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论第一章杨威版部分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第一章知识点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掌握程度:A需要了解,B需要理解、会分析和应用)第一章绪言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1、什么是信息。
1)、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信息是无形的,是包含于一切事物中的意义、含义。
信息的载体:文字、图像、声音、符号、动画、视频所以文字数据是信息是错的所有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不是信息。
相同的信息可以依附不同的载体,但内容不变。
载体途径:面对面、书报刊、电报电话、音像制品、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2)、对信息的三种典型的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3)本节同时要求能够从给定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中抽取必要的信息。
2、信息的主要特征(B、给出问题能分析出是信息的哪个特征,能区分载体和信息)普遍性: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有信息存在。
依附性:一方面,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另一方面,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共享性:是指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共享过程中,信息本身不会有损失,这与物质和能源有着本质的不同。
等效于传递性价值性: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因此总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价值大小因人而异。
具有相对性、可增值性、可处理性时效性:信息不能及时利用可能会贬值或者毫无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
真伪性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1、什么是信息技术(A、重点了解画线内容)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本质上说,它的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其中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论
2.1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2.1.3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四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英国
加拿大(以魁北克省为例)
设计与技术 信息与通讯技术
基本技术
“国家课程”规定的必
修的基础课程
生活技能
家庭经济
日本
4学分 5学分 4学分
必修课程分数在 各学年开设,此 外有若干选修课 程
1.1 教师是专业人员概述
1.1.1 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内涵 1.1.2 教师是专业人员的意义
1.1 教师是专业人员概述
1.1.1 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内涵
“专业”一词,系指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识、能力而异于他 种职业而言。专业一方面指精湛学术与卓越能力;一方面 则是服务和奉献。 专业的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
2.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2.2.1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解读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STS) 两个关系: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 三维结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2.2.2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一、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 信息意识与情感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息意识,主要 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 向于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
2.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2.2.2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中, 指出“21 世纪学生的能力素质”包 括五个方面: 一是基本学习技能, 二是信息素养, 三是创新思维能力, 四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五是实践能力。
复习总纲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复习§1.1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练习:1、下列属于信息的是_________A、报纸B、电视节目中的体育新闻C、收音机D、课本2、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A、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B、过马路看到了红灯C、菊花的形状和颜色D、地球仪二、信息的一般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
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此外,信息还具有普遍性、不完全性等特征。
练习:1、“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由于盗铃人忽视了信息的()而导致被他人发现。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共享性2、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了三个特性不包括___A可转换B、可存储C、可传递D、可增值3、盲人摸象的故事反映了信息具有()A、载体依附性B、不完全性C、时效性D、共享性4、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信息具有()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共享性5、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6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更上一层楼,有专家预测,通过网络、电视和其他途径观看此次“神六”发射直播的人数将超过5亿,从信息的一般特征来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思索题1.什么是计算机文化?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文化:对计算机性质及应用旳理解和在社会中应用这些知识旳能力,重要包括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有关旳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则包括信息旳排序与检索、信息旳组织与体现、信息旳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旳控制与传播等。
◆信息技术教育:是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旳进步和社会发展旳需要而形成旳一门学科,是研究以计算机技术为关键旳信息技术教育规律及其应用旳科学,是计算机文化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应用和发展旳一门新兴旳边缘科学。
它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为一体旳综合科学。
2.信息科学、信息学、信息技术之间各有什么差异和联络?◆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规律旳科学,中心问题是阐明信息本质,以及探讨信息在人类旳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旳基本规律。
◆信息学:用计算机来处理或传送信息旳科学,内容包括信息及信息处理旳研究,尤其是运用新旳信息技术来处理信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学技术与其他有关技术旳组合。
3.试述信息技术教育旳研究对象,它包括哪些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旳重要研究对象是中学旳信息技术教育系统,包括旳内容重要有:◆理解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旳理念和目旳,明确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旳地位与作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概论。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教法分析与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旳其他工作。
◆中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中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
4.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旳任务是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旳总体目旳服务,为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旳深入发展打基础,逐渐建立有中国特色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旳重要任务是什么?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旳教学目旳是什么?◆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旳爱好和意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资料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资料《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资料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文本、数值、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类信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2、信息技术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2、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信息技术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加工和传输各类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4、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教育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基本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通过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包括:1、辅助式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用于支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2、探究式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只是作为一种指导者和帮助者。
3、学科式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
4、研究式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以研究课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加工和传输各类信息,完成研究任务。
4、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第⼀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第⼀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1、1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出来。
⼆、信息的⼀般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存在,必须依附于⼀定的载体,⽽且,同⼀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字、图形(图象)、声⾳、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类离不开信息。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它可以满⾜⼈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产和使⽤。
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信息⼜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们利⽤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如交通信息,天⽓预报等。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信息共享⼀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新⽉异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切与信息的获取加⼯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命第⼀次信息技术⾰命是语⾔的使⽤,是从猿进化到⼈的重要标志;第⼆次信息技术⾰命是⽂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第三次信息技术⾰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第四次信息技术⾰命电报、电话、⼴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些古⽼的信息技术仍在使⽤,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论第一章(杨威版部分答案)
第一章1.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物化技术与非物化技术如何表征?答: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物化技术和非物化技术。
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
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1.2画图描述扩展信息功能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生产过程。
1.3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以及教育信息化。
答: 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正是在大众文化层面上的,对未来社会劳动者的一般性的要求,而不是精英文化意义上的要求。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内容应该定位在大众文化教育的层面上。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从总体讲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整体概括性的要求;从分体看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各个方面的精确和详细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绩效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1.4简述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四要素,以及后现代课程观与4R标准。
答:(1)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观过于狭窄,把智能主要局限与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忽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其他方面,如音乐,人际交往、肢体动作等。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下面哪一个文件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也深度,学科的体系和结构,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等的教学指导文件。
( B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授课计划 D.教学日历2.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8层等级学习分类中,哪一种学习是能够识别一类刺激的共性,并对此做出相同的反应。
( D )A.信号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3.以下哪种学习方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
( B )A.探究性学习 B.研究性学习 C.自主学习 D尝试性学习4.一般地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或划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复习巩固阶段、运用熟练阶段和以下的哪一个阶段。
( D )A.集中学习 B.自我学习 C.反复训练 D.评价反馈5.经典的CAI辅导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下面的哪一种学习理论。
( B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6.在采用支架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首先做的是( A )A.搭脚手架 B.独立探索 C.效果评价 D.进入情境7.以下哪项教学方法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A )A.抛锚式 B.试验法 C.讲解法 D.启发式教学8.备课一般分为学期备课、课时备课和下面的哪一种备课。
( A )A.单元备课 B.周备课 C.集体备课 D.个人备课9.一般认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科学方法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
下面的哪一种理论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 C )A.联结-认知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系统加工论10.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核心地位的是( C )A.教学关键点 B.教学目标 C.教学重点 D.教学难点11. 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 A )A.输入阶段;B.相互作用阶段;C.操作阶段;D.输出阶段。
信息技术第一二章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第一二章复习资料信息技术知识点(应试加强版)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1.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2.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信息是可以交换的。
B信息技术是指用来取代人们信息器官功能,代替人类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信息技术。
B扩展人类感觉器官功能的信息技术不包括_______。
DA.感知技术B.识别技术C.获取技术D.计算技术计算与存储技术主要用于扩展人的_____的功能。
CA.感觉器官B.神经系统C.大脑D.效应器官1.2 数字技术基础1.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2.存储容量的计量单位:8b=1B(字节byte,用大写B表示)计算机内存储器容量的计量单位:KB: 1 KB=2^10字节=1024 B (千字节)MB: 1 MB=2^20字节=1024 KB (兆字节)GB: 1 GB=2^30字节=1024 MB (吉字节、千兆字节)TB: 1 TB=2^40字节=1024 GB (太字节、兆兆字节)外存储器容量经常使用10的幂次来计算:1MB=10^3 KB =1 000 KB1GB=10^6 KB =1 000 000 KB1TB=10^9 KB = 1 000 000 000 KB3.近距离传输时直接将用于表示“0/1”的电信号或光信号进行传输(称为基带传输),远距离传输或者无线传输时需要使用调制技术。
传输速率表示每秒钟可传输的二进位数目,常用单位是:比特/秒(b/s),也称“bps”。
如2400 bps(2400b/s)千比特/秒(kb/s),1kb/s=10^3比特/秒=1 000 b/s兆比特/秒(Mb/s),1Mb/s=10^6比特/秒=1 000 kb/s吉比特/秒(Gb/s),1Gb/s=10^9比特/秒=1 000 Mb/s太比特/秒(Tb/s),1Tb/s=10^12比特/秒=1 000 Gb/s4. B:二进制Q:八进制D:十进制H:十六进制二进制与八进制的相互转化,二进制与十六进制的相互转化5. 数值信息的表示:(1)无符号整数:只表示正整数。
初一信息技术第1-2章-复习提纲
初一年级信息技术第一、第二章复习提纲与自测题12月下旬期末考试(全级闭卷考,笔试)(课本P1--P51)把本复习提纲发到自己的邮箱里(例如),请利用平时复习,在课本划线标注下面知识要点第一章《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复习要点(课本P1—P25)1、信息处理主要包括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
[识记][******]2、计算机的外观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
3、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或只有软件没有硬件计算机均是不能运行。
4、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5、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软件。
其主要功能:一是管理和控制的硬件与软件资源,二是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一个方便易用的环境。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linux等。
6、应用软件是指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各种程序及有关文档资料。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wps,word,QQ聊天、各种游戏软件等等。
7、计算机硬件由五部分组成: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 其中:(1)运算器是在计算机中执行运算的部件;[识记](2)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是负责指挥、控制计算机工作的部件。
[掌握](3)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一台计算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CPU的性能。
(4)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5)主存储器特点:存取速度快。
分为两部分:[******]A、只读存储器(ROM)[此存储器只能从中读出信息,不能写入信息。
也就是说信息是固定不变的,停电后也不会丢失。
]B、随机存储器(RAM)[此存储器即可以读也可以写入信息;停电后其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6)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数码相机、触摸屏、扫描仪。
[掌握][输入设备定义:将外部信息传递入计算机的设备](7)输出设备:绘图仪、显示器、打印机。
[掌握][与上定义相反]8、数据容量换算式子:1KB(千字节)=1024B(字节);1MB(兆字节)=1024KB;[掌握]1GB(千兆字节)=1024MB;1B可以存放一个英文字母或者数字;两个字节(2B)可存放一个汉字。
信息技术第一章复习题
信息技术第一章复习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日常的通讯交流到复杂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第一章往往是奠定基础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复习一下信息技术第一章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信息的技术。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从结绳记事、烽火传信,到近代的电报、电话,再到现代的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它标志着信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后续的信息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信息技术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在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平台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在医疗领域,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技术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及时的治疗;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系统能够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在金融领域,电子支付、网上银行让金融交易更加安全和便捷。
然后,我们再看看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信息安全问题、数字鸿沟等。
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提高信息安全技术水平。
数字鸿沟则是指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信息技术拥有和使用方面存在的差距,这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公平使用。
再来说说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普遍性是指信息无处不在,客观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世界中。
依附性是指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存在和传播。
信息技术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习题含答案
信息技术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习题1、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内容称之为信息。
(例如:教科书的内容为信息,而教科书是信息的载体)2、人类不可缺少的三大资源:物质、能量、信息。
例1: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A.知识、经济、能源B.信息、能量、物质C.工业、农业、轻工业D.物质、材料、通信例2:下列不能称为信息的是()A.报上刊登的广告B.高一的《信息技术》教科书C.电视中播放的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D.半期考的各科成绩例3:收听电台广播,其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是()术的基石)、传感技术。
例5: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与支柱是()A.计算机技术B.液压技术C.通信技术D.微电子技术例6: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
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A.信息B.信息技术C.通信技术D.感测技术例7:下列属于现代通信技术应用的是()A.飞鸽传书B.移动电话C.烽火狼烟D.动画制作5、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向人性化和大众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大众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①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技术支持:①虚拟现实技术(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试验)、②语音技术(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语音识别技术(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ext to Speech)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③智能代理技术(如:机器人,office助手)②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③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例8: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深入应用,将引领信息技术朝着()A.网络化方向发展B.多元化方向发展C.多媒体化方向发展D.虚拟化方向发展例9: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是:()A.依附性B.共享性C.价值性D.时效性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 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C:信息不能分享 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B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D)A:价值性 B:可伪性 C:具有可传递性 D:具有时效性13、武王伐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
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学案学习目标:1. 回顾所学课程,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目标、研究对象、学习过程与方法。
3. 做好学习课程的心理准备,确立学好课程、提升教学与研究的能力的信心。
学习内容: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地位与作用1.回顾所有所学课程,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论》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大概三个方向的倾向性选择,即:计算机科学方向、教育影视方向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向。
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又具体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方向。
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各方向课程合格基础上选择一个方向深入扎实地学习。
根据教师教育公共课《教育学》中对教师知识素养要求的阐述,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丰富的条件性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以上专业课程,均属于教育技术学本专业教师必学的本体性知识,即能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
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地位与作用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培养各层次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是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延续;也整合了教育技术学的所有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本体性知 信息技术教学论多媒体艺术设计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传播学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师教育公共课 教育影视方向 计算机方向 计算机基础 数字影像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计算机平面动画设计 计算机三维动画设计 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网络教育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 教育电声电视系统 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教育学 心理学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识、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积累与聚焦的课程,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终极检验的课程,因此,该课程地位超然于其他专业课。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要点.doc
(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考试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二部分为补充知识点归纳)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1)教给学生初步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方法。
(2)作为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的工具。
(3)促进教育信息化。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1)努力让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2)努力让中小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 (3)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1)计算机课程的起步试验阶段(1981 —1984年)(2)计算机课程的逐步发展阶段(1985—1990年)(3)计算机课程的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教育阶段(2001年至今)4、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不足或投资比例失调°第三,信息技术教材种类繁多,却缺乏特色教材。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
5、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6、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心理状态及教学策略:(详细讲解见课本42.43页)(1)问题:学生好动,教学难以组织.策略:事先准备,投其所好。
说明:这种情况是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的,这也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如果在刚进入教室时就能把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动手欲望马上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教学难以组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甚至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操作枯燥,学生容易厌倦。
策略:巧用问题,激发兴趣,持久学习。
说明: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了解他们的爱好特点,在教学中溶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那么他们就自然会进入角色,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乐此不疲。
(3)问题:水平不一,教学效益不高。
对策:分组教学,扬长避短。
说明:学生背景不同,能力不同。
7、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心理状态及教学策略:(详细讲解见课本44・45页)(1)学生起点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大。
第一章复习
第一章一、学习目标:要求:列出相应知识的新课程标准内容信息获取1、内容标准(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1 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检索并获取网上信息。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二、考试纲要:要求:分析近几年学业测评的考试纲要,列出重要知识点。
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传递性、共享性、不完全性等等信息技术的历史:第一次到第五次的信息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三、知识梳理:要求:根据近几年的测试试题,尽可能地详尽梳理出知识点和知识内容。
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传递性、共享性信息技术的历史:第一次到第五次的信息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个章节中,并不是对概念的背诵,而是了解他们的含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信息的特征当中,知道哪些现象显示了哪些信息的特征,鉴别和判断信息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的历史当中,知道5次信息技术的标志,代表信息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一章节,要知道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一般考试都会有这样的题目,大家要知道生活的一些案例,进行判断就可以。
要求知道合法性、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等等。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复习:一、保护知识产权二、病毒的相关知识,病毒具有的特征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如何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四、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和网络诱惑,如何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免疫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早
1.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物化技术与非物化技术如何表征?答: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物化技术和非物化技术。
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
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
技术。
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通
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1.2画图描述扩展信息功能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生产过程。
信息传递信息认识和再主信息传递
图1 1旷展信恳功能的信息技术
圈息社会生产工具
1.3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以及教育信息化。
答: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正是在大众文化层面上的,对未来社会劳动者的一般性的要求,而不是精英文化意义上的要求。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内容应该定位在大众文化教育
的层面上。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从总体讲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整体概括性的要求;从分体看是
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各个方面的精确和详细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绩效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1.4简述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四要素,以及后现代课程观与4R标准。
答:(1) 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观过于狭窄,把智能主要局限与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忽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其他方面,如音乐,人际交往、肢体动作等。
其实,智能并非人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体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能,而是彼此相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至少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交流——交际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
(2) 建构主义四大要素是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3) 后现代课程观指的是①课程是开放的系统:从刚性课程走向弹性课程
②课程是复杂的系统:从单一课程走向多元课程
③课程是变革的系统:从静态课程走向动态课程
(4) 4R 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回归性:现代主义模式强调“重复”,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回归”。
关联性:“关联”的概念对后现代课程具有教育和文化的双重意义。
严密性:现代主义架构中的“严密性”,主张去掉个人的主观性,变成客观的、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操作的
1.5 通过本章的学习,谈谈你对信息技术教育及学科性质的认知。
依据现代教育理论,说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答:信息技术教育及学科性质的认知: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同于原来的计算机课。
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
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
程学习的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
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联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
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1) 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
(2)任务驱
动,促进协作学习
(3)激励学
生,构造活动舞台
(4)及时评
价,
适时相机调控。