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是指教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的解释和说明。
这些名词解释对于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指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它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
3.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4.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5.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选择,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
6.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
7.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心理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的支持和指导。
8.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9.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为教育实践提供伦理学的指导。
10.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组织的构建和管理,研究教育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以上是教育学原理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承担得有目得、有系统、有组织得,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得各种教育活动,就是教育制度得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教育目得:教育目得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就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得人得质量规格。
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存在在于人得头脑之中得对受教育者得期望与要求。
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国家提出得教育总目得与各级各类学校得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得人得要求。
教育: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得活动。
广义上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品德得活动,都就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与阶级得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得规律,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现代教育就是教师为主导得,师生之间互动得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就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得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得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得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就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得培养人才得活动,教育学得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就是在一定得教育目得得规范下得,教师得教与学生得学共同组成得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得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得学习、掌握系统得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得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得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得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得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得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得规则。
它包括互相联系得两个方面:一就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就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得规则,如各种相关得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3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4: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5方式。
6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7: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促进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011)★8②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013)9: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生存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10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012)11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011)★12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提醒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开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假设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述。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方案、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教育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展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展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开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教学文案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索引教育学原理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1908)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7)。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真正“科学化”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实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的组织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心要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达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重要汇总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重要汇总
教育学原理涉及的概念众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 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4.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5.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9. 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尔等。
主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
是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决定学校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教育学家。
教育原理是什么
教育原理是什么
教育原理是指教育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教育原理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首先,教育原理强调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智力、兴趣、能力和特长。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原理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教育原理倡导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
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教育原理倡导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育原理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它强调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等核心理念,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只有深入理解和贯彻教育原理,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教育原理
什么是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它旨在指导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原理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它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潜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此外,教育原理还要求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交流,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品德教育。
此外,教育原理还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育活动应当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一体化,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宽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而言之,教育原理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2.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3.教育学科:广义的教育学科泛指我国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教育学所属的各类教育学研究领域。
狭义的教育学科主要指师范和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师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教育课,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青少年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等。
4.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人类社会生活中能够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或师生的学校生活,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加社会和相互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提高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的活动。
7.教育事业:当人类自由散在的教育活动变成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专门人员,规则规范和相应制度约束下进行的活动时,这种教育活动就变成了教育事业。
8.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
: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10.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一系列理论范畴所构成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
11.教育流派;教育流派是指具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富有说服力的独到研究成果占据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教育理论派别。
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的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
: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
教育学原理之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之名词解释1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
3.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4.个体社会化: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5.个体个性化: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
6.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7.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8.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9.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管理规则。
1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11.义务教育: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3.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14.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1现代教育2教育现代化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一般发展5学校教育6家庭教育7社区教育8教育合力9教育目的10教育制度11教师12受教育权13师生关系14学校文化15学校16 课程17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8课程标准(教学大纲)19教科书20分科课程21活动课程22综合课程23教学24教学模式25教育哲学26教学期望27教学评价28建构主义教学观德育目的31德育过程32德育理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①教育内容的继承;②教育方式的继承;③赞可夫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
(08真题)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及其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影响。
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利互惠,旨在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的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教)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
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11真题)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而要求国家作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即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是指有相对稳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场所与设备,以及有相对规范化教育内容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已经形成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的教育,学制是这种教育的典型表征。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5、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6、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7、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要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8、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9、教育现代化------既在观念、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有相对稳定的指标,它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0、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1.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即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知识、技能和能力,使其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多种方法。
4.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行为,旨在确定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
5. 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学科,包括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6. 教学设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按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7. 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旨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8. 课堂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9. 学习理论:关于人类学习过程和机制的一系列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
10. 学习风格: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处理信息的偏好方式和策略,包括视觉、听觉、动作等多个维度。
11.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形式。
12. 个别差异:学生在智力、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教育学原理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发展、结构、原则、方法、要素等方面。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最一般、最普遍的特征,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文化传承、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
3.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4. 教育的构成:教育的构成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要素。
5. 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律和准则,包括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
6.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施加于受教育者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评价法等。
7. 教育的要素:教育的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和教育设施。
8.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启蒙时期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和当代教育等时期。
9.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教育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
10.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一
种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原理。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预期结果。
它是教育的指导方向,反映了教育者对学生发展的期望。
教育目标可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2.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方式。
它包括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的选择以及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等。
不同的教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教育评价可以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
定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描述和评价,而定量评价则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评估。
4.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探讨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
5.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差异和教育的社会变迁等。
通过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社会学可以为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6.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和伦理原则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中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育者的职业行为,提醒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遵循道德原则,保护学生的权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艺术和教育价值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陶冶人的审美,增强人的劳动能力,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不论这种活动是有组织还是无组织的,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有教育者教导还是自我教育的,都叫作教育。
狭义:指教育者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依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体力与美感,增进其劳动能力并发扬其个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人的发展(个体发展):广义的: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过程。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教育目的:广义的: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一般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自考教育原理
自考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探析
教育原理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它是教育科学的基础,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方法。
教育原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
首先,教育原理要明确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原理要求教育者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
其次,教育原理要关注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教育内容应当符合学科的本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原理要求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养。
再次,教育原理要求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教育方法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育原理还强调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育者应当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
最后,教育原理要求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
教育者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能够准确
把握学生的成长需求,并能够合理运用教育原理指导教育实践。
同时,教育者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情感和教育激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教育原理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性原则和规律,它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者应当深入研究教育原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地的人。
4、、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的部份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8、质的研究方法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9、叙事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材料可以是一些故事,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群体,了解某一社会现象或一段历史时期,或探索个人发展史。
10、行动研究方法是指,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设计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又依据教育行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重新设计或进一步充实、修正和完善行动的计划或方案,不断的提出新的目标,并为达到新的目标而开展行动、改变行动,以形成一个研究和行动相互反馈、不断循环的系统。
1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12、“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与将来发展水平之间的间隔称为最近发展区。
13、“一般发展”是指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体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主要是观察力、思维力和操作力的发展,其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14、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即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谈话法:亦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5.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7.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8.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20.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1.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2.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3.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24.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2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6.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7.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8.特朗普制: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9.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30.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3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32.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3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34.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35.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度量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36.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37.效度: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
38.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39.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序,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40. 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41.客观性测验:以评分客观而得名。
它是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42.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43.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44.教学媒体:是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它主要分两类:一是印刷媒体,又称书本媒体,包括教科讲义、习题集、实验实习指南、学习指导书等等。
另一是电教媒体,又称非书媒体、媒体,包括幻灯教材、录音教材、电影教材等。
45.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46.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47.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48.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要求。
49.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50.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52. 严格要求与并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并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5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54.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55.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6.德育方法: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57.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8.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59.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60.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61.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62.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过程。
63.美育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
64.体育: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
前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培育,后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保护。
65.体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
66.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面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它是普通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67.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68.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69.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生群体。
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70.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71.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72.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73.教师的义务:就是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
74.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字处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现、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