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校勘学
文献的校勘2010
(二)有助文献整理与研究。 校勘应是古籍整理诸方法中的先导,如果不先做 好校勘工作而以误本做文献整理工作,则这些工 作会相应地出现问题。 《魏书·卢玄传》“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检《北史·卢玄传》,作“卿等欲言便言,无相 疑难。”《册府元龟》卷156引亦同。 校点者对此未加校勘,以误本为底本,也造成了 标点错误。
(二)本校法。 《校法四例》云:“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 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属 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 本校法是在对全书内容、体例包括作者情况深入 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本书前后互证进行校 勘,以发现矛盾之处。
阮元《礼记注疏校勘记·序》说 : 此《礼记》七十卷本,出于吴中吴泰来家。乾 隆间,惠栋用以校汲古阁本,识之云:讹字四千七 百有四,脱字一千一百四十有五,缺文二千二百一 十有七,文字异者二千六百二十有五。羡文九百七 十有一。 上述《礼记》七十卷本是宋刻本,汲古阁本是清初 刻本,两个本子相去四百多年,而汲古阁本的错误 竟有如此之多,其他不属于官家经典的书,错误更 甚,可想而知。 《抱朴子·遐览》“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 校之未精而速读,恐读亦多误矣。”
日本大阪杏雨书屋藏南宋绍兴十年邵武朱中奉宅刻 《史记》( 集解 ),脱去“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共十九字(日本水泽利 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而南宋庆元建安黄善夫 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脱去“伯、仲雍之 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共十八字。 从版本鉴赏来看,二本为南宋建本之精者,“铁画银 钩”,“棱角峭厉”,文字校勘则未足为善本。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浅谈关于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文献学研究的深入,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已经成为音乐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校勘学、目录学的定义、学科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校勘学的定义校勘学,是指根据文献的演变、流传和整理,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学问,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项必要的后勤工作。
校勘学为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音乐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支援,帮助人们从多角度全面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而在音乐领域中,校勘学主要是指校勘音乐古籍和文献的过程。
音乐古籍是指音乐相关的古代书籍资料。
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可以从古代书籍、文献中找到有关音乐的内容;其次可以将音乐古籍按时间和种类进行分类,并进行整理和比较;最后就是通过对音乐古籍的比较、补充和校勘,逐渐改进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并加深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指对图书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编制目录、撰写附注和书目以及形成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科学。
通过目录学可以帮助读者查阅图书文献、查找相关资料,并为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提高文献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在音乐领域中,目录学主要是指对音乐文献进行分类、标引和编写音乐目录等方式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三、校勘学与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相辅相成,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音乐文献的研究中,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是相互结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音乐文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
校勘学和目录学的主要学科内容包括:1、校勘音乐古籍: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就是找出古籍中有关音乐的内容,包括音乐的历史、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等。
同时,还要进行音乐文献的比较、补充、整理和校勘,以便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第三章文献校勘学
(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 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 字。 如,《荀子·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之讹误。因 ‚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之 大小而定位次‛。 另如,《韩非子· 有度》:“攻尽陶魏之地。” 顾千里指出,‚魏‛当为‚卫‛。《韩非 子· 饰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 于鬯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 应言览》: ‚魏举陶削卫。‛《战国策· 魏策》:‚又长驱梁 北,东至陶卫之列。‛
据《观堂集林目录》,此篇当作《史籀篇疏 证序》,脱‚疏‛字,可据目录校补。
2、对校法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 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对校法自汉代刘向 校书就开始了,即我们前面所说的“校雠”。直 到清代仍有学者使用这种方法。 如,《旧唐书· 李白传》明嘉靖闻人诠刻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 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张元济用南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校闻 人诠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而玄宗召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
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 者五十七。‛ 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具体来说: 1、讹文 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 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 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
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因此,闻人诠本脱二十六字。
3、他校法
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 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 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如,宋洪迈《容斋四笔》卷2载,《苏魏公 集· 东山长老语录序》有“侧定政宗,无用所以为 用;因蹄得兔,忘言而后可言。” 其中‚侧定政宗‛不可理解。这是引用《庄 子· 外物》中的典故,洪迈引用原文‚地非不广且 大也,人之所用足容尔。然后厕足而垫之致黄泉,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6文献校勘
第五讲文献校勘古典文献学,包括版本、目录、校勘、标点、注释、今译等多项内容,但其中校勘是文献整理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其它整理工作的基础。
古书在刊刻流传的过程中,常常是一个层层叠加的构成,会产生种种讹误,使人难以读懂。
只有经过认真校勘,发现并改正已有的错误,原文才能文从字顺,才可以顺利阅读,为古籍整理的其它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否则标点、注释等工作也会随之而错。
另外,掌握一点校勘学知识,不仅是从事古籍整理工作所必需的,也是一切需要利用古籍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关于校勘的界定校对、校勘和校雠的区别:所谓校对,一般是指按原稿核对抄件或校样,发现并改正其中的错误。
一篇稿子请人抄写完毕,或者让人打印出来,要和原稿核对一下,看有没有错误,这是校对;一部书稿,由出版社交给印刷厂,由排字或照排人员排版,印出校样后也要和原稿认真对照一下,看有无错误,这也是校对;校对一次不行,还有二校、三校。
校对是图书、报刊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所谓校勘,是指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它的方法,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校对和校勘有同有异。
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为了消除讹误,保持和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不同点表现在:第一,范围不同:校对是出版部门的一项工作,凡是经这个部门出版的图书、报刊,不管是中文的还是外文的,不管是作者的新作,还是再版重印古籍,只要是重新制版的,均需要校对。
第二,有无原稿的不同:校对有明确可靠的底稿作为判定正误的依据,凡是与原稿不一致的就是错的,不用校对人员通过考证去判断是非。
古籍则不同。
明代以前的著作,原稿全部失传了,只有个别明朝人的著作和少量清朝人的著作存有原稿,也就是说,古籍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原稿,也就不能像出版今人的著作那样根据原稿校对。
第三,难易程度的不同:校对工作虽要一定的知识,但因有原稿作依据,难度远不及校勘。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清代学术概论》)
•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 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 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
要点二
地方志的校勘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大量涌现,同时也需要进行校勘工 作。
近现代的文献校勘发展
西方传教士的校勘工作
近现代,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对 古代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和翻译。
VS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献校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文献 整理和校勘工作,包括《二十四史》和《 清史稿》等。
04 文献校勘的实践与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谢您的观看
注意版本的选择、重视校勘记、正确处理校勘成果、注意校勘的局限性。
03 文献校勘的历史与演变
先秦时期的文献校勘
甲骨文、金文的校勘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整理和比较,纠正错别字和异体字, 恢复原始文字。
《诗经》的校勘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经过多次整理和校勘, 形成了多个版本。
汉唐时期的文献校勘
针对《中华民国史》中的一些史实错误和数据不准确问题,通过查阅档案、报刊等资料, 进行校勘和修正,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毛泽东选集》校勘
对《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些文字错误和遗漏内容进行校勘和补正,确保了文献的准确性 和完整性。
校勘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01
提供准确资料
通过校勘可以纠正文献中的错误 和遗漏,为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准 确和完整的资料。
校勘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校勘标准,促进校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校勘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校勘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校勘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水平。
学科交叉与融合
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校勘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校勘篇》:“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校勘及其简史古书致误的原因和类型校勘的流程与方法数字时代古籍校勘的拓展胡适《校勘学方法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序》。
王念孙《读书杂志·读淮南子杂志书后》。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
推荐书目第一节校勘及其简史一、校勘概说二、校勘简史述略(一)“校勘”名义《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说文新附》:“勘,校也。
”勘亦作刊。
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古书用竹简,故校勘字作刊。
《广雅》刊训定。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义并与勘合。
”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佚文:“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一、校勘概说《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校篆籀,篇章毕觌。
”李善注引《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执卷唱读,案文雠对。
”注: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校勘”一语,出六朝时期,乃稽核审定,评定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之意。
–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 –《封氏闻见记·定謚》:“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宋代以后,“校勘”开始逐渐专指校正书籍文字错误。
–《南宋馆阁录》卷三:“校雠式绍兴六年六月史馆修撰范冲、秘书少监吴表臣参定: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圏之,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圏,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四.校勘的重要性 (一) “校勘为读史先务”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的自 序中谈到了校勘对治学的意义: “尝谓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 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 读亦多误矣”。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陈垣说:“校勘为读史先务,日 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通鉴胡鉴表微· 校勘篇》)。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2 .陈垣的校勘四法
1931年,陈垣在总结历代校勘学成 果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的校勘经验, 在《校勘学释例》(原名《元典章校补释 例》)中,把校勘方法归纳为对校、本校、 他校、理校四种,成为公认的校勘的正 规方法,是校勘工作者的不二法门。 《校勘学释例》是把校勘知识大量条 理化的第一部书,是校勘学在近代发展的 标志。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4)两本有异,于义可通者,或不
能确定是非者,或有疑问者,当并 存,加注说明; (5)原作者有因疑承讹的错误者, 是正与否,当具体处理。 这是总结的校勘古籍的一般原 则,校勘古籍时做到既不见错不改, 也不可臆断、轻改。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六.校勘的方法 (一)校勘的准备 首先,要广收异本,确定底本。 其次,要通读全书,务求全面了 解。 第三,吸收他人校勘成果,搜集 他书中有关资料。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卷 67《崔 光传》中,就已出现了“勘校”一 词。神龟元年(518年)崔光曾上表 谈论熹平石经的残损情况,希望能 进行补缀,朝廷下诏“便可一依公 表”。于是崔光“乃令国子博士李 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 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 补治之”。
第七讲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古典文献学中的版本学与校勘研究
古典文献学中的版本学与校勘研究版本学和校勘研究是古典文献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它们都致力于研究古代文献的各种版本和校订工作,旨在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并破解其中可能存在的文字错误与变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版本学和校勘研究的概念、意义和方法,并探讨它们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版本学是指研究古代文献中各个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的学科。
在古代手抄文献的传播中,由于抄写者的错误或主观干预,不同的版本之间会出现文字差异。
版本学通过对比各个版本的异同,试图恢复出原始文本的面貌,揭示文献传播和脱变的过程。
版本学研究的核心是编撰版本学目录,其中记录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相关的文字变异。
校勘研究是版本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思考、比较和校对不同版本的文献,恢复其原始形态,并发现和纠正传承中的错误。
校勘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方法和工具,例如文字学、比较学、校勘学等,对文献的版本和校对材料进行研究,并根据现有证据对文本进行梳理和整理。
通过校订工作,校勘学者可以辨别出传承中的错误,揭示文献的真实面貌,丰富和改正传世文本。
版本学和校勘研究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它们能够纠正和揭示文献传承中的错误和变异。
古代文献在漫长的传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种种错误,例如字形变化、字序颠倒、字音混淆等。
版本学和校勘研究能够通过对各个版本的细致比较,找出这些错误,并通过编纂目录和校改工作,纠正传承中的错误,保留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次,版本学和校勘研究能够揭示文献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文献的版本是时代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和学术观点。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可以了解文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辨析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最后,版本学和校勘研究为古代文献的翻译和解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校对不同版本的文献,可以确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文,进而为后续的翻译和解释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
版本学和校勘研究在文献翻译和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古代文献学中的校勘与校对方法
古代文献学中的校勘与校对方法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核心任务是还原文献的真实内容和意义。
在古代文献学的研究过程中,校勘和校对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学中的校勘与校对方法,并探讨其在还原文献内容方面的作用。
一、校勘方法校勘是古代文献学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和比较,找出其中的错讹和漏洞,以还原文献的原貌。
校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文献辨伪:对古代文献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和判断,确定其是否为真正的古代文献。
2. 校勘比较: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排除和修正。
3. 刊刻文字校勘:对刊刻出来的古代石碑、铜器等文字进行校勘,判断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刊校古籍校勘:对古籍进行校勘,包括分析其版本关系、整理其文字内容等。
二、校对方法校对是在校勘的基础上对古代文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修订工作,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校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本文校对:对文献原文进行逐字校对,查找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遗漏。
2. 校勘补遗:在已有版本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查找其他资料进行补充和修订,尽力还原文献的完整性。
3. 笔记校对:对作者的笔记、手稿等进行校对,找出其中的积极漏洞,并进行及时的修正。
4. 校对版本: 将校勘和校对的结果整理成版本文本,以便后来者对研究。
三、校勘与校对方法的意义校勘与校对方法在古代文献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还原文献原貌:通过校勘与校对的方法,可以找出文献中的错误和遗漏,还原文献的原始面貌。
2. 保证文献的准确性:校勘与校对的过程可以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的修正,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3. 保持文献传承:校勘与校对的方法可以使文献得以保留和传承,使后人能够依据其进行研究和学习。
4. 提供研究依据:通过校勘与校对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后世研究者一个可靠的文献版本,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依据。
文献校勘学
1.什么是校勘?特指对古籍篇章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由于自然和认为原因,古籍存在各种讹误,而通过搜集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及其他相关资料,比较其间的异同,审定正误,力求最大限度恢复古籍本来面目,就是我们所说的“校勘”。
2校勘的原则校勘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最终目的,根本原则为存真复原。
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过程中形成的错误讹谬,而不是替作者改文章、出修订本,也不是从规范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正字。
3.古籍讹误的原因古籍历史久远,多经损失散亡,如火患、战乱等古籍流传中因传抄刊刻、辗转致误后人对古籍任意增删改乙,造成错乱4.校勘与校对校对是书刊出版过程中的一个程序,校勘则是古籍整理的一项专门工作。
校对过程中,原稿具有绝对的权威,是判断文字正误的唯一标准和依据,工作是单向的,最终目标是校样与原稿达到完全一致。
校勘则是在古书原稿、原版不存的情况下进行的,用于比勘两个或多个版本之间的相互平等、不存在绝对权威,因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任何差异都需要通过客观的分析考证来解决。
5.什么是“伪书”伪书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者内容存在假造成分的古籍文献。
作者不真:文献上明确标明的作者(编纂者、序跋撰写者等)姓名是不真实的年代不实:文献中所标记的产生年代是不真实的,或者文献中出现了某些晚于其所标记的年代的内容内容造假: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图书文献中加入某些不是它原本具有或者应该具有的内容,也包括借助某些旧有图书文献(多亡佚)名称而编造的新的内容6.辨伪广义:对一切存在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去其伪。
狭义:辨识文献的真伪,既包括将那些伪作的图书文献从众多文献中挑出来;也包括将个体文献中那些不属于它的篇章和文字辨识出来;有时还包括将文献中记载失实的部分甄别出来。
同时辨伪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确认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为文献确定归属,有时也称“辨真”7.辨伪的方法1.从授受源流上辨伪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4.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5.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6.从文体上辨伪7.从文章风格辨伪8.从特殊词语的起源辨伪9.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10.从因袭上辨伪11.从称引上辨伪12.从佚文上辨伪13.从史实先后辨伪14.从称谓上辨伪15.从制度上辨伪16.从地理沿革上辨伪17.从本书与作者思想观点矛盾辨伪18.从被依托者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19.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于本书矛盾辨伪20.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校勘学释例》
《释例》全面总结了校勘
一种古籍的理论、方法、原则
和通例,初步建立了校勘学体
系。 该书1931年由北京大学国
学研究所印行,1959年中华书
局重印。
陈垣(1880.—1971),历史学家﹑ 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对校法 本校法
以同书之祖本1或别本相校 以同书前后相校 以他书校本书 定其是非
(四)理校法
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三)衍,多余的字。 亦称衍文,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 文字。
《墨子·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当 作“令吏民皆智之。”《墨子》书中,“知”字多
写作“智”。有人便在“智”字旁,记一“知”字,
而传抄翻刻者误将“知”字移入正文,造成衍文。
(四)倒:文字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 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卢文弨即为清 著名校勘学家。又号抱经,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七年 (1752)进士,一生多从事文献整理校勘工作,最精于 校勘学,所校书自经传子史,下逮说部诗文,无不丹 黄1。所校勘、注释诸子经书,汇刻为《抱经堂汇刻 书》、《群书拾补》,皆称善本。
1丹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涂以
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以 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
宋刻《金石录》善本
/IlaswebInfo_DB5.html
二、校勘
内容提要
一、校勘的定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一)“校勘”定义(二)校勘的范围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时间)
(一)讹,文字错误。
《战国策· 赵策四》:“左师触詟zhé愿见太后” 《史记· 赵世家》作“触龙言”。 清王念孙认为《战国策》乃将“龙言”误合为一字。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校勘与校勘学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校勘的资料 校勘的主要方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一、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它由两个意义相 近的单音节词组成。
校的本义是犯人代的木枷。许慎《说文》:“校,木囚也。”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1、“讹”及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
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吕氏春 秋·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 亥涉河‛也。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汉末魏初的高诱是这个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在 《淮南子注》、《吕氏春秋训解》等著作中,也保留了 一定数量的校勘成果。如《淮南子·精神训》:“且人 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注云:“戒,备也。人形体具 备。‘戒’或作‘革’,改也。言人形骸有改更而作化 也。”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魏晋时期,玄谈风行,一扫汉儒烦琐之风,而以清虚为 尚。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下,魏晋人的古籍注释中很 少保存校勘成果。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 左传集解》当中,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学者汲取了汉儒 校勘经验,自觉运用小学、历法及古书义例等知识进行 校勘考证。
古代简册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 简,后世也称脱文较多的现象为脱简。古书脱页现象也 较常见,如《文心雕龙· 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 以增补,已非原貌。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宋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 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 宋椠,何以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 理而亦知之矣。”
第五讲+文献的校勘
2、校勘的功用
主要功用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 符合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
①读书治学只有根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 书面材料,方能得出正确或较为正确 的结论,而这样的材料需要通过精审 的校勘。
②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简言之,所谓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 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 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 学。
校勘又称校雠,《风俗通义》解 释道:“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 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 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校雠的原意 就是校勘,但校雠事业并不限于校正 文字,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全面 的治书之学,即校雠学。
(三)衍文
衍文,又称为"剩文",是指古籍在流 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
1、抄刻致衍
(1)涉上下文而衍 (2)涉注文而衍
(3)因误重致衍
2、妄加致衍 (1)不明训诂妄加 (2)不知通假妄加 (3)不懂语法妄加
3、错简致衍
(四)倒错
倒错,是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 从倒错的形式看,主要有错简和倒置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但都 属于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
1、抄刻致误
(1)形近致误 包括一般的形近而误、古文形似而误、篆
书、隶书、草书形似而误、俗文形似而误等原 因。 (2)因音致误
①音同而误 ②音近而误 (3)文字相近致误
①偏旁类化②误增偏旁③偏旁移位④分字 致误⑤合字致误⑥涉上下文致误
2、臆改致误
(1)不识古字误改 (2)不懂古音误改 (3)不知古义误改 (4)不明语法误改 (5)不知专业用语误改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一、引言中国音乐文献学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等。
而音乐文献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勘学和目录学。
本文将从面向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方法的特点等方面对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和目录学方法进行浅析。
二、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方法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音乐文献的传世版本进行考订和校勘,以恢复和重现原始的音乐文献。
勘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音乐文献收集音乐文献是勘学的基础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收集音乐文献,包括古代音乐谱、音乐理论书籍和音乐历史文献等。
此外,对于已经散失或流传较少的音乐文献,还可以通过采访和调查等方式寻找。
2.整理音乐文献整理音乐文献是勘学的关键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将收集到的音乐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建立起完整的文献库。
在整理过程中,需要对文献的篇章序列、篇名、作者、撰者、版本、传世记录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出版。
3.考订音乐文献考订音乐文献是勘学的核心任务。
通过对音乐文献的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文献的正确版本。
考订的主要内容包括纠正文献中的错误、明确文献中的模糊之处、补充文献的缺失之处等。
考订需要准确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方法,以确保考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校勘音乐文献校勘音乐文献是勘学的重要任务。
校勘是指对音乐文献的文字、注释、符号等进行校对和矫正。
通过校勘,可以修复音乐文献中的文字错误、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模糊的记谱法等,以确保音乐文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三、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方法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编纂音乐文献的目录,以方便研究者查阅和利用音乐文献。
目录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编制音乐文献的目录编制音乐文献的目录是目录学的基本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和编目规则,将音乐文献进行分类、组织和编制目录。
5.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
倒——王弼本《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 例》:上句当作无为, 下句当作无知,并校以 唐景龙二年刻石本,即 如此。
他校法
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被他书引用, 可用他书所引用的资料校对本书资料。 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 难以运用。 在他校中尤需注意,古人引书不严谨,常有删 节和改动,又类书、古书皆经过转手,摘引亦 多不严谨。除非大误或有版本根据,一般不宜 以他书校改本错,可以备列异同写入校勘记以 供参考。
第四章
校勘與注譯
第七章 校勘
第一节 什么是校勘
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 所谓校勘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
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
面目。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
校勘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
校勘的程序
广搜异本,对其异同优劣作出判断。
确定底本、主要校本,参考校本。
校勘。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成果处理: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 单行的校勘记或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
1.广搜异本
利用目录书查找异本的分布情况。
如邵懿辰编《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利用索引书查找他书的引文和相关资料。
文献学 校勘举例
1、《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伪史类著录:萧方《三十国春秋》三十卷萧方等:性爱林泉,特好散逸。
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
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
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
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
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存掌握。
举手惧触,摇足恐堕。
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未就。
所撰三十国春秋及笃静子行于世。
2、有人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四句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原来就有的,你的看法?其一,添加说。
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认为“小姑始扶床”与“今日被驱遣”为后人伪附,因为二三年的时间小姑就如我长,于事理不合。
又认为以上四句见于唐顾况的《弃妇行》,因此怀疑本篇四句为后人所添,故应删去。
其二,夸张说。
“‘始扶床’,刚能扶着床走。
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
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的快。
”一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句,焦仲卿说“共事二三年”,即谓时间不长,只有两三年时光;二是焦妻自称“新妇”,新嫁之女,或出嫁时间只有两三年未生育者,才叫新妇,时间长了,如何还叫“新妇”?!三是焦妻被休回家后不久,“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这个县太爷的三公子,“年始十八九”,如果焦妻年龄较大,县太爷的十八九的三公子如何看得上她呢?!这首诗的字句,各本颇不同,文词也有费解的地方。
最可怀疑的便是,前言“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后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在二三年中小姑决不会由扶床而走的孩子,骤长至与新妇同长。
即以二三为相乘之数,言新妇在焦仲卿家已六年,而六年的时间,也不能使小姑由扶床而走,而长至如新妇之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 一、十二字为“进去”二字,三行第十一、十二 字亦为“进去”二字,抄录者粗心,跳过一行, 漏却二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之厮役。(欧阳 健《红楼新辨》 )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 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疏疏散,也不可太过。 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 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 起麻黄、石膏、枳实的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 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 的那才开的白海棠是的,我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 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经得起?比 如人的家坟里的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们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 “野坟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空心子的。”麝 月笑道:“野坟只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不 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 响,你成?最讨人嫌的是杨树,那么大树,只一点子叶子,没一点 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五十一回影印本第 1200 页) 乱响,你要偏比他,你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 1352 页)
义似抄脱
意义近似,对理解几本无影响的情况下,抄脱双音节词、多音节 词、词组的尾字,或几个近义词之一等。 例:《汉书 · 朱云传》 “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 余。”王念孙校云:“‘佞臣一人’下原有‘头’字,而今本脱 之。”
繁复抄脱
因词句繁复造成抄脱,往往见于行文累赘,或论述某一问题多方论证, 不断重复同一句式的情形 例:《淮南子 · 说山训》 “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曰:‘以无为有为 体。’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魂曰: ‘吾直有所遇之耳。’”王念孙指出:”‘何得而闻也’上本有‘魂曰 无有’四字,魄问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故魂答曰:‘吾直有 所遇之耳。’今本脱此四字,则义不可通。“
抄脱的类型
重文抄脱
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字、词、词组、句子重复出现,脱漏其中之一。 例:《文子 · 道德》篇:“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 与化推移”,唐写本作“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王叔岷云:“叠‘其所以为法’五 字是也。‘其所以为法者’,紧承‘而法其所以为法’而言,今 本误不叠,当补。”
音同、音近致误;不明通假而作的错误处理等。
文义致误
因不明文义而妄改。
脱
也叫夺文、夺、漏、阙,即漏掉文字。
第五十八回写芳官为宝玉吹火腿汤,她干娘也要来吹,晴雯见 了,骂小丫头,小丫头都说: “我们撵他,不出去;说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这 是何苦呢! —— 你可信了?我们到的地方儿,有你到的一半儿; 那一半儿是你到不去的呢。何况又跑到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 又不算,又去伸手动嘴的了。”(程甲本) “我们撵他,他不出去;说他,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 你可信了?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不算,又去伸手动咀的了。” (庚辰本)
古籍讹误的原因
古籍历史久远,多经损失散亡,如火患、战乱等 古籍流传中因传抄刊刻、辗转致误 后人对古籍任意增删改乙,造成错乱
文献讹误的类型
讹
又称误、误字、谬等,指文字错误 如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先生言:《水经注》 “ 水流松果之山”,钟伯敬本“山”讹作“上”,遂连 圈之,以为妙景,其可笑如此。“松果之山”见《山海 经》。
误字通例Biblioteka 字形致误。或曰“形讹” 古文形似而误。上古文字形近相混,后人不识古字而误为后世的 形近字。 例:《文选》宋玉《高唐赋》 “ 王雎鹂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 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王引之认为:“‘年’当为 ‘羊’,草书之误也,‘当羊’,即‘尚羊’,古字假借耳 。”
语音致误,或曰“别字”
文献校勘学
什么是校勘
特指对古籍篇章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由于 自然和认为原因,古籍存在各种讹误,而通过搜 集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及其他相关资料,比较其 间的异同,审定正误,力求最大限度恢复古籍本 来面目,就是我们所说的“校勘”。
“ 勘,校也”(《说文解字》) “勘,覆定也”(《玉篇》) “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 专供校勘”(南朝沈约)指核实谱牒内容真伪 “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篇,然多错乱重 复。又有民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 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流散不全矣。方俟校勘 而予得罪彝陵”(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尚 还不是术语,具有多义性
到清代使用仍然比较混乱,既包含订正古书传写 过程中的文字讹误、篇章错乱,也包括对违碍文 字的审查删改、误写庙讳的纠正,以及新写本的 校对。 乾嘉以来,校勘才作为古文献学一个单独门类的 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近代,完成了术语化的过程
校勘的原则
校勘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以恢复 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 最终目的,根本原则为存真复原。 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过程中形成的错误讹 谬,而不是替作者改文章、出修订本,也 不是从规范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正字。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叙元春“命太监夏忠到 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 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 帘幔床帐”(庚辰影印本 515 页)
程甲本第二十三回第三页(影印本 601 页)末 三行为:
居住方妥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在园中 居 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贾政王夫人接了谕命 夏 忠去后便回明贾母遣人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 帐
窜行抄脱
抄窜行。一般发生在两行有相同、相近词的情况下。通常会在文义上造 成确实,体现为文义不通。 例:《资治通鉴》卷九六《晋纪》十八胡克家刻本:”石生猛将,关中 精兵,征西之战殆不能胜也。“章钰所校宋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下 均有”金墉险固,刘曜十万众不能拔,征西之战殆不能胜也“ 2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