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原毁导学案

原毁导学案

《原毁》班级姓名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3.通过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使学生形成对人对己的个性判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重点:1.掌握基础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3.掌握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学法指导:1.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知识背景推送(参照《金太阳》导学案P1助读资料)一、文题解读:《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二、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七人分别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背景介绍: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参见《金太阳导学案》P2基础知识1—3和预习检测1—2二、诵读课文后,解释并疏通课文第一节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其责.己也重以周...(要求;严格;表并列;周密)其待人也轻.以约.。

(宽容;简约)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而我乃.不能是(副词,却,竟然)早夜以.思(连词,表修饰)后世无及焉.(代词,他)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原毁》是一篇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文章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

2. 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注。

2. 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如引言、和结论等。

3. 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介绍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如理性批评、建设性批评等。

4.3 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4 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回顾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进学解学案

学生进学解学案

《进学解》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了解并体会韩愈论说类散文“语言精美凝练,纵横恣肆,气势雄浑,善用修辞”的特点。

【重、难点】1.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作者:详见《原毁》学案。

2.释题:“进学”使学业、德行进步;“解”,辩解,解说。

二、自主研习(一)、学习《进学解》(第1-2节)1.熟读课文,正音、识记。

畯()剔抉()()纂 ( ) 晷( ) 攘( ) 苴( ) 罅( ) 醲( ) 姒 ( ) 佶( )屈聱( )牙诗正而葩( ) 闳( )其中而肆( )其外跋( )前踬( )后周诰()2.(找出两节中的通假字)3.重点实词解释:(第一节)诲之曰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爬罗剔抉孰云多而不扬有司之不明4.指出实词用法并作解释:方今圣贤相逢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刮垢磨光5.翻译语句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⑵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⑶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6.理解这一节的内容:请大家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1.重点实词解释:言未既于兹有年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2.指出实词用法并解释之细大不捐补苴罅漏上规姚姒张皇幽眇沉浸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3.句式理解⑴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⑵有笑于列者曰⑶寻坠绪之茫茫⑷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文本探究1.概括第二节的内容并分出两个层次2.阐述课文中韩愈的言外之意。

四、积累、强化1.一二两节虚词的用法积累:A.“于”字⑴业精于勤荒于嬉⑵笑于列者曰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⑷先生之于儒⑸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B.“之”字⑴有司之不明⑵坠绪之茫茫⑶先生之于儒⑷障百川而东之C.“见”字(含实词义)⑴然而公不见信于人⑵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⑶三年博士,冗不见治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以”和“而”字⑴率以录⑵焚膏油以继晷⑶恒兀兀以穷年⑷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⑸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⑹先生之于文,闳其中而肆其外⑺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重点语句翻译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1.2《师说》学案

1.2《师说》学案

《师说》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自读课文, 看书下注释。

查字典, 积累语言知识。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师襄( ) ?贻()谀(???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 或不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得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5)耻学于师?(6)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7)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师者, 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师之所存也。

(3)孔子曰:“三人行, ______________。

”(4)是故______________, 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如是而已。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 通过你的自主学习, 对于文中的词句, 你还有哪些疑惑?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出标记。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河南省八年级下册英语练习册答案.doc

河南省八年级下册英语练习册答案.doc

河南省八年级下册英语练习册答案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一语言,也是欧盟和许多国际组织和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

下面是在线..小编整理的河南省八年级下册英语练习册答案,供大家参考!河南省八年级下册英语练习册答案第Ⅰ卷听力部分(20分)一、听句子,选出与其匹配的图片(每小题1分,共5分)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 .________二、听句子,选出恰当的答语(每小题1分,共5分)6.A.For t not happy.8.A.I have some hobbies. B.I played chess. C.I like playing chess.9.A.In the morning. B.In the a collector.三、听对话及问题,选择正确答语(每小题1分,共5分)11.ary's hobbies?A.Groals. C.r.o Y an's Red Sorghum ________?In 1986.And it ade into a movie by Zhang Yimou.A.did; e outB. is a bit untidy no up D.tidy up them29.The joke ade him ________ again and again.ughB.to laughughedD. laughs30.Tom, supper is ready.I don't . I'm not feeling ething D.anything六、完形填空(每小题1.5分,共15分)(词数:约130;建议用时:5分钟)Hobbies can make our life colorful.I believe everyone has his or her o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y ________(31) hobbies.My hobby is ________(32) stamps.I ________(33)a lot of friends and I often get stamps from them.Some of my stamps are very pretty and others are unusual.I ________(34) a lot from these stamps.My younger brother Peter likes ________(35) trains.He often goes to the nearby station and carefully.________(36)a train passes by, he e and number.My sister's hobby is seakes most of her ________(38) herself.any Polish (波兰的) people like travelling.They ale of them like to climb mountains,others like to go to a sea or a lake to s,because these can make them get exercise and are good for their health.Many Polish people also like to do sports in their free time.They areusually crazy about football,and football is regarded as the Polish national sport.Many football fans may support a certain team,so they go to atch of the team they support,and they buy many things that have relations .ost Polish people like the passage?A.Polish culture is colourful.B.any people like sports, but they don't all like the same sports. In some countries, cricket(板球运动)is a very popular sport. In others it is not popular at all. No one plays it or ost people like soccer. The ost people have their favorite colors. Some people like bright colors. Others prefer pale colors.Many people like traveling. Diff 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t places. Some people like to go to the country. They like the fresh air. Some people like to go to the cities. Because they like shopping. ________(55)九、情景交际(每小题2分,共10分)Lingl ing:Do you collect anything?Sally:No, I don't.Lingl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6)Sally:My hobby is playing the violin.Lingl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7)Sally:Because my mother is a musician and she gave me a violin eight years ago.Lingl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Sally:I started playing the violin orroany ________(shelf) in this library.64.The pany hopes its nearket.65.This is a ________(value) painting.Y ou must take good care of it.十一、根据汉语完成句子(每小题1分,共5分)66.很抱歉,刚才我占用了你很多时间。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原毁》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能够解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原毁》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点。

1.2.3 探讨文章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原毁》的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解构特点。

2.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联系社会现实,探讨文章的实践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原毁》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章风格。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点。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3.5 实践环节:联系社会现实,让学生举例说明《原毁》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现实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文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原毁》文本及相关注释。

5.2 辅助材料:韩愈的其他作品、相关评论、研究文章。

5.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资料,以及在线讨论平台。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预习案】激情朗读 高效预习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三、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韩愈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3、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

2、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

学习难点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

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识记重要的文言字词义,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3、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预习指导】1、早读自修课20分钟结合《原毁》注释通读文章。

2、借助注释①,了解文章大意。

3、用红笔圈画出导学案中疑难处,小组讨论寻求帮助。

【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唐朝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

执政者及士族在地主结党营私,其子弟靠门荫而直登仕途。

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由于执政者求全责备,欲登上政治舞台相当困难;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了《原毁》,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学习过程】★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识记学案上重要文言词语及问题进一步思考。

(浏览·思考·记录)1、阅读全文,给方括号前黑体字释义;给划线的句子翻译。

2、自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句,同学间交流解决。

3、阅读全文,解释重点词语,回答问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 ]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 ]不能是!”早夜以[ ]思,去其不如舜者,就[ ]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 ]焉[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原毁》教学设计

《原毁》教学设计

《原毁》教课方案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吴晓辉【教课目的】1、整理常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借助讲解,能通译全文。

2、理清文章的构造,领会正反说理的妙处。

3、学习韩愈谈论文构造谨慎、说理透辟、逻辑严实的写法。

4、领会作者优时伤事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教课目的的1、2【教课时数】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并达成配套的练习,大概解决字词问题。

【教课手段】制作ppt课件。

【教课过程】一、导入: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及古文运动简介四、整体感知课文全班朗诵课文后思虑:全文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指引学生借助各段中心句认识各段内容)明确: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露“毁”的社会本源及危害。

第四段:写作企图及改变这类民风的殷切梦想。

(论“毁”与“治国”)五、详细研读第一段1、第一段分几层来阐述的?各层写了什么?2、作者为何要写舜和周公?3、为何详写古之君子责己也重以周?【投影】舜(仁义)责己重周(不怠)求、责、思、去、就古之君子周公(多才多艺)待人弊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待人轻约(人乐为善)待人长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六、详细研读第二段【投影】责人待人弊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待人长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本质以大家待其身,今之君子而以贤人望于人待己廉——自取也少——易于知足,自欺欺人七、详细研读第三段1、为何说怠与忌是诋毁的本源?2、作者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归纳以后,又用自己经历作例证,剖析“忌”的心理及表现。

说一说是怎样来举例剖析的?3、诋毁的危害是什么?(联系苏东坡被贬黄州)4、为何详写“忌”这一方面?八、第四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谈论明确: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号召当权者纠正这股诋毁的歪风,又意味深长,寄望了作者对国事的希望。

九、回首并小结【投影】态度对照看法+ 阐释+ 例证+ 结论古之君子——责己重周(舜—德;周公—才)责、求、去、就(名人例证)今之君子——待己廉待人轻约责人详原毁揭露来源怠者不可以修(略写)忌者畏人修(详写)(自己经历为例)说明企图得吾说而存之1、文章的主旨在于探究诋毁之本源,从古今君子之对照下手,先古后今,有正到反,最后揭露本源。

《原毁》导学案

《原毁》导学案

《原毁》导学案姓名班级学号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3、理清文章的结构,深化对议论文结构的认识,培养写作能力。

二、相关资料:1、释题:《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2、写作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4、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5、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6、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7、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8、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9、是故..事修而谤兴。

10、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11、以其责己也重以周早夜以思外以欺于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亦不以城予赵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12、乃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家祭无忘告乃翁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五、作品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分析1.3 教学方法与手段1.4 教学资源与工具1.5 教学评价与反馈第二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2.1 上课时间与日期2.2 教学活动安排2.3 教学进度与时间控制2.4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2.5 教学总结与反馈第三章:教学内容详细讲解3.1 文章背景介绍3.2 文章主题与结构分析3.3 重点词汇与短语解析3.4 难点句式与语法讲解3.5 学生互动与讨论第四章:教学活动与课堂互动4.1 小组讨论与分享4.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3 问题解决与思考题4.4 小组竞赛与游戏4.5 学生展示与评价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学生作业与测验5.2 课堂观察与记录5.3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5.4 教师评价与反馈5.5 教学改进与调整计划第六章:课后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与要求6.2 练习题设计与解析6.3 作业提交与批改6.4 作业反馈与指导6.5 作业评价与改进第七章:课堂练习与互动7.1 练习题设计与实施7.2 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7.3 课堂提问与回答7.4 小组合作与讨论7.5 课堂互动与反馈第八章:多元化教学策略8.1 教学游戏与竞赛8.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8.3 小组合作与分享8.4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8.5 创意写作与表达第九章:教学实践与反思9.1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9.2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9.3 教学改进与调整计划9.4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9.5 教学交流与分享第十章:教学评价与反思10.1 学生评价与反馈10.2 教师评价与自我反思10.3 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估10.4 教学改进与调整方案10.5 教学持续发展与完善第十一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1.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与阅读11.2 比较分析与跨文化交际11.3 话题讨论与学术研究11.4 创意活动与学科交叉11.5 教学拓展资源整合第十二章:特殊需求学生关怀12.1 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分析12.2 特殊需求学生教学策略12.3 辅助工具与资源的应用12.4 学生情感与心理支持12.5 家校合作与沟通第十三章:教学技术与工具应用13.1 现代教育技术介绍13.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13.3 网络教学平台与工具使用13.4 互动式白板与教学应用13.5 教学技术与工具的评价与选择第十四章:课堂管理策略14.1 课堂规则与纪律建设14.2 学生行为管理策略14.3 冲突解决与调解技巧14.4 学生参与与激励机制14.5 课堂观察与问题诊断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计划与实际执行对比15.2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总结15.3 学生学习成果分析15.4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15.5 未来教学规划与目标设定重点和难点解析《原毁》教案完美版涵盖了从教学设计、计划与时间安排,到内容详细讲解、活动与互动,再到作业与练习、实践与反思等多个方面。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毁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毁誉观,使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2)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毁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特别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毁誉的文章,如《论语》中的“毁贤论”。

(2)提问:什么是毁?什么是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毁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毁”、“誉”、“原毁”等,并进行解释。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观点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观点,写一篇关于如何看待毁誉的短文。

(2)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能力、关键词语的解释等。

(2)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等。

师说

师说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明白“从师”的重要性,发扬“师严道尊”的民族传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在思想上是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考中进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2.关于本文。

【整体把握】《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9《论教养》(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9《论教养》(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9 《论教养》导学案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了解良好的教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课时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①,其待人也轻以约②。

重以周,故不怠③;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原毁》韩愈)【注释】①重以周:严而全;②轻以约:宽而少;③怠:怠慢。

记住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前苏联学者、作家。

他是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代表作品有《罪犯的纸牌游戏》《伊戈尔远征记》等。

▲测试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B.雨果是英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

C.《论教养》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作者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D.《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是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畅销书。

了解背景《论教养》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

谷羽译。

有删改。

这篇文章收录在利哈乔夫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中,这些“书简”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

在书中,利哈乔夫和年轻人谈了怎样学习、怎样生活,并告诫年轻人要走的道路相当复杂。

字词积累1.正音正字贸.然(mào)涵.养(hán)恪.守(kè)允.诺(yǔn)箴.言(zhēn)妨碍.(ài)汲.取(jí)汤匙.(chí)尴尬..(gān gà)附庸.风雅(yōng)疲惫.不堪(bèi)大发雷霆.(tíng )矫揉..叨(xù dāo)彬彬.有礼(bīn)持续不懈.(xiè)..造作(jiǎo róu)絮絮叨▲测试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处.方(chǔ)缺陷.(xiàn)自吹自擂.(léi)B.恪.守(kè)箴.言(xián)忸怩.作态(ní)C.妨碍.(ài)絮.叨(xù)疲惫不堪.(kān)D.涵.养(hán)尴尬.(gà)稳重随和.(hé)②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遵循愚蠢喧哗莫不关心B.汤匙自持贸然理所当然C.聪慧慎重难堪随心所欲D.汲取典范实践一意孤行2.词语积累【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17.原毁导学案(学生版)

17.原毁导学案(学生版)

17、《原毁》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主编人:伍雪玲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技能目标: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积累文中文言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文”。

在文学成就上,同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之首。

2、《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原”就是,“原毁”就是。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3.你学过的韩愈诗文名句有哪些?二、自主学习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求.()其所以..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师说 导学案定稿

师说  导学案定稿

编制人:审核人:学生完成所需时间:40分钟班级姓名第小组师说学习目标:1、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4、掌握实词“师、道、惑”和虚词“之、其、于”等的用法和意义。

预习案一、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背景介绍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课题《原毁》导学案
执笔人:何会娟审核:李娜
班级:姓名:
一、导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2、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题目理解
原毁
毁:诋毁、诽谤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
“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
3、整体感知
本文论述和探究
4、分析
第一段
主要内容:
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第二段
重点字词:详廉自取
以欺于人少已
不足称用计图
闻谓身
第二段主要内容:
待己廉:
责人详: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责己太宽修应
与。

然。

已然
是是故修
第二课时
1、第三段
(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
怠——
忌——
(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
(5)本段段意是什么?
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2、第四段
有作存几理
第四段段意
(论“毁”与“国治”)
3、主题:
4、写作特点:
(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5、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患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本文选自《庄子·内篇》的第三篇《养生主》。

主,主宰者。

支配养生处世的原则就称之为养生之主或养生之道。

1. 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译文:起初我在分解牛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牛。

B. 技经肯綮之未尝
译文:(刀)从未碰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C.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太宽绰了,这对于刀刃的游动一定有余地。

D. 视为止,行为迟
译文:目光因为有这个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2. 本文演化的成语有6个,请写在下面的横线处,并解释其中的两个。

①②③
④⑤⑥
解释:
(1)
(2)
3. 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句话是庖丁自述的总纲,高度概括了庖丁解牛的经验和体会。

这里所说的“道”,指儒家之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庄子学说的灵魂,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B. 教学设计>文章的布局谋篇巧妙严谨。

如教学设计>文章中心是养生之道,但作者不从“道”写起,却别开生面地从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写起,然后借助文惠君的“惊、叹、问”引出“道”的话题。

这样“技”“道”互相依存,为揭示文旨提供了方便。

C. 作者善于运用流畅精炼的语言描摩事物,记叙故事,笔到之处,无不形声毕现。

如描写庖丁解牛时的举手投足,及发出的和谐声响都非常生动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进而使读者借助形象思维领悟包含在故事中的深奥道理。

D. 作者的原意是“养生之道”,即在错综复杂的人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顺其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然而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读后还可得到这样的启示: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
干将莫邪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

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

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煮头。

三日三夕不烂。

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

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

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4. 下列各句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语妻曰语,告诉
B.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比,等到
C. 但睹堂前松柱下但,然而
D. 王即购之千金购,悬赏征求
E. 当于汤镬煮之镬,用以煮肉等物的鼎
F. 客以剑拟王拟,指向,文中有“砍”的意思
5. 对例句中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故通名三王墓
A. 都
B. 统一的
C. 连接的
D. 共同的
6. 与例句中加横线的“乃”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A.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B.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

当于汤镬煮之。


C. 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D. 乃分其汤肉葬之。

7. 与例句中加横线的“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当于汤镬煮之
A. 王怒,欲杀之
B. 石低之上
C. 王即购之千金
D. 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E. 何哭之甚悲耶
F. 愿王自往临视之
G. 乃分其汤肉葬之
H. 王大怒,使相之
1.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
J. 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8. 下面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译文:从家门出来,远望南山,有颗松树长在石头上,那把雄剑在树的背后。

B. 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译文:我听说楚王悬赏千金征求你的头颅,把你的头颅和雄剑拿来,我为你报仇。

C. 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

译文:赤的头颅在鼎中滚动的开水里跳跃出来,睁大眼睛甚是愤怒。

D. 乃分其汤肉葬之。

译文:(楚王手下)于是把楚王没有煮烂的头颅从开水中取出来和楚王的尸体一起埋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