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八)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八)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学习要求: 1.了解
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的中产阶层问题;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2.一般掌握
西方社会分层研究;封闭性分层结构与开放性分层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新趋势。
3.重点掌握
韦伯划分层次的三个标准;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与流动
(一)韦伯划分层次的三个标准
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所谓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个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这种对于社会层次结构的多元划分标准也是今天社会学中社会分层理论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在韦伯看来,经济标准即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实际上,这是把收入作为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
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而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身份群体。
政治标准就是指权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财产的所有关系,而且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
韦伯认为,这三个标准虽然有时是互相联系,甚至是互相重叠的,但它们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或互相代替。其中的任何一个标准都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一个原则,财产差别产生阶级,威望差别产生身份群体,权力差别产生政党。
(二)西方社会分层研究 1.把社会划分成几个大的阶级
⑴三个阶级理论。即把人们分成上等阶级、中等阶级和下等阶级。
⑵林德的两个阶级模式。林德夫妇在他们的《中镇》和《过渡中的中镇》两书中提出了“企业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模式。
⑶米尔斯的阶级模式。米尔斯在《权力精英》一书中,把工人分成白领和蓝领两个阶级。此外,近些年来所开展的对“新中间阶级”的研究也属于这个层次的研究。
2.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阶层
20世纪40年代,沃纳等人曾提出六个阶层的划分方法,实际是把上、中、下三个阶级各一分为二。
这六个阶层是:①上上层。②下上层。③上中层。④下中层。⑤上下层。⑥下下层。3.续谱排列
从这个层次上所进行的划分,既不是把社会成员划分成几个大的阶级,也不是划分成若干具有相当规模的阶层,而是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和身份声望等方面的具体而细微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即续谱。
(三)封闭性分层结构与开放性分层结构
社会的分层结构(包括阶层结构)从它的变动上看,又可以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种。所谓封闭性的分层结构,是指那种分层划分较固定、社会流动性较小的结构。所谓开放性的分层结构,则是较富有弹性的、社会流动性比较大的分层结构。在封闭性的分层结构中,分层和等级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字面上看,等级和分层是不同的,分层是一个社会概念,并且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而等级则是一个政治、法律、宗教、种姓的概念,它是指从政治、法律,宗教和种姓制度上将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不平等的层次。等级的划分,既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又有政治制度的保证,这是与分层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另一方面,等级和分层又是有联系的。
(四)社会流动
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过程叫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结构性流动,其二是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非结构性流动则是在常规状态下社会分层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层框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地位发生的变化。
非结构性流动的情况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下列一些类型。1.垂直流动垂直流动可以分为两种,即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
有人认为,影响上向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业化水平,二是教育的发展程度。2.水平流动
水平流动是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这种流动既可能是垂直流动,也可能是水平流动。代际流动是指一个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二、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一)从身份社会到分层社会
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与这种再分配体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概括地说,这种分层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身份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基础。第二,在各种身份中,政治身份占有重要位置,因而这种社会分层又有一种政治身份分层的特征。第三,分层结构的封闭性。第四,分层结构的相对平等化。
(二)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
经过连续几年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报告将目前的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三)中国的中产阶层问题
从社会结构图上看,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是一个菱形结构的社会,而两极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形社会。从社会结构的意义上来说,
中产阶层占据社会的主体,是现代社会走向稳定的重要结构原因。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中产阶层仍然很小。如果将国家公务员以及享受公务员待遇的人员剔除出去的话,目前中国中产阶层主要是由如下几部分人构成的:
一是传统的“中产阶级”,包括小业主、小商贩等自营业者、个体户等。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家。三是由引进外资及高新技术人才而生的新型中间阶层。
中产阶层的形成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第一,工业化。第二,职业变迁。第三,教育的状况。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新趋势(一)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数据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仍在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收入差距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仅表现在收入上,同时也反映在财富的占有上。比如,在国内金融资产中,80%为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市居民所拥有,其中近一半又被只占城市人口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
(二)社会分化的细化与聚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动的基本走向,是两种表面上看来互相矛盾的趋势的交织。这两个趋势,一个是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另一个则是细化的碎片不断聚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聚合的结果,就是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和特征的弱势群体的形成。
(三)从资源弥散型配置到一体化的资源配置的转变
社会资源从类型上说可以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物质性的财富,即经济资源;二是政治上的权力;三是社会威望或社会声誉。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资源扩散的年代。
但在20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资源由弥散型配置向一体化配置的转变,社会中各种资源日益集中到强势群体的手中,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拥有的资源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