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

简述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

简述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在于引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综合性的方向转变。

首先,创新意味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

其次,协调强调了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协调发展才能避免过度发展某个领域而造成其他领域的失衡。

协调发展还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绿色则是强调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这包括推动绿色能源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绿色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开放意味着要加强对外开放,促进国内与国际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

开放有助于吸纳外部资源和技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同时,开放也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

最后,共享强调了要推动公平、包容的社会发展。

这包括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共享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它们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外开放,促进公平、包容的社会发展。

这将有助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基本经验与世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基本经验与世界意义
( 一) 新中国成立至“ 文革” 结束: 革命发展观
1949 年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ꎬ 开启了中华民族
了国家发展的基本状况ꎮ 新中国成立以来ꎬ 我们党依
发展历史的新纪元ꎬ 中国共产党也由此成为领导人民
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
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ꎮ
临的矛盾问题以及国内外战略环境的变化ꎬ 制定了不
以将 70 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划分为: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激进式革命改造为主线的革命发展
观、 改革开放后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的改革发展观、 新世纪初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
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新时代发展观ꎮ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
历程深刻揭示出: 在价值旨归上ꎬ 党的发展观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原则ꎻ 在思
一、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用于上述领域ꎬ 取决于具有规范性与强制力的政治权
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变化ꎬ 可
力如何安排经济、 社会、 文化事务ꎬ 如何分配资源、
确定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搭建社会基本结构
[1]
ꎮ 因而政
治权力系统确立怎样的发展理念ꎬ 在某种意义上决定
以将 70 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与地方反动势力相勾结ꎬ 严重威胁着社会政治新秩序
期党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实践状况以及基本经验进
的建立与稳固ꎻ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在国际上拒绝
行分析ꎬ 可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问
题的规律性认识ꎬ 为今后我们党的发展战略制定、 发
承认新中国ꎬ 企图通过政治上孤立、 经济上封锁、 军
事上威胁等手段摧垮新生的人民政权ꎮ 经济上ꎬ 民族
关键词: 发展观ꎻ 革命发展观ꎻ 改革发展观ꎻ 科学发展观ꎻ 新时代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和实现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和实现关键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思考李志忠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更加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昭示着我们党指导经济发展的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的确立。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数量扩张,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增加经济总量,虽然也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但它主要是注重利用科技来达到增加经济总量这个目标。

我们说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片面追求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等一系列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近年来片面追求GDP量的扩张相关。

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的结果,很难保证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要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难以实现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比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一词之差,但其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因为发展方式除了追求经济效益,注重量的增加外,还讲求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其强调的是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讲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资源环境代价做大“蛋糕”和做大的“蛋糕”怎样分配的问题。

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经济发展实践中处理“快”与“好”关系的经验总结,是立足于化解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而提出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其世界意义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展示我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引领作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规模巨大,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也为各国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商机。

例如,中国市场成为了全球汽车、电子产品、奢侈品等行业的重要增长点,吸引了全球企业的投资和合作。

同时,我国的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我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还体现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上。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共同发展的平台,促进了区域间互利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

我国还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维护了自由贸易的规则和秩序。

我国的开放姿态和积极参与,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还在于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减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国在减贫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我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还在于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公共产品。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为维护国际秩序和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我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我国还积极推动全球减贫事业,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全球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

新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与新时代意义

新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与新时代意义

新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与新时代意义作者:李红松来源:《宁夏党校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是比较典型且在特定时期影响较大的发展理论,但由于各自的局限而日渐褪色。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新发展理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越来越高度浓缩,也越来越完善。

新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新境界,克服了西方发展理论的种种弊端,实现了发展理论的历史超越,为人类社会整体未来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新时代坚持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发展理论;新时代意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2-005-014发展理论的旨趣在于实现现代化,而几乎所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也都是发展理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发展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的同义语。

有学者把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分为十种,即“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全球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1] 。

本文主要选取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明新时代中国发展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现实意义。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阐明经典现代化理论,先要弄清楚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内涵。

关于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内涵,学界其实是有共识的。

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理性化是“现代形而上学支柱”[2]。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属性,它主要可以归结到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现代性即理性、科学、主体性、自我意识等,制度层面的现代性是科层化、民主化等理性化的制度安排[3]。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确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而且现代社会也确应具有上述现代精神和制度支撑。

新发展理念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发展理念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发展理念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新发展理念的起源和背景,引发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实施的背景和目标。

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进行编写:概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发展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快速变化的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源于中国总书记在2017年的报告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创建一个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种重要革新,旨在解决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竞争压力需要我们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因此,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正在实施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注重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倡导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对外开放合作的水平不断提升,致力于实现发展成果真正的共享。

新发展理念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起新的发展路径。

因此,本文将从新发展理念的背景出发,深入剖析其内涵和意义,解读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展望。

让我们一同探索新发展理念的定义与实现,为中国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章结构部分: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新发展理念的定义的讨论:1. 引言1.1 概述:首先简要介绍新发展理念的背景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对本文的结构进行说明,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目的。

五大发展理念开放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开放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开放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开放意义1.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协调:促进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关键3.绿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4.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必要条件5.共享: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目标三、我国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成果四、全球视野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开放意义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五大发展理念分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五大发展理念开放的意义,以及在我国实施这些理念所取得的成果。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开放意义1.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开放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2.协调:促进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协调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开放的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整合国内外资源,提升我国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3.绿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开放的绿色发展,有助于我国引进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提升我国绿色发展水平。

4.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开放是融入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往来。

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5.共享: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目标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旨在增进民生福祉。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奠基与初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混乱,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的变迁史。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体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体制面临着重建和转型的挑战。

在战争年代和国共内战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极度落后和贫困的境地。

此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重建经济体制,如实行“五年计划”、国有化改革等,逐步建立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着力发展重工业和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经济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的转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渐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时,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开放,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相继出台,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经济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新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中国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互利共赢,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逐步向着更加均衡、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 总结与展望经过近70年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离不开中国不断探索的经济体制道路。

当然,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我们未来不断努力和改革。

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语: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涵的新发展理念,指引着我们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深入解读新发展理念的内涵1. 创新发展: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2. 协调发展: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衔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绿色发展: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构建生态文明,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4. 开放发展: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5. 共享发展:共享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进更加普惠高质量的发展,实现财富和机会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1.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的转变,引导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塑造了新型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经济迈向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新发展理念强调区域发展协同,通过加强城乡、区域之间的联动合作,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共同繁荣。

3. 增进人民福祉:新发展理念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强调共享发展。

通过推动普惠型发展,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提高教育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理念演进、依据及启示-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理念演进、依据及启示-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理念演进、依据及启示-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的发展理念历经硬道理发展理念、第一要务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 这是基于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和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而作出的调整。

分析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 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发展理念; 历史演进;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gon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hard-truth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first priority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is an adjustment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movement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socialism.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Keyword: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ical evolution;1、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1.1、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落后的物质生产生活状况,同志深刻意识到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作者:赵振华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6期【摘要】建国60多年来,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由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理念: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赶超式为主的发展理念;从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阶级斗争至上论;1978年至党的十八大,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五大发展理念。

梳理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旨在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五大理念【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赶超式为主的发展理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我国的发展理念基本是赶超式,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基本上属于恢复式增长。

经过长期战争,我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大破坏,亟待恢复。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和《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要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完成土地改革等。

经过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初步得到恢复。

1950年、1951年、195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23.4%、19%、18.3%。

到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超过了战前水平。

第二阶段是从1953年到1957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理念。

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介绍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介绍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介绍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意义摘要:一、引言二、国内外形势分析1.国际形势2.国内形势三、新发展理念的内涵1.创新2.协调3.绿色4.开放5.共享四、新发展理念的意义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深化体制改革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个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国内外形势分析1.国际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凸显。

一方面,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合作共赢成为主流;另一方面,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诸多挑战。

2.国内形势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新发展理念的内涵1.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2.协调协调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3.绿色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开放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5.共享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我们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新发展理念的意义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强调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新发展理念关注民生福祉,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与启示

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与启示

028史海钩沉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与启示发展观的变革就是指人们在对发展的目标、路径、重点、方式、动力、区域分布与社会呈现势态等方面理论与实践上的不断调整与改进,以符合历史前进的要求。

回望70余年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我们感到党对发展探索之路越来越从容、越来越理性成熟。

当前,缘于新冠疫情而趋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传统发展理念及方式已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40余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发展策略与模式提出新挑战。

当此之际,我们既要在发展思路与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但同时更要保持定力、坚定方向,化挑战为机遇把中国的发展推向新高度。

发展观演变的历史回望中国70余年发展观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生了三次重要转变。

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发展观。

即,发展目标、动力、方式以及经济结构、建设布局等以政治需要为主导,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

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宣布:“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建国后我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建设师从苏联模式。

发展目标上,以超英赶美凸显制度优越性;发展方式上,倚重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快速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结构与建设布局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发展动力与手段上,长期广泛运用阶级斗争方式,把阶级斗争作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

“文革”结束之后,经济建设转变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与毛泽东变革生产关系和所有制、以阶级斗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不同,邓小平把生产力与经济基础放在中心位置,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

面对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的窘境,迅速增加社会财富是最迫切的任务。

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

”为解除束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邓小平擘画了中国整体改革蓝图:改革从农村开始,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再完善土地经营与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1. 引言对于我国而言,新发展理念是提出的重要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发展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引领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2. 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新发展理念包含了发展的全面性、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等五个方面,这体现了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民福祉,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如所强调的,“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科学内涵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3.1. 发展的全面性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强调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也要注重民生改善、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各方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全面发展的局面。

3.2. 发展的创新性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3.3. 发展的协调性新发展理念要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3.4. 发展的绿色性新发展理念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发展理念,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3.5. 发展的开放性新发展理念也要求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4. 总结与回顾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代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新要求,也标志着我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

践行新发展理念理念的意义

践行新发展理念理念的意义

践行新发展理念理念的意义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理念和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而正确的指导。

践行新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践行新发展理论意义重大在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追求增长速度和规模为导向,忽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升,因而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而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径,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各方面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绿色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开放发展,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共享发展,强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可以说,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路径。

其次,践行新发展理念意义重大在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提供合理的劳动条件和收入分配机制;在城乡发展中,要注重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社会保障方面,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

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可以说,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再次,践行新发展理念意义重大在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交流。

新发展理念强调开放发展,重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全球贫困缓解和可持续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与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与内涵

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发展理念是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点:从当前世界形势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战略优势的抉择。

当今世界,尽管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但是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因此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大势,它有共性但更具特色,因此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优势。

第二点: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的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大难题。

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破解这一难题指明了新路径。

因此发挥好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能更好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三点:从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我们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二.深入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在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方面,有以下几点把握:创新发展理念方面:在市委党校唐钰岚老师的课上,唐老师给我们举了例子,比如国人到日本买马桶盖,国人对iPhone的疯狂追求,还有就是我们国家造不出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等,这些表明我们创新能力、自主知识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我国倡导的经济观和发展理念

我国倡导的经济观和发展理念

中国倡导的经济观和发展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同
时强调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

2. 可持续发展:中国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倡导绿色发展,推动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方式,致力于构建美丽中国。

3. 开放型经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坚持对外开放,
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经济互利共赢。

4.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经
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创业。

5.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协
同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均衡发展。

这些经济观和发展理念是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方面的指导原则。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来 了较大 的冲击。在 国 内,“ 九五”前期 , 针 对通 货膨 胀率 过 高的 突 出矛盾 ,把抑
制 通 货膨 胀 作 为 宏观 调 控 的 首要 任 务 。 在面对 如此严 峻的国际 国内形势 的同时, 我 国经 济发 展 受资源 环境 制约 的现 实也 平在 1 9 9 2年 “ 南巡 ”时强调 :“ 革命是解 放 生产 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 ;“ 开放胆子要大一点” 针对改革开放过程 中 。 的成败得失 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 “ 三个有 利于 ”标准 :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 合 国力 的提高 ,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 2 世纪行动议程 》 作 出了关于推进可持 ,
续 发展 的庄严承诺。1 9 年联合国环境发 2 9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 的转变历程
多, 我们就落在后面 了。 ”只有发展才能拯
救亿万 民众及整个国家民族 的生存 。在邓
小平看 来 ,社会 主义的核心是 经济建设 ,
“ 我们 的政治路线 , 是把四个现代化作 为重 点 ,坚持 发展 生产 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
环 节 不 放 松 ” 。
回顾 改革开放 以来经济发 展的历程 , 我 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 ,发展 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 、 经济社会发展 观 , 再 到 以人为本为核心 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
历程 ,确切地说 ,就是从追 求经济增长转 变为统筹兼顾 ,实现经济 、社会和人的全
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饱问题 。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和再生产 , 是
人类社会得 以存在和其他生产 、再生产得 以进行的基础 和前提 。人们只有解决生存 问题 ,才谈得 上发展政治 、文化事业 ,这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存 问题 , 除 了吃喝问题 ,还有 穿和住 ,即基本生活消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启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快速跃进,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40年的历程,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十分艰巨。

如何打破封闭,引进外资,实现经济发展,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

面对未知的探索,中国领导人决定摸着石头过河。

1978年,深圳、珠海、汕头等特区相继成立,试行外商投资和市场化经济。

这种试点经验得到了成功验证,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让资源可以通过自由流动找到最优配置,节约出大量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产权不明、监管不力等。

这些问题也成为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难关。

二、发展中期:经济腾飞与结构调整相伴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在全球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GDP年均增长9%,外向型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然而,经济腾飞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

中国政府开始加强环保、扶贫等工作,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中国开始面临着对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近期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征程随着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的走过,中国经济发展已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国内,一系列新的制度和政策的出台,正在助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迈进。

质量型、创新型、绿色型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方向。

同时,在全球化时代的浪潮下,中国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有不少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创业发展,从而开拓出了与中国市场进行深入合作的道路。

同时,中国本土的企业也在经济上呈现出了越来越强劲的实力。

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成为一种必然,它将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它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协调发展为基础,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开放合作为支撑,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共享为目标,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首先,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创新的驱动力。

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

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其次,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基础。

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凸显。

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好城乡、区域、产业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

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第三,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导向。

传统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

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环保力度,打造生态文明。

要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的清洁利用。

要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开放合作是新发展理念的支撑。

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的繁荣。

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

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

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

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

“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

”只有发展才能拯救亿万民众及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经济建设,“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

中国要发展,就要解决吃饭问题、温饱问题。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其他生产、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人们只有解决生存问题,才谈得上发展政治、文化事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存问题,除了吃喝问题,还有穿和住,即基本生活消费问题。

基本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而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只有国家、社会进步并向前发展了才能解决问题。

(二)“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九五”计划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是历次五年计划实施中比较少见的。

国际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中国的出口、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在国内,“九五”前期,针对通货膨胀率过高的突出矛盾,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的现实也摆在了人们面前,成为不得不面对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来看,一直以来,批评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能源密集型产业投资大幅增长带动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能源消耗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愈加恶劣。

从国内来看,粗放式的经济模式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时都会遇到的问题,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提高政绩,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另外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节约能源比拓展能源见效要更快。

国际油价持续高企,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巨大的能源需求缺口不仅会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如果国家对能源的定价机制短期内不作改变,则应通过环境税、燃油税、资源税等税控杠杆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

就在我国思考如何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时候,国际社会,尤其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也在努力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92年,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作出了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原则。

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新发展观的特点是摒弃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以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而把充分就业、公平分配、消除贫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十五”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

在创造和积累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出现了资源消耗过多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问题;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等。

总之,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的突袭,暴露出我国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引发了全社会对深层次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这些情况都催生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不仅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从侧面展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所包含的四个部分在整个科学发展观思想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要全力以赴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要始终不渝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十三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要坚定不移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保持发展的数量、质量、速度、效益、结构和规模的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勇往直前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所出现的重大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的意义新世纪,我国的发展到了纵深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仅要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还要着力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些重大问题是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片面的、单一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不仅难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而且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隐患、甚至灾难。

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温饱阶段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对发展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世界发展理论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整地勾划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

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提升了发展的境界,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发展的思路与战略,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促进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

总之,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国将以社会发展观上的深刻变革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将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的意义新世纪,我国的发展到了纵深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