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校勘学是一门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 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 原文真相的学问。或称为「校雠学」。 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澈学,它 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 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因 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己不用,成为 历史名词。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 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 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校勘 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
校勘学的功用
1、其功用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 现代学者胡适先生认为:“校勘之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 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 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 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胡适书评序跋 集· 校勘学方法论》)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近原稿, 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 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 自序》也说:“以元本及诸本校沈刻 《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
校勘字义
•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 • 《说文》:“校,木囚也。”刘师培:“校,训木母。母 字或误为‘田’,今本‘囚’,并非,本横木之称。校雠 本字,盖当作‘榷’,《说文》‘榷,敲击也’,《广 雅· 释诂》‘榷,击也’,古籍之文,凡义涉比核穷究者, 恒以‘击’义引申,并旁击深捭,以期核实也。隺、交同 部,故假校为榷,较为校别,作较亦同,是犹榷辜或作较 辜,扬榷或作扬校也。”王叔岷《斠雠学》:“校雠之字 盖当作‘斠’,《说文》‘平斗量也’,段注‘月令,角斗 甬,正全槩。郑注:角、正,皆谓之平也。’角者,斠之 假借字,今俗谓之校,音如教。因书有校雠字作此 者。……校、榷、较诸字,与校雠之义无涉,虽皆可用, 实假借字也。” • 勘,“校”的近义词,词义侧重在“审查核定”《说文》 “勘,校也。”《玉篇》“勘,覆定也”。古代审案、考察 灾情、核对印符等,都可以叫“勘”。
其它:
•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1—6辑,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 中华书局1984—2002 •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 • (清)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 议》《古书疑义举例》 • (清) 于鬯《香草校书》
百度文库
校勘学的有关书籍
教材:
• 《校勘学大纲》 倪其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书:
• 《校勘学释例》 陈垣 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海书店1997年 版 • 《校雠广义· 校勘编》 程千帆,徐有富 齐鲁书社1998年版 • 《读书杂志》 (清)王念孙 版本不限 • 《斠雠学》王叔岷 中华书局2007年版 • 《校勘学概论》张涌泉 傅傑 著 • 《校勘宗释例》陈桓 撰 中华书局 1959年12月版 • 《校勘通义通解》(清)章学诚 著, 王重民 通解,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7年9月 • 《应用校勘学》林艾园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月版、2008年10月版
校勘的方法
关于校勘书籍的方法,清人叶德辉提出“死校”与“活校” 二法。 陈垣先生提出了新的校勘四法: 1、本校法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掌握本书 的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 与正文可以互校。因此,要求熟读全书。 2、对校法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 误就标示出来。对校法自汉代刘向校书就开始了,即我们 前面所说的“校雠”。直到清代仍有学者使用这种方法。
3、他校法 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 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 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 书校之。” 4、理校法 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学者当发现 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旁证资料可供比勘时, 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学者使用理校法, 主要是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