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活动中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活动中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活动中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科学教育理念的变化20世纪后半期,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世界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由此影响到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科学教育的宗旨从“掌握科学”演进为“理解科学”。

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远古到夸美纽斯、XXX所处的时代为第一阶段,重在自然事实的教育;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后叶为第二阶段,重在学科知识的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到第三阶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解科学”的教育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重在“科学、技术、社会”的综合性教育,以教会学生理解科学、善待科学、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主要目的。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下,把科学教育的价值理念定位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上。

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掌握科学”指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理解科学”从对象上说,它不仅指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还指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社会效应;从性质上说,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意向活动,一种重在培养关于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活动。

理解科学是现在国际上对公民科学素养概念内涵的一般界定。

因此,以科学探究研究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一个共同的做法是:不仅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把它写进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策略顺应了这种变化的需要。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与科学教育理念变化相适应,“了解科学”教育,提倡学生通过对科学及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获得对科学的了解。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

科学探究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重要体式格局,探究的重要其实不意味所有的教师都应以一种体式格局来教学生学科学,正如探究包含许多方面,教师也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策略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能力及方法过程的掌握,并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有主动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中期研究报告一、课题简介课题由来:现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也有良好的记忆力以及行为习惯。

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不爱动脑思考问题,只学会了课堂上讲过的内容,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思维不会也不愿变通。

基于学生的现状,本课题研究与实践,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和探索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研究有效的课堂思维,使课堂可视化思维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由此,我们提出了“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表等方式把原来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隐性思维显性化,问题解决条理化、规律化。

研究目标:通过实践研究,建构出思维可视化在内容、方法、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的可操作化、普遍化的基础性理论。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展现思维可视化的多样性。

研究内容:一是调查分析学生当前的思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及操作方法;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研究与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五是对教材进行再处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

二、课题研究情况1、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理论升华,更新教育观念我们采用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网络、阅读专著、教育教学类刊物,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学习有关思维可视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想,积累教育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形成可操作的方法。

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问题化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的学生》、《多元智能教学教程》、《为思维而教》、《理想课堂建构与实施》、《画出你的世界》、《小学数学教学论》、《现实世界的数学视角与思维》、《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数学思维养成课》、《思维的全面发展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可见的学习》、《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从教会到教慧》、《小学数学与思想方法》、《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

探索小学生可视化思维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

探索小学生可视化思维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

探索小学生可视化思维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引言:科学学习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还帮助他们建立了科学思维的基础。

在科学学习中,可视化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可视化思维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可视化思维的概念和特点可视化思维是指通过图像、图表、模型等视觉化的方式来表达和处理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可视化思维更加直观、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可视化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图像化表达:可视化思维通过图像、图表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 空间思维:可视化思维注重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和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和相互作用。

3. 模拟思维:可视化思维能够模拟和展示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小学生可视化思维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科学学习中应用可视化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观察和实验:科学学习中,观察和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如显微镜、望远镜等,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和实验,从而更准确地获取和分析数据。

2. 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一种将知识组织成图形结构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绘制知识图谱的方式,将科学知识组织成层次清晰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模型和实物:在科学学习中,使用模型和实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模拟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过程时,教师可以使用光线模型或实物来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行为规律。

三、小学生可视化思维在科学学习中的意义和影响小学生可视化思维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图形、图示和其他可视化工具来展示和表示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构。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组织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本文将对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中期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小学教学中,学习任务相对简单,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也较低。

因此,如何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是本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1.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方法,通过在一所小学的一年级班级进行教学实验,观察学生在接受思维可视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情况和思维能力的变化。

2.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可视化教学的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案,将学科知识与思维过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可视化的实践活动。

(2)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记录:对学生在思维可视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成绩等方面。

(3)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试和评估:通过思维能力测试和评估工具,对学生在思维可视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思维能力进行测评,比较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三、研究预期结果1.学习效果方面:预计学生在接受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2.思维能力方面:预计思维可视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研究进展和困难1.研究进展:目前已完成实验教学和观察研究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能力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2.困难: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资源不足等。

这些困难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决。

课题申报模板: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能的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能的实践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课题设计论证: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能的实践研究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教育技术发端于视听技术,主要以录音、图像、电影等视听信息来辅助教学。

但这些“视听信息”刺激的主要是人的感知记忆层,并不能将人的“知识加工”过程即“思考过程”呈现出来,所以无法实现思维可视化。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能呈现思考方法及思维路径的图示技术开始发展起来:如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 发明的思维导图(mind map)、心理学家及教育技术学家诺瓦克于1970 年在康奈尔大学提出来槪念图(concept map)技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明的鱼骨图(因果图)技术等。

这些图示技术被逐渐运用到高等教育、企业培训和基础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使“知识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读图时代”、“可视化思考” 等新学习模式逐渐流行开来。

相对于国外,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的提出及单一技术的应用实践。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概念和基本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可视化”理论,并且开发了“易思——认知助手”软件。

据了解,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实验和教师培训的成功。

但效能的真正体现是:学得更快、更清晰、更深入,同时还锻炼了思考能力,启发了智慧。

而当前国内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网络平台建设、信息环境优化、终端开发(如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电子白板等)领域,很少有从事教学内容(当然是指能够提高教学效能的内容形式)开发的,有做内容开发的,也多是以题库、教学视频、动漫等形式呈现的,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并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是信息和知识的可视化而非思维的可视化,对提高教学效能没多少帮助,甚至会强化学生“被动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所以这些并不是高效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向。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作者:王辅强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9期【摘要】科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成熟,可塑性比较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被有效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科学;应用思维可视化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应用能够改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现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会遇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辅助,帮助学生从更为直观的角度了解其中的含义,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年龄较小,所以认知以及经验有限,在理解知识时会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期间,会习惯性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

很多小学生会因为无法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对该课程失去兴趣,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注重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

在利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

创设情境是一种非常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方法,所以教师便可以在教学期间利用此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小学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愿意积极投入到课堂当中来[1]。

例如:以《校园里的植物》为例,教师在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不能单纯依靠教材。

因为每一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都不同,所以校园里的植物种类也存在差异。

教师在讲解完教材中的知识后要注重创设相关情境。

以往創设情境大多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创设情境。

但是在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带小学生到校园中进行观察,让小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植物、认识植物。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Word文档]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Word文档]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Word文档]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关键字:基于,思维,思维可视化,可视化,小学,小学科学,科学教,教学,教学策略,策略,探析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柏拉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在当今开放合作的大背景之下,人类不能停留于自我对话的层面,在进行自我谈话的同时更要与外界对话,通过与他人碰撞交流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任。

了解学生思维状况、把握学生思维动态是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前提,要有效解读学生思维轨迹,必须想办法敞亮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即把原本看不见的思维亮化出来,让思维听得见、看得见。

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教师深层次了解学生探究学习情况,即时合理地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致力于“思维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说思路――让思维听得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人们常常通过语言来实现沟通与交流。

思维是一种内在的无声语言,要想有效感知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用有声语言吐露展示,通过言语表达出思考的过程,让思维听得见。

为了有效倾听到生的思维,抓住学生思维的脉搏,我鼓励学生踊跃表达。

科学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探究活动的成败,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质效,我精心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开展方案陈述,说说自己的活动设计,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设计。

例如,在教学《折形状》一课中,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大小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为了提高实验质效,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我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了探究方案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准备先用几张纸分别折成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和圆柱,然后往上面放书本,哪一个上面放的书本多,就说明谁的承受力大。

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探究实践

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探究实践

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探究实践发布时间:2021-10-03T18:19:43.526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0月作者:胡旭波[导读] 科学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教学理念演变更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师本位”到“生本位”,从“教知识”到“促进学生发展”......形式不断改变,教学理念不断革新,但演变至今,却还是在“摸石过河”。

当下科学课堂看似风风火火,但在一场场“舞台剧”、“情景剧”、“连环实验剧”、“闹剧”背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无从得知,学生的思维提升多少无法知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对症下药,课堂无疑事半功倍。

笔者在近几年探究与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思维可视”的方式,在此分享交流。

摘要:科学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教学理念演变更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师本位”到“生本位”,从“教知识”到“促进学生发展”......形式不断改变,教学理念不断革新,但演变至今,却还是在“摸石过河”。

当下科学课堂看似风风火火,但在一场场“舞台剧”、“情景剧”、“连环实验剧”、“闹剧”背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无从得知,学生的思维提升多少无法知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对症下药,课堂无疑事半功倍。

笔者在近几年探究与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思维可视”的方式,在此分享交流。

关键词:图话;表述;思维可视化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10-244-01“思维可视化”指针对儿童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性,提出借助多种方式将思维可视,它包括“可视思维”和“出声思维”两种思维活动:一方面在具体问题或探究环节中,将那些抽象的事物通过“图画”手段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另一方面将抽象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表述,促进学生在理解、表达、推理、概括、抽象、判断、论证、比较、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作者:汤小飞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0期所谓思维可视化,就是让思维以图示技术展现出来,增强思维的形象性,让思维清晰可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科学教师在展开教育时,应当关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性,并应当深入挖掘和了解到科学所具备的特点和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优化思维,强调思维的可视化,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使得学生的思维素养获得一定的发展。

为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和分析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同胞们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实验步骤可视化,让思维有序在小学科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了解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师在展开知识教育的时候,自然需要充分地关注实验,尽量将实验步骤变得具备可视化特点,以使得学生在实验中,让自身的思维更为有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实验,促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

如,在讲授“盐和糖哪儿去了”这部分的知识时,笔者便会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思维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课堂上,笔者会准备出红糖、盐、沙子、量杯、水、搅拌棒这些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几个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实验思维和步骤,笔者会以图示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实验,并借助箭头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实验的先后步骤形式。

这样,学生便能够依据笔者所展现的形式,将把材料分别放入水中、用小棒轻轻搅拌、静置三分钟、观察实验结果这几个步骤形式更好地践行起来。

这样,实验思维能够更为有序,学生会更好地展开实验,增强自身的实验效果。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在展开知识教育的时候,应当深入分析和了解实验,基于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比较科学化的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有序,使得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二、借助图形绘制,有效展现思维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教育的时候,还应当深入分析和了解图形绘制的知识教育形式,尽量借助图形的形式,将自身的思维更好地展现出来。

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策略金婕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小学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知事物,并从中发现乐趣并养成研究知识的意识。

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加以分析。

引言:小学科学教学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物中探索奥秘、产生兴趣。

但是,纵观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很多教学模式偏离了学科教学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所有的小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并不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应该加强对生活的观察,从生活中多挖掘教学素材,以此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1 思维可视化概念内涵所谓“思维可视化”简单来说就是将隐性的思维表达转化为显性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水平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隐性的表达方式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思维可视化可以将学生需要学习和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方式,比如通过生动的情境、直观的场景等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通过动态操作来反复加强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思维可视化的应用过程中,一般会借助图形、视频、情境、实验、思维导图等形式,来充分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推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2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的现状首先,科学教学是一门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的学科,教师单纯地考理论讲解,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学,只是在消损内耗。

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小学科学教学的课时较少,与其他课时分配的比例严重失衡。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中期研究报告一、课题简介课题由来:现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也有良好的记忆力以及行为习惯。

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不爱动脑思考问题,只学会了课堂上讲过的内容,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思维不会也不愿变通。

基于学生的现状,本课题研究与实践,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和探索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研究有效的课堂思维,使课堂可视化思维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由此,我们提出了“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表等方式把原来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隐性思维显性化,问题解决条理化、规律化。

研究目标:通过实践研究,建构出思维可视化在内容、方法、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的可操作化、普遍化的基础性理论。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展现思维可视化的多样性。

研究内容:一是调查分析学生当前的思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及操作方法;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研究与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五是对教材进行再处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

二、课题研究情况1、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理论升华,更新教育观念我们采用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网络、阅读专著、教育教学类刊物,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学习有关思维可视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想,积累教育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形成可操作的方法。

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问题化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的学生》、《多元智能教学教程》、《为思维而教》、《理想课堂建构与实施》、《画出你的世界》、《小学数学教学论》、《现实世界的数学视角与思维》、《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数学思维养成课》、《思维的全面发展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可见的学习》、《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从教会到教慧》、《小学数学与思想方法》、《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

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运用——《物体的运动方式》案例兰本达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活动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

而当我们将科学课和探究活动联系起来时,我们的科学课就变得热闹了。

教师具有情境化的激情导入,接着就是学生提出问题,至于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问题,老师来不及,也没有去分析的意识。

然后就是分组、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是集体交流,汇报。

而多数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静思默想中的探究。

在热闹的探究课堂中学生是随波逐流,他们的思维状态处于浅层面的活跃。

没有深思熟虑,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火花,也就是缺失了学生的激情,课堂的灵动。

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们关注了学生的思维的走向和发展,我们尝试着让学生将思维过程画出来,即让思维可视。

《运动的方式》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

本课的预期学习结果是: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物体的运动方式分类;2、学会分析复合运动中包含的运动方式。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符号、集合图、概念图帮助学生将思维显现,并帮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用符号画出物体运动的路线。

1、教师示范:青蛙的运动路线:师:同学们,像这样用线条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线、轨迹,用箭头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

请同学们将下列物体的运动路线用符号画出来。

2、出示图片,画出物体运动路线图示:滑滑梯:风车:皮球:荡秋千:弹牛皮筋:直行的火车:跷跷板:转椅:水车:拉锯子:(这样一画出来,就发现了学生潜意识中的问题:1、滑滑梯不是垂直的,而是一个斜面;2、学生知道怎样拍皮球,但当他用图式来表示的时候,就变成了“U”型,即皮球是会拐弯的,而实际上,即使皮球的运动改变了方向,也是直线运动――“V”型。

而这其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有的学生竟然在画荡秋千的时候运用了虚线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往返,为下面认识往复运动打下了埋伏。

)二、认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一层面: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物体运动的路线,有什么特点吗:生:它们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1.研究背景思维可视化是一种透过图像、图表等形式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知识。

在小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能力培养。

因此,研究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具体目标包括:1)探索思维可视化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2)分析思维可视化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3)探讨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4)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选取若干小学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

实验组教学采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来分析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预期结果与分析预期结果是实验组在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上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思维可视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思维可视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5.研究进展及计划目前,已完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取并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

接下来的研究计划如下:1)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上的差异;2)分析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效果;3)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4)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最终评估与总结。

6.研究意义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小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3)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4)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依科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思维可视化实施

依科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思维可视化实施

依科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思维可视化实施思维可视化即让学生运用形象、符号、动作等多种手段、界面直观、深入浅出地表现自己思维的过程。

一、依托科学小课题研究。

加强实施思维可视化形式的研究。

1、引导学生把思维画出来。

像“纸桥承重”、“超级搭建”等动手操作性小课题研究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说,每个学生拿到材料都能动手操作一番,但是我们没有盲目的让学生去做简单的操作。

而是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先将自己的设计方案用画设计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学生认识到设计图中的不足,如,在纸桥搭建中如何增强纸桥结构的稳定性、如何增强纸桥桥墩的承重力等,然后让学生再一次修改自己的设计图,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图操作,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不仅节约了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像“农村露天垃圾如何处理”、“校园绿色花木调查与研究”等调查研究型的小课题研究,由于不同小组研究的内容不同,为了能让小组之间清晰的分享劳动成果,在小课题研究的汇报交流阶段,我们引导学生将本小组研究的结果用画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加以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交流的容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交流思路的清晰度。

2、引导学生把思维做出来。

像“我设计的新型垃圾筒”、“我的奇思妙想”等发明创造型的小课题研究,我们通常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

在发明创造型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多想、敢想、会想,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我们首先采用图表记录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加一加”、“剪一剪”、“扩一扩”的方案及时记录下来,或者,发出一个主题,然后让大家围绕主题尽可能多的想方案,并用画、写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将头脑中的一些“金点子”及时捕捉到,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模型的形式做出来,如在“我设计的新型垃圾筒”活动中。

学生做出来许多令人佩服的作品,有防二次掏垃圾的环保垃圾筒、干湿垃圾筒、便携式垃圾袋等,为了展现学生的作品,我们还举办了“我设计的新型垃圾筒”交流会,学生在交流会中听——说—议,吸取别人好的做法,同时还对自己作品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多次修改。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小学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科学意识的重要任务,科学科学教学是孩子发展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方面,应运用可视化技术将科学知识精炼、直观、实用地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主要就可视化技术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可视化技术把复杂的知识和问题以简洁明了的图片和文字组合提供给探究者,从而使探究过程得以明晰清晰地展开。

可视化技术可以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提炼出丰富的数据,加强思维联系,增强推理、总结、分析、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探究科学中问题的能力。

可视化技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并使学习内容更加易理解。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实物探究、互动式演示、课堂活动、实验室观察等。

实物探究是以实物为研究对象展开的探究过程,孩子们可以用观察、提问、比较、测量、实验等方式对实物进行探究。

互动式演示是一种有趣的探究方式,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可以为孩子架构科学探究的可能性,让孩子能够自主地构建科学概念。

课堂活动通过悬疑、游戏、投票、模拟实验等活动等形式,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和理解科学知识,从而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室观察是一种有趣的探究过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探究内容。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还应结合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智能交互式科学仪器等。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探究内容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更深入地研究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智能交互式科学仪器,也有助于小学生更深入地探究,理解实验原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必须注重学生参与,探究者不仅要对探究对象有足够的认知,还要了解可视化技术的运用,更要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总之,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种可视化的研究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加强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科学探究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可视化研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将从科学探究的定义、小学科学探究过程和可视化研究的内容入手,探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首先,科学探究是指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科学方法,从而对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机理进行了解和探讨的过程。

它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性思维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小学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踪迹。

其次,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结论。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事件,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

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假设。

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或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分析。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对所探究的现象进行解释。

可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抽象的科学概念理解较困难,同时也较难理解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可视化研究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可视化研究通过图像、动画、模型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可视化工具。

首先,可以利用图像和动画来展示科学现象的表现形式和规律。

通过观看图像和动画,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现象的变化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

例如,在学习空气压力时,通过观看图像和动画,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气体分子的碰撞和压力的变化。

其次,可以利用模型来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模型是将现实世界的物体或系统简化和缩小展示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摘要:科学是指通过人类反复实践已经系统化或公式化的知识,在这个层面上,包含自然知识也包含社会知识。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关科学的学习,其实质是在人类科学已获得的领域进行实践认知,但这个认知的过程主要存在于大脑的发展与大脑皮质中逻辑归纳的累积,其过程较为抽象。

故此,为满足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检测标准,“思维可视化”的提出其实质就是关于科学教学的认知发展策略分析。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引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价值在于,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正确的认知到了不同学生针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进一步的完善了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调整。

同时通过科学课堂教学的“思维可视化”设计,使学生产生了相较于传统教学更高的课堂应用率与知识学习效率。

所以,本文将基于对“思维可视化”教学价值的分析,着重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可视化”的具体设计,以期对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工作研究奉献微薄之力。

一、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一)创设互动式课堂,使学生认知确认可视化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前准备中,教师习惯基于教材章节目录,思考创设教学知识如何有效进行引入,期望能在短时间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兴趣,以此达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中,缺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主体的确定性,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如任意。

那么在课堂教学可视化的要求下,教师可将原有的课前准备工作核心转移到对互动式课堂模式的创设上,毕竟科学知识中的自然原理部分,本就包含了诸多神秘的科学原理,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欲望远远大于语、数等应试学科。

在实践方法上,教师可以将所需引入的学习知识,采取知识问答的方式,检验原生家庭教育对学生进行的知识补充,由此使学生的认知确认可视化,这不仅巩固了学生在成长中的非系统性知识累积,同时帮助教师确认了阶段教学核心与讲解深度,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了学生知识补充即时性的学习需求。

思维可视化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思维可视化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上接33页)
32【摘要】
【关键词】
一、以直观化图形帮助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二、以可视化情境来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三、以动态复现方式来实现科学思维的外化【参考文献】[1]盛佳颖.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09):36-39.[2]马翠萃.促进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卿小霞.活用思维可视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
育研究,2019(21):94-95.
思维可视化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孙海清
【参考文献】
[1]张登傲,王娟.小学数学多元阅读的探究[J].小学科学
(教师版),2016(1):68-68.
[2]陈静.小学数学多元阅读的探究[J].学苑教育,2016(12):
60-60.。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研究【精品】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研究【精品】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课程。

探究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根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低年级的科学课作为科学教育的启蒙课,早期的思维习惯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也影响着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

因此,低年级科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开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养成上。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单向思维占主导,只有直观的现象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二是感知思维占主导,思维的开展受限于生活经验,对于生活经验以外的知识难以理解;三是呈现出开拓性和跳跃性的思维特点,再加上抽象概括和语言能力较弱,表达常常杂乱无章;四是具有片段化和模糊化的思维特点,思考难以全面、深入。

因此,学生的思维犹如“黑匣子〞般不可见。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可视化〞方式,如利用图形、情境、实验以及思维导图,直观、生动、动态、完整地表征学生的思维,将隐形的思维显现出来,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1]一、“可视化〞图形,直观显现学生的思维小学低年级科学教材具有图多、字少的编写特点,这是基于学生有限的识字量、有限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理解能力的现状。

图形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呈现清晰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巧用动图,让思维有序。

刚接触科学实验的低年级学生,往往是行动力先于思考力。

在思维层面,他们不懂得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科学探究,尤其难以理解科学实验中的“操作标准〞,但对图形、视频、实物等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

假设能让图形“动〞起来,利用“动图〞逐一呈现思维的过程,便能将科学实验中的“操作标准〞形象化、具体化,使操作由难变易。

如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的课堂活动是:将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教材用图提示了操作步骤:放入前的观察—放入水中的观察—搅拌—再观察〔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课程。

探究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低年级的科学课作为科学教育的启蒙课,早期的思维习惯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也影响着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

因此,低年级科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养成上。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单向思维占主导,只有直观的现象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二是感知思维占主导,思维的发展受限于生活经验,对于生活经验以外的知识难以理解;三是呈现出开拓性和跳跃性的思维特点,再加上抽象概括和语言能力较弱,表达常常杂乱无章;四是具有片段化和模糊化的思维特点,思考难以全面、深入。

因此,学生的思维犹如“黑匣子”般不可见。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可视化”方式,如利用图形、情境、实验以及思维导图,直观、生动、动态、完整地表征学生的思维,将隐形的思维显现出来,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1]
一、“可视化”图形,直观显现学生的思维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材具有图多、字少的编写特点,这是基于学生有限的识字量、有限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理解能力的现状。

图形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呈现清晰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
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巧用动图,让思维有序。

刚接触科学实验的低年级学生,往往是行动力先于思考力。

在思维层面,他们不懂得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科学探究,尤其难以理解科学实验中的“操作规范”,但对图形、视频、实物等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

若能让图形“动”起来,利用“动图”逐一呈现思维的过程,便能将科学实验中的“操作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使操作由难变易。

如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的课堂活动是:将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教材用图提示了操作步骤:放入前的观察—放入水中的观察—搅拌—再观察(见图1)。

图1教材要求将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按照四个步骤逐一进行实验,这对于操作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容易顾此失彼,造成思维混乱。

教师有必要分解实验步骤,降低思维难度,可将观察记录分成“放入前”和“放入后”两个部分,再用四个动图分解物体放入水中后的操作步骤(见图2)。

借助动图的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在学生掌握“放入盐后的观察”实验步骤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分别进行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实验。

以动图的形式将片段化的思维按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思维因此变得井然有序。

(二)图形记录,让思维外显。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或事物的特征。

而“图形记录”有助于学生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把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层层地暴露和展现出来。

[2]因此,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借助图形进行思考,并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所想到的用图形记录下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