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郑州市高三复习考前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郑州市高三复习考前押题卷
文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政治改革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据史书记载,他计算魏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其中衣着费用是以货币计算的。据此判断,当时的魏国
A. 货币经济快速发展
B. 自然经济尚未确立
C. 市场作用依然存在
D. 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悝计算魏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其中衣着费用是以货币计算的,说明在重农主义之下,有些农民家庭依旧从市场购置衣物,与市场依旧存在一定的联系,故答案选C。在资本主义时期才形成货币经济,题干发生的时间与A项不符,排除。原始社会末期就形成自然经济,题干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B.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必究
D.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故B项正确;司隶校尉有监察职能但与刑狱无关,排除A项;司隶校尉可以监
【点睛】“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是关键信息。
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经济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点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4.甲午战争后,由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认为其努力的前数十年乃“粉饰之局”。他们的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情操、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颇能“坐致时誉”。这说明清流派
A. 主张政治改革
B. 具有空谈作风
C. 反对洋务运动
D. 践行经世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甲午战争后,由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他们的言论往
洋务派,而且往往从国家大义的角度出发,却没有不能真正为挽救民族危机做出贡献,体现了其空谈的作风,并非是经世思想,故选B项,排除D项;主张政治改革的是维新派,故排除A项;清流派是借机攻击洋务派,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并不是为了反对洋务运动,故排除C项。
5.清顺治二年(1645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编入民籍,官府需工役则出银雇募。这一做法
A. 导致工匠收入减少
B. 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D. 导致官营手工业被民营超过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清朝废除匠籍,官府出银雇募,说明工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募关系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出银雇募”会增加工匠收入,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必然联系。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叶就被民营手工业超过,排除D项。
6.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A. 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B. 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 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D. 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A项正确。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B项。自行车已普遍使用说法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事实,排除C。题干没有反映出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D。
7.“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
A.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 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 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 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几句民谣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前后官、民、夷三者关系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官民关系的微妙变化,百姓不再惧怕官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推动了反清斗争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颠覆”;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在反侵略中的地位,故D项排除。
8.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 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 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
的示范意义C. 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D. 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答案】D 【解析】【详解】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但我国的
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推动我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础,我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而洋务运动时,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都落后,“中体西用”路径不能使中国富强。材料评价没有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故D项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肯定传统文化的本位主义,排除A。洋务运动并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B。材料评价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