社会的民主与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有标志性的一次运动。

这场运动由于反对列强的剥削和压迫而爆发,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代表。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和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为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对付日本侵略者的彻底抗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抗击精神,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六、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高中新中国成立历史知识】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高中新中国成立历史知识】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高中新中国成立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新中国成立
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把握时间,认真学习,为将来的路奠定基础,为学子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新中国成立”一文:
高中历史知识: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49--1956)
1、建国后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两大任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结果。

2、过渡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特点,执行结果。

3、一五计划的实施条件,内容特点,实际实施的情况,取得的具体成就。

4、过渡时期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过渡性”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上的体现。

过渡中我党的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5、我国经济在1948-1956年的社会经济在状况,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及原因。

6、建国后到1956年我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小农经济采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 (4)意义:

A.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
过渡时期 探索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二、探索时期/曲折发展时期
1956年—1966年
• 【2014·全国大纲卷】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 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 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 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2014·重庆卷】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 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 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 【2014·云南昆明摸底调研】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 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1957年 1960年
农业 43.3% 21.8%
轻工业 31.2% 26.1%
重工业 25.5% 52.1%
• 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 • 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2014·四川卷】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 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 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 主要是基于( )
• 【2014·天津卷】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 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 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 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 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 统销( )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2014·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 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 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 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 【2014·安徽卷】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 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 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 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 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 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2014·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 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 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 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 【2014·北京海淀期末】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大搞“共产 主义”试点,并实行了所谓的“全民供给制”。这一现象 ()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2002年
• 【2014·江苏卷】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 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 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 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 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一)中共八大:1956年
• 1、主要矛盾: •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
之间的矛盾 •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2、主要任务: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3、评价: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补充:成功但未坚持
•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 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 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 统销( )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三、文革时期
1966年—1976年
成就
• 1、1970年,“东方红”一号 • 2、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
补充:教育
• 1、1977年,恢复高考 • 2、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 3、1986年,《义务教育法》 • 4、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
过渡时期 探索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现代史
关也
建国后的经济
过渡时期 探索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一、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
• 【2014·重庆卷】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 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 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三)困难与调整
• 1、严重困难:1959—1961年
• 2、调整:1960年底

提出“八字方针”(纠“左”):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3、恢复:1962—1965年
• 4、成果:
• (1)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
• (2)1964年:两弹(原子弹、导弹)试爆成功
过渡时期 探索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 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 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 行( )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2014·天津卷】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 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 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B.帝国主义孤立与军事威胁

C.借鉴苏联经验
• (2)成果: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与飞机制造厂
• (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二)一五计划:1953—1957年
• 3、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国有)
•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1、1956年:百花齐放(文学艺术),百家争鸣(科学研究) • 2、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3、1956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
•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2、大跃进: • (1)浮夸风,放卫星 • (2)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 3、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程度更高 • 4、评价: • (1)大跃进:“左”倾错误,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 • (2)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 (3)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4)破坏生态环境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 B.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 D.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 【2014·北京海淀期末】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大搞“共产 主义”试点,并实行了所谓的“全民供给制”。这一现象 ()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 B.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 D.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014·北京卷】“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 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 【2014·北京卷】“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 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