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 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 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 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 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 校勘学。
二、文献存在的错误与校勘学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功用
(一)文献存在的错误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 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 自序》 说: ‚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 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 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 的水平,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 各种“误例”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 生 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 普遍的意义,标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 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文献校勘学
一、校勘学的定义
(一)‚校勘‛释义 ‚校‛,《说文解字》:‚校( ),木囚也。 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如《周易· 噬嗑》:‚何校灭耳。‛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 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 的意思。 如《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 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献 的文字异同。
又如,今本《墨子· 鲁问》:“公输子削竹 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在唐代《初学记· 果木部》、《白氏六帖》 九十五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 飞之,三日不下‛,则今本脱一‚鹊‛字。
坏脱,主要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损
坏,脱简缺页,这都是无意造成的结果。 简策丢失或断损一简或数简,与后世刻本烂 损缺页相似,所不同的是,脱简造成脱漏的 字数较少,缺页造成脱漏的字数较多。如 《逸周书》,除脱文几字者外,往往脱文十 一二字,则大体可推知原简每枚十一二字; 《文心雕龙· 隐秀篇》,在宋代以后,脱文几 百字,便是缺页造成的。


2、因注疏文字而衍。
是指误把注疏文字当作正文,或者依据注疏
文字而误增正文。 如《淮南子· 人间训》:‚非其事者,勿仞也; 非其名者,勿就也;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 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 王引之《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第十八》说: ‚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义与上句无别,当 即是上句之注,而今本误入正文也。‛

3、因涉上下文或篇名而衍。 是指上下文或篇名中一些词语误增入本句,造成衍 文。 《孟子· 尽心上》:‚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文选》李善注,引文作‚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第二句中的‚四体‛,因涉上文而衍。 《淮南子· 地形》:‚地形之所载,‛ ‚地‛下不应有‛形‛字。高诱释篇名说:‚纪东 西南北,山川薮泽,地之所载,万物形兆化育也‛。 《淮南》此句,实本《海外南经》“地之所载,六 合之间,四海之内‛之语,所本亦无‚形‛字,此 处‚形‛字,纯涉篇名而衍。

4、倒文
倒文,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 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古时 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 乙”。倒 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其中有字倒、句倒、篇章 倒等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的现象。 如,《淮南子· 人间训》:“家富良马”。 王念孙指出:‚良马‛本为‚马良‛,与‚家富‛ 相对 为文。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 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 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 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 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

删脱,这是有意造成的脱漏错误。主要是校注者主 观理解上的错误而造成的,也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 原因,把朝廷忌讳的字词、篇章等删去。 如《汉书· 朱买臣传》:‚其故人素经买臣者,入视 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宋代景佑年间刻 本,‚入‛字下有‚内‛字。王念孙《读书杂志· 汉 书第十一》说:‚景祐年本是也。今本无‘内’字 者,后人不晓古义而删之耳。‘入内’即上文所云 ‘入室中’也。古者谓室为内,故谓入室为入内。‛ 这是因为不懂‚内‛有室义而删脱。
又如,《淮南子· 齐俗训》:‚柱不可以摘齿,筐 不可以持屋。‛高诱注:‚筐,小簪也。‛《太平御 览· 居处十五》引作‚蓬不可以持屋。‛ 王念孙认为,‚筐‛、‚蓬‛均是‚筳‛字之误。 筳读 若‚庭‛、‚挺‛,《尔雅》:‚庭,直也。‛《考 工记· 弓 人》注:‚挺,直也。‛小簪形直,因此称为‚筳‛。 柱 与筳,大小不同,而其形皆直,故类举之。此言大材 不可小用,小材不可大用,故柱可以持屋,而不可以 摘齿;小簪可以摘齿,而不可以持屋。‚筳‛字隶书 或

1、因不明文义而衍。 一些比较难读的古籍,有的人读不懂,便自以为是 地认为脱漏了文字,而臆改妄增。 如《史记· 孟尝君列传》:‚人或毁孟尝君於齐湣王 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 孟尝君,孟尝君乃奔。‛ 王念孙《读书杂志· 史记第四》说:‚‘意’下本无 ‘疑’字,意孟尝君者,意即疑也,疑其使田甲劫 王也。《文选· 长杨赋》注引《广雅》曰:‘意,疑 也’。……后人不知‘意’之训为‘疑’,故又加 ‘疑’字耳。《太平御鉴》引此无‘疑’字‛。
抄脱,指凡无意脱漏一二字的,都属此类。抄脱的 情况,又多种多样,诸如重文抄脱,即因前后两字 相同而脱其一;义近抄脱,即因词义近似,而容易 抄脱尾字或近义词;串行抄脱,即因抄者看串了行 而脱漏。 如《汉书· 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 一人,以厉其余‛。王念孙《读书杂志· 汉书第十一》 说:‚佞臣一人’,原有‘头’字,而今本脱之。 《后汉书· 杨赐传》注,《初学记》人部中,《白帖》 十三、九十二,《太平御鉴》兵部七十三、人事部 六十八、九十三,引此并作‘断佞臣一人头’,汉 纪《通鉴》同‛。
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 事例。如《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 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 ‘三’相 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 涉河也’。‛ “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作 “ ”,“豕”作 “ ”,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 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
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说:‚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 居我上‛。 王念孙《读书杂志· 史记第四》说:‚‘大’后人所 加,攻城野战之功,对下文徒以口舌为劳言之,而 其大自见,无庸更加‘大’字。‛ 而唐宋人著作中引用此段文字时,就没有‚大‛字。 王念孙从道理上,并通过丰富的例证,足以证明 ‚大‛字确为后人所加,当为衍文。
(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 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 造成误字。 如,《荀子·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之讹误。因 ‚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 之大 小而定位次‛。
另如,《韩非子· 有度》:“攻尽陶魏之 地。” 顾千里指出,‚魏‛当为‚卫‛。《韩非 子· 饰 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于 鬯 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 应言览》:‚魏 举陶削卫。‛《战国策· 魏策》:‚又长驱梁北, 东至陶卫之列。‛
2、脱文
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 称夺文或阙文。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论语· 卫灵公》)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 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 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脱简”。 如,《洛阳伽蓝记》卷1《永宁寺》:“时太原 王 (而朱荣)位极心骄,功高意侈,与夺臧否肆意。” 周祖谟认为:‚与夺‛下脱‚任情‛二字。见 《魏 书· 孝庄帝纪》。
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 进行了不断探索。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 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 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 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 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 过前人。清人顾广圻称赞说:“此书乃校雠之楷模, 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正哉!”(《思适斋集》卷15 《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 《魏书·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 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 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另如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 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 专供校勘。‛(《全梁文》卷27)
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 应 《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 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 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 误的原始意义。 从上可见,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 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
1、讹文 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 写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 亥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 形致误的类型。 如,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广雅》:‚匃, 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 因隶书‚匃‛作‚匄‛,字形与‚自‛相似,因此 讹为‚自‛ 。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 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 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 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 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 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 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顾炎武《日知录》,现在看到的本子是经过
后人删改的。著名学者黄侃曾根据清朝雍正 年间的一个旧抄本进行核对,发现刻本因为 怕触犯清廷禁忌,而删改的地方不少,卷六 的‚素夷狄行乎夷狄‛、卷二十八的‚胡 眼‛,整条都被删去。
3、衍文
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 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如,《后汉书· 郑玄传》所载《戒子书》: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 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 阮元在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后汉大司农 郑公碑》,碑文无‚不‛字,后来陈鳣见到元 大 德本《后汉书》,‚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句中 也
此外,古人读书,常在书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记下自己校读、注释、评论之词,后世传抄翻刻, 不明其意,往往将这些旁注的文字,误入正文,造 成衍文。 《文选· 非有先生论》:‚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 赏有功,躬亲节俭‛。 从其上下句看,均为三字句,而惟‚躬亲节俭‛不 当独作四字句。这可能是李善本作‚亲节俭‛,而 五臣本、《汉书· 东方朔传》作‚躬节俭‛,于是有 人记异文‚躬‛于‚亲‛字之旁,后世传抄翻刻才 就误将‚躬‛移入李善本正文,而衍一字。
又如,《诗经· 硕鼠》:‚誓将去女,适彼 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 引作:‚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 得我所。‛ 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因古代抄 写重叠句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就逐 渐 讹误为‚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
‚形夭舞千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