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校勘
校勘
第三节校勘一、校勘释义“校”,《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从木,交声。
”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的意思。
“勘”,也作“刊”。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
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校勘亦称校雠,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校勘就是利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原文的真貌。
二、校勘内容1.异文异文就是同一段记载各书的文字差异。
一般不做是非判断。
常用格式:“某作某”。
上海古籍版《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凡水旱虫伤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四库全书》本《唐会要》“伤”作“霜”《唐会要》卷六四《史馆下·史馆杂录下》:上海古籍版:……干宝直书,见仇贵族,人之情也,能无畏乎?江苏书局本:同上中华书局版:同上四库本:……王韶直书,见仇贵族,人之情也,能无畏乎?2. 讹文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文字错误。
因为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等原因而写了错别字。
有一个成语“鲁鱼亥豕”(近义成语:鲁鱼帝虎)指的就是文古文“亥”作“”,“豕”作“”校讹文常用格式:“某当作某”,“某讹”,“某形近而讹”等。
例如:《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户部侍郎》:(宝历二年)准赋役,今内外六品以下官,及京司诸色职掌人,合免课役。
按:“今”当作“令”,形近而讹。
标点断句当作:准《赋役令》,内外六品以下官,及京司诸色职掌人,合免课役。
又例如《唐会要》卷八八《盐池使》:景云四年三月,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
又,四库本作“景云四年三月九日始置关内盐池使。
”按:唐无“景云四年”,上海古籍版及四库本此条系年均误。
查《册府元龟》卷四八三《邦计部·总序》载:景云二年,以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盐铁(当作“盐池”)之有使自此始也。
2.校勘
(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 容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 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 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 难以运用。
(4)理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 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 校勘法。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 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 法。”
二、校勘的方法
陈垣总结的校法四例,即校勘常用的四 种方法如下: (1)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 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者, 即是此法。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 法。优点是还祖本以本来面目,缺点是比较 死板,其主旨是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只要 与祖本相异,即照祖本改正。
校勘之事,看似雕虫小技,仿佛人人可 为,实则确非易事,它要求从事校勘之人, 应具有全面的文化史知识和深厚的文献学功 底,才能做好。
校勘
一、校勘的原则
校勘的原则,即目的有三项:一曰存真, 二曰校异,三曰订讹。存真又分二种,一为 求古本之真,二为求事实之真。求古本之真, 多为藏书家所为。他们得到了一个善本,就 要把它跟通行本对校,把文字异同,以及书 的行款、版式、纸质,甚至旧本中的圈点, 收藏图章等都要一一记录下来。求事实之真, 就是“断其立说之是非”,即对原著的史实 错误订误。
(2)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 以决择其异同,校正讹误。此法适于孤本自 校。但如古人之所作,则 不能本书前后自校。前人用本校法取得显著 成绩的宋吴经的《新唐书纠谬》和清汪辉祖 的《元史本证》。其所纠谬可视为史学研究, 但不能据此去改动原错:因校勘是恢复祖本 原貌,而不是替原作者改错。
5.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
倒——王弼本《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 例》:上句当作无为, 下句当作无知,并校以 唐景龙二年刻石本,即 如此。
他校法
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被他书引用, 可用他书所引用的资料校对本书资料。 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 难以运用。 在他校中尤需注意,古人引书不严谨,常有删 节和改动,又类书、古书皆经过转手,摘引亦 多不严谨。除非大误或有版本根据,一般不宜 以他书校改本错,可以备列异同写入校勘记以 供参考。
第四章
校勘與注譯
第七章 校勘
第一节 什么是校勘
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 所谓校勘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
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
面目。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
校勘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
校勘的程序
广搜异本,对其异同优劣作出判断。
确定底本、主要校本,参考校本。
校勘。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成果处理: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 单行的校勘记或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
1.广搜异本
利用目录书查找异本的分布情况。
如邵懿辰编《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利用索引书查找他书的引文和相关资料。
校勘学概述
——12历史 学号
王夏艺恋 120301093
校勘的概念
1、校 许慎《说文解字》云:“校,木囚也。 ”即以木羁人也。引申之,则有校核、比 较之意。 2、勘 顾野王《玉篇》云:“勘,覆定也。”
校勘的概念
3、校勘 初校为校,再校为勘,有至数遍者。校勘之名 ,起于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云:“董生之 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
• 倒文:指古籍中字句错乱,导
致文义发生了变化,改变古籍 原貌的错误。古人勾改文字叫 “乙”,所以又习称为“乙文 ”或“倒乙”。例如《韩非子
·说林上》:“子为之是也,
非缘义也,为利也。”陶鸿庆 考证后说:“为之”二字当倒
乙。
所用方法:
(援清儒之例) 1、文字 2、词汇 3、音韵 4、句法 5、文法 6、引文
• 清人的校勘名著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 弨的《群书拾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 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 史商榷》等等。
•
钱大昕
•
• 近现代:卓有建树者首推陈垣,一九三一 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 释例》问世,该书归纳总结沈刻本《元典 章》衍、脱、讹、倒等谬误为六门四十二 例,例证一千余条,且提出“校勘四法” :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是 我国校勘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谢谢大家!
• 2、春秋
例如,《吕氏春秋·察传》云:“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
3、汉代
(1)官家校勘 西汉承秦火后,至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秋 八月,派谒者陈农访天下,搜集书籍,诏光禄大夫刘向整 理。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校勘学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 对校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 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 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 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 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 他校法。
校法四例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吴缜之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 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 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 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 也。
校勘例
《淮南子说山训》: 淮南子说山训》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 曰:以无有为体。 魄曰:无有,有形乎? 魂曰:无有。何得而闻也? 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 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 而非道也。
校勘例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陶渊明《读山海经》 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 以填沧海;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同 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 晨讵可待” 晨讵可待” 李白《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校勘学
3.衍 衍文就是多余的字, 3.衍。衍文就是多余的字,由后人在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不明文义而衍。 ①不明文义而衍。 论语》: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 《论语》:“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 司马迁《报任安书》: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荀子·富国 富国》 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荀子 富国》:“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②不明训诂而衍。 不明训诂而衍。 论语·乡党 乡党》 入公门,鞠躬如也。 礼记·聘礼 聘礼》 《论语 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礼记 聘礼》“执圭入 鞠躬如也” 门,鞠躬如也”。 淮南子·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 高诱注: 氾论训》: 《淮南子 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高诱注: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于武德七年 成书, 》、“ (624)成书,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洛水” 成书 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 洛水” 条收李峤《游洛诗》、 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 》、“ 条收李峤《游洛诗》、“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苏味道 )、李峤(?645-?617)、沈佺期(?-? )、沈佺期(?-?713)、 )、宋子 (648-705)、李峤(? )、李峤(? ? )、沈佺期(?-? )、宋子
史料的搜集考证
一、史料的搜集
• (1)充分利用各种工 具书。工具书是专供 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 的书籍,犹如过河的 桥梁,是治学的得力 助手。借助工具书提 供的资料线索,可以 有效快捷地寻找到所 需要的史料。
字典词典类
目录索引类
类书等史料汇编
• (2)分类搜集法。 根据研究的课题,分 类搜集史料,是历史 研究中常用的搜集史 料的方法。
• (5)通过调查、采 访收集口碑史料。
• (6)网络搜索方法。
二、史料的整理
1.按性质分门 别类的整理。
2.按时间先后 的整理。
以性质为纬 线,时间为 经线,把记 事本末与编 年的方法融 为一体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 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固然大成问题; 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清楚,那比 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 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 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 有害。”
文献资料
• ② 经、子、集类。
文献资料
• ③ 档案类。我国古代 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 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 为“册”,周代叫做 “中”,秦汉称作“典 籍”,汉魏以后谓之 “文书”、“文案”、 “案牍”、“案卷”、 “簿书”,清代以后多 用“档案”,今统一称 作“档案”。
文献资料
• ④ 地方志类。
毕业论文
• (3)追踪搜寻法。此法指的是研究者为 搜求某事史料而览读某书时,发现某书提 到与该项史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史事,或 在注引中提到了与该项史事有关的另一些 书名或篇名,便追踪寻读有关的史著,循 此一直到未见新的踪迹方休。
• (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 史料的搜集按照目的性与时空性,不外两 种情况,一是在确定选题后,及遵循题目 对号入座地搜集专门史料,希冀在较短的 时间内解决史料的搜集问题;另一种是立 足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长远目标,广泛搜 集与此有关的各种史料。后一种即属经常 性地搜集史料,它需日积月累,甚至要穷 毕生之力。
第一节 校勘的作用和校勘的对象
因为,这八项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文字正确无误的 底本。如果不先做好校勘工作而以误本为底本做这些 工作,那么这些工作也就会相应地出现错误。
如《魏书·卢玄传》: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
这是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的标法。检《北史·卢 玄传》,这二句作“卿等欲言便言,无相疑难”。 《册府元龟》卷一五六引亦同。
注译者多注“无相”为“没福气。相,福相”, 译“父母无相”为“父母没福气”或“父母没有 生男相”。
检《太平广记》(中华书局本第2123页)引《法苑珠 林》“父母无相”作“父母无相留”。补一“留” 字,李寄之语即上下贯通了。
她是说父母不要留她,卖了她可以得钱供养父母。
注译者对此不作校勘,以误本为底本进行注释, 因此,注译也相应出现了错误。
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人要说就说,不要互相疑难。 这样语气就通顺了。
据此,“便”下原脱一“言”字,补出“言”字, 我们就自然会以“卿等欲言便言”为句了。标点 者对其未加校勘,以误本为底本,因此,标点也 相应出现了错误。
又如现在许多注译本都选了晋干宝《搜神记》中的
《李寄》一文,其中有一段话都作: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 应募(指卖出去送给大蛇吃)欲行,父母不听。寄曰: “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 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 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校勘的基本方法范文
校勘的基本方法范文校勘是指研究古籍和文献的文字内容、版本、传承等问题的一种学术方法。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多种版本的比较和校对,还原原始的文字内容,发现并修正历代版本中的误读、异文和脱漏等问题,从而确立一个较为准确的词句和文意。
1.汇集材料:校勘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尽可能多的版本资料。
这些版本可以是古代的文献版本,也可以是历代版本的刊本、抄本等。
研究者应尽力寻找各个版本的异同之处,以获得较为客观全面的记载。
2.比较校对:一旦获得了多个版本的资料,就需要进行比较校对。
这一步骤是校勘的核心。
通过对各个版本的对照,研究者可以找到异文和脱漏,确定每个版本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3.归纳整理:比较校对后,研究者需要对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归纳和整理。
这样可以系统整理出各个版本的共同点和特殊之处,找出错误和异文,并进行分类和排序。
4.评判定本:通过比较校对和归纳整理,研究者可以建立一个基于地位较高的版本作为定本。
这个版本应该基于各个版本之间的共同之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版本的年代、录入者的身份和学术造诣等。
5.补遗修正:当定本建立后,研究者可以对原始版本的内容进行补遗修正。
这意味着根据各个版本的异文和脱漏,进行一些修正、标点和释义的工作,以还原原本的文字内容。
这也是校勘的最终目的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校勘方法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古代文献或手稿可能已经失落,只留下了后人的抄本;抄本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的改动或插入;版本的传承关系可能十分复杂等。
因此,校勘研究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术素养、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总之,校勘是一种复杂且繁琐的学术方法,但它对于还原古代文献和史书的准确性以及揭示历史真相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认真的研究和比较校对,可以从多角度、多版本的角度探究古籍和文献的内涵,提高古代文献研究的深度和准确性。
第七章 辑佚
张舜徽:
(1)取之唐宋类书,以辑群书。
(2)取之子史及汉人笺注,以辑周秦古书。
(3)取之唐人义疏,以辑汉魏经师遗说。
(4)取之诸史及总集,以辑历代遗文。
(5)取之《经典释义》及《一切经音义》, 以辑小学训诂书。
五、辑佚应具备的知识
一是古典文献知识。含文字学、音韵学、 版本学、目录学、辨伪学、考据学、史源 学等基础知识,校勘学、注释学、编辑学 等文献整理基本方法,古籍相关知识和阅 读积累,文献检索知识等。
2、辑佚学 辑佚学是关于古书辑佚工作的系统知识、 方法和理论,是中国文献学的内容之一, 是整理研究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也是从 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最早提出“辑佚学”一词的大概是清人皮 锡瑞,他在《经学历史》中提到“校勘、 辑佚之学”。
二、辑佚的产生及意义——有佚才有辑 天灾:)南北宋之际的藏书家尤袤,曾从 《文选》六臣注中抄出李善注,亦可
看作辑佚之作。
(4)高似孙辑过《世本》
郑樵“书有名亡而实不亡”
2、明代的辑佚活动 (1)辑佚成果: 胡应麟: 《百家异苑》《搜神记》《柯山集》等 辑佚理论上:如关于佚书的考辨、对佚文搜 辑的途径、对时人辑佚现象的总结、类书在 辑佚中的作用等问题 代表了明代辑佚理论的发展水平。
3、辑佚的意义 第一、辑佚为治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和极大的方便。 第二、辑佚可推动历史文献学其他学科的 发展。 第三、辑佚是文献流通和保存的重要手段。
第四、辑佚也是青年文史工作者训练基本 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辑佚的发展
古书的校勘——精选推荐
古书的校勘,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一1(1)校异文:文就是指同一语言环境中同一位置上的不同的文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音近而致误:《史记·五帝本纪》:“涿鹿”作“浊鹿”或因形近而误:《礼记·典礼下》:“倾”作“侧”;《后汉书·荀悦传》“欢”作“观”。
或因古今字致误:《仪礼·士冠礼》“緟”后作“熏”;《礼记·王制》“圭”后作“珪”。
或因正俗致异:《周礼·地官·大司徒职》:“鳞”作“麦鱼”;《周礼·天官》“飱”作“飧”。
或因抄写致误:《礼记·月令》:“渔师”作“榜人”;《史记·五帝本纪》:“载”作“履”等。
不作是非判定,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亦作X”的格式。
例“杜蒉自外来。
”(《礼记·檀弓下》)郑注:“杜蒉,或作屠蒯。
”“人不乐生,不可劝以善。
”(《后汉书·荀悦传》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按:《申鉴》??劝‟作…观‟。
(1)2、校讹文讹文即文献中的错别字(异文中也有错别字),出现讹文的原因除了上面几种外,还有如下原因:或因字体而致误:如《时则》“戉“误作“戈”,已——己——巳或因妄改而致误:如《杂志·原道》“六”误作“人”;“耳农”误作“耷”。
或一字误分二字,如俞樾《举例》:“覸”误作“见间”;“忘”误作“正心”。
或二字误作一字,如《举例》“小鱼”误作“小鱼”(上下结构)如《岱览》校正讹文常用“甲当作乙”,“X当作X”,“X当为X ”的格式。
如“周作尸,诏侑武方。
”(《礼记·礼器》)郑玄注:“武”为“无”之声误也。
即“武”当作“无”;“方”犹“常”也,即“方当作常”。
“武方当:《后汉书·祭祀上》作??立坛丙地??,非也。
按:??丙??当是??之内??的误写。
文献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古典文献学研究哪些内容?A:古籍的辨伪、辑佚B:古籍的注释、编纂C:古籍的分类、编目D:古籍的版本、校勘答案:ABCD2.广义的校雠学由()开创。
A:郑樵B:欧阳修C:刘向、刘歆父子D:杜预答案:C3.刘向:“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曰雠”。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比今天的“校勘”意思宽泛B:是对校的意思C:比今天的“校勘”意思狭窄D:和今天的“校勘”意思相同答案:BC4.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A:对B:错答案:A5.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我国古代文献的载体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简帛B:甲骨C:羊皮纸D:纸张答案:C2.和竹简直接相关的字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册B:典C:椠D:卷答案:D3.“缥”的意思是下列哪一个?A:漂白B:青白色C:通“漂”D:青色答案:B4.“韦编三绝”是指读书勤奋,连缀竹简的牛皮绳断了三次。
A:对B:错答案:B5.“卷”和“帙”是相互配合之物,卷子每十卷为一帙,故合称“卷帙”。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以下内容属于编述的有()。
A:两汉传注B:先秦诸子C:史部群书D:六朝义疏答案:ACD2.别集的编纂包括()。
A:他人代编B:两人合著C:多人合著D:作者自编答案:AD3.以下属于地方志内容的有()。
A:职官B:风俗C:艺文D:山川E:物产答案:ABCDE4.佛典包括()。
A:《老子化胡经》B:藏译佛经C:汉译佛经D:《南华经》答案:BC5.学术翻译中汉译文献可分为三个时期()。
A:清代后期B:明末清初C:20世纪D:明代前期答案:ABC第三章测试1.我国现存的典籍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永乐大典》B:《艺文类聚》C:《元和郡县志》D:《巴郡图经》答案:D2.现存的史志目录不包括下列哪几项?A:《中经》B:《晋中经簿》C:《七志》D:《七录》答案:ACD3.《四部丛刊》三百五十种,《续编》八十一种,《三编》七十三种,编者是下列哪一个?A:郑振铎B:沈云龙C:王云五D:张元济答案:D4.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共4107种,4000册,至今未出者533册。
《校勘的方法》课件
校勘是一种订和比较古籍版本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发现、纠正和还原古籍中 存在的错误和变异,是古籍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什么是校勘
校勘是一种订和比较古籍版本的方法,其目的是发现、纠正和还原古籍中存 在的错误和变异。它在古籍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校勘的流程
1
查阅古籍版本
仔细研究不同的古籍版本,获取尽可能
黄宗羲《明儒学案》
比较版本异同点
2
全面的信息。
对不同版本进行逐行逐字的比较,找出
差异和变异。
3
确定异同点的正确性
通过研究文献和历史背景,判断哪个版
确定文本版本
4
本更接近原始文本。
根据研究结果,确定最准确的古籍版本, 并进行校勘标注。
校勘的技巧
细心认真
需要耐心细致地比较和分析古籍的差异和错误。
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
需要广泛了解文献和历史背景,具备相关学科的 专业知识。
校勘的意义
1 还原古籍原貌
通过校勘工作,可以还原 古籍的原貌,挖掘出其包 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2 保护古籍
校勘工作可以避免误传错 误信息,保护古籍的完整 性和准确性。
3 推动学科研究和教学
的发展
校勘工作为学科研究和教 学提供了准确的古籍文本, 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参考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学》
梁启超如古籍数字化平台和校 勘软件。
善于归纳总结
通过总结比较结果,提炼出准确的文本版本。
校勘的难点
1 古籍的存世版本很少
古籍存世的版本数量有限,使得校勘工作更加困难。
2 错误和变异非常多
古籍中存在大量的错误和变异,需要仔细辨别和纠正。
3 部分古籍缺失或残缺不全
版本学 第七章 类书和丛书.ppt
• 类书特点及作用
• 类书是分类汇编各种材料以供检索用的 工具书。
• 有两个特点:内容广博,以杂见称;采 择经史子集中的词语、诗文、典故、人 物、事件等各种资料。形式上,分门别 类加以编排。
• 先分大类,后标子目。
• 子目罗列方式为:先取事类(古书中有关 该事物的记载),后采诗文(文学作品中 涉及到该事物的句子)
• 2、校勘、辑佚:纠正古籍错误说法,将散 见的古籍片断重加搜集。
• 《史记》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叙述说“今年 祖龙死”,而《初学记》为“明年祖龙 死”,后者是。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 秦汉三国六朝文》,鲁迅《古小说钩沉》 取材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 《初学记》等;
பைடு நூலகம்
•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先划分成若干大的部类。 例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通常设 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 乐等部;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 饰、器物、珍宝等部。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 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 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也有的类书按韵 编排。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 “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 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 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 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 御览》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 不可谓之无补也。”
• 现存较早的类书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撰的《北堂 书钞》,唐高祖武德年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 聚》、唐玄宗时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唐中 期白居易编撰的《白氏六帖 》(南宋时将此书与南 宋孔传编撰的《孔氏六帖》混合刻成一书,题名 《唐宋白孔六帖》,简称《白孔六帖》) 等。《艺 文类聚》,开创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新体 制。
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
第六章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第七章出校的原则和校记的要求——校勘的具体工作可分三个部分:准备工作、具体校勘、总结工作一、准备工作进入具体校勘之前,需要完成的。
如:对校,要有底本、参校本;本校,要了解书的内容、体例、语言特点等等;他校,要有他书资料;理校,要具备相关知识。
全面了解该书。
包括:时代、作者、成书情况、涉及的知识范畴、从成书至今流传和整理的情况、现存版本,以及哪些书可以提供校勘的旁证材料等等。
操作:查、读、辨1、查了解成书及流传情况。
成书情况:何时、何人所作;何时成书、何人编辑。
以宋人诗文别集为例:A、本人生前编定,还是去世后由学生或子孙所编,抑或多年后玄远子孙追慕祖先遗范裒集而成;B、是全集还是曾经删汰;C、刊印:生前已经付梓行世,还是死后出版,或只作为家藏,长期以稿本、抄本形式存在;D、现存版本是原本,还是后人重编本、增补本、辑佚本。
均涉及可靠程度及价值特点。
可供查考的资料:1)目录。
现存版本——各种古籍善本书目,及图书馆古籍目录。
历史情况——历代官修、私修目录。
2)作者传记材料及相关记载:正史、方志中的本传,墓志铭、神道碑、行状等资料;笔记、杂史中有关成书、刊印的记载。
3)现存版本的题词序跋。
意义:了解一部书的历史情况,通过历史流传情况弄清现存版本的来龙去脉,为整理版本系统提供重要依据。
搜集版本、分析源流、归纳系统,以选择底本和参校本。
版本源流,指的是各版本之间的关系;版本系统,指各版本按照其间的源流关系构成的树状结构。
分析归纳版本源流的方法:1)根据目录和各种记载,推断版本系统的大致情况;2)根据现存各版本的刊印年代和序跋说明,查考其所依据的版本,上溯祖本;同时借助对校目录、篇章及文字,比较行款格式等方面的特征,作为确定各版本源流关系的旁证。
补例:宋徽宗《宫词》传世本8种:(1)宋刻《宣和御制宫词》三卷,藏国家图书馆;(2)明嘉靖三十一年郭云鹏刊本,明黄鲁曾编《遍选四家宫词》之《宋徽宗宫词》一卷;(3)明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二家宫词》之《宋徽宗宫词》一卷;(4)明毛晋汲古阁影宋抄《十家宫词》本《宣和御制宫词》三卷;(5)明倪灿辑、康熙二十八年胡氏贞曜堂刊、乾隆八年史开基重修本《十家宫词》之《宣和御制宫词》三卷;(6)民国十九年建德周氏据宋书棚本影印《四家宫词》之《宣和御制宫词》三卷;(7)民国二十二年临榆田氏《十家宫词》本《宣和御制宫词》三卷;(8)《丛书集成初编》本《宋徽宗宫词》一卷。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红楼梦校勘本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校勘本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版本众多,每个版本都有其特点和独特之处。
校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版本形式,对于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红楼梦》校勘本的原文及其解析进行探讨。
一、红楼梦校勘本原文《红楼梦校勘本》是根据清代一稿和众多抄本整理而成的版本,以尊重原著作者曹雪芹的意图为导向,力求还原原文的面貌。
以下是校勘本原文的一个片段:“至于晴雯离家,亦不多写,目今也不在此日之内。
且世途多变,奉旨出塞,北上南下,东回西转,无不此例,归期未定,又安可一一叙述。
”这段原文展示了曹雪芹对晴雯一角的叙述。
在校勘本中,这样的原文更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
二、红楼梦校勘本解析1.语句通顺流畅校勘本的解析应确保语句通顺流畅,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著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以上原文片段中,“且世途多变,奉旨出塞,北上南下,东回西转,无不此例,归期未定,又安可一一叙述。
”这句话使用了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描述了世途多变的现实状况。
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晴雯离家的原因。
2.注释解读校勘本的解析应该附带注释,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句子结构或文化背景进行解读。
这样,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曹雪芹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以上的原文片段中,“奉旨出塞”一句,通过注释可以解释为奉命前往边疆执行任务,这样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晴雯的离家原因。
3.校勘说明校勘本的解析还应包括校勘说明,对于修订或恢复原著的过程进行说明。
这样,读者能够了解到校勘本的制作背景和修订原则。
例如,在校勘本中,出现某些文字的删改或恢复,解析中可以说明这些文字出现的原因和恢复的依据。
这样的解析能够加深读者对校勘过程的理解和对校勘版本的信任。
4.历史背景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古代文学作品,其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是解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校勘本的解析中,可以涉及到曹雪芹的生平背景、作品的创作环境以及清代社会背景等。
这样的解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时代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代表,或称之为理校学派,强调在广搜异 文的基础上,根据古书体例和义理,运用文 字、音韵、训诂、版本等有关学识,考证异 文,分析正误,明确主张刊误订正。 戴震校勘方法有三: 一识字。二博征。 三空所依傍。
段玉裁提出校勘应分两步: 校书定是非最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
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 断其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 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 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经韵楼集》卷 七《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
(四)丰富了目录学的内容。
从刘向整理国家藏书完成目录学著作《别录》始,
校勘就成为历代公私整理藏书的一项基本工序, 校勘成果也成为公私目录记述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录书记述版本异同,利用校勘成果,说明版本 优劣并推源溯流,将更有益于学者的选择与使用。 如郑玄《三礼目录》,主要是校勘方面的记录。
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其自
序即提出了“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 法则,全书“荟粹其说,以类而分”,共分 为20类 。旨在总结校勘经验,概括起来: ① 确乎讹误,应当是正; ② 别有依据,不可妄改; ③ 是义可两存,不必遽改。
岳珂《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
校勘学
古籍校勘学是研究校勘和与校勘有关的问题
的一门学科,诸如校勘的内容,校勘的方法, 校勘的目的,校勘的历史等等,从中总结出 一整套科学理论,为今天的古典文献研究服 务。
二、校勘学史略
一、溯源 1.先秦的校勘实例只有三则。 1)《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 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2)昭公十二年《春秋经》云:“春,齐高偃帅师 纳北燕伯于阳。”《公羊传》云:“伯于阳者何? 公子阳生也。子日: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日:子苟 知之,何以不革?日:如尔所不知何?”
《四库全书总目》每一提要除叙作者生平、
典籍源流,辨章学术外,几乎每一提要都要 涉及校勘资料。如《史记正义》的提要,颇 似一篇“史记校勘记”,全篇提要以《史记》 震泽王氏刻本与明监本相校后,叙写明监本 的脱落情况。
3.
颜之推校勘方法:1)根据古汉语语法发现文
獻中的文字脱漏及衍文,并予以纠正;2)利 用不同版本来互相对比,查找错讹之文字;3) 从字形的讹变发展来校勘误字;4)利用出土 文献及碑刻来校勘误字。《书证》篇开创了 一种脱离专书而进行广泛论述各种书籍错讹 的笔记形式,表明校勘已经开始独立成为一 种学术的发展倾向。
三、校勘的意义和功用
整理古典文献,广搜异本之后的第二道工序便是
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最基本环节,是进行标点、 注释、今译,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读书先 要校书。清代学者王鸣盛说:“尝谓好著书不如 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而遽读, 恐读亦多误矣。”(《十七史商榷》自序) 校勘的具体功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刊正荒谬,祛除疑惑,恢复古书本来面目。
但由于解经和校勘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实
际上,清代学者的理论观念里,校勘并未独 立,其理论研究也是停留在具体类例的归纳 总结上。
民国以来。校勘学理论发面产生了标志性的
理论著作――陈垣《校勘学釋例》。其次, 文物考古的发现,促进了校勘的发展。三是 由于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过去的古本、善 本一般学者可以轻易获得,这大大促进了校 勘事业的发展。四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引 发了学者对古小说和古代通俗文学的校勘兴 趣,为校勘事业增添了新的生力军。 《校勘学釋例》全面总结校勘一种古籍的理 论、方法、原则和通例,在此基础上形成校 勘学的通用的原则和方法,是标志校勘学建 立的里程碑
在私家校书方面,郑玄对群经的校勘、高诱
对子书的校勘、王逸对《楚辞》的整理与校 释,都取得了各自的成绩,其中尤以郑玄的 贡献最为突出,他以校勘为专业,“囊括大 典,网罗众家,删繁裁芜,刊改漏失,自是 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 郑玄传》)。
《十三经注疏》有五种经典注本皆出自魏 晋人之手: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周易》、 魏何晏注《论语》、晋杜预注《左传》、晋 范宁注《谷梁传》、晋郭璞注《爾雅》。 魏晋时期的校勘成果除此诸家外,當屬汲冢 竹书(盗掘于魏襄王墓)的校勘整理,杜预 的《春秋经传集解》较为重要。 南朝之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 《世说新语》、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 和陈、隋间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可以代 表这一时期校勘的发展变化及其成就。
2、《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詟愿见太
后”,《史记·赵世家》作“触龙言”,清 代朴学大师王念孙认为《战国策》乃将“龙 言”误合为一字。究竟何者为原本?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 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足证《史记》 不误及王说的正确。
3.《礼记· 曲礼上》:“二名不偏讳。”
司马贞、张守节《史记》(包括刘宋时裴駰
《史记集解》)的校勘。 李善《文选注》中的校勘。
二、形成 5.宋代是校勘学初步形成的时代。宋代雕版印刷业 兴盛,书籍版本形式繁多,校勘工作受到学者们的 特别重视。如宋敏求、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晁公 武、陈振孙、彭叔夏,最为著名的是岳珂。 两宋时期,出现了独立的完整的专书校勘著作,并 从经典史籍的校勘扩大到总集、别集的校勘;同时 在校勘实践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出现了向校勘理论 发展的最初趋势,对校勘原则和类例开始进行初步 归纳、总结和探讨。这就是说,校勘从实践上已从 依附于章句注疏的地位独立出来,校勘学的理论开 始进行初步的研究。
郑玄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
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 不称‘在’。” 孔颖达正义:“不偏讳者,谓两字作名,不 一一讳之也。” 宋代毛居正《六经正误》开始怀疑“偏”应 是“徧”字的误写。 但此误已久,《唐石经》即作“偏”。
(二)校勘可以嘉惠后学。
读书当读精校精勘本。可见校勘于后学益处莫大
从校勘学的发展看,清代出现了两个主要的
流派: 一以卢文弨、顾广圻为代表,或称之为对校 学派,注重版本依据和异文比较,强调保存 古籍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 昔人有谓卢文弨曰:“他人读书受书之益, 子读书则书受子之益。” 顾广圻奉行“不校而校”的原则 。
一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
校对和校勘都是为了消除讹误,保持和恢复
原文的本来面目。不同之处有三: 1.范围不同。 2.有无原稿的不同。 3.难易程度的不同。 狭义“校雠”与“校勘”义同,广义之“校 雠”囊括一切治书事业,有“广校雠”之称。 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分为校勘 编、版本编、目录编、典藏编凡四册,即使 用广义的校雠概念。
4.十三经注疏中九经注疏成于唐代,著名的学者有 颜师古、孔颖达等。 1)《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 正义。 2)《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3)《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 义。 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西汉末年的动荡与战争使历代收藏的典籍又
大量散佚。明帝、章帝时(58-88年),曾 令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章并校理群书,这 是东汉对藏书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 顺帝永和元年(136年),诏侍中屯骑校尉 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 百家、艺术。 熹平石经是当时经学校勘的一个典范。
第七章 校勘
第一节 校勘和校勘学 第二节 文献讹误的类型与校勘内容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
一、校对、校勘、校讎和校讎学
所谓校对,一般是指按原稿核对抄件或校样,
发现并改正其中的错误。校对是图书、报刊 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保证出 版物的质量。 所谓校勘,是指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 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他的方法,考订文字 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校《九经三传》而写成的条例,全文共分 “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 读”“脱简”“考异”七条。这些条理化、 系统化的内容,明显地具有将校勘经验总结 为校勘理论的作用。
6.元、明两代校勘及校勘学成就不高,发展
处于停滞状态。
(三)兴盛。
7.校勘学到了清代,正式形成一门独立的专
门学科。 开清代学术风气之先的顾炎武著《九经误 字》,以亲身实践倡导学者重视校勘之学。 其校勘学思想重在恢复古文獻的原貌及原义, 反对空无根据的“师心妄作”,主张“信古” 与“阙疑”相互结合 。 对妄改古书之风气痛加针砭。其利用古音材 料、金石文字资料校勘古籍的论述及实践对 后世影响深远。
清代校勘名家辈出,著作宏富。著名的如:
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读书杂志》)、王
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廿二史考 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阮元(《十 三经校勘记》)、梁玉绳(《史记志疑》)、卢 文弨(《群书拾补》)、顾广圻(《思适斋集》)、 陈鳣(《简庄缀文》、《经籍跋文》)、钱泰 吉(《曝书杂记》)、俞樾(《群经平议》、 《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焉。如清朱一新所云:“大氐为此学者于己甚劳, 而为人则甚忠;竭毕生之精力,皆以供后人之提 携,为惠大矣。”(《无邪堂答问》卷二) 前代校勘学家对我国许多重要古籍都作了认真校 勘,这些校勘成果是我们阅读研究古代文献典籍 极为有用的参考资料。 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周祖谟校勘的《洛阳伽蓝记》。
3)《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篇》: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
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亥’与‘亥’相 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 河也。”
2.中国校勘与校勘学的兴起,从汉代才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