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48ac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8.png)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我心归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美好。
2. 情感互动: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40fb9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3.png)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我心归去》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绘了家乡的美好景色和人文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我心归去》的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情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故事和感受,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6.2 课中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8bb9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2.png)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心归去》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欣赏其优美的诗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课程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诗歌鉴赏方法指导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诗人简介介绍诗人顾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创作风格等。
2.2 诗歌创作背景解析《我心归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三章:诗歌逐句解析3.1 诗句解读对《我心归去》的每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解读,解释生僻词汇、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2 诗句分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提炼出主题,探讨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2 主题分析分析诗歌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第五章: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1 鉴赏方法介绍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5.2 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我心归去》进行自主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创作启示6.1 创作手法分析分析《我心归去》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6.2 创作启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目标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7.2 活动内容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主题、意象等,促进学生思考。
写作练习:让学生仿写诗歌,运用所学创作手法。
第八章:作业布置与评价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主题相关的诗歌。
8.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73b7f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9.png)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
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
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
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
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
(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cf462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b.png)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通用5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
(板书)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一幢(zhuànɡ)别墅(shù)钥匙(yàoshi)囚禁(qiújìn)无处逃遁(dùn)惦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静谧(mì)湖泊(pō)幽深奇诡(guǐ)贫瘠(jí)悲怆(ch uàng)潦倒(liáo)雄浑(hún)眷顾(juàn)矫饰(jiǎo)麦穗(suì)烙印(lào)三、作者简介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四、研习文本(①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同学回答,读对话栏,帮助同学准确理解)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②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物质——好精神——不好(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感受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渲染:多角度渲染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17fb8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30.png)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心。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家乡、大自然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
(2)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家乡的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家乡的美。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家乡资料,感受家乡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美好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亲情的图片或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2)观察大自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4f107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3.png)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心路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3.2 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我心归去》全文。
4.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生长环境、生平事迹等。
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心归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5.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如何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5.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亲情的故事。
5.5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6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5.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5.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热爱家乡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的故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6.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6.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教育。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语文课文《我心归去》教案
![语文课文《我心归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25d27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1.png)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回忆。
(2)提问:你们对家乡有什么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生词和重点句子,并自主学习。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四、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程度。
2.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进行讲解。
(2)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生词和句子,进行巩固。
(3)通过更多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生词、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态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心归去》课文文本。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d6338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2.png)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我心归去》,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文章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我心归去》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展示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默读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3. 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合作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
4.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自主学习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文章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示交流讨论成果。
3. 第三课时: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第四课时:总结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进行拓展训练。
七、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准备讨论问题。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自主学习课文。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cc6f4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6.png)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0198b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c.png)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介绍文章的背景、情节和主题。
2. 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3.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我心归去》的课文原文。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资料。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PPT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情节。
3. 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4.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5. 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6. 总结课程: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强调重点内容。
第二章:文章内容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2. 情节概述: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我心归去》的课文原文。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情节。
3. 讲解背景: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4. 概括情节: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5. 分析情节: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的含义。
6. 总结课程:总结文章的背景和情节,强调重点内容。
关于《我心归去》的教案
![关于《我心归去》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eb8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d.png)
关于《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心归去》。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懂得珍惜家乡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2)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内容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层次。
(2)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歌鉴赏与批评:(1)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象美。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和评价诗歌。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2)诗歌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3)诗歌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意象和象征的解读。
(2)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和分析。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解析。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和思考。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和感悟。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诗歌评论和学术文章。
(3)黑板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句子的书写。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表达能力。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交流和分享情况。
(3)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我心归去》的教案
![《我心归去》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7db33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5.png)
《我心归去》的教案1.1 课程背景《我心归去》是一篇描写作者离乡背井,经历种种困难后,仍然心系家乡,渴望回归故土的文章。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1.2 教学意义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1.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主题本文主题是“思乡之情”,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离乡经历和心中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渴望。
2.2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具整体感。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如“离乡背井”、“思念”、“归属感”等,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作者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能够运用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表达。
3.3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运用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表达。
5.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请您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文章和教学PPT打印好的文章副本,供学生阅读和笔记标注有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文章副本,供学生参考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知识点和笔记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和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身份证,用于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七、教学过程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意义和个人对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点和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7.2 文章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7.3 知识点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八、板书设计8.1 板书主题在黑板上写下文章的主题“思乡之情”,突出重点8.2 板书结构利用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8.3 板书重点词汇和短语在黑板上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供学生参考和记忆九、作业设计9.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描述对家乡的情感和记忆9.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运用本文学习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9.3 作业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10.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寻找其他关于思乡之情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10.3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讨论,与家人或朋友分享对家乡的情感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环节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至关重要。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10c88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17.png)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故事情节的细节理解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2.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故事文本《我心归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离开家乡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故事《我心归去》,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3. 细节理解: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细节,如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等。
4. 表达练习: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强调家乡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珍惜。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的培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3. 评价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到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改变。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家乡文化的研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八、教学反馈1. 在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表现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2.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3. 根据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我心归去》。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f963e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1.png)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我心归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1、6)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
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6、7)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2dd7d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8.png)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1.1 小说背景:《我心归去》是一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的故事。
1.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特点。
第二章:人物关系及主人公性格分析2.1 人物关系: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方面的关系。
2.2 主人公性格分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独立、坚强、敏感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和成长。
第三章:故事情节概述及主题探讨3.1 故事情节概述: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重要的转折点和冲突,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的主题,如追求幸福、寻找自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如何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反思。
第四章:文学手法分析及感悟4.1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小说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等,并解释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2 感悟: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启示,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五章:小组讨论及创作练习5.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情节或人物,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创作一篇短文或画作,表达自己对内心平静和真正幸福的理解。
第六章:章节解析与深入讨论6.1 章节解析:针对小说的每个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深入理解人物动机、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
6.2 深入讨论:针对每个章节中的关键问题或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第七章:角色心理分析与共鸣7.1 角色心理分析:分析小说中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角色的情感和选择。
7.2 共鸣:引导学生与角色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和应对方式。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5cb58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b.png)
《我心归去》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背景,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提问。
章节二:诗歌解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象,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讨论。
章节三: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章节四:诗歌情感表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创作。
章节五:综合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诗歌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或创作等活动,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团队合作、展示。
章节六:诗歌与生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讨论诗歌中的生活元素,分析诗歌如何反映生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学方法:讨论、分享、写作练习。
章节七: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感知。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音节、韵脚、节奏等,通过朗读和音乐活动体验诗歌的音乐性。
教学方法:朗读、音乐活动、分析讨论。
章节八:诗歌的修辞手法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运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创作练习。
章节九:诗歌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学习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内容、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96117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8.png)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我心归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心归去》的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二、快速阅读(10分钟)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我心归去》。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深入阅读(15分钟)1. 学生细读课文《我心归去》,注意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我心归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六、课文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我心归去》的结构和内容。
2. 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七、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自己回到故乡的场景,感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我心归去》的教案
![《我心归去》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ee8d4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1.png)
《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家乡美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散文。
四、教学方法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以便于跟读和感悟。
2. 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家乡美景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作业设计: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题思想和情感教育。
七、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17905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8.png)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我心归去》是一篇描绘作者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的散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生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本文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自己与故乡的深厚感情。
文章以作者的心灵成长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字词解析(1)生字词:眷恋、憧憬、恍若、的前提、心驰神往等。
(2)重点词语:眷恋:深切地爱着。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2.3 句子解析(1)示例:“故乡的山水,总是让人陶醉。
”解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2.4 段落解析(1)第1段:引出本文的主题——对故乡的眷恋。
(2)第2-4段: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3)第5-7段:回忆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
(4)第8-10段: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课堂活动设计3.1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 讨论活动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故乡的哪些特点最令自己怀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3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教学目标:1、通过“异乡”和“故乡”的对比解读,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2、揣摩本文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3、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故乡教学重点:1、人在故乡与异乡的生活状况以及感受2、深刻体味本文富有哲理和情思的语言教学难点:故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师:我们,看一下第三专题的标题是“月是故乡明”,回忆一下,这句话出自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归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
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师:在我们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句是反映家园之思,你知道哪些?归纳: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范仲淹《苏幕遮》)3、师:的确,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作:《我心归去》。
板书——我心归去韩少功二、解题(2分钟)师:下面我们看这篇课文,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身在何处,其心又去了哪里?归纳:身在何处:○1根据隐含判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既然归去,那必然是处于异乡。
○2本专题都设有小标题,根据“漂泊的旅人”,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
○3课文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身在法国的圣·纳赛尔市,法国西部的海滨城市。
心归何方:故乡我们看书下注释,韩少功是湖南长沙人,这里我要补充一点知识,韩少功在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上山下想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他在那付出过,有归属感,此文也可以说是献给这个县城的。
板书——身处异乡心归故乡三、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情况(5分钟)(一)人在异乡师:○1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我们都知道法国是浪漫之都,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在法国的生活环境的形容词。
我们先看一看在哪几节?(1、6、8)板书——雅静、繁华、静谧、幽深归纳:(第一节)法国的家雅静、大、奢华、风景优美(1)“一幢雅静的别墅”——雅静(2)“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大,奢华,注重注意一下,这句话里面的数字的运用。
(3)“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风景优美,注意一下颜色的运用。
(第六节)外国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
(二)心归故乡师:○1法国如此美好,那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的故乡的情况的形容词。
在哪几节?(6、8)板书——贫瘠、脏乱、拥挤、阴沉归纳:(第六节)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第八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四、揭示作者归乡的三层原因师:事实证明故乡的确不怎么样,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回去?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作者归乡的原因。
(一)人在异乡(1-4段)(10分钟)1、师:文中第8节写道,作者的故乡令作者失望,但是作者仍然回去了额,难道作者在法国的感受比失望更糟糕吗?我们在2、3、4三段中来找找具体表达作者在法国的感受的词汇?板书——冷清、虚空归纳:(第二节)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第二节)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或光影,只有虚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一:在法国作者感到冷清,虚空2、师:那作者是如何渲染这种感受的,请大家朗读2、3、4三段,然后找自己有感触的觉得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感受的。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2、3、4三段。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前半句用了反复手法,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调作者置身法语的环境中的无可奈何,甚至反感。
后半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巨大的寂寞无助感,这种孤独寂寞感就如同在监狱,为下文思乡作准备。
)○2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反复手法,表现无聊空虚到极致,有步步紧逼的感觉,作者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3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抓关键词,“弃你而去”“没什么关系”“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你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表现一种被放逐、孤立的感觉,迷茫无助)然而在法国韩少功的耳朵里,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他觉得寂寞,他觉得孤独。
○4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比喻,将作者“身处异地的那种寂寞空虚感”比成“站在一个没有底的悬崖边”,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空虚。
)(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
)○5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
(夸张了的细节描写,对吊灯做第六次研究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是第六十次?那简直是让人发疯,这一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作者身在异乡的孤独无聊,极易引发作者的思乡情结。
)【延伸】其实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在鲁迅的文章里也见过。
《社戏》……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没有来。
(从最先的焦急的等待到最后的失望)○6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改成陈述句)(反问,借代以部分——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全体——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表面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二)心归故乡:(5、6段)(10分钟)1、师:于是,在这种既没有勇气有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心归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想念,下面由老师朗读5、6两段。
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让作者惦念的,感到亲切、激动的到底是故乡的什么呢?归纳:第5小节:故乡的亲人,这一段中作者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第6小节:故乡的景与物: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故乡的景色。
作者写到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象到的却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二:惦念故乡的亲人,景与物。
2、师:下面讨论一个句子,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的?○1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
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师1:思考我为什么会觉得此时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从手法上看一看,并联系对话栏归纳:手法:我此时因思乡而感觉音乐也是思乡的。
这就是所谓的融情于景,也就是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师2:思考一下,雄浑的男声、中国二胡与故乡有什么共通之处?归纳:雄浑的男声基调是悲怆,深沉的,这由雄浑、悲怆、带泪的笑可以提炼出。
雄浑的男音献给故乡,故乡的二胡只演奏悲怆。
故乡的色调是深沉厚重,从后文“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而美从来就是悲的。
”可以更进一步证实故乡是厚重的,美的。
故乡是凝聚人的血、泪、汗水,是感情无限的积淀,只有洒下血、泪、汗水的地方才是故乡,它包含着故乡人一切的喜与悲!师3:另外,注意“所有”、“都应该”、“都只能”、“即使也”等副词和关联词,这些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归纳:笃定、顽固、偏执师4:由此可见,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作者用这些词也说明了他对故乡的一种深爱。
板书——深爱、眷恋:(三)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10分钟)1、师:到这里,作者的家园之思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了,那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他的这种家园之思的。
下面请三位同学朗读7——9段。
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算故乡?2、人与故乡的关系是怎样的?思考时这两个问题要联系起来看。
你可以和同桌讨论,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板书——生命之根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不是感官观赏对象,而是奋斗付出的地方,是精神之土)板书——精神之土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2、师:这里我们补充爱情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大家一起朗读一遍(补充: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