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刘彬*李灏**

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更是其伟大创举之一。但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其实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要比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晚很多。本文意在探究两种教学法的渊源并进行比较。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产婆术

1.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其悠远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教育思想最为突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极为重大的作用。尤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价值。

2. 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孔子教育思想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首先要对儒家教育思想作历史的分析。众所周知,从孔子删订六经和创立私学开始,一直到《论语》、《孟子》、《学记》、《大学》及《中庸》成书,形成一套完整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这是奠定儒家学说理论基础的创立时期。时间大致是从先秦到汉初。这一时期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通过个人刻苦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成为“贤人”或“君子”,然后推己及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学说的创立期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时期。以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何小莲,2002),儒家学说开始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从此逐渐走上政治化道路,日益成为官方的附庸。特别是到了宋代,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重新从理义角度阐释儒家学说,一方面使儒学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入了一些并非孔子原意的内容。朱熹死后,宋理宗将朱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官,与《五经》并列。从元仁宗起直至明清,朱注四书更被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来可泓,1996)。朱熹穷毕生精力以严谨的态度对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作了深入详尽的批注,其学问人品是无可挑剔的。但无庸讳言,其中确有一些阐释并非孔子原意而是朱熹自己的发挥,因此我们研究儒家学说和儒家教育思想,应当着重研究它创立时期的学说和思想,特别是孔子和孟子等先秦儒家的理论和思想,而对汉儒和宋儒们的观点只作为参考。下面我们就以《论语》、《孟子》、《学记》、《大

*刘彬(1977- ),男,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通讯地址:中国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外文学院,邮编:221008。

**李灏(1954-),男,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通讯地址:中国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外文学院,邮编:221008。

64

学》、《中庸》等著作为主要依据,对孔孟所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下面简称为“孔子教育思想”)作些研究,并对这种教育思想在信息时代所具有的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3.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理念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有人能望其项背。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这对于言必称希腊的西方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这就未免有些“数典忘祖”了。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才出生(田本娜,1994)。所以孔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之父。除此以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也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与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法作一比较。

4.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

(1)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为:“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也。”郑玄的阐释告诉人们:首先,孔子通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直接强调了教师必须适时启发,即“必待”学生无学到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去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同时还可看出,孔子提出适时适度的启发主张,强调的是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智慧、能力的发展。因此,孔子的启发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识思”能力为目的,具有以学生在自求自得为先决条件、以产生“愤悱”为施教的逻辑起点、以不包办学生的学习为准则等特征;由此也可推知,孔子启发教学存在如下几种情形:第一,学生在自求自省后可自得,它是指学生在自求自省的过程中知难而进,主动学习,经过他们的独立思考、反复探索,能基本解决所遇疑难,自行消除“愤悱”,无需教师启发,便可自得;第二,自求自省后不可自得,但经教师适当启发后可得;第三,经教师启发后,学生仍不可得(甘民,1994)。

(2)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谙于产婆术。这对于苏格拉底把产婆术用于教育,将教育喻之为思想之接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苏格拉底把“产婆术”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之中。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感兴趣的人生问题。在与别人谈话时,装作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请别人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引求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色诺芬,1984),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正义的对话。

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