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剖析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鉴赏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鉴赏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鉴赏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词作鉴赏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作品原文: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品注释:⑴水龙吟:词牌名。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清真集》入“越调”。
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
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⑵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即章楶(ji 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⑶从教:任凭。
⑷无情有思(sì):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⑸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⑹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⑺“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⑻落红:落花。
缀:连结。
⑼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⑽春色:代指杨花。
作品译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苏轼)宋词赏析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苏轼)宋词赏析【作品介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作者是苏轼,也题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被选入《全宋词》。
这首词写于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全词咏柳,是作者少有的婉约词作,也是北宋时期咏物的名篇。
【相关阅读】《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原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作者:宋;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1.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2.从教:任凭。
3.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4.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5.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落红:落花。
缀:连结。
【翻译】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
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
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意思-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意思|赏析出自宋代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作者:佚名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诗词赏析: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诗词赏析: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代: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仅仅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清真集》入“越调”。
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
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实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落红:落花。
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赏析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全诗翻译赏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苏轼《水龙吟》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
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
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
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
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
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
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一】此词为借柳絮拟人抒情的咏物之作。
咏物词,贵在既出物之形态,而又别有所寄,即应在不即不离之间。
苏轼这首词,明咏杨花,暗咏思妇,更隐然寄托了身世坎坷沦落的寂寞幽怨。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最工。
上阕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以写意的笔致写出柳絮的特性与命运:柳絮名为杨花,暮春时与群芳一起飘落,成为撩人一景,但群芳有人爱惜,柳絮却是任其坠落。
这一传神描写既写出杨花的特点,而又隐含思妇的处境,为写人言情留下了许多空间。
非花一词,更是提醒读者词作并非着力于描花,而更注目于咏怀。
抛家以下,写杨花飘落,如弃妇无归。
以拟人手法将杨花喻为伤春思妇,又以女性情态描摹柳絮的盈盈之态,浪迹天涯的无情杨花有了人之情思,柔肠百结的思妇更萦损之态。
花人合一,相互辉映,凄凉欲绝。
梦随数句,杨花纷纷坠地时而随风上扬飘舞不定的姿态,恰似思妇随郎君心意决绝,却被莺呼起只剩空虚怅惘。
思妇之神,杨花之魂,尽皆表达得出神入化。
下阕将无限幽恨一笔荡开,转而以落红难缀之恨引出落花飘零以衬杨花,由笔传情,更深沉地写出杨花委尘的无限悲恨。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及译文答案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及译文答案《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由苏轼所创作的,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代: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译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
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恨杨花飘飞落尽,只是愤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注释水龙吟:词牌名。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清真集》入“越调”。
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
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
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译文]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
[出自] 苏轼《水龙吟》《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调名。
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读者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花非花》古诗鉴赏
《花非花》古诗鉴赏《花非花》古诗鉴赏1《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
萦损柔肠④,困酣娇眼⑤,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⑥,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⑦。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⑧。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①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②从教:任凭。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③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有思(sì):有情思。
④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⑤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⑥“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⑦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
缀:连接。
落红:落花。
缀:连结。
⑧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
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
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
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
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③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④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⑤一池萍碎。
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①章质夫,名楶(jie杰),浦城人。
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谥号庄简。
杨花,杨树的飞絮,性质与柳絮相同,故杨花常与柳絮、柳花混称。
②从教坠,任凭飘落。
③有思,有情。
思,作名词用,读去声。
④莺呼起,被莺啼声叫醒。
化用了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语。
⑤遗踪,这里指雨后杨花的踪迹。
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这实只传闻而已。
【译文】这杨花既象花,而无色无香又不象花,也无人加以怜惜,任其飘坠。
她离乡别家,流落路旁,揣摹起来,她看似无情,却蕴有真情。
她柔肠破碎,倦意甚浓,慵眼难开,沉睡梦乡。
她的梦魂随风飘到万里之外,去寻找自己的情人,不料美梦又被黄莺啼声惊破。
这杨花飞落殆尽,人们无所怨恨,只恨西园之中,落花难以复归故枝。
清晨一场大雨过后,飘散的杨花现又在何处?啊,原来已飘入池塘,化作一池细碎的浮萍。
杨花的三分之二坠入尘土,三分之一飘入流水,三分春色丧失净尽。
点点落絮,细看去哪里是杨花,筒直是离人眼中的泪珠。
【集评】宋·朱弁:“章楶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
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
”(《曲洧旧闻》卷五)宋·魏庆之:“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
晃叔用以为‘东坡如毛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是则然矣。
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
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
似花还似非花全词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全词赏析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解释: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赏析:词人准确地把握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写杨花从枝头坠落的光景,表现出春光易逝的惆怅。
原文: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杨花像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掷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它看似无情,实际只有它的愁思。
细长的枝条似萦绕思绪的柔肠,片片柳叶似困倦之极的美人之眼,想要张开却又紧紧闭上。
在梦中随风行走万里去寻找心上人,却又被啼叫不停的黄莺无情唤起。
不遗憾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遗憾那个西园、满地落红再难连接。
清晨雨后,落花的踪迹又在何处?已经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的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成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了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离人的滴滴眼泪。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清真集》入“越调”。
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
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水龙吟》赏析
《水龙吟》赏析《水龙吟》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水龙吟》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龙吟》赏析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
[出自] 苏轼《水龙吟》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① 次韵:指依照一首诗词原所和之诗词,称次韵。
② 章质夫名粢,浦城(冷福建省县名)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
③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④ 有思:即有情。
缀:连接。
⑤ 杨花词:章质夫咏杨花的名作。
⑥ 芭花,指柳絮。
⑦ 有情意。
杜甫《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
”⑧ 萦:缠绕;⑨ 缀:连缀。
【译文】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
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
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
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
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
旨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译文二】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
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
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
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
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
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译文]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
[出自] 苏轼《水龙吟》《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调名。
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
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水龙吟》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译文]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
[出自] 苏轼《水龙吟》《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调名。
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宋苏轼似花还似非花 [2] ,也无人、惜从教坠 [3] 。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4] 。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5]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6] 。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7] 。
春色三分 [8]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1]章质夫:名楶,时与作者同官汴京。
章有《杨花词》(见前),一时传诵。
东坡乃次韵和作。
[2]“似花”句:是说杨花既像花又不像花。
[3]从教坠:任凭它坠落飘零。
[4]无情有思:虽无情意,却有余恨。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苏轼此句谓杨花看似无情,实是有思。
思(sì),悲。
如李商隐诗:“一弦一柱思华年。
”[5]“萦损”三句:把杨花和飘零的女子合写。
萦,回绕。
表示辗转思恋之情,即“九转回肠”之意。
萦损柔肠,表示极度苦恼。
娇眼,指初生的柳叶。
困酣娇眼,是以拟人化手法,形容女子的慵态。
[6]“落红”句:很难把落花重新系回枝上。
落红,落花。
难缀,难以连接。
[7]萍碎: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传说杨花落水,化为浮萍。
碎,形容浮萍细碎。
[8]春色:指杨花,它大半化作尘土,小部分付之流水,就这样消逝了。
译文:杨花像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掷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它看似无情,实际只有它的愁思。
细长的枝条似萦绕思绪的柔肠,片片柳叶似困倦之极的美人之眼,想要张开却又紧紧闭上。
在梦中随风行走万里去寻找心上人,却又被啼叫不停的黄莺无情唤起。
不遗憾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遗憾那个西园、满地落红再难连接。
清晨雨后,落花的踪迹又在何处?已经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的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成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了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离人的滴滴眼泪。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课件剖析
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
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
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
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柳絮不复存
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
絮的消失
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 进而“惜”
春光,诗人的情
感袒露无遗。
• “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 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 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 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 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 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 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思 “惜”的进一步 的深入,使杨花飘
。 忽不定的形态 具有 了人的情感。
萦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
损 柔 肠
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 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
, 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
困 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
酣 娇 眼 ,
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 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 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7)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0)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剖析
第十八页,共二十八页。
2、本词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 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用孤 鸿自比/自况)“幽人”(作者(zuòzhě)自己),把 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 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 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zuòzhě)贬 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 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 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 作者心境2分)
她不仅恨杨花飘坠殆尽,更怨那西园里满地的落花难以 收拾。等到天亮到来和风雨过去的时候,杨花却已无影无踪, 不知到哪里去了。呵,原来是飘落在碧绿的池水中,化作了 片片浮萍。这原是点缀春色的杨花,大部分零落成泥化作尘 土,小部分化作浮萍随水流去了。再仔细看时,却原来那浮 萍不是杨花,而是一滴滴思妇眷念丈夫的眼泪。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 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第三页,共二十八页。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chuàngxīn)一变,他改变 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 的开创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 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第四页,共二十八页。
•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
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xiānqiǎo)。在文人的观念 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 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 “末道小技”。
•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 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 与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 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 自我写照,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 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初读感知
意 象
——美
再读体悟
情 感
——挚
三读咀嚼
境 界
——高
课堂练笔
尝试改写成一段现代散文
这带有白色绒毛的柳絮,象是花又不象是花,也没有 人可惜它纷纷落下,任它飘来坠去。它飞入人家的庭院, 落在大路的两旁,看起来似是无情之物,思想起来却似有 万种情思和深意。这柔软的柳枝多象是少妇因思恋丈夫而 愁坏的衷肠,那细长的柳叶又多象是她刚醒来时困倦的媚 眼,想睁开时还闭上。这独守空房的少妇正做着一个好梦, 杨花伴着她随风飘去万里,寻找那离家远游的郎君的去处, 怎知突然又被黄莺骄沥婉啭的声音惊醒。
朗读课文,品读鉴赏
1、上片开头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4分)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 孤寂亦可)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 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 3、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 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6分)
2、本词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 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用孤 鸿自比/自况)“幽人”(作者自己),把自 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 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 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 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 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 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 境2分)
她不仅恨杨花飘坠殆尽,更怨那西园里满地的落花难 以收拾。等到天亮到来和风雨过去的时候,杨花却已无影 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呵,原来是飘落在碧绿的池水中, 化作了片片浮萍。这原是点缀春色的杨花,大部分零落成 泥化作尘土,小部分化作浮萍随水流去了。再仔细看时, 却原来那浮萍不是杨花,而是一滴滴思妇眷念丈夫的眼泪。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 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以下四首词和《定风波》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请分析苏轼 在这五首词中的内心情感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 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 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 为最工。”结合全词内容简要 赏析。
要点:(1)全词意象朦胧,明咏杨花, 暗咏思妇,离形取神,全从虚处摹 写,抒情幽怨缠绵。 (2)上阕正面描写杨花,惜杨花之飘 坠。一惜其“抛家傍路”,由物及 人;二惜“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以拟人手法直喻伤春思妇的形象,离 开取神;三惜寻郎梦破,兼取杨花 之象和思妇之神。 (3)下阕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之悲 恨。由杨花而落红,想象成点点“离 人泪”,物与人,情与景于似与非 似之际交融为一体。 (4)词人借杨花,思妇寄托身世坎坷之 寂寞幽怨。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 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寂寞沙洲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把盏凄凉北望。 还酹明月。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掏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昼,一时多 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文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学习目标
1、解读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独特的审美意境
3、培养学生解读作品美的能力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 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 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 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 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 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 《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 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 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 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 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 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 古绝唱得以传世。
写作特色和主旨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 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 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 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 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 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 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 和清高。
1080 《卜算子》 1080 《西江月》
1082 《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尊 1082 《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1083 《浣溪沙》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中期
后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积极向上
洒脱旷达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 人。
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 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 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 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 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在艺术构思上,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 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 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 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新颖别致,舒放自如, 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 “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 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 颂的佳句。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 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 开创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 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 起来。 •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 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 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 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 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 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 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苏 东 坡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 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 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 《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 为文赋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