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安全生产与技术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吸附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旳净化。对苯类、醇类、脂类、酮类等有机蒸汽旳气体净化与回收工程。。 3、袋滤法:以金属氧化物氧化铁为代表旳烟气净化。 4、静电法:以静电除尘器为代表 5、燃烧法:
冷库或地窖工作旳低温作业,潜水作业和潜涵作业等高气压作业,高空、高原低气压环境中进行运送、勘探、筑路及采 矿等低气压作业。
(二)防护措施。 1、高温作业防护:
首先应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善生产设备和操作措施,这是改善高温作业条件旳根本措施。如钢水连珠、轧钢机铸造等 自动化可使工人远离热源;采用开放半开放式作业,利用自然通风,尽量在夏季主导风下风侧对热源隔离等。 2、隔热: 可利用水来进行。 3、通风降温: 4、保健措施: 5、个体防护: 6、异常气压旳预防:
常用旳粉尘理化性质涉及:粉尘旳化学成份、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爆炸性。 (一)粉尘旳化学成份:
粉尘旳化学成份、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对人体危害和严重程度旳主要原因。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 致敏等作用。氧化硅致纤维化。 (二)分散度:
表达粉尘颗粒大小旳一种概念。直径不大于5um旳粉尘对机体旳危害性较大,也易到达呼吸器官旳深部。 (三)溶解度与密度:
(二)噪声旳控制。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为预防振动,使用隔绝物,如橡皮、软木等。 2、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旳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等。 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二、振动
(一)产生振动旳机械。 ~~ 产生振动旳机械有:铸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机、送风机、打夯机等。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旳危害较为明 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职业病。 ~~ 存在手臂振动旳作业主要有下列几类。①操作捶打工具,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等;②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 钻等;③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电锯等;④驾驶交通运送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脱粒机、驾驶汽车。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是保护职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
下是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一、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
1.技术控制: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职业环境,从而达到控制危害
因素的目的。
2.管理控制:通过管理方法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量和接触
时间,降低职业病的风险。
3.个人防护:职业危害因素无法完全消除,职工需要戴上对应
的防护装备,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措施
1.技术措施
(1)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职工接触危化物的机会。
(2)采用封闭式操作和隔离式操作,防止危害物质外泄。
(3)安装通风设备,保持职业环境的通风。
(4)使用替代品,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2.管理措施
(1)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2)加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技术
注意事项:应定 期对通风设备进 行检查和维护, 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应注意防止 过度的通风导致 室内温度和湿度 的变化。
噪声控制技术
消声:采用消 音器、消音室 等设备降低噪
声
吸声:利用吸 声材料或结构
降低噪声
隔声:采用隔 声罩、隔声墙 等隔离噪声源
减振:通过减 振器、减振台 等设备减少振 动产生的噪声
它包括工艺、设备、 生产布局、作业环 境等方面的改进和 优化,以降低职业 病的发生风险。
工程控制技术是职 业病防护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措施之 一,是预防职业病 发生的根本途径。
它涉及到生产过程 中的各个环节,需 要从设计、施工、 运行等各个阶段进 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
工程控制技术的分类
消除职业病危害的工程技术:从根本上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 减少或消除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职业病危害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品、改善工作环境等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员工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工程控过消除或减少 职业病危害因素来 保护劳动者健康的 工程技术措施。
效果评估与改进:对实施后的工程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控 制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控制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工程控制技术的效果评估方法
对比评估法:通过对比实施工程控制技术前后的职业病发生情况,评估控制技术的效果。 统计数据分析法:收集相关的职业病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工程控制技术的效果。 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工程控制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论证。 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评估工程控制技术的效果。
工程控制技术的改进措施
安全培训之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开展职业卫生教育活动,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0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实际操作中的职业危害控制
识别职业危害
通过实地考察和评估,识别出作业场 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 噪音、辐射等。
制定控制措施
根据职业危害的性质和程度,制定相 应的控制措施,如使用防护设备、改 进工艺流程等。
工程技术控制包括改进工艺流程、采 用低危害物质替代高危害物质、加强 通风和排气等措施,以减少有害物质 的产生和扩散。
健康监护与个体防护
健康监护是对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预防职业病的发 生。
个体防护是指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眼镜 等,以减少员工直接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02
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 人防护用品,如口罩、 手套、耳塞等。
03
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提 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 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04
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 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和 扩散。
02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
危害识别方法
01
02
03
04
现场观察法
通过实地观察作业场所,发现 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经验法
事故管理是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 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制定 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
生。
04 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卫生法规与标准
职业卫生法规
制定和实施职业卫生法规,确保企业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员工健康权 益。
职业卫生标准
制定和执行职业卫生标准,包括工作 场所空气质量、噪音、辐射等方面的 标准,确保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 康。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判断 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要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要点由于各种有害因素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存在形态名异,各行各业生产工艺差别很大,因此在控制技术上都有不同的特点。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应从设备、环境、人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其目标是使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1、使生产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危害因素是治本的对策(1)根本的途径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在手工作业,开放性生产的条件下,任何防护设备都有其局限性。
(2)禁用剧毒原料。
如苯禁用于稀释剂、含铅汽油禁用汽车燃料、人造石英砂禁用于型砂,有机磷农药禁用于灭虫等。
(3)湿式作业,水法生产已是一项成功的措施。
湿式采煤已被列入操作规程,陶瓷厂原料水磨,石粉厂水磨石英效果都比较好。
2、控制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空气污染,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是当前主要的卫生工程技术措施。
(1)对有害物质产生源的封闭、阻断、屏蔽。
(2)通风、局部通风与全面通风。
3、个体防护性措施(1)缩短接触时间。
(2)个体防护用具。
一、粉尘控制措施1、工厂防尘工厂防尘当前有两套措施办法,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办法,密闭一通风一除尘措施办法。
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经济,已被广泛应用。
密闭—通风—除尘系统,干法生产(粉碎、拌料)容易造成粉尘去飞扬,可采用本办法,改革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密闭—通风—除尘措施的基础,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下,密闭—通风—除尘设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2、矿山防尘(1)井下防尘措施是由井下采矿过程及生产环境的特点的决定的,我国已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以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尘措施。
包括湿式凿岩,放炮后喷雾降尘、加强通风,以及一些必要的辅助措施。
(2)露天矿防尘主要是控制主要发尘源,加强对司机室的防护和运输过程的喷雾洒水。
二、工业毒物控制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使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先办法。
7.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
第一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
1.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 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优先 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和管道应采取密闭措施, 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扬 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 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 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 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
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 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 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防护措施:屏蔽,增大人与辐射源的距离,佩戴防护用品。
激光:人工激活某些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出激光。激 光辐射能量集中,用于打孔、切割、热处理等。激光能烧伤 皮肤。
防护措施:激光器应有安全设施(防光密闭罩)、工作室围 护应使用吸光材料,人不能裸眼看光。
2、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α、β等带 电粒子能直接引起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 中子等非带电粒子,不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 辐射。
• 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漆时所形成的雾滴。 • 烟:直径小于0.1微米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电
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 • 粉尘: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为0.1~
10微米。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也 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
三、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形状与硬度:坚硬并外观不规则、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 道粘膜机械损伤。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1.选用无毒、低毒、无害的原辅料: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选用无毒、低毒、无害的原辅料,减少对工人健康的危害。
2.优化工艺流程:对于可能产生危害的工艺,应优化其流程,降低危害风险。
比如,在一些有害气体的生产流程中,可以改变工艺条件,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
3.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于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减少其排放量。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封闭式生产设备,控制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
4.设备的安全保护措施: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应具备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防止工人因操作不当而受伤。
二、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措施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工人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例如,在有毒气体环境中,应佩戴防毒面具;在噪音环境中,应佩戴耳塞或耳罩。
2.培训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企业应加强对工人的安全培训,提高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等。
3.定期体检:企业应定期为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诊断职业病的早期症状,确保工人的健康。
4.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长期过度劳累会增加工人患职业病的风险。
企业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减少工人的劳累程度。
1.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防治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防治制度,明确危害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2.加强职业危害监测: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工作场所的危害物质浓度和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推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4.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培训:企业应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增强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能力。
总之,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涉及到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个人防护和管理方面的措施。
控制职业病危害主要有哪些方法
控制职业病危害主要有哪些方法近年来,职业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工业、建筑、医疗、化工等行业中,职业病危害更是严重。
而控制职业病危害是一项必要的任务,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避免和控制职业病的危害。
一、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基础,企业需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让员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加强职业病防护意识,从而避免职业病的危害。
二、定期体检企业需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病症状,如气虚、咳嗽、胸闷等,尽早进行治疗或转岗,避免疾病加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三、环境治理企业需要对职业病有关的环境进行加强治理,比如,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加强通风换气、减少噪声污染,防止化学物质挥发,降低职业病危害的出现率。
四、防护设备企业需要通过购买和配备一些防护设备来降低职业病危害对员工的威胁。
比如,在化工行业中,应配备好呼吸系统、防火防爆装置等一系列防护设备,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五、岗位研究企业应对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针对性的做出研究。
要分析岗位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和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创新的职业病危害治理技术,不断优化改进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方法和措施。
六、监督检查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依靠有关部门通过专业检查,发现和纠正职业病危害的各种问题。
除了国家与社会机构的特定监督,企业自身应严格使用监控措施并组织定期评估,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隐患逐一进行整改,避免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在当今职业化的时代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而控制职业病危害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企业应在注意员工的生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采用各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对职业病危害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为员工和国家的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为保证安全生产,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员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如下:一、工程控制:1、合理通风:利用风门、风障、风帘等通风设施,控制作业地点的风量和风速,避免因风量过大激起粉尘和风量过小不能灭尘的现象发生。
2、湿式防尘:其主要措施有采用湿式凿岩,爆破后喷雾,装岩前洒水等。
3、降低噪声:为了降低风动装置和风动工具的噪声,可用消音器降低风动活塞的排气噪声。
4、减少震动:利用减震装置,来减少设备的震动力。
5、预防潮湿:在矿井下,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在巷道顶板滴水处应设置顶盖和防水挡板,工人应有防水服和靴鞋.二、管理控制:为加强职业危害工作,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应成立职业危害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任命专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其成员应职责分明.1、职业卫生领导组组长职责;为矿山职业卫生负责人,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
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矿山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企业职工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2、副组长职责;在矿长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在企业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
组织制订(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制订企业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3、专业卫生管理员职责: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并建档。
4、安全科人员职责;协助领导小组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标准。
安全人机工程与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安全人机工程与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安全人机工程和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安全人机工程是一门探索人们与各种工作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工作环境的危害。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则是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用于对工作场所中的各类安全和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
本文将探讨安全人机工程与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对工业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概念安全人机工程是研究人类和机器之间相互作用和适应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和组织工作环境,使工人能够在安全、高效和舒适的条件下完成任务。
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原则是将人类的需求和能力作为设计和改进工作环境的核心考虑因素。
它通过考虑人类认知、心理、生理和社会特征,提供合理的工作安排、有效的工作方式和相应的人机界面设计,以确保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安全人机工程的应用领域安全人机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安全人机工程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人的操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减少人为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在交通运输领域,安全人机工程的应用可以改善驾驶员的操作体验,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
在医疗保健领域,安全人机工程可以提供更舒适和安全的医疗设备和工作环境,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在信息技术领域,安全人机工程可以优化用户界面设计,改善用户体验,减少使用者的误操作。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是为了评估和控制工作场所中各类安全和健康危害因素而开展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它的目标是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减少职业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危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危害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职业健康监测和职业健康管理等方面。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各类工业生产场所和特殊行业,如矿山、化工厂、建筑工地等。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
2. 分散度: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直径小于5μm的 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
3. 溶解度与密度。溶解度对人危害程度的关系与粉尘作用性 质有关,密度的大小与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关。
第五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五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一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 第三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第四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第一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
(1)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 (2)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 (3)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四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二、振动
• 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国 家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职业病。
• 存在手臂振动的作业:操作锤打工具,手持转动 工具,使用固定轮转工具,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 使用农业机械。
• 振动的控制措施:
• 1)控制振动源; • 2)改革工艺,采用减震和隔振等措施;
(二)分类 • 根据粉尘性质分为3类。 1、无机性粉尘:矿物性、金属性、人工无机性粉尘。 2、有机性粉尘:植物性、动物性、人工合成有机粉尘。 3、混合性粉尘: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
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
•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 用及防尘措施也有密切关系。
• 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 4)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第四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三、辐射
职业病危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
职业病危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防治机构,进一步完善代之以公司目前原有的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配备专职的煤矿职业正职危害专业值班人员,掌理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加强各级管理人员进万家、培训工作。
一是公司制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计划,结核病健全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体系和网络。
消防工作二是加强对各级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培训,加强强化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培训,积极之所推进作业场所健康教育。
三是把职业病相关法律法规纳入企业普法教育范围,列为健康教育工作和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是多种形式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全企业形成关心劳动者健康、重视职业病防治的良好氛围,发挥工会监督作用,扶助举报职业病女职工防治违法行为。
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培训定为每月一期。
(三)抓好职业危害源头控制,凡是建设工程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和使用,从源头控制。
(四)加强对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管理和控制,优化生产布局、工艺流程,定期需要进行危害因素监测、评价,醒目位置设置公布栏,公布有关制度、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场所危害因素监测结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煤矿职业危害要求: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或者浓度符合国家煤矿职业危害标准;2.有职业病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一致的设施;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作业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法则;4.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五)井下生产作业场所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救援器材、设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六)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1.建立在识别危害冠心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2.本处室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交职业病评价预危害报告并经煤矿监察部门审核同意。
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
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一、职业病防治措施根据公司职业病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要求,特制定本措施。
1.粉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1.1 粉尘的危害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大约19立方米的空气,以便从中取得所需的氧气。
如果工人在含尘浓度高的场所作业,吸入肺部的粉尘量就多。
当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肺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导致肺组织之间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称为尘肺病。
按发病原因,尘肺可分为五类。
1.2 矽肺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原称“矽”)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称为矽肺。
建筑行业中与矽接触的作业包括隧道施工、凿岩、放炮、出碴、水泥制品厂的碎石、施工现场的砂石、石料加工、玻璃打磨等。
1.3 硅酸盐肺吸入含有硅酸盐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称为硅酸盐肺。
如石棉肺、滑石肺、水泥肺、云母肺等均属硅酸盐肺。
建筑行业中接触较多的是水泥尘和石棉尘。
接触石棉尘,不仅容易发生硅酸盐肺,而且可能导致石棉癌。
1.4 混合性尘肺吸收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称为混合性肺。
如建筑业、机械制造、修理的翻砂、铸造等作业。
1.5 焊工成肺电焊烟尘的成分比较复杂,但其主要成分是铁、硅、锰。
其中主要毒物是锰、铁、硅等。
毒性虽然不大,但其粉尘极细(5微米以下)在空中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吸入肺内。
特别是在密封及通风除尘差的地方作业,对焊工的健康将造成危害。
尘肺就是其中之一。
1.6 其他尘肺吸入其他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称为其他尘肺。
如金属尘肺、木屑尘肺均属其他尘肺。
吸入铬、砷等金属粉尘,还可患呼吸系统肿瘤。
患尘肺的发病率取决于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高低和粉尘粒子大小;凡浓度越高、尘粒越小,危害越大,发病率越高。
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直径5微米以下的细微尘粒,因其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所以最容易被作业人员吸入肺部而患职业性尘肺病。
2.除尘措施2.1 水泥除尘措施流动搅拌机除尘。
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机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除尘设备必须考虑适合流动的特点,既要达到除尘目的,又要做到装、拆方便。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技术
职业病的定义和危害
职业病是指由于工人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吸入或接触有毒物质、有害生 物等因素而引起的病。
这些危害会对工人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影响,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 神经系统病变等。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重要性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是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通过在工作环境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可以减少或消除职业病 危害物质对工人的暴露,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原则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原则包括优先采用工程控制措施、采用有效的个体防 护措施、监测工作环境和工人健康状况、不断改进和更新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技术措施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技术措施包括通风换气、隔离和封闭、替代和代用、自动化技术、防尘装置和防 护设备等。
职风险评估、工程设计、设备选型、施工 安装、运行维护和监督检查等。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效果评 估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效果评估是对工程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 价,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案例和实践
通过介绍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事业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职 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岗位上,由于职业环境和工作条件导致的对工人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的所有不利影响。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1. 预防为主,控制为辅职业危害控制工作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预防为主是指在职业危害发生前采取行动,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条件等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
控制为辅则是指在预防措施无法完全消除危害时,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危害的发生。
2. 确定危害评估危害评估是职业危害控制的起点,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危害评估一般包括对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的评估。
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控制策略和采取相应措施的依据。
3. 控制源头控制源头是有效控制职业危害的关键。
通过改变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和工作条件等来消除和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常见的控制源头方法包括工艺改进、工作方式优化、替代危险物质、加强设备维护等。
4. 防护措施防护措施是提高工人个体防护能力的关键手段。
根据工作环境和危害因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设施和装备,并进行正确的佩戴和使用。
常见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呼吸器、防护服、安全帽、安全鞋等。
5. 培训教育提供充分的培训教育,使工人了解职业危害的内涵和要求,熟悉各种防护措施的使用方法,并具备相关的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教育应定期进行,并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等不断更新。
6. 监测检测职业危害的控制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检测体系,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掌握职业危害的情况,为下一步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监测检测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检测、噪音检测、辐射检测、有害物质浓度检测等。
7. 健康管理职业危害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工人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并为工人提供必要的康复和补偿服务。
安全人机工程与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安全人机工程与职业危害控制技术首先,安全人机工程是指通过设计和改进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和工作流程,以减少事故发生和职业疾病的风险。
这包括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工作环境更适合工人的工作能力和需求。
通过合理的工作场所布局、合适的设备尺寸和功能设计,可以减少工人伤害和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场所潜在的职业危害。
这种技术包括采取各种措施,如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以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例如,采用密闭系统和局部排风系统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面罩和防护手套等。
通过综合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和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政府和企业也应致力于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工作安全法规和标准,以推动安全人机工程和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应用,确保工人能够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下工作。
安全人机工程和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作环境的多样化,保障工人健康与安全成为了各个行业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逐步推广和应用安全人机工程和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不仅关系到工人个人健康和安全,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营有着直接影响。
由于职业疾病和工伤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工作效率的降低和法律责任的增加,企业必须关注如何改进工作环境以减少职业危害。
安全人机工程与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有助于降低事故和职业危害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要实现安全人机工程和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各种利益相关方如政府、企业、员工和专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
政府应起草和执行法规,监督企业遵守相关法规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企业需要投资改进设施、培训员工,并推广最先进的安全技术,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第五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PPT课件
15
第四节 一、噪声 二、振动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P249
三、辐射
四、异常气象条件
16
物理性 职业危害
噪 声
空气动力噪声
机械性噪声
振 动
捶打工具
转动工具
辐 射
异常气象 条件
高温作业
电离辐射 高温强热 辐射作业
12ev
非电离辐射
电磁性噪声
固定轮转工具 驾驶车辆和 使用农机
无线电波 (射频辐射) 红外线辐射
直接电离辐射 α β
高温高湿作业 其它
紫外线辐射
激光
非直接电离 辐射
Γ光子
2018/9/7
17
中子
不能消除和减少哭声传播的措施是( )。 A 吸声 B 隔声 C 通风 D 阻尼
下列辐射,属于电离辐射的是( )。 A 无线电波 B 医疗用的X线 C 加热金属、熔融玻璃时的强发光体 D 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的激光
14
云南易门下水道爆炸事故
2006年7月31日上午9时左右,玉溪市易门县,当 数百人正在杨柳街市场买东西时,突然巨响传来, 紧接着一连串的爆炸声,顿时整条街浓烟滚滚,下 水道的许多井盖像“跳舞”一样被掀翻,有的井盖 飞起三层楼高,火苗不停地蹿出。市民四处逃窜, 有的侥幸逃脱了,有的当场倒在了地上,现场哭喊 声一片。 此次事故造成25人受伤。 这条下水道10年前还是条排污河,自建成一直没 有清理过,据初步推断,爆炸是由于下水道内沼气 聚集过量而引起。
毒物危害 治理措施
密闭-通风 排毒系统
密闭罩
局部排气罩
气体净化
个体防护
密闭罩
洗涤法
吸附法
防腐服装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危害因素,如噪声、有害气体、粉尘等。
这些危害因素会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并且可能会引起职业病。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身体健康,需要使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控制。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分类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三类:预防措施、工程控制和个体防护。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安全生产规定和标准来进行危害因素的预防。
例如,制定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和外出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工作区域的卫生状况,及时清理垃圾和污水等。
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主要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手段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
例如,在制造车间中使用扫地机清洁,避免造成粉尘污染;将净化器安装在有害气体产生的区域,过滤有害气体等。
个体防护个体防护主要是通过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来保护工人免受危害因素的伤害。
例如,戴上耳塞、口罩和护目镜等来减少噪声、有害气体和粉尘等对身体的危害。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应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产、制造、建筑、交通、医疗等各个行业中,都需要采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来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建筑行业为例,建筑工人在施工中经常受到噪声、粉尘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需要在施工现场使用防护设备,如佩戴耳塞、口罩等。
此外,还需要在施工现场加强排风系统的建设,加强材料切割和破碎时的保护,以及做好危险区域的标识,提醒工人注意安全。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采用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为工人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在工程控制方面,未来将更多采用智能化的危害识别技术,在危险区域设置传感器,自动检测危害因素的浓度,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
同时,还将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行业进行智能控制,提高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目录1、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2、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3、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4、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
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1、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
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用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
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容易造成进行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5、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及风向标。
二、防噪声与振动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噪音1、产生噪音的车间与非噪声车间、高噪音车间与低噪音车间应分开布置。
2、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音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措施控制。
3、为减少噪音的传播,宜设置隔音室。
(二)防振动1、首先控制振动源。
2、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
3、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三、防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等。
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位置)的选择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接触水平以下。
2、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
3、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规划,采取有效的屏蔽、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远距离操作。
4、企业在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
(二)防电离辐射1、控制辐射剂量。
2、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防高温基本原则和要求1、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
2、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
3、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施。
4、减少作业时间,改善作业方式。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的分类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1、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质粉尘;人工合成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型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包括两种以上的粉尘。
生产环境中常见的就是混合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一)粉尘的化学成分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可导致纤维化作用。
(二)分散度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危害越大。
粉尘的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
它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
(三)溶解度与密度主要呈化学毒副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主要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
粉尘颗粒密度的大小与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关。
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淀速度快、稳定程度低。
(四)形状与硬度坚硬并外形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粘膜机械损伤,如某些纤维性粉尘(如石棉纤维)。
(五)荷电性高分散度的尘粒通常带有电荷,与作业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有关。
尘粒带有相异电荷时,可促进凝聚、加速沉淀。
(六)爆炸性高分散度的煤炭、糖、面粉、硫磺、铝、锌等粉尘具有爆炸性。
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一)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二)湿式作业。
(三)密闭、通风、除尘。
(四)个体防护。
对于生产性粉尘,首先应采用改革工艺的方法,其次是湿法作业,如不能采取湿法作业,则应当采取密闭、通风、除尘法,如通过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将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时,应佩戴防尘护具。
综合防尘措施可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
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一、毒物存在形态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1、气体2、蒸汽3、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颗粒)4、烟(直径小于0.1u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5、粉尘(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um;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二、进入人体途径和危险环境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
在职业活动中可能引起死亡、失去知觉、丧失逃生和自救能力、伤害或引起急性中毒的环境,可以有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1、可燃性气体、蒸汽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LEL)的10%;2、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极限的30%;3、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22%;4、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5、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环境条件。
三、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替代有毒、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一)密闭—通风排毒系统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2、正确的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
(二)局部排气罩按构造分为3种类型:密闭罩、开口罩、通风橱(三)排出气体的净化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可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1、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2、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3、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要与有害物质的特性相一致;4、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有害气体的具体净化方法:1、洗涤法也称吸收法,是通过适当比例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完成沉降、降温、聚凝、洗净、中和、吸收和脱水等物理化学反应,以实现气体的净化。
洗涤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方法。
2、吸附法吸附法是使有害气体与多孔性固体(吸附剂)接触,使有害物(吸附质)黏附在固体表面上(物理吸附)。
吸附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并实现其回收与利用。
3、袋滤法袋滤法是粉尘通过过滤介质受阻,而将固体颗粒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袋滤法是一种高效净化方法,主要用于工业气体的除尘净化。
4、静电法静电法是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带荷电后,粒子向沉淀极移动,带电粒子碰到集尘极即释放电子而呈中性状态附着于集尘板上,从而被捕捉下来,完成气体净化的方法。
在供电设备清灰和粉尘回收方面应用较多。
5、燃烧法燃烧法是将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成分与氧结合,进行燃烧,使其转化为CO2和H2O,达到气体净化与无害物排放的方法。
(四)个体防护属于作业场所的防护用品有防腐服装、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
四、密闭空间作业管理(一)对于密闭空间作业有两种形式的管理规定:1、经定时监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能保证在密闭空间安全作业,并不需要办理准入证的密闭空间,称为无需准入密闭空间;2、具有包含可能产生职业有害因素、或包含可能对进入者产生吞没危害、或具有内部结构,易使进入者落入引起窒息或迷失、或包含其他严重职业病危险有害因素等特征的密闭空间称为需要准入密闭空间。
进入密闭空间的条件1、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应由用人单位实施作业安全准入;2、明确密闭空间作业安全负责人、被批准进入作业的劳动者和外部监护或监督人员及其职责;3、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和所存在的危害;4、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5、评估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6、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经允许的劳动者进入密闭空间;7、提供密闭空间作业的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及报警仪器;8、提供应急救援保障。
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一、噪声与振动(一)生产性噪声的种类1、空气动力噪声: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式发动机和汽轮机等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和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音。
(二)噪声的控制措施1、消除和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
为防止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及砂石等隔绝噪音。
2、消除或减少噪音、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三)振动的控制措施1、控制振动源,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
2、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
如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平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
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4、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二、辐射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ɑ射线等。
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1、射频辐射可分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微波3个波段。
2、红外线辐射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
红外线辐射源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白内障)。
3、紫外线辐射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
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和等离子焊接等。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灼烧感)、电光性眼炎(作业场所多见,由电弧光照射引起)。
4、激光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
激光对皮肤损伤的程度取决于激光强度、频率和肤色深浅、组织水分、角质层厚度等。
激光能烧伤皮肤。
(二)电离辐射来源与防护1、电离辐射来源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其中α、β等带电粒子都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先作用于物质产生高速电子,继而由这些高速电子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