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考察
解析农业投资不足的成因
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第1期解析农业投资不足的成因Ξ陈池波 谢升峰 我国农业投资的相对不足和不稳定性日益凸现,业已构成农业发展的“瓶颈”约束,并且通过产业关联的传导和放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解析农业投资不足的原因,探求新的农业投资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本文试图从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行为学角度对农业投资不足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体制约束:制度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将思维视角深入到产权界定、交易成本及体制安排等方面。
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缺少制度创新,体制性障碍对我国农业投资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流通体制、统派购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与农业经营体制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统派购体制的取消,农户的投资能力从集体中分离出来,强化了自我积累功能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欲望。
流通体制尤其是价格体制改革也直接诱导了农户的利益机制,农户开始根据市场需要安排投资方向与数量。
然而,新旧体制的更替是一个过程,当新体制尚未完全健全之前,农业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势必受到产业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和制约。
(一)产业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改革使高度集中的“集权型”体制向“分权型”决策过渡,在促进投资主体、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同时,强化了预算外投资的功能,扩大了地方政府的决策权限,导致了拨款改贷款。
客观地说,农业投资拨改贷揭开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向市场化迈进的序幕,取得了明显的绩效,却也弱化了国家农业投资的宏观调控职能。
由于政府所控制的农业投资资金主要在预算内一块,因而在治理通货膨胀、压缩投资规模时,农业投资受到影响也就在所难免。
此外,从1985年开始,预算内投资按有偿使用原则,全部由财政拨款改贷款,对一些行业盈利水平低、还款能力差以及非生产经营性项目,也要求建设单位与建设银行在资金管理上的领拨关系改为借贷关系,部分农业投资(农业投资的70%以上)亦实现了拨款改贷款,并交由投资公司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
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
形考一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2.个人提纲: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省域差异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态模式——基于fsQCA和线性回归的混合分析
收稿日期:2023-08-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产权国际布局视角下中国种业‘走出去’发展模式研究”(17BJY128);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ZJ23YB22);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基于多层次视角下的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060302092301)作者简介:孟云(1998- ),女,河北保定人,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经济管理;曹阳春(1993- ),男,安徽安庆人,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管理。
省域差异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态模式——基于fsQCA 和线性回归的混合分析孟 云,曹阳春(广东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摘 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未来全面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任务依然艰巨。
为明晰省域建设模式,在“外部压力-内蕴能力-主观动力”的理论框架内将线性回归与fsQCA 方法结合。
研究表明:财政压力和农业融资能力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必要条件,仍需与其他条件结合才能共同对结果产生影响;总结出经济拉动型、压力推动型、综合优势型和积极政府型四个建设成效较好的组态,并通过定性证据明晰各模式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建设仍需加强的组态为动力缺乏型、综合抑制型和财政抑制型。
建设成效是多方因素组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条件互补效应,担当政治责任前提下,聚焦现实任务,扩大资金渠道,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域差异;组态模式;fsQCA中图分类号:F322;D0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 (2024)02-0018-14一、引言作为一项重大的农业基础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战略抓手[1],是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增产和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作者:李泉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0年第1期1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发展演变1.1 西方古代农业思想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古罗马农学家M.T.瓦罗和.J.M.科卢梅拉等都在农业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思想,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农业发展实践。
特别地,色诺芬( Xenophon)在其所著的《家政论》书中最早提出了农业发展对经济的重要性问题,强调农业生产中关于分工、技术等各种现代农业发展因素的作用。
他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农业若兴盛其他行业也兴盛:倘若农业一旦衰落,则海上和陆上其他一切产业活动部门也随之凋敝。
这一强调农业为本的思想主张,一直影响到18世纪末期。
2.2 西方近代农业思想1764年,英围农业和农业经济著作家杨(A.Young)出版了《农业经济》,首次从近代经营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农业经济原理和农场经营原理;176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Adam.Smith)在《国富论》中讨论了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和土地肥力递减问题,他认为“耕作优良的土地其数量一定和农地自然生产的肥料量成比例,而农地自产料量,又一定和农地所维持的牲畜数成比例”等等都是对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威廉·配第( William.Petty)曾提及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最先决的、基本的、经典的概括:之后,以弗朗索瓦·魁奈( Francois.Quesnay)为代表的重农主义学派认为在总结经济发展和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将分析的重点集中到了生产领域,对生产系统作出了开创性的解释。
他们从生产的结构分析人手对各个生产部门作用和功能做了定义,进而在此基础上经济系统的运动可能性。
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约翰·杜能(Johann.Thunen)围绕农产品的运输与农业生产区域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农业区位论,充分讨论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布局,成为农业地理学的源头;1875年德国农学家泰尔( A.Thaer)在其陆续刊印的《合理的农业》中强调了合理的农业应该是科学的农业,他从资本主义的经营原则出发,提出了农业生产如果不能,继续带来尽可能多大收益即使维持高产也没有实际意义的思想。
财政支农政策分析
2、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诺斯认为,市场机制在影响人的行为决定、资源配置 与 经济绩效的诸因素中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时市场本身很难克 服“外资性”这一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制度的不合理。农业 巨大的正外部性使得农业本身需要在制度上得到更大的扶持。
3、经济成长理论
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 按照科学技术、工业发展水 平、产业结构和主导部门的演变特征,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 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即传 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 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
1、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实施 2、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3、做好跟踪调研监督。 4、探索“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的财政支农体系。
4、公共物品理论
政府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提供公共物品,而私 人物品则由私人部门提供。不过,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之间还有一种就是混合商品,例如农业,相应地农业就是混 合产业了。混合商品多数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联合提 供。 财政支农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活动为农业发展提供 财力,引导资源合理流向,努力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 配置。市场经济下的初次分配往往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进而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投资消费。
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财政支出对农业投入总量偏小
2、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1)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部分不到位。 (2)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农资金偏少。 (3)财政支农用于农业劳动力培养方面的资金偏少。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评估体系不够科学合理,所以 一直未能形成合理的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比例,这是财政支农资 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财政支农管理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各种名目的 支出都纳入财政支农的计算体系。没有标准,什么都能往财政 支农上靠拢,什么都能归到财政支农上;没有标准,全国各地 财政支农效果都是“非常明显”,都是“使当地农民生活又上 一个台阶”;没有标准,既管不住干部又管不住资金,造成了 财政支农资金的严重分流。
国开期末考试1823《政府经济学(新)》机考试题及答案(第8套)
国开期末考试《政府经济学(新)》机考试题及答案(第8套) (试卷代号:1823,整套相同,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10分)1、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
【A】私人财产所有权【B】社会公共权力【C】道德劝说【D】法律制度答案:B2、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
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上述政策选择属于()。
【A】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C】只重效率、不顾公平的政策选择【D】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答案:D3、关于公共物品一般均衡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分析》中论述的。
【A】庇古【B】斯蒂格利茨【C】亚当•斯密【D】萨缪尔森答案:D4、按照外部效应的()分类,可将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A】稳定性【B】最终结果【C】发起者【D】承受对象答案:B5、我国预算年度是()。
【A】从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B】从当年4月1日至来年的3月31日【C】从当年9月1日至来年的8月31日【D】从当年11月1日至来年的10月31日答案:A6、按照()划分,政府支出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A】经济性质【B】政府职能【C】预算管理体制【D】预算编制方法答案:B7、社会救济的目标,是维持居民()生活水平需要。
【A】最低【B】最高【C】基本【D】一般答案:A8、政府收入按()分类,可分为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资产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
【A】收入形式【B】收入产业部门【C】财政管理体制【D】收入来源答案:A9、()是指国家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在此幅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
文科排版样稿
基于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考察作 者: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政府成为农业投资主体,对农业进行投资,对中国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在理论上界定政府农业投资行为,揭,探寻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必然性,主要涉及国家干关键词:农业投资行为;政府农业投资;农业投资理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来说,没有农业,就不会有经济的整体顺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必然,由于农业是“投资拉,也是高风险型“弱质行业”[1](p12),因此,没有政府财政的,没有财政投资效益的不断提高,就不可能有中国农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一、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关于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主要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公共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政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政府农业(一)在凯恩斯主义诞生之前,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由主义,从萨伊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从古典经济学到边际革命学派,大都坚持 认为:市场机制是万能的,可以调节经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看不见的手”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
他们 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认为政府只能充当“守夜人”。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在20世纪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特别是1929年在主要西方国家爆发的大规模经济萧条,使得人们对“市场万能”论产生了怀疑。
固然市场机制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有效的,但市场不是惟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理想机制,市场机制有其自身的根本弱点和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即存在“市场失灵”。
在资源贫乏,生产能力有限,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市场作用是很明显的,其本身的缺陷是无法显现,因此出现理论界的“市场万能”[1](p23)论。
但是当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市场供求状况发生根本变化以后,市场本身难以解决严重生产过剩问题,从而爆发经济危机甚至是大规模经济萧条,造成生产的大幅度下降资源的严重浪费,“市场失灵”凸现[2](P23)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农产品属于私人产品范畴,农产品市场也属于)。
政治经济学之政府支援农业支出和政府财政补贴(精品PPT课件共18页)
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
R
农产品价 格P
供给
农产品价 格P
供给
P1
P1
需求
需求
0
Q1
发散型
农产品的蛛网价格理论
R
我国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的资金应主要来自农业部门和农 户自身的积累,国家投资只应发挥辅助作用。
影响财政补贴的因素: 1、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结构 2、国有企业的规模与经营状况 3、国家特殊政策的执行 (如鼓励出口)
R
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财政补贴在50年代初仅为5000万元, 但是在1978年之后增长速度加快,呈飞跃式 发展,并于80年代末接近千亿元大关。
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是:规模大、范围广、渠道 多、管理乱,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严 重束缚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并且越来越成为经 济改革的拖累。
back
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可以 分为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
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 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以及税 收支出等。
比较隐蔽的补贴
财政贴息是指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 息。政府代企业支付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 本价格提供补贴。
品
种植、养殖供产销联合体、乡村道
路、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
纯私人产
耕作、种养植、施肥、收获、
弱
品
销售等
注:中小水利工程受益面积较大,覆盖一个县或数个县。小型 水利工程只涉及一个或几个乡镇。
R
按“入世” 要求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农 结构
2023-2024年度数字经济与驱动发展公需科目答案
【判断题】1、仿生技术是扩展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以提高人们信息搜集能力的技术。
A:对B:错正确答案:B【判断题】2、数字化改进了服务业的效率。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4、“数据要素二十条”指出,充分保护数据来源者合法权益,推动基于知情同意或存在法定事由的数据流通使用模式,保障数据来源者享有获取或复制转移由其促成产生数据的权益。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5、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5.2个美国。
A:对B:错正确答案:B【判断题】6、在农业生产数字化方面,我国的传统装备数字化改造成为主攻方向,无人农场初露端倪。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8、职业培训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承担各类职业培训任务。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9、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仅仅是要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即可,不需要涉及到海洋。
A:对B:错正确答案:B【判断题】10、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数据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更加密切。
A:对B:错正确答案:B【判断题】11、数据元件是通过对数据脱敏处理后,根据需要由若干相关字段形成的数据集或由数据的关联字段通过建模形成的数据特征。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12、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13、我国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14、我国数据监管最严格,数字化治理发展较快。
A:对B:错正确答案:A【判断题】15、“数据要素二十条”指出,对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集加工的所有数据,市场主体享有依法依规持有、使用、获取收益的权益。
基于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考察
V 1 7 o1 o. . 2N
J1.20 a" 0 7 1
基于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 基本理论考察
韩 东 林
( 安徽 大学 工商管理学 院,安徽 合肥 20 3 ) 309 摘要 :政府成 为农业投 资主体 ,对农业进 行投 资 ,对 中国农业发展 都具有 重要 意义。通过对政 府农业投 资行为的基本理论 考察 ,在理论上界定政府 农业投 资行 为,揭 示其 主要 特征 ,探 寻政府 农 业投资行为的理论依据 和客观 必然性 ,主要 涉及 国家干预经 济理 论、公共选择理论 和舒 尔茨农业 经 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从 不 同角度论证 了政府干预经 济和政 府对农业投 资的必要 性 ,为进一步深入 研 究中国政府农业投资行为创造 了理论 前提 。 关键词 :农业投资行 为 ;政 府农业投 资;农业投 资理论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33 文章编号 :10 —62 ((- l 00 —0 12 30 2 / 2  ̄ )0 一 17 4 农业是国 民经济 的发展 基础 ,农业 发展 水平直 接影响 了国家经济 发展 的方 方 面面 ,尤其是 对 中国 这样一个 l 亿的人 口大 国来说 没有农业 的健康稳 3 定发展 ,就不会有经 济的整 体顺利发 展和社 会 的稳 定 ,也必然会阻碍社 会主义 新农村 在 中国的早 日建 立 。但是 ,由于农业 是 “ 投资 拉动型 ”行业 ,也 是 高风险型 “ 弱质行业 ” ,因此 ,没有政府 财政 的大量 投资和支持 ,没有财 政投 资效益 的不 断提 高 ,就不 可能有 中国农业的稳 定 、快速 发展 ,也 不可能 实现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 政府成为农业 投资 主体 ,对农业 进行 投资 ,既 有理论依据也有客 观必 然性 。同时 ,在理论 上对 政 府农业投资行为本 身进 行必要 的 内涵上 的界定 、特 征的揭示 ,也是对转 型时期 中 国政 府农业 投资行 为 进行全面阐释和深入研究 的必要前提 。
中国政府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及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政府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及模式创新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王向阳一、政府农业公共投入创新机制和投入模式的基本原则农业公共投入必须要进行不断的机制创新,形成农业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农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创新农业投入引导机制,采取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奖代投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投入到农业生产发展中来。
通过创新农业公共投入方式,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有利于解决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不足和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有利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信贷资金投资农业农村,对推动中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公共投入创新机制的基本原则。
借鉴国内外农业公共投入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农业公共投入创新机制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民生为主原则。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扩大惠农政策的覆盖面,重点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投入。
二是坚持政府与市场相互协调配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既着眼于三农发展需要,体现政府农业发展的重点,又要尊重市场规律的内在要求,规范政府的投融资行为,控制投资风险,逐步提高投融资效益。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农业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具可持续性。
四是坚持绩效原则。
农业公共投入要强化绩效导向,首先在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中,突出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城乡差距缩小等社会指标以及生态改善指标。
在考核主体结构上,增加农民对地方政府政绩的影响力,鼓励农民参与和农业相关的预算管理活动。
在考核周期上,考虑到财政农业投资见效慢的实际,适当延长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周期等。
其次是建立农业资金的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对各项农业资金尤其是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工作。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合体10月联合调研高三政治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75个生日。
75年沧桑巨变,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新中国的成立A.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D.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由此可见①全面深化改革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②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③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④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近期,某地受强降雨影响,蔬菜价格有所上涨。
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S、D分别表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此轮蔬菜价格上涨原因的是()A B C D4.2024年将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此举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影响,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A.引导土地所有权有序流转→健全农业经营体系→激活乡村振兴动能B.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化解农村土地承包中的人地矛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C.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释放土地要素红利→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D.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升农业规模经营效益5.晚上回家半天找不到车位,早上出门挪车得好半天……为此,某社区通过由居民代表组成的社区“自管会”解决小区内部无序停车的问题,又在街道支持下与周边商圈合作实施“潮汐车位项目”,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府经济学》机考第3套真题题库及答案8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府经济学》机考第3套真题题库及答案8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府经济学》机考第3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10分)1. 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
A 私人财产所有权B 社会公共权力C 道德劝说D 法律制度 2. 企业在竞争中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量,当其产量和市场份额足以控制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时所产生的垄断属于()。
A 天然垄断B 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C 技术进步产生的垄断D 自然垄断 3. 按照公共物品的()分类,公共物品可分为地方性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以及全球性公共物品。
A 收益范围B 性质C 来源D 作用 4. 按照外部效应的()分类,可将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A 稳定性B 最终结果C 发起者D 承受对象 5. 公共选择的基本原理是将()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A 管理学B 社会学C 经济学D 法学 6. 按照()分类,政府支出可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
A 经济性质B 政府职能C 预算管理体制D 预算编制方法 7. 社会救济的目标,是维持居民()生活水平需要。
A 最低B 最高C 基本D 一般 8. 政府收入按()分类,可分为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资产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
A 收入形式B 收入产业部门C 财政管理体制D 收入性质 9. ()是指国家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在此幅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
A 单一比例税率B 差别比例税率C 幅度比例税率D 有起征点或免征额的比例税率 10. 自来水公司根据每个居民户的用水数量,按每吨水一定价格收取水费,而不再考虑用水限额等问题的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公共定价法?()A 单一定价法B 二部定价法C 三部定价法D 高峰负荷定价法二、不定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 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坚持以人为本_促进农民增收的政府行为思考
探求!""#年第$期(新%"期・总&’(期))摘要*本文认为,“以人为本”重点应“以农民为本”,当前应从体制、分配格局、农业产业结构和政府职能四方面对政府行为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以人为本;农民;增收;政府行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张玉梅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玉梅(&%.!—),女,中共湛江市委党校经济室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增收的政府行为思考/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广州’!#"(!)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在发展中体现对人的关怀,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基本权利和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分享改革的成果。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在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应首先坚持“以农民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现实意义(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目前表现为三大趋势:第一,已经到了利益关系调整最关键的时期。
如果调整好了,改革、发展就没有大的问题。
如果利益关系调整不好,不仅影响改革发展问题,还可能危及社会稳定。
农业投资规模与结构
农业投资规模与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农体系和支农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因为财力所限,政府很少对农业进行投入。
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主要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相对于农业为工业提供的剩余而言(主要是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实现的),国家财政投入的比重仍然很小。
从1978年我国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支农体制开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这也是目前我国这一时期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
在这个时期,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很多领域。
进入1994年,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一次较为重要的改革,那就是开始实行分税制。
分税制的实施对我国的财政支农体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对于农业投资的影响也体现在地方政府因为财力、目标不同,各地对农业的投入有很大的差异。
从1998年开始,为满足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政府开始着重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在加入WTO 后,要求我国农业财政支持体系符合世贸组织的协议规定,我国的财政支农体制向更加科学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共财政体制目标迈进。
此时我国国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期,即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生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共识。
纵观我国财政支农体系的演变过程,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体系经历了一个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变化过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与作用。
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财政支农支出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完全同义。
本文采用罗剑朝教授在《中国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与监督研究》1一书的说法,提出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概念是:“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克服市场缺陷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投放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而形成资产或资本以达到预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的经济活动过程。
国考-经济学-《财政学》历年考试真题(2017.2)
《财政学》考试历年真题汇编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财政职能基本内容的是_________________。
( B )(2014)①资源配置职能②收入分配职能③汇率调整职能④劳动就业职能⑤经济发展职能⑥经济稳定职能A.②③B.③④C.④⑤D.①⑥2、财政支出持续增长趋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这一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理论。
以下_______通常被用于解释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
( C ) (2011)①政府活动扩张论②梯度渐进增长论③经济发展阶段论④官僚行为增长论A. ①③④B. ①②C. ①②③④D. ③3、研究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直接影响。
不过,以下不属于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的是_______。
( C ) (2011)①增长效应②排挤效应③财务效应④储蓄效应⑤组织效应⑥消费效应A. ①③④B. ②④⑥C.③⑤⑥D. ①③⑥4、优化财政支出的基本思路是。
( D )(2013)①按照社会需求的先后顺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②按照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渐调整好两类支出的比例关系③比照发达国家的预算编制,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④在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时,应该重点解决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问题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5、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一般把财政支出划分为。
( C )(2008、2012)①经济建设费②社会文教费③地质勘探费④国防费⑤行政管理费A. 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 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________。
( D )(2010、2015)①社会保险②社会救济③社会福利④社会优抚⑤社会捐赠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不属于我国社保制度构成的内容是________。
( B )A. 社会保险B.社会捐赠C.社会福利D.社会救济8、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负担转嫁有如下几种主要形式:①前向转嫁,又称“顺转”;②后向转嫁,又称“逆转”;③消转,又称“自我消化税款”;④税收资本化。
政府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5、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它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再分配; 2经济稳定和发展; 3资源配置..7、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1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2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个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3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是什么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共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2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他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种情形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反对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所决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2、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3、什么样的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指的是没有政府介入和强制的个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当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的时候;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需要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产权..第四章外部经济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1、什么是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2、什么是庇古税庇古税是指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3、什么是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1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2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4、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是什么1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2“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3“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习题一、名词解释1、公共选择2、直接民主3、投票悖论4、票决循环5、阿罗不可能定律二、单项选择题1、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A、马斯格雷夫 B、布坎南 C、费尔德斯坦 D、维克塞尔2、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A、政府决策 B、企业生产决策 C、个人消费决策 D、劳动者劳动决策3、对于一个公共产品提供量有高、中、低三种选择;A、B、C三个人的偏好如下:对A而言----高>中>低;对于B而言-----低>高>中;对于C而言-----中>低>高..这三个人中偏好属于多峰偏好的是A、AB、BC、CD、B和C三、简答题1、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2、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四、论述题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试分析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2、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3、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4、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 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5、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二、单项选择题1、B 2、A 3、B三、简答题1、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说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为选民的偏好决定的..2、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四、论述题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第六章政府支出概述习题一、名词解释1、政府支出相对量2、购买性支出3、转移性支出二、单项选择题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趋势A、不变 B、增长 C、减少 D、无法考察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随之递增B、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C、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业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D、政府为应对急剧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3、下列支出项目中适合用公共定价法的是A、公路 B、国防 C、政治D、资本性投资4、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A、等于一般贴现率B、小于一般贴现率C、大于一般贴现率D、无法确定和一般贴现率的关系三、多项选择题1、影响政府支出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 A、政治性因素 B、经济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国际性因素2、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的有A、基本建设支出B、企业挖潜改造资金C、科技三项费用D、农业支出3、政府支出绩效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绩效相比;差别主要在A、经济活动的地位不同B、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范围不同C、在具体进行相关方案的选择的标准不相同D、支出的目的不同4、在衡量政府支出的成本时需要考虑A、政府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实际花费掉的人力、物力B、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C、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D、机会成本5、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A、资金来源的公共性B、采购目的的非盈利性C、采购管理的公开性D、采购范围的广泛性6、政府采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A、竞争性原则 B、公开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盈利性原则四、简答题1、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2、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与政府支出绩效的关系五、论述题1、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2、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答案一、名词解释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二、单项选择题1、B2、D3、A4、C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BC4、ABC5、ABCD6、ABC四、简答题1、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2、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竞争性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五、论述题1、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2、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的政府支出项目;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第七章政府购买性支出1、什么是公共投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2、什么是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3、公共投资的范围和政府涉入的原因是什么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主要涵盖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着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政府涉入的原因是: 1、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决定着其很难单纯依靠私人投资主体的力量来完成;而应当由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完成; 2、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时常受到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4、财政投融资的特点是什么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财政投融资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本为公共投资筹集资金..5、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是什么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 1、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2、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第八章政府转移性支出1、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风险分担功能; 2、收入再分配功能; 3、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4、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3、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分别是什么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4、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5、什么是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
辽宁政府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协整效应研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
投 资 的带 动效 应 得 出 , 政府 农 业投 资对 农 业 经济 本
身 和总体 经济 发展 而言 都是 十分 重 要和 必要 的 。
( ) 据 的基本 分析 三 数
学术 界虽 然 对 政 府农 业 投 资 与 经 济 增 长 关 系
经 济 增 长 和 政府 支 出 比例 负 相关 且 不显 著 。樊 胜
根 、 林 秀 、 晓波 (0 2 利 用 1 7 张 张 20 ) 9 0年 一 9 7年 间 19 的省级 数 据 , 联 立方 程模 型 估计 了不 同类 型 的政 用 府 投人 效果 , 明了地 方政 府 在农 业研 发 、 溉 、 证 灌 教
理论前沿
辽宁政府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 协整效应研究
基 于 向量 自回 归模 型 的 分析
王 欣 兰 闫宇 光 刘 艳 春
(. 宁大学 商学 院 , 阳 10 3 ;2 弗 吉尼亚 大学 文理 学院 , 国 2 93 1辽 沈 10 6 . 美 20 )
内容 提要 : 文采 用辽 宁省 1 8 本 9 0年 一 0 8年 的相 关统计 数据 , 用协整 分析 和 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 利
育 和基 础设 施 领域 的投 入 , 仅推 动 了农 业 产 出 的 不 增长 , 而且 有 助于 缓解 农 村贫 困 。钱 克 明(03 运 20 ) 用单 方 程模 型 , 估计 各 种农 业公 共 投 入 品对农 牧 业 总 产值 的 贡献 大 小 依 次 为 : 业 科 技 投 入 、 村 教 农 农
2 地方财政研究/ 1. / l 期 2 2 10 0 0 1第
理论前沿
表 明 , 村 经 济增 长 与农 业 基 础设 施 水 平 存 在长 期 农
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作业1—4
形考任务作业1政府经济学作业1 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2012年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政府经济学1-4作业及答案请大家帮帮忙!政府经济学作业1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前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就是这本作业的所有答案,有人知道么......政府经济的主体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政府经济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政府经济的客体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政府经济的形式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政府经济的依据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相比,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场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政府经济握着法律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经济的目的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教材有关章节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个人不能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克服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有根本区别.编辑本段政府经济学通过对政府经活动的描述,人们就可以概括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含义.即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必须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也不例外.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就使政府经济学与其他政府经济经济学科产生了明显的分野.一般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以后,政府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当代政府经济学,无论学科体系,还是研究方法,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学习方法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政府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范畴,既有对政府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研究政府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而不同国家政府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一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除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以外,需要强调政府经济以下具体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就要求政府经济学的学习,一方面,能够运用政府经学基本原理,分析政府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府经济活动实践,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以校正和发展理论,实现理论创新,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经济学研究和学习常用的方法.实证经济分析的任务,是回答经济运行中“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分析,是解决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3、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就要求在政府经济学的学习中有广阔的视野,能够从政府经济的过去、现在,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概括.经济现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类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现象,比比皆是.政府经济活动,不仅关系到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政府职能的实现,而且涉及广大企事业单位,成千上万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开放条件下,一国政府的经济活动,还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政府经济不仅为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学家所关心,而且是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各阶层关注的焦点.现代政府经济活动,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利益.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需要充分认识政府经济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把握政府经济运行规律,履行政府职责,开展各项公共管理活动,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形考任务作业2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考察 作 者: 指导教师: 摘要:政府成为农业投资主体,对农业进行投资,对中国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
,在理论上界定政府农业投资行为,揭,探寻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必然性,
主要涉及国家干预
关键词:农业投资行为;政府农业投资;农业投资理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亿的人口大国来说,没有农业的
,就不会有经济的整体顺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也必然会,由于农业是“投资拉动
行业,也是高风险型“弱质行业”[](),因此,没有政府财政的大量投,没有财政投资效益的不断提高,就不可能有中国农业的稳定、
快速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 关于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主要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公共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政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政府农业 (一)在凯恩斯主义诞生之前,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由主义,从萨伊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从古典经济学到边际革命学派,大都坚持 认为:市场机制是万能的,可以调节经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看不见 的手”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
他们
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认为政府只能充当“守夜人”。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纪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特别是年在主要西方国家爆发的大规模经济萧条,使得人们对“市场万能”论产生了怀疑。
固然市场机制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有效的,但市场不是惟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理想机制,市场机制有其自身的根本弱点和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即存在“市场失灵”。
在资源贫乏,生产能力有限,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市场作用是很明显的,其本身的缺陷是无法显
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但目前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进行投资,尤其是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以便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从统计口
[]();在小口径的基础上加上,就构成了按中在中口径的基础上加上财政通过其他间接,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采用财
粮农民进行补贴等,就构成了按大口径计算的政府农业投资[]()。
本文研究的政府农业投资是指狭义的农业投资,也就是中口径统计的政府农业投资。
不包括财政通过其他渠道间接地对农业进行的补贴和支持,如价格支持、一部分贷款的财政补贴以及减免农业税等。
具体来说
,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资金按照具体用途和使用方向,可以分为支援农村生产及农业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
参
考 文 献
[].财政研究, ().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 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陈升,译.北京:人民
出版社,.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人民日报,1998-12-25().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集装箱吊具[].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 ′ (Ⅱ) (Ⅰ) α
α α
2in . . . .
: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