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的发展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

(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

(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

1、注明出典。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

“传”指阐明经义。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

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

1.释义的术语

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被释词放于其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说文》:“讎,犹应也。”

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朱熹注:“微,犹衰也。”

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2.拟音的术语

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说文》“读”下段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说文·王部》:“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如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陆德明《释文》:“朝,如字。”

《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读为、读曰: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为“破读”。后面是本字,前面是假借字。《说文》“读”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3.改字的术语

4.正误的术语

当作、当为: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凡易字之例……其音无关涉而改易字之误则曰‘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则亦曰‘当为’。”

《周礼·掌客》郑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

《礼记·丧大记》郑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校勘学常用的术语

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羡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王念孙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无“民”字。(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

2.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夺文”、“阙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了文字的现象。

《淮南子·主术》:“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其所行。”念孙案:“民之化也”本作“民之化上也”,下句“其”字正指“上”而言。脱“上”字则义不相属。《文子·精诚》篇正作“民之化上”(王念孙《读书杂志》九之九“民之化也”条)。

3.倒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乙、乙正。

《墨子·鲁问》:“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四》“倒文四”条:“旧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据下文乙正。”

4.误文:就是误字。《墨子·明鬼下》:“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旧本上《商书》讹作商周,下《商书》讹作《禹书》,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误文二”条据上文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