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分析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https://img.taocdn.com/s3/m/ba9a044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1a.png)
大肠埃希菌
乳糖
环境无乳糖,则不产生三种酶
含链霉素培基 痢疾杆菌 依赖链霉素株 ( 耐药菌株 )
耐药性改变:
二、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原核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
一、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
形态与结构变异 菌落形态变异 毒力变异 酶活力变异 抗药性变异
形态改变1
3-6% NaCl 鼠疫杆菌────→多形态性(衰残型) 琼脂培基
青霉素、溶菌酶 正常形态细菌 L型变异 抗体或补体 (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
正常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L型
形态改变2
42-43℃ 炭疽杆菌────→失去形成芽胞能力, 毒性减弱 10-20天 0.1%石炭酸 变形杆菌(有鞭毛) (无鞭毛)
1923年: 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牛型结核杆菌 卡介苗 (有毒) 13年(230代) (弱毒,保持抗原性)
毒力改变2
β-半乳糖苷酶 半乳糖苷渗透酶 半乳糖苷转酰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菌种保藏中心
单位 缩写
单位名称
单位 缩写
单位名称
各国主要菌种保藏机构
(二) 菌种的复壮 使衰退的菌种恢复原来优良性状。是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测定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措施。
纯种分离
生物学性状检测 生产性能检测
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
KIM
德国微生物研究所菌种收藏室
NCIB
英国国立工业细菌收藏所
MIG
德国发酵红叶研究所微生微生物收藏室
CMI
英联邦真菌研究所
RKI
德国科赫研究所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https://img.taocdn.com/s3/m/0bc06f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1.png)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其繁衍和演化过程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
遗传变异是指微生物种群中的基因和基因组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微生物进化的基础,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机制以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1. 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和不可逆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基因重组则是指基因间的DNA 重组,可以通过基因重排、基因转座和DNA互换等方式发生。
这些突变和重组事件是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机制。
2. 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之间的DNA交换,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和不同亚群之间。
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微生物可以获得新的基因和基因组片段,从而增加遗传多样性。
二、微生物的遗传进化1. 选择压力与适应性进化:选择压力是指外界环境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适应性较高的个体会更容易幸存和繁衍。
这种适应性进化使得微生物群体在进化过程中慢慢适应并优化其生存策略。
2. 快速复制与漂变:许多微生物具有非常短的生命周期和高速的繁殖能力,这使得它们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变异。
这种快速复制和大规模变异的能力称为漂变,为微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塑性。
三、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1. 耐药性的产生:微生物遗传变异是引起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微生物遗传变异使得一部分微生物获得了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这导致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下降,对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
2. 病原性的演化: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还可以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演化和新的疾病的出现。
例如,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使得它能够绕过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新的流感病毒亚型的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挑战。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1. 生态位的占据: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使得微生物群体在不同的生态位中占据不同的地位。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https://img.taocdn.com/s3/m/179e6f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2.png)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它们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特性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演化出新的物种。
一、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遗传是通过DNA或RNA等核酸分子来传递的。
这些分子中含有遗传信息,可以指导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
微生物的遗传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多样性: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因此具有高度的多样性。
2、快速进化: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很容易地发生突变,这使得它们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群体遗传:微生物通常以群体形式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群体的遗传特征。
二、微生物的变异微生物的变异是指它们的遗传特征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辐射等)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DNA 复制过程中的随机错误。
微生物的变异具有以下特点:1、适应性变异:微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发生适应性变异,这些变异有助于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突变:微生物的DNA分子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随机错误,这些错误可能导致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发生变化。
3、基因转移:微生物之间可以通过基因转移来实现遗传信息的交流,这有助于它们适应新的环境。
三、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实际应用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特性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
例如,科学家可以利用微生物的遗传信息来开发新的药物和生物技术产品;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变异机制,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特性是它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演化过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一、引言微生物,作为生命的基本单元,其遗传与变异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https://img.taocdn.com/s3/m/723642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7.png)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
从土壤里的细菌到人体内的菌群,从发酵食品中的酵母菌到导致疾病的病毒,微生物的身影随处可见。
而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其生命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特性,对微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微生物的遗传。
遗传,简单来说,就是微生物将自身的特性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微生物通过遗传,能够把它们适应环境的特性、代谢途径、生理特征等稳定地传递下去,保证了物种的延续和稳定性。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包括 DNA 和 RNA。
对于大多数微生物而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细菌的 DNA 通常位于一个环状的染色体上,同时还可能有一些小的环状 DNA 分子,称为质粒。
质粒可以携带一些特殊的基因,比如对抗生素的抗性基因。
病毒的遗传物质则更加多样,有的是 DNA,有的是 RNA,而且其结构也有单链和双链之分。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就是微生物的繁殖过程。
细菌主要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一个细菌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都获得了与亲代相同的遗传物质。
真菌可以通过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等方式繁衍后代。
病毒则需要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来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并合成蛋白质外壳,最终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
接下来,我们谈谈微生物的变异。
变异是指微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的表型变化。
微生物变异的原因多种多样。
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异形式,它可以是由于 DNA 复制过程中的错误,或者是外界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等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缺失或增加。
基因重组也是微生物变异的重要途径,比如细菌可以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方式,从其他细菌获得新的基因。
此外,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如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https://img.taocdn.com/s3/m/624c69dbfab069dc50220146.png)
1944 年 O.T.Avery 、 C.M.MacLeod 和 M 。 McCarty 从热 死S型S. pneumoniae 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 成分,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试验:
活 R菌
①加S菌DNA 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外的酶 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 ④加S菌的RNA ⑤加S菌的蛋白质 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
3 耐药性变异
耐药性变异: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物 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有些微生物 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 多重耐药性。
耐药性变异成为当今医学、农业上的重要难题。
4 菌落变异
细菌的菌落主要有光滑(smooth,S)型和粗糙 (rough,R)型两种。S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 边缘整齐。经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后菌落表面边 为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称S—R变异。 S—R变异常见于肠道杆菌,是由于失去LPS 的特异性寡糖重复单位而引起的。 变异时不仅菌落的特征发生改变,且细菌的其 它性状也发生了变化。 S型菌的致病性强,但有少数R型菌的致病性 强,如结核分枝杆菌。
二 变异的类型 1 形态结构的变异
大小和形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可不同, 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发 生变异。如:鼠疫耶氏菌在陈旧培养 物上细菌的多形态性、细菌L型。 特殊结构如:荚膜(肺炎链球菌)、 芽胞(炭疽芽孢杆菌)、鞭毛(变形 杆菌H-O变异)也可发生变异。
2 毒力变异
毒力增强:无毒力的白喉棒状杆菌常寄 居在咽喉部,不致病;当感染了β-棒状 噬菌体后变成溶原性细菌,则获得产生 白喉毒素的能力,引起白喉。 毒力减弱:有毒菌株长期在人工培养基 上传代培养,可是细菌的毒力减弱或消 失。卡介苗(BCG)是有毒的牛分枝杆菌 在含有胆汁的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 经过13年,连续穿230代,获得的一株 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8bccb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6.png)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微生物是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尽管微生物在人类社会中很常见,但几乎被我们忽视了。
然而,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转移两种方式。
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微生物基因组中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性状发生变化。
目前,常见的基因突变方式有以下几种:(1)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为另一种碱基,从而改变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2) 缺失突变:缺失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丢失了一段DNA序列,导致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
(3) 插入突变:插入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插入了一个外来的DNA片段,从而改变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 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通过吸收外源性DNA,将其整合到自身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基因表达方式和功能。
基因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转化:微生物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吸收裸露的DNA分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2) 转导:某些特定的噬菌体可以在感染细菌过程中将自己的DNA 插入细菌基因组中。
(3) 结合:某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细胞接触,将DNA直接传递给相邻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在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快速适应环境微生物繁殖速度快,遗传变异频繁,使得微生物能够迅速适应各种环境压力,例如抗生素的应用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2. 增加生存竞争能力遗传变异使得微生物个体之间产生差异,有利于个体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竞争能力。
这种竞争过程会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
3. 产生新功能遗传变异还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新的功能,使其在特定环境中得以生存。
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转移获得降解特定物质的能力,成为环境修复的重要角色。
三、微生物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不仅对微生物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https://img.taocdn.com/s3/m/165dc1a9b9d528ea81c77946.png)
第二节、微生物的突变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DNA损伤的修复
概念
突变:指遗传物质发生数量或结构变化的现象。 变异:突变导致性状的改变叫变异。 基因突变: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物质结构或 DNA序列的任何变化,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的 缺失、插入或置换,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化。 基因型:指贮藏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即DNA 碱基序列。 表型:指可观察或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 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实验室里通过提取获得 双链DNA有转化能力,单链没有.
感受态
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只有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才能接受转化因子, 从出现到消失约为40分钟(对数期的中期)
感觉态出现原因
细菌失去部分细胞壁的结果 细菌在细胞表面产生某种E引起
感受态的决定决定因素
细胞遗传性决定 和菌龄有关 环腺苷酸CAMP可提高1000 倍 Ca2+能促使细胞进入感受态
原理 步骤
DNA只含P不含S
Pr 只含S不含P
1:用含同位素S35, P32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让T2感染上述大肠杆菌使其打是S35P32标记
3: 吸附
10分钟后 搅动
离心
上清液 沉淀
结果:上清液中含15%放射击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植物病毒蛋白质和RNA可以人为地分开, 同时又可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具感染性的病毒.
喷入T1保温
6个平板共353个菌落
6个平板共28个菌落
影印培养试验
原始敏 感菌种
无药 培养基
含药 培养基
基因突变机制
碱基的置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
1 诱变的机制
(1)碱基的置换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应对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应对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2d0ddc1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3.png)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应对机制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们通过不断的遗传变异而不断地适应着环境,进而对宿主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得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更加复杂和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应对机制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通常包含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点突变。
这种变异主要由嵌入在DNA双螺旋中的化学剂引起。
此外,病原微生物还可能通过与其他病原微生物交换DNA,或通过基因重组、插入等方式来促进其基因组快速变异和适应。
此外,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还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细菌可通过转录因子来控制其基因表达模式,从而应对温度、营养与氧气等外在环境。
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病原对于抗生素的抵抗性也可以从基因的表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病原微生物的应对机制病原微生物在遭遇外界压力(如宿主、药物及各种环境)时,会触发多种应对机制,从而保证其生存、繁殖和传播的机会。
抗药性的应对机制抗药性是病原微生物对药物进行无反应或抵抗的能力。
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主要是通过导致药物的降解,并破坏药物绑定的能力来实现的。
此外,如果细胞膜能够获得对药物的阻碍或者细胞内药物的代谢能力被提高,也能促使抵抗机制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致病性的应对机制细菌的致病性主要通过产生外毒素、内毒素和胶体剂一类的物质来实现,从而损害宿主细胞。
此外,病原微生物的抗毒性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应对机制,常常表现在对于宿主免疫源的阻碍和基因表达能力的调整。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应对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变异及应对机制能够使病原微生物适应环境并逃避检测,从而使得相关的治疗措施显得更加困难和繁琐。
因此,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应对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传染病的防控水平,以及保障公众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不发病(存活)
小鼠发病死亡
小鼠发病死亡
心血分离到S 型活菌
⑴ 动物试验
培养皿培养
无菌落生长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R 型菌落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大量R 型和S 型菌落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大量R 型和S 型菌落
⑵ 细菌培养试验
❖ 1952 年侯喜(A. Hershey)和蔡斯(M. Chase) 利用示踪元素,对大肠杆菌 T2 噬菌体进行 了这类实验。
本章主要内容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
☀ 关于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存在形式。 ☀ 关于微生物基因突变的基本原理(类型、特点和机制)。 ☀ 关于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方式和特点)。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 关于野生型微生物菌菌株分离、筛选与纯化。 ☀ 关于微生物的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骤。 ☀ 关于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和具体应用。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的操作程序。 ☀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取得的成就。 ☀ 微生物菌种退化的原因;掌握菌种复壮的方法、防止菌种退化 的措施以及菌种保藏的方式和原理。
而后由于H 和C 配对,U 与A 配
对,因此当DNA 再次复制时O,:AA:T 就 :A(颠换)
转换为 G:C,而G:C 就转换为 A:T。O:C
G:C RG:C O:C
O:T
G:C(复原) 亚硝酸类A:引T起(的转碱换基)对置换
O:G
C:G(颠换)
5-氨基尿嘧啶(5-AU)、8-氮鸟
A:BU /G:BrU
❖ 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注射R 型活菌 注射S 型灭活菌 注射S 型活菌 注射R型活菌 +S 型死菌
热致死S 型菌 R 型活菌 热致死S 型菌 +R 型活菌 R 型活菌 +S 菌抽取提物
小鼠不发病(存活)
(7)可逆性。
碱基对的置换可分成两个亚类:一类是DNA 链上的一 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称为转换;另一类是DNA 链上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
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称为颠换
A:T
T:A
A
T
C:G
G:C
C
G
双链DNA
单链DNA
(实线代表转换,虚线代表颠换)
烷化亚剂硝是酸诱是变一育种种对极含其有重氨基要的的碱一基类对诱变剂,它们的化学结构都H带:C有一 个 化嘧或直接啶多作与个用D活N而性A诱烷作发基用碱。,基所对特有转别换这是的些经诱物常变质形剂通成。过烷烷化化鸟嘌磷呤酸。基形成烷H化:C嘌-↗→呤G:和C 烷 烷 基 链化上配它使胞腺能作脱对嘧嘌使用落的啶呤碱导下错((基致来误CA中),基。)的变因进变②氨成成突而基烷次变尿引氧基黄的起嘧化在膘机D啶脱呤鸟N制氨(A(嘌尚,U复H呤))从未制,,而定引时论起碱。脱基①嘌对呤的碱A作缺:基T用失→类和,似H:↗置使物T-H换鸟-作↗:-C。嘌-用→-→。呤,G:A从引C:TD起N碱A
白质外壳的烟草花叶病毒。 ❖ 后来他又将甲、乙两种变种的烟草花叶病毒拆开,在体外分别将甲病
毒的 RNA和乙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将乙病毒的RNA 和甲病毒的蛋白质 结合进行重组。 ❖ 接着他把这些经过重组的病毒分别感染烟草。结果从寄主分离所得的病 毒蛋白质均取决于相应病毒的 RNA。证明了核酸(RNA)是烟草花叶病毒 的遗传物质基础。
❖ 结果发现,几乎全部 35S 都在上清液中, 而几乎全部 32P 和细菌一起出现在沉淀物 中。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 1956 年,美国的法朗克-康勒特(Fraenkel-Conrat) ❖ 将烟草花叶病毒拆成RNA(因该病毒不含DNA)和蛋白质,并分别对烟草
进行感染实验; ❖ 结果发现只有 RNA能感染烟草,并在感染后的寄主中分离到完整的具蛋
❖ 先用含有 35S 和 32P 两种元素的培养基培养 大肠杆菌,然后让 T2 噬菌体侵染培养后的 大肠杆菌,从而使 T2 噬菌体打上 35S 和 32P 的标记。
❖ 让这种 T2 噬菌体侵染不含标记元素的大肠 杆菌,并在 T2 噬菌体完成了吸附和侵入后,
❖ 强烈搅拌洗涤,以便使吸附在菌体外表的 T2 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脱离细胞并均匀分布, 再进行离心沉淀,分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 中的同位素标记。
(一)细胞水平
❖
从细胞水平来看,细胞核;除此之外,在细胞质中存在着一些能
自我复制的遗传物质,一般称这部分DNA 为质粒。
❖ (二)亚细胞核水平
❖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核有核膜包围,形成具有完整形态、在光学显微镜 下清晰可见的细胞核,核内DNA 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构成染色体。 (三)分子水平
❖ DNA( RNA)--→在DNA 大分子上存在着决定某些遗传性状的特定区 段,即所谓基因--→一个基因含若干核苷酸碱基组成的三联密。
❖ 四种核苷酸,按其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可编出三联密码 43=64个, 用于决定组成蛋白质的20 种氨基酸顺序。起始密码(AUG)和终止密 码(UAA、UGA和UAG)。
❖二三一、、、基基因因因突突变突变的变的机的特理类点型 传(❖一整变几)1个异⑴种基诱碱的生类发直因基本物突接型突对质界变引:变的上,及起的置都由其置类换具于机换型有它理的是相诱们多变同遗剂种的传多规变(样律异亚的硝,的酸,这物类按在质、突基基烷因变础化突体是剂变表相类的型同)水不的平同,上,因尤此可其显分突示为出在以。遗下 ❖ (⑵1()1间不)接对形引应态起性突置。变换型的诱。变剂 (碱基类似物) ❖ (2 2(移)2码自)突发条变性件。致死突变型。 (❖二()3 3自(染)发3色稀)突体有营变畸性的养变。机缺制陷突变型。 ❖ (1 4背()景4独)辐立抗射性性和。突环变境型中。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 ❖ (2 5微()生5诱)物变抗自性原身。突代变谢型产。物的诱变效应 ❖ (34 6互环()变状6稳)异突定其构出性他效效。突应应变型。
嘌呤(8-NG)、α-氨基嘌呤(α-
↗
AP)及 6-氮嘌呤(6-NP)等。它们
5-BU
G:BrU --→G:C ↗
的作用是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 A:T--→ A:BU------ → A:T
到DNA 分子中后,引起碱基对的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