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优秀课件整理
合集下载
《消息二则》课件
![《消息二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a36ad99b6648d7c0c74635.png)
“万船齐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描述了人
写我方的有: “突破敌阵” “占领” “进击”
民解放军 的英勇善 战。
写敌方的有: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描绘了国民 党反动派的 防线崩溃。
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这篇消息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 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 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 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 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练习: 1、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电头)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自读消化
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 分析《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南渡长江》 的新闻要素、结构 及语言特点。
2.找出新闻的导语和 主体部分,说说它 在文中的特点及作 用。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明确:
▪ 本文的体裁是:消息 (新闻) ▪ 消息的特点: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消息结构 五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1《消息二则》课件(83张PPT)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 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 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 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 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 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 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 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 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消息二则》课件 (共80张PPT)
![1《消息二则》课件 (共8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e08d04227916888486d752.png)
中新网平壤10月4日电(记者 周兆军)温家宝总理 10月4日上午乘专机前往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访问期间,温家宝将同朝鲜领导人举行会谈、会 见,就发展中朝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作 为纪念朝中建交6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朝鲜总理金英 日曾于3月访问中国,这次温家宝的回访是就任总理 后第一次访问平壤。
主要抓住第二方面来论述。 作用意义: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
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
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相信你
一定能概括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讲授新课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 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 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 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 江无锡段铁路
1 新闻两则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文体上 知识
新闻的特点和
题材上 思想
战争的主题和
语言上 精炼
用语的准确和
导入新课
讲授新 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 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 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 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 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a4029e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c.png)
2.“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 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 了新闻语言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 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3.“国民党的 广大 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 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 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 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 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 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 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新闻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应是中立、客观的,不带 作者主观倾向和看法的。再次浏览全文,说说你从两则消息中看 到作者的主观看法和情感没有?
词语集锦
• 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 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 锐不可当 • 泄气 督战 歼灭 要塞 业已
解题——何为消息
报道事情 概貌 而不讲述详细经过和细节,以 简要 的 语言文字传播新近事实。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内容准确真实(客观性)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309ce0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8.png)
概括新闻内容
汪松教授获爱丁堡 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 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 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 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 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 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 项的第一人。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
1. 消 息 二 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常识,明确消息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 构”。(重点) 2.品读新闻准确、精练的语言,理解文 章结构层次,学习详略得 当、叙议结合的写法。(重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 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点)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 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4、 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任务二:找出本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理清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一第二句:人民解放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 包含在主体中: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注意:本则消息没有结语
本文主体部分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的?报道各战线时有没有平均使用笔力?
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本则消息的基本内容,理清其结构。 2.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触摸字里行间,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语突出了哪些信息?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人数之多(兵力)
八年级上册部编本消息二则-优秀课件.
![八年级上册部编本消息二则-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0a273159eef8c75fbfb393.png)
1、详略得当。
2、穿插议论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在文中的作用是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冲破敌阵,和____________ 横渡长江。
____________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指“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与生活有关的某件事或某次活动。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主题部分语言简明。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1682c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3.png)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事: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 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 如何:取得作战胜利,封锁长江。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
1.找出消息的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 2.勾画出这则消息的几个要素: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 3.思考电头有什么作用?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知识卡片: 消息
1.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短小。 4.写作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来自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有《沁园春. 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约三十 万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 侧面反应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整体感知
自学任务
自读课文,完成:
1.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2.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事: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 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 如何:取得作战胜利,封锁长江。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
1.找出消息的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 2.勾画出这则消息的几个要素: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 3.思考电头有什么作用?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知识卡片: 消息
1.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短小。 4.写作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来自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有《沁园春. 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约三十 万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 侧面反应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整体感知
自学任务
自读课文,完成:
1.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2.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5e8811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7.png)
单元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 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2.通过观察与选择采访目标,捕捉新闻线 索,抓住新闻热点。 3.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 习惯;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 达。
新闻阅读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知识链接
定义
特点
新闻
六要 素
表达 方式
知识链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 了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 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标题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涨”至7万多只 导语 近年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
足2万只“涨”至7万多只。
背景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境内的可可西里,被誉为
“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上世纪80年代,藏羚羊在可 可西里遭到大规模盗猎,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达哇卓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评价任务三:精读课文,分析六要素的 具体内容,感受解放军的精神品质。
新闻通讯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质课件(共9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质课件(共9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2372d7fbcd126fff6050b10.png)
预习检查
读一读
wú
芜湖
dū
督战
zhū
诸城
sài
要塞
kū
摧枯拉朽
dí
kuì
荻港 溃退
xiè
jiān
泄气 歼灭
dānɡ
锐不可当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sāi ) 塞子 塞 ( sè ) 闭塞
( sài ) 要塞
殷
( yīn ) 殷切 ( yān ) 殷红
(dānɡ)当然 当
(dànɡ )当铺 (hénɡ)横竖 横 (hènɡ)蛮横
新闻基本常识
新闻 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 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 种文体。狭义上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上的新闻指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新闻有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三个属性。
知识备查
新闻基本常识
消息
消息指报道事件的概貌而不讲述事件详细的经过和 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 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知识备查
背景: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 需要,可有可无。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背景、结语 是辅助部分。
知识备查
新闻基本常识
新闻的要素
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六个最基本的要
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
标题特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精读细研
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它的 作用有哪些?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它是用来 表示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以及时间的。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70e35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7.png)
次 递
细节和新闻背景
减
III. 导语中未交待的其他新
闻事实及支撑性材料
IV. 其他解疑释惑 的材料
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
按新闻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组织事实材料,由重及轻地展开报道,不同于从开 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故事化叙事。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 迅速地让人们了解。这种写法很有意义: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胜 负
战 况
展 望
“倒金字塔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
标 题:简 明 醒 目 揭 示 新 闻 内 容
重
要
I. 导 语:最 有 价 值 的 新 闻 事 实
性
依
II. 对导语的展开:支撑性新闻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读出情感态度
分类
消息
主要内容 报道新闻整体
时效性
篇幅
强 一般而言较短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
新闻 特写 某一场景
一般
灵活
通讯
详细记述新闻事件, 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较弱
较长
评论 ……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 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较强 一般而言比较短
《消息二则》
毛泽东
一、知晓写作背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 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 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 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de4d02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6.png)
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背景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 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 大官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 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然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 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导语:
1、位置: 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 2、作用: 对标题的进一步扩充,一般会解
决时间、地点等
主体: 1、位置:导语以下
2、作用:具体叙述新闻事实
要迅速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重点看 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重点看 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重点看 主体
。 。
。
消息的五结构:
标题:消息的核心事件
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
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何故
一、寻找消息之要素
梳理第二、三则消息的六要素,并填写下列表格。
篇目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人民解 1949年4 长 江 [ 西 人民解 大约
放军百万 月20日 起 九 江 放军百 100万
大军横渡 夜到22 (不含),万大 人横渡
用词精准有分寸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 (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消息二则》PPT课件(完整版)
![《消息二则》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eca08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1.png)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朗读指导: 法 指 ① 第一则消息朗读时要用慷慨激昂、充满豪情的语气去读。 导 ② 第二则消息朗读时要沉着有力,要读出我人民解放军渡江
作战的英勇气概和磅礴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文初读感知
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章
脉 层解:导语,总述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江情况。
课文细读品味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 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 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课文全篇探究
[重难点]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 序叙述?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扬我军将士神威
具 体
展渡江战役盛况
战
况
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文细读品味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
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 何果(渡过长江)。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运用四字短语,简洁有力。 文章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军无斗志”“纷
纷溃退”等,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之像,又如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等,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 奋勇向前的豪气,体现了我军攻势之迅猛、凌厉。四字 短语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
归纳总结
2.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e646e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8.png)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 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对比,客观表现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 和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流露出胜利者的 喜悦、自豪之感。
4. 还有哪些词语表现出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在 文中圈画出来。 【答案】“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 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 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3. 新闻的主要特点?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简明扼要,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渡江战役
1. 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重点) 2. 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 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难点)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 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文段二
翻过来看,什么是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 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 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 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 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 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 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 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 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 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 得” ,正是这种作用。
【答案】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消息二则》公开课优秀课件
![《消息二则》公开课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c38a2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c.png)
注意导语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正文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结尾总结全文,呼 应导语。
消息的传播渠道与效果
传播渠道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是消 息的主要传播渠道。
效果
消息的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媒体覆盖面、内容质量、受众群 体等。
03
优秀消息二则案例分析
案例一:新闻类消息
总结词
新闻类消息是消息二则中的重要类别,具有时效性强、信息准确、语言简练等特点。
强调新闻语言的特点,如客观、准确 、简练等,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 运用这些特点,提高消息的可读性和 可信度。
结构布局
引导学生了解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 、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以及如 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使消息层次 分明、条理清晰。
写作实践任务
01
02
03
实地采访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 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和细 节,收集第一手资料,为 写作提供素材。
了解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
课程强调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们了解新闻传播的 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形式,提高了团队协作 和沟通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和写作,学生根据所 学知识进行新闻消息创
作。
02
消息二则概述
消息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用于报道 最新发生的事实。
特点
时效性强、内容真实客观、语言 简练准确、结构完整。
消息的分类与写作技巧
分类
按照报道内容的不同,消息可以分为动态消息、事件消息、综合消息等。
写作技巧
建议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 进一步深入学习新闻传播理论 ,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和 趋势,为未来的新闻采写工作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消息的传播渠道与效果
传播渠道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是消 息的主要传播渠道。
效果
消息的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媒体覆盖面、内容质量、受众群 体等。
03
优秀消息二则案例分析
案例一:新闻类消息
总结词
新闻类消息是消息二则中的重要类别,具有时效性强、信息准确、语言简练等特点。
强调新闻语言的特点,如客观、准确 、简练等,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 运用这些特点,提高消息的可读性和 可信度。
结构布局
引导学生了解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 、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以及如 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使消息层次 分明、条理清晰。
写作实践任务
01
02
03
实地采访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 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和细 节,收集第一手资料,为 写作提供素材。
了解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
课程强调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们了解新闻传播的 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形式,提高了团队协作 和沟通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和写作,学生根据所 学知识进行新闻消息创
作。
02
消息二则概述
消息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用于报道 最新发生的事实。
特点
时效性强、内容真实客观、语言 简练准确、结构完整。
消息的分类与写作技巧
分类
按照报道内容的不同,消息可以分为动态消息、事件消息、综合消息等。
写作技巧
建议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 进一步深入学习新闻传播理论 ,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和 趋势,为未来的新闻采写工作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ad58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3.png)
导 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
主 体
二十日夜 起,……课 文最后。
整体感知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现了 解放军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威风。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具体交代了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
精读细研
作者在文中第一次 提到“汤恩伯”的目的 是什么?
精读细研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 兵不想再打了,事实胜于 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 民党的溃败已是人心所向 。
精读细研
“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 的“歼灭”和“击溃” 两个词省略一个行不行 ?为什么?
精读细研
不行。“歼灭”是把 敌人消灭掉,“击溃”是 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 全丧失战斗力,连用这两 个词区别出不同的作战结 果。去掉任何一个则不合 乎实际,表达也不准确。
精读细研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已” 和“大约”能否去掉?
精读细研
不能去掉,“已”是 “已经”,表明解放军三 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 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精读细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 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 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 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 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 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 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 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洁 、 概括 2、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 料真实,报道及时。
3、说说文章的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及
作用。导语中“大约”一词说明了什 么?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 扼要的概括出来。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地点: 长江前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突破阵地,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
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方面 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七律.长征》等。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 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 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 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章开头的小字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
识记字音
溃退 kuì 执行 zhí 魁首 kuí 鳌头 áo
jiān
诞生 dàn 横渡 héng 诸城 zhū 歼灭 签订
qiān
要塞 sài
芜湖 wú 督战 dū
荻港 dí
授予 shòu yǔ 摧枯拉朽 cuī
锐不可当 dāng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 成部分;找出这则新闻的要 素。
时代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 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 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月后,于4月20日 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 了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 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大约”表约数,突出了新闻语言 的准确性、严密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报道了我军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渡江的时间、 地点及结果,饱含了作者对人民解 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充满了作 者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简洁,富有气势。
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 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
问题探讨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 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 表达效果。
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战况)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中路军: 首战告捷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区域 时间 战况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消 息 的 结 构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
• 结语——新闻结尾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九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中路 军 西路 军 东路 军
30万 35万 35万
区域
安庆-芜湖 九江(不含 )-安庆 芜湖-江阴
时间
20日夜-- 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21日17时- 22日22时
战况
全部渡过 渡过2/3 大部分已 渡过
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 这样安排? 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西路军的 顺序叙述。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 彩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
再打了、泄气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 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英勇善战 ,嘲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 笑了敌军的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1、详略得当。 2、穿插议论
毛泽东
文体知识
概念:新闻,又称消息。狭义的新
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 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以简明的
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 篇新闻宣传文书,也是最常见、最 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文体知识
消息的特点
1.真实性
2.及时性 3. 简明性
六要素
表达方式
新闻的作用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 因、经过、结果。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利, 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敌军抵抗甚为微弱,但东线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所以叙述完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后, — 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最后写东 路军的激战,文章达到高潮。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 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 出了文章中心。
毛泽东
1、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并概 括出来。 素,即时间、地
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
长江战线。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课文阅读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