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的研究。。2

合集下载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

制成 了多种 tC 3 D的衍生 物 。如将 羟丙 基基 团引入 , 坏 p - 破
C D的氢键 , 形成的 2羟丙基一 一 p环糊 精 是 p 环糊 精 的 羟丙基
作用, 能抗病 毒、 氧化 、 抗 抗肿瘤 、 抗变 态反应 , 具有 免疫 活 也 性作用 和抑制血脂 质 、 降血糖 作用 及保 肝 利胆 作用 等 , 但芒
少 血液 中调理索在 脂质体表 面的吸 附, 减少 被 MP 的吞 噬 , S
进 一步延长其在循 环系统 中的滞 留时 间, 使进 入肿瘤 组织的 药物增 加 , 另 一个 角 度来 提高 药 物 的 生物 利 用度 。孙 莉 从 等 J P G2 0 甲醚 合成聚 乙二 醇单 甲醚 磷脂 酰 乙醇胺 7用 E 0 0单 衍生物 ( E E , 用 So a改进逆 相蒸 发技 术 , P GP )采 zk 制备 P G E 修饰 大 蒜 素 长 循 环 脂 质 体 ( E D T - C , 封 率 为 P G— A SL L) 包 9 .7 ; 0 7 % 长循环脂质体 家兔 静脉注射 给药呈 双室模 型特征 , t 2 为 4 .4 , UC为 9 6 t ・ _ - ~ , 1 /p 10 h A .6g mllh 均显 著大于注 射 L
解 性技术 的进 展情 况进 行 调查 统计 , 分 子包 合技 术 、 对 脂质 体 技术 、 固体 分散技术 、 段共聚物胶 束 、 嵌 微乳 技术和 I D技 D 术等及增溶效果作一 综述 。
1 分子 包合 技术
分子包 合技 术 主要 是 指环 糊 精包 合技 术 。环糊 精 (y c—
( 广西 中医学 院 , 广西 南宁 50 0 ) 3 0 1

关 键 词 : 溶 性 药物 ; 溶 技 术 ; 述 难 增 综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研究进展

1 mg/mL PVP
1 mg/mL HPMCAS
0.98 (0.09)
1.01 (0.11)
1 mg/mL HPMC 1.00 (0.10)
研究实例
研究实例
研究实例
结论 HPMCAS在增溶非洛地平和抑制其结 晶的能力最强,PVP的能力最差。
环糊精包合技术
难溶性药物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后,药物分 子被包合于环糊精分子空腔中,由于药物分 散度的提高和包合物良好的可润湿性,药物 溶解度得以提高,其体外溶出特性和人体生 物利用度也从而得到改善。
结果:丹参总酮在SMEDDS溶液中的溶解度 是水中的10倍,胶束中的2.5倍。
结论: SMEDDS能显著增加丹参酮的溶解度 和在大鼠小肠的吸收,且SMEDDS处方中 MCT能促进丹参酮的增溶和吸收。
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是一种主要由磷脂双分子膜包裹水泡 囊性的载体,脂质体是双分子类脂组成的封 闭膜性微球,其结构类似于生物膜。脂质体 可以将脂溶性药物包裹在泡囊疏水基团的夹 层中,从而增加药物溶解度;同时,脂质体 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以改变被包封药物的 体内分布,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 性。
[5] 潘俊芳,方通,王龙,等。微粉化原料药的比卡鲁胺片的溶出度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 2008,28(10):1658
[6] Hajime Konno,Tetsurou Handa,David E.Alonzo,et al.Effect of polymer type on the dissolution profile of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s containing felodipine[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2008(70):493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的药物,难以通过口服、注射等途径达到有效浓度,因此需要采用加工技术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目前较为常用的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包括物理增溶、化学增溶和纳米化增溶等方式。

物理增溶是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状态,如减小药物粒径、缩短药物颗粒之间的距离等,提高药物在溶剂中的表面贡献,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常用的物理增溶技术包括:研磨法、混合法、溶剂挥发法、超声波法等。

其中,研磨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物理增溶方法,将药物粉末与一定量的惰性载体(如硅酸、聚乙烯醇等)混合后进行研磨,可以有效地减小药物粒径,提高药物的表面能,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化学增溶是指通过化学物质的作用,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从而提高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常用的化学增溶技术包括:盐基化法、脂肪酸酸化法、络合物制备法等。

其中,盐基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增溶方法,将药物和酸或碱进行反应,生成药物的盐类,从而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如,将苯巴比妥酸(pKa值为4.5)与苯巴比妥(pKa值为8.1)反应,生成苯巴比妥钠盐,其溶解度可以提高至5倍以上。

纳米化增溶是指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粒子,通过表面积增大、溶解度增加等效应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常用的纳米化增溶技术包括溶剂沉淀法、高压均质法、胶束法等。

其中,溶剂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化增溶方法,将药物和溶剂混合后加入水中,通过超声波或剪切力促进药物在溶液中的成核和生长,可以得到较为均匀的药物纳米粒子。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可以缩短药效快速,降低剂量和毒性,提高药效和安全性。

例如,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常用的神经保护剂,但其溶解度较低,参数变异度较高,极易造成临床用药不便和药效不稳定。

通过纳米化增溶技术制备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子,可以显著提高乙酰半胱氨酸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稳定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难溶性药物指的是在水或其他溶剂中不易溶解的药物,由于其溶解度低,造成了口服吸收率低、生物利用度不高等问题。

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对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技术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制剂增溶技术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有效地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为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深入研究制剂增溶技术以及其在药物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研究意义难溶性药物在药物制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溶解度低限制了其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寻找有效的制剂增溶技术对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剂增溶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药物在水或其他介质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还可以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

研究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经济效益。

通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减少药物的服用剂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质量。

2. 正文2.1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制剂设计和药物疗效上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增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生物利用度低:难溶性药物由于溶解度低,使得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时遇到困难,生物利用度低,导致药效不显著。

2. 药效时间不稳定:难溶性药物难以被充分吸收,药效时间不一致,容易出现浓度波动,影响药效的稳定性。

3. 生物利用度不均匀:难溶性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有些部位药物浓度会过高,有些部位则过低,导致药效不理想。

4. 降低患者依从性:由于难溶性药物在制剂上的特殊性,需求频繁的用药搅拌等处理,增加了患者服药负担,降低了患者依从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1. 引言1.1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体内难以溶解的药物,常常导致药效不佳或者吸收不良的情况。

为了克服难溶性药物的缺陷,制剂增溶技术应运而生。

制剂增溶技术旨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主要包括纳米化技术、固体分散剂的应用和微乳液制剂的制备技术。

纳米化技术能够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粒子,增加其表面积,提高其溶解度。

固体分散剂则是通过将药物固定在分散剂上,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微乳液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释放系统,能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在药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减少药物的剂量,提高药效。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提高制剂增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拓展更多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推动难溶性药物的临床应用。

制剂增溶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正文2.1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溶解度非常低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慢,生物利用度低,需要大剂量使用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难溶性药物常常伴随着生物利用度低、波动性大、溶出速度慢等问题,给药的方式和频率受限制,甚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主要包括:(1)生物利用度较低,药效延迟;(2)溶解速度慢,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3)药物浓度波动大,难以维持在治疗范围内;(4)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发挥治疗效果;(5)对制剂的要求高,需要通过增溶技术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这些特点使得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寻求有效的增溶技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介绍常见的增溶技术及其在难溶性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2 常见的增溶技术常见的增溶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难溶性药物:改变溶解度以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特性的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改变溶解度以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特性的研究进展

研究各种因素,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由于口服给药易于吸收药物,因此口服给药是最优选择的、广泛的给药途径。

药物溶出速度慢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

目前已有微粉化、固体分散体、助溶、共沉淀、使用表面活性剂、超声结晶、减小粒径、微乳、纳米混悬液、低温技术等方法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

本综述讨论了提高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技术及专利(专利部分未翻译)。

口服给药方便、易吸收,是最常见和优先选择的给药途径。

口服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后,在吸收前药物先在胃肠液中溶出。

对于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受溶出度限制,难溶性药物剂型开发时遇到许多困难。

药物的疗效取决于API的溶解度。

溶解度有定性溶解度和定量溶解度。

定量溶解度定义为在特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定性溶解度定义为两种物质相互作用生成的均匀的分子分散体系。

药物从固体剂型中吸收通常有两种方式:•药物在体内溶出生成溶液•溶解的药物通过胃肠道粘膜转运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高低进行分类。

许多难溶性药物分为Ⅱ类和Ⅳ类。

溶出度是口服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因此提高药物溶出度以实现疗效最大化。

在研究增溶技术之前,应该了解溶出过程。

在溶出过程中,API进入溶液,药物溶解度与溶出速度成正比。

根据Noyes-Whitney 方程可知溶解度是确定药物吸收、溶解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通常改变颗粒大小、溶解度、润湿性、络合形式、多晶型等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

药物的水溶性是评估口服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

在不改变分子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的技术来改变亲脂性药物(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曲线。

采用减小粒径、固体分散体、改变晶型、脂质制剂、改变pH、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剂型改变溶出曲线。

通常使用水溶性赋形剂(如碳水化合物、表面活性剂)、超级崩解剂和聚合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羟丙甲基纤维素、甘露醇)等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是指在生物体内难以溶解,吸收和利用的药物。

难溶性药物制剂增溶技术
是指将难溶性药物转化为易溶性的制剂形式,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以下是难溶性药
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的一些常见方法。

1. 固体分散剂增溶技术:通过将药物与固体分散剂混合,制成颗粒状或粉末状制剂。

常见的固体分散剂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

该技术可使药物呈现更大的表面积,提高药物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2. 亲水基团引入技术:通过引入亲水性基团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

常见的亲水基团
引入技术包括酰胺化反应、酯化反应等。

通过添加亲水基团,药物的溶解度可大幅度提
高。

3. 微乳液增溶技术:通过将药物与乳化剂结合,形成微乳液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微乳液由水相和油相组成,药物在油相中分散,使药物分子易于被溶解和吸收。

4. 胶束增溶技术:通过在药物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药物形成胶束结构,提高
溶解度。

胶束增溶技术适用于疏水性药物,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可用性。

5. 结晶技术:通过控制药物的晶体形态,改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结晶
技术包括溶剂蒸发法、溶剂结晶法、深冷法等。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增加药物
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可以改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难溶性药
物的制剂增溶技术还可以促进药物的靶向性和控释性,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和选择性作
用。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难溶性成分是指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溶剂中的成分。

在制备中药液体制剂时,如果中药中含有难溶性成分,会导致其在制剂中的分布不均匀,影响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因此,为了充分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制剂中,需要采取一些增溶方法来提高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
1.研磨法:通过将中药进行粉碎或研磨,使难溶性成分的颗粒尺寸变小,增大其表面积,从而提高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2.过滤法:将研磨后的中药粉末通过滤纸或滤膜进行过滤,去除其中的不溶性物质,从而提高溶解度。

3.超声波法:通过超声波的作用,使中药中的难溶性成分颗粒产生共振、凝聚和破裂,从而提高溶解度。

4.温度法:通过调节溶液的温度,使中药中的难溶性成分产生溶解或结晶,从而提高溶解度。

化学方法:
1.离子化法:通过添加化学试剂,使中药中的难溶性成分形成可溶性的离子化合物,从而提高溶解度。

2.配伍法:将含有难溶性成分的中药与其他易溶性成分进行配伍,通过相互作用,使难溶性成分转化为易溶性形式,增加其溶解度。

3.化学修饰法:通过结构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的难溶性成分进行化学修饰,使其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增加。

以上是常用的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根据中药的具体情况和制剂的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进行组合使用。

然而需要注意,在选择和应用上述方法时,要保证增溶方法不会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产生破坏或损失,并要兼顾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在增溶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证明和质量控制,确保制得的中药液体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常温下难以溶解于水或其他溶剂中的药物。

由于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药效不佳、剂型不稳定等特点,给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成为了制药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难溶性药物的问题及影响难溶性药物常常由于药效不佳、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差等问题导致疗效不佳或剂量大、不良反应多等不良影响。

难溶性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存在很多挑战,比如:① 难溶性药物的稳定性差,在制备及稳定难度高;② 口服给药时,难溶性药物常常不能被有效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低;③ 微量的难溶性药物也许能够引起全身毒性;④难溶性药物具有剂型制备难等问题。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成为了制药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1. 物理增溶技术物理增溶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方法改变或处理药物的晶型,使其增加溶解度。

常见的物理增溶技术包括:① 多晶形态转换:通过溶剂结晶法、溶剂匹配晶发展法、共晶法等使多晶形态结晶获得新的吸水晶型,提高药物的表面积,增加溶解度;② 超声波增溶:超声波能够通过声波振动改变溶剂分子的运动速度和频率分布,从而利用超声波促进药物的渗透和扩散,提高溶解度。

2. 化学增溶技术化学增溶技术是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增加溶解度。

包括:① 脂溶处理:通过化学修饰、酯化或改变药物的极性、疏水性等来提高溶解度;② pH调节:调节药物的pH 值,使其形成离子型物质,增加溶解度;③ 复配增溶:通过药物与增溶剂复配配方,使两者共溶,增加溶解度;④ 添加助剂: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胶体溶剂等助剂来增加溶解度。

3. 包裹增溶技术包裹增溶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包裹在载体中,使药物释放过程中易溶于体外溶液。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高载药率、控释性好、药效稳定等优点。

常见的包裹增溶技术主要包括:① 纳米技术:通过纳米载体、纳米材料等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提高溶解度;② 微胶囊技术:通过微胶囊包裹难溶性药物,延长释放时间,提高溶解度。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中溶解度极低的药物,对于这类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尽管这些药物的溶解度低,但是其溶解度的提高对于药物的吸收、药效以及药物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增溶难溶性药物,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许多方法和应用。

现有的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物理方法:1.磨碎法:通过将药物粉碎为更小的颗粒,增加其比表面积,从而提高溶解度。

2.高压均质法:通过在高压下将药物悬浊液通过细孔孔板均质,使药物颗粒尺寸变小,从而提高溶解度。

3.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的震动力将药物颗粒分散为更小的微粒,提高其溶解度。

4.凝胶态胶束法:将难溶性药物与一个具有增溶能力的配体结合形成凝胶态胶束,通过胶束结构降低药物表面的能量,促进药物溶解。

5.固体分散法:将难溶性药物与增溶剂制备为固体分散体,通过固体-液界面上药物溶解度的增加,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化学方法:1.盐酸盐或硫酸盐形式:将难溶性药物制备为其盐酸盐或硫酸盐形式,由于这些盐酸盐或硫酸盐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能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结晶控释技术:将药物与具有增溶作用的化合物结晶成控释体,通过结晶体的溶解速率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

3.组合晶技术:将药物与一种或多种适当的助溶物共结晶,形成具有高溶解度的组合晶体。

4.亲水性改造:通过合成或修饰药物分子,使其具有更强的亲水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5.胶束包封技术:将药物包封于具有亲水性的胶束结构中,使药物能够在胶束的保护下稳定存在,并提高其溶解度。

这些增溶方法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药物研发、药物制剂、临床应用等。

具体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研发:针对一些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可以利用增溶方法提高其溶解度,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研究和评价。

2.药物制剂:在制备药物时,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制剂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增溶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制剂的要求。

增溶的原理及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增溶的原理及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增溶的原理及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增溶是指在药物难溶于水的情况下,加入表面活性剂使得药物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增溶的原理是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其疏水部分会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胶束,被增溶的物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结合,从而增加溶解度。

在中药药剂学中,增溶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增加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用于中药提取的辅助剂,提高提取效率。

增溶的影响因素包括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被增溶药物的性质,溶液的pH值及电解质等。

增溶剂的使用方法会影响增溶效果,通常宜将增溶剂与被增溶药物混合均匀,最好使药物溶解后再用溶剂分次稀释至规定体积。

被增溶药物的同系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被增溶量通常愈小。

溶液的pH值增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增溶,而pH值减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增溶。

电解质能够降低增溶剂的CMC,使增溶剂在较低的浓度时形成大量胶束而产生增溶作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中药液体制剂是将中药药材或中药配方制成的液体剂型,具有易于服用、吸收迅速等特点,是中药剂型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

然而,中药中存在着一些难溶性成分,如沉淀物、固体颗粒等,这些难溶性成分会影响制剂的药效和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增溶方法。

一、物理方法1.悬浮剂法:将难溶性成分用适量的悬浮剂悬浮在液体中,通过剧烈摇荡或超声处理,使其均匀分散在溶液中,从而增加了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

2.研磨法:将难溶性成分经过研磨处理,减小其颗粒大小,增大表面积,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3.高温溶解法:采用高温的方式将难溶性成分溶解于溶剂中,然后冷却至室温,使其重新沉淀。

经过多次高温溶解和冷却,使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得到提高。

4.真空研磨法:在真空条件下,利用高速运动的涡轮磨片将药材研磨成细粉,然后将其溶解在适量的溶液中。

二、化学方法1.酸碱法:将难溶性成分与酸性或碱性溶液反应,形成可溶性的盐类,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例如,将金银花中的苦苷类成分与酸反应,形成金银花酸盐,提高其溶解度。

2.盐法:将难溶性成分与可溶性的盐类反应,形成可溶性的盐,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例如,将木瓜中的木瓜酶与氯化钠反应,形成木瓜酶盐,提高其溶解度。

3.有机溶解法:将难溶性成分与有机溶剂反应,形成可溶性的化合物,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例如,将皂角中的皂素与乙醇反应,形成皂素乙醇溶液。

4.树脂吸附法:利用树脂对难溶性成分进行吸附,然后将树脂与酸碱或有机溶剂反应,将吸附物溶解出来,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三、生物方法1.发酵法:利用微生物对难溶性成分进行发酵,产生一些代谢产物,使难溶性成分转化为易溶性成分。

2.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力和热效应加速难溶性成分的溶解过程。

四、结合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可以结合多种方法来提高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

比如,先用悬浮剂法将难溶性成分均匀悬浮于溶液中,然后利用高温溶解法将其溶解,并经过真空研磨法使其颗粒大小均匀,最后通过酸碱法或盐法将其转化为可溶性的盐类。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生理环境下不能充分溶解或难以溶解的药物,这种药物在体内吸收程度较低,往往需要采取一些增溶技术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制剂增溶技术是指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使得其在适当的溶剂中更易溶解而形成制剂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一、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药物制剂中常见的一类,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由于难溶性药物在体内溶解度低,口服给药后药物吸收受限,生物利用度低,影响药效。

2. 药效延迟:难溶性药物常常存在口服后吸收缓慢,导致药效延迟的情况。

3. 无法制备普通剂型:由于难溶性药物的特性,常规的剂型常难以满足溶解度和吸收度的要求,无法制备普通剂型。

1. 排名前列的难溶性药物中,普鲁卡因和硝酸甘油等均为经典的难溶性药物。

其难溶性主要来自于药物结构中含有的脂溶性(不溶性)基团。

普鲁卡因是一种脂溶性的酰胺类药物,硝酸甘油也有一定的脂溶性。

2. 常见的一些中药成分,如黄芩苷、大黄酚葡硝酸酯等,也具有难溶性特点,制备过程中也需要增溶技术来提高其溶解度。

三、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1. 颗粒包衣技术:颗粒包衣技术是指通过对颗粒进行包衣,可以改善颗粒的溶解特性。

常用的包衣材料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等,可通过控制包衣层的厚度和结构,改善药物的溶解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2. 载体技术:载体技术是指将难溶性药物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系。

常见的载体有糖、聚合物、淀粉等,通过载体技术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

4. 结晶工艺技术:结晶工艺技术是指通过控制药物的结晶形态和粒径,改善药物的溶解特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溶剂结晶、反溶剂结晶、共结晶等。

5. 微球制备技术:微球是一种微小颗粒,可以将难溶性药物包裹通过微球制备技术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

难溶性药物增溶材料的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增溶材料的研究进展

= .难溶性 药物 增溶 材料研 究
进展 1 . 固体分散体技术中的增溶材料
广义 的固体分散 体是指药 物分子 分散 在任 何 固体 载体 中形 成 的结构 。
体分 散 体 增 溶 机 理 可 采 用“ 弹簧 一降 落伞模型 ”_ 3 来 解释 : 服药后 高分子 载体 可迅 速溶 解 , 使 药 物分 子快 速地 分散在 胃肠液 中 , 无 需晶体溶解 过程 , 从 而快 速在 胃肠 液 中形成 了药物 的过
中的沉 淀结 晶 , 避 免 出现 陕速溶 解一 快 速沉淀 ” 的无效增 溶现象 。 目前使用
的高分子 载体 材料均不是 专为 固体分 散 体 技术设 计 的 , 由于 结构 上 的 巨大 差异, 它们 与 常见 难溶性 药 物 的相 容 性 较差 , 一般 载药量超 过 5 %就 会使药


I N S I G H T
难溶性药物增溶材料的研究进展
■ 文 /宁 宁
北京 万生 药业有限责任公 司

难溶性药物增溶材料概述

的溶解 度 问题 。 目前 , 难溶性 药物的增 溶 技术主 要包括 以下几 种 : 固体分散
聚物( PVPVA) 等。 表1 列 出了固体分 散体 用高分子 材料在不 同药品 中的使 用情 况 。
物在 高分子 载体 中达到玻璃态 的过饱
和状 态 , 处 于 热 力学 不 稳 定 状 态 。 但 是, 由于 处于 玻璃 态 的高分 子体 系粘
度极 高 , 药物分子 的扩散 、 聚集和结 晶
在 动 力学上 受 到 了极 大地 抑 制 , 固体 分 散体 可 长期保 持均 相状 态 , 使药 物 能够 满足 2~3 g的储存 要求 。 值得 注 意的 是 , 水是 一 种非常 有 效的增 塑剂 , 储 存 过程 中固体分散 体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2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2

文章编号:100829926(2009)0520425204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张 波①②,张东娜,王洪权,窦嫒嫒(①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71;②北京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 北京 100071)摘 要: 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就近年来环糊精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纳米粒等传统技术和其他一些新方法对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 药物的溶解性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难溶性药物因在水中溶解度小,难以被机体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较差。

因此,如何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使难溶性药物实现剂型多样化,就成了药剂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对近年来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技术做一综述。

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内化学或酶代谢,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谢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

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 B 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 B1627,实验结果表明E B1627在pH7.4和pH5.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剂。

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100mg・kg-1)或低剂量(<100mg・kg-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

Yoshi m 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中药药剂学选择题.

中药药剂学选择题.

中药药剂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B )A.GMP B.GAP C.GCP D.GLP2.非处方药简称( B )A.PD B.OTC C.OCT D.DP3.目前制剂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是( C )A.干热灭菌法 B.紫外线灭菌法C.湿热灭菌法 D.辐射灭菌法4.贵重中药粉碎时一般需要( A )A.单独粉碎 B.低温粉碎C.混合粉碎 D.湿法粉碎5.100倍散是指( D )A. 散剂以100克为包装剂量B. 临床上用时稀释100倍后使用C. 作用强度是同类药物的100倍D. 1份药物加入99份辅料混匀制成的稀释散6.关于喷雾干燥法叙述正确的是( C )A. 干燥温度高,不适于热敏性物料B. 适用于湿粒性物料C. 产品质量好,能保持中药的色香味D. 干燥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7.中药糖浆剂含糖量一般不低于( B )A. 40%(g/ml)B. 45%(g/ml)C. 60%(g/ml)D. 70%(g/ml)8.卵磷脂属于( C )A.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D.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9.咖啡因在苯甲酸钠的存在下溶解度由1:50增大到1:1.2,苯甲酸钠的作用是( D )A. 增溶B. 防腐C. 成盐D. 助溶10.注射剂中常用的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是( D )A. 盐酸B. 醋酸C. 亚硫酸钠D. 吐温-8011.凡士林吸水能力差,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增加其吸水性( A )A. 羊毛脂 B.聚乙二醇 C. 明胶 D.一价皂12.水丸的制备工艺流程为( A )A. 原料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B. 原料的准备→起模→成型→选丸→盖面→干燥→质量检查→包装C. 原料的准备→制丸块→起模→成型→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D. 原料的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干燥→整丸→质量检查→包装13.颗粒剂制备中若软材太干,黏性不足不易制成颗粒时,可采取的措施为( C )A. 加药材细粉B. 加适量高浓度的乙醇C. 加适量黏合剂D. 加大投料量14.下列配伍变化属于物理配伍变化的是( B )A. 变色B. 乳剂分层C. 产气D. 浑浊15.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 )A. 肾脏B. 肺脏C. 肝脏D. 胆16.中国药典至今已颁发了( D )A.6版 B.7版 C.8版 D.9版17.调剂工作的关键环节是( A )A.审方 B.计价 C.调配 D.复核18.必须用加热灭菌而又不耐高温的制剂应选用( C )A.流通蒸气灭菌法 B.煮沸灭菌法C.低温间歇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1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制药工业筛筛孔目数为( C )A. 每厘米长度上的筛孔数目B. 每寸长度上的筛孔数目C. 每英寸长度上的筛孔数目D. 每英尺长度上的筛孔数目20.制备散剂时,有关混合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B )A.若药粉颜色差异大,应将色浅者先放入研钵中B.若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C.若药粉密度相差悬殊,应将质重的药粉先放入研钵中D.要注意先用少许量小组分饱和研钵的表面能21.中药浸提过程中渗透或扩散的主要动力是( B )A.浸提压力 B.浓度梯度C.浸提时间 D.浸提温度22.关于沸腾干燥叙述正确的是(A )A. 适用于湿粒性物料的干燥B. 干燥过程需不断翻料C. 干燥时间一般只需零点几秒至十几秒钟D. 热能消耗低23.合剂与口服液的区别是( D )A. 合剂不需要灭菌B. 口服液不需要浓缩C. 口服液不加防腐剂D. 口服液为单剂量包装24.水难溶性药物或注射后要求延长药效作用的固体药物,可制成哪种类型注射剂( C )A. 固体粉末型注射剂B. 溶液型注射剂C. 混悬液型注射剂D. 乳状液型注射剂25.制备空胶囊的主要原料是( B )A. 琼脂B. 明胶C. 羧甲基纤维素钠D. 阿拉伯胶26.颗粒剂制备中若软材过黏而形成团块不易通过筛网,可采取的措施为( B )A. 加适量黏合剂B. 加适量高浓度的乙醇C. 拧紧过筛用的筛网D. 加大投料量27.片剂辅料中既可做填充剂又可做黏合剂与崩解剂的物质是( D )A. 糖粉B. 微粉硅胶C. 羧甲基纤维素钠D. 微晶纤维素28.关于气雾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奏效迅速B. 生产成本低C. 易被微生物污染D. 喷出物主要为泡沫状29.聚乙二醇在固体分散体中的主要作用是( C )A. 增塑剂B. 黏和剂C. 载体D. 润滑剂30.药物的有效期是指药物在室温下降解( A )A. 10%所需时间B. 50%所需时间C. 63.2%所需时间D. 90%所需时间31.一般而言,急症用药应选择下列哪种剂型( B )A.煎膏剂 B.气雾剂 C.片剂 D.软膏剂32.必须用加热灭菌而又不耐高温的制剂应选用( C )A.流通蒸气灭菌法 B.煮沸灭菌法C.低温间歇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33.硫酸阿托品散属于哪种散剂( B )A. 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B. 含毒性药的散剂C. 含液体成分的散剂D. 单方散剂34.散剂制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C )A. 粉碎B. 过筛C.混合D. 分剂量35.为了防止“返砂”现象发生,煎膏剂所含的总糖量应不超过( B )A. 95%B. 85%C. 75%D. 65%36.注射剂一般控制pH值的范围为( A )A. 4~9B. 5~7C. 5~10D. 6~837.喜树碱混悬注射液中加入聚山梨酯-80的主要作用是( A )A. 增溶B. 助溶C. 防腐D. 增加疗效38.关于软膏剂基质羊毛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其化学组成主要为脂肪B. 为淡棕黄色粘稠固体C. 因过于粘稠常单独使用D. 吸水性较好,可吸水150%39.将脂溶性药物制成起效迅速的栓剂应选用下列哪种基质( D )A. 可可豆脂B. 半合成山苍子油酯C. 半合成椰油酯D. 聚乙二醇40.从制剂学观点看,复方丹参滴丸疗效较好的原因是( C )A. 用滴制法制备B. 受热时间短,对药物的破坏少C. 形成固态溶液D. 剂量准确41.颗粒剂制备的关键工艺技术是( B )A. 提取B. 制颗粒C. 干燥D. 整粒42.片剂在包糖衣的过程中,其中粉衣层所用的物料主要是( C )A. 糖浆B. 胶浆C. 滑石粉D. 白蜡43.目前替代氟利昂类作为气雾剂抛射剂的主要是( A )A. 氢氟烷烃类B. 氟氯烷烃类C. 碳氢化合物D. 二氧化碳44.膜剂的制备方法国内主要采用( A )A. 涂膜法B. 热塑法C. 挤出法D. 延压法45.目前水不溶性固体或液体药物微囊化最常用的方法是( D )A. 溶剂-非溶剂法B. 界面缩聚法C. 复乳包囊法D. 相分离-凝聚法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E ) A.也叫尼泊金类B.在酸性、中性、碱性药液中均有效C.碱性药液中的作用最好,酸性药液中作用减弱D.在含吐温类药液中常使用它作防腐剂E.水中溶解小2.关于渗漉法叙述正确的是 ( ADE ) A.属于动态浸出,有效成分浸出率高B.渗漉筒中药粉量一般装其容积的3/4C.渗漉速度以“慢漉”为宜D.药材以粉碎成中等粉或粗粉为宜E.装筒时药粉的松紧及使用压力是否均匀,对浸出效果影响很大3.关于栓剂基质可可豆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ACE )A. 常温下为黄白色固体B. 熔点为38℃~42℃C. 有α、β、γ三种晶型D. 其中γ晶型最稳定E. 加热至25℃即开始软化4.关于空胶囊的叙述正确的是( BE )A. 空胶囊有7种规格,体积最小的是5号胶囊B. 体积最大的是000号胶囊C. 一般常用0~2号D. 应按药物剂量所占体积来选用最大的空胶囊E.制备空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5.关于滴丸基质叙述正确的是( ABDE)A. 不与主药发生反应B. 不影响主药的疗效与检测C. 熔点应较高D. 对人体无害E. 加热能熔化成液体,遇骤冷能凝结成固体6.在气雾剂制备中,有关抛射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E )A. 抛射剂是气雾剂喷射药物的动力B. 抛射剂可作为气雾剂中药物的溶剂C. 抛射剂可作为气雾剂中药物的稀释剂D. 抛射剂是一类高沸点的物质E. 抛射剂在常温下蒸汽压大于大气压7.防止中药制剂氧化的方法包括( ABCDE)A. 降低温度B. 避免光线C. 驱逐氧气D. 添加抗氧剂E. 调节pH值8.以下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中叙述正确的是( BC )A.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湿热灭菌无影响B.细菌的芽胞耐热性较强C.一般微生物在中性环境中耐热性最大D.湿饱和蒸气的穿透力较强E.灭菌时间与灭菌温度成正比9.关于水提醇沉法叙述正确的是 ( ADE ) A.其工艺设计依据主要是根据中药成分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B.水提取后不经浓缩可直接加乙醇处理C.加乙醇时应快加慢搅,边加边搅拌D.采取分次醇沉的方式有利于除去杂质E.该法广泛用于中药水提液的纯化10.在干燥的恒速阶段,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主要有 ( ABC )A. 干燥介质温度B. 干燥介质湿度C. 干燥介质流动情况D. 物料厚度E. 物料结构11.单糖浆的浓度可表示为 ( BC )A. 85%(g/g)B. 85%(g/ml)C. 64.71%(g/g)D. 64.71%(g/ml)E. 45%(g/ml)12.在水溶液中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是 ( AB ) A.聚山梨酯-80B.聚山梨酯-60C.司盘-60D.司盘-20E.PluronicF-68Found by Ben13.关于热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D )A. 热原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B. 热原是由革兰阴性杆菌所引起C. 热原反应最主要的致热物质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D. 热原致热活性中心是脂多糖E. 真菌、病毒不能产生热原14.裂片是片剂制备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起裂片的原因有( ABCDE )A. 黏合剂的用量不足或选择不当B. 油类成分过多C. 纤维性成分较多D. 压力过大E. 冲模使用日久15.关于苯甲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BE )A.苯甲酸的防腐作用主要靠离子,而未解离的分子则几无抑菌作用B.pH对苯甲酸类的抑菌作用影响很大C.苯甲酸在碱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D.苯甲酸的防霉作用比尼泊金强E.其钠盐苯甲酸钠亦可作为防腐剂16.常用的浸提方法包括( ABC )A.渗漉法 B.水蒸气蒸馏法C.煎煮法 D.盐析法E.超滤法17.以下属于含醇浸出剂型的为( ABC )A. 药酒B. 酊剂C. 流浸膏剂D. 浸膏剂E. 煎膏剂18.除去中药注射剂原液中鞣质的方法有(ABCDE )A. 明胶沉淀法B. 醇溶液调pH法C. 聚酰胺吸附法D. 超滤法E. 铅盐沉淀法19.有关下列处方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 )【处方】丹皮酚1g,硬脂酸15g,液体石蜡25ml,羊毛脂2g,三乙醇胺2g,甘油5ml,蒸馏水50mlA.硬脂酸与三乙醇胺反应生成胺肥皂为乳化剂B.甘油为保湿剂C.丹皮酚,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为油相D.三乙醇胺,甘油,蒸馏水为水相E.本处方的基质为W/O型乳剂基质20.下列属于栓剂基质的是( BD )A. 聚乙烯醇B. 聚乙二醇C. 聚乙烯吡咯烷酮D. 甘油明胶E. 乙基纤维素21.关于胶囊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CD )A. 药物的水溶液或乙醇溶液不宜制成胶囊剂B. 易溶且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制成胶囊剂C. 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可制成胶囊剂掩盖其气味D. 易风化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E. 吸湿性强的药物制成胶囊剂可防止遇湿潮解三、填空题1.《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共规定了 9 种药筛筛号, 6 种粉末规格。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在制剂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不高等问题,这给药物的制备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于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难溶性药物的定义、特点以及增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难溶性药物的定义和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生理液或其他介质中的溶解度极低或很难溶解的药物,通常以mg或ug单位计算其溶解度,一般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小于0.1mg/ml。

这类药物不易被人体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低,甚至无法发挥其治疗作用。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低;②易在体内产生积累或过度血浆浓度;③剂型制备困难,包括溶解、混合、制粒等过程;④难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制剂的质量,是当前药学研究和制剂工程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制剂增溶技术的原理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增加其在体内的可溶性。

制剂增溶技术是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改变药物颗粒、粉末或其他形式的物理结构,或增加其溶解度,从而提高其在体内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目前常见的制剂增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纳米化技术纳米化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通过机械、超声波、搅拌、乳化等手段制备成纳米粒子,其粒径一般在1-100nm之间。

纳米化技术可以显著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和溶解速度,提高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纳米化技术还可以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分布行为,提高其靶向性和疗效。

2.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通过与载体(如聚合物、乳化剂等)混合,形成固体分散体系,使药物分散均匀,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药物晶体固有的结晶性和溶解度问题,提高其在体内的可溶性和吸收速度。

3.微球制备技术微球制备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通过乳化、凝胶化、喷雾干燥等方法制备成微球颗粒,使其表面积增大,溶解速度加快,生物利用度得以提高。

2021年中药药剂学复习题精编(简答题、计算题、课本各章问答题)

2021年中药药剂学复习题精编(简答题、计算题、课本各章问答题)

中药药剂学复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中药药剂学的任务(1)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2)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3)加强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是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科学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4)积极寻找药剂新辅料,以适应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2.简述水提醇沉法的操作要点操作要点是:(1)浓缩:最好采用减压低温;(2分)(2)加醇的方式:分次醇沉或以梯度递增方式逐步提高乙醇浓度,且应慢加快搅;(3)冷藏与处理:加乙醇时药液温度不能太高,含醇药液应慢慢降至室温(2分),静置藏后,先虹吸上清液,下层稠液再慢慢抽滤。

(1分)3.简述热原的含义及其基本性质热原: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2分)基本性质:水溶性(1分);耐热性(1分);滤过性(1分);不挥发性(1分);其他性质,如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氧化等(1分)。

4.简述在片剂制备过程中,压片前常需要先制成颗粒的目的(1)增加物料的流动性(2)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以减少药片的松裂(3)避免粉末分层(4)避免细粉飞扬5.简述增溶的原理及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增溶。

(1分)增溶原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其疏水部分会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胶束,被增溶的物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结合。

(2分)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1)增加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2)用于中药提取的辅助剂。

6.简述注射剂的特点优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4)可使药物发挥定位定向的局部作用。

缺点:(1)质量要求高,制备过程需要特定的条件与设备,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2)使用不便,注射时疼痛;(3)一旦注入机体,其对机体的作用难以逆转,若使用不当易发生危险。

中药药剂学复习题

中药药剂学复习题

中药药剂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B )A.GMP B.GAP C.GCP D.GLP2.非处方药简称( B )A.PD B.OTC C.OCT D.DP3.目前制剂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是( C )A.干热灭菌法 B.紫外线灭菌法C.湿热灭菌法 D.辐射灭菌法4.贵重中药粉碎时一般需要( A )A.单独粉碎 B.低温粉碎C.混合粉碎 D.湿法粉碎5.100倍散是指( D )A. 散剂以100克为包装剂量B. 临床上用时稀释100倍后使用C. 作用强度是同类药物的100倍D. 1份药物加入99份辅料混匀制成的稀释散6.关于喷雾干燥法叙述正确的是( C )A. 干燥温度高,不适于热敏性物料B. 适用于湿粒性物料C. 产品质量好,能保持中药的色香味D. 干燥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7.中药糖浆剂含糖量一般不低于( B )A. 40%(g/ml)B. 45%(g/ml)C. 60%(g/ml)D. 70%(g/ml)8.卵磷脂属于( C )A.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D.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9.咖啡因在苯甲酸钠的存在下溶解度由1:50增大到1:1.2,苯甲酸钠的作用是( D )A. 增溶B. 防腐C. 成盐D. 助溶10.注射剂中常用的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是( D )A. 盐酸B. 醋酸C. 亚硫酸钠D. 吐温-8011.凡士林吸水能力差,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增加其吸水性( A )A. 羊毛脂 B.聚乙二醇 C. 明胶 D.一价皂12.水丸的制备工艺流程为( A )A. 原料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B. 原料的准备→起模→成型→选丸→盖面→干燥→质量检查→包装C. 原料的准备→制丸块→起模→成型→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D. 原料的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干燥→整丸→质量检查→包装13.颗粒剂制备中若软材太干,黏性不足不易制成颗粒时,可采取的措施为( C )A. 加药材细粉B. 加适量高浓度的乙醇C. 加适量黏合剂D. 加大投料量14.下列配伍变化属于物理配伍变化的是( B )A. 变色B. 乳剂分层C. 产气D. 浑浊15.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 )A. 肾脏B. 肺脏C. 肝脏D. 胆16.中国药典至今已颁发了( D )A.6版 B.7版 C.8版 D.9版17.调剂工作的关键环节是( A )A.审方 B.计价 C.调配 D.复核18.必须用加热灭菌而又不耐高温的制剂应选用( C )A.流通蒸气灭菌法 B.煮沸灭菌法C.低温间歇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1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制药工业筛筛孔目数为( C )A. 每厘米长度上的筛孔数目B. 每寸长度上的筛孔数目C. 每英寸长度上的筛孔数目D. 每英尺长度上的筛孔数目20.制备散剂时,有关混合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B )A.若药粉颜色差异大,应将色浅者先放入研钵中B.若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C.若药粉密度相差悬殊,应将质重的药粉先放入研钵中D.要注意先用少许量小组分饱和研钵的表面能21.中药浸提过程中渗透或扩散的主要动力是( B )A.浸提压力 B.浓度梯度C.浸提时间 D.浸提温度22.关于沸腾干燥叙述正确的是(A )A. 适用于湿粒性物料的干燥B. 干燥过程需不断翻料C. 干燥时间一般只需零点几秒至十几秒钟D. 热能消耗低23.合剂与口服液的区别是( D )A. 合剂不需要灭菌B. 口服液不需要浓缩C. 口服液不加防腐剂D. 口服液为单剂量包装24.水难溶性药物或注射后要求延长药效作用的固体药物,可制成哪种类型注射剂( C )A. 固体粉末型注射剂B. 溶液型注射剂C. 混悬液型注射剂D. 乳状液型注射剂25.制备空胶囊的主要原料是( B )A. 琼脂B. 明胶C. 羧甲基纤维素钠D. 阿拉伯胶26.颗粒剂制备中若软材过黏而形成团块不易通过筛网,可采取的措施为( B )A. 加适量黏合剂B. 加适量高浓度的乙醇C. 拧紧过筛用的筛网D. 加大投料量27.片剂辅料中既可做填充剂又可做黏合剂与崩解剂的物质是( D )A. 糖粉B. 微粉硅胶C. 羧甲基纤维素钠D. 微晶纤维素28.关于气雾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奏效迅速B. 生产成本低C. 易被微生物污染D. 喷出物主要为泡沫状29.聚乙二醇在固体分散体中的主要作用是( C )A. 增塑剂B. 黏和剂C. 载体D. 润滑剂30.药物的有效期是指药物在室温下降解( A )A. 10%所需时间B. 50%所需时间C. 63.2%所需时间D. 90%所需时间31.一般而言,急症用药应选择下列哪种剂型( B )A.煎膏剂 B.气雾剂 C.片剂 D.软膏剂32.必须用加热灭菌而又不耐高温的制剂应选用( C )A.流通蒸气灭菌法 B.煮沸灭菌法C.低温间歇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33.硫酸阿托品散属于哪种散剂( B )A. 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B. 含毒性药的散剂C. 含液体成分的散剂D. 单方散剂34.散剂制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C )A. 粉碎B. 过筛C.混合D. 分剂量35.为了防止“返砂”现象发生,煎膏剂所含的总糖量应不超过( B )A. 95%B. 85%C. 75%D. 65%36.注射剂一般控制pH值的范围为( A )A. 4~9B. 5~7C. 5~10D. 6~837.喜树碱混悬注射液中加入聚山梨酯-80的主要作用是( A )A. 增溶B. 助溶C. 防腐D. 增加疗效38.关于软膏剂基质羊毛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其化学组成主要为脂肪B. 为淡棕黄色粘稠固体C. 因过于粘稠常单独使用D. 吸水性较好,可吸水150%39.将脂溶性药物制成起效迅速的栓剂应选用下列哪种基质( D )A. 可可豆脂B. 半合成山苍子油酯C. 半合成椰油酯D. 聚乙二醇40.从制剂学观点看,复方丹参滴丸疗效较好的原因是( C )A. 用滴制法制备B. 受热时间短,对药物的破坏少C. 形成固态溶液D. 剂量准确41.颗粒剂制备的关键工艺技术是( B )A. 提取B. 制颗粒C. 干燥D. 整粒42.片剂在包糖衣的过程中,其中粉衣层所用的物料主要是( C )A. 糖浆B. 胶浆C. 滑石粉D. 白蜡43.目前替代氟利昂类作为气雾剂抛射剂的主要是( A )A. 氢氟烷烃类B. 氟氯烷烃类C. 碳氢化合物D. 二氧化碳44.膜剂的制备方法国内主要采用( A )A. 涂膜法B. 热塑法C. 挤出法D. 延压法45.目前水不溶性固体或液体药物微囊化最常用的方法是( D )A. 溶剂-非溶剂法B. 界面缩聚法C. 复乳包囊法D. 相分离-凝聚法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E ) A.也叫尼泊金类B.在酸性、中性、碱性药液中均有效C.碱性药液中的作用最好,酸性药液中作用减弱D.在含吐温类药液中常使用它作防腐剂E.水中溶解小2.关于渗漉法叙述正确的是 ( ADE ) A.属于动态浸出,有效成分浸出率高B.渗漉筒中药粉量一般装其容积的3/4C.渗漉速度以“慢漉”为宜D.药材以粉碎成中等粉或粗粉为宜E.装筒时药粉的松紧及使用压力是否均匀,对浸出效果影响很大3.关于栓剂基质可可豆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ACE )A. 常温下为黄白色固体B. 熔点为38℃~42℃C. 有α、β、γ三种晶型D. 其中γ晶型最稳定E. 加热至25℃即开始软化4.关于空胶囊的叙述正确的是( BE )A. 空胶囊有7种规格,体积最小的是5号胶囊B. 体积最大的是000号胶囊C. 一般常用0~2号D. 应按药物剂量所占体积来选用最大的空胶囊E.制备空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5.关于滴丸基质叙述正确的是( ABDE)A. 不与主药发生反应B. 不影响主药的疗效与检测C. 熔点应较高D. 对人体无害E. 加热能熔化成液体,遇骤冷能凝结成固体6.在气雾剂制备中,有关抛射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E )A. 抛射剂是气雾剂喷射药物的动力B. 抛射剂可作为气雾剂中药物的溶剂C. 抛射剂可作为气雾剂中药物的稀释剂D. 抛射剂是一类高沸点的物质E. 抛射剂在常温下蒸汽压大于大气压7.防止中药制剂氧化的方法包括( ABCDE)A. 降低温度B. 避免光线C. 驱逐氧气D. 添加抗氧剂E. 调节pH值8.以下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中叙述正确的是( BC )A.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湿热灭菌无影响B.细菌的芽胞耐热性较强C.一般微生物在中性环境中耐热性最大D.湿饱和蒸气的穿透力较强E.灭菌时间与灭菌温度成正比9.关于水提醇沉法叙述正确的是 ( ADE ) A.其工艺设计依据主要是根据中药成分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B.水提取后不经浓缩可直接加乙醇处理C.加乙醇时应快加慢搅,边加边搅拌D.采取分次醇沉的方式有利于除去杂质E.该法广泛用于中药水提液的纯化10.在干燥的恒速阶段,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主要有 ( ABC )A. 干燥介质温度B. 干燥介质湿度C. 干燥介质流动情况D. 物料厚度E. 物料结构11.单糖浆的浓度可表示为 ( BC )A. 85%(g/g)B. 85%(g/ml)C. 64.71%(g/g)D. 64.71%(g/ml)E. 45%(g/ml)12.在水溶液中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是 ( AB ) A.聚山梨酯-80B.聚山梨酯-60C.司盘-60D.司盘-20E.PluronicF-6813.关于热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D )A. 热原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B. 热原是由革兰阴性杆菌所引起C. 热原反应最主要的致热物质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D. 热原致热活性中心是脂多糖E. 真菌、病毒不能产生热原14.裂片是片剂制备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起裂片的原因有( ABCDE )A. 黏合剂的用量不足或选择不当B. 油类成分过多C. 纤维性成分较多D. 压力过大E. 冲模使用日久15.关于苯甲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BE )A.苯甲酸的防腐作用主要靠离子,而未解离的分子则几无抑菌作用B.pH对苯甲酸类的抑菌作用影响很大C.苯甲酸在碱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D.苯甲酸的防霉作用比尼泊金强E.其钠盐苯甲酸钠亦可作为防腐剂16.常用的浸提方法包括( ABC )A.渗漉法 B.水蒸气蒸馏法C.煎煮法 D.盐析法E.超滤法17.以下属于含醇浸出剂型的为( ABC )A. 药酒B. 酊剂C. 流浸膏剂D. 浸膏剂E. 煎膏剂18.除去中药注射剂原液中鞣质的方法有(ABCDE )A. 明胶沉淀法B. 醇溶液调pH法C. 聚酰胺吸附法D. 超滤法E. 铅盐沉淀法19.有关下列处方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 )【处方】丹皮酚1g,硬脂酸15g,液体石蜡25ml,羊毛脂2g,三乙醇胺2g,甘油5ml,蒸馏水50mlA.硬脂酸与三乙醇胺反应生成胺肥皂为乳化剂B.甘油为保湿剂C.丹皮酚,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为油相D.三乙醇胺,甘油,蒸馏水为水相E.本处方的基质为W/O型乳剂基质20.下列属于栓剂基质的是( BD )A. 聚乙烯醇B. 聚乙二醇C. 聚乙烯吡咯烷酮D. 甘油明胶E. 乙基纤维素21.关于胶囊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CD )A. 药物的水溶液或乙醇溶液不宜制成胶囊剂B. 易溶且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制成胶囊剂C. 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可制成胶囊剂掩盖其气味D. 易风化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E. 吸湿性强的药物制成胶囊剂可防止遇湿潮解三、填空题1.《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共规定了 9 种药筛筛号, 6 种粉末规格。

溶解度增加方法

溶解度增加方法

一、增溶 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对依数性影响小,非溶解。

在水为溶剂的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团,亲水基在外部,疏水基在内部,整个胶团内部为非极性的,外部为极性的。

可以增溶疏水性药物。

 增溶影响因素 1.增溶剂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不同或同系物增溶剂的分子量不同,增溶效果不同。

同系物的碳链愈长,其增溶量也愈大,但通过增长烷基链增加增溶量是有限度的。

 2.被增溶物质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一定时,药物的分子量愈大,体积愈大,胶团所能容纳的量愈少,即增溶量愈小。

 3.增溶剂HLB值的影响:对极性或非极性溶质而言,非离子型增溶剂的HLB值愈大,其增溶效果愈好;对极性低的溶质则相反。

 4.加入顺序:通常将被增溶药物溶解于增溶剂中,然后用溶剂分次稀释至规定体积。

 5.pH值及电解质:少量加入电解质,可降低CMC,利于增溶。

 6.温度:影响胶束形成、影响被增溶物的溶解度、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增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增如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 一些难溶性成分,如乌头中提取的乌头碱、蟾酥中提取的脂溶性甾体,以及丹参酮、大黄素及挥发油成分,制成液体药剂有一定难度,加入tween-80后可制成澄明的液体药剂。

 改善中药注射剂澄明度 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增加对细胞的润湿、渗透性,溶解或增溶有效成分,尤其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与成分起作用,毒性又低.适用于作各种成分提取的辅助剂,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tween-80可使熏衣草油提取率增加20%,而油的性质不变。

 二、加入助溶剂 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可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的研究【摘要】现代中药药物制剂中,如何增加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改善其生物利用度提高临床疗效始终是药剂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与热点。

本篇文章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在药物成分增溶技术上的应用、发展与展望,并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与制剂目前增溶技术实例分析增溶意义研究展望1总体概述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推广,世界上逐渐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潜力也十分巨大,这也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逐渐备受重视,也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中医药的迅速发展其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药的逐渐现代化,中药现代化核心内涵是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中药。

比如中药剂型的创新,从以前单一的汤剂、丸剂、散剂等变味了现在的胶囊、口服液、片剂与中药注射剂。

中药的现代化中使中药制剂更加安全可靠、方便、效果显著。

其次就是中药的提取随着药材物质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在提取物中发现药材里无效的成分与杂质,再采用各种提取与分离技术,尽量除去中药中这些无效成分与杂质,并且将保留有效成分到最大限度将杂质降低到最低。

将得到的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提取物,再以这些提取物制成药品,这就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生产过程。

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也将会在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还有的原因就是改进先进的工艺与检测分析技术及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手段,研发机理明确、组分清晰的现代中药。

主要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入药或配伍,形成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的有效成分制剂或组分中药。

中药现代化的方向是挖掘祖国医药宝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与精髓,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国内外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中药产品。

因此分离技术在中药的研制与生产的应用,使中药的应用更加广泛。

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还有以下方向与途径。

首先是几千年来经验积累,人们对中药材的功用、疗效及副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加上适当的结构改造与修饰,再借鉴国际通用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就有可能成为更加安全、有效的创新中药。

其次是对一大批经方、典方、名方等有效的中药复方进行研究创新,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再加上严格的质量标准,从组织学、分子学等方面研究复方中药的多靶点作用机理,将能发现一批有开发前景的新药,而且可以大大缩短中药研究周期。

中药最为重要的特性是复方,中药是多组分、多环节的综合作用,这一理念也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

目前国家对中药的研制也越来越重视中药的复方特性。

但是应该看到,复方中药中的有效组分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当前复方中药的活性组分筛选与深入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任然是一块未知的领域。

因此,在今后的中药的研究方向中很有可能就是从对复方中药的研发中产生,对其的深入研究开发对中药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药复方配伍增溶即是满足上述要求的独特增溶方法,本文就国内外关于难溶性中药成分的复方配伍增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促进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1中药复方配伍增溶的特点中药复方配伍增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中药的配伍组成复方而实现对药。

2 中药制剂中目前增溶的常用方法药物发挥药效的前提是首先要到达作用部位,并维持一定的浓度。

而对于一些水不溶性药物,由于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有效成分浸提低,对药物药效有着较大影响。

比如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和作用部位的有效浓度。

在中药中存在很多具有药理活性但溶解性差的成分如葛根素、黄芩苷、丹参酮ⅡA、大黄素等。

面对这一问题需要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以满足制剂生产和临床用药的需求,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特别是难溶性中药成分的浓度是目前中药制剂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近来关于难溶性中药成分增溶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且对于难溶性中药的增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如在增溶、添加助溶剂、制备固体分散体、微乳、脂质体、环糊精包合物及超微粉碎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但也有人提出说上述方法均存在需添加辅料、借助特殊工艺或设备、适用性有限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等共性问题,制约了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因此,有鉴于此,如何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适宜中药特点、操作简便、容易实现的增溶方法势在必行。

2.1加入增溶剂定义: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增溶,具有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原理: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一般认为是由于它能在水中形成胶团(胶束)的结果。

胶团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一极小油滴,非极性中心区)、亲水基团向外(非离子型的亲水基团从油滴表面以波状向四周伸入水相中)而成的球状体。

整个胶团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

由于胶团是微小的胶体粒子。

其分散体系属于胶体溶液,从而可使难溶性药物被包藏或吸附,增大溶解量。

由于胶团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团中。

对于非极性药物所含苯、甲苯等非极性分子的亲油性强,与增溶剂的亲油基团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增溶时药物分子可钻到胶团内部(非极性中心区)而被包围在疏水基内部。

对于极性药物,所含对羟基苯甲酚等极性占优势的分子能完全吸附于胶团表面的亲水基之间而被增溶。

对于半极性药物,既有极性又有非极性部分,如水杨酸、甲酚、脂肪酸等,其分子中非极性部分(如苯环)插入胶团的油滴(非极性中心区)中,极性部分(如酚羟基、羟基)则伸人到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之间而被增溶。

选用原则:以HLB值在l5~l8之间、增溶量大、无毒无刺激的增溶剂为最佳。

就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及刺激性大小而言,非离子型小于阴离子型小于阳离子型。

由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和刺激性均较大,故一般不用作增溶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仅用于外用制剂,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应用较广,在口服、外用制剂甚至在注射剂中均有应用。

应用:增溶剂已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如“甲酚皂溶液”。

其他如油溶性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生物碱、挥发油等许多有机化合物,经增溶可制得适合治疗需要的较高浓度的澄清或澄明溶液,可供外用、内服,肌肉或皮下注射等。

在所有增溶剂中,以聚山梨酯类应用最普遍,它对非极性化合物,和含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均能增溶。

2.2 添加助溶剂定义: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形成的络合物多为大分子。

凡使表面活性剂溶液cmc上升的强极性有机化合物均能增加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这类化合物在工业清洗剂配方中叫助溶剂。

常用的助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等;另一类是酰胺类化合物,如:尿素,菸酰胺、乙酰胺等。

因助溶机理较复杂,许多机理至今尚不清楚,因此,关于助溶剂的选择尚无明确的规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与其能形成水溶性的分子间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的物质。

但它不是表面活性剂,因而与增溶剂相区别。

药物制剂中常用助溶剂按化学性质有以下几类:a 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苯甲酸钠、水杨酸、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等。

咖啡因与助溶剂苯甲酸钠形成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由1:50增大到1:1.2。

b 酰胺类如乌拉坦、尿素、酰胺、乙酰胺等。

茶碱与助溶剂形成氨茶碱,溶解度由1:120增大到1:5。

c 无机盐类如硼砂、碘化钾等。

如以碘化钾为助溶剂,能与碘形成络合物KI3,增加碘的溶解度,配成含碘5%的水溶液。

2.3 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弱酸、弱碱类药物,可制成盐类而增加溶解度。

比如弱酸性药物,常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碳酸氢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与其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弱碱性药物,常用盐酸、硫酸、磷酸、硝酸、氢溴酸、枸橼酸、酒石酸等与其生成盐类。

选用盐类时除考虑溶解度因素、满足临床要求外,还应考虑溶液的PH 值、稳定性、吸湿性、毒性以及刺激性因素。

比如黄芩苷元因脂溶性强影响溶解度、吸收与活性,因此常制成苷、钠盐、铝盐、有机胺盐及磷脂等酸钠等使用。

2.4 使用潜溶剂定义:有时溶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其在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这种现象称为潜溶性,具有这种性质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潜溶剂应为适当的比例才能溶为澄明溶液。

潜溶剂是混合溶剂的一种特殊的情况。

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一般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

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

混合溶剂是一些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形成氢键结合并能增加它们的介电常数,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的那些溶剂。

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

例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潜溶剂不同于增溶剂和助溶剂,它主要是使用混合溶媒,根据不同的溶剂对药物分子的不同结构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原理,能使药物在某一比例时达到最大溶解度。

主要是根据实验过程确定合适的比例。

2.5 微粉化技术对药物的增溶定义:中药微粉化是指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前提下,采用现代微粉技术,将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微粉化。

根据中药物料的特点,目前比较公认的中药微粉粒径为0.1~75μm,粒度分布中心D50≈10~15μm。

中药微粉化又被称为中药超微粉碎、细胞级微粉碎;所得中药微粉亦称为中药超细粉体、细胞级微粉、微米中药、单味中药超微饮片等。

由于中药资源日益稀少,中药微粉化技术的运用已显露出特有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应用:2.5.1单味中药的微粉化目前,中药的微粉化以单味中药的粉碎研究较多,有结果表明微粉化技术能够增加中药的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减少中药的用量,保留中药的挥发性活性成分,增强药理作用,还能提高比表面积,改善颗粒的均匀性等。

2.5.2 中药复方的微粉化中药复方的微粉化研究主要是其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制剂稳定性以及提高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2.6 中药配伍对药物的增溶药物发挥药效的重要前提是首先药物要到达作用部位,并维持一定的浓度。

而对于一些水不溶性药物,由于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不仅影响到其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和作用部位的有效浓度,而且还影响制剂的制备和使用。

在中药中存在很多具有药理活性但溶解性差的成分如葛根素、黄芩苷、丹参酮ⅡA、大黄素等,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以满足制剂生产和临床用药的需求,这是目前中药制剂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近来关于难溶性中药成分增溶的研究日益增多,增溶方法取得了长足发展,如添加助溶剂、增溶剂、制备固体分散体、微乳、脂质体、环糊精包含物及超微粉碎等,都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