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资源科学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
1834年),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 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 语,并专攻数学。 1788年毕业,并获得神职。 1805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East India College)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 1798年出版的他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 步的影响》。 1799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 与人口的关系。 1802年,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次年,对其著作作了 修改补充,出了第二版。
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的广度、深度的变化
40
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 粮食需求量增大
城市膨胀 建设用地增加 开垦新耕地
农药、化肥用量增加
工矿规模扩大
农药、化肥用量增加
土地荒漠化
耕地总面积减少
41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粮食产量下降
案例
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科技,生活水平
42
科学技术
人口与人力资源是以经济科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 其研究对象就是具有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 现象。
4
问题:人口与人力 资源是不是能列入 经济科学?
2019/7/27
5
二、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 阶级性 实践性
6
第二节 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任务 一、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根本任务。 二、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其客观必然性是由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客观性
13
人口具有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 即人口的生物本性。 有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也有自
身遗传、变异以及全部生理机能。 人口的自然属性影响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人
口存在和发展的生物基础
社会属性: 更重要, 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是人口

第一章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第一章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23
六、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2)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 个整体系统。 3)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24
4)多用性 5)变动性 ★增值性: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不断 增值。 ★报酬递减性:当对一定量大自然资源不断追 加劳动和资本投入时,很快就会达到一点, 在这点以后每一单位的追加投入所带来的产 出将减少并最终成为负数。 6)社会性 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类劳动是自然资源 中的社会因素。
东北师范大学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自然资源学
natural resources
讲师:陶岩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
第一章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2
一、人地关系演变与资源科学的产生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 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11
三、自然资源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任务
★自然资源学概念: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 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 互关系的科学。
12

研究的内容: 自然资源系统之间、自然资源系统与 社会经济资源系统之间、自然资源系统与 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 系。 研究的目的: 寻求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 间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资源的永续 利用、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一定生产方式下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 境。
3
地理环境
人类系统
人地关系正从早期的自然属性为主向人为化渐 强的趋势转化。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

自 然 资 源 稀 缺 性
地缘政治造成的
经济原因造成的 环境问题造成的
整体性: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统。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 联表现出来的。 联表现出来的。
地域性: 地域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地域性使稀缺性有了更丰富的体 现。
自然资源的类型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作物资源 ┌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 可更新资源┤ │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 │ └基因资源 └基因资源 ┌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 │ │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 ┌太阳能 ┌太阳能 │ ┌恒定性资源 ┌恒定性资源┤潮汐能 恒定性资源┤ │ │ └原子能 └原子能 │ │ │ │ ┌风能 ┌风能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 └降水 └降水 │ │ ┌大气 ┌大气 └易误用、易污染┤ 水 易误用、易污染┤ └自然风光 的资源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的函数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其他其他资本性或储存性资本性或储存性流动性或收入性流动性或收入性风景空间风景空间利用后就变利用后就变可循环利用可循环利用直接太阳能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地热能地热能性或毁灭的性或毁灭的的资源如的资源如资源如化资源如化金属矿物金属矿物地球物理过程地球物理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石燃料石燃料如风潮汐如风潮汐水流水流短期的短期的长期的长期的如一年生如一年生如木材如木材作物作物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作物资源作物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动物资源基因资源基因资源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太阳能太阳能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潮汐能潮汐能原子能原子能风能风能非耗竭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降水降水大气大气易误用易污染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的资源自然风光自然风光不可更新资源

卫生信息资源概述

卫生信息资源概述

第一章卫生信息资源概述第一节卫生信息资源一、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信息与物质、能量一起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并构成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资源体系。

学术界普遍认为,信息一方面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是信息资源的源泉。

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信息资源,只有经过人类的加工组织与开发利用的信息才能成为信息资源。

从这一角度出发,卫生信息资源是在医药卫生信息活动领域中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

二、卫生信息资源的类型(一)卫生文献信息资源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依据其记录方式和载体材料又可分为刻写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等五大类。

(二)卫生数据资源卫生数据资源主要包括:1.各类公司研制与开发并形成市场化运作的数据库(知识库)资源。

2.公共卫生领域中各类疾病预防、职业健康保健、疾病监测的数据采集、登记、存储、统计分析与检索及其管理资料。

3.卫生系统领域的各类统计资料。

在卫生数据资源中,既包括有结构化的事实性报表数据,还包括许多非结构化的数据,如医学影像数据等。

(三)卫生信息网络与系统资源卫生信息网络资源主要包括:1.为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地传输而建立的各种网络(局域网、广域网)。

2.从Internet网络上可以查找到的卫生资源卫生信息系统资源主要是指为实现卫生信息化而建立的各类与人、财、物有关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设备。

(四)卫生组织机构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医疗卫生领域各种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企业和商业部门、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介绍和贯彻其宗旨、研究开发的信息资源、或其产品、服务、成果的描述性信息。

各类卫生组织机构作为信息源将在本章第三节介绍。

(五)卫生专业人员与信息管理人员的智力资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拥有的智慧、经验与知识是卫生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常在交流、口述与讨论中传递丰富的卫生信息。

卫生信息管理人员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服务规划与管理者、统计人员、流行病专业研究人员、医务人员、系统开发管理与维护人员、数据收集与处理人员、文献资料与档案管理人员等。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版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版重点

人力资源重点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1、本课程关于人力资源的观点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这个含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

2)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其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

2、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1)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年龄结构。

2)人力资源的质量a)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素质决定质量b)劳动者的素质由体能素质和智能素质构成。

c)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智能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体能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智能因素中,科技知识的作用在不断上升,经验知识的作用相对下降。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4、人力资本投资1)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形式有:教育;迁移;培训。

2)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会考虑收益和成本两个因素。

只有当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去投资人力资本,否则就不会投资。

5、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1)在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

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创造起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财富,促进社会发展。

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关系。

2)两者研究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不同(重要观念)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值,研究的是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及其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第一章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一、地球表面形态1.地球表面形态概述o地球表面形态多样,主要有陆地和海洋。

o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o陆地和海洋的比例约为2:7。

2.陆地和海洋的分布o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o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o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o陆地和海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o陆地上的河流将水流入海洋,海洋上的水汽蒸发到陆地上,形成降水。

o陆地上的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海洋上的洋流可以调节全球气候。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o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洲。

o非洲:世界上面积第二大洲,人口第二多洲。

o北美洲:世界上面积第三大洲,人口第三多洲。

o南美洲:世界上面积第四大洲,人口第四多洲。

o南极洲:世界上面积第五大洲,人口最少的洲。

o欧洲:世界上面积第六大洲,人口第五多洲。

o大洋洲:世界上面积第七大洲,人口第六多洲。

2.四大洋o太平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

o大西洋: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洋。

o印度洋: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洋。

o北冰洋: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洋。

三、陆地地形1.地形的概念o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起伏形态。

o地形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2.主要地形类型o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o山地:地势高耸,起伏很大。

o丘陵:地势起伏和缓,海拔较低。

o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是一个封闭的洼地。

3.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o地形影响气候、植被、水文等,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o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农业发展,山区地区适合林业发展。

四、世界主要地形区1.世界主要山脉o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o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

o落基山脉:北美洲西部的山脉,被称为“北美脊梁”。

o阿尔卑斯山脉:欧洲著名的山脉,拥有许多著名的滑雪胜地。

2.世界主要平原o亚马逊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

资源环境信息学第一章

资源环境信息学第一章
环境构造的研究等等。
1.2 资源环境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宏观方面
资源信息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 包括资源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及构建, 资源信息管理系 统建立与研究, 资源、环境、生态监测网络设计与建 立, 信息传递网络的设计与构建, 多重信息复合集成技 术研究, 资源信息产业化及软件商品化研究等等。
1.1 资源环境信息学的认识
1.1.1 资源环境信息学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信 息革命,开始形成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各应用 领域交叉渗透,产生了资源领域的资源信息学 (resource informatics)、环境领域的环境信息学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等。
第一章 绪论
资源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当今世界各 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资源环 境的高效利用、有效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 的方法和手段,也为资源的勘察、开发和环境的保 护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信息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 交叉融合而形成的资源环境信息学(informatic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正快速发展成为一门新 兴的学科领域,为解决环境问题、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资 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及管理走上数字化、定量 化、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从 而使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友好,健康协调发L展O。GO
1.3.1 资源环境空间信息管理技术
强大的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可 在系统支持下进行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测,产生常规 方法难以得到的高层次地理分析决策信息。
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数据管理,以地理模型为方 法手段,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 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数据,完成人类难以完 成的任务。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资源的广义概念: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的”总称。

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与分类(P3 图1.1)3、资源的特点:①整体性(综合性):指各种资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②层次性:表现在资源的空间范围和构成两个方面;③地区性:指由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④适宜性与限制性:某类资源适合于作某种用途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适宜性;⑤有限性和稀缺性: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表现为资源的稀缺性;⑥可增值性:资源的开发意味着它的价值增长,表现了资源可增值性特点。

4、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2)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3)自然资源是社会劳动的对象。

5、可再生资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的各种地质和半地质资源,这些资源是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的,短时期内不能恢复。

6、硬资源:是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地稀缺性地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是指主要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地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软资源的特点:①软资源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②软资源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③软资源具有共享性。

软资源的作用:1)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使自然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①使原先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得以利用;②不但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使以前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利用价值;③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3)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7、资源科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法。

资源科学概论第一章

资源科学概论第一章

浇灌胡杨林
浸润林草地
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困扰
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 雨 的 危 害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海 洋 污 染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有效途径
保护自然环境 创造良好生存条件
资源科学的产生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 议。 ——提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主 题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
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二、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规律
资源生态学
资源经济与伦理
第五章
第六章
资源遥感与制图
资源法学
第七章
资源安全与管理
资源的概念
广义: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 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 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人需 要, 加以 利用 经济 技术 能力
自然 物质
有价值
开发利 用其价 值
资源
物质的:土地、水、生物、大气等,自然资源;
1.3.1
资源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资源的发生、演化规律及时空规律性 资源各要素之间、各类资源之间的相互 作用机制与平衡原理 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
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 利用中的实践与应用

1.1自然资源的性质

1.1自然资源的性质

深海海底矿产资源、滨海砂矿资 源 海洋能源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 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 • 1)专有资源(Owned Resources)或 可控资源 (Controlled Access Resources) 指通过法律或所 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 • 2)共享资源(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 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 例:公海、概念的含义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
自然环境指人类周围所有客观存在的自然要素; 自然资源是从人类能够利用一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要 素存在的价值
6)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 学概念。
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 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
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 和非物质的要素。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 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植物及动物等),也包 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 备、其它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 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 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 富。” 由于人类社会财富的创造不仅来源于自然界,而且还来 源于人类社会,因此资源不仅包括物质的要素,也包括非 物质的要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 “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 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 素和条件的总称”。 《大英百科全书》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 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 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森林、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 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 机能等。

资源科学概述

资源科学概述

自然资源学第一章:资源科学发展概述1、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以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目的更好的利用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促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传统的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信息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1)、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2)、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平衡机理研究内容: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和潜力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5)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6)新技术新科学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遥感.遥测与计算机的应用)2、资源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能量转化与守恒、物质循环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原理、因地制宜原理、自然节律原理、生态平衡原理、林德曼定律、最低因子限制率原理、系统论原理、价值规律原理3、资源科学分支:1)综合性研究: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信息学、资源法学2)专门性科学:气候、生物、水、土地、矿产、海洋、旅游、能源、药物资源学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新理论支柱:自然资源生态学理论、自然资源地理学理论、自然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地质学理论5、研究方法※5、3s技术及其应用:3S技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获取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各种变化,及时对GIS进行数据库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GPS用于实时的快速的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长期与短期目标平衡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短 期利益,也要考虑长期影响,平衡长期与短期的目标,避 免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 公平。
统筹兼顾
01
统筹全局与局部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决策和实践中,既要考虑全局利益,也要照顾到局部
利益,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实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02
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
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关注当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影响,
避免为了当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03
统筹国内与国际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国内与国际发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存 在着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不 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 统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 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受到了国 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全球气 候变化、资源环境问题等全球 性问题的挑战,促使人们更加 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球性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框架。
0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发展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而 不是少数人或特定阶层。
尊重和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就业权等基本权利,以及少数 民族、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权利。
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满 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各方面的平衡与 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1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1

第一章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第一节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一、人力资源的含义及特征(一)人力资源的含义对于人力资源一般合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里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来加以说明。

第一种观点认为,“一般意义的人力资源的含义是,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地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之总和”。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己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

我们认为,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的智力资源,是指人类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各种能力的总称。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人口资源中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

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人才资源则指人力资源中具有创造能力的资源。

1代表人才资源;2代表人力资源;3代表人口资源(二)人力资源的特征1、生物性:与人的自然特征相联系;2、能动性:表现在自我强化性、选择性、积极性三个方面;3、动态性:要研究人力资源形成、开发、分配和使用的有效性、动态性;4、智力性:人类的智力具有继承性;5、再生性:它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6、社会性: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应当归整个社会所有。

二、人力资源的构成人力资源有量和质的规定性。

人力资源的量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的数量。

具体来说。

就是指人力资源的载体——构成人力资源的人口的数量。

在谈论人力资源量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将人力资源的质抽象掉,而只关注于其载体——相应的人口的数量。

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构成可由下图来反映。

就一个组织来说,其人力资源的数量是指分布于组织内部各个岗位、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各类员工数量之和。

人力资源的质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的质量。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

资源科学导论第一章资源概念资源的广义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为资源。

资源的狭义理解:“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的场所(辞海)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林木、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机能等(英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的;自然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它是针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作为中心而言的外部自然要素的总和。

资源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绝对、相对)、权属与流转的特性环境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利与害的差别、公益与转移的特性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资源科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短缺;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全球性。

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水分过少和土壤贫瘠成为影响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的消耗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对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远远大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

汽车的发明显著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区土地严重退化;化肥的广泛使用,在导致全球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其导致的污染也越严重;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球热力分布差异,海陆对比引起了大陆内部温度水分分布的 差异,陆地表面起伏引起了局部地区水热再分配,使得各自 然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共同构成的综合体表现出不同规模的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4)因地制宜原理: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
虑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背景,按自然规律办事。
当所有的实质性因子,都恰好处于容忍范围之内时,才是可能 的。而这个初始生产力的水平总是由一个这样的“本质因子” 所决定,即该因子在限制因子排序中总是处于最低的地位,并 且该因子独立地行使作用,不管其他因子是多么有利于区域初 始生产力的形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限制性因子或瓶颈资源。
(9)系统论原理:资源、生态、经济之间相互密切联系构成
研 究 方 法
定量研究法 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资源科学研究内容多,涉及 面广,只有将资源系统模型 化、数量化、信息化,才 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各因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
“3S”技术
约的变化过程,从而从根本 上揭示开发利用的基本规
律。包括数学方法、系统
分析方法、模型方法等。
以存在某种共 同概念框架或 系统框架为整 个研究的基础
“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提供精确的土地资源利用数据和图件。
“3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在土地资源规划方面主要是获取被治理区的基础资料, 采用合适的规划模型,对规划区进行规划,并对规划的 效果进行评价,为土地资源规划提供最优规划方案。
§4 资源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1 人类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历史演进
(5)自然节律原理:自然资源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
律性,是适时、适地、适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依据之一。
(6)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
中形成的存在于其内部各组分间的相互补偿和自动调节的能力。
(7)林德曼定律原理:资源的“升值传递”。 (8)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一个区域初始生产力的获得,只有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 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 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 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资源科学是一门集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科学,是 在传统的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信息工程技术等学 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实时、快速
地提供目标 GPS
的空间位置
RS 3S技术
对多种来源的 时空数据采集
GIS 提供地学知识
基本特征
定位、定性、定 量、定时、定谱
应用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土地资源 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资源规划
“3S”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
采用高新技术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动态监测, 主要是利用已有的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及最新卫 星遥感信息,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下,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动态监测。
1)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 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 2)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 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
3)从自然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 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 4)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 数量化 5)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 益现代化
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 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序与潜力。
要协调人地关系,或者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 的关系,寻求持续发展的途径,必须从资源的质量评价 入手,分析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资源与环 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自然资源系统潜在不稳定性的重要力源。
3) 分学科进行自然资源研究的时期 4) 资源科学的形成与蓬勃发展时期
19世纪中 期到20世
纪初期
20世纪初 期至今
20世纪初期的资源科学集中体现在专题及“应用地理” 研究方面,着重探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不利因素控 制,以分类区划和质量评价为主要内容,这也是目前资 源科学研究最为成熟的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源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稳定的 发展时期。194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成立,1949年联合 国召开了第一次世界自然资源利用科学大会。
美国在19世纪开发西部时,即开始关注对自然资源的保 护。1891年发布“森林保护法”,1897年由美国科学 院提出关于森林保护政策的意见。1907年2月,美国总 统西澳多·罗斯福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国家“自然保护大 会”。1933年设立了“自然资源委员会”,同年在农 业部设立了“水土保持处”,1935年发布《水土保持 法》,1936年又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的第一次“野生 动物保护会议”。 1949年联合国召开“世界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大 会”。
第一章 资源科学发展概述
资源科学 发展概述
第一节 资源科学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任务
第二节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基础
第三节 土地类型的演替资源科学的研究 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第四节 资源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1 资源科学发展概述
1 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 科学






研究有关资财
来源实践经验
(1)综合性研究,即综合资源学,研究资源发生、 演化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般性规律,为部门资 源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分支学科主要包括 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信息学与 资源法学等。
(2)专门性研究,即部门资源学,研究各类资源的形 成、演化、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 分支学科主要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 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旅游资 源学、能源资源学与药物资源学等。
(3)社会资源学:研究社会资源的分类、属性、质 量评价与时间特征及其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相互关 系的学科。它是资源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一门交叉性 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力资源(学)、资本资源 (学)、科技资源(学)与教育资源(学)。
2 资源科学的理论基础
1) 资源科学发展借鉴的基本原理
(1)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从本质上看,资源的开发与
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资源是以一定的质和量分布在一定地域的,资源 的研究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尺度。
6)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 发利用中的应用。
§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 理论基础
1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研究内容
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按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 异性与应用目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综合性
系统性
研究尺度
内涵
部门利益
研 究
研 究
的 跨学科综 的
文化差异 障 碍
合研究法
组 织

观点不同
基于自然资源系 统是以各个亚系 统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组成的有
机整体为前提
确定研究问题
规定研究尺度
选择合适目标
构建研究队伍
建立评价标准
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 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库更新
Thank you!
了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整体,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动势必会 对整体和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10)价值规律原理:自然资源本只具有使用价值,不构成
商品,但在其开发利用后转变为生产生活资料并在经济部门 内流通时,这些资料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特征,构成 了商品。
2)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新理论支柱
(1)自然资源生态学理论 (2)自然资源地理学理论 (3)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4)自然资源地质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尖 锐化,国际合作得到了更大发展。60年代以来开展 “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开始“人与生物圈计 划”。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问世。从1972年 的“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标志着人类对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逐 步深入并走向成熟。
2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既包括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 又包括与其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科技与教 育等社会资源;既包括全球资源,又包特定国家或地区 的资源;既包括现实资源,又包括历史资源;既包括单 项资源,又包括复合资源。
资源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大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经济 资源与社会资源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要素.

❖ 1)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自然崇拜时期

史 和
❖ 2) 以开发地下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人本位与技
开 发
术革命时期


❖ 3) 以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效配置为核心的

现代可持续发展时期
2 资源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旧石器时代 和新石器时
代早期
1) 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 2) 对自然资源记载描述的时期
距今5000年前 到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时期
利用就是物质与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换过程。
(2)物质循环原理: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循环中,与资
源、环境联系较大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循环。根据这 一原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都按自己特有的分解与化合 机理,遵循其固有的轨道,周而复始地进行不断的循环。
(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由于地球表面纬度不同引起了全
3 中国资源科学的发展过程
20世纪以前的 漫长的封建社会
时期
1) 初始阶段—零星记载、描述时期 20世纪初至
新中国成立
2) 萌芽阶段—科学调查的萌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至改革开放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