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的CT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 正中矢状位T1WI: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心,前后为低信号脑脊液 ➢ 旁矢状位T1WI:椎间孔内脂肪高信号,神经根为低信号 ➢ 正中矢状位T2WI:脊髓仍为中等信号,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呈高信号 ➢ 横断面能清晰显示脊髓、脊神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M能清晰显示高信号脑脊液和走行其中的低信号脊髓和脊神经
较低信号,无明显高信号区;此外,还可通过计算,获取脑实质各部水分子运动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 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重组的ADC图
正常脑DWI及ADC图
➢ DTI纤维束成像则可显示白质纤维束分布和走向 正常脑DTI纤维束成像
(一)X线检查
椎基底动脉DSA 前 后位
椎基底动脉DSA侧位
(二)CT表现
1. CT平扫 (1) 颅骨
➢ 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其中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极低密度
(2)脑实质
➢ 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4)蛛网膜下腔
➢ 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 脑池: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 ➢ 鞍上池在横断面上表现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正常脑CT平扫
2. 增强扫描
(1)增强检查: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垂体、松果体及硬脑膜呈显著强 化。 (2)CTA检查:脑动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MIP上所见类似正常脑血管造影的动脉 期表现。 (3)CT灌注检查:可获得脑实质各种灌注参数图,其中皮质和灰质核团的血流量和血 容量均高于髓质。
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
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通常起源于大脑或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
它通常生长缓慢,但可能会对周围的神经组织和结构造成压迫和损害。
对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确诊和治疗,影像学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CT和MRI成像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本文将就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和MRI成像上的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进行综述。
1. CT表现特征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影像上常呈现为非均匀性的低密度改变,肿瘤周围可见轻度水肿表现。
在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强化,在肿瘤的周边边缘可见璧状强化表现,部分肿瘤还会出现斑点状、环形、绒毛状强化。
肿瘤周围可见钙化表现,常常形成斑点状或环形,有时还可见到块状、片状钙化。
整体来说,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影像上的表现比较多样化,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2. CT诊断准确率目前研究表明,CT对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在70%~80%左右。
虽然CT能够观察肿瘤的密度和形态,但在某些情况下,CT成像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诊断肿瘤的性质和范围。
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MRI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
1. MRI表现特征中枢神经细胞瘤在MRI影像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低信号,T2加权像上高信号,这是由于肿瘤内部含有较多的水分。
而在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强化表现,增强效果可能因肿瘤的血供和血管生成而不同。
MRI还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周边边缘和周围组织与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范围和侵袭性。
2. MRI诊断准确率研究表明,MR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
相比于CT,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明显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性质、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因此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中应用更为广泛。
三、结合CT和MRI的综合诊断CT和MRI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限制,因此结合两者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性质和范围。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武汉协和医院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_PPT课件
见高密度畸形血管。
3、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
MR:缺血性脑梗塞呈长T1长T2信号,多为扇
形或不整形,较大者有占位征象,<1cm 者称为腔梗。
CT:呈扇形或不整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1cm的腔梗CT不易显示。
四、感染性病变
1、CT表现
①密度异常
CT平扫肿瘤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②占位征象
中线移位,脑室受压,梗阻,积水等。
③水肿征象
肿瘤周围低密度影,恶性肿瘤水肿更重。
④病理钙化
如少枝胶质瘤可见不规则性钙化影。
⑤骨质破坏
表现为骨质缺损,密度减低,如听神 经瘤等。
⑥增强表现
肿瘤密度增高,坏死及水肿区不强化。
2、MR表现
一 、检查方法
1、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2、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2、脑囊虫病
(cerebral cysticercosis)
猪绦虫尾蚴寄生于颅内所致,尾蚴 呈一圆形囊泡,囊壁上有头节,临床上 分为囊虫存活期、死亡期和钙化灶。
CT:存活期:脑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影,其
内见小点状高密度头节。
钙化期:脑内有多发性大小基本一致的
点状致密影。
MRI:脑内多发性<1cm的圆形长T1长T2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高密度病灶:脑实质急性期血肿
低密度病灶:亚急性期脑梗塞
(二)CT表现
一、颅脑异常表现
1. CT平扫——脑结构改变
➢ 占位效应: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现局部脑沟、 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 脑萎缩: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池扩大,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5. DWI和DTI检查 ➢ DWI异常表现是高信号,见于所有能导致组织内水分子运动改变(主要是受
限)的疾病,如超急性期脑梗死、脑肿瘤和脑脓肿等 • 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级别越高,信号强度也越高 • 脑脓肿的脓液呈高信号,而肿瘤的坏死灶为低信号,有助于鉴别 ➢ DTI的白质纤维束成像上,可见其受压移位,常为占位性病变所致;也可表 现破坏中断,多见于脑梗死、脱髓鞘疾病,也可为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一)X线表现
脑血管DS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
颈内动脉DSA: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
a
b
右侧颞叶血肿(亚急性期) a. T1WI呈稍高信号;b. T2WI呈混杂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5)梗死 ➢ 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 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 和长T2 异常信号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CT诊断
内板,也可位于脑室内。
② 平扫:a.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边界清
楚,其内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b. 灶周无或轻度
脑水肿;c. 有占位效应;d. 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楚锐利。
2021/3/28
41
2021/3/28
42
2021/3/28
43
垂体瘤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肿瘤,大多数为腺瘤。 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无分泌功能腺 瘤和有分泌功能腺瘤; 根据肿瘤的大小 , 分成大腺瘤和微腺瘤, 直径小于1cm的称为垂体微腺瘤。无分泌功能腺 瘤常为大腺瘤,有分泌功能腺瘤常为微腺瘤。垂 体癌少见。垂体瘤属良性脑外肿瘤,生长在鞍内, 有完整包膜,界限清楚,常呈圆形、卵圆形,大 腺瘤易出血和囊变。
中枢神经系统
颅脑CT诊断
2021/3/28
1
颅脑CT诊断
检查技术
颅脑CT表现及分析
颅脑疾病CT诊断——肿瘤、
脑血管病
2021/3/28
2
检查技术
一、 检查前准备 1. 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牙
等异物取掉。 2. 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检查前4~6小
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3.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
③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2021/3/28
39
室管膜瘤
2021/3/28
40
脑膜瘤
脑膜瘤为实质性脑外肿瘤,多良性,好发于
成人,以女性居多。多起源于蛛网膜粒,有完整
包膜,血运丰富,个别有囊变、出血、钙化。肿
瘤可刺激或侵犯邻近骨质,引起骨质增生和破坏。
CT表现 ① 部位:紧邻并广基附于硬膜或颅
中枢神经系统CT阅片
颅脑的影像解剖及正常表现
颅脑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颅脑疾病诊断 (一)脑肿瘤 (二)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动脉 瘤、动静脉畸形等) (三)脑外伤
正常颅脑横断面解剖CT表现
检查方法:扫描线为听眦 线,即外眦与外耳也上缘 的连线。常用11个标准 层面结构。 1、颅底层面 中线部可 见鸡冠、筛窦、斜坡, 后方为枕骨大孔,内为 延髓。筛窦两侧为眼眶, 眼球向后为视神经、
二 出血: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或固有腔 隙.血液进入脑实质并于局部积蓄者称脑实质血肿; 血液还可破入硬膜外腔,硬膜下腔,分别称为硬膜外 血肿和硬膜下血肿;血液进如蛛网膜下腔时,由于可 沿蛛网膜下腔弥散,不形成血肿,称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不论发生与何种部位,新鲜血肿在CT上典 型表现为高密度(60-80HU),随血肿吸收 密度逐步降低;在MRI上随病期不同信号强 度.蛛网膜下腔出血则随出血量的不同,表现可 从"正常"至血样密度与信号特征.
第六层仍可见侧脑室前角,中间为透明隔,后连穹 窿柱,侧壁为尾状核头部,向外侧为内囊前肢,向 后为内囊膝部,再向后为内囊后肢。内囊后肢的内 侧为丘脑。双侧丘脑间为第三脑室,内囊外侧依次 为苍白球,屏状核、壳核和外囊、岛叶、侧裂及岛 盖。后方为颞叶,侧脑室三角区亦可显示,其后方 为枕叶,双枕叶间为四叠体池,池内可见松果体。
八 钙化与骨化 钙化系指脑组织中非生理性的钙盐沉着,骨化指脑 组织或相关颅内结构的异常成骨.颅内结构的钙化远 较身体的其他部位多件,可见于各种炎症,寄生虫,血 管性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及肿瘤.与其他部位 肿瘤不同,脑肿瘤中,即使恶性程度很高,也可以见到 钙化.某些肿瘤还可以表现为生理性钙化异常增多. 颅内病变中,发生骨化的病变不多,偶见于畸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和决策的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 信息,控制和调节身体运动,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参与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认知
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分类
感染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
1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与脑血管病变有关。
如脑炎、脑膜炎等,主要由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CT可见颈椎管前后径和横径变小,压 迫脊髓和神经根。
CT可见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骨赘 形成,严重时可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腰椎间盘突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CT显示腰椎间盘体积变小,边缘 不规则,密度不均,甚至突出压
迫硬膜囊。
腰椎间盘钙化
CT可见腰椎间盘内钙盐沉积,呈 现高密度影。
腰椎神经根受压
CT可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引起神经根水肿或炎症反应。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肿瘤性疾病
2
如脑瘤、脊髓瘤等,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遗传性疾病
3
如神经纤维瘤病、共济失调症等,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其他疾病
4
如癫痫、帕金森病等,病因较为复杂多样。
Part
02
脑部常见疾病的CT表现
脑梗死的CT表现
低密度影
脑梗死区域在CT平扫中 呈低密度影,边界较模糊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占位效应
脑梗死病灶周围可出现占 位效应,表现为脑组织受 压、移位。
脑肿瘤的CT表现
01
02
03
占位病变
脑肿瘤在CT上表现为占位 病变,即脑组织中异常的 肿块。
密度不均
脑肿瘤的密度通常不均匀 ,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 血。
增强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标准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意
识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或持续存在。
2.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发现皮质和皮质下单发或多发
形态多样的梗死灶、出血灶或占位病灶,这些病灶可能是由于血管炎引起的血管堵塞或出血所致。
3.脑动脉成像检查可以发现血管的狭窄和扩张相间,呈串珠样改
变,高分辨MRI可以显示血管壁长节段向心性增厚及环形强化等异常表现。
4.通过活体组织检查可以发现血管透壁性损害及血管破坏性炎性
反应等异常表现,这有助于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5.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
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血清:55-65%
血液的CT特点
红细胞:35-45%
✓ 3)病理特点:脑小动脉微型动脉瘤或玻璃样变,破裂 出血,产生占位,推移周围脑组织
胶质瘤,Cho升高,Cr、NAA降低,有Lac峰
急性脑梗死, Cr、NAA降低,有Lac峰
5、功能性MR(fMRI): ✓ 利用MR成像技术反映脑的
生理过程和物质代谢等功 能变化,主要包括 ✓ (1)MR扩散加权成像 (DWI):反映水分子的 扩散速度,主要用于急性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脑肿 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间脑: ✓ 丘脑、松果体、下丘
脑、视束、漏斗、垂 体及乳头体。 4)脑干: ✓ 包括中脑(四叠体、 导水管周围灰质、红 核、黑质、大脑脚)、 脑桥、延髓。
脑深部结构-分区:
✓1)基底节:尾状核 头、体部,壳核 及苍白球组成。
✓2)脑白质:半卵圆 中心、内囊、外囊、 胼 胝体等。
5)脑室系统和蛛网膜 下腔:
40HU) ✓ 慢性(>22天):低密度(0-20HU) ✓ 反复出血呈混杂密度;外伤史可能不明确
2020/3/16
✓ 常伴脑挫裂 伤或脑内血 肿,占位效 应较明显
✓ 硬膜外和硬 膜下血肿可 合并存在, 统称为颅内 脑外血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CT T1WI
T2WI T2WI T1WI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一 引言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 影像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
断有重要价值 ✓ 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应用范围限度很大 ✓ 80年代以后诊断主要靠CT、MRI
二 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表现
转移瘤
转移瘤
皮髓质交界区多发病灶、结节或环形强化、水肿明显
脑膜转移T1WI+C冠状位
颅骨转移瘤
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
超急性期:6Hr以内,细胞毒性水肿 急性期:6~72Hr,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性 水肿并存,神经细胞坏死。 亚急性期:4~10D,血管性水肿,修复开始 慢性期:11D以上,囊腔、胶质增生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突发口角歪斜5个小时及48小时对比
DWI检测超急性脑梗死
T1WI
T2WI
DWI
女,54岁,突发右侧肢体乏力5小 时
急性脑梗死
起病时间:6~72Hr,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性 水肿并存,神经细胞坏死。CT:动脉高密度 征、局部脑肿胀、脑实质密度降低。MR: T1WI呈低信号,T2WI、 PDWI、 T2Flair、 DWI呈高信号,ADC下降。 PWI病灶低灌 注,再通可见高灌注。占位效应不明显、脑 回样强化。病变范围与某一血管供血区域一 致。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水肿
梗阻性脑积水时,脑脊液通过室管 膜进入脑室周围的细胞外间隙。 CT:低密度,无强化 MR: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
flair 序列呈高信号。
肿块?血管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
脑萎缩
脑组织减少继发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范围:弥漫性、局限性脑萎缩 部位:皮质、白质、小脑、脑干 病因:老年脑、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影像表现
基本表现
血管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水肿 脑萎缩 占位效应
血管性水肿
最常见 机制:血脑屏障破坏 C T:均匀低密度,无强化 M R: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 见于:肿瘤、炎症、梗死、外伤
血管性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第五及第六腦室
常见头部外伤的CT 表现
1. 急性硬腦膜外出血
CT 上的特徵是與撞擊同側。白色出血貼著頭骨。附 近頭骨可能有骨折。血塊是向內壓迫,呈所謂的紡錘
形。血塊所壓迫的腦部仍然可以看到腦迴的灰質。
血块里有黑有白,不均勻的出血可能是除了凝 固的血塊外,還有還沒凝固的出血,或是說可 能還在出血。這樣血塊可能還在變大。
影像诊断:左顶枕胶质瘤,伴左顶枕颞脑
组织水肿。
手术发现:脑压稍高,肿瘤位于左颞枕交
界,距脑皮层约0.5Cm,大小5×5×4cm ,边 界不清,质软,血供丰富,黄褐色,水肿 反应较重。
病理诊断:星型胶质细胞瘤Ⅰ级.
平扫:右额颞圆形低密度、边缘清楚、密度均匀。 +C:无强化,中线清度左移。
T1WI:左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异常信号影。 T2WI:高信号,周围无水肿。
栓塞性腦中風與其他
頸動脈的栓塞
動靜脈畸形之腦出血
Temporal lobal hematoma
Parietal lobar hematoma
腦內動脈瘤
腦瘤與栓塞性中風的差別
(1 )神经胶质细胞瘤
神经胶质细胞瘤
包括:Ⅰ.星形细胞瘤。Ⅱ.少突胶质细胞瘤。 Ⅲ.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低分级星形细胞 瘤),Ⅲ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 (胶质母细胞瘤)。
2. 急性硬腦膜下出血
CT 上的特徵是:多在撞擊的對側。就是頭皮血腫的對側。 可能伴有腦挫傷。白色出血緊貼頭骨。血塊順著大腦表面 擴散,呈所謂的新月形。血塊下面的腦部在前額處併有挫
傷。在對側可以看到頭皮撞傷的血腫。
Tentorial subdural hematoma
慢性硬膜下血肿
3. 脑挫裂伤
Ⅳ级星形细胞瘤
CT表现:略高混杂密度,边缘不规则,占 位及脑水肿更为明显。+C:较Ⅱ、Ⅲ级更 为明显,形态不规则。 MRI:占位水胞瘤
多见成人,半数位于额叶,膨胀性生长为 主,钙化发生率高。
CT表现:高密度混杂肿块、边清、囊变区 呈低密度;钙化常见;水肿、占位效应清; 不典型病例皮质内低密度。+C:不或轻、 中度强化。
头部CT的简单构造图
颅中窝: 前界—蝶 骨;后 界—颞骨 岩部(岩
骨);内 界—海绵 窦及垂体
窝;外 界—颞骨。 为颞叶所
在;内侧
海马回构 成鞍上池 的外侧缘。
颅后窝:前 缘—岩骨; 后缘—枕骨
鞍上池:前界 – 额叶直回;侧方 —颞叶海马。前角连前
纵裂池;前外侧角连外侧裂池;后外侧角连环池;后角 连大脑脚脚间池。
凝固的血塊 +40 -- +95
大腦灰質 +36 -- +46
大腦白質 +22 -- +32
腦脊髓液 0 -- +8
水
0
脂肪
-20 -- -100
空氣
-1000
扫描基线:CT 一般是以即眼眶中心點與耳道的 連線,做第一張掃瞄。標準的作法是每往上一公 分做一次掃瞄,就像切一片橘子。(有些時候會 細切,可能每 3mm 掃瞄一次)。
左侧颞顶 叶混杂密 度灶,其 内见片条 状高密度 灶,中央 见低密度 灶,边缘 大部强化, 周围见地 密度水肿 带,左侧 脑室受压 闭塞,中 线结构右 移。
影像初步诊断 :左侧颞顶叶胶质细
胞瘤,多系少枝胶质细胞瘤。
病理诊断:星型胶质细胞瘤Ⅱ-Ⅲ级。
手术发现:肿瘤位于左颞顶部,约
8 ×6 ×5cm大小,边界欠清,血供 丰富,质软,肿瘤呈鱼肉状
5. 其他傷害
脑疝的CT 表现
出血性腦中風 Hemorrhagicstroke
Old CVA
腦室出血 ventricularhemorrhage
Brain stemhemorrhage
腦幹出血
小腦出血
Lobar hematoma
SAH 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ACoA) 前交通动脉
ICA(颈内动脉) PCoA(后交通动脉)
? 椎动脉
ACA 大脑 前动 MCA 脉 PCA大 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颞骨鳞部
额骨眶突 额蝶缝
蝶骨大翼 蝶鳞缝
颧骨眶突
蝶骨小翼
非疾病的異常
1.颅缝
2. 年老的 CT
3. 小孩的 CT
4.Calcification 鈣化
MRI:T1、T2内可见不规则低信号,为钙 化所至。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
CT表现:略高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 有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及周围水肿均显著。+C:由于肿瘤血管形 成不良,明显强化,环壁上可出现均一强化的瘤 结节。 MRI:Ⅱ级星形细胞瘤:信号强度不均匀、多见 囊变出血、占位水肿明显、边缘凹凸不平。增强 不均匀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可肥厚。
平扫:左额顶部圆形低密度影,其外后方可见一圆形高 密度结节,左侧脑室受压,中线右移。
+C:瘤结节均匀强化,周围无明显水肿。 (Ⅱ级)
T1WI:左颞叶囊性占位性病变,均匀低信号。
T2WI:高信号,周围清度水肿。(Ⅱ级星形细 胞瘤)
平扫:右颞叶等低混杂密度,边界欠清晰。
+C:花圈状强化,周围中度水肿。(Ⅲ级星形 细胞瘤)
腦挫傷最常見的區域是額葉與聶葉。
腦挫傷多半也是出現在撞擊的對側。白色的出血成不規則,亂亂 的,出血區有黑色的腦水腫。這點跟腦中風出血單單一塊,不同。 挫傷出血亂亂的,我們稱contussion,如果單一個大的hematoma則 我們說ICH。
4.Pneumocranium外傷性氣腦症
中枢神经系统CT 解读
定义:CT是X光的断层照片 ,利用X光, 加上電腦計算,所做出來的掃描圖。
CT值:X光對各種物質的穿透力不一樣。 鉛板可以完全阻隔X光。而空氣則毫無阻 擋能力。這種穿透的容易度,跟物質的 密度有關,如果把這種密度數值化就称 作CT值。
常见物质的CT 值
骨頭或鈣化 +80 -- +1000
Ⅰ级星形细胞瘤
CT表现:脑内低密度影,边清,邻近脑室 及中线轻度受压、移位。+C:肿瘤血管内 皮细胞结合紧密,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MRI表现:皮髓交界处、信号强度均匀、 T1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无水肿,无增 强效应。
左颞顶有大片低密度 水肿带,累及灰白质
增强扫描于顶枕部 有片状或结节状强 化灶脑室受压变形 且移位。中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