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说课稿
高中地理-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新人教版必修1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一.地球旳公转
1、公转旳方向
2、公转旳轨道
2、公转旳轨道
远日点
太阳 地球
近日点
地球公转旳轨道
近似正圆旳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旳一种焦点上
3、速度----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公转旳速度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近日点)
1.471亿 km
7月初(远日点)
0°
90°
54°
夏至日 23 °26′N
90° 77 °26′
秋分日
0°
90°
54 °
冬至日 23 °26′S
90°
30°34′
应用
见图1-25“楼间距示意”,已知我国北方某地 域纬度为α,南北楼高度均为h,求解:为确保北 楼最低层整年都有光照旳楼间距最小是多少?
h
H
北
A楼
L
B楼
图1-25
2、昼夜长短旳变化
66.5°N 北 极 圈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23.5°N 北 回 归 线
终年寒冷 四季分明
有太阳直 射现象
热带
终年炎热
23.5°S
南回归线
南 温 带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66.5°S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极圈
南寒带
四季分明 终年寒冷
(1)这天大约是 月
日,是北半球旳 日
(节气)
(2)此时太阳光线直射点
23°26 ′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 赤 道平面旳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旳夹角为 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旳夹角为
2.影响
太阳直射点旳移动
2.影响:太阳直射点旳移动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说课稿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模型和图示资料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验证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地球公转对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培养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而且为后续学习地球气候系统、生物节律等复杂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其运动特征和周期。
2.认识黄赤交角,并解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反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的任务,促进交流与合作。
3.角色扮演:设置模拟情景,如“地球公转新闻发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多媒体展示: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在空间中的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解释: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运动轨迹和周期,让学生对地球公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如黄赤交角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学习思路,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高中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高中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
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二)能力目标: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1、多媒体演示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说学法(1)读图分析法。
高中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3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通过利用黄赤交角与两分两至地球位置图的分析到建立“回归运动联系图”,在到把两图联系起来分析北半球两分两至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这一过程,能够清楚地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但到此为止,缺少让学生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环节,从而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所以要提供相应的情境,给学生利用规律解释现实问题的机会。
天文四季的划分的实质就是把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强弱关系,而对于具体四季具体如何划分,要涉及气候统计的内容,超出了天文四季的范畴,应当弱化或不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之一,不仅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也是在以学习后各章节时认识有关地域分异和地理事物季节变化的基础。
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以及由此在时间派生出来的季节变化。
2.天文意义上的五带是以上两种周年变化在空间上的集中表现,但气候上的五带与之有一定差异,所以应当弱化天文五带的划分,引导学生知道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而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即可。
3.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极地俯视光照图的判读应当弱化,这些内容是深化对地球公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的工具,为切实降低学习难度,应当回避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以上过程,初步认识和树立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逐步把握和利用的等观念,从而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重点是民工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
高中地理公转的说课稿
高中地理公转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主题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地球的公转。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包括公转的周期、方向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
2. 掌握地球公转引起的天文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极昼极夜现象。
3. 能够分析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介绍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基本情况,包括公转周期、公转轨道的形状和地球公转时的自转轴倾角。
2. 季节变化的原因:解释地球公转和自转轴倾角如何共同作用导致季节的变化。
3.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地球在不同季节昼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并解释其背后的原理。
4. 极昼极夜现象:介绍在高纬度地区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的特殊天文现象。
5. 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地球公转对全球气候模式和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直观教学法:通过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公转的概念。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公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解释季节变化等现象。
3. 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的地理案例,如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加深对地球公转影响的理解。
4. 实验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如制作简易日晷,让学生亲自观察并记录昼夜变化,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我们来谈谈评价方式。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堂课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自转。
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新课讲解】【教师提问】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
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提问】很好。
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教师讲解】实际上,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
而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大家请先阅读书18面的阅读材料。
)与地球自转周期类似,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地球的公转周期有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分,同样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 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2 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法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法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1)划分依据 (2)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 2、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 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 寒带五个热量带 (3)黄赤交角的大小与五带范围的关系
谢谢各位老师指导点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节内 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高中自然地理重 要的知识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题材中最常 见的考点,常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全球 气候变化、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等知识点 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 活中地理现象问题的能力。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 侧递减。 2、随季节的分布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 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程标准要求,本节分为 两大部分。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件演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提醒学生 注意南北半球阴影面积的变化,结合图1.18黄 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1.23北半 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 布,让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完成读图思考。
三、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 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课件展示地球公转二 分二至时的位置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加强学生读图 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总结法。让学生先读图1.23自学昼夜长短的 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完成读图思考(三个题 目设问形式是相同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地 理规律。 3、互动讨论法。通过讨论光照图上隐含在晨昏圈上 的时间信息; 晨昏线与经线、纬线、太阳光线的关系, 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
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二)能力目标: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转变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因此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1.多媒体演示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1)读图分析法。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必修一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必修 (一)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课方案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王先树【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正确掌握教课内容的中心思想,采纳新奇、合适、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踊跃性的教课模式,指引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课内容,培育学生主动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课目标】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理解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观察或用地球仪和自制教具操作演示太阳直射点的挪动和日夜长短变化,培育学生空间思想和想象的能力,提升用科学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规律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质的思想方法。
【教课重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惹起太阳直射点的挪动。
2、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情解析】地球公转和人类关系亲近,但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
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以前没接触地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
所以我制作了可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挪动和日夜长短变化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设计了有关总结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着手操作能力和图文变换、图表变换能力。
【教课方法】启示法、图示解析法、教具演示法。
【教课器具】地球仪、自制带太阳光辉的演示仪、自制日夜长短变化的演示仪。
【课前准备】提早一周找3组学生并进行分工。
A组:记录一周内当地日出时间;B组:在一天内选 8:30 、12:00 、15:30 这样 3个时间观察太阳在空中的地点、旗杆的影子长度;C组:手工制作教具。
【教课过程】教课流程导入新课讲解新课黄赤角的形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生活知识小测试】思虑回答联系学生的秋分的日期这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生活领会增四时是如何产生公转必定产生四时吗一年四强学生兴趣季中白天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正午下学时自己影子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商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由。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
一课时。
【课程标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一一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一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说课稿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说课稿高一的公转说课稿地球的公转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
选自湘教班新课标必修一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这一节分为4个课时,而我要讲的是第三课时,主要内容为1、地球公转运动基本状况,包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太阳所处的位置等。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节课,主要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五带的划分。
这节课的内容在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后,讲述的是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方式公转运动。
而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只有全面的掌握这两种运动方式,才能全面,系统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
同时,这节课的知识也是学生正确理解下一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基础。
只有正确的理解黄赤交角的意义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等内容,学生才能够理解各地的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内容。
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这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知识,历法知识,和知识,这为他们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奠定的知识基础。
但他们还缺乏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且他们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时期,抽象思维还不十分成熟,这给我们这节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把目标做了如下安排:1、学生能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以及黄赤交角的大小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分析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系,学会抽象思维3、学生能熟记地球五带的划分,并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直射点在移动与黄赤交角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抽象思维尚不完善的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它也是解释其他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如何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策略: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湘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湘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
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旅游学院地理科学的xxx 同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第四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后,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前三节课学习的知识,能否灵活地运用地球的运动规律来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地球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的地理现象。
再者,本节课的学习对以后要学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差异等有着铺垫的作用,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从知识基础方面看: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从学习能力方面看: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从学习动力方面看: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及认知心理学的发现法理论,从学情和教材出发,遵循“抽象知识形象化原则”,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公转、气候、洋流等地理现象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基本特征,然后重点阐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这些内容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后续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自转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4)理解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其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鲁教版必修1《地球公转地理意义》word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讲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我是 1 号选手,今日我讲课的课题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地球的公转与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下边我将从讲课程标准、说教材、说学情、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课程序等方面论述我的讲课理念和思路。
一、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剖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含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日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中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日夜长短变化、四时的更替等几个方面。
◆“剖析”表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剖析地理问题、隐含识图、读图、用图、成立空间观点以及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要求。
二、教材剖析本节内容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在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以后进行的。
从这点上说,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一个延长,是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要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要点内容。
学生要要点剖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形成与影响、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掌握好地球的运动特色与意义就能使我们解说身旁好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由,并为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等其余知识确定优秀的基础。
三、学情剖析◆从知识基础方面看: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后,已经有了一些零落的知识贮备。
关于本节课中所波及的现象拥有必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极少,缺少有关的理论基础。
◆从学习能力方面看:教材内容原理许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语言拥有较强专业性,图型剖析波及立体几何知识且要修业生成立空间观点(高一学生在放学期才学习立体几何)。
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想迁徙的水平错落不齐,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从学习动力方面看:本节知识在生产、生活上拥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拥有求四、教课目的剖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着重对基础知识和技术培育的基础上突出要点、抓住要点、打破难点,使学生成立地球公转运动特色的地理空间模型。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
2.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判读各种视角的光照图,并通过观察光照图判读昼夜长短。
2.通过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相结合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3.能够利用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和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通过对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所学内容较少,尤其是本节内容涉及到大量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尚未具备,再加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使得本节内容难度较大。
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对具体地理现象的观察提高到深入思考地理问题本质这一程度;要帮助学生理清与昼夜长短变化相关的诸多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
1.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2.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4教学过程
4.1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导入。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教学设计(新授课)一、课标内容标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三课时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题: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课标内容: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二、课标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什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什么?★2 .如何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3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和最小值的区域分别是什么区域?★4 .什么是昼弧?什么是夜弧?如何判断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计算昼夜长短时间?★5 .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是怎样的?★6 .夏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纬度变化是怎样的?★7 .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纬度变化是怎样的?★8 .赤道上昼夜长短的情况如何?★9 10.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1.南、北半球寒带的极昼、极夜范围的季节变化规律是怎样的?★12.能熟练掌握某地某日或者某时间段昼夜长短的情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 13.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四季是如何划分的?★三、教学目标预设昼夜长短随纬,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四、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教学难点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六、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思考与和教学方调整环节法活动内容师生行为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1、学生可明确课标[以合作讨及教学目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论、自由标要求;“15分题,比如以下地理问题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
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
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
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多媒体演示法
学案导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第二步,知识要点讲解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
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
导入这个知识点。
2。
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
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
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3。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总结昼夜长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4.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
同时让学生说出世界杯的举办地约翰内斯堡和北京今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今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5。
引入日出、日落和昼夜长短的关系。
要点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类似的方法,加上案例探究,突破重点。
这个知识点由定义、变化规律、计算、应用四大方面。
1、定义
展示太阳高度示意图,讲清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2、变化规律
根据学案上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数据,让学生绘图,一幅是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太阳高度的图;另一幅是横坐标为二分二至,纵坐标为太阳高度的图。
同样是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
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学生合作探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计算
给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多少度?与直射点相差一定纬度的地点的太阳高度是多少度?你能否发现规律?
4、应用
采用案例展示的方法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案例一:本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问题
案例二:本地区与上海的楼房间距问题
要点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这个知识点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讲解。
应用天气预报前的一段视频展示四季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知识学生在初中接触过,难度较小,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学案。
但为了与高中地理衔接,我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进而引申到气候会不会变化,也为下一章的学习做个铺垫。
目的:重在能力培养
第三步,课堂练习(实施: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学生解答分析思路,提高解题能力)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以及解题方法的指导。
目的: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第四步,课堂小结(强调重难点和考点)
目的:让学生课下的复习有侧重点
第五步,布置作业(最好是开放性题目)
探讨“太阳方位与影子的关系”
目的: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五、本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内容多,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办法:根据学生程度,案例探究数量适当减少。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足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