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训诂与训诂学定义一、古注的重要性古注是阅读古文的桥梁。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古注是今注的源头。
读古注比查字典有时更能解决问题。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杜预注:“色美曰艳。
”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事高大。
《说文》:“豔,好而长也。
从丰,丰,大也。
”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
”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
二、古注的发展状况“代有注释”1、汉代注释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
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
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古训传》,简称《毛诗》。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所谓“脱文”,就是指出古书中脱落文
字的现象。
《诗·周南·桃夭》孔疏:“此云 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 当脱‘人’字。”
三 、阅读古书注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古人作注的目的 古人作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典,因而对作 品的思想的解释难免有错误之处。
2.注意古人作注的习惯
5.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解称笺,是对毛 传有所阐发和补充。 后来一些古书注解称为“笺证”“笺 注”也就是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类型
(二)义疏类 疏 又称“义疏”或“正义”,即疏通其义。 是一种既解释正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是针对“注”而言的。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三)章句类
章句;除了解释字词之外, 主要是串讲文章大意。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集解类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 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三国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 集解》。
(五)补注类
补注,即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 包括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 《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如字 表示按照某字常见的读音来读,相对于变读和改字而是 原文用的是通假字,现在要改成本字读。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释文》:“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也”。 多数情况下,“×,×也”是 在解释词义,有时并不是在解释词义。
《诗·召南·行露》郑笺:“谓媒灼之言 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释文》: “媒,谋也。”
第七讲 古书注解及训诂学知识
第七講古書注解及訓詁學知識我國古代漢文典籍在後代出現了當代人讀不懂的情況,所以,從漢代起,人們即開始了對古書的注解工作。
後來歷朝歷代都有這方面的工作和成果,我們把古書的注解簡稱“古注”。
古注是閱讀古代文獻、掌握古代文化知識的橋樑。
古注本身牽涉到體例、術語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須瞭解古注的這些內容。
這一講,我們圍繞古注,主要來看看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釋家及注本、古注的分類、古注的體例、古注的內容、古注的風格和古注的術語等七個方面的問題。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釋家距所注古代典籍的時代較近,對古代文獻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特點、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情況都比較瞭解,所以其注釋的準確性相對較高。
有些詞句,如果沒有古人的注釋,我們不是無從知道其含義,就是會出現理解上的錯誤。
例如《左傅•隱西元年》:“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杜預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裏,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過百雉。
”根據“杜注”,我們不但知道了一雉牆的體積,而且知道了三百雉並非指諸侯國首都城牆的周長,而是指首都城牆一面的長度。
又如《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傳雲:“窈窕,幽閒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後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專貞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閒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稱。
蓋指文王之妃大姒為處子時而言也。
君子,則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據《毛傳》和朱熹注,我們得知“窈窕”本來的含義是幽閒、嫺靜的意思,後來才引伸出美好、漂亮這一義項。
古注並非都是正確的,其中也存在著不少錯誤,因此我們在閱讀古注時既要重視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認為凡是古注都是正確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傳•隱西元年》:“莊公寤生,驚薑氏。
”杜預注:“寐寤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
”“寤生”之“寤”實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預釋“寤”為“寐寤”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亨、孔安国、马融、郑⽞等。
2.唐⼈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作:陈奂《诗⽑⽒传疏》、马瑞⾠《⽑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正义》、王先谦《庄⼦集解》、郭庆藩《庄⼦集释》。
(2)古籍校勘的⼯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字校订提出⾃⼰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英疏《庄⼦》。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六艺论》:“注诗宗⽑为主,⽑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还给前⼈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起,再加上⾃⼰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句或⼏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式的同时使⽤。
D、通释全章⼤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来释义,还⽤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有朋⾃远⽅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尔雅·释天》:“⾕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谓之切,象谓之磋,⽟谓之琢,⽯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般释特殊。
8:训诂知识
义疏类:是一种既解释经文有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 经义。南北朝时义疏之学兴起,著作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 订正其中的误解,此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正义” 代表官修,“疏”代表民间私家注疏。义疏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较而言, 传注体侧重于释词通句,义疏体繁征博引,注重义理的发挥。
训
诂
学
基
础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类别 第三节、古书注释体例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第五节、语词训释的主要方法
第六节、古书注释的术语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和训诂学:训就是解释,就是把前代文献中的字词句章不懂之处加以解释。训
就是顺,就是把不通之处解释通顺了。诂就是故,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二者常连用,就是今 天的古书注释。
2、谓
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前面,常以具体释抽象,分体释总体。如: ①《诗经小雅采薇》“彼路(大车)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帅)”。 ②《左传郑伯》“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3、貌、之貌
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情态,被释词多是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忧愁)”。毛传“迟迟,舒行貌”。司马迁《报任安 书》“意气勤勤恳恳”。《文选》李善注“勤勤恳恳,忠款之貌”。
6、校勘学:研究书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学。校勘又叫 校雠,校订。是指对同一种书籍,
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恢复原 貌的工作。
校勘记:简称校记。在校勘以后,往往在书后附文,分条说明校勘异同得失的情况,称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三)常用的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1、读曰,读为: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郑玄注:"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2、读若,读如: 读若,读如: 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霾读若埋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逍遥游》)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如字: 3、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 大学》 记·大学》) 大学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 好好 呼报反,下如字。 呼报反,下如字。
• 练习: 练习: 写出下列几部典籍的注疏者 诗经》 《诗经》:汉 传,汉 笺,唐 集解, 论语》 《论语》魏 集解,宋 疏。 左传》 等正义。 《左传》晋 注,唐 等正义。 孟子》 《孟子》汉 注,宋 疏。
等正义。 等正义。
• 三、古注的基本体例 1."传":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传 :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广义: 注解” 广义:“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2.“笺”: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3.正义(义、疏):串讲文意 ):串讲文意 .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4.章句: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章句: 章句 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训诂学-第七单元 古书的注解
精选2021版课件
14
古文原注例1-0
《郑伯克段于鄢》(古文原注)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 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郗克郑丘 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 朝食 姑且也翦尽也○陈直觐反邴音丙又彼命
反夏户雅反解张音蟹下如字一音直亮反不介 马而驰之介甲也
精选2021版课件
15
古文原注例1-1
郗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中
精选2021版课件
7
传注体的注和笺
注,是注释的通称。 取义于灌注。意义是 古代经书意义难懂, 需要训解才能通晓, 就象水道阻塞,必须 灌注才能畅通。注的 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 玄。因为作注的人多 了,注便成了通称。
笺,是标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 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 侧。这里是注释的一 种。一般对经传简略 不明的地方加以补充 发挥,对不同的地方 加以订正。
精选2021版课件
9
(三)音义类
音义类:是以辩音 和释义为主的注疏 形式。又称“音 训”、“音注”、 “释文”。是汉末 魏晋音韵学兴起以 后出现的一种注释 形式。
具体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专为某部书注音释 义,如何超的《晋书音 义》、胡三省的《资治 通鉴音注》;
一是为一批书注音释义。 如陆得明的《经典释 文》、玄应的《一切经 音义》、贾昌朝的《群 经音义》等。
25
○正义曰:《外传》
指《韩诗外传》)说伯夷之后曰:“申吕 虽衰,齐许犹在”,则申、吕与齐、许俱出伯 夷,同为姜姓也。《国语》曰:“齐、许、申、 吕由大姜”,言由大姜而得封也。然则,申之 始封亦在周兴之出,其后中绝。至宣王之时, 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谢。《诗·大雅·嵩高》之篇 美宣王、褒赏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 宅”,是其事也。《地理志》:“南阳郡宛县, 故申伯国。”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 注。《说文解字·水部》:“注,灌也。”段玉 裁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 义曰注。”唐贾公彦在《仪礼疏》中也曾说:“注 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因此注书也叫 “注”,意即把自己对于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 原文之下,以便阐明原文的意义。
“注”也写作“註”。用“注”作注书名称的
“笺”和“注”可以连用,称为“笺注”。清
人称注解为“笺注”的很多,如吴兆宜《庾开府集 笺注》《徐孝穆集笺注》、陈熙晋《骆临海集笺 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冯浩《玉 溪生诗笺注》等。
11
6.音义。“音义”就是辨音释义的意思。以音 义为注书名称的,如魏孙炎《尔雅音义》,吴韦 昭《汉书音义》,晋徐广《史记音义》,唐何超 《晋书音义》,宋孙奭《孟子音义》等。 “音义”又称为“音训”“音诂”“音 注”“音释”“音解”等。如汉服虔《汉书音 训》,明杨慎《周官音诂》,元胡三省《资治通 鉴音注》,宋罗复《诗集傅音释》,许翰《太玄 经音解》。
3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很多,如汉郑玄《周官注》《仪礼注》《礼记注》、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魏王弼《老子 注》、吴韦昭《国语注》、晋郭象《庄子注》、张 湛《列子注》、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 元《水经注》、唐尹知章《管子注》、杨倞《荀子 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李 善《文选注》、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等。 10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1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2、谓 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 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3、言、之言、之为言
“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 有“说明”的意思。
《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 痡矣,云何吁矣 。”
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 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7、疏、义、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
疏,又叫“义”、“义疏”、“正义”, 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 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 前人的注解作注。
8、章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 种注解书。
(二)释词用语类
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 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 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 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 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 义。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 别也。”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பைடு நூலகம்”
鄭箋曰:“硕,大也。”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2. 训诂学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
3.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汉代至今的演变。
4.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5. 训诂学的技巧: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进行训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示范: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训诂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训诂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应用:古文献的解读与诠释。
2.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相互影响与促进。
3. 训诂学的现代发展:计算机辅助训诂。
4. 训诂学的困境与挑战:文字演变、方言差异等。
5. 训诂学的未来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应用及其在古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探讨训诂学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示例:介绍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具体应用案例。
5. 讨论:让学生思考训诂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
6. 展望: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发展。
2. 示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实践应用。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一、注解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我国训诂学史上给古文献作注始于汉代,这是有它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一般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致使文字的形义关系、词语的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语法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原本妇孺皆知的语言文字,到后来连硕师大儒也难以读懂,这就需要有专家给语言文字作解释。
第二,统治者尊经。
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汉初,为了弥补长期战乱的创伤,巩固新的政权,朝廷很重视恢复和繁荣文化。
学者们开始搜集“秦火”以后流散的文献古籍,加以整理解释。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经学空前繁荣昌盛。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每经都有由中央认定的博士进行讲授。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人们看不懂古文(战国时六国文字)经籍,需要注解。
当时从民间搜集的“书集如山”,绝大部分是人们凭记忆用隶书记录的。
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鲁恭王扩建宫室,拆毁了一座孔子住过的旧房子,从夹壁中发现了用六国古文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这批经书后来就叫做古文经。
古文经中多古文古语,要明经义,首先要攻克古语言文字关,所以,相对于今文经学来说,古文经偏重于识字考词及名物训诂。
第三,古、今文经学之争促使了训诂学的发展。
今文经(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的)为官方所定经学,设有五经十四博士,为御用学派。
当时的士人和官吏的任用和迁升,都要学习儒经。
如:桑弘羊本为一个牧猪的人,就凭钻研公羊学,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古文经是指鲁恭王在孔子故宅的夹壁中发现的用六国古文字写成的《尚书》《论语》《孝经》等数十篇古文献,当时古文经为今文经学家所怀疑,反对将它列入学馆,因此,今古文之争十分激烈,持续了近200百年。
由于古文家基础坚实,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解经重视文字训诂,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终于取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二、注解的体例要读古注,就得先了解古注的体例,古注的体例是指古注的种类、古注的术语和古注的编排。
古注大都是随文释义的注疏,即附于文献正文之后的注释。
考研资料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1
•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 《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 正义
•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 《春秋榖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
疏 •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 “把头枕在尸体的 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 氏传集解》:“公 以叔武尸枕其股。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白居易《琵琶行》
高中教材注:“思,《文选》:“吉士思
思绪,名词,这里 秋。”李注:“思,
指愁思。”
悲也。” 《诗·大序》:“亡国
《古代文学作品选》 之音哀以思,其民
注:“声声思,一 困。” 《淮南子》:
声声都含有哀怨的 “春女思,秋士悲。”
情思。”
李白《天马歌》: “愿逢田子方,恻然
为我思。”一本“思”
作愁。
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 他学科的理论
• 《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 我遐弃。”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 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 矣。”
5犹
近义词互相解释或用引申义解释 本义,多用“犹”字表示。被释词放 在术语之前。即:A,犹B。意思是 “等于说”或“好比是”。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 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 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 也。”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校勘、释义和注释等内容。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校勘。
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正和校勘学的研究。
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文献传承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遗漏或篡改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校勘工作。
校勘学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比较、考证,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问题,并尽可能地恢复原始的文本。
校勘的方法包括考据、辨伪、补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据。
考据是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句法、语言风格、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文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释义。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和用法,需要通过释义来解释其意义。
释义是对文献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古代的释义方法有多种,包括注释、诠释、解释等。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诠释是对文献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述和解读,解释是对文献中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真正含义,把握其思想和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释。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句、句子或篇章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在注释中,除了对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进行解释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背景知识、历史典故、文化解读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注释是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勘、释义和注释等。
通过校勘,可以恢复古代文献的原始文本;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和用法;通过注释,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
训诂学对于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训诂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一、训诂学的概念训诂学(Phonology)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古文字学两大部分,音韵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文字,是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研究。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学者开始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学术体系。
宋代刘大櫆、戴复古、舒元成等学者,明代吴承恩、刘玉山、毛晋等学者,清代戴震、许衡等学者,都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三、训诂学的基本内容1、音韵学:音韵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
古代文字是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来表示发音的。
音韵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声母的发音规律、韵母的发音规律、声调的发音规律等。
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是古代汉语的基础,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和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古文字学: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包括字形结构、字义结构和字音结构等。
字形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形体特征,包括笔画结构、构造方式等;字义结构主要研究字的意义特征,包括义符、义音等;字音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发音特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
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字特点和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训诂学的主要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字考证法、文字比较法、音韵演变法、字形分析法等。
1、文字考证法: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重要手段。
2、文字比较法:文字比较法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字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4.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三、教学重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难点:1.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2.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意义、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3.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 介绍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据音定义、据形定义等。
4. 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让学生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读。
5. 进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
3. 测试成绩: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训诂学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
2. 古代文献资料:用于分析和解读实例的古代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古代文献的图像或视频。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文献的其他解读方法,如文字学、音韵学等。
2. 推荐学生阅读训诂学相关的深入研究书籍和论文。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七、教学重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八、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复杂解读问题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的深入理解3. 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联九、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继续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第四讲_训诂学知识
練習2 練習
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 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 喬梓 其終風諸說每為解頤乃勸伯申勒成一 書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釋詞十卷 元讀之恨不能起毛孔鄭諸儒而共證此 快論也 ——阮元《經傳釋詞序》 阮元《 阮元 經傳釋詞序》
喬梓
《尚書大傳》卷四:“伯禽與康叔見周公 ,三見而三笞 尚書大傳》卷四: 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 有商子者,賢人也。 之。 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有商子者,賢人也。與 子見之。 乃見商子而問焉。 商子曰: 子見之。’乃見商子而問焉。 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 名喬。 二三子往觀之,見喬實高高然而上, 焉,名喬。’二三子往觀之,見喬實高高然而上,反以 告商子。商子曰: 喬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焉, 告商子。商子曰:‘喬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焉, 名梓。 二三子復往觀焉, 鄭玄注: 名梓。’二三子復往觀焉,見梓實晉晉然(鄭玄注:晉,肅 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 梓者,子道也。 貌。)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 二三子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 二三子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 勞而食之, 爾安見君子乎? 首,勞而食之,曰:‘爾安見君子乎?’” 後因以“喬梓”比喻父子。 後因以“喬梓”比喻父子。 伯禽:周公旦长子,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 伯禽:周公旦长子,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亦称 禽父。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禽父。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古書注釋
古書注釋:古代訓詁學的結晶。 古書注釋:古代訓詁學的結晶。 說文》 灌也; 解也。 《說文》注,灌也;釋,解也。 本為以水灌注,引申為“疏通” “注”本為以水灌注,引申為“疏通”;釋, 分別解釋。注釋:解釋疏通。 分別解釋。注釋:解釋疏通。 古書注釋的體式 古書注釋的內容 古書注釋常見術語(P615) 古書注釋常見術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一、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乙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
”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说文》:“讎,犹应也。
”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
”朱熹注:“微,犹衰也。
”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2.拟音的术语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说文·王部》:“皇,大也。
从自,自,始也。
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自,讀若鼻。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如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陆德明《释文》:“朝,如字。
”《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读为、读曰: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为“破读”。
后面是本字,前面是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3.改字的术语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凡易字之例……其音无关涉而改易字之误则曰‘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则亦曰‘当为’。
”《周礼·掌客》郑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
”《礼记·丧大记》郑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校勘学常用的术语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羡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王念孙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无“民”字。
(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2.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夺文”、“阙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了文字的现象。
《淮南子·主术》:“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其所行。
”念孙案:“民之化也”本作“民之化上也”,下句“其”字正指“上”而言。
脱“上”字则义不相属。
《文子·精诚》篇正作“民之化上”(王念孙《读书杂志》九之九“民之化也”条)。
3.倒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乙、乙正。
《墨子·鲁问》:“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四》“倒文四”条:“旧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据下文乙正。
”4.误文:就是误字。
《墨子·明鬼下》:“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
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
”旧本上《商书》讹作商周,下《商书》讹作《禹书》,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误文二”条据上文改正。
5.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
《诗·邶风·绿衣序》:“《绿衣》,卫庄姜伤己也。
”郑玄笺:“‘绿’当为‘褖’。
故作‘褖’,转作‘绿’,字之误也。
”《管子·形势解》:“故曰:‘万事之任也,异起而同归,古今一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十》“万事之任异起”条说:“案:《形势篇》作‘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是也。
‘生’‘任’、‘趣’‘起’皆字形相近而误。
”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罗列版本异同的校勘学术语。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
”洪兴祖补注:“未,一作归。
”《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陆德明释文:“辗,本亦作展。
”二、训诂学常识(一)训诂和训诂学《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言也。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产生的原因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戴震《尔雅文字音序》:“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产生的作用1.用汉代语言解说先秦语言谁谓宋远,企予望之。
(卫风.河广)郑玄《诗经笺》:“予,我也。
谁谓宋国远欤?我企足则可以望见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楚辞.九歌.湘夫人)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伤不遭值尧、舜,而遇暗君,亦将沉身湘流,故曰愁我也。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中古汉语一道夕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虢国中堂既成,召匠圬漫,授二百万偿其值,而复以金盏、瑟瑟三斗为赏。
(明皇实录.卷下)堕地化为霜毛白鼠,身长五尺许,双目烂然,遂抉其目,珠色深碧而径寸,宛似瑟瑟。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瑟瑟,外来词,波斯语,是一种绿松石头。
3.用雅言解释方言《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騠,北方曰译。
”孔疏:“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外内言语。
通传南方之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其通传西方之语官,谓之狄騠者……其通传北方之语官,谓之曰译者……”那汉道:“俗语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我这般剑要卖与烈士。
”(五代周史平话.卷上)是会的,留下买路钱。
(水浒.43回)脸儿稔色百媚生,出得门儿来慢慢地行,便是月殿里嫦娥也没恁地撑。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1)行得一步步娇,生得一件件撑,一声声似柳外莺。
(梧桐雨.1折.天下乐)温州方言中的“撑”①个身西装着起撑兮。
②你该日着起撑兮?③你撑显撑。
④渠每天着起恁撑。
(二)训诂著作1.古书注解2.语文辞书:汇集训诂资料的专著我国早期最著名的四部辞书:《尔雅》、《方言》、《释名》、《说文》。
3.训诂专书(1)通释音义的著作:唐代陆德明撰《经典释文》,30卷。
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
《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2)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东汉服虔《通俗文》,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
(3)解释虚词的著作:卢以纬《助语辞》(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4)考据训诂类著作:对古籍作考释、校订或归纳古书义例的训诂著作,包括历代有名的考据笔记和札记型专著。
颜之推《颜氏家训》、颜师古《匡谬证俗》、王观国《学林》、焦竑《焦氏笔乘》、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三)训诂方法(1)审辨字形1.以形索义根据古文字或俗文字的形体来考索词语的含义。
(1)《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及卫地;流血及屦;将及华泉;病未及死;而矢贯余手及肘。
(2)《世说新语·规箴》:“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上下权要。
”(3)《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一齐拜舞,吋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