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整理高中地理必修二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涉及的内容可是相当丰富呢。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特地整理了一下笔记,确保大家都能轻松搞定这门课程!1. 地球的运动1.1 地球自转首先咱们得聊聊地球自转。

地球每天转一圈,这就是所谓的自转。

这个自转是从西向东的哦。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地球像个巨大的陀螺,转得特别稳定。

因为这个自转,我们才能看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简直就是自然的神奇魔法。

1.2 地球公转再说说地球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花费的时间大约是365天。

这一圈转下来,我们就有了四季。

想象一下,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过程中,不同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变化。

这是多么美妙的自然现象!2. 地形与地貌2.1 山脉与丘陵地形和地貌可是地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呢。

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是地球表面最壮丽的景观之一。

它们有时像一根根巨大的脊梁,把大地分成了不同的区域。

而丘陵呢,就是比较小的山丘,像是地球上的小巧点缀。

我们走在丘陵上,总感觉像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2.2 平原与盆地平原就像是大地上的一张大床,特别平坦。

像咱们常听到的华北平原,那里土地广阔,特别适合耕种。

而盆地则有点像个大碗,四周被山脉包围。

盆地里的地形有时候会显得特别封闭,但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和生态。

3. 气候与天气3.1 气候类型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天气状况,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球有很多不同的气候类型,比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等。

热带雨林气候就像是一个永远下雨的地方,植物特别茂盛。

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变化多端。

3.2 天气变化天气是每天都在变化的,就像变幻莫测的魔术。

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各种天气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惊喜。

有时候天气变幻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比如早上出门时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下午突然大雨倾盆,这种天气变化确实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4. 自然灾害4.1 地震与火山自然灾害是地理中让人感到最震撼的部分。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在高一人教版教材中, 清晰的笔记是学好地理必修二的重要资料。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一)1.=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 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 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 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为什么?(见课本) 商业网点位置: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批发为主。

3、环境问题产生: (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4. 生态破坏问题包括: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和能源资源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包括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噪声污染,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 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5.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6、可持续发展: (基础)(条件)(目的),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能根据材料合理选择)7、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8、南亚、东南亚地区,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气候区区位条件: 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 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

地理必修二笔记

地理必修二笔记

地理必修二笔记第一章:地球的统一与多样性地球的统一性地球的统一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于椭球的形状,有严格的地球半径和赤道半径。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各地都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6万公里,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3.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不同的部分,其中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多样性地球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表面各个地区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1. 地形地貌:地球表面不平坦,地形地貌多种多样。

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都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的。

2. 气候:地球各地的气候因经纬度、海洋、大陆、高山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

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3. 植被:地球上的植被分布与气候和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森林、草原、沙漠、冻原等不同类型的植被在地球上分布广泛。

4. 动物分布:地球上各地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各不相同。

例如,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北极地区的动物种类较少。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分布和人口问题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和丰富资源的地区。

人口密度可以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来表示。

2.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过多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则带来养老压力和劳动力不足等挑战。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1.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率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来计算。

2. 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包括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提升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

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章: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生产与农业现代化1. 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两种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现代农业借助科技和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1.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篇一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

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

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

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

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

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

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繁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

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

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2.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篇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高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1.高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一(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2.高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二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3.高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三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4.高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四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理必修2重要知识点总结笔记

地理必修2重要知识点总结笔记

地理必修2重要知识点总结笔记地理必修2重要知识点总结笔记数字地球定义: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

人们可以快速、形象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梦想。

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人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

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

1、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一个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成千上万的不同组织来维护。

这意味着参与数字地球的服务器将需要由高速网络来连接。

在Internet流量爆发性增长的驱动下,远程通信载体已经尝试使用10G/S的网络,而每秒1015byte的因特网正在研究中。

相信在21世纪将会有更加优秀的宽带高速网供人们使用。

2、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20世纪的遥感卫星影像,在卫星遥感问世的20多年分辨率已经有了飞快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分辨率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标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

3、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信息是指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据统计,世界上的事情有80%与空间分布有关.空间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为地理信息系统。

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将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三库一体化管理的GlS 软件和网络GPS,将在21世纪十分成熟和普及。

从而可实现不同层次的互操作,一个GIS应用软件产生的地理信息将被另一个软件读取。

地理高一必修二笔记

地理高一必修二笔记

地理高一必修二笔记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不断增长。

- 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不同: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二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因素导致。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 人口的迁移。

- 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大洋洲。

-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 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居住地。

-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如支援边疆建设等。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是因为气候因素。

-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二、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 功能分区:-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其特点是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流量大,地价高。

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1.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一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2.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二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盐度)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不同纬度海区: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纬度因素)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洋流因素)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马鞍形”)。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①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小;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大。

②陆地径流:陆地淡水汇入多,盐度小;陆地淡水汇入少,盐度大。

③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盐度高,寒流经过盐度低。

④海域封闭状况:较封闭的海区,不易与外海交换,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⑤融冰影响:高纬度海区,融冰时,盐度较小;结冰时,盐度较大。

3.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三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

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地势。

阴坡、阳坡,海拔高度(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4)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4.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四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5.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五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世界整体:过渡时期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3.人口迁移的意义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科技水平: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组团状:重庆——山区或丘陵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河谷地带(污染几率大)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住市政工,服务仓储通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工业/交通/政府机关/住宅用地/休憩/绿化及园林/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由集聚效应形成)住宅区:城市土地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工业革命后出现。

现多分化为高级区(城市外缘)和低级区(内城及工业区)。

商业区:市中心、交通线两侧点状或条状分布,占地面积小。

(CBD:昼夜人数相差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商业/服务中心二合一)工业区:靠近交通便捷地带,有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形成因素工资水平、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原始设计、其他。

3.城市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之中。

不同等级和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依据:人口规模(我国标准: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

2.分类: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10,10-20,20-50,50-100,100+ (单位:万人)3.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少,范围小;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多,范围大。

4.影响城市等级高低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

(以上海为例:海岸线中点、长江口、国际港口、铁路发达、人口、三角洲)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等级较高城市数量较少,相距较远;反之数量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六边形理论)。

第三节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a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b的过程。

以人口城市化和地区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2.衡量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成因推力:使人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抗灾差/收入低)拉力:吸引人至城市(易就业/社会保障好/交通便捷/文化设施全)4.意义: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剧烈的地区,城市的四大圈层均发生改变。

(土壤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水循环受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城市常见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大气污染: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工矿废气。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噪声污染:交通出行、工业生产施工、社会活动(50dB+)。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及生活垃圾。

其他:电磁污染、光污染、光化学烟雾(C 、H 化合物)等。

四、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建设生态城市可减少污染并使城市与自然保持协调。

2.我国城市发展战略:严控大城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着重发展小城镇。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 实质:对农业土地和合理利用2.农业基本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降水)、水源——基本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和科技水平——变化较快 (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3.农业地域的形成——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概念:一定地域/历史发展阶段,在各种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基本相同。

二、混合农业——例: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1.混合农业多为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分布于西欧、北美、南非、澳、新。

2.澳洲混合农业主要模式:麦→草→休→麦3.优点:良性生态系统(羊/麦/草互养)、有效利用时间、灵活应对市场(风险小)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性质:种植业、自给农业(极少市场)、劳动密集农业 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亚洲热带雨林气候区2.地位:所产稻米占世界总产量9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稻米生产国。

3.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水稻土)社会因素:劳动力丰富廉价,种植史长,人均耕地少/单产高,饮食习惯4.特点:小农经营,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

附: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鸭稻混合模式二、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2.分布:美、加、阿根廷、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我国东北华北。

3.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大农场经营,我国国营。

4.区位条件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科技水平高5.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1)区位条件:上述所有条件。

(2)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与季风水田农业的最大区别),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3)示意图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性质:畜牧业、市场农业、密集农业1.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业,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业(牛和羊的适应能力不同)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3.区位因素: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1)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湿润气候),草场茂盛。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地租便宜;交通便利,距海港近。

(2)阿根廷人对该产业的改良改善交通,合理利用草场,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养良种牛。

(3)该产业由粗放农业向密集农业转变,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

附:我国内蒙古、新疆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需要改善交通,加大科技投入。

二、乳畜业——性质: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1.生产对象:奶牛2.产品:牛奶及其制品3.分布:城市郊区(运输不便、不耐储藏,需靠近市场)4.典型地域:北美五大湖周边,西欧、中欧,澳/新(另:荷兰/丹麦)。

5.区位因素——以西欧为例饲料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多雾短日照,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势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的种植。

市场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6.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7.比较:大牧场放牧业Vs 乳畜业第四章工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分类:按生产部门分为采掘/加工业,按产品用途分为重工业/轻工业。

2.生产过程:投入原料,产出产品和“三废”。

3.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动力(燃料)*、原料*社会因素:政策、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4.主要导向型工业——区别于各密集型工业(前者针对区位,后者针对投入)(1)原料导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罐头加工、采掘业(2)动力导向型:冶炼业、化学工业(3)市场导向型:饮料、家具制造、印刷、面粉、石油加工(4)技术导向型: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精密仪表(5)劳动力导向型:电子装配、玩具加工、服装加工二、区位因素的变化1.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变化原料和燃料↓劳动力数量↓信息畅通↑市场↑科技↑劳动力素质↑交通仍有吸引力(在发展中国家)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2.新增区位因素(1)环境因素较严重污染工业分类见右图。

无污染或轻污染城内,轻度污染城郊,严重污染远离城市工厂应在盛行风下方向/垂直于季风方向/最小风频上风向布局污水处理厂应在河流最下游,自来水厂应在河流最上游(2)政策因素、乡土情感因素(侨乡)、决策者理念和心理因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