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ppt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b1b0841a37f111f0855b1e.png)
亲脂性有机溶剂:CHCl3、Et2O、Ben、Et2OAc
水(H2O) 甲醇(MeOH)
常用溶剂极性
乙醇(EtOH)
极性大
丙酮(Me2CO) 正丁醇(n-BuOH)
乙酸乙酯(EtOAc) 乙醚(Et2O) 氯仿(CHCl3 ) 苯(C6H6)
四氯化碳(CCl4) 正己烷≈石油醚(Pet.et)
乳化层分离出,长时 间放置
加热破坏乳化层 用滤纸自然过滤
逆流分溶法(CCD)
液滴逆流色谱(DCCC) 液滴逆流色谱
沉淀法
有效成分 + 沉淀剂
杂质
有效成分 杂质溶解 杂质 有效成分溶解
水/醇法(除去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沉淀剂:乙醇 醇/水法(除去树脂、叶绿素水不溶性杂质)
醇/醚法(沉淀皂苷成分与脂溶性杂质分离)
100 >β>10 则10~12次分离
β≤2
100次以上分离
β≈1
KA≈ KB,两者性质及其相近无法分离
分离因子β越大,分离效率越高
萃取条件选择:
在一定温度下,两种溶液 不互溶,振摇分层 若所要成分为亲水性物质
水 弱亲水性有机溶剂
若所要成分为脂溶性物质
水 有机溶剂:氯仿、乙醚
乳化现象处理方法:
N + OH OMe
MeO MeO
OMe
N OMe OMe
小檗碱
延胡索乙素
HO
O
OH OH
OH OH
(+)表儿茶素
极性分类
中性成分
强心苷、皂苷 (甾体)
酸性成分 黄酮、蒽醌、香豆素、 有机酸、鞣质
碱性成分 生物碱
中药化学ppt课件
![中药化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d0acc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a.png)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
总结词
通过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实验,验证中药新 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上市提供科学依 据。
详细描述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是新药研发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体内外药效学 实验和毒理学实验,可以全面评估药物的疗 效和潜在风险,为药物上市前的审批提供科 学依据。同时,这些实验结果也是药物上市 后持续监测和再评价的重要参考。
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化学在药理和毒理学 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为 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中药化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中药化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活性成分的发现、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药的研发以及质量 控制等方面的难题。
对策
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挖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 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标准制定
根据制剂的特点和临床需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为制剂的生产和质量 控制提供依据。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与有效期研究
稳定性研究
通过观察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评估制剂的稳定 性,为确定有效期提供依据。
有效期研究
根据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结果,结合实 际储存和使用条件,确定制剂的有效 期,保证制剂在有效期内安全有效。
中药化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化学简介 • 中药化学基础知识 • 中药化学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 中药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 中药化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CHAPTER 01
中药化学简介
中药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中药化学是一门研究中药中化学 成分的学科,旨在揭示中药的药 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法
![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法](https://img.taocdn.com/s3/m/c5bd8a6a83d049649a66589e.png)
第二单元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别离部分,成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黄酮等〕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别离部分。
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他化学成分。
〔如普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以及树脂、叶绿素等〕本章要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升华法〕中药有效成分的别离方法〔溶剂法、沉淀法、结晶法、色谱法、其他方法〕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一〕溶剂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 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其作用原理是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到达提取目的。
2.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可分为三类,即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常用于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极性较大的:苷类、生物碱盐、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鞣质、小分子有机酸、亲水性色素。
极性小的: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大分子有机酸、亲脂性色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
比方,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小,有的苷元极性很大。
〕选择溶剂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中药化学》课件-PPT
![《中药化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2e92495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1.png)
(一)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 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
作用原理
浸润、渗透
溶解
扩散、置换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1.溶剂的选择 ➢溶剂选择要点:相似相溶原则 ➢常用溶剂分类: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 ➢溶剂极性由强到弱顺序: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 醚>氯仿>苯>石油醚
• 菌类多糖多具有抗肿瘤活性,例香姑多糖、灵芝 多糖
• 动物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甲壳素等。
二、 苷类化合物
(一)苷类的含义
苷类又称甙类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 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联接而 成的化合物。
苷元:非糖的部分,常见的有黄 R 酮,蒽醌等。 X 苷原子: C 、O、N、S
苷键: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2. 提取方法 ➢ 煎煮法 ➢ 浸渍法 ➢ 渗漉法 ➢ 回流提取法 ➢ 连续回流提取法
比较: 1)溶剂用量 回 流法>连续回流法 2)提取时间:连 续回流法>回流法 3)提取效率: 连续回流法>回流法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水蒸气蒸馏法
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 溶于水的成分。常用于挥发油的提取。
➢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成分。 ➢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注: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一、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1. 糖类 2. 苷类 3. 醌类 4. 香豆素类 5. 黄酮类 6. 萜类和挥发油
7. 生物碱 8. 甾体类化合物 9. 三萜类化合物 10. 鞣质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括邻菲醌和对菲醌两种。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研究途径和方法(中药化学课件)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研究途径和方法(中药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f11f8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9.png)
表:中药活性成分及动物模型
供试材料 大黄 茵陈蒿
乌头
生理作用
动物模型
目的活性物质
健胃、缓泻 致泻活性(小鼠) 番泻苷
利胆、抗炎 小鼠散瞳率试验 茵陈原色酮
强心、利尿、 兴奋、镇痛
离体蛙心法
去甲乌药碱
美国癌症研究中心植物粗提取物抗肿瘤活 性的筛选方案
植物粗提物 体外多项指标 筛选抗肿瘤活性
示有抗肿瘤活性 体内筛选抗肿瘤活性 (P-388 荷瘤小鼠)
有抗肿瘤活性 确定抗肿瘤活性或 作用机制有无新颖性
示有新颖性
追踪分离活性成分
无抗肿瘤活性 溶剂分配 色谱分离
浓缩物 体外筛选抗肿瘤活性
示有抗肿瘤活性 体外复筛抗肿瘤活性
有活性
无活性(弃去)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研究途径和方法
学习内容
❖一、研究途径和方法 ❖二、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 ❖三、中药活性成分筛选
一、研究途径和方法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途径:
一、研究途径和方法
(一)临床调查
❖ 临床调查是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必须进行全 面、详细的临床调查。
(二)药材资源调查 ❖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品种混乱,因此
鉴定中药的品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查阅文献资料 ❖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分析,可以避免盲目性和不
必要的重复。常用文献包括工具书、索引、文摘及期刊。
二、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
(一)预试验的目的和分类 天然药物中的有效部位是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与无
效成分组成的混合物。预试验通常利用各类化学成分的 溶解度差异和特征性化学反应来初步判断化学成分的类 型,以指导有效成分提取分离。
中药化学总论四节课件
![中药化学总论四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457d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4.png)
分子水平活性评价
研究中药成分与靶标分子的相互 作用,揭示其作用机制。
安全性评价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成分进行急性毒性、长期毒性、 生殖毒性等评价,确保其安全使用。
VS
质量控制标准制定
建立中药成分的质量标准,包括性状、鉴 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确保其质量 稳定可控。同时,对中药的采收、加工、 炮制、贮藏等环节进行规范,保障中药质 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应用范围
用于中药中复杂成分的分 子量测定、结构式推断及 同分异构体鉴别等。
案例分享
具体中药成分的结构鉴定 过程及质谱图解析。
细胞水平、动物水平和分子水平活性评价策略
细胞水平活性评价
利用细胞模型评价中药成分的细 胞毒性、抗氧化、抗炎等活性。
动物水平活性评价
通过整体动物实验评价中药成分 的药效学作用,如抗肿瘤、降血
废弃物处理以及环保要求
废弃物分类处理
了解废弃物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如有机废弃 物、无机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等。
废弃物处理方法
掌握各种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回收等,确保 其处理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和安全标准。
环保意识培养
加强环保意识培养,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降 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抗体药物偶联物
提高药物选择性,增强疗效。
国际化发展和挑战
国际合作与交流
标准化与规范化
加强与国际同行合作,共同推动中药化学 研究发展。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 提高中药国际竞争力。
知识产权保护
法规与政策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国家和企业 利益。
关注国际法规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中药产业 发展战略。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ffe0ac49ec3d5bbfd0a74fb.png)
鸦片中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发现了吗啡 青霉菌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得到了青霉 素 解热静痛药阿司匹林首先发现于一种杨树 降压药利血平首先来自萝芙木 对牛胰腺分泌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获得了 胰岛素 长春碱、紫杉醇等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长春碱、紫杉醇等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导致了一系列抗癌药物的出现
n-BuOH, Me2CO, EtOH, MeOH,H2O
极性?亲酯性、亲水性? 极性?亲酯性、亲水性?
3. 溶剂法: (1)溶剂的选择 溶剂法: )
石油醚: ◆ 石油醚:脱脂 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 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甾类、萜和挥发油、生物碱、 甾类、萜和挥发油、生物碱、各种苷元 正丁醇: ◆ 正丁醇:苷 乙醇、甲醇:蛋白、 ◆ 乙醇、甲醇:蛋白、多糖以外的各类成分 ◆ 水:苷、生物碱盐、鞣质、氨基酸、蛋白、糖 生物碱盐、鞣质、氨基酸、蛋白、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 分研究方法
一、提取(extract)
1. 升华法 2. 水蒸汽蒸馏法 挥发油 水蒸汽蒸馏法—挥发油
水蒸汽蒸馏
3. 溶剂法 石油醚、 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正丁醇、 丙酮、乙醇、甲醇、 正丁醇、 丙酮、乙醇、甲醇、水 petroleum ether, C6H6 , Et2O, CHCl3 , EtOAc,
小结: 小结:
一、吸附色谱 硅胶、氧化铝、 硅胶、氧化铝、聚酰胺 二、分配色谱 正相、 正相、反相 三、凝胶色谱 Sephadex G、 Sephadex LH-20 、 四、离子交换色谱 阳离子交换树脂、 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 原理?溶剂系统?适合分离的化合物?洗脱顺序? 原理?溶剂系统?适合分离的化合物?洗脱顺序?
4. 盐析法 黄连素 盐析法—黄连素 5. 制备衍生物法:生物碱(盐)、皂苷 制备衍生物法:生物碱( )、皂苷 (次级苷、乙酰化物等) 次级苷、乙酰化物等) 6. 透析法 蛋白及多糖纯化 透析法—蛋白及多糖纯化 7. 吸附法 8.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9. 色谱法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5ab6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e.png)
➢ 中药中有什么? ➢ 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中性的? ➢ 如何与众多成分中分离开来? ➢ 在复方中,有哪些应有的成分,限量是多少? ➢ 在复方处,不应有哪些成分?限量多少? ➢ 如何检查复方中的应有、不应有成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版社
中药作用靶点的精确化研究
质量标准
中药种植 中药材流通
中药饮片 中医临床用药 中药新药研究
中成药物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药化学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
认识中药化学的应用价值—增加学习的目的性 认识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与结构\理化性质等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新成分的产生 助溶作用 减毒作用。
4、阐明中药炮制原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确定其有效成分,并以其为指标,建立定 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三 中药化学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结构与分类
成分的提取 与分离
药理毒理 研究
确定有效、 有毒、无用
提取、分离方法 提
结构鉴定,化学性质
供 标
及波谱数据
准
物
在复杂体系中 定性与定量
化学方法、TLC、HPLC、GC
在体系中主要需要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巧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的一般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的一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29d60a25c52cc58bd6bebd.png)
教学ppt
3
有200余种有效成分被制成500余种制剂已用于临 床。 分离出的有效成分种类以生物碱、二萜、三萜、 黄酮类居多。
2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麻黄碱(左旋麻黄碱), 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常用药物。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 收缩血管、增强汗腺、唾液腺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 等作用,是麻黄平喘的主要成分。
11
❖ (一)溶剂提取法 ❖ 1、原理 ❖ 根据中药中各种成分的溶解性不同, 选用对所需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 解度小的溶剂,将所需成分从药材组织中 溶解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 选择溶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
教学ppt
12
2、选择溶剂的要点
❖ 对所要成分溶解度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沸点适中容易回收
❖ 低毒安全
❖ 中药化学成分中,萜、甾等大环、稠环化合 物极性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糖、苷等 易溶于水、乙醇等极性溶剂中;酸碱性成分 因存在状态不同溶解性不同。
最常用的溶剂为乙醇。
教学ppt
13
3、溶剂的分类
❖ 强极性溶剂:水
❖ 亲水性有机溶剂:
❖ 能与水任意混溶(甲醇、乙醇、丙酮)
❖ 亲脂性有机溶剂:
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正丁醇、乙醚、乙酸乙 酯、氯仿、二氯甲烷、环己烷、石油醚)
❖ (3) 亲脂性有机溶剂: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对挥发油、油脂、叶绿素、树 脂、内酯、某些生物碱及一些苷元均可提取出来。
优缺点: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但易燃、有毒、价 贵,穿透力差。
教学ppt
16
❖ (二)水蒸气蒸馏法
适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 的有效成分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生物碱、酚 类、游离醌类等。
教学ppt
中药化学PPT课件 中药化学绪论和方法
![中药化学PPT课件 中药化学绪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9af911aa00b52acec7ca29.png)
3、煎煮法:简便易行,提出杂质多。 不能用于挥发性和热不稳定性成分提取。 4、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较高,快速。 不能用于热不稳定性成分提取。 5、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最高,最节 省溶剂。 不能用于热不稳定性成分的提取。
连续提取装置
五、影响因素:
溶剂性质; 操作方式(方法); 温度; 时间; 药材粉碎度; 其他因素。
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异分离的方法
一、结晶和重结晶法 二、沉淀法
结晶和重结晶法
•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溶剂中的
溶解度不同来达到分离的方法。
• 用于较纯粗品的精制
• 重结晶溶剂的选择:对欲纯化成分的冷时
溶解度小,热时溶解度大,而对杂质冷热都溶或 冷热都不溶;与欲纯化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沸 点适中;安全价廉易得。
中药化学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e
中
是什么?
药
学什么?
为什么学?
化
怎么学?
学
做过什么?
将做什么?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
人。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创 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 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为中医药走 向世界指明方向。
2--The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3---Chem.Pharm.Bull. 4—Tetrahedron
5---Tetrahedron Letters 6---Planta Medica
温热性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
附子 吴茱萸 细辛 蜀椒 高良姜 丁香
有效成分(类型)
《中药化学》课件
![《中药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93c4a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4.png)
中药现代化
介绍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方向和尝试, 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
挑战与机遇
分析中药化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 遇。
科学研究中的前景
探讨中药化学在未来科学研究中的潜力和应用 领域。
结语
通过《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药的化学基础,以及它在医学、疾病治疗和健康领 域的潜力。让我们一起探索中药的奥秘吧!
2 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比较中药和西药在成分、治疗方法和哲学背景等方面的不同。
中药化学基础
研究方法和技术
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
介绍中药化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如提取、 分离和鉴定。
深入探讨中药的活性成分以及对人体的药理作用。
中药化学的重要成就
1
临床应用
2
了解中药化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场
化学》PPT课件
本课程将深入介绍《中药化学》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让我们一起探索中药领域的秘密和奇妙之处。
课程介绍
定义和重要性
探索中药化学的定义,了解它在中医药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和内容概述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概述将涵盖的内容。
中药概述
1 定义和分类
探索中药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分类方法。
中药提取分离和纯化ppt
![中药提取分离和纯化ppt](https://img.taocdn.com/s3/m/dfcd302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c.png)
正丁醇
亲水性 强亲水性
极性很大的苷、糖类、氨基酸、某些生物碱 丙酮、乙醇、甲醇 盐
蛋白质、黏液质、果胶、糖类、无机盐类 水
(二)两相溶剂萃取法
1.简单萃取法 两相溶剂萃取法是分离天然药
物化学成分的常用方法。少量样品的萃取用分液 漏斗操作;
萃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 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差异而达到分离 的目的。分配系数(K)可以下式表示:
中性醋酸铅可与酸性或酚性物质结合成不溶 性铅盐。如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黏液质、 鞣质、树脂、酸性皂苷、部分黄酮等;
碱性醋酸铅除与上述物质产生铅盐沉淀外,还 可沉淀中性皂苷、异黄酮、糖类及一些生物碱等 成分。
得到的铅盐沉淀悬浮于水或含水乙醇中,通 入H2S气体进行复分解反应,即可得到纯化的 有效成分。本法也可用来沉淀杂质。
2. 提取方法
(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
(6)超声提取法
(1)浸渍法
又称冷浸法,适用于 遇热易破坏成分以及含大 量淀粉、树胶、果胶、黏 液质等多糖成分的药材, 多用水、乙醇作溶剂。
但本法提取时间长, 效率不高,特别是在用水 作溶剂浸渍时,提取液易 发霉变质,必要时可加适 量防腐剂。
临界流体萃取的优点
用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流体物质具有无毒 无味,不易燃易爆,无残留,安全、价廉, 对大多数物质不反应,可循环使用的优点,故 最常用于天然药物的提取。
(八) 结晶和重结晶
结晶法是分离和精制固体成分的重要方法之 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达到分离的方法。对天然药物成分纯化精制的过 程常常就是反复结晶与重结晶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结晶的形成标志着化合物的纯度 达到了相当程度,故获得结晶并制备成单体纯品, 就成为鉴定天然药物成分、研究其分子结构的重 要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
O
HO
HO
O
黄芩素
葡糖醛酸-O
O
HO
HO
O
黄芩苷
7.萜类和挥发油 (terpeonids and volatile oils )
萜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分子式符合 (C5H8)n的衍生物。游离萜亲脂性强,易溶于 醇及亲脂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萜苷能溶于 热水、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
挥发油(精油):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水 不相混溶的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具香 味,有挥发性、折光性、旋光性。在水中的溶 解度极小,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等。
大黄素甲醚
O
O
O
Enz
无色、无臭晶体。 苷可溶于水、乙醇、甲醇,难溶于亲脂性 有机溶剂;苷元则相反。
CH2OH O
OH
O CH2 O
OH
HO
OH HO
OH
O HO
CH2OH O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H
HO CH2OH O O
OH
HO OH
人参皂甙Rb1
酸或酶
CH2OH O
OH
O CH2 OH O
OH
HO
OH HO
OH
CH2OH O
OH
OH
性 乙醚、乙 酸乙酯
油脂、蜡、树脂、植物色素
正丁醇
苷
亲
水
性
甲醇、 乙醇
除蛋白质、多糖以外的成分
水
生物碱盐、有机酸盐、苷 单糖和低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等
第2节 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
1.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 2.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3.莽草酸途径 4.氨基酸途径 5.复合途径
OH
薄荷醇
CH3O CH3O
CH=CHCH3
CH3O
细辛醚
8.强心苷(cardica glycosides )
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 无色,有旋光性、对粘膜有刺激性。 一般可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等极性溶 剂,难溶于乙醚、苯等非极性溶剂。
O O
OH CH3 O O
CH3 O
O
OH
CH3 O O
一次代谢过程: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过程。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s)有糖、脂质、 蛋白质、核酸等。
二次代谢过程:在特定条件下,一次代谢产物 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代谢过程生成 的产物为二次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 如生物碱、萜类等。
CH2OH O
OH
O CH2 O
OH
HO
OH HO
OH
O HO
CH2OH O
O
OH
HO CH2OH O O
OH
HO OH
人参皂甙Rb1
10.其他成分
有机酸 树脂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鞣质 植物色素 油脂和蜡 无机成分 微量元素
溶剂
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
亲 脂
石油醚、 苯、氯仿、
游离生物碱、挥发油和萜类、苷元、苯丙素
1.生物碱(alkaoids)
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物,有似碱的性质 (能与酸成盐),有生理活性。
生物碱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生物碱盐则易溶于水及乙醇,难溶于亲脂 性有机溶剂。
O N+ Cl-
O
盐酸小蘖碱
OCH3 OCH3
2.苷类(glycosides)
苷元与糖或糖的衍生物通过苷键(缩醛键) 连接而成的化合物。苷易水解成苷元和糖。
HO
HO
OO
七叶内酯
CH3O CH3O
CH3O CH3O
OH CH3 CH3
CH3O CH3O
五味子醇甲
6.黄酮类(flavonoids)
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连接而成(C6-C3-C6) 的化合物。多有酚-OH,有一定酸性。
游离黄酮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 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液中;黄酮苷易溶于水、 甲醇、乙醇、吡啶等极性溶剂。
第2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1、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及理化性质。 2、掌握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3、了解各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4、了解中药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的方法。
第1节 中药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简介
1.生物碱 2.苷类 3.糖类 4.醌类 5.苯丙素类 6.黄酮类 7.萜类和挥发油 8.强心苷 9.皂苷 10.其他成分
有机溶剂分类: 亲脂性: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 亲水性:丙酮、乙醇、甲醇 水
溶解性:极易溶,1g/<1ml 易溶,1g/1-10ml 溶解,1g/10-30ml 略溶,1g/30-100ml 微溶,1g/100-1000ml 极微溶,1g/103-104ml 不溶,1g/>10000ml
大黄酚
glc-O
O
OH
CH3 O
大黄酚葡萄糖苷
5.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s )
以苯丙基(C6-C3)为基本骨架的化合物。 香豆素:有芳香味,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 游离香豆素溶于沸水、甲醇、乙醇和乙醚;香 豆素苷溶于水、甲醇、乙醇。 木脂素:游离木脂素为亲脂性,难溶于水, 能溶于苯、氯仿、乙醚、乙醇等;木脂素苷水 溶性增大。
OH
HOH
HO OH
葡萄糖
CH2OH O
OH
HO CH2OH O O OH
HO OH
HOH
槐糖
4.醌类(quinones)
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分子中多有酚- OH,有一定酸性。
游离蒽醌多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等 有机溶剂,微溶或难溶于水。
蒽苷极性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热水。
HO
O
OH
CH3 O
HO CH2OH O O
OH
HO OH
HO HO
HO
3.糖类(saccharide)
单糖:无色晶体,有旋光性,味甜。易溶 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低聚糖:2~10个单糖缩合而成,味甜。溶 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多糖:10个以上单糖脱水缩合而成,无甜 味。大多不溶于水。包括植物多糖、动物多糖。
CH2OH O
OH
HO OH
洋地黄毒甙
9.皂苷(saponins)
由螺甾烷类或三萜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低 聚糖苷,前者为甾体皂苷,后者为三萜皂苷。 无色,对粘膜有刺激性,有吸湿性、发泡性和 溶血性。
大多数极性较大,易溶于水、热甲醇和乙 醇,难溶于丙酮、乙醚。皂苷元不溶于水而溶 于石油醚、苯、氯仿等低极性溶剂。有助溶性。
物质代谢与生物合成
1.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等
红镰刀菌素
HO
OH O
CH3O
O
CH3
决明内酯
HO
OH
O O
CH3O
CH3
torachrysono
HO
OH O
CH3O
CH3 CH3
O
O
O
O
O
O
O
Enz
CH3
O
O
O
Enz
O
O
O
O
CH3
O
O
O
CH3
O
O
O
O
Enz
1 Acetyl CoA + 6 matonyl CoA 1 Acetyl CoA +7 matonyl C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