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18最新版本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与答案-语文高考押题题库

合集下载

2018版语文(江苏版)训练:高考押题卷4含解析

2018版语文(江苏版)训练:高考押题卷4含解析

高考原创押题卷(四)(对应学生用书第177页)语文Ⅰ(试题)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设计师会对历史剧的服饰做一些改变,有些只是让花纹更加________,有些则是不顾及历史事实,________。

为了尊重历史而拘泥于教条________不可取,但不顾历史事实去随意演绎,让观众因服装混乱而搞不清历史,则更不应该。

A.繁杂李代桃僵固然B.繁复李代桃僵显然C.繁杂张冠李戴显然D.繁复张冠李戴固然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繁杂”指(事情)多而杂乱。

“繁复”指多而复杂。

“繁复”用在此处恰当。

“李代桃僵”指李树代替桃树而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张冠李戴”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张冠李戴”用在此处恰当。

“显然”指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固然”用在此处恰当。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15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

B.今年约有350万市民参与了花车巡游活动,主办方共收到花车评选选票近40 000张,其中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花车得票最高,最受观众所欢迎。

C.记者昨日就市民关心的问题专访了市运管处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最快将在下月推出官方版的出租车电召服务,来缓解市民打车难的问题。

D.今年一月份以来,一线城市住房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是二、三线城市住房价格仍然低迷,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任务依然繁重。

A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B项,句式杂糅,“最受观众所欢迎”可改为“最受观众欢迎”或者“最为观众所欢迎”。

C项,搭配不当,“缓解”和“问题”不搭配,应将“缓解”改为“解决”。

【全国卷Ⅱ】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含答案)

【全国卷Ⅱ】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全国卷II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

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

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

“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

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

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

“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

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5月最新押题试卷及答案【河南省郑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5月最新押题试卷及答案【河南省郑

2018年高考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班5月最新猜题试卷语文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褒贬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精兵减政B.瞭望眼花缭乱严惩不贷要言不烦C.磐石钟罄齐鸣金榜题名功亏一篑D.抱怨以德报怨心无旁鹜斐声文坛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势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B.那个老中医用的是祖传秘方,只用了两种中成药,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老胃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C.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温总理在部署近期工作时特别强调,最重要的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D.惊蛰刚过,碧沙岗公园内海棠花正在盛开,这些摇曳多姿、让人惊艳的海棠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清明被列入法定假日,使得清明旅游大幅升温,以亲情为主题的短线旅游受到市民的青睐,有很多市民选择了全家出动的“近郊游”尤其火爆。

B.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完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公益性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C.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许多普通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D.在我们倾听着奶奶、外婆讲述天上地下的那些神神仙仙、人人鬼鬼的故事的时候,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初的关系也随之不知不觉地呈现了出来。

4.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

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

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

它,,,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2018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 01(新课标Ⅲ卷)(含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 01(新课标Ⅲ卷)(含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2018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Ⅲ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有利于文学的发展,也有利于批评家和作家共同成长。

这种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一度是文学活动的重要促进力量,文学史上不乏批评家与作家共同成长的典型案例。

19世纪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与果戈理之间的砥砺前行,中国的文学理论家茅盾和作家姚雪垠之间的相互促进,都是文坛佳话,广为传颂。

这种优良的传统面临着失落之虞。

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文学体制、评价机制,各种因素纵横交织、错综复杂。

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是外在的文学生态对批评家和作家文化心态的影响。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种物质利益诱惑巨大,很大程度上导致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浮躁心态。

如此一来,批评活动很多时候就缺少了批评家与作家沉潜之后的冷静、深入与真诚,而变成千篇一律、千面一孔的表扬与颂赞,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砥砺少而又少。

发扬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首先需要保持对文学的虔诚之心。

无论是批评还是创作,他们的对象都是文学,都是基于文学的基本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批评家和作家都应葆有专业精神对待这种文学活动,切不可将其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

其次,需要保持“同情之理解”。

作家与批评家的互促共生关系,要建立在最基本的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批评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吹捧,也不是刻薄地挑剔,而是基于对作家作品本身以及时代文学思潮客观公允的评价和定位。

2018届全国卷高考押题卷(二)(语文)

2018届全国卷高考押题卷(二)(语文)

2018届全国卷高考押题卷(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

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瞄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一是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

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是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传统企业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以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

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

国有企业具有科研人员集中、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努力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工合作、协力发展的互补创新格局。

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

通过“退”,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信息平台、监管平台。

2018年高考全国卷押题终极卷 语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押题终极卷  语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押题终极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西,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高考语文】2018最新版本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语文高考押题题库

【高考语文】2018最新版本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语文高考押题题库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附详细参考答案)(I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8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 01(新课标Ⅲ卷)(全解全析)

2018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 01(新课标Ⅲ卷)(全解全析)

1.B 【解析】A项,或然成必然,原文说的是“面临着失落之虞”,也就是说这种优良传统可能丢失,也可能不会丢失,但选项表述为“即将丢失”,把可能的事情说成了肯定的事情。

C项,歪曲文意,该项对应文本第四段,原文说的是“不是……也不是……”,是一种并列关系,否定了文学批评的目的是“一味地赞美”、“刻薄地挑剔”,选项中“不只是”相当于“不但是”“不仅是”,跟后面的“更是……”一起表示表递进,肯定文学批评的目的是“一味地赞美”“刻薄地挑剔”,是不正确的。

D项,张冠李戴,歪曲文意,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拓开更加宏阔的境界和格局的是批评家。

2.C 【解析】C项,逻辑关系不当,“如果能拉开适当距离,就能保证审美评价与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中的“就能”不对,原文说的是“才能”。

5.画线部分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作者把天池水波比喻为凝固的晶石,把天池水比喻为硕大的蓝宝石,把池边的火山岩比喻为狰狞的四大天王,运用排比的句式从天池的水温、池水的颜色、天池的周围、池边的怪石四个方面(比喻的具体分析1分,四个方面1分)描写了天池冰冷、荒凉、诡异的景象。

(1分)表达了作者对缺乏生气的天池强烈的畏惧之情。

(1分)【解析】此题为赏析语言的表达艺术,该文段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池水波比喻为凝固的晶石,把天池水比喻为硕大的蓝宝石,把池边的火山岩比喻为狰狞的四大天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池毫无生气的特点,用排比的句式从四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缺乏生气的天池强烈的畏惧之情。

6.①作者用歌曲《松花江上》来表现长白山所在的东北人民和作者心里律动的家国情怀;②松花江的名称与长白山有关,长白山漫山遍野的黄色落叶松松针飘落江面,厚可盈尺,才使它真正名副其实;③松花江间接发源于长白山,慢江沿着长白山山根迤逦飘摇而来,紧江斜刺里从长白山茫茫林海冲出,紧江和慢江汇成了松花江。

(一点2分)【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选材用材的用途,考生先到文本中把写“松花江”的相关区间找出来,再分析“松花江”与长白山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与答案(23)(附参考答案)
小说阅读押题练(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
提审玛丝洛娃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①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

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

桦树、杨树和稠李纷纷抽出芬芳的黏稠嫩叶,菩提树上鼓起一个个胀裂的新芽。

寒鸦、麻雀和鸽子感到春天已经来临,都在欢乐地筑巢。

就连苍蝇都被阳光照暖,在墙脚下嘤嘤嗡嗡地骚动。

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

②今晨八时监狱看守长走进又暗又臭的女监走廊。

他后面跟着一个面容憔悴、鬈发花白的女人,这是女看守。

③“您是要玛丝洛娃吧?”她同值班的看守来到一间直通走廊的牢房门口,问看守长说。

④值班的看守哐啷一声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里面冲了出来。

看守吆喝道:
⑤“玛丝洛娃,过堂去!”随即又带上牢门,等待着。

⑥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胸部丰满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敏捷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旁边站住。

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

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

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

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
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

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

其中一只眼睛稍微带点斜睨的眼神。

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

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

看守长刚要关门,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严厉苍白而满是皱纹的脸来。

老太婆对玛丝洛娃说了几句话。

看守长就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上牢门,把她们隔开了。

牢房里响起了女人的哄笑声。

玛丝洛娃也微微一笑,向牢门上装有铁棚的小窗洞转过脸去。

老太婆在里面凑近窗洞,哑着嗓子说:
⑦“千万别跟他们多啰唆,咬定了别改口,就行了。


⑧“只要有个结局就行,不会比现在更糟的。

”玛丝洛娃晃了晃脑袋说。

⑨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失了。

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在看守长后面,疾步走着。

⑩大门上的一扇便门开了,两个士兵押着女犯穿过这道门走到院子里,再走出围墙,来到石子铺成的大街上。

⑪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工人、官吏纷纷站住。

好奇地打量着女犯。

有人摇摇头,心里想:“瞧,不像我们那样规规矩矩做人,就会弄到这个下场!”孩子们恐惧地望着这个女强盗,唯一可以放心的是她被士兵押着,不会再干坏事了。

一个乡下人卖掉了煤炭,在茶馆里喝够了茶,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

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

⑫女犯察觉向她射来的一道道目光,并不转过头,却悄悄地斜睨着那些向她注视的人。

大家在注意她,她觉得高兴。

这里的空气比牢房里清爽些,带有春天的气息,这也使她高兴。

不过,她好久没有在石子路上行走,这会儿又穿着笨重的囚鞋,她的脚感到疼痛。

她瞧瞧自己的双脚,竭力走得轻一点。

他们经过一家面粉店,店门前有许多鸽子,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没有人来打扰它们。

女犯的脚差点儿碰到一只瓦灰鸽。

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女犯耳边飞起,给她送来一阵清风。

女犯微微一笑,接着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长叹了一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