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说课稿B 人教新课标版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一堂关于《出师表》的说课稿。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一篇著名的辞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本课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出师表》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同时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首先,我将从文本的背景入手,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初步认识。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出师表》,对文中的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在文本分析阶段,我将重点分析《出师表》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例如,诸葛亮在文中运用了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探讨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如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担当。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体验文本内容。
例如,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诸葛亮的决策是否合理,或者扮演诸葛亮,向刘备陈述自己的出师理由。
最后,在课堂总结阶段,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重点,总结《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诸葛亮的高尚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更能
深刻体会到忠诚、智慧和担当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和启迪。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稿到此结束。
《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说课稿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共享的《出师表》说课稿,这是一篇文言文当中的经典作品,盼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这篇文章。
1.预习指导激发同学预习爱好:老师吟诵并解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诸葛亮及《出师表》的诗句,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管仲)乐(乐毅)盖有余。
(《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供应预习参考资料:①《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
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裂开,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原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斗,国力更加困乏。
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化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毁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②关于三顾茅庐及其后二十一年的形势进展:诸葛亮原来隐居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他在茅庐中向刘备分析国家形势,提出了一整套富有远见性的战略方针,即联吴抗曹,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北伐中原,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形势的进展一再证明诸葛亮的预见的正确性。
公元208年,刘备虽然在湖北中部当阳一带被曹操的优势兵力战败,但同年诸葛亮出访东吴,劝说孙权实行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兵,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占据荆州。
公元214年,刘备、诸葛亮进兵益州,益州牧刘璋投降;219年又向北攻占汉中,实现了诸葛亮的跨有荆、益的战略方案。
形势的进展对刘备非常有利。
但是,由于公元219年孙权发兵攻荆州,而荆州守将关羽不擅长应付,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吴蜀联盟裂开。
223年刘备率兵攻吴,又遭惨败,死于白帝城。
人教版出师表说课稿
人教版出师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出师表》,这是一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所写的辞表,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一篇典型的辞表文,通过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展现了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文章以诸葛亮北伐前向刘禅上表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先帝刘备的忠诚和对后主刘禅的期望。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出师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出师表》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中的难词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国历史背景,引出《出师表》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2. 课文讲解:逐段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人格魅力。
3. 难点突破:针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和讨论。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忠诚和责任感,讨论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5. 总结反馈:总结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对学生的讨论和理解进行反馈和评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出师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出师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出师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出师表》说课稿1 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24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
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学习时,还应该结合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B整体感知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的重点段落; 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大意及内容要点; 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 D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小编小编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具:教学过程:一、检查默写1-2段(2)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二、分析课文3-5段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出师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出师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24课《出师表》。
二、说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B整体感知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的重点段落;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大意及内容要点;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D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三、说教法、学法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构思(一)以组全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臣子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初中版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初中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说课稿。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上表文,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也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出师表》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八册,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
文章通过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展现了一个臣子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这篇文章在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出师表》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忠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难点:分析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音和节奏。
3. 内容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4. 情感体会:讨论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体现忠诚精神。
6. 总结反馈: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文章2. 作者及背景: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3. 主要内容:忠诚精神的体现4. 文章结构:引言、正文、结尾5. 语言特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6.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结构和语言特点7. 教学难点:忠诚精神的分析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出师表》这篇文章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忠诚精神的伟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说课稿B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说课稿B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说课稿《出师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一、说教材《出师表》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刘禅反复劝勉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本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是古代奏疏中的名篇,也是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和感受其忠诚精神的重要文本。
二、说学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出师表》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文言词汇较多,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文中所表达的忠诚之情和治国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引导他们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来深入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的忠诚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治国理念,以及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三国时期,有一位智者,他为了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出师北伐之前,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表文,向后主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和期望。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智者是谁吗?这篇表文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出师表》。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23 出师表 说课稿
《出师表》说课稿吴玲玉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课设计了四课时,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总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3.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2.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上的第二课时的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字词句.(2)在第一课时翻译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层次脉络.(3)重点学习文章第一段.(三)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四)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第二课时的重难点是:背诵第一段;理清第一段的表述思路,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之一,即广开言路.二、说教法(一)班情分析九年级四班是典型的“活跃分子”,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氛围很浓,可谓是“好一派热闹的景象”,这只是外在的表象.实则90%的学生懒病很重,只有10%的学生对课前预习、资料搜集、熟读课文等活动用心.(二)学情分析九四班学生:1.近50%语文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拼音胡乱写,错别字较多,字迹潦草难辨,作文语意零乱等.2.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3.从小学到初中,阅读量较小、阅读面不广,因此语文素养较低.如问起课外知识时,只有很少的几名学生能回答得上,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三)学法指导1.朗读法:【设计说明】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2.合作讨论法:【设计说明】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相结合,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3.交流探究法:【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4.点拨归纳法:【设计说明】全班学生交流环节,出现模糊不清或争论不休时,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或强调,最后明确归纳较为较为合理的结论.5.“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说明】“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较适合文言文学习较难这一实际.但一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6.教具准备:三国形势图,音响及mp3朗读资料,小黑板.7.课时安排:4课时.本节课进行的是第二课时,学法指导主要是:合作讨论法、交流探究法、点拨归纳法;利用小黑板这一传统教具,做一次小小的课前复习检测活动.三、说学法1.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2.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3.借助经验和文下注解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疑难.4.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合作统一结果.5.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四、说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用诗人陆游《书愤》中的一句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和杜甫的《蜀相》一首诗导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本文的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吧!2.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自读课文.3.听mp3朗读资料,听准字音和停顿;再听范读,教师强调多音字和重难点字的读音.4.师生共读课文,明确要点、重点.5.综合学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点拨归纳.6.课堂抽查与课后检查相结合,督促学生完成背诵全文这一重点;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7.比较学习,拓展延伸.结合《隆中对》再次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超凡智慧;交流学习的收获、感受,写一篇读书心得于日记练笔中,主题不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是:第一,由朗读全文和检查文言字词引入新课学习.第二,翻译和文言字词的复习巩固,已达到继续积累文言字词的目标.第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第四,学习课文第一段,明确内容.五、说板书设计○1—○5段三条建议〈叙述形势:不利条件(思危)——有利条件(希望仍存)目的(“光”“恢弘”)——建议:广开言路﹛规劝(“不宜……之路也”)〉○6—○7段追忆往事出师表○8段明确责任○9段表文结束语六、说教后反思1.虽然在当天早自习和课前进行了多次朗读,但在课中还是需要朗读的,比如在划分层次时或学习第一段时,再次朗读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但只是让学生速读和默读了.2.我平时上课是这样做的:学生知道的不再讲,学生说到的不再说,学生会写的不再写.所以,对学案中“概括段落大意”这一项,我只是口头一说、与同学们的一对比而已,没有详细板书.不过,课后想想也有不妥,没有照顾基础差的学生.3.没有做到当堂达标,六个问题中剩下一个没有解决,只能留在下一节课完成.4.就整堂课而言,较好地贯彻了“初中语文30+10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教师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控制、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这一新课程理念.。
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说课稿渑池县仰韶镇西阳中学茹松琴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三、教学重点①背诵全文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设计说明】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把浓浓的情谊融在说理与叙事之中这是本文的精彩、神秘之处作为重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人格境界是很有裨益的四、教学难点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设计说明】学生由于阅历浅对“政治”之概念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应作特别理解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设计说明】诸葛亮对蜀国的赤胆忠诚,是其人格魅力的展观,因此需要人去认真品味同时对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教法一.校情分析我校是典型的农村中学,也就具有了农村学校的特点:①语文资源匮乏②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不浓二.学情分析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三.学法指导1.朗读法:【设计说明】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2.讨论法:【设计说明】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3.探究法:【设计说明】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说明】“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较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但一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6.课时安排:3课时说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①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设计说明】可以完成对“表”这种文学样式、“诸葛亮其人”、“三国的历史”等,相关资料的查阅;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水平及能力②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设计说明】提高朗读、理解的能力,增强语感,形成整体感知,为深入理解文本作辅垫③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交流【设计说明】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水平,增强合作的意识;还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④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拿到小组中交流讨论【设计说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全方位理解诸葛亮其人;丰富学习方法说教学程序1.导入: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吧!【设计说明】“以表的存者少”这个历史现实,去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欲望2.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自读课文【设想】通过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及理解的障碍,提高自学能力(投影生字词的读音)3.师生共读课文,理解要点、重点【设想】①教师范读为引子,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速度、语调、情感,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去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再次进入文本中去,并作适当的评价③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为目标即:出师前对治国的合理安排;出征的原因及决心4.综合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设想】①反复朗读,自主理解,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特色②重点品读文章的15段,感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远见卓识③深情朗读文章的69段,感受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感受其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5.背诵课文,积累知识【设想】①展开竞争背诵,完成对本课的背诵任务,并作适当的评价②结合文中的注解及资料,总结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投影展示文言常识)6.比较学习,拓展延伸【设想】①结合《隆中对》再次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超凡智慧②交流学习的收获、感受,写一篇读书心得,主题不限。
《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课外拓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的节选,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这篇对策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教学目标:
学生们用白文点断的形式理解文段内容;识记并掌握重点词语、判断句和宾语前置的文言现象;理解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教学重点:
1.用白文点断的形式理解文段内容;
2.识记并掌握重点词语、判断句和宾语前置的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掌握重点词和句式,能迁移运用。
二、说学生
九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文言学习能力,他们也积累过一些文言,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一般同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语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能基本翻译文章,但对于《隆中对》前两段中的特殊词和特殊句式在掌握的基础上,争取能够举一反三。
三、说教法和学法
通过朗读和白文点断等形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对文段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的过程中学到学法和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先通过《出师表》语句开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文段掌握重点。
先通过白文点断的形式让学生基本理解文段大意,再就文段中出现的重点词和句加以强调。
3.拓展延伸知识勾连。
用《出师表》中的内容来促进《隆中对》的学习,以及对诸葛亮的理解。
4.就今天所学进行当堂检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出师表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意义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 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 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 用PPT、视频等 多媒体资源辅助 教学
学生参与度是否 高
课堂氛围是否活 跃
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记忆和理解。 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 提高课堂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 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军事策略。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 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 自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忠诚、智 慧和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 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互动:邀 请学生分享对 《出师表》的
理解和感悟
总结提升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初中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初中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说课稿。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辞表文学作品,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北伐的决心。
这篇说课稿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为核心,展现了他为国家利益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
文章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大,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对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出师表》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诸葛亮忠诚于国家、勇于担当的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出师表》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
2. 难点: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典故的理解,以及对诸葛亮忠诚精神的深刻领会。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2. 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见解。
3.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古代朝廷上奏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式。
4. 难点突破:针对生僻词汇和典故进行详细解释。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责任感。
6. 总结反馈:总结文章主旨,回顾学习要点,进行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1. 文章2. 作者介绍:诸葛亮3. 主旨大意:忠诚于国家,勇于担当4. 文章结构:引言—正文—结尾5. 关键词语:忠诚、担当、北伐6. 难点词汇: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出师表》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忠诚和责任的精神力量。
初中出师表说课稿模板
初中出师表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出师表》。
这篇文言文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手,是一篇表达忠诚、担当和智慧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位于第六单元“古代议论文”中。
这篇文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素材。
文章通过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展现了一位政治家的伟大情怀和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忠诚于国家、勇于担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
2. 难点:分析文章的议论结构,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授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国历史背景,引出诸葛亮的形象和《出师表》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3. 讲解新词: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4. 分析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和结尾,理解诸葛亮的议论逻辑。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担当意识,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6. 拓展延伸: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体现忠诚和担当的品质。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在黑板的左侧写下《出师表》的标题,右侧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诸葛亮的忠诚精神”,二是“文章结构分析”,三是“忠诚与担当的现代意义”。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初中生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初中生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说课稿。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的一篇辞表,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在这篇说课稿中,我将从文本背景、内容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文本背景《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当时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向刘备的儿子刘禅请命出征。
这篇辞表不仅是诸葛亮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的体现,也是他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展现。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内容解读《出师表》全文共368字,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对北伐的决心。
其次,他回顾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表明自己为国家尽心尽力。
最后,诸葛亮提出了北伐的具体计划,并请求刘禅批准。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高尚品质,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出师表》的文本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忠诚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本:逐段解读《出师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含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北伐的意义。
4.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诸葛亮向刘禅请命的场景。
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诸葛亮和刘禅,通过模拟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写一篇自己的“出师表”,表达对国家或学校的忠诚和建议。
3. 讨论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总结通过本次《出师表》的说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本知识,更要引导他们体会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高尚品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1、学习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说课稿背景介绍《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篇奏章,其作者为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出师表》是诸葛亮致曹魏太祖曹操的一封表文,表达了他对于抗击外敌的决心和愿景,也记录了历史上蜀汉抗击曹魏的故事。
课文阅读宏观阅读:《出师表》是诸葛亮致曹操的一封表文,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决心。
诸葛亮在信中谴责了曹魏对天子的无理侵犯和欺压百姓的行为,表示要率领蜀汉军队征讨曹魏,恢复汉室的正统。
在诸葛亮的言辞中,充满了对于建功立业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
微观阅读:《出师表》的结构可以分为膺(yīng)、奏(zòu)、表(biǎo)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诸葛亮的不同情绪和态度,彰显了他作为一个忠臣和将领的人格特质。
第一部分“膺”:表达了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摒弃私利的政治理念。
第二部分“奏”:表达了诸葛亮迫不得已要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
第三部分“表”:表达了诸葛亮除了抗击曹操外,更重要的是维护天子和百姓的正常生活。
文化解析文化视角: 《出师表》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文化中的忠臣义士、孝子贤孙等人物形象,都有着《出师表》的影子。
思想价值: 《出师表》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渗透了深厚的儒家思想。
诸葛亮的忠诚、才干、智慧和胸怀,都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品质。
此外,《出师表》还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天地格物、尊重历史的思考。
教学实践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化视角下《出师表》的思想内涵;2.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出师表》的课文;3.学生能够通过文化解析,对《出师表》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教学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出师表》有一个整体了解;2.教师讲解《出师表》的文化背景,分析其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模仿课文的语调和音节;4.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深入剖析文献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公开示范课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出师表》说课稿
(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出师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该单元大部分课文皆选自历史著作。
通过文章的学习,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了解古人的的智慧、勇气、情操,并受到感染和激励。
《出师表》的作者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文中表达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贞,叙述诸葛亮的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对语文知识已经有了长时间的积累,但是表是一个新的文体,与之前学过的完全不同。
诸葛亮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很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他们也存在文言文理解困难,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
在上课环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了解奏表的特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疏通理解文句,学生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体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说课稿B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
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
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
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
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
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
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
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
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
“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课后记:第二课时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
臧、否用作动词。
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
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
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
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
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
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
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
所:处所。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
倾颓:衰败,垮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
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
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A 从那时以来B 你来C 算来D 从来(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C 将军宜往驾顾之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今以蒋氏观之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成语: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1 (1)D (2)A (3)A、C (4)A、F (5)B (6)B2 又3 咨询三顾茅庐 4 (略)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第四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
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
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
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
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
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同义合成词: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2 找出偏义词。
(异同,即“不同”)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4 背诵全文。
课后记:附:《出师表》难句例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
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
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
“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