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月中州学刊Jan.,2013第1期(总第193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1
【经济理论与实践】
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
郭叶波魏后凯袁晓勐
摘要: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高达51.27%,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生态约束日渐强化;城市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特色;城市管理矛盾丛生;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越演越烈;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社会分化逐渐显现;各种城市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城市时代;城市型社会;城市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33—06
所谓城市型社会,是指以城镇人口为主体,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镇集中布局,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形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五个标准:一是城镇人口标准,即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乡村常住人口;二是空间形态标准,即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地区集聚,并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等高级空间形态;三是生活方式标准,即城市现代观念、生活和消费方式占主导地位;四是社会文化标准,即城镇特色和文化更加凸显,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进程农民实现市民化;五是城乡协调标准,即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弱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日益向城乡融合共享和一体化方向转变(魏后凯,2012)。其中城镇人口标准是判别城市型社会最主要的一条标准。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显然,从城镇人口标准看,我国整体上已经跨进城市型社会。从空间形态标准看,2010年仅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就占全国的56.3%,因此也可判定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但是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以及城乡协调标准来看,目前中国与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具有较大的差距,现有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城市安全等方面尚难以适应城市型社会的新要求。归纳起来,中国进入城市社会以后,将面临以下十个方面的挑战。
一、高资源消耗模式难以持续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严重依赖于高地耗、高水耗、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然而各种资源供给远远跟不上经济迅速扩张的要求,传统的高资源消耗模式将难以持续。
1.城市快速扩张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居住和工业用地需求强劲,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2000—201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24万km2迅速扩张到4.01万km2,城市建设用地从2.21万km2扩张到3.98万km2,年平均增长5.97%和6.04%,远高于城镇人口3.85%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1)。这说明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同时也表明城市建设仍处于量的扩张重于质的提升阶段。随着土地资源的高度紧张,特别是耕地面积已经非常逼近18亿亩红线,这种重量不重质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持续。
收稿日期:2012—1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07AJL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08&ZD0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叶波,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005)。
魏后凯,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5)。
(北京。
图12001—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速度比较
注: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缺北京和上海数据,系用2004年和2006年数据平均值代替。资料来源:根据
《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计算绘制。2.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近年来,中国城市用水需求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1979年中国有154座城市缺水,
到2010年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105亿m 3
。华北、东北、西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缺水尤为严重。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郑州、太原、石家庄等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200m 3
,沈阳、唐山、青岛、烟台、济南、连云港、西安等
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500m 3
,均处于极度缺水状态。随着城
镇化的快速推进,
今后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预计人口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生活用水就得净增
加5.62亿m 3。
3.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在终端能源消费中,2010年中国工交行业和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占84.6%,其中城镇人均生活能耗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4倍;中国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耗能约为13.2千克标煤/M 2
·
年,是农村地区的4.52倍①;交通能耗也主要集中在城市。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仅占全国的41%,
但其对一次能源消费却占全国的75%;据国际能源署(IEA ,2008)预测,到2015年中国城市能耗将占全国的79%,到2030年该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83%。
4.原材料消耗增长过快。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主要由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强劲需求,
中国对原材料及其初级产品消耗过快增长。1970—2005年,中国对铁矿石、不含铁矿石、工业矿物、建造石料的消耗量分别从0.44、0.13、0.14、1.35亿吨增加到7.01、3.06、0.65、111.13亿吨,分别增长16.0、23.2、4.7、82.2倍。对这些不可再生原材料的巨大消耗,使得中国不得不严重依赖于国际原材料市场。据统计,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187亿吨,占全球铁矿石出口总量的57.8%。不仅如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对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的消费也达到了十分惊人的水平。2010年中国水泥消费量为18.51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6.2%(ICR ,2011);而钢材消费量达5.76亿吨,占全球的比重高达44.)二、环境生态约束日渐强化
在过去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发展已经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将日渐强化。
1.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首先,空气质量较差。2010年,全国超过50%的城市出现过酸雨,城市氮氧化物含量、PM2.5浓度普遍较高。据范·丹克拉尔等(Van Donkelaar et al ,2010)测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和工业区PM2.5浓度普遍高于全球大部分区域8—10倍,
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下降。按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其次,水体污染严重。城市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大,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2010年在全国182个城市4110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40.4%、16.8%,合计57.2%。再次,“垃圾围城”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达70多亿吨,占地80多万亩,并且还以年平均4.8%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围城”之势已成,并将愈演愈烈。目前中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占世界的30%多,并且还将从2005年的1.95亿吨增长到2015年的3.06亿吨(Delvoie et al ,2005),至2030年则进一步增加到4.85亿吨(Hanmmer et al ,
2011)。2.城市生态压力日渐加大。第一,城市自然植被覆盖较低,钢筋水泥丛林面积不断扩大。尽管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0年的28.2%提高到2010年的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3.7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但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仅10%左右;而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甚至形成钢筋水泥丛林。第二,城市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中国城市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特别是,由于人工过,、,中州学刊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