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校勘学
2、因注疏文字而衍。
是指误把注疏文字当作正文,或者依据注疏
文字而误增正文。 如《淮南子· 人间训》:‚非其事者,勿仞也; 非其名者,勿就也;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 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 王引之《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第十八》说: ‚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义与上句无别,当 即是上句之注,而今本误入正文也。‛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 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 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 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 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
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说:‚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 居我上‛。 王念孙《读书杂志· 史记第四》说:‚‘大’后人所 加,攻城野战之功,对下文徒以口舌为劳言之,而 其大自见,无庸更加‘大’字。‛ 而唐宋人著作中引用此段文字时,就没有‚大‛字。 王念孙从道理上,并通过丰富的例证,足以证明 ‚大‛字确为后人所加,当为衍文。
顾炎武《日知录》,现在看到的本子是经过
后人删改的。著名学者黄侃曾根据清朝雍正 年间的一个旧抄本进行核对,发现刻本因为 怕触犯清廷禁忌,而删改的地方不少,卷六 的‚素夷狄行乎夷狄‛、卷二十八的‚胡 眼‛,整条都被删去。
3、衍文
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 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如,《后汉书· 郑玄传》所载《戒子书》: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 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 阮元在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后汉大司农 郑公碑》,碑文无‚不‛字,后来陈鳣见到元 大 德本《后汉书》,‚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句中 也
校勘学
校勘的条件
二、广求异本 寻找不同的版本,尤其是古刻善本。 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寻找,如《书 目答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 善本书总目》等。
校勘的条件
三、广求相关资料 对所校书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以便参证。 如校《汉书》可利用《史记》的西汉部 分,校《后汉书》可利用《三国志》的相 关部分。
校勘的条件
四、精研所校之书 对所校书进行反复阅读研究,熟习内容和 行文规律,以便前后互证。
校书的主要方法
• 对校法(用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 •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 本校法(用本书上下文来互勘)
• 理校法(用推理法使不合理处变合理)
这种方法又称为“死校”
考异同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
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
误字,必存原本。顾广圻、黄荛圃丕烈所
刻之书是也。
——清· 叶德辉《藏书十约》
定是非
• 概念:把古书中讹、脱、衍、乱四种情况
加以清理,使古书的真面目得以恢复。
讹——错误的文字(纠正讹文)
脱——脱漏的文字(增补脱文)
校 勘 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李毓琳
“校勘”释义
• 校:稽考、考核、核查
• 勘:覆定、审定 • 校勘:稽核审定
校勘的内容
• 考异同 • 定是非 •一部书的不同本子(或来源
有关的不同古书)之间的异同差别。
对于是非得失,一般不作判断。
1、罗列同一书不同版本之间的歧异。
2、罗列来源有关的不同书之间的差异。
衍——多余的文字(删除衍文)
乱——错乱的文字(乙正错乱)
厘篇章
• 概念:同一书有许多异本,彼此篇章或多
或少,错乱相糅,故需对其进行对
校勘学
3、他校法 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 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后 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 书校之。” 4、理校法 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学者当发现 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旁证资料可供比勘时, 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学者使用理校法, 主要是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的。
校勘字义
•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 • 《说文》:“校,木囚也。”刘师培:“校,训木母。母 字或误为‘田’,今本‘囚’,并非,本横木之称。校雠 本字,盖当作‘榷’,《说文》‘榷,敲击也’,《广 雅· 释诂》‘榷,击也’,古籍之文,凡义涉比核穷究者, 恒以‘击’义引申,并旁击深捭,以期核实也。隺、交同 部,故假校为榷,较为校别,作较亦同,是犹榷辜或作较 辜,扬榷或作扬校也。”王叔岷《斠雠学》:“校雠之字 盖当作‘斠’,《说文》‘平斗量也’,段注‘月令,角斗 甬,正全槩。郑注:角、正,皆谓之平也。’角者,斠之 假借字,今俗谓之校,音如教。因书有校雠字作此 者。……校、榷、较诸字,与校雠之义无涉,虽皆可用, 实假借字也。” • 勘,“校”的近义词,词义侧重在“审查核定”《说文》 “勘,校也。”《玉篇》“勘,覆定也”。古代审案、考察 灾情、核对印符等,都可以叫“勘”。
校勘的方法
关于校勘书籍的方法,清人叶德辉提出“死校”与“活校” 二法。 陈垣先生提出了新的校勘四法: 1、本校法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掌握本书 的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 与正文可以互校。因此,要求熟读全书。 2、对校法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 误就标示出来。对校法自汉代刘向校书就开始了,即我们 前面所说的“校雠”。直到清代仍有学者使用这种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浅谈关于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文献学研究的深入,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已经成为音乐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校勘学、目录学的定义、学科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校勘学的定义校勘学,是指根据文献的演变、流传和整理,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学问,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项必要的后勤工作。
校勘学为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音乐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支援,帮助人们从多角度全面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而在音乐领域中,校勘学主要是指校勘音乐古籍和文献的过程。
音乐古籍是指音乐相关的古代书籍资料。
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可以从古代书籍、文献中找到有关音乐的内容;其次可以将音乐古籍按时间和种类进行分类,并进行整理和比较;最后就是通过对音乐古籍的比较、补充和校勘,逐渐改进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并加深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指对图书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编制目录、撰写附注和书目以及形成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科学。
通过目录学可以帮助读者查阅图书文献、查找相关资料,并为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提高文献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在音乐领域中,目录学主要是指对音乐文献进行分类、标引和编写音乐目录等方式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三、校勘学与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相辅相成,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音乐文献的研究中,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是相互结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音乐文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
校勘学和目录学的主要学科内容包括:1、校勘音乐古籍: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就是找出古籍中有关音乐的内容,包括音乐的历史、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等。
同时,还要进行音乐文献的比较、补充、整理和校勘,以便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校勘学名词解释
校勘学名词解释古代读书人为求得正确的古籍文本,往往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校勘工作。
在长期的校勘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校勘原则,后世学者认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原则,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校勘学。
一、校勘原则校勘要遵循校勘原则,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古籍整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1)保存古代典籍文献的原则(核心)。
即将原始文献进行科学整理。
(2)维护历史真实的原则(3)保持历史原貌的原则(4)整理科学规范的原则二、校勘方法1、三校法:是校订、补订、改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是指用三种版本的文献对同一部古籍进行校订补订,使之完全符合各自的文字面貌。
2、四校法:是校订、改订、重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四种方法:对初步定本、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进行反复校订。
3、五校法:是指对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初步定本、改订本进行五次校订。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三、校勘分类1、卷校法。
按照古籍所用纸张的优劣分为四种方法:残叶卷校法。
以古籍散叶片为卷,主要依据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来推知其原本的文字形体,如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卷校。
朱墨卷校法。
主要是利用朱墨两色不混的特点来纠正讹谬。
清徐文靖《说文解字义证》的卷校。
写本卷校。
对于写本而言,主要根据书卷页面的格式及其形制来校读原本,再参照别本补足别卷错误。
2、句校法。
主要用于古籍的句读。
清姚振宗《越缦堂读书记》的句校。
主要利用句子的句读来考释古籍的词义。
清吴任臣《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句校。
采用句读来校订文本。
清王筠《古文释义》的句校。
主要是利用句读来校订古籍的文字。
3、章校法。
主要依靠古籍文字自身的因素或者文字外观上的内容来进行校勘,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章句,也就是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章节之间进行对比;二是字词,即在相关的句子当中同一个字、词有不同的用法;三是文意,即对于古文来讲有没有歧义。
清阮元《校勘学释例》的章校。
用于文字的异同、注文的是非。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校勘学
校勘学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校:比较、考订勘:审查核定,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
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作的范畴。
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
把校勘字句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
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今呈现为出土文献);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传世古籍多为此类)。
先秦校勘记载:(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
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毛诗》郑笺、《三礼》郑氏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疏解》)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记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隋间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校勘学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 对校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 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 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 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 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 他校法。
校法四例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吴缜之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 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 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 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 也。
校勘例
《淮南子说山训》: 淮南子说山训》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 曰:以无有为体。 魄曰:无有,有形乎? 魂曰:无有。何得而闻也? 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 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 而非道也。
校勘例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陶渊明《读山海经》 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 以填沧海;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同 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 晨讵可待” 晨讵可待” 李白《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
3.衍 衍文就是多余的字, 3.衍。衍文就是多余的字,由后人在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不明文义而衍。 ①不明文义而衍。 论语》: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 《论语》:“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 司马迁《报任安书》: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荀子·富国 富国》 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荀子 富国》:“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②不明训诂而衍。 不明训诂而衍。 论语·乡党 乡党》 入公门,鞠躬如也。 礼记·聘礼 聘礼》 《论语 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礼记 聘礼》“执圭入 鞠躬如也” 门,鞠躬如也”。 淮南子·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 高诱注: 氾论训》: 《淮南子 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高诱注: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于武德七年 成书, 》、“ (624)成书,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洛水” 成书 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 洛水” 条收李峤《游洛诗》、 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 》、“ 条收李峤《游洛诗》、“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苏味道 )、李峤(?645-?617)、沈佺期(?-? )、沈佺期(?-?713)、 )、宋子 (648-705)、李峤(? )、李峤(? ? )、沈佺期(?-? )、宋子
校勘学[1]
校勘的功用
首先,古书经过校勘,还原了其真相, 文字通达,才能让人易于阅读,易于 理解。清人俞樾曾在《札迻序》中说: “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 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 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 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 所以要读懂弄通古书,领会书中的主 旨,只能读校勘过的书才能做到。
郑 樵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书目答问》附录清代校勘名 家有:何焯、惠栋、卢见曾、全祖望、沈炳震、沈廷芳、谢墉、 姚范、卢文弨、钱大昕、钱东恒、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 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鲍廷博、黄丕烈、孙星衍、 秦恩复、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吴骞、陈鱣、钱泰吉、曾钊、 汪远孙。这些校勘大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求实的学风,经他们校 勘过的书可称为善本。其中代表人物为卢文弨、顾广圻、戴震、 王念孙、段玉裁。根据校勘理论的根据不同,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派以卢文弨、顾广圻为代表,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 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因继承宋学传统,以 对校为主要手段,又称对校学派。一派以戴震、段玉裁为代表, 要求广泛搜集包括版本以外的各种异文材料,根据本书义理,运 用文字、音韵、版本、训诂和有关的历史知识,分析考证异文和 正误,明确主张订正刊误,敢于改正误字。因继承汉学传统,主 张考异文字正误,以理校为主,又称理校学派。清人的校勘名著 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弨的《群书拾补》、王 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 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等等。
刘向
陆德明
宋代,校勘学独立门户,中央专设校书机 构,由校书郎校理群书,并制定了校勘条 例樵等。其中郑樵 贡献卓著,他所著《通志· 校雠略》,极大 的推进了校勘的理论建设。宋代校勘学专 著有张淳《仪礼识误》、方崧卿《韩集举 证》、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岳珂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校勘篇》:“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校勘及其简史古书致误的原因和类型校勘的流程与方法数字时代古籍校勘的拓展胡适《校勘学方法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序》。
王念孙《读书杂志·读淮南子杂志书后》。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
推荐书目第一节校勘及其简史一、校勘概说二、校勘简史述略(一)“校勘”名义《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说文新附》:“勘,校也。
”勘亦作刊。
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古书用竹简,故校勘字作刊。
《广雅》刊训定。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义并与勘合。
”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佚文:“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一、校勘概说《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校篆籀,篇章毕觌。
”李善注引《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执卷唱读,案文雠对。
”注: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校勘”一语,出六朝时期,乃稽核审定,评定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之意。
–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 –《封氏闻见记·定謚》:“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宋代以后,“校勘”开始逐渐专指校正书籍文字错误。
–《南宋馆阁录》卷三:“校雠式绍兴六年六月史馆修撰范冲、秘书少监吴表臣参定: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圏之,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圏,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
校勘学
第一章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第一节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校勘:比较审定,专指古籍的校勘。
即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
第二节校勘不是校对校对:书刊出版中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专家们对《二十四史》进行校勘、分段、标点,属于古籍的整理工作,书局把经过整理的《二十四史》排版印刷成书,要根据整理的底稿本,一再核对排好的版样,达到一致无误,这就是出版工作中的校对。
校对是指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校勘:需要搜集各种版本,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考证原稿文字语句,判断正误。
甚至需要在没有直接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力求对错误、疑难作出符合原意的判断,同时又不可替古人修改文章。
第三节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形式:校对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内容①发展之一:校勘搜集不同版本,比较文字异同,订正错误,清除重复,审定篇章次序,完成一部可供缮写的稿本,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供刊印出版的整理好的稿本。
前人使用校雠一词,更多指校勘。
刘向《列子叙录》:“所校中书《列子》五篇。
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
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十二篇,定著八篇。
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诸篇。
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
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
书可缮写。
”②发展之二:校雠:指整个古籍整理工作,包括古籍分类、文字校勘、版本考证、内容提要和编撰目录。
《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校勘学
校勘的对象:讹(错字)、脱(“夺文”, 原有文字的脱漏)、衍(增加原来没有的文 字)、倒(原有文字的次序发生了颠倒和错 乱,即错简)。 校勘的方法:清末民初叶德辉所著《藏书十 约》提出“死校”与“活校”。陈垣提出 “校法四例”,即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
对校法(死校):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 对勘。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作 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对勘, 并记其异同。其主旨在于“校异同”而“不 校是非”,最利于保持古书原貌。对校法是 校勘中最重要的方法,是一切校勘法前后文 字互勘,比较其异同,从而判定其中的错 误。
他校法:以他书或其他材料来校勘本书,注 重以其书与本书相关的种种引文作为校勘证 据。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 理推断古书的讹误。 校勘记:简称“校记”,将校勘成果用文字 记录下来。校记具有备列异同、说明校改理 由和依据、保存校勘成果等作用。有附见 (将校记附在原书正文之后印行)和单行 (不录原书全文,只把与校记有关的词句摘 录下来附以校记单独刊行)两种形式
校勘学
校勘:是利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资料,发现并 改正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字句篇章上的 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其本来面貌。
校勘学:研究校勘的产生、发展以及校勘有关 问题的一门学科。校勘学始于西汉,盛于清代。 其任务是研究古书校勘的对象和方法,辨别其 真伪,纠正其讹误,旨在求真求实。校勘学与 目录学、版本学、图书管理学有相关联系,它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在编纂地方志中有重要地位。
汉语古籍校勘学
汉语古籍校勘学
汉语古籍校勘学是一门研究和编辑古代汉语文献的学科。
根据古代汉文书籍的特点,汉语古籍校勘学主要分成文本编辑学和校勘学两大部分,分别从文本编辑学和历史设定两个层
面探讨古书籍本质,并以其特定的文字文本为基础,对古书籍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加清楚、准确地掌握古书籍的实质特性。
文本编辑学是指根据古籍出土手抄本,利用古籍学的理论,以古文字文献为研究对象,研
究古文字的历时变化过程,比较古文字文献的完成过程,归纳出历史向前延伸而来的古文
字文献,研究古文字文献与历史实际关系,从而对古籍文献进行重编,重编出的古文字文
献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反映历史真相,勾画出历史的虚拟图景,从而获得历史的真实的认知。
校勘学首先要比较和研究古书籍,包括比较同款文献、比较同时代的不同类文献,重点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确定错字和空缺,有时还要把古书籍背景联系起来,如果发现共同错误和空缺,就可以确定错字和空缺。
校勘学旨在把古书籍编排成一个系统,从而为后世提供准确、可信的古书数字化文献供研究。
汉语古籍校勘学是一门融文本编辑学、校勘学和学科研究于一体的古董学科。
它不仅把古书籍文本编辑学层面和校勘学层面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从国家历史的角度出发,将古书籍的价值糅合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使古书籍成为精神财富和历史财富的宝藏,让学界
和普罗大众重新审视古代汉文的价值。
版本学与校勘学
版本学与校勘学
版本学与校勘学是文献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和方法。
版本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献的版本,包括书籍的不同版本、真伪、流传过程、版本差异等。
版本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献的真实面目和本质属性,例如区分原稿和传抄本、原版和翻版、初版和后印版等。
在鉴别版本的过程中,对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校勘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献的文字讹误,任务是发现和纠正书籍文字的错误。
校勘学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或相关文献,找出其中的异同,从而确定正确的文本。
校勘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对古籍、碑帖、书画等文献的校勘。
虽然版本学和校勘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揭示文献的真实面目,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
第六讲 校勘学
2.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 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较之;有为后人所引 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 之书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比如: 《荀子·劝学》“昔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大戴礼记·劝学》作“沉鱼”。以文意,应 当作“沉鱼”。
3. 本校法:不采用他书来校本书,而是以 本书前后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
第六讲 校勘学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校勘的源流与内容
一、何谓校勘?
校勘,古称“校雠”或“雠校”。何谓 校,校的原意是考核查对。如《汉书·食货志》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后引 申为校订文字。如骆宾王《帝京篇》:“校 文天禄阁”。何谓雠?《说文》:“双鸟 也”;《玉篇》“雠,对也。《韵会》:“雠, 犹校也。谓两本覆校,如雠仇也。”可见雠 合有角比检考之意。
《日知录》卷18:“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 安《后序》:‘绍兴二年,……壮月朔’不知壮月 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按《尔雅》释天: “正月为陬, 二月为如, 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 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 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清黄廷鍳《第六弦溪文炒〉卷1”校书说”:
《吕氏春秋·慎行论》:“子夏之晋,过卫,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 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 涉河也。’
由政府组织,有计划,有分工的大规模 的校书始自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 《汉书·艺文志》:“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 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 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伎”。
第二节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及校书的依据
一、书籍校勘的重要性:
如《礼记·曲礼》:“二名不偏讳”,郑玄 注云:“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 名征在。言在不称征,言征不称在。”宋代 毛居正《六经正误》怀疑“偏”字应该是 “徧”字之误。又如《礼记·王制》:“有虞 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库;夏后氏养 国老于东序, 养庶老于西序;┉┉养国老于 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而《北史·刘芳传》引做“虞庠在国之四郊”。
试论近代校勘学的成就与历史影响
试论近代校勘学的成就与历史影响
近代校勘学是中国古籍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流派之一,其成就与历史影响较为显著。
一、成就:
1. 校勘方法的创新:近代校勘学积极借鉴西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校勘方法,如比较校勘法、考据校勘法等,从而加深了对古籍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准确研究。
2. 古籍整理与修订:近代校勘学注重对古籍的整理与修订工作,尤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代表。
通过校勘工作,修订了许多传世古籍中存在的错漏之处,使得文献的传承更加准确可靠。
3. 古籍研究成果的积累:近代校勘学在中国古籍研究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包括甄别伪作、辨析版本、修正错误、补充遗漏等,为其他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证据。
二、历史影响:
1. 推动古籍文献学研究:近代校勘学为中国古籍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该领域的学术繁荣与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
2.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代校勘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修订和整理古籍,维护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 提高文化自信心:近代校勘学对国人的学问自信心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自主校勘工作,强化了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认同感,提升了中国学术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
总之,近代校勘学在中国古籍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成就与历史影响。
其创新的校勘方法、古籍整理与修订工作以及积累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古籍文献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提高了国人的学问自信心。
陈垣 校勘学释例
陈垣校勘学释例一、介绍校勘学是研究古籍校勘方法和原则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校勘来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陈垣是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他在校勘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陈垣的校勘学方法和例子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陈垣的校勘学方法陈垣在校勘学方面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他的校勘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校勘法陈垣主张采用综合校勘法,即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手段和工具进行校勘。
他认为,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古籍的情况,找到正确的校勘方向。
2. 直接校勘法陈垣强调直接校勘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直接校勘是最为准确和可靠的校勘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古籍的原貌,避免中间环节的干扰和误解。
3. 对照校勘法陈垣提出了对照校勘法,即将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修正。
他认为,通过对照校勘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籍的演变和传承,确保校勘的准确性。
4. 文献考证法陈垣重视文献考证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校勘。
三、陈垣的校勘学释例陈垣在校勘学方面有许多具体的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他的校勘方法的实际应用和成果。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 《史记》校勘陈垣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的校勘研究。
他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史记》进行对照校勘,找出了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了修正。
他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解释了《史记》中一些疑点和难题。
陈垣的校勘成果为后人研究《史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 《诗经》校勘陈垣对《诗经》的校勘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通过对《诗经》不同版本的比较,发现了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了修正。
他还通过对《诗经》相关的古代文献的研究,解释了其中一些难解之处。
陈垣的校勘成果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诗经》具有重要意义。
3. 《周礼》校勘陈垣对《周礼》进行了全面的校勘工作。
第四章校勘学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一、讹:字写错。 二、脱:少了字。脱字、句、段、页、篇、卷 三、衍:增加字。衍字、词、句 四、倒:顺序颠倒。字、句、错简、篇章、目录、表 格内容 二重错误: 三重错误 导致错误原因
校勘的资料(上)
一、本书的异本 1.稿本 2.抄本:简本、帛本、纸抄本; 3.拓本 4.印本 5.注本 6.选本 7.校本 二、他书的引文 1.古类书 2.古书注 3.其他古书
校勘与校勘学
“校”,犯人带的木枷--校正书面材料的异同 “勘”,校也。 校勘一词出于南北朝时期 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 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目。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
校勘的功用
广义校勘:研究书籍的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等 (校雠) 狭义校勘:改正书面材料上的文字错误。 校勘作用 ①便于通读古书 ②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③有助于文献整理 ④充实书录内容
校勘的资料(下)
三、其他资料 1.甲骨文 2.金文 3.石刻 4.古印、封泥 5.其他书籍中有关资料 6.专家意见
从事校勘所应具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知识一、语言学知识 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 二、校勘学知识 版本、目录 三、相关的专业知识 地理、典章制度、避讳、谥法、历算、名物
校勘的主要方法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校法四例》 一、对校: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易发现错误、改正错 误 二、本校:本书前后的异同 三、他校:其他文献引文及相关资料 四、理校:推理的校勘 1.语言 2.体例 3.史实 五、综合考辨 校勘的具体做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
1.定本。易阅读,但未必正确。 2.定本附校勘记。 3.底本附校勘记。存真。 4.单行的校勘记。不便检索原书。 5.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颇便撰者与读者。 6.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形式灵活多样,但散 见,难查找 7.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
陈垣 校勘学释例
陈垣校勘学释例1、什么是校勘学?校勘学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校对、释例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比较研究和校正,校勘学可以还原原始文本的真实面貌,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提供准确的基础。
2、陈垣的贡献陈垣是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校勘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主持校勘了许多重要的古代文献,如《诗经》、《论语》等,对这些文献的版本校勘和释例工作极为细致精准,使得这些文献的版本更加准确和可信。
3、校勘学的方法陈垣在校勘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勘方法。
他坚持从古代文献的文字、语法、体例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分析其中的差异和变异,进而找出注释错误或版本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他注重研究文献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求得更准确的释例结果。
4、校勘学的意义校勘学不仅可以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古代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校勘学的工作,人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和特点,进而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
校勘学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垣作为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古代文献版本的校勘工作,更在于他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学术自律,以及他总结出的经验丰富的校勘方法。
校勘学的意义在于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价值,为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我们应当继续发扬陈垣的学术精神和方法,持续推进校勘学的研究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 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 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 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 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 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 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又如,《诗经· 硕鼠》:‚誓将去女,适彼 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 引作:‚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 得我所。‛ 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因古代抄 写重叠句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就逐 渐 讹误为‚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
‚形夭舞千歲‛
4、倒文
倒文,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 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古时 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 乙”。倒 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其中有字倒、句倒、篇章 倒等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的现象。 如,《淮南子· 人间训》:“家富良马”。 王念孙指出:‚良马‛本为‚马良‛,与‚家富‛ 相对 为文。
又如,今本《墨子· 鲁问》:“公输子削竹 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在唐代《初学记· 果木部》、《白氏六帖》 九十五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 飞之,三日不下‛,则今本脱一‚鹊‛字。
坏脱,主要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损
坏,脱简缺页,这都是无意造成的结果。 简策丢失或断损一简或数简,与后世刻本烂 损缺页相似,所不同的是,脱简造成脱漏的 字数较少,缺页造成脱漏的字数较多。如 《逸周书》,除脱文几字者外,往往脱文十 一二字,则大体可推知原简每枚十一二字; 《文心雕龙· 隐秀篇》,在宋代以后,脱文几 百字,便是缺页造成的。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 《魏书·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 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 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另如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 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 专供校勘。‛(《全梁文》卷27)
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 应 《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 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 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 误的原始意义。 从上可见,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 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
此外,古人读书,常在书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记下自己校读、注释、评论之词,后世传抄翻刻, 不明其意,往往将这些旁注的文字,误入正文,造 成衍文。 《文选· 非有先生论》:‚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 赏有功,躬亲节俭‛。 从其上下句看,均为三字句,而惟‚躬亲节俭‛不 当独作四字句。这可能是李善本作‚亲节俭‛,而 五臣本、《汉书· 东方朔传》作‚躬节俭‛,于是有 人记异文‚躬‛于‚亲‛字之旁,后世传抄翻刻才 就误将‚躬‛移入李善本正文,而衍一字。
抄脱,指凡无意脱漏一二字的,都属此类。抄脱的 情况,又多种多样,诸如重文抄脱,即因前后两字 相同而脱其一;义近抄脱,即因词义近似,而容易 抄脱尾字或近义词;串行抄脱,即因抄者看串了行 而脱漏。 如《汉书· 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 一人,以厉其余‛。王念孙《读书杂志· 汉书第十一》 说:‚佞臣一人’,原有‘头’字,而今本脱之。 《后汉书· 杨赐传》注,《初学记》人部中,《白帖》 十三、九十二,《太平御鉴》兵部七十三、人事部 六十八、九十三,引此并作‘断佞臣一人头’,汉 纪《通鉴》同‛。
1、因不明文义而衍。 一些比较难读的古籍,有的人读不懂,便自以为是 地认为脱漏了文字,而臆改妄增。 如《史记· 孟尝君列传》:‚人或毁孟尝君於齐湣王 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 孟尝君,孟尝君乃奔。‛ 王念孙《读书杂志· 史记第四》说:‚‘意’下本无 ‘疑’字,意孟尝君者,意即疑也,疑其使田甲劫 王也。《文选· 长杨赋》注引《广雅》曰:‘意,疑 也’。……后人不知‘意’之训为‘疑’,故又加 ‘疑’字耳。《太平御鉴》引此无‘疑’字‛。
3、因涉上下文或篇名而衍。 是指上下文或篇名中一些词语误增入本句,造成衍 文。 《孟子· 尽心上》:‚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文选》李善注,引文作‚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第二句中的‚四体‛,因涉上文而衍。 《淮南子· 地形》:‚地形之所载,‛ ‚地‛下不应有‛形‛字。高诱释篇名说:‚纪东 西南北,山川薮泽,地之所载,万物形兆化育也‛。 《淮南》此句,实本《海外南经》“地之所载,六 合之间,四海之内‛之语,所本亦无‚形‛字,此 处‚形‛字,纯涉篇名而衍。
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 事例。如《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 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 ‘三’相 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 涉河也’。‛ “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作 “ ”,“豕”作 “ ”,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 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
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 进行了不断探索。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 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 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 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 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 过前人。清人顾广圻称赞说:“此书乃校雠之楷模, 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正哉!”(《思适斋集》卷15 《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删脱,这是有意造成的脱漏错误。主要是校注者主 观理解上的错误而造成的,也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 原因,把朝廷忌讳的字词、篇章等删去。 如《汉书· 朱买臣传》:‚其故人素经买臣者,入视 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宋代景佑年间刻 本,‚入‛字下有‚内‛字。王念孙《读书杂志· 汉 书第十一》说:‚景祐年本是也。今本无‘内’字 者,后人不晓古义而删之耳。‘入内’即上文所云 ‘入室中’也。古者谓室为内,故谓入室为入内。‛ 这是因为不懂‚内‛有室义而删脱。
2、因注疏文字而衍。
是指误把注疏文字当作正文,或者依据注疏
文字而误增正文。 如《淮南子· 人间训》:‚非其事者,勿仞也; 非其名者,勿就也;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 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 王引之《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第十八》说: ‚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义与上句无别,当 即是上句之注,而今本误入正文也。‛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 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 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 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 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 校勘学。
二、文献存在的错误与校勘学的功用
(一)文献存在的错误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 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 自序》 说: ‚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 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 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顾炎武《日知录》,现在看到的本子是经过
后人删改的。著名学者黄侃曾根据清朝雍正 年间的一个旧抄本进行核对,发现刻本因为 怕触犯清廷禁忌,而删改的地方不少,卷六 的‚素夷狄行乎夷狄‛、卷二十八的‚胡 眼‛,整条都被删去。
3、衍文
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 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如,《后汉书· 郑玄传》所载《戒子书》: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 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 阮元在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后汉大司农 郑公碑》,碑文无‚不‛字,后来陈鳣见到元 大 德本《后汉书》,‚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句中 也
(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 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 造成误字。 如,《荀子·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之讹误。因 ‚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 之大 小而定位次‛。
另如,《韩非子· 有度》:“攻尽陶魏之 地。” 顾千里指出,‚魏‛当为‚卫‛。《韩非 子· 饰 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于 鬯 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 应言览》:‚魏 举陶削卫。‛《战国策· 魏策》:‚又长驱梁北, 东至陶卫之列。‛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 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 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 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 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 的水平,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 各种“误例”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 生 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 普遍的意义,标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 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1、讹文 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 写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 亥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 形致误的类型。 如,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广雅》:‚匃, 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 因隶书‚匃‛作‚匄‛,字形与‚自‛相似,因此 讹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