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前景与挑战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前景与挑战∙作者:巴曙松来源:《改革与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国民财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
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的城市化会继续进行,并且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还可能加速。
此外,城市化的推进还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在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率先复苏,从增长动力上分析,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快速推进的城市化。
从发展趋势看,无论是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都将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有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1958-1965年为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1966-1978年为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79-1991年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8年为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
从目前的趋势看,中国经济可能以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重新进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阶段。
一、城市化:现实与前景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总人口为13.21亿,其中城市人口5.93亿,城市化率达到44.9%。
从表面上看,对于人均GDP刚超过2500美元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成就十分显著。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化率尚不足20%,这意味着在过去30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创造了3.8亿个城市居民。
据此,许多观察家认为,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甚至进一步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宏伟现象。
然而,从跨国比较的视野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是那么耀眼,仍然有巨大的推进空间。
从城市规模来看,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似乎也有惊人的表现。
目前而言,中国已有660多个城市,包括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辖区人口125万人,另外还有374个县级市,辖区平均人口为15万,其中120个较大城市所创造的GDP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75%(世界银行,2007)。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面临的十大难题及对策创新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面临的十大难题及对策创新作者:张鸿雁来源:《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1期我在1999年提出中国“城市社会来临”这个概念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足35%。
今天看来,提出这一概念的核心意义是强调从“乡村文化自觉”到“城市文化自觉”的现代性建构。
城市性是现代化和现代性的一种表达,城市化是社会进化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形式和结果。
西方城市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水平每25年左右翻一翻,中国1978年的城市化水平在18%左右,到2010年城市水平已经达到50%,32年的时间,城市化水平翻一番多,基本上是按照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发展的,但是中国的城市化具有高速化和大规模化的特点。
201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3%左右,有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已经成为城市人,如果按有关机构预设的那样,到203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85%,那么未来的20多年里,中国仍将处在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变迁期。
对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和城镇化模式虽然争论颇多,但用两点来概括是:成就巨大,问题多且显性化。
从问题的本质来认识,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阔、区域差别特别大的国家,具有“多梯度社会结构”[1][[1] 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南京社会科学,2007(11).]的特点,走任何一种单一的城镇化道路都不可能成功。
必须针对中国国情提出分类指导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和规划模式,[2][[2] 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2013(3).]用单一的方法、一刀切的方法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健康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理论认知平台的建构根据中国国情,只能走复合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3][[3] 张鸿雁.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357.]而要认识这样一种模式,必须解决理论上的三个关键问题:即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城镇化与城镇群的关系问题。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
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的一个重要表现。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
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居民富裕程度未有同步的提升。 Nhomakorabea贫富悬殊仍在加大由于地区、城乡以及要素间利益分配差异的扩大 城乡以及要素间利益分配差异的扩大,中国各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比率 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比率1990年为2.6倍,2008年
大到3.33倍。中国的地区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显著扩大 年代开始显著扩大,未按人口加权的人均GDP计算的GINI系数从
目前,中国正面临快速老龄化的挑战 中国正面临快速老龄化的挑战。据统计数据,20
年,相对每100 100名适龄工作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
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 一老年抚养比到
翻,达到61%。 %。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
或超过60岁,其中 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 将增长3倍。
但是就我国现今情况而言,除了15个 但是就我国现今情况而言 大都市以外人口并不一定能达到这一 要求,反而是这些大都市,尤其是北 要求 京上海和广州聚集了大量人口,因而 京上海和广州聚集了大量人口 城市化仅仅只是在这些城市发展足够 快, ,而其它城市依旧较慢
调统一起来。城市的发展靠人。在当下中国城市 在当下中国城市,源源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吕长森在全党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开展《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讲课,这是提高党员素质、领会国家政策涵义、增强党性观念、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形式。
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大家交流学习的课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仅供党员同志们参考借鉴。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挑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因这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与英文“砖块”相似,故称金砖“四国”,其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
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
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韬:隐藏,光:锋芒,养:修养,晦:昏暗、不足之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也是外交策略)。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在自己民族史上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大问题。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相显而易见,这些机遇与挑战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机遇1.经济机遇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消费提高,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进而扩大市场规模。
城镇化将使城市化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形成新的增长极。
2.社会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城镇化的发展还可以增加人们的聚居地区,提高人口密度,方便城市的管理和服务。
同时,城市人口将面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从而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3.环境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有助于减少农村空心化和城市越限扩张,遏制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恶化。
城市化战略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实现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挑战1.土地问题新型城镇化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土地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土地利益分配问题将非常复杂,如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有效安置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等均存在挑战。
在扩大城市化范围的同时,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土地争夺问题,确保新型城镇化的平稳过渡。
2.资源问题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资源均衡配置也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比如,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大量的就业人口所需的就业资源、经济发展资源和住房资源,都需要更好地分配使用。
同时,在城市化建设中也要注重保护国家资源,减少浪费和损益。
3.环境问题新型城镇化也可能带来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度逐渐增大,各种污染源也随之增加。
同时,城市废弃物、大规模建筑工程、交通问题等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冲击。
城市化规划中应该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增加公共绿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以下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一、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资源型、劳动力密集型等较为单一的模式,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因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适度增加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全方位提升。
对策:政府需要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
二、城市拓展与协调发展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城区面临土地短缺、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城市同城化也降低了城市间的发展差异,但一些地区发展缓慢,导致城市间发展不平衡。
因此,要实现城市协调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交通、能源等方面加强城市间合作,提高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发展的平衡。
对策:政府需要加强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并加强城市间合作,促进城市间发展有序衔接。
三、城市人口管理问题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需要为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另外,城市人口集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管理困难也需要得到应对。
对策:政府需要制定人民群众服务全方位的政策,为城市人口提供良好的居住、教育、医疗等服务。
同时,加快推进城市远郊地区的发展,增加城市人口向远郊地区转移的可能性。
四、城市环境大气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妨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政府需要加快处理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大气污染问题,大力推广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五、城市文化建设问题城市文化建设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速。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及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96%。
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6.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1978-1990年代)这个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规模和产业规模都比较小。
城市化的重点是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策略,造成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2、中级阶段(1990年代-2000年)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都得到了大力改善。
3、高级阶段(2000年以后)这个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城市化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还推动了城市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加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2、缓解农村贫困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
城市化让许多农民流入城市进行工作,改变了农村居民在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城市化带来的收入和资金对农村的发展也有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城市化,农民可以促进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发展。
3、引导城市化转型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的环境污染和治安问题愈发严重。
如何引导城市化转型是目前城市化的重要话题。
城市化转型包括促进城市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构建新型城市,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
城市化转型能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实现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目标。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挑战与关键路径
气象与人类社会2024年第1期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㊁挑战与关键路径张㊀莹㊀李怡然摘㊀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单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转型模式能够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协同多赢的效果,是实现‘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加速器㊂当前,城市发展态势表现为城市规模分化㊁城乡联系加强㊁城市动力转轨等㊂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各种挑战,如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㊁城市人口老龄化㊁风险防御能力不足㊁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等㊂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关键路径包括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㊁构建包容性的能力建设与教育体系㊁应用数字技术为可持续转型赋能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应以包容性㊁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在全球应对气候挑战㊁迎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扁平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乡均衡㊁可持续的发展㊂关键词城市发展㊀可持续发展㊀老龄化㊀数字鸿沟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㊀城市韧性㊀㊀一㊁引㊀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㊁政治㊁社会中心,也是工业化的产物,①城市中汇聚着多元化的居住人群㊂城市化的进程以城市人口增加为标志,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并吸引资本聚集,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生产要素㊂联合国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比,全球发展已经作者简介:张莹,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㊁副研究员;李怡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课题 ‘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GSDR2023)“研究支撑 (2021YJBWT012)㊂①潘家华:‘低碳: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志“,‘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第23期㊂17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进入以城市为人类住区主体的城市型社会时代㊂1950 2021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从33%增长至56%;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22亿,占总人口的68%㊂①2015年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指导未来全球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面向2030年提出了17个明确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以下简称SDGs),其中目标11(以下简称SDG11)要求建设包容㊁安全㊁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㊂该目标不仅要求城市及其他人类住区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也与其他SDGs紧密相关,成为SDGs的关键所在㊂2016年,在厄瓜多尔基多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人居大会进一步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㊂②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会引发一些内生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亟待可持续转型来应对这些现实的挑战㊂城市可持续转型是一个长期的㊁多目标协同的过程,根本目标是通过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㊂③‘2030年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目标导向,即以包容性㊁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㊂时至今日,‘2030年议程“进程已经过半,但大部分SDGs落实情况不及预期㊂在全球面临多重挑战的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气候变化危机㊁地缘政治冲突㊁人道主义灾难与生态自然灾害等风险交织叠加,能源㊁粮食㊁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影响,新冠疫情暴露并放大了城市发展与城市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各国㊁各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㊂2023年9月,联合国发布了由全球15位知名学者组成的独立科学家小组(IGS)编写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2030年议程“的半程进展进行了全面评估㊂报告认为,SDGs的落实进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许多领域出现大幅倒退;如果不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即使到2050年也难以实现2015年全球确认的‘2030年议程“目标㊂因此,‘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以 危机时代,改变之际:科学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为主题,明确指出,为了实现‘2030年议程“所描绘的理想愿景,必须在团结㊁公平㊁福祉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下加速各关键领域的转型变革㊂‘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将 城市及城郊地区的发展 与 人类福祉与能力 可持续且公正的经济 食品系统与健康营养 能源脱碳普及使用 全球环境公域 等其他五个重要行动方向并列,作为未来变革的六大重要切入点㊂报告指出,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地区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能够为化解当前面临的各种艰巨风险挑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支持不同人类住区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焦点场域,推动城市与城郊地区的可持续变革与转型能够更好㊁更快实现城市和其他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㊂基于城市发展重构的宏观背景,针对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新趋势与面临的新挑战实施差异化措施,有效规划与引导城市化转型路径,可以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果㊂27①②③UN-Habitat, WorldCitiesReport2022 ,https://unhabitat.org/wcr/.吴志强:‘ 人居三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指向“,‘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第6期㊂诸大建:‘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㊂气象与人类社会㊀㊀二、当前城市发展的态势㊀㊀(一)城市规模的分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人口数量㊁密度和异质性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㊂①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化趋势仍在持续,大量农村人口不断迁入城市地区,②但城市规模的发展趋势却在逐步分化㊂从全球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化进程一般呈现 S 形特征,③即从水平较低㊁发展较慢的初始阶段(initialstage)进入快速上升的加速阶段(accelerationstage),直至步入水平较高㊁增速放缓的最终阶段(terminalstage)㊂④世界人口格局的变化表明,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人口呈增长趋势,这些地区的城市规模仍将随着人口涌入而扩张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预测,非洲和亚洲地区的城市居民数量在未来仍将持续增长(表1),⑤而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人口则会趋于稳定甚至下降㊂表1 全球城市人口与城市化水平变化趋势预测地区城市人口(百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世界437847745176555559386312668056.258.360.462.564.566.468.4非洲58769882496611251299148943.545.948.450.953.656.258.9亚洲236125892802299831763335347951.154.056.759.261.663.966.2欧洲55656557258058759359974.976.177.579.080.682.283.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53957160062664966968581.282.483.684.785.886.987.8北美洲30431933434936237538682.683.684.785.886.988.089.0大洋洲2830323436394168.268.568.969.470.271.172.1㊀㊀根据当前全球不同地区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趋势,不难发现,扩张已经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方向,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朝不同的方向推进: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仍将有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移居至条件更好的城市,这些地区的城市将继续保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由于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成已久㊁相对完备且社会服务水平较高,城市规模将趋向饱和,这种饱和不仅表现在城市化率稳定在80%左右的高位,也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近零增长,⑥这类饱和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将以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㊂随着资源不断枯竭或产业转型逐步停滞,一些城37①②③④⑤⑥LouisWirth, Urbanismasawayoflife ,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44,no.1(1938).MelissaS.Bukovsky,JingGao,LindaO.Mearns,etal, SSP-basedland-usechangescenarios:Acriticaluncertaintyinfutureregionalclimatechangeprojections ,Earth sFuture,vol.9,no.3(2021).RayM.Northam,UrbanGgeography,Wiley,1975,p.24.RayM.Northam,UrbanGeography.2ndedn,JohnWiley&Sons,1979,pp.65-67.UN-Habitat, WorldCitiesReport2022 ,https://unhabitat.org/wcr/.潘家华:‘碳中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问题“,2023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市的人口规模将逐渐减少,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城市基础设施部分处于闲置和缺乏维护的状态,整体呈现不断衰败㊁凋零的退化趋势㊂①对于这些规模收缩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有序收缩城市规模或重新激发城市活力㊂根据城市的不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克服不同的可持续转型障碍,形成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路径,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㊂㊀㊀(二)城乡联系的加强‘2030年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强调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指出不应忽视乡村的发展,要求建设 以人为本的城市与乡村 并加强 城乡联系 ㊂1996年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城市与农村是地球人类住区的两个端点㊂全球人口在城市㊁农村以及两者之间的城郊区域流动,构成了不同形态的人类住区相互依存的共生局面㊂城市与农村在创造经济财富㊁推动社会进步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㊁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相互支持的关系,②在经济活动㊁物质流通㊁服务供应㊁人口迁移㊁社会关系与行政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普遍的联系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认为,城乡联系就是人口㊁自然资源㊁资本㊁商品㊁就业㊁生态系统服务㊁信息和技术在农村㊁城市边缘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的互补与协同的关系,③这种联系也是城市与乡村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㊂在SDG11中,子目标包括通过加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支持在城市㊁近郊和农村地区建立积极的经济㊁社会和环境联系㊂全球性的城市化发展,道路㊁交通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优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加强了城乡之间各要素的流动和互联互通程度;信息技术工具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知识交换㊁经济活动和信息流动,也缩小了城乡差距㊂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依赖性:城市依赖农村提供的食物㊁清洁水㊁环境服务以及原材料等,而农村在专业化服务㊁创造就业和发展市场等方面也依赖于城市㊂在过去的发展认知中,人们往往认为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中高质量㊁便利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人们生活改善的成效更为显著,因此城市所获得的关注与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乡村㊂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一些发展问题不断暴露,如生活成本过高㊁污染严重㊁交通拥堵等,这些现象推动了全球范围的 逆城市化 趋势,一些城市人口在多元因素的驱动下开始向城郊或农村迁移㊂城乡关系以及相互联系的变化趋势将对实现SDGs有着重要的影响㊂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农村发展的支撑与协同,发挥城乡联系协同增效的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推动城市与乡村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㊂㊀㊀(三)城市动力的转轨城市的发展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人口总量增长㊁生产要素集聚㊁资源禀赋支持㊁政策规划引导㊁技术创新驱动等,也是城市社会㊁经济㊁环境㊁科技等综合发展能力47①②③张莹㊁陈涛峰㊁陈洪波等:‘扶持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5期㊂陈小坚:‘ 新城市议程⓪框架下的城乡关系解读“,‘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第8期㊂UN-Habitat, SecondUntiedNationsConferenceonhumansettlements:HabitatII ,https://habitat3.org/wp-content/uploads/Habitat-II-NR-1996-INDIA-1.pdf.气象与人类社会的集中体现㊂①在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城市发展动力经历了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的变迁,教育㊁技能发展以及技术创新取代了传统的要素禀赋,成为决定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动能因素,而气候变化㊁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也对城市动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制约㊂气候变化带来灾害与各种污染问题,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发展,严重威胁城市的经济稳定性㊂为了应对SDGs所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城市的规划㊁能源㊁交通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的工业化和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创新型方式,城市的发展动力源泉也在新形势下发生转轨㊂多维度的SDGs是推动城市发展动能转轨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层面就‘2030年议程“达成政治共识,这意味着城市除了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还必须兼顾SDGs对各领域提出的要求㊂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来自实现气候目标所要求的净零碳转型㊂发展零碳能源要求城市发展模式㊁基础设施与空间均衡格局都随之调整㊂②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的城市扩张发展与城市更新需要重构城市能源体系,在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发展光伏㊁风能等零碳能源,并在消费侧配备与之适应的终端用能设施,如以充电桩替代传统的加油站,以电力供暖替代化石能源供暖等㊂此外,从高碳锁定的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方式切换到扁平分散的零碳能源供需格局,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㊂城市重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不免伴随着一些产业㊁设施退出的阵痛,同时也会迎来大量新的发展机遇㊂研究表明,投资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具有高回报率,还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③而城市的发展动力也将随之转轨㊂㊀㊀三、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的挑战㊀㊀(一)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与科学的城市规划蓝图是引导城市与其他人类住区实现可持续转型的基础㊂SDG11明确提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参与性㊁综合性㊁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㊂尽管现在引导城市可持续转型的政策与规划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但政策失灵和规划不当等情况仍然广泛存在㊂城市规模的变化趋势不同,面临的挑战也有差异㊂如扩张型城市要与自然和谐共生㊁减少污染㊁实现低碳发展,避免规模无限扩张导致的 大城市病 和城乡发展失衡;饱和型城市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质,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增强城市韧性㊁改善环境㊁消除城市中过分失衡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现象;针对不同的规模收缩型城市,应根据实际制定差异化的转型规划,避免出现新的经济社会问题㊂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城市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并未考虑自身的社会㊁经济㊁文化㊁环境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导致城市转型发展方向与目标 南辕北辙 ㊂在制定城市与其他人类住区的发展规划时,不同领域的政策协调至关重要㊂但是,由于针对新趋势与新需求的规划不够充分㊁全面,难以实现城市生产㊁生活和生态的协调统57①②③李随成㊁蒲国利㊁梁工谦:‘城市发展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11期㊂潘家华:‘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财经智库“,2021年第4期㊂城市转型联盟:‘加快中国城市转型:推动高质量增长㊁提升碳中和领导力的国家优先政策行动“,https://urbantransitions.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1/03/Accelerating_Chinas_Urban_Transition_ZH_2.pdf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一发展;而且,不同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取舍往往会导致现实中的政策不协调㊂如当前的城市发展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零碳目标下能源体系脱碳化导致的基础设施调整,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设施的布局往往与城市人口分布不匹配,出现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仍面临制度性障碍㊂因此,在规划中应该注意发展的协调一致性和可行性,针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㊂政策的一致性与可行性能够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协同效益,降低新政策的负面连锁效应,确保政策的实际效果㊂①㊀㊀(二)城市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㊂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由2000年的6.5%提高至2022年的10%,‘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6%㊂②在欧洲,劳动年龄人口(20 64岁)与老年人(65岁或65岁以上)总数的比已从2001年的3.9ʒ1下降到2020年的2.9ʒ1;预计到2080年,该比将进一步降至1.6ʒ1㊂根据预测,未来全球的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将保持同步发展的趋势(如图1所示,样本包含233个国家和地区)㊂图1㊀全球城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㊀㊀资料来源:世界银行‘银色光晕:建设适老型城市“(SilverHues:BuildingAge-ReadyCities)㊂在发达国家,80%的老年人生活在城市;③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10亿人㊂④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政府收入㊁养老基金㊁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需求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SDG11也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为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安全㊁包容㊁便利㊁绿色的公共空间,但是,很多城市对此趋势缺乏前瞻性的安排㊂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提高社会总抚养比例,从而加大财政负担㊂同时,老67①②③④Lisa-MariaGlass,JensNewig, Governanceforachiev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Howimportantareparticipation,policycoherence,reflexivity,adaptationanddemocraticinstitutions? ,EarthSystemGovernance,vol.2(2019).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 PopulationDivision(2022).WorldPopulationProspects2022:TenKeyMessages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d/.OECD, 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oliciesinageingsocieties ,https://www.oecd.org/regional/regional-policy/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olicies-in-ageing-societies.htm.GlobalInstitute, AgingandUrbanization ,https://globalcoalitiononag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AgingUrbanization_115.pdf.气象与人类社会龄人口数量增多将对医疗护理与服务设施提出新需求,例如全天候护理服务和疗养院等㊂城市需要投资建设更多的医疗设施和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㊂但经济下行加大了城市老年群体获得经济保障和医疗保健服务的资金压力㊂年龄的增长不仅导致老年人行动不便,还会影响其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城市要为老年人口创造支持性环境,建设适老型社会㊂设施㊁服务与需求的不匹配将导致老年人群体无法平等享受所有的城市基础服务㊂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针对可以预见的老龄化问题提前规划,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医疗保健服务㊁舒适的居住环境㊁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完善的社会帮助网络,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㊂因此,城市未来的可持续转型决策和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确保政策和实践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人口结构,实现各项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㊂㊀㊀(三)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城市人口稠密,经济社会活动频繁,形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此也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风险冲击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发展环境愈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㊁环境污染事件㊁公共卫生危机㊁城市信息安全事故㊁突发的恐怖袭击与战争叠加交织,给城市的正常运转与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㊂而且,这些风险的系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一些不确定冲击应对失当可能会导致风险进一步扩散,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性问题㊂①SDG11提出,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应降低各种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重点保护穷人与各种脆弱群体,提升城市风险防御能力也是增强城市安全性与韧性的内在要求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结构的调整,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急剧增加㊂②由于基础设施老化㊁规划不足㊁资源分配不合理㊁治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城市对各种风险冲击缺乏充足的应对措施与防御机制,如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全球跌宕起伏,暴露了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不足㊂③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往往给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㊂这些群体所享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非常有限,应对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城市应急预案不够完备㊁应对突发状况能力不足时,各种意外风险与灾害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㊂为了确保人类住区的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应急机制构建和承灾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对各类弱势群体,如低收入者㊁妇女㊁老年人㊁儿童等群体的关注㊂亟待通过综合性规划,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加强社区参与,提高城市风险防御能力㊂㊀㊀(四)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㊂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打破了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时空障碍,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共享知识和信息㊂然而,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并不均衡,不同国家㊁地区㊁城乡乃至城市内部各群体对信息和数字化技77①②③④张龙辉㊁肖克:‘人工智能应用下的特大城市风险治理:契合㊁技术变革与路径“,‘理论月刊“,2020年第9期㊂潘莉媛㊁项松林:‘韧性城市建设: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上海城市管理“,2023年第5期㊂GregMiller, Socialdistancingpreventsinfections,butitcanhaveunintendedconsequences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e-are-social-species-how-will-social-distancing-affect-us.SteveVanderheiden,AtmosphericJustice:APoliticalTheoryofClimateChang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p.128.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术的认知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㊂这种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㊁家庭㊁企业和地区在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利用互联网便利生活上表现出的明显差距就是 数字鸿沟 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高的技术普及率,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可能面临基础设施不足㊁教育水平低㊁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和支持等问题㊂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还给部分群体(如学习能力较弱的残疾人㊁老年人以及无法第一时间接触各种先进数字化设备的贫困群体)带来了新的挑战㊂随着数字化应用的不断推广,部分人群无法熟练掌握相关使用方法,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会在数字化发展的大潮中被孤立,成为新的脆弱群体㊂这种情况也将妨碍城市发展,无法实现为所有群体提供包容㊁便利的公共空间的目标㊂由于无法快速掌握数字技能,这些群体的教育㊁就业和发展机会都会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参与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㊂数字鸿沟展现了技术发展 双刃剑 效应的另一面,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将进一步加剧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㊂数字化进程不可逆转,面对数字鸿沟对包容㊁公平发展等方面的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㊂城市应当采取各种措施缩小数字鸿沟,如投资基础设施㊁提供技能培训㊁推广数字文化和普及互联网接入等㊂采取有力措施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技术,尤其要覆盖医疗保健㊁金融服务和教育等关键领域;完善信息技术无障碍政策,尽可能使更多群体在数字化发展中受益㊂①㊀㊀四、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的关键路径㊀㊀(一)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针对性的城市空间规划与政策是引领健康的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城市成功实现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工具之一㊂对城市的空间布局㊁发展方向㊁资源配置及治理机制做出合理安排,可以保障城市发展可持续性㊁提高城市生活质量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㊁提升社会多样性与包容性㊂SDG11要求降低城市人口中居住条件较差(如贫民窟㊁非正规住区或住房不足)人群的占比㊂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为所有人群提供有效保障,关注城市弱势群体面临的居住环境差及就业不稳定问题,使他们也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㊂‘2030年议程“与‘新城市议程“都强调了城市规划对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规划㊁城市和住区层面的政策以及各种财政与技术援助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㊂②为了实现SDGs,引导城市可持续转型的规划已经超越了传统的 城市规划 ,不仅关注空间发展与建设,还要统筹经济㊁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这些规划不应仅仅针对城市内部,而应综合考虑城市㊁近郊和农村地区的所有部门,以保障不同性别㊁年龄㊁能力㊁民族和种族的人群享有平等的权利㊂在全球各国,由于固有的歧视与观点差异,社会层面的分化与割裂情况广泛存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常常被忽视,因此在经济㊁技术㊁制度㊁文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要探索建立全新的城市规划体系,有计划地按照可持续转型的要求重塑城市的形态㊁功能和发展路径㊂为了保障城市发展的可87①②WorldBank, Worlddevelopmentreport2016:Digitaldividends ,https://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wdr2016.石楠:‘ 人居三 ㊁ 新城市议程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㊂。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模式。
然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1. 经济体制转型的挑战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然而,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
例如,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产权保护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解决。
2. 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大气污染、水资源不足、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 社会结构失衡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愈发凸显。
如何解决社会结构失衡问题,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机遇1. 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机遇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巨大机遇。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可以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 科技创新的机遇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
我国正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借助科技创新,可以改变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全球化的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能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拓宽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
总结起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我们有信心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变革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变革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变革。
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转型中,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众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国城市化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城市规模迅速壮大。
这些人口流入城市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增加,也使得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次,中国城市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农业和第二产业逐渐减少,而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提高了城市就业率和居民收入,还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消耗等问题。
另外,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的变革也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城市化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动。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的追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家庭关系的变动等。
此外,城市化还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水资源、能源等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新能源开发项目,加强了对城市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既面临着众多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城市化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
企业则应积极投入城市化进程,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居民则要适应城市化的变革,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
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如何让农民成为市民,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四个挑战。
1、人口膨胀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
以北京为例,材料统计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以年均60万的速度增长,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
由于近年来大量人口迁入,北京市人口密度已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超过警戒线。
2、交通拥堵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全球领先,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1.7%,比加拿大和美国高出近1倍。
以北京为例,北京动车数量从5年前的约313万辆增加到目前的约520万辆。
3、环境污染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
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
4、资源短缺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
此外,人口规模急剧增长。
资源相对供应不足还导致看病难、入托难、养老难等。
如上海医疗服务总量近年来每年上升10%左右,2011年突破2亿人次,而医务人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医患矛盾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以实现更可持续、包容和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
目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城镇人口超过8亿人。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
城市群和特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较慢,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城市扩张和用地规模问题引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加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提高区域发展均衡性。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城镇化意愿。
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城市扩张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融合。
同时,要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政策。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推动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
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同时,加强土地收储和供应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解决城市化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缩小富有和贫困之间的差距。
同时,加大对农民工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就业和创业机会,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融合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来自于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与全球化、信息化等国际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本综述将从多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旨在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化给中国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城市内部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治安管理难度加大、城市社区管理的难题等。
城市化加速带来的空间和人口的挤压,使得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二、网络社会治理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社会治理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信息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网络空间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网络上的诸多问题如网络舆论、网络欺诈、网络安全等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
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网络社会治理,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立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加大网络社会治理的力度。
三、环境问题的治理挑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
环境问题治理的难度不断增大,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民生问题的改善挑战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
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就,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平等、医疗教育资源不均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政府应当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社会矛盾的处理困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迅速,社会矛盾也在迅速加剧。
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就业压力等问题在不同层面和领域上都十分突出。
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动荡,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六、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优化问题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作业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
对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由农业经济活动向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转换;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等。
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应对城市化挑战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城市化。
就目前来看,我认为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较大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的区域差异。
一方面受到自然和区位条件的显著影响。
中国的自然和区位条件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直接影响到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城市化水平,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东部更适合人口居住和产业发展,而海陆位置又决定了东部地区拥有更加良好的外向型经济条件,促进了其工业化的发展,进而加快了这些地区城市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快速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从“北高南低”( 北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南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向“东高西低”( 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的转变。
根据2006年的东、中、西部城镇人口比例计算,中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化率分别为: 55.0%、40.4%、35.7%。
2007 年中国城市化率大于50% 的省市区( 除内蒙古自治区外) 都分布在东部或东北,而除福建和海南两省外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都超过50%,福建和海南两省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8. 7%和47. 2%,也接近50%。
中国如何应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挑战
中国如何应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长期以来的重要目标和使命,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保持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发展,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如何应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挑战中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崛起,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中国正从粗放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需要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以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产业升级的挑战。
随着科技进步,传统产业逐渐面临市场萎缩和竞争压力,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以确保经济转型顺利进行。
为应对经济发展挑战,中国可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与国际科技领先企业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二、社会管理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社会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加强养老金制度建设、加大对养老、医疗等领域的投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安全问题。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带来了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等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确保社会安定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社会管理挑战,中国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福利待遇,制定城市规划和管理标准,加强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力度。
三、生态环境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首先是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排放,加剧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力度。
其次是生态系统破坏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挑战,中国可以加大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力度,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
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摘要: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高达51.27%,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生态约束日渐强化;城市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特色;城市管理矛盾丛生;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越演越烈;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社会分化逐渐显现;各种城市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城市时代;城市型社会;城市发展;挑战所谓城市型社会,是指以城镇人口为主体,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镇集中布局,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形态。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五个标准:一是城镇人口标准,即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乡村常住人口;二是空间形态标准,即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地区集聚,并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等高级空间形态;三是生活方式标准,即城市现代观念、生活和消费方式占主导地位;四是社会文化标准,即城镇特色和文化更加凸显,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进程农民实现市民化;五是城乡协调标准,即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弱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日益向城乡融合共享和一体化方向转变(魏后凯,2012)。
其中城镇人口标准是判别城市型社会最主要的一条标准。
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
显然,从城镇人口标准看,我国整体上已经跨进城市型社会。
从空间形态标准看,2010年仅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就占全国的56.3%,因此也可判定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
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但是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以及城乡协调标准来看,目前中国与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具有较大的差距,现有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城市安全等方面尚难以适应城市型社会的新要求。
城市型社会:挑战与应对
【 键 词 】 市型 社 会 ; 战 ;应 对 ; 型 关 城 挑 转
【 图分类号 】211 中 F 9 .
【 献标识码 】 文 A
2 世 纪是 人类 由农业 社 会跃 人 工业 社 会 、 而 1 进 全 面进 入城 市社 会 的世 纪 。 目前 , 世界 已经有 一 全 半 以上 的人 口居 住 在 城 市 。根 据 国 家 统计 局 2 1 02 年 1 1 月 7日的数据 ,0 年 末我 国城镇 人 口达 6 9 21 1 .
改 变 我 国固有 的社 会 结构 、 组织 方 式 、 为 方式 、 行 生
活 方 式 和 价 值 观 念 , 而 对 整 个 世 界 产 生 重 大 影 进
市教 育 、 医疗 、 会保 障 、 障性 住 房 等公 共 服 务 供 社 保
给能 力薄弱 , 大量 进 入 城 市 的农 民工并 没有 享 受 到
国城镇 化仍 将处 于 快速 推 进 期 , 城镇 化 率 每 年 提 但 高 的幅度将 有 所减 慢 , 计 年均 提 高 幅度 将 保 持 在 预 0 8~10个 百分 点 , 2 3 . . 到 0 0年 中国 城 镇 化率 将 达 到 6 %左 右 ” , 意 味着 未 来 2 5 这 0年 还将 有 3亿 农 村 人 口进入 城镇 工 作 生 活 , 以 说 , 市 化 将 深 刻 可 城
响 。城市 型社会 , 这个 “ 长 的苦 恼 ” 我们 欢 呼 雀 成 让
跃 的 同时 , 得 不 进 行 省 思 , 们 的城 市 化 真 得 很 不 我 令 人振 奋 吗? 前 行 的 路 障 有 哪 些 ? 未 来 之 路 怎 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月中州学刊Jan.,2013第1期(总第193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1【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郭叶波魏后凯袁晓勐摘要: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高达51.27%,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生态约束日渐强化;城市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特色;城市管理矛盾丛生;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越演越烈;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社会分化逐渐显现;各种城市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城市时代;城市型社会;城市发展;挑战中图分类号:F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33—06所谓城市型社会,是指以城镇人口为主体,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镇集中布局,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形态。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五个标准:一是城镇人口标准,即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乡村常住人口;二是空间形态标准,即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地区集聚,并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等高级空间形态;三是生活方式标准,即城市现代观念、生活和消费方式占主导地位;四是社会文化标准,即城镇特色和文化更加凸显,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进程农民实现市民化;五是城乡协调标准,即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弱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日益向城乡融合共享和一体化方向转变(魏后凯,2012)。
其中城镇人口标准是判别城市型社会最主要的一条标准。
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
显然,从城镇人口标准看,我国整体上已经跨进城市型社会。
从空间形态标准看,2010年仅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就占全国的56.3%,因此也可判定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
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但是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以及城乡协调标准来看,目前中国与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具有较大的差距,现有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城市安全等方面尚难以适应城市型社会的新要求。
归纳起来,中国进入城市社会以后,将面临以下十个方面的挑战。
一、高资源消耗模式难以持续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严重依赖于高地耗、高水耗、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
然而各种资源供给远远跟不上经济迅速扩张的要求,传统的高资源消耗模式将难以持续。
1.城市快速扩张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居住和工业用地需求强劲,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
2000—201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24万km2迅速扩张到4.01万km2,城市建设用地从2.21万km2扩张到3.98万km2,年平均增长5.97%和6.04%,远高于城镇人口3.85%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1)。
这说明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同时也表明城市建设仍处于量的扩张重于质的提升阶段。
随着土地资源的高度紧张,特别是耕地面积已经非常逼近18亿亩红线,这种重量不重质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持续。
收稿日期:2012—1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07AJL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08&ZD0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叶波,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005)。
魏后凯,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5)。
(北京。
图12001—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速度比较注: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缺北京和上海数据,系用2004年和2006年数据平均值代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计算绘制。
2.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近年来,中国城市用水需求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
1979年中国有154座城市缺水,到2010年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105亿m 3。
华北、东北、西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缺水尤为严重。
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郑州、太原、石家庄等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200m 3,沈阳、唐山、青岛、烟台、济南、连云港、西安等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500m 3,均处于极度缺水状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今后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预计人口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生活用水就得净增加5.62亿m 3。
3.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
在终端能源消费中,2010年中国工交行业和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占84.6%,其中城镇人均生活能耗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4倍;中国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耗能约为13.2千克标煤/M 2·年,是农村地区的4.52倍①;交通能耗也主要集中在城市。
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仅占全国的41%,但其对一次能源消费却占全国的75%;据国际能源署(IEA ,2008)预测,到2015年中国城市能耗将占全国的79%,到2030年该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83%。
4.原材料消耗增长过快。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主要由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强劲需求,中国对原材料及其初级产品消耗过快增长。
1970—2005年,中国对铁矿石、不含铁矿石、工业矿物、建造石料的消耗量分别从0.44、0.13、0.14、1.35亿吨增加到7.01、3.06、0.65、111.13亿吨,分别增长16.0、23.2、4.7、82.2倍。
对这些不可再生原材料的巨大消耗,使得中国不得不严重依赖于国际原材料市场。
据统计,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187亿吨,占全球铁矿石出口总量的57.8%。
不仅如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对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的消费也达到了十分惊人的水平。
2010年中国水泥消费量为18.51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6.2%(ICR ,2011);而钢材消费量达5.76亿吨,占全球的比重高达44.)二、环境生态约束日渐强化在过去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发展已经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将日渐强化。
1.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首先,空气质量较差。
2010年,全国超过50%的城市出现过酸雨,城市氮氧化物含量、PM2.5浓度普遍较高。
据范·丹克拉尔等(Van Donkelaar et al ,2010)测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和工业区PM2.5浓度普遍高于全球大部分区域8—10倍,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下降。
按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其次,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大,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
2010年在全国182个城市4110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40.4%、16.8%,合计57.2%。
再次,“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据统计,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达70多亿吨,占地80多万亩,并且还以年平均4.8%的速度持续增长。
全国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围城”之势已成,并将愈演愈烈。
目前中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占世界的30%多,并且还将从2005年的1.95亿吨增长到2015年的3.06亿吨(Delvoie et al ,2005),至2030年则进一步增加到4.85亿吨(Hanmmer et al ,2011)。
2.城市生态压力日渐加大。
第一,城市自然植被覆盖较低,钢筋水泥丛林面积不断扩大。
尽管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0年的28.2%提高到2010年的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3.7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
但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仅10%左右;而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甚至形成钢筋水泥丛林。
第二,城市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特别是,由于人工过,、,中州学刊2013年第1期地生境往往遭受破坏。
第三,生态超载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据伊文等(Ewing et al,2010)测算,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19全球公顷,尚低于世界人均2.70全球公顷的水平,但2007年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仅为0.98全球公顷,生态超载率已然高达123%。
第四,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加速沉降。
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不少城市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降水漏斗和地面沉降。
目前,全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已超过50个。
尤其是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范围达6.4万km2,占整个华北地区的46%左右。
三、城市经济持续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在粗放型的外延发展模式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资源、投资和劳动力高投入,以及工资、地价等要素低成本的基础上,产业发展层次低,自主创新乏力,由此造成城市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发展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中国城市经济中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城市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原材料采购、零件生产、成品储运等低附加值、低利润的中间环节,而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总部、研发、产品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十分薄弱。
因而,中国在付出了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代价的同时,仅收获了微薄的利润,大多数利润流向了国外。
2.城市间低水平同质竞争突出。
各城市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分工合作,为争夺资源和项目不惜代价竞相降低准入门槛,在财政税收、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过多的优惠,有的甚至人为降低环保标准为个别项目开通绿灯,由此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而一些大城市中低端产业过度扩张,与中小城市在低水平上同质化竞争,既不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加剧了大城市“膨胀病”的蔓延。
3.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
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消费拉动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受到严重挤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强化。
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3.1%下降为9.2%;而投资的贡献从39.0%提高到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