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入侵具有普 适性。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快速、非 特异性的特点,能够在病原体入 侵初期迅速启动防御机制,防止 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
01
02
03
防止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在 病原体入侵初期快速反应 ,有效遏制感染扩散,降 低疾病严重程度。
负向调节
负向调节机制能够抑制过度激活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防止对正 常组织造成损伤。
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通路能够将病原体的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触发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激活。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能够调控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深入探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 理论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
基因敲除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可以构建特定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在非 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基因敲除技术包括同源重组、胚胎干细胞技术等。
转基因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特定基因转入动物体内,以研究其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中的功能。转基因技术包括显微注射、病毒载体转染等。
细胞培养与分离技术
细胞培养
通过将免疫细胞在体外培养,可以模拟体内环境,研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生 长、分化、功能等。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分离和鉴定不同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并研究其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
细胞分离
通过特定的分离技术,如密度梯度离心、流式细胞术等,可以从组织或血液中 分离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
11-非特异免疫
免疫-11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制药微生物
免疫学实验研究阶段
免疫-11
(19世纪末—20世纪中)
实验室发明人工培育疫苗 Pasteur(法) 微生物学、免疫学创始人 1880年 鸡霍乱(巴氏杆菌)弱毒菌苗 1882年 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制药微生物
Louis Pasteur 巴 斯 德 (1822-1895年)是一位法国化学家、 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1880年 他发现鸡霍乱杆菌的陈旧培养物 能预防鸡霍乱的感染,首先创造 了减毒疫苗。为了纪念一个世纪 前Jenner的功勋,他将这种方法 称之为预防接种(vaccination), 并将这种制剂称之为疫苗 ( vaccine), 相 继 他 又 创 造 了 炭 疽杆菌减毒疫苗,狂犬病的减毒 疫苗,兴起了主动免疫的方法 ( active immunization)。
免疫-11
第三篇 免疫学基础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变态反应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制药微生物
免疫-11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免疫学的诞生
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看到有很多 流行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等,患病康复后 很少第二次感染。
免疫学于18世纪末开始,至今经历了三 个发展阶段: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制药微生物
2 吞噬过程
免疫-11
当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进入体内时,吞噬细胞受趋化
因子作用,向抗原处聚集,并通过吞噬或吞饮方式将 病原微生物或异物摄入细胞内(对细菌等较大异物, 直接伸出伪足将其吞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对病毒
等较小的异物,则胞膜内陷,闭合形成吞饮小体)。 然后吞噬体或吞饮小体向胞浆内的溶酶体靠近,形成 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等能直
非特异性免疫—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动物微生物课件)
Paul Ehrlich 将其命名为补体 即补充抗体活性的血清成分,能辅助特异性抗体的溶菌作用
补体与补体系统概念
补体(Complement,C): 存在于新鲜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 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
C1q与2个IgG分子结合---活化C1
1个C1q分子同时和两个以上抗体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 的变化,继之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参与成分: C1~C9 4.经典激活途径特点: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才能 激活补体 反应顺序为:
C1qrs-C4-C2-C3-C5-C6-C7-C8-C9
这些物质可直接或间接杀伤或裂解靶细胞和病原体,其作用 无选择性。
当它们与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其他防护因子配合时,能 发挥更大的抗微生物作用。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
1.补体 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 动物新鲜血清中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血清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功能: 补体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最重要免疫 效应分子。抗体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活 化后的补体可发挥溶细胞效应,导致病原微 生物溶解破裂。
抗体 抗原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补体被激活后发挥溶靶细胞作用(动画)
Ab与靶细胞上的Ag 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Ag-Ab复合物 → Ag-Ab复合物激 活补体系统 → 补 体系统被激活后, 在靶细胞表面形成 膜攻击复合物 →引 起靶细胞膜的损伤 ,导致靶细胞溶解 。
旁路激活途径:
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 面,从C3开始激活
补体的激活途径
免疫系统的作用和机制
免疫系统的作用和机制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精细而复杂的防御系统,它的作用是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并通过识别、排除和清除异常细胞的方式维持身体的健康。
免疫系统的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通过这些机制,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的威胁。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免疫系统对各种外来物质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包括多种屏障和抵御机制。
首先是机体的皮肤和黏膜,它们作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抵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
其次是黏液和唾液中的酶类物质以及胃酸等化学物质,它们能够杀死病原体并阻止它们在体内进一步繁殖。
此外,炎症反应也是非特异性免疫的一种重要机制,它能够吸引白细胞到病灶处,并释放细胞因子来清除病原体和修复组织。
特异性免疫是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它通过识别和攻击具有特定抗原决定簇(epitope)的病原体或异常细胞来保护身体。
特异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细胞免疫主要依赖于T淋巴细胞的活动,T淋巴细胞能够通过直接杀伤异常细胞或者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来清除威胁。
而体液免疫则是由B淋巴细胞和其分泌的抗体来主导的,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免疫系统的机制涉及多个重要的细胞和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它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抗病原体的任务。
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它们能够调控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
免疫系统的机制还包括免疫记忆和自身免疫调节。
免疫记忆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持久性记忆,当再次暴露于相同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威胁。
这是疫苗接种和免疫治疗的基础,通过引导免疫系统形成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记忆,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自身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抑制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以避免产生自身免疫病。
综上所述,免疫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它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机制来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吞噬细胞, Phagocytes
巨噬细胞, Phagocytes
巨噬细胞的活化过程
巨噬细胞(识别受体)+ 病原体、肿瘤细胞 及宿主凋亡细胞(相应配体)结合→信号传导 →传入核内,并转位至细胞效应分子编码基因 调控区,增强启动子的活性→基因开始转录和 表达。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 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流 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1、生理屏障—血胎屏障
由怀孕母体子宫内 膜的基蜕膜和胎儿 的绒毛膜滋养层细 胞共同组成,当它 发育成熟(一般在 妊娠3个月)后,能 阻挡病原微生物由 母体通过胎盘感染 胎儿,但并不妨碍 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2.细胞因素
短寿,halflife只有几天 主要功能:经过血流巡查机体,以搜寻侵入的微生物;
趋化性、吞噬作用、杀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嗜中性粒细胞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2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定居于组织中的巨噬 细胞。monocytes (in blood)& macrophage(tissue)
中性粒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一般特性
具有较强的趋化作用和明显的吞噬能力。 产生的过氧化氢又可与卤化物、髓过氧化物
酶(myeloperoxidase,MPO)组成MPO杀 菌系统。 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可迅速发挥吞噬杀伤和 清除作用。
中性粒细胞主要膜分子
补体受体:CR1、CR3 和 CR4 Fc受体:lgG Fc受体(FcγRⅠ/Ⅱ/Ⅲ) 其他膜分子: LFA-1、IL-8R等
皮肤与粘膜的阻挡
呼吸道的纤毛颤动
1、生理屏障—皮肤和黏膜
2) 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皮脂腺 不饱和脂肪酸;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遭受外界致病因子侵袭时,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以对抗和清除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和稳态。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需要提前获得特定的抗原识别能力,它是一种对抗不同致病因子的广谱防御机制。
本文将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之一是广谱性。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对抗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例如,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细胞,它能够通过吞噬病原体和释放抗菌物质来消除外来致病因子。
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也能够发挥类似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还具有快速性和灵活性。
在感染开始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迅速启动,几乎立即开始对抗病原体。
免疫细胞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可以通过调节抗原呈递和清除技术选择对抗病原体的最佳策略。
此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产生各种效应分子,如溶菌酶、抗菌肽和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对抗菌、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招募和活化免疫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分为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免疫和炎症反应。
自然免疫主要由先天免疫细胞参与。
先天免疫细胞是机体一种免疫记忆力非常低的细胞,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可以迅速识别和消除病原体。
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巨噬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它可以通过吞噬、分泌溶酶体和产生氧自由基等方式对抗病原体。
炎症反应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被启动,以清除病原体并促进修复。
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局部温度升高等病理过程。
这些反应有助于将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输送到感染或损伤部位,帮助清除病原体和废物,促进伤口愈合。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参与调节和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因为它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非特异性免疫概述 •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 •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 • 常见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类型及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在疾病防治中应用 • 非特异性免疫研究前沿及挑战
01 非特异性免疫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或先天 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备的,不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的防御机制。
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等吞噬细胞可吞噬和消化病原 体。
细胞毒作用
NK细胞等具有细胞毒作用的 细胞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 瘤细胞。
02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
CHAPTER
组织屏障
皮肤和黏膜
作为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进入体内,同时分泌杀菌物质。
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和胎儿免受病原体侵害。
适应性免疫对固有免疫的反馈调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通过分泌抗体、细胞因子等,对固有免疫应答进行反馈调节,维持免疫稳 态。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在疾病中的相互作用
在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过程中,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互作用,共同影 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谢谢
THANKS
模式识别受体
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启动固有免疫应答。
补体系统
参与清除病原体、调节免 疫反应和维持组织稳态。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感染或炎症时迅速升高,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交互作用探讨
固有免疫对适应性免疫的启动和调节
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表达共刺激分子等方式,固有免疫细胞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和 调节。
先天性
与生俱来,不依赖后天经验或 疫苗接种。
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动物体免疫系统是整体协调的作用,无论特异性免疫力还是非特异性免疫、淋巴因子或淋巴细胞、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动物整体抵抗疾病的免疫力,任何偏颇都将导致不良后果。
非特异性免疫就是说动物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的免疫力也就是先天性在娘胎里获得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力是人为的针对自然环境中怕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有针对性接种的疫苗并产生的抗体叫特异性免疫力,或动物在后天的大自然环境中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病赖过后,也称愈后,机体获得产生的抗体也叫特异性免疫力。
如果把免疫力比喻为”钱“,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就是学一门手艺自己赚钱,而提高特异性免疫力就是借钱或等待拨款。
从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特点:如果自己没有本事,从外边借钱也很难借。
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太差,要想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也很困难。
非特异性免疫力是特异性免疫力的前提和基础。
借钱需要过程,拨款也需要时间。
特异性免疫力的产生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拨的款,只能专款专用,不能用于所有用途。
而自己赚的钱则可以用于自己想用的任何地方。
特异性免疫力只针对特定的病原起作用,而非特异性免疫力则对任何病原均有抵抗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许多传染病防治中确实尝到了疫苗接种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动物体非特异性免疫。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即使他们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病人接触后也不会发病,关键就在于他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别强,即使乙肝病毒进入体内,通过自身的抵抗力把病毒消灭掉,从而产生抗体。
同样,猪也是一样,只有我们平时加强猪的营养,让猪吃到其该吃的东西,给予好的饲养环境和条件,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就可明显增强,即使不用疫苗,猪仍然不会发病,疫苗并不是万能的,预防接种只是很片面的一点,只有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是抵抗猪病的惟一出路。
要想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就要做好以下工作:改善猪群生活的环境,提高饲养管理的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
2 吞噬过程 当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进入体内时, 吞噬细胞受趋化因子作用,向抗原处聚 集,并通过吞噬或吞饮方式将病原微生 物或异物摄入细胞内(对细菌等较大异 物,直接伸出伪足将其吞入细胞内,形 成吞噬体。对病毒等较小的异物,则胞 膜内陷,闭合形成吞饮小体)。
2 吞噬过程 吞噬体或吞饮小体向胞浆内的溶酶体靠 近,形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溶菌酶、过 氧化氢酶等能直接杀死细菌,而水解蛋白酶等 将其进一步消化分解,最后将不能消化的残渣 排出细胞外。
二、吞噬细胞及其作用
吞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中性粒细胞
MPS的分布
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一)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
识别抗原: •岩藻糖、甘露糖或磷脂受体 •粘附分子CR3(CD11b/cd18)和 CR4(cd11c/cd18) •CD14
•C3b受体(CR1)
•FcR
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1)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OIs) 还原型辅酶I OH-
五、B-1B细胞及其作用
B-1B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 B-2B细胞: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表面标志:CD5+、CD11+、CD23-、mIgM+
抗原识别谱: 窄(1)TI-2型多糖抗原(2) TI-1型多糖抗 原(3)某些变性的自身抗原 抗体应答特点:(1)可通过BCR,直接与相应多糖抗原配体 交联而被激活(2)IgM型抗体为主(3)不发生类别转换(4) 无免疫记忆
NK:CD3-CD56+CD16+
NK细胞的受体与配体
自身组 织细胞 病毒感 染细胞 肿瘤 细胞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糖类配体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MHC—I
+ -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3)共生菌群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 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 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 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2.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 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 维持局部,属于天生即有、 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
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也称先 天免疫(innate immunity)或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遗传性,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 道防线。
1)血脑屏障(barrier structure)
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星状胶质 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 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 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 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2)胎盘屏障
蛋白和杀菌物质 灭病原体
组成)
1. 皮肤与粘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 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
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
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 入侵的有效屏障,是机体预防 异物侵入的第一条防线。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 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 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巨噬 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移行并定 居于各组织器官,不同组织内的巨噬 细胞名称不同。
免疫学: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
精品课件
两种吞噬细胞
Neutrophils
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killing,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damage characteristic nucleus, cytoplasm granules and CD67 membrane marker.
myloperoxidase-independent myeloperoxidase-dependent
精品课件
2.吞噬细胞的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包括 反应性氧中间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Ls) 反应性氮中间物(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s,RNIs)作用系统。
G+ G+ G+结核杆菌 G+(主要是链球菌)
团集素(Conglutinin) 血清
球蛋白
干扰素(Interferon) 感染细胞等 精品课件 小分子蛋白质
细菌 病毒、胞内寄生菌
第四节.炎症和吞噬作用
精品课件
吞噬作用(Phagcytosis)
是比较原始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单细胞生物如变形虫,就具有吞噬, 消化异物的功能。
精品课件
5.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报取病原 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后,可将加工处理过 的抗原及胞内的抗原肽以抗原肽:MHCII/I类分子复合物遥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
精品课件
6.抗肿瘤作用
免疫的类型
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主要机制:
物理屏障: 皮肤粘膜/血脑/血胎屏障;
化学屏障: 皮肤与粘膜局部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
生物学屏障:
非特异性效应细胞:中粒、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
非特异性效应分子: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决定基)而产生的
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决定基)而发生反应
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特异性免疫应答特点:1.特异性 2.记忆性 3.耐受性
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区别
我国11世纪(宋朝)有开始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
1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Jenner发明牛痘。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二)屏障结构(内部屏障)
1.血脑屏障:主要是脑毛细血管的内皮层细胞,它具有细 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微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 其有毒产物从血流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了中 枢神经系统。 2.血胎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 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时,可有效防止母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第二道防线)
白细胞——“白色卫士” 。 吞噬细胞 (1)种类: 大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血液中;吞噬作用 和形成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组织中;吞噬作用): 小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骨髓、血液中; 吞噬作用): (2)功能:吞噬并销毁外来微生物和其他颗粒;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可 溶性因子,不但有加强杀菌促进炎症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等重 要功能;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
免疫的综合作用等
一、屏障结构 (第一道防线,内外屏障)
(一)皮肤与粘膜 (外部屏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二)屏障结构(内部屏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
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 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 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 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 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 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B细胞
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再分化成 前B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B细胞。当受抗原刺 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
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三、免疫分子 膜表面免疫分子 体液免疫分子
一个Y形的抗体分子由两个抗原结合点, IgG可与两分子抗原结合。
氨基端
可变区
四肽链
恒定区
羧基端
轻链 重链
IgA是两个或三个Y形结构组成; IgM是五个Y形结构组成; IgD和IgE是一个Y形结构组成;
4. 功能
在体内,抗体可与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结合,使 其失去致病性。
IgG的功能: a. 主要的抗传染抗体; b.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具备两种能力的物质
半抗原 反应原性
只具有一种能力的物质,是一些小分子物质。
半抗原 + 大分子载体 = 完全抗原
2. 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指进入机体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体的组 织细胞、体液的成分有差异。
差异越大,对机体的刺激性也越大,即免疫原性越强。
外来的 抗原物质
自身的
免疫系统 被认为是异物
膜表面分子
主要包括膜表面抗原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B细胞和T细胞表面有各 自的特异性膜表面抗原受体BCR和TCR、能识别不同的 抗原并与之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分子
(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对细胞功能的多方面调节作用, 其中有些还具有细胞毒性(如肿瘤坏死因子)和抗 病毒功能(如干扰素),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 过程。补体和抗体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 主要体液成分。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也称获 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适应性免 疫(adaptive immunity),其主要功能是识别非
自身和自身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疫应答,从 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特点:
获得性 高度特异性 记忆性
其分子很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结合的部位。
一个抗原表面可存在一至多种不同的抗原 决定簇,由此产生可一至多种相应的特异性。 凡能与抗体相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实验证明:
半抗原A + 蛋白质B → 完全抗原AB AB + AB抗体 → 免疫反应 A + AB抗体 → 免疫反应 A + AB抗体 → 产物 + AB → 无反应
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2. 分类
IgG IgM
抗体 IgA
IgE IgD
5大类
3. 结构
5种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是很相似的,都有一个 四条肽链组成的基本结构。
• 四肽链结构 • 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 • 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 • 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
实验说明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是半抗原A,
而不是整个抗原大分子。
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很好的抗原, 细菌菌体称菌体抗原,也称O抗原; 细菌的鞭毛称鞭毛抗原,也称H抗原; 细胞表面的成分称表面抗原;
肝功能检测时的一项指标:
HBsAg 阳性 阴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有病毒 无病毒
乙肝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具有抗原性是一种抗原
(2)大分子
抗原物质一般都是分子量>1万道尔顿的大分子。 大分子物质才能在体内停留并引起免疫应答。
(3)结构复杂
抗原物质需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是所
有的大分子物质均有抗原性,大分子中蛋白质(
酪氨酸)的抗原性最强。
(4)抗原决定簇
抗原物质的分子表面要有特定的化学基团,
这基团称抗原决定簇,它决定抗原ity):
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 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
(reactinogenicity): 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 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完全抗原 抗原
免疫原性 反应原性
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不同细菌的表面抗原名称是不同的: 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称K抗原; 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称Vi抗原。
五、抗体(Antibody,Ab)
1. 定义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内的B淋巴 细胞,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特异 性的免疫球蛋白Ig。
1968年和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 凡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有关的各种球蛋白,统称
两个区:
肽链的C端是稳定区(V区),氨基酸顺序保守;
不同的抗体分子在这个区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基本上是相同的
肽链的N端是可变区(C区),氨基酸顺序变化;
氨基酸排列顺序因抗体种类不同而变化
人体内有千百种不同的抗体,区别在于可变区 的氨基酸顺序的不同。
抗原的结合位点——抗体的的可变区 补体的结合位点——抗体的稳定区
自然的 人工的
自动免疫
显性或隐 性感染 接种疫苗
被动免疫
经胎盘或乳汁由母 体传递给婴儿 输入免疫细胞、抗 血清或其它制剂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获得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免疫分子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周围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等。
四、抗原(Antigen,Ag)
1. 定义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人和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
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具有两种能力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也称为 抗原性或免疫原性
机体的免疫应答就是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 也称为反应原性
周围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 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免 粒细胞
疫 细
肥大细胞
胞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广义地还包括
红细胞 血小板 各类细胞的祖细胞
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IgA在血液中的含量仅次于IgG , IgA不能通过胎,但婴儿可从初乳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