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6章 《吕氏春秋》-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
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如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一、自然之道。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
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
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
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去私》)二、博采众长《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
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启超语)。
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
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列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智慧
列子
著作
中国
国学
列子
书
汤
经典
天瑞
周穆王
内容摘要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至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被尊为《冲虚真经》,列子被 封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 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 的部分。
读书笔记
列子一书被列入道家学说流派,读完全书,感觉更像是首尾是儒家,中间部分为道家,而这部分道家学说更 像辩证法内容。
《列子》我又叫做战国故事会或者战国语言手册,属于那个时代的写作手法,将各种道理融入到一个个光怪 陆离的故事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还有众多成语出处,多篇初高中文言文出处,读起来惊喜慢慢,所以可 读性比隔壁《庄子》好太多,很多时候不需要现代汉语翻译靠着自己理解就能通读。
我现在在海上漂着,杨朱篇看了好多遍,“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生之乐”“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既 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面对这飘忽不定的短暂人生,名利、地位和财富都没有任何意义,随 心所欲的满足发自本性的欲求,快乐的过完这一生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我都想出家了……。
目录分析
1
天瑞第一
2
黄帝第二
3
周穆王第三
4
仲尼第四
5汤问第五ຫໍສະໝຸດ 朱第七力命第六说符第八
作者介绍
第02章 《乐府诗集》-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该书辑录了先秦歌谣,汉朝至唐五代的乐府诗,全书一百卷,共五千多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作品。
《乐府诗集》搜录宏富,分类精当,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它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下又各分若干小类。
全书每一类均有总序,每一曲均有题解,对乐曲的起源、性质、演唱配器等均有详尽说明。
其中保存了不少业已失传著作中的一些珍贵史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乐府”是由官府名称变成的诗体名称。
它原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的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它主要是负责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
在《乐府诗集》所编辑的十二类作品中,《郊祀歌辞》《燕射歌辞》和《舞曲歌辞》收载了汉至五代的庙堂乐歌,或用于祭祀典礼,或施于朝会宴享。
这种乐歌方式,所用之乐有雅乐之称,且有舞容相随。
乐府作品中极有价值的是历代流布于各地的民歌。
虽然民间歌辞在《乐府诗集》中仅占全部歌辞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在诗歌史上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
如南北朝的乐府民歌都是靠了《乐府诗集》而得以流传至今。
在《相和曲辞》和《杂曲歌辞》中收集了大量的两汉民间歌诗,所谓“街陌讴谣”之类,其中也有文人创作的乐歌。
在编排上,《乐府诗集》很见特色,每一题下,都以古辞列在前面,而后依次附以历代模拟之作。
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同一曲调的不同形式的递变。
同时,于每一曲调前,又都有必要的解题,以阐明该曲调的来龙去脉。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
同时,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经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
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径直称之为“《礼记》”。
一、天道观《礼记》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礼运》《乐记》《郊特牲》等篇中。
总的来讲,《礼记》中的天道有如下含义:首先,从天的自然义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资治通鉴》——观照兴替之道的一面镜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
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做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
《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足以同另一部赫赫有名的史家巨著《史记》相媲美,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
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
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
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五百十二章,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方面,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一、德治。
“德治”思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孔子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孔子对为政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1)德行教化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2)诚信爱民①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④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3)平和端正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孔子的“均无贫”与农民起义口号“等贵贱,均贫富”中“均”的异同。
孔子所谓的“均”: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第四单元子学精粹
第一节《道德经》
三、主题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之源。“德”是“道” 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 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 发挥其作用。
第一节《道德经》
3语言精辟 《道德经》有些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语、格言、 座右铭。例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 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 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 句,广泛流传。例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 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 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 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 现为“宠辱不惊”。
第一节《道德经》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王室(中央王朝)势微, 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 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 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 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 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 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 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第一节《道德经》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
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一、天瑞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
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
“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
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二、黄帝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
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
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
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
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对此反复加以证明。
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
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
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
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及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
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周穆王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列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列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列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列子》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全解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
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
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
第一个“衣”是动词,穿衣服。
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
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一、天瑞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
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
“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
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二、黄帝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
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
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
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
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对此反复加以证明。
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
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
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
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及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
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周穆王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联合说明 , 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别句式。
2.研究课文 , 理解老子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要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难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方法】朗诵法、合作研究法【教课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课内容】第一课时一、借老子个人简介导入。
老子 , 春秋末期人 , 姓李名耳字聃 , 道家首创人。
生卒年代不可以考 , 约生于公元前 580 年, 约死于公元前 500 年。
史载 , 曾任周王室史官 , 孔子以前向他问礼。
暮年见周王室日益衰败 , 便骑青牛而去 , 回故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 , 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 , 路, 道理 , 法例 , 规律。
他说:“道生一 , 一世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认为人间全部皆有道生出, 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二、生齐读第小节,读准字音,师纠正读音。
三、生自由读 1-4 小节 , 要求:采纳圈点标注法 , 读懂含义 , 读出自己的看法。
四、学习第一小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低相盈 , 音声相和 , 前后相随 , 恒也。
”1、理解难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 , 撤消句子独立性。
斯:就恶:就知道丑形:比较 , 比较盈:充满和:应和2、怎样理解“由易生难 , 由难生易”?师点拨:联合“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理解。
天底下困难的事必定产生于一件件简单的事。
比方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其实不难 ,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同 , 或许说一辈子做好事 , 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 , 因此更为难得。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 , 人们因为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 , 就更为谨慎更为专心更为使劲地去面对它 , 结果问题反倒简单解决;相反 , 人们因为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简单 , 不够谨慎不够专心不够使劲地去面对它 , 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文海拾珠)(解析版)
主要内容《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述自东汉至魏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
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
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径,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
但就全书来说,并不以宣扬教化、激励事功为目的。
对人物的褒贬,也不持狭隘单一的标准,而是以人为本体,对人的行为给予宽泛的认可。
高尚的品行,超逸的气度,豁达的胸怀,出众的仪态,机智的谈吐,或勉力国事,或忘情山水,或豪爽放达,或谨严庄重,都是作者所肯定的。
即或忿狷轻躁、狡诈假谲、调笑诋毁,亦非不可有。
从而也反映出士族阶层的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趣。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如他们宣称的那样高逸超脱,但作为理想的典范,乃是要求摆脱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使个性得到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
这种文化特征,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
其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至于下卷二十三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
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然。
有的确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
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
既是真情的流露,也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也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记载暴露了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和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汰侈》篇中记载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情形等。
但总而言之,编撰者只是将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采集来汇编成书,态度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主题思想《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国史书传记的瑰宝。
它以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展示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兴衰和人物的风采,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材中,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左传》的作者及背景《左传》是公元前5世纪鲁国左丘明为纪录春秋时期历史而编写的一部名叫《春秋》的正史,后世称其为《左传》。
鲁国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而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他亲眼目睹了当时国家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因此《左传》中的记载非常详实准确。
二、《左传》的价值和特点《左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特点:1.真实的历史素材作为一部正史,《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描述。
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深刻的思想内涵《左传》中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古代国家管理、人伦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智慧。
例如,书中经常提到君王的德行和道德修养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各国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争斗冲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影响。
3.丰富的人物形象《左传》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包括当时的诸侯国君王、官员、士人等各种角色。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智慧和勇气,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左传》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左传》作为一部经典文化遗产,被纳入中学教材中,可见其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它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知识的学习《左传》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
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一、天瑞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
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
“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
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二、黄帝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
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
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
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
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对此反复加以证明。
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
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
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
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及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
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周穆王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
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倏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够常信常存,无极无穷。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新鲜短暂的过眼云烟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惯常恒久的实在拥有。
因此,全文通过八则寓言,分别以化、幻、觉、梦、病、疾、诳等意象来譬喻人生的虚妄不实。
另有一段议论,斯言梦觉之理,见解不凡。
列子历数人间种种、万般境界,将其归纳为“八征”“六候”,而后征引列子“神遇为梦,形接为事”一语,推断觉醒时的行为反应与梦境的产生,都是自于人们的形体和精神与外界有所接触的缘故。
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心态面对纷纭变幻的外部世界,即所谓“神凝者想梦自消”。
四、仲尼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关心的话题。
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去原先济世勘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可惜、革之无方的摆设。
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
本篇列子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
文中以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的观点。
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
同时,针对凡俗一味纠缠于外在细节,只知运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浅陋偏见,列子又提出判断圣人的独特标准:圣人通融于大道,故而在内修身,则能“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
在外治世,亦可“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篇末,列子为了预防矫枉过正,又将“默而得之,性而成之”的圣人与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加以区别对待,申明圣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无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
后者却好像聚块积尘,只不过是繁华人间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
这不由使人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
五、汤问《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尽显天地至理。
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
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
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即“均”。
“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以聆听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的作为巧妙地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
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干事”,适形避世。
六、力命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
在杨朱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
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它来决定。
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
它总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历史上与现实中才会出现“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等诸多颠倒混乱的社会现象。
文中列举管鲍之交、小白用仇的史事,推翻世俗所谓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辞,而将其缘由归结于不得不为之的天命。
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于,鬼魁不能欺”。
与其揣摩天意,机关算尽,希冀凭小智小识改变自身的贵贱寿夭,不如学季粱安命以待疾,东门是丧子而不忧。
只要领悟了“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的境界,对于天命能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则自当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
七、杨朱《杨朱》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
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
但刘向在《列子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离其说。
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两两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合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
他列举管仲、日恒、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的不同际遇,证明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
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尘世间的这些贵贱等级,并且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虚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
由此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与飘忽无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
与之相比,任何的生前虚名或是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
凡俗之人,顾忌刑赏的尺度、名法的教诲,行为处世往往前瞻后瞩,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寿,也不过做了礼教与名利的傀儡。
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
殊不知杨朱正是通过这两则寓言昭示天下,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悟道真人。
篇末,杨朱又唯恐矫枉过正,故而转回名实之论,表明在“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的现实中,“名”与“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
但若是在缘自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余的功名利禄,那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实”。
可见,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虚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
及至后人曲解,才让他无端担起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
八、说符《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
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作“符应”。
“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
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
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
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
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获,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
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
西汉初,《列子》颇行于世。
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散落民间,西晋时又有所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李治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李隆基立玄学博士,指定《老子》《列子》《庄子》《文子》为必读之书,时号四玄。
天宝四年(745)追封列御寇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
到了宋代,真宗赵恒在“冲虚”二字后面又加“至德”二字,书名又成了《冲虚至德真经》。
徽宗政和六年(1116)赵佶诏立《内经》《道德经》《列子》《庄子》博士。
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