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他们的名字
• 冰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周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幼刻苦,饱读经 史。老师认为他定成大器,只恐锋芒太露,于仕 途不利,故赠他表字“退之”。每当人们称他韩 退之时,就如同是在提醒。诸葛亮,号“卧龙”。 当被尊称“卧龙先生”时,定能感受他人对他才 智与抱负的认同与勉励(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 说的名字是广义的,包括字、号、“绰号”、笔 名等)。

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 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 势雄健。有《嘉祐集》。 苏洵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 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仁宗 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 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 《衡论》、《几策》等文章,认 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 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 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 在诸葛亮出生的同一天,清泉寺的一名得高僧幞 头道人,在睡梦中梦见一团红光在沂河东岸慢慢 升起,映红了半边天空。幞头道人掐指一算,一 代伟人将要出世 • 窗孔内外望去,发现已近黎明时分,东方也已发 亮,于是两人就此大作文章,脱口而出,说道: “干脆就起名为亮,叫诸葛亮,取字孔明吧!” 家里人听了也觉名字起得好,也都十分高兴。公 元197年(建安二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紊玄病 故。在江南诸名土的挽留下,诸葛亮带着弟弟诸 葛均来到襄阳城西的隆中山村定居,过着“躬耕 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 隐居生活。耕作之余,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 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虽隐居,却以博 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 因而被江南名士庞德公称为“卧龙”,称他的侄 儿庞统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从此,诸葛 亮被号称“卧龙先生”。
• 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子进 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说来很巧,苏轼旷达 不羁、锋芒外露,苏辙冲和淡泊、含蓄深沉,兄 弟二人各自的性格,与”老苏”的《名二子说》 倒也真是紧相契合。虽是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 取名字时所作,观苏轼、苏辙二人生平,苏轼 “一肚皮不合时宜”,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 一生坎坷;苏辙才华能力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 比苏轼顺利。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逆料者 全同,所以说:知子莫若父母也。 •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 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 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 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 道理。
•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 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 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 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等师范的时候, 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 这个“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 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字又 有讲,是“舍我”——放弃私心和个人利 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 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面加一个“老” 字,成为“老舍”,当作自己的笔名。他 正式署名“老舍”,当作自己的笔名。--舍予小我为他人
•古人说:“赐子千金, 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 艺,不如赐子好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
名二子说 苏洵
解题
•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 在初一我们曾经学过《爱莲说》。 •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 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 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 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 《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说: 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 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 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 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 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 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 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 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 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 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 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 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 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 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 1、第一段,“轼”名说。 •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 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 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 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 实际用处。 • 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 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 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 朱自清(1898—1948年),江苏扬州人,著名诗人、 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 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朱自华报 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 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 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 出自《韩非子· 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 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 警。 朱自清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 实做到了“自清”,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 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 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

写作背景
• 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 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 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 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 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 8岁。 •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 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 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车轸
车轼
车辐
车轮
• 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 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 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 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 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 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 心。
• 苏洵根据苏轼的性格特 点还给他取字:子瞻, 就是希望他凡事要瞻前 顾后,要深思熟虑,要 善于外饰,避免祸患
• 李白名字:这年的春天,风和日丽,百花争妍。 父亲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吟出两句:“春风 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下两句让李白 母子二人各添一句。母亲想了一阵说:“火烧杏 林红霞落。”李白不等母亲说完便随口吟出: “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案叫绝,觉得 李白的一句清丽自然,超脱不俗,远胜他们夫妻 的三句。称道赞赏中,心为之一动:李白诗句的 第一字与末一字合起来“李白”天成自然,做我 儿的名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李白的名字就这样 定下来了。
• 2、第二段,“辙”名说。 •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 不与焉”。 • 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 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 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 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 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 性格会免于灾祸。
wenku.baidu.com
• 一说“免”同“勉”,勉力、 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 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 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 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 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 侍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