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糖类ppt
合集下载
王镜岩 生物化学 经典课件 糖代谢1(共97张PPT)
X=0.92 10-5
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的反应机制
(五)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 为甘油醛-3-磷酸
丙糖磷酸异构酶为四聚体,图中所示为单体 的结构,红色为二羟丙酮磷酸。
反应机制
五、酵解第二阶段放能 阶段的反应机制
(一 ) 甘油醛-3磷酸氧化成1, 3-二磷酸甘油 酸
脱氢酶的 作用
脱氢酶的 活性中心
乙酰-CoA 碳原子在 柠檬酸循 环中的命 运
四、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
柠檬酸循环有4个脱氢步骤,其中3对电子经NADHATP,一对电子经FADH2ATP,柠檬酸循环 本身产生1个ATP,每次循环产生
7.5+1.5+1=10个ATP. 过去的计算是9+2+1=12个ATP.
琥珀酸脱氢 的抑制剂
琥珀酸脱氢酶为αβ二聚体,活
性部位有铁硫串。
(七) 延胡索酸水合 形成L-苹果酸
延胡索酸酶为四聚体, 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机 制。反应的 G大约为0,
反应可逆。
(八) L-苹果 酸脱氢形成 草酰乙酸
苹果酸脱氢酶为二聚体,反应 的 G大约为0,反应可逆。
L-苹果酸脱氢 酶的结构苹果 酸为红色, NAD+为蓝色。
磷酸果糖激酶亚基的结构(四个亚基)
白色为ATP,红色为果糖-6-磷酸
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的调控酶,有4 个亚基,3种同工酶,同工酶A存在于骨骼 肌和心肌,对磷酸肌酸、柠檬酸、无机磷 酸的抑制作用最敏感;同工酶B存在于肝脏 和红细胞,对2,3-二磷酸甘油酸 (BPG) 的抑 制作用最敏感;同工酶C存在于脑中,对 腺嘌呤核苷酸的作用最敏感。
甘油分解的途径
基本要求
1.熟悉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2.掌握糖酵解过程的概况。(重点)
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的反应机制
(五)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 为甘油醛-3-磷酸
丙糖磷酸异构酶为四聚体,图中所示为单体 的结构,红色为二羟丙酮磷酸。
反应机制
五、酵解第二阶段放能 阶段的反应机制
(一 ) 甘油醛-3磷酸氧化成1, 3-二磷酸甘油 酸
脱氢酶的 作用
脱氢酶的 活性中心
乙酰-CoA 碳原子在 柠檬酸循 环中的命 运
四、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
柠檬酸循环有4个脱氢步骤,其中3对电子经NADHATP,一对电子经FADH2ATP,柠檬酸循环 本身产生1个ATP,每次循环产生
7.5+1.5+1=10个ATP. 过去的计算是9+2+1=12个ATP.
琥珀酸脱氢 的抑制剂
琥珀酸脱氢酶为αβ二聚体,活
性部位有铁硫串。
(七) 延胡索酸水合 形成L-苹果酸
延胡索酸酶为四聚体, 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机 制。反应的 G大约为0,
反应可逆。
(八) L-苹果 酸脱氢形成 草酰乙酸
苹果酸脱氢酶为二聚体,反应 的 G大约为0,反应可逆。
L-苹果酸脱氢 酶的结构苹果 酸为红色, NAD+为蓝色。
磷酸果糖激酶亚基的结构(四个亚基)
白色为ATP,红色为果糖-6-磷酸
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的调控酶,有4 个亚基,3种同工酶,同工酶A存在于骨骼 肌和心肌,对磷酸肌酸、柠檬酸、无机磷 酸的抑制作用最敏感;同工酶B存在于肝脏 和红细胞,对2,3-二磷酸甘油酸 (BPG) 的抑 制作用最敏感;同工酶C存在于脑中,对 腺嘌呤核苷酸的作用最敏感。
甘油分解的途径
基本要求
1.熟悉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2.掌握糖酵解过程的概况。(重点)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ppt 第一章糖类
2、寡糖(Oligosaccharide):是由2~20 个分子单糖缩合而成。 • • • • • 双糖(Olisaccharide) 三糖(Trisaccharide)
蔗糖 棉籽糖 麦芽糖
四糖(Tetrasaccharide)水苏糖 五糖(Pentasaccharide) 六糖(Hexasaccharide)
3、多糖(Polysaccharide):聚合度>20
个单糖分子。
• 同多糖(Homopolysaccharide)(均一多糖)
• • • 水解时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 水解时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单糖衍生物。 糖类与脂类、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形成的共 价化合物。如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 • 杂多糖(Heteropolysaccharide): • 复合糖(Glycoconjugate):
• 1 元素组成 • C、H、O • 2 化学本质 • 多羟基醛(或酮) • 定义: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 酮,或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产生 这些化合物的物质。
四、糖的分类与命名
1、单糖(Monosaccharide):不能 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
*单糖按基团分: 醛糖(Aldose)
酮糖(Ketose)
(一)N-连接糖蛋白:糖蛋白的糖链与蛋白
部分的Asn-X-Ser序列的天氡酰胺氮以共价键连 接称N-连接糖蛋白。
(二)O-连接糖蛋白:糖蛋白糖链与蛋白部
分的丝/苏氨酸残基的羟基相连,称为O-连接糖 蛋白。
N-连接: •连接方式 O-连接:
连接方式和多样性
三、糖蛋白寡糖链的功能
1. 对糖蛋白新生肽链的影响
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一部分开始水解,生 成葡萄糖。
★ 小肠---在胰脏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
生物化学实验1-糖类的性质实验PPT课件
环的宽度、颜色的深浅,并做好记录。
精选
操作方法
在试管中加入1 mL 样品水溶液,滴入4滴 10%的α-萘酚乙醇溶液,混合均匀后将试 管倾斜约45度,沿管壁慢慢加入1 mL浓硫 酸(勿摇动)。此时样品在上层,硫酸在下 层、若在两层交界处出现紫色的环,表明 样品中含有糖类化合物。
精选
-萘酚反应(Molisch Test)
实验课上禁止播放音乐、禁止玩精游选戏。实验室禁止饮食和吸烟。
实验要求
每次实验前必须详细预习实验教材,明了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步骤, 并在记录本上拟出简单的操作步骤、仪器使用方法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要听从老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能任意更改, 不熟悉的仪器设备,切勿随意乱动,应先请老师指导后使用
讨论部分:可以包括关于实验方法(或操作技术)的一些问题、
实验的正常结果和异常现象以及思考题进行探讨,对于实验设计 的认识、体会和建议,对实验课的改进意见等。
精选
考核方式
实验操作占35%,实验报告占60%, 考勤占5%
操作分主要根据预习记录和实验过程 记录,结合课堂表现评分
精选
实验一 糖类的性质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听从老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能任意更改不熟悉的仪器设备切勿随意乱动应先请老师指导后使用实验时如有问题发生应首先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加以解决努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己不能解决可与指导老师共同讨论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物化学实验
一、糖类的性质实验 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三、粗脂肪的提取和定量测定 四、维生素C含量测定 五、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滤纸层析法 六、蛋白质的性质实验
实验时如有问题发生,应首先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加以解决,努力 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己不能解决可与指导老师共同讨 论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精选
操作方法
在试管中加入1 mL 样品水溶液,滴入4滴 10%的α-萘酚乙醇溶液,混合均匀后将试 管倾斜约45度,沿管壁慢慢加入1 mL浓硫 酸(勿摇动)。此时样品在上层,硫酸在下 层、若在两层交界处出现紫色的环,表明 样品中含有糖类化合物。
精选
-萘酚反应(Molisch Test)
实验课上禁止播放音乐、禁止玩精游选戏。实验室禁止饮食和吸烟。
实验要求
每次实验前必须详细预习实验教材,明了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步骤, 并在记录本上拟出简单的操作步骤、仪器使用方法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要听从老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能任意更改, 不熟悉的仪器设备,切勿随意乱动,应先请老师指导后使用
讨论部分:可以包括关于实验方法(或操作技术)的一些问题、
实验的正常结果和异常现象以及思考题进行探讨,对于实验设计 的认识、体会和建议,对实验课的改进意见等。
精选
考核方式
实验操作占35%,实验报告占60%, 考勤占5%
操作分主要根据预习记录和实验过程 记录,结合课堂表现评分
精选
实验一 糖类的性质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听从老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能任意更改不熟悉的仪器设备切勿随意乱动应先请老师指导后使用实验时如有问题发生应首先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加以解决努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己不能解决可与指导老师共同讨论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物化学实验
一、糖类的性质实验 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三、粗脂肪的提取和定量测定 四、维生素C含量测定 五、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滤纸层析法 六、蛋白质的性质实验
实验时如有问题发生,应首先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加以解决,努力 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己不能解决可与指导老师共同讨 论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物化学实验ppt-new全
淀粉遇碘呈蓝色,是由于碘被吸附在淀粉上,形成一复合物, 此复合物不稳定,极易被醇、氢氧化钠和加热等使颜色褪去,其 他多糖大多能与碘呈特异的颜色,此类呈色物质也不稳定。
淀粉在酸催化下加热,逐渐水解成分子较小的糖,最后水解 成葡萄糖,其过程如下:淀粉--各种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淀 粉完全水解后,失去与碘的作用,同时出现单糖的还原性。
五、操作
1、RNA的提取 称取5g干酵母粉于100ml烧杯中,加入0.2%NaOH溶
液30ml,沸水浴加热30min,经常搅拌。冷却,加入乙酸 数滴,使提取液呈酸性(PH5-6,用试纸试之),离心1015min(1000r/min),取上清液,加入两倍体积的95%乙醇, 边加边搅拌。加毕,静置,待完全沉淀,离心5min (1000r/min),取沉淀物,沉淀物即为粗RNA,可作鉴 定和测定含量用。 2、鉴定
试剂
管号 0 1
2
4
6
2mg/ml卵清蛋白质/ml
0.0 0.3 0.6 1.2
1.8
蒸馏水/ml
3.0 2.7 2.4 1.8
1.2
双缩脲试剂/ml
2.0 2.0 2.0 2.0
2.0
充分混合,在540nm比色
蛋白质浓度/(mg/ml)
0.0 0.2 0.4 0.8
1.2
A540nm
需于显色后30min比色测定,30min后可能有雾状沉淀产生。各管由显色到比色的时间应尽 可能一致。
一、目的 掌握稀碱法提取酵母RNA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酵母核酸中RNA含量较多,DNA则少于2%。
RNA可溶于碱性溶液,当碱被中和后,可加乙醇使 其沉淀,由此即可得到粗RNA制品。
用碱液提取的RNA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淀粉在酸催化下加热,逐渐水解成分子较小的糖,最后水解 成葡萄糖,其过程如下:淀粉--各种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淀 粉完全水解后,失去与碘的作用,同时出现单糖的还原性。
五、操作
1、RNA的提取 称取5g干酵母粉于100ml烧杯中,加入0.2%NaOH溶
液30ml,沸水浴加热30min,经常搅拌。冷却,加入乙酸 数滴,使提取液呈酸性(PH5-6,用试纸试之),离心1015min(1000r/min),取上清液,加入两倍体积的95%乙醇, 边加边搅拌。加毕,静置,待完全沉淀,离心5min (1000r/min),取沉淀物,沉淀物即为粗RNA,可作鉴 定和测定含量用。 2、鉴定
试剂
管号 0 1
2
4
6
2mg/ml卵清蛋白质/ml
0.0 0.3 0.6 1.2
1.8
蒸馏水/ml
3.0 2.7 2.4 1.8
1.2
双缩脲试剂/ml
2.0 2.0 2.0 2.0
2.0
充分混合,在540nm比色
蛋白质浓度/(mg/ml)
0.0 0.2 0.4 0.8
1.2
A540nm
需于显色后30min比色测定,30min后可能有雾状沉淀产生。各管由显色到比色的时间应尽 可能一致。
一、目的 掌握稀碱法提取酵母RNA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酵母核酸中RNA含量较多,DNA则少于2%。
RNA可溶于碱性溶液,当碱被中和后,可加乙醇使 其沉淀,由此即可得到粗RNA制品。
用碱液提取的RNA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生物化学 --糖代谢(共32张PPT)
新陈代谢
同小分化子作物用质合成大分子的需能过程
中间代谢
大异分化子分作解用成简单小分子的放能过程
Top
1
2
3
4
糖代谢概述 糖原的代谢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磷酸戊糖通路 糖异生
糖代谢与其 他代谢关系
第一节 糖类的一般概况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 乳糖、蔗糖等.
CH3
丙酮酸
COO HC OH + NAD+
CH3 乳酸
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无有氧条条件件
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分解
乳酸
NADH经呼吸链生成水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
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
糖异生
乳酸
乙醇
NADH
乳酸发酵
NADH 乙醇脱氢酶
丙酮酸 脱羧酶 乙醛
乙醇发酵
糖酵解途径汇总Βιβλιοθήκη HOCH 2C O P O OH
HC OH HO
H 2C O P O OH
3-磷酸甘油醛
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 。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 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甘 油醛3-磷酸。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 ,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
3113-PPii
3 生成甘油酸2-磷酸
4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TP
ATP
5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 6 生成丙酮酸
⑹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
O
同小分化子作物用质合成大分子的需能过程
中间代谢
大异分化子分作解用成简单小分子的放能过程
Top
1
2
3
4
糖代谢概述 糖原的代谢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磷酸戊糖通路 糖异生
糖代谢与其 他代谢关系
第一节 糖类的一般概况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 乳糖、蔗糖等.
CH3
丙酮酸
COO HC OH + NAD+
CH3 乳酸
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无有氧条条件件
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分解
乳酸
NADH经呼吸链生成水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
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
糖异生
乳酸
乙醇
NADH
乳酸发酵
NADH 乙醇脱氢酶
丙酮酸 脱羧酶 乙醛
乙醇发酵
糖酵解途径汇总Βιβλιοθήκη HOCH 2C O P O OH
HC OH HO
H 2C O P O OH
3-磷酸甘油醛
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 。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 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甘 油醛3-磷酸。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 ,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
3113-PPii
3 生成甘油酸2-磷酸
4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TP
ATP
5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 6 生成丙酮酸
⑹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
O
生物化学.糖类ppt课件
——由一种单糖聚合而成
:
1、 淀粉 植物细胞能源的贮藏方式
作物名称 (种子)
淀粉含量
小麦 玉米 大米
65% 65% 75%
土豆
20%
红薯
16%
:
• 直链淀粉〔amylose〕
一级构造 α〔1→4〕葡萄糖苷键
•可溶于热水 •遇碘呈深蓝色
空间构造
:
• 支链淀粉〔amylopectin〕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 键
空间 构造
•每20~30分支
•遇碘呈紫红色
:
1、淀粉:许多α-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依次相连生 长而不分开的葡萄糖多聚物。支链在直链的根底上每 隔20~25个葡萄糖残基就构成一个α(1-6)支链。
淀粉酶:内切淀粉酶〔α-淀粉酶〕水解α-1,4键, 外切淀粉酶〔β-淀粉酶〕水解α-1.4,脱支酶针对 α-1.6。
L-葡萄糖 L-甘油醛
1
2
3
D-葡萄糖
4
5
6
D-甘油醛
:
L-〔-〕葡萄糖
对
映
HC=O
体 HC-OH
异 构 HO-CH
HC-OH
HC-OH
HO-CH2
D - 〔+〕葡萄糖
:
HC 0
HC OH HO CH
HC OH HC OH H 2C O H
D—葡萄糖
HC 0
对 映
HC 0
体
H C O H 异H O C H
开链 H C 0
HC OH
HO CH
HC OH
HC OH
H 2C O H
:
吡喃环
O
吡喃环
O
:
1、 淀粉 植物细胞能源的贮藏方式
作物名称 (种子)
淀粉含量
小麦 玉米 大米
65% 65% 75%
土豆
20%
红薯
16%
:
• 直链淀粉〔amylose〕
一级构造 α〔1→4〕葡萄糖苷键
•可溶于热水 •遇碘呈深蓝色
空间构造
:
• 支链淀粉〔amylopectin〕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 键
空间 构造
•每20~30分支
•遇碘呈紫红色
:
1、淀粉:许多α-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依次相连生 长而不分开的葡萄糖多聚物。支链在直链的根底上每 隔20~25个葡萄糖残基就构成一个α(1-6)支链。
淀粉酶:内切淀粉酶〔α-淀粉酶〕水解α-1,4键, 外切淀粉酶〔β-淀粉酶〕水解α-1.4,脱支酶针对 α-1.6。
L-葡萄糖 L-甘油醛
1
2
3
D-葡萄糖
4
5
6
D-甘油醛
:
L-〔-〕葡萄糖
对
映
HC=O
体 HC-OH
异 构 HO-CH
HC-OH
HC-OH
HO-CH2
D - 〔+〕葡萄糖
:
HC 0
HC OH HO CH
HC OH HC OH H 2C O H
D—葡萄糖
HC 0
对 映
HC 0
体
H C O H 异H O C H
开链 H C 0
HC OH
HO CH
HC OH
HC OH
H 2C O H
:
吡喃环
O
吡喃环
O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课件 实验二 糖类性质实验 (一) ———糖类颜色反应(共10张PPT)
戊糖在浓酸溶液中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间苯三酚结合成樱桃红
因α-为萘糠酚醛反及应糠2(醛.试M衍剂o生l物i对s此c反h应反均应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 /L阿拉伯糖(溶1液),莫混氏匀(。Molisch)试剂50g/
Lα-萘酚的酒精溶液,称取α-萘酚
α-萘5酚g反,应溶(于M9o5l%i乙s醇c中h,反总应体)积100mL,贮于棕色瓶内,使用前配制。 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阳性反应。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3.杜氏实验 戊糖在浓酸溶液中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间苯三酚结合成樱桃红
色物质。
三、器材与试剂
(2)塞氏(Seliwanoff)试剂0.
(1)莫氏(1M.器o材lisch)试剂50g/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0g/L的葡萄糖溶液、10g/L
戊糖在浓酸溶试液管中,脱试水管生架成糠,醛滴,管后,者水与浴间苯锅三。酚结合成樱桃红
,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3.杜氏实验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杜氏试剂1mL,再分别加入
1滴10g/L葡萄糖溶液、10g/L半乳糖溶液、10g
/L阿拉伯糖溶液,混匀。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观察颜色的 变化,并记录颜色变化的时间。
思考题
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05g溶于30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杜氏实验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杜氏试剂1mL,再分别加入
将3支试管2同时ư放入沸α水-浴萘中,酚注反意应观的察原理是什么?
,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0g/L的葡萄糖溶液、10g/L (2)塞氏(Seliwanoff)试剂0. 糖类性质实验(一)———糖类颜色反应 (1)莫氏(Molisch)试剂50g/ 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在液面交界处有紫红色环 果糖溶液、10g/L蔗糖溶液各0.
因α-为萘糠酚醛反及应糠2(醛.试M衍剂o生l物i对s此c反h应反均应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 /L阿拉伯糖(溶1液),莫混氏匀(。Molisch)试剂50g/
Lα-萘酚的酒精溶液,称取α-萘酚
α-萘5酚g反,应溶(于M9o5l%i乙s醇c中h,反总应体)积100mL,贮于棕色瓶内,使用前配制。 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阳性反应。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3.杜氏实验 戊糖在浓酸溶液中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间苯三酚结合成樱桃红
色物质。
三、器材与试剂
(2)塞氏(Seliwanoff)试剂0.
(1)莫氏(1M.器o材lisch)试剂50g/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0g/L的葡萄糖溶液、10g/L
戊糖在浓酸溶试液管中,脱试水管生架成糠,醛滴,管后,者水与浴间苯锅三。酚结合成樱桃红
,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3.杜氏实验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杜氏试剂1mL,再分别加入
1滴10g/L葡萄糖溶液、10g/L半乳糖溶液、10g
/L阿拉伯糖溶液,混匀。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观察颜色的 变化,并记录颜色变化的时间。
思考题
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05g溶于30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杜氏实验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杜氏试剂1mL,再分别加入
将3支试管2同时ư放入沸α水-浴萘中,酚注反意应观的察原理是什么?
,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0g/L的葡萄糖溶液、10g/L (2)塞氏(Seliwanoff)试剂0. 糖类性质实验(一)———糖类颜色反应 (1)莫氏(Molisch)试剂50g/ 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在液面交界处有紫红色环 果糖溶液、10g/L蔗糖溶液各0.
第二章生物化学 糖类的化学PPT课件
27
支链淀粉的结构
• 支链淀粉中的一些D-葡萄糖也可同样通过1,4-糖苷键连接成一条长链。
• 但是支链淀粉在此主链上尚可通过-1,6-糖苷 键形成分支的例链。此侧链一般含有25个D-葡 萄糖残基。侧链内部的D-葡萄糖残基仍是通过 -1,4—糖苷键而相互连接。侧链上每隔6-7个 D-葡萄糖残基又能再度形成另一分支链结构。 于是促使支链淀粉分子呈现复杂的树状分支结 构。
• 直链淀粉的分子量约为50,000左右。文献 中 也 有 报 导 其 分 子 量 的 范 围 为 10,000 至 100,000。
25
直 链 淀 粉 的 结 构
26
支链淀粉
• 在天然淀粉中约有70-80%的淀粉为支链 淀粉。支链淀粉的分子较直链淀粉大得 多,一般平均由6000个D-葡萄糖残基组 成。其分子量约为5万-4千万。
• 支链淀粉的分支点应具有-1,6-糖苷键的结构。
28
29
支 链 淀 粉 的 结 构
还原端? 非还原端?
30
2、糖原
• 糖原为动物体内贮存的主要多糖,此多 糖相当于植物体内贮存的淀粉,所以糖 原也称为动物淀粉;高等动物的肝脏和 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糖原。
• 人类肝脏中的糖原含量可达肝脏于重的 百分之十左右。软体动物也含有糖原, 甚至于在玉米和一些细菌中也曾发现能 合成类似糖原的多糖成分。
糠醛衍生物可与酚或芳胺类缩合,生成有色化合物, 经常用于糖的鉴别反应上。
17
5、碱反应
在弱碱作用下,葡萄糖、果糖和甘 露糖三者可通过烯醇式而相互转化, 称为烯醇化作用。
形成差向 异构体
食品在油炸、焙烤等加工和储藏过 程中,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同游 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的游离氨基 等含氨基化合物发生羰氨反应,这种 反应即美拉德反应。可产生褐变产物, 包括可溶性与不溶性的聚合物,引起 食品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2.是生物体合成其它化合物的基本原料; 3.充当结构性物质; 4.糖链是高密度的信息载体,是参与神经活动的基本 物质; 5.糖类是细胞膜上受体分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 识别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的参与者。
支链淀粉的结构
• 支链淀粉中的一些D-葡萄糖也可同样通过1,4-糖苷键连接成一条长链。
• 但是支链淀粉在此主链上尚可通过-1,6-糖苷 键形成分支的例链。此侧链一般含有25个D-葡 萄糖残基。侧链内部的D-葡萄糖残基仍是通过 -1,4—糖苷键而相互连接。侧链上每隔6-7个 D-葡萄糖残基又能再度形成另一分支链结构。 于是促使支链淀粉分子呈现复杂的树状分支结 构。
• 直链淀粉的分子量约为50,000左右。文献 中 也 有 报 导 其 分 子 量 的 范 围 为 10,000 至 100,000。
25
直 链 淀 粉 的 结 构
26
支链淀粉
• 在天然淀粉中约有70-80%的淀粉为支链 淀粉。支链淀粉的分子较直链淀粉大得 多,一般平均由6000个D-葡萄糖残基组 成。其分子量约为5万-4千万。
• 支链淀粉的分支点应具有-1,6-糖苷键的结构。
28
29
支 链 淀 粉 的 结 构
还原端? 非还原端?
30
2、糖原
• 糖原为动物体内贮存的主要多糖,此多 糖相当于植物体内贮存的淀粉,所以糖 原也称为动物淀粉;高等动物的肝脏和 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糖原。
• 人类肝脏中的糖原含量可达肝脏于重的 百分之十左右。软体动物也含有糖原, 甚至于在玉米和一些细菌中也曾发现能 合成类似糖原的多糖成分。
糠醛衍生物可与酚或芳胺类缩合,生成有色化合物, 经常用于糖的鉴别反应上。
17
5、碱反应
在弱碱作用下,葡萄糖、果糖和甘 露糖三者可通过烯醇式而相互转化, 称为烯醇化作用。
形成差向 异构体
食品在油炸、焙烤等加工和储藏过 程中,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同游 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的游离氨基 等含氨基化合物发生羰氨反应,这种 反应即美拉德反应。可产生褐变产物, 包括可溶性与不溶性的聚合物,引起 食品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2.是生物体合成其它化合物的基本原料; 3.充当结构性物质; 4.糖链是高密度的信息载体,是参与神经活动的基本 物质; 5.糖类是细胞膜上受体分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 识别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的参与者。
生物化学糖类课件
代谢的平衡。
糖类的水解反应
总结词
糖类的水解反应是指糖类分子在酸或酶 的作用下,被水分子分解成单糖或寡糖 的过程。
VS
详细描述
糖类的水解反应是生物体内糖类分解代谢 的重要过程之一。在酶的作用下,多糖或 寡糖被水分子分解成单糖或寡糖。这个过 程是可逆的,单糖或寡糖可以在特定条件 下重新合成多糖或寡糖。
糖类的分类
总结词
糖类可以根据分子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详细描述
根据分子结构和组成的不同,糖类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由一个分子构成的糖;双 糖由两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常见的双糖有蔗糖、麦芽糖等;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常见的多糖有淀粉 、纤维素等。
糖类的生物学功能
单糖在水溶液中会发 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 氢键形成二聚体或多 聚体。
单糖具有旋光性,即 能使平面偏振光旋转 一定角度。
单糖的生物合成与分解
在植物体内,单糖主要通过光合 作用合成,并储存于淀粉等多糖
中。
在动物体内,单糖主要来源于食 物的消化吸收,并用于合成各种
生物分子。
单糖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 质中,通过糖解和三羧酸循环等 途径释放能量或合成其他生物分
要点一
生物合成
植物和微生物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简单单糖合成复杂的 复合糖。
要点二
分解
复合糖在生物体内通过水解酶的作用被分解为单糖或简单 二糖。
糖类的生物化学反
06
应
糖类的氧化反应
总结词
糖类的氧化反应是指糖类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生成水和 二氧化碳的过程。
详细描述
糖类的氧化反应是生物体内糖类分解代谢的重要过程之一。在酶的作用下,糖类分子中 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氧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个过程释放能量,供细胞代谢和维持
糖类的水解反应
总结词
糖类的水解反应是指糖类分子在酸或酶 的作用下,被水分子分解成单糖或寡糖 的过程。
VS
详细描述
糖类的水解反应是生物体内糖类分解代谢 的重要过程之一。在酶的作用下,多糖或 寡糖被水分子分解成单糖或寡糖。这个过 程是可逆的,单糖或寡糖可以在特定条件 下重新合成多糖或寡糖。
糖类的分类
总结词
糖类可以根据分子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详细描述
根据分子结构和组成的不同,糖类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由一个分子构成的糖;双 糖由两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常见的双糖有蔗糖、麦芽糖等;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常见的多糖有淀粉 、纤维素等。
糖类的生物学功能
单糖在水溶液中会发 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 氢键形成二聚体或多 聚体。
单糖具有旋光性,即 能使平面偏振光旋转 一定角度。
单糖的生物合成与分解
在植物体内,单糖主要通过光合 作用合成,并储存于淀粉等多糖
中。
在动物体内,单糖主要来源于食 物的消化吸收,并用于合成各种
生物分子。
单糖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 质中,通过糖解和三羧酸循环等 途径释放能量或合成其他生物分
要点一
生物合成
植物和微生物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简单单糖合成复杂的 复合糖。
要点二
分解
复合糖在生物体内通过水解酶的作用被分解为单糖或简单 二糖。
糖类的生物化学反
06
应
糖类的氧化反应
总结词
糖类的氧化反应是指糖类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生成水和 二氧化碳的过程。
详细描述
糖类的氧化反应是生物体内糖类分解代谢的重要过程之一。在酶的作用下,糖类分子中 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氧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个过程释放能量,供细胞代谢和维持
生物化学糖代谢(共110张PPT)
(三)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是指在线 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 ,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三羧酸循环是 德国科学家Krebs于1937年提出的,于1953年获诺 贝尔奖。该循环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不仅是糖分 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的 主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该酶活性中心对ATP的Km低,别构中 心对ATP的Km高。因此低浓度时ATP与 活性中心结合发生酶促反应,而高浓度 时ATP可以与别构中心结合,从而抑制 酶活。
(2)受到柠檬酸、脂肪酸别构抑制
这两种物质合成的原料间接来自糖酵解。
(3)果糖-2,6-二磷酸对EMP的调节
当血液中糖水平降低时,激活胰高血糖素释放于血液中 ,启动cAMP级联系统使PFK2/FBPase2多肽上特定的一个 Ser残基磷酸化、PFK2抑制,使F-2,6-BP水平降低,从而 降低EMP水平。反之,当葡萄糖水平高时,蛋白磷酸酶水 解PFK2/FBPase2上磷酸导致F-2,6-BP升高,提高糖酵解的 速率。
此阶段在细胞胞液(cytoplasm)中进行 ,一分子葡萄糖(glucose)分解后净生 成2分子丙酮酸(pyruvate),2分子ATP ,和2分子(NADH +H+)。
两分子(NADH +H+)在有氧条件下可进
入线粒体(mitochondrion)产能,共可得 到2×2或者2×3分子ATP。故第一阶段可 净生成6或8分子ATP。
淀粉磷酸解
(2)糖原
动物淀粉,主要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中。
(3)纤维素
(4)果胶物质
双糖降解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ral C*
甘油醛构型
4
• 单糖的D/L构型
- configuration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所特有的
固定空间排列,使该分子能 1
以这种立体化学形式被分离 2
构型改变时必须有共价键的
断裂和重新形成
4
5
- 醛己糖的C2, C3, C4和C5 均为手性中心,故有 24 = 16种可能的异构体
(8个D型和8个L型)
8
㈡ 普通单糖具有环状结构 (cf. p184~)
实验 观察
推论
- 新制备Glc溶于水时比旋随时间延长而变: +112˚ +52.7˚
- 重结晶后再溶于水时比旋亦发生相应变化: +19˚ +52.7˚
- 结晶态Glc可能具有不同于溶解态的形式
- 丁醛糖(4C)和所有5C以上的单糖在水溶液中均
研
吡喃糖型
C-4–OH 攻击羰基C
呋喃糖型
- 酮己糖亦可形成六元环的吡喃糖(C-2与C-6的–OH反应)
13
• 差向异构化:异头物的相互转换
- 和异头物在水溶液中可以通过开链结构 而相互转换 (= 变旋 Mutarotation)
- 常温下D-Glc溶液达到平衡时(+52.7˚),其混合 物中含有36%的-和64%的-吡喃糖型异头物, 仅有很少一部分以呋喃糖型或开链式存在
环式半缩醛可以是五/六元杂环结构,分别 类似于呋喃/吡喃环,但并不具有双键
异头碳为C-1
吡喃葡糖
吡喃
呋喃果糖
异头碳为C-2
呋喃
12
• 同一种单糖可具有不同的环式结构
- 醛己糖也可形成五元环式的呋喃醛糖(C-1与C-4的–OH 反应),但其稳定性要比六元环式的吡喃醛糖低得多
C-5–OH 攻击羰基C
(cf. Fig. 6-9)
主要以环状结构的形式存在:羰基C与分子内
究
的某个羟基O之间形成共价连接而环化,是为
证
半缩醛/酮(故仅能与一分子醇反应!)
实
- 环状半缩醛/酮比其链式结构多一个C*而具有两
种立体异构形式,是为异头物(anomer);相应的 异头C则是惟一一个与两个O结合、与醛/酮糖中
的羰基C一样为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
9
核酮糖
二羟丙酮
(the only monosaccharide without a chiral C*)
赤藓酮糖
木酮糖
阿洛酮糖 果糖
山梨糖
7
塔格糖
9-4
• 差向异构体 Epimers (cf. p184)
仅有一个C*构型不同的同C*数糖分子 互为差向异构体
Glc and Fru are also epimers?
9-5
自学
• (半)缩醛/酮的形成(~羰基的醇加成)
醛
半缩醛
新形成的C*
缩醛
O
O
的 羰 基
来 自 醛 或
酮
O
酮
半缩酮
缩酮
如果2nd个醇和1st个一样,则半缩醛/酮中
新生成的C*在缩醛/酮中即消失
10
9-6
• 环式D-葡萄糖的形成
(=分子内环化成半缩醛)
(cf. Fig. 6-7)
Haworth式中,无论是D-型还 是L-型,凡异头C–OH与末端– CH2OH呈反式的均为异头物 ,呈顺式的则为异头物
糖 类 Carbohydrates/Saccharides
自然界分布最广且含量最为丰富 的一类生物分子,主要经由光合 作用生成:光合生物在将太阳能 转换为化学能的同时使大气中的 CO2还原而得
生物学功能…
- 主要储能分子
- 基本合成原料(前体/碳架)
- 机体结构组分(糖聚合物)
- 参与细胞识别、通讯、 生长及分化等(寡糖链)
6
MIRROR - 构型的区分以离羰基C最远的C*为依据
- 生物体的己糖大多为 D型异构体
- 具有n个C*的分子有2n个立体异构体
(Van’t Hoff’s law)
D构型-OH朝右 L构型-OH朝5 左
Series of D-aldoses
甘油醛
赤藓糖
= 甘油醛的碳链 加长物( –CHOH)
(cf. Fig. 6-4)
Poly- 产生单糖或其衍生物,可再分为同多糖、
杂多糖和复合糖/结合多糖
Homo-
Hetero-
Complex C.
- 常见单糖和寡糖多有后缀-ose
- 寡糖中大多数三糖以上者在细胞内并不单独存在, 通常都与非糖分子如蛋白质/脂质结合成复合糖
- 聚糖(寡糖和多糖)不能以经验式[Cn(H2O)n]表示:
苏糖
核糖
阿拉伯糖
木糖
来苏糖
阿洛糖 阿卓糖 葡萄糖 甘露糖 古洛糖 艾杜糖 半乳糖 塔洛6 糖
Series of D-ketoses
= 二羟丙酮的碳链 加长物( –CHOH)
- 比相应的同C数醛糖少一个C*
- 4C和5C的酮糖在其相应的醛糖 英文名中加入“ul”: eg. D-ribulose = ketopentose corresponding to D-ribose
Emil Fischer 1852-1919
nucleophilic attack with –OH
NP Chem. 1902
异头C的氧化数仍是 最高的: 与O共享4e–
Walter N. Haworth 1883-1950
NP Chem. 1937
变旋
(需经由开链结构)
吡喃葡糖
11
9-7
自学
D-Glc的吡喃糖型和D-Fru的呋喃糖型
(Cellulose > 97%) 1
概念 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
分类 - 单糖: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简单糖类,
Mono- 可再分为丙糖~庚糖等
- 寡糖:少量单糖残基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短链, Oligo- 水解后产生单糖,可再分为二糖~六糖等
- 多糖:约20个以上单糖残基组成的长链,水解后
甘油醛
二羟丙酮
己糖最常见
构建核酸的分别是戊醛糖 (RNA)和脱氧戊醛糖(DNA)
葡萄糖 Glc
果糖 Fru
核糖 Rib
3
9-2
㈠ 单糖具有不对称中心
- 除二羟丙酮外,所有单糖都带有一或多个不对称C* - 以甘油醛为例:中间的C为手性中心,故具有两个不同的
光学异构体(互为镜像,不能重叠) - 为方便起见,指定其中之一为D型对映体,另一个则为L型
每形成一个糖苷键均脱去一分子H2O
2
9-1
§1. 单糖 Monosaccharides
丙糖最简单
- 链式结构中除了羰基C以双键方式与O 结合外,其余的均与-OH连接
- 羰基C=O:在C链的一端为醛糖 aldose 在其它部位则为酮糖 ketose
- 3C = triose, 4C = tetrose, 5C = pentose 6C = hexose (eg. aldo- or ketohex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