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美与美感之间关系的认识
——再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陈庆/文
摘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是国内的第二次美学热潮,其发源于
对于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的批判,但之后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点,基于对美
学基本问题,即“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与美感的关系
是什么?”的探讨,前辈学人如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吕荧提出了许多有创
见的思想,为美学的学科建设作出极大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整理当时讨论的
焦点所在,站在当下的视角再次审视这场讨论所带给我们的影响与警示。
关键词:美;美感;热潮;讨论;启示
严格来说“美学”是西方的产物,是研究美之为何为美的学说,对其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那里,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
拉底第一次对美进行本质性的追问,即追问的不是个别的美的原因,而是使得
美成其为美的东西。而我们把西方美学学科的建立追溯到鲍姆加登,他第一次
提出了“感性学”的说法,以区分美学与科学以及追问存在的形而上学。在之
后的美学的发展中有着各种对美的认识,大体上可以说在早期是从抽象的高度
研究美,思考美之本质,而到了十九世纪,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美的研究
逐渐从抽象的追问,转向了具体的探讨,比如把美看做是审美活动,把美看等
同于美感以及将美看做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而中国对于美学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起步的,这主要表现在译介西
方美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诗论、文论的转化。而在中国美学的学科发展中一种
经历了三次美学热,即二十世纪初以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第一次
美学热,但那时美学还和文论纠缠在一起,并未获得学科上的独立;第二次美
学热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进行的“美学大讨论”,起源于当时对于朱光潜
美学的批判,从而展开了对于“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的广泛讨论,也催生了那时所谓的四大美学派别,即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
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第三次美学热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
西方思想的广泛引进而形成的美学热,涉及到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
等等方面。
在这里主要谈论第二次美学热潮,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试图梳理其中涉及的根本问题,以及它在今天依然对于美学学科有着怎样的警
示和影响。这一美学热潮虽然涉及到极其复杂的政治、社会原因,但是却确立
了并完成了对美学学科基本问题的探讨,那便是“美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美
与美感的关系”问题。
正如之前所说,这次的美学讨论是起源于对于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的批评。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下,《文艺报》对朱光潜发动了
一场批评和讨论,之后朱光潜也撰文给出回应,而紧接着黄药眠《论食利者的
美学》一文也将矛头直指朱光潜,指责其美学思想中的“反动作用”。而蔡仪
则撰文对这一文章提出批评,指出其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之后大批学术界、文艺界人士投入到讨论之中,美学的问题的讨论成为了当时为大众高度关注的
学术事件。朱光潜是建国前便已经开始对美学进行研究的,有着心理学、生物
学以及出国留学的背景,对早期美学学科的建设有着极大的贡献。而其理论的
突出特点在于将心理学引入美学的研究,将美感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而
这同时也在于其对于“移情”和“内模仿”理论的介绍,所谓移情通俗地讲便
是主体将自身的情感转移到事物之上,以至于“晓风”、“残月”、“杨柳”
都似乎懂得人之情,表达着人之情;而“内模仿”是指在我们对于事物的观察时,虽然主体并没有动,但事物的形式或运动能够引起心理学所发现的所谓的“肌肉感”。其美学理论还在于接受西方的“直觉”说,即认为直觉是异于逻
辑的一种人类能力,直觉是最原始的感知形式,在儿童那里是最明显的。也就
是说朱光潜将美感看做心理现象,将美的本质看做是人与物的关系,正像其之
后谈到的“在于心,也在于物,也就是说在于心与物的关系”。
而在蔡仪那里,他的美学观点强调美的客观性,在他看来美在于典型,在
于从特殊中体现出一般。这是对典型学说的吸取,在典型人物那里有着极强的
阐释性。同时他也吸收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但是不再是理念的体现,而是物
质的普遍形式的体现。蔡仪认为像西方的黄金分割率,音乐中的和弦理论,都
可以像我们指明这种客观美的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美是客观性的,是因为美是
在事物的形式那里。这种美学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对于美的探讨,特别是在
毕达哥拉斯那里,同时因为他把美看做是物质的,似乎贯彻了马克思的唯物主
义理论。但是正像之后李泽厚所批判的,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如果真像其
所说,那么癞蛤蟆、毒蛇体现出自己的典型是否也可以成为美了?高尔泰也批
判这种形式主义既无用又错误,因为它没有经过主体来组织。
虽然美学大讨论是从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的批评开始的,但是在之后的发
展中,主张“美在主观”的高尔泰却首当其冲。高尔泰其有创见地在《论美》
一文中指出美的标准是主观的,美与不美需要人脑来进行判定,因此客观的美
是不存在的。而我们在日常中之所以认为客观的美是存在的,主要是因为美观
的标准需要衡量事物的形式,而事物的形式符合标准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
美的,而这种符合具有客观性。同时他还即有力地区分了美与美的条件,也就
是说美是主体的一种美感,但是还需要对象的条件,条件引起美,就如不幸引
起同情,不平引起愤怒,但不幸不就是同情,而不平也不就是愤怒,因此美的
条件也绝不等于美。以至于其说道“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
感受到,它就不存在。”其又说道美是人对事物自反的评价,美的本质是自然
的人化。在之后的文章《美是自由的象征》中其又将美的本质归给人的自由,
在他看来艺术形式是人类生命力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美作为一种自由的象征是
我的存在的价值。而审美活动是人对自己本质的象征性的占有,它是人类生活
的目的。以至于他说道:“美的王国作为一种和伪价值相对立的真正的价值,
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人的本质——自由”。总之,其将美与人的主体性牢牢地结
合了起来。
而当时的青年学者李泽厚则将他的美学理论建立在对朱光潜与蔡仪等人理
论的批判之上,在《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中他指出美感的研究的出现是在
近代,是基于从审美经验出发探讨美之问题,这并没有错。而朱光潜将美等同
于美感,强调直觉或直观的直接性与纯粹性则是错误的,因为直觉也不是天生
具有的,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应该强调直觉而贬低艺术反映现实的能力。
同时他也批评蔡仪的美是事物的典型形式的观点,认为其强调了美的客观性,
却否认了美的社会性。在他看来心理的快感是美感的条件,而美感的基础是美。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生活的属性,没有人类社会的话就没有美的存在。美
的客观性也是基于社会的客观性。甚至内模仿、移情等也是从社会发展出来的,因此美具有功利性,从根本上具有社会性。可以李泽厚的这种观点在美学大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